青春的关于细节的题目为题目,用四种以上的手法开头

高三散文阅读题探究
高三散文阅读题探究
2012年高考散文阅读总说
1.题材类型。散文为主。
2011年高考,17份试卷(包括上海)7个省市选了散文。2012年高考,17份试卷(包括上海)12个省市选了散文。一是抒情散文,或写景、物抒情,或叙事抒情。二是哲理散文。
2.内容特征:基本都是现当代的作家作品。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内容主题都有很好的情感熏陶,或价值观人生观的正向引导。但文章内容、主题基本与现实关联不大,阅读材料基本都表现的是恒久的价值观。
思路结构类试题
1.考查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散文阅读愈加重视结构思路的考查,高考这类命题极其广泛:绝大部分试卷都有此考点;
09年有10个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2010年有8个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2011年有5个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2012年有。凡散文大都考查这一考点,且分值较高,大多6分。
如果作个纵向比较,近年来命题的设计原则已经发生改变,命题布局不再是过去由词义理解到综合分析、再到鉴赏的过程;而是开始重视先从分析作品结构上入手。09年、10年、11年大面积考查。之所以如此重视,本义无非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考查是否读懂了文章。思路结构毕竟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2.命题类型:
⑴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
09湖北《书房的窗子》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文章见《步步高》P151)
还有08辽宁《雨韵》17题(文章见《步步高》P141),等。
2010年重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15.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2012年大纲卷《听朗诵》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15.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如:
09重庆《瓷器的意味》16题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德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09湖北《书房的窗子》16题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2010年重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15题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2012年大纲卷《听朗诵》17题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寻梦——实现——再寻梦,按着意思归纳整理即可。
答案:(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
“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⑵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见《步步高》P135)
09天津《老屋》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文章见《步步高》P144)
2010年湖北《烟花三月下扬州》17.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4分)
2010年湖南《一朵午荷》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2010年北京《海棠花》18.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14.“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16.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2011年上海《又见鹭鸶》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012年四川卷《柴禾》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
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如:
09山东19题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09天津19题答案: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起下文。
2010年湖北17题答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秋尽江南草木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全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2010湖南17题答案: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2010年北京18题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
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14.答案: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4分):黒妮组织的“援湘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黒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援湘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16.答案: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2011年上海《又见鹭鸶》9.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13.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2012年四川卷《柴禾》1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表达效果。首先要弄清本文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的内容,然后在思考在全文中的作用。因为文章中间,故考虑呼应、铺垫等方面作用。
答案示例: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二是要在内容上考虑它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关系、反衬关系、对比关系等,或作为主体内容的背景等)
09北京18题答案: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⑶开头与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
09江苏《上善若水》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见《步步高》P121)
2010年全国II《大河家》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2010年浙江《静流》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2010年四川《自然》14.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011年北京《祁连雪》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2011年(湖南卷)《想飞》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4分)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1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5分)
2011年(上海卷)《又见鹭鸶》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六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五是是否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时光们样的情感;六是是否交代了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16.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2分)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15.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研究:
09江苏11题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010年全国II
14题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每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2010年浙江12题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2010年四川14题答案: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2011年北京《祁连雪》17.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2011年(湖南卷)《想飞》15.
答案: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答题思路总结: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19.答案:①最后一段主要写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富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②反映出赵树理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民的关注和体恤,展现了有良知的作家的赤子情怀,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解题思路】文段的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时可以借鉴以下模式:概括内容+中心+结构上的作用。
2011年(上海卷)《又见鹭鸶》12.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1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15.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的技巧以及句子的多重内涵。
答案示例: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14.
答案示例: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③引发我对灯台手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⑷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或在开头,或在中间)
最典型的一篇文章就是《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
09全国II《岳桦》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文章见《步步高》P142)
2010年福建《春风》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
2011年上海《又见鹭鸶》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
2012年(广东卷)《荷叶》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案研究:
09全国II14题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2010年福建15题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2011年上海《又见鹭鸶》7题答案:突出鹭鸶的美。
2012年(广东卷)《荷叶》16.【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答题思路: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一自然环境的……画面(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1.命题特点:
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09年12个考散文阅读的省市有11个省市13道题考查这一考点;2010年13个考散文阅读的省市有11个省市12道题考查这一考点;2011年7个考散文阅读的省市有5个省市11道题考查这一考点。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4分、6分,便于批改评分操作,当然也给概括要点的个数提供了一个依据,便于查漏补缺,答案要么2个,要么3个,要么4个。
2.命题类型: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
09全国II《岳桦》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文章见《步步高》P142)
09江苏《上善若水》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文章见《步步高》P121)
2010全国II《大河家》17.(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10年重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16.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6分)
2010年浙江《静流》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
2010年福建《春风》14.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4分)
2010年湖北《烟花三月下扬州》19.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2011年北京《祁连雪》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2011年(湖南卷)《想飞》16.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6分)
2011年(湖南卷)《想飞》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
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17.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
2012年(大纲卷)《听朗诵》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
2012年(广东卷)《荷叶》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如:
答案研究:
09全国II《岳桦》16题答案: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09江苏《上善若水》12题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2010全国II17题答案:第一问:(4分)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对即可。)第二问(2分)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2010年重庆16题答案: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祖宗的牌位),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出年青一代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可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2010年浙江14题答案: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表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2010年福建14题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的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意思对即可)
2010湖北卷
19题答案:(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3)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2011年北京《祁连雪》19.
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2011年(湖南卷)《想飞》16.
答案: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中的“大鹏”形象。
2011年(湖南卷)《想飞》18.答案: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②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
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17.
答案:(1)因有青苔,防滑倒;(2)躲避鸟的袭击;(3)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
2012年(大纲卷)《听朗诵》14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临近上下文中去找。从原文一些重点语句上可以看出,如“晴明之日,
可以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可以听浪花怒撼崖石。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可读一切的新书籍。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分条归纳概括。
答案: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意。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2012年(广东卷)《荷叶》17.【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作者念念不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08辽宁《雨韵》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见《步步高》P141)
2010年湖南《一朵午荷》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2010年江西《饮一口汨罗江》16.结合文意,概括“泊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2011年北京《祁连雪》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012年北京《心灵的篝火》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分)
2012年四川卷《柴禾》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答题要点:因文章的表述中心常常表现在散文文题上,关键词就是文章的表述中心,所以文题中的关键词常常是命题者喜欢关注的对象,这从高考题此点考查的数量可以看出。答题时一定要从全文着眼,全局兼顾。最好的办法可能还是要使用段意概括和层次切分的办法。
答案研究:
08辽宁17题答案: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
2010年湖南18题答案: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2010年江西16题答案:⑴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⑵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⑶屈原殉国之处。
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16.
①黒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2011年北京《祁连雪》18.
答案: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2012年北京《心灵的篝火》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2012年四川卷《柴禾》14.【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能力。“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答案示例: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
2010年江西《饮一口汨罗江》17.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2010年湖南《一朵午荷》19.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2010年四川《自然》15.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2011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15.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4分)
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17.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2012年(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伍》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题要点: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答题时最重要的是在分点概括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几个答案并列成同一层意思。如:
答案研究:
2010年江西17题答案: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
2010年湖南19题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的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起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2010年四川15题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17.
答案:第一问(2分):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
第二问(4分):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2011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15.
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他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个呼吸的地方”)
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1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从“我”提出到灯塔上去(紧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
一遇父亲的“障碍”,“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父亲的启迪有了新的思索。最后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
答案示例:紧张、期待 兴奋憧憬 坚定执着 失望无奈
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1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判断一篇文章的主旨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是写作主体的态度,二是作者对主体的态度,或者说是情感与价值观。“太阳梦”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内容,一定要深入思考,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蕴。本题难度较大。
答案:(1)拉萨的美景,既是现实,又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梦想;人们寻梦的过程又是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如:老刘作画是现实,老刘的理想是梦)。(2)对拉萨的热爱,对寻梦者的崇敬。
2012年(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伍》11.答案:(4分)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答对1点给1分)
第四种:文章主旨的概括
08安徽《我与地坛》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文章见《步步高》P129)
09天津《老屋》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见《步步高》P144)
09江西《木车的激情》18.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文章见《步步高》P130)
《灯火》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案研究:
08安徽17题答案: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09天津20题答案: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手法:对比。
09江西18题答案: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2010全国I 17题答案: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答题要点:
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一类如:2010年全国I《灯火》,2010年重庆的《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2010年北京的《海棠花》,2010年上海的《天目山》,201年湖南的《一朵午荷》——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写作对象明确了,按照散文的行文规律,一切材料、段落的安排都是为了中心(散文的“神”),那么神是什么?一定是作者通过对写作对象的叙述、描写,来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某种情感),从而表达作者的某种生活感悟(道理启示)。
一类如:08辽宁《雨韵》,08全国1《阳关古道苍凉美》,08四川《我爱水》——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是明确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如:
08重庆17题答案: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文尾: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
第五种:其他类型
08安徽《我与地坛》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文章见《步步高》P129)
08安徽《我与地坛》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文章见《步步高》P129)
2010天津《寒冷的高纬度》19.除了植物外,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作者怎样的影响?(8分)
2011天津《塔上的树》16.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2011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14.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1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5分)
2012年(全国大纲卷)《听朗诵》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012年(大纲卷)《听朗诵》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题要点:这类题一般在组织答案时不需考虑全文,只需把握这一局部区域的内容即可。
答案研究:
08安徽14题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死了(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去世(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
08安徽15题答案:】(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2010天津19题答案:亲人,是作者领悟到随意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使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生活与传说,使作品染上了神话色领略神灵之光;梦境,是作者感悟人生道理,从而产生的联想。
2011天津《塔上的树》16.
答案: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2011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14.
【答案】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19.答案:①最后一段主要写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富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②反映出赵树理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民的关注和体恤,展现了有良知的作家的赤子情怀,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2012年(全国大纲卷)《听朗诵》16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17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2012年(大纲卷)《听朗诵》16.【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概括出的要点,一定要是不同方面的内容,答案应是各个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概括,绝不能是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内容。
第三节& 语句赏析题
1.命题特点:
⑴考查频率最大。考查次数最多, 09、年所有散文阅读都有这一考点。
⑵考查类型多样。不再局限对语句的含义分析;类型还涉及:语句的修辞效果赏析,语句的结构作用分析,语句的主旨内涵理解,等。
2.命题类型
⑴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这类题型最多;或1句,或2句,最多3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整合作答。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2008年全国卷Ⅱ《马》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文章见《步步高》P136)
09全国II《岳桦》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文章见《步步高》P142)
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文章见《步步高》P135)
2010年全国I《灯&火》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2010年全国II《大河家》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2010年重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14.“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10年天津《寒冷的高纬度》20.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那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5分)
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2012年(全国大纲卷)《听朗诵》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14.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化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15、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4分)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18.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3分)
答案研究:
2008年全国卷Ⅱ《马》15.
答案:(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09全国II《岳桦》15.答案:(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2010年全国I
15题答案:(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2010年全国II15题答案:(1)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认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2)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重在理解关键词语,把握句子结构特征和情感内涵。第一句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句子,要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还要结合全文主旨理解。第二句要理解“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的深层含义,还要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
2010重庆卷
14题答案: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敬仰之情尽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春天。
2010天津卷
20题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坐着人生基础(4)故乡是坐着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15.(1)答案: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①低调、单纯的黒妮为“我”对“援湘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援湘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黒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黒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援湘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2012年(全国大纲卷)《听朗诵》15答案:(I)(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2)(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从实到虚,画中蕴含了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思想,思考这些,结合文本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1)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2)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15、〖答案〗(1)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2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0.【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1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案示例: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2)赏析句子
08安徽《我与地坛》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文章见《步步高》P129)
《书房的窗子》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文章见《步步高》P151)
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19.请细读最后一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19.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5分)
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14.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1.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2012年(四川卷)《柴禾》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2012年(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伍》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16、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5分)
答案研究:
08安徽《我与地坛》16.(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09湖北卷 17题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19.
(1)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1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别回答。
答案示例: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形式上: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14.解析:赏析散文的画线句子,多从一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②常见表达技巧的运用;③句子多重内涵的探讨;④划线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
答案示例: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1.【答案】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2012年((四川卷)《柴禾》1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
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2012年(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伍》10.答案:(3分)评分标准:分析“细致”2分,分析“不柔弱”1分。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16、〖答案〗(1)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
(2)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答题思路:这类题答题思路一般有两种: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3)某一语句的结构作用
这类题也占相当比例,前文“结构思路类”已经讲解,这里不再举例。
答题思路总结:
这类题要求较单一,答案组织也较明确。答题思路一般是:指出某种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上下文的内容说明。
(4)主旨句含义理解。
09天津《老屋》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手法:对比。)
2010重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17.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答案:(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2012安徽卷《往事(二)之八》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示例一
“我”放得下。“我”与父亲的对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台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上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
“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的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人是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18、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1)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产;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
(2)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15.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的技巧以及句子的多重内涵。
答案示例: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答题要点:这类语句一般皆是在文章末尾,都是议论句,起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不能一叶障目,语句含义要结合文题中关键词和思路结构题、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案综合而来。
&散文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
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2010年全国I《灯&火》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2010年浙江《静流》15.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2010年上海《天目山》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2010年江苏《溜索》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2010年天津《寒冷的高纬度》18.
概括说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分)
2010年福建《春风》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
2011年(湖南卷)《想飞》17.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18.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
2011年(上海卷)《又见鹭鸶》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11.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
2012年(四川卷)《柴禾》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研究:
2010年全国I16题答案:(1)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2)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2010年浙江15题答案: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2010年上海9题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2010年江苏11题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2010年天津18题答案:生命短暂&&&
生命力强&&& 拟人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的知识,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这个段落的主体在中间部分,抓住这部分中议论性的句子,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回答第二问时,最好答出修辞效果。
2010年福建18题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2011年(湖南卷)《想飞》17.
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想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18.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从,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显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②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意趣横生。这个细节描写体现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身后感情。
2011年(上海卷)《又见鹭鸶》10.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审题审不出答题角度,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另外,规范合理的表述也不容忽视。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11.解析:题目考查了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动作描写,整个“抓药”的细节只用了几个传神的动作就刻画出三个阿姨抓药的娴熟。
答案示例: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19.【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2012年(四川卷)《柴禾》1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
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题必须考虑三点:
①指出运用哪种技法,②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③说出具体效果。
常见错误:
一是缺乏相应的鉴赏意识,如艺术形象的一般分析方法,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缺乏相应的鉴赏评价术语等;二是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设题的角度和要求,做必要的、适当的、灵活的变通;三是语言操作的随意性太大,抓不到得分点,或分寸失当,缺乏根据,或组织混乱,没有层次感。
答题要求:(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2)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如果不是明确要求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3)有几个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多多益善。
①不能遗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分值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4)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抄写。
散文探究题
散文探究题不好出,毕竟,对一篇散文而言,语句含义作用,行文思路,内容要点,散文主旨,等已经考查,应该已经够了。其他还有什么可以探究?所以,目前已经高过的探究题,包括高考卷和各地模拟卷,出现的探究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题。如: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人物评传)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认识梁漱溟。启示有四点:⑴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⑵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⑶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⑷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09江苏《上善若水》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2010江苏《溜&索》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2011天津卷《塔上的树》2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2分)
答案:没必要。理由:(1)以“塔上的数”为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溶的起因。
有必要。理由:拟题要求,符合文章内容,有文采。
2012北京卷《心灵的篝火》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未能登上绝顶,被风雪埋在攀登的途中,这些人恰如追日的夸父,是悲剧英雄,值得世人敬重,因为我们不能只以成败论英雄。屈原爱国,九死而不悔,孔子执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生活中,人们都盼望一帆风顺,也赞赏一帆风顺的成功人士,但人们更赞赏那些屡遭失败不改初衷的人,这说明成功与否不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体现,只有勇于追求,不向命运低头,才能显示出追求者的生命强力和人生价值。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2012天津卷《掐辫子》20.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能力,谈感悟。应注意强调个性阅读,并不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
答案示例:传统文化——掐辫子不能消失。日月穿梭,随着时代的脚步,老的生活用品悄悄的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了,时至今日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掐辫子的场景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大脑中消失了,随之一段、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的遗憾话题。如今农村,有人仍在掐辫子,但愿于掐辫子这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2012湖北卷《耳边杜鹃啼》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8分)
【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2012广东卷《荷叶》18.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有个前提,就是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2012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
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
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答出①或类似意思,分析得当,可给满分;答出②③④或类似意思,酌情给分)
命题特点及答题思路:
从命题类型看,有两种:
一类是文本内探究。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题要求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因为每道题皆是6分,甚至8分,一般不会让你仅就一点答题。
一类是有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
注意一点: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不可能让你天马行空,使得评分不好操作。如: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命题指向是“突出特色”,那就只能是答案定好的“以小见大”,否则错误。而第二问的“写作启示”就只能是“以小见大”的启示。
09北京《司马祠》20.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我许多思考。那圆的墓冢引发我思考:刚直进言,竟惨遭宫刑,以至于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族权,怎么会这般严酷无情,而人们怎么就这样容受几千年?那方的祠院引发我思考:梦碑啊,泥像啊,都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史册留下遗憾,但历史的真实难道能够篡改吗?人们的崇敬和哀思只能这样含蓄迂曲地表达吗?那直的牌坊和山门引发我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什么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显赫的权势还是永恒的真诚和责任?处于阿谀盛行,真诚无路的境况,我当如何抉择?那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也引发我思考: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胸怀、精神离我们是这样切近,实际上又经常被阻隔,我们应该怎样越过现实生活的小路,真诚地靠近他们?怎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些呢?是的,司马祠和他的主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永恒的思考,永远的抉择。
2010全国II《大河家》17.(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第一问:(4分)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2分)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2010浙江卷《静流》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示例: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2011年(湖南卷)《想飞》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
答案: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②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
2012四川卷《柴禾》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探究能力考查。本体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探究,立足文本,谈出理由较难。
示例:重在些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散文阅读题探究,我们分析这些,是建立在已经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和提高,但方法的熟练程度和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散文阅读的综合素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