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quot 转义;豕&java quot 转义;在古文中指猪&java quot 转义;宀&java quot 转义;指房子那么&java quot 转义;家&java quot 转义;在古文中指什么

90后小伙写&文言文辞职信&走红网络
发帖人:陈中禹
参与评论(0)人
年末将至,出现了小范围的辞职高潮。既然要辞职,一封漂亮的辞职信必不可少。最近,微博上热门话题中“文言文辞职信”便备受关注,一名90后小伙子用文言文写出了两百多字的辞职信,让网友大呼有才。
“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佩于心。青春散场,维情不伤,一纸笔墨,半篇文章。犹记当年,推杯换盏,一载无功,尽是徒然。浮生若梦,来去无踪,茶凉酒寒,化为笑谈……道路各别,养家一般,今者感怀,诸君共勉。”这篇“文言文辞职信”的全文不仅用四字骈体文写成,引用了《增广贤文》《道德经》等内容,还附上了近千字的注释,解释了文中出处和释义,“青春散场,维情不伤,此句源于‘青春散场,不诉离殇’‘维以不永伤’(取自《诗经·卷耳》),意为我就要和你们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大家不要一直觉得伤情,过去了就好了。”
记者了解到,这篇“文言文辞职信”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辞职信,而是一封“去职转调书”。作者“古醉清风”是名90后文科生,擅长历史和文学,如今在江苏泰州一家企业工作,该信是从公司管理部门调到制造部门后给同事写的转调书。他在微博中解释说:“其实我写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发给领导和部分同事的,尽是客套话。而这个版本是发给关系好的同事的。本意是在劝诫,而非抱怨,文中:无钱断酒,临老看经,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除了这封“文言文辞职信”,网上流传的各行业的三行辞职信也颇为有趣。设计师的辞职信为“辞职信(改),辞职信(修改稿),辞职信(最终结稿)”,设计行业改稿频繁;而快递员的辞职信则是“周围,全是,没电梯的小区”,则反映出快递员爬楼辛苦的现实。(记者 查睿)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
盘点众女星“村姑”扮相哪家强 !刘亦菲超神
盘点那些吊炸天的特异功能 果然高手在民间!
表演狮子冲出笼子 揭秘动物袭击人类的恐怖瞬间
搞笑神配图:实在太形象了 头都快点断了!
香港四大恶人之一 坊间传王祖蓝是其私生子
惊人内幕曝光!惹不起的娱乐圈黑帮势力
女子街头假装喝醉测试男人 结果令所有人震惊!
人类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纪实新闻照片
百年前法国罕见彩照:未曾见过的童真与浪漫
另类“桃色吉尼斯”记录:最长56厘米令女人脸红
保卫祖国的“大卫”:探秘老山的裸体战争
马伊琍新剧报复文章?与朱亚文不分场合啪啪啪
1944年3月,U-1206潜艇下水服役。在波罗的海完成训练后,这艘潜艇的任务是出海猎杀敌舰。U-1206属于德国的...
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宣布以麦克马洪线为印藏边界,不接受中国地图上标明的边界线,两国边界争端开始。
热门关键字(共1个回答)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
谢安喜不形于色的翻译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正与人下
《东坡志林》-- 吾故人黎錞,字希声。治《春秋》有家法,欧阳文忠公喜之。然为人质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以谓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联骑出,闻市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
余本布衣,身非豪门,待字闺中。少时学礼,常欲效孔门让梨之义,而宗黄家温习之孝;长习诗书,然却无易安1咏吟之才,而乏灌娘2纵马之勇。碌碌无为,弱冠又多三春秋,空食
大家还关注
(C)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小W:敦煌佛疑y字~
小W:敦煌佛疑y字~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 详细文章
小W:敦煌佛疑y字~
在 22:41:38 发布:
敦煌佛经疑难字词辑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六万馀件文书中,佛经文献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物以稀为贵,近百年来,学界对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大多集中在为数较少的四部要籍、社会经济文书、俗文学作品(如变文、歌辞、王梵志诗等)以及道教文献方面,成就令人瞩目。一个世纪后,当这些稀有文书研究得比较透彻后,学者们渐渐将目光转向占敦煌遗书大宗的佛教文献,不少学者大声疾呼:敦煌佛教文献是汉语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语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此相应,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专攻这批数量大、内容丰、价值高的“敦煌宝藏――佛教文献”,出现了一批相关的研究论著,如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于淑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录文考订及语言研究》、《〈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卷)研究》及《敦煌佛典语词和俗字研究――以敦煌古佚和疑伪经为中心》,景盛轩《〈大般涅经〉异文研究》、熊娟《汉文佛典疑伪经研究》等,成果颇为可观,值得参考借鉴之处也很多。
笔者这几年因做“敦煌疑伪经校录与研究”项目的因缘,也阅读了一些佛经写卷,遇到不解的字词即参考前贤论著,受其启发,产生一点想法时,便笔录存档。日积月累,相关的条目日渐增多。今不揣谫陋,选出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字面生涩而义晦”的字词进行考释,呈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中引用敦煌文献于例句后括注出处,如“《宝藏》47/602A”,表示该句出自《敦煌宝藏》第47册602页上栏;引用佛经文献主要根据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编CBETA,并重新覆核《大正藏》、《万续藏》文本,也于例句后括注出处,如“T17,p0084c”表示该句出自《大正藏》第17册84页下栏,“X74,p0696c”表示该句出自《万续藏》第74册696页下栏;文中其它文献的引例或书证,首次出现时加注说明其出处,再次征引则径在引文后括注其页码。
①S.5649《佛说如来成道经》:“苦行六载,损瘦其形。头如蓬,项如针钉;肋如腐屋之椽,眼如井底之星。”(《英藏》44/170A)
按:例中“蓬”用来形容如来佛成道前六年苦修的头形。“”当是“窠”的换旁异体,异本Дх.837正作“窠”(《俄藏》7/147B),是其切证。“宀”旁俗写与“穴”旁可互换,如“牢”可作“保省榜健币部苫慌宰鳌”。另如P.2682《白泽精怪图》:“□精怪有壹百玖拾玖□。”(《法藏》17/231B)其中“”亦“窠”的俗写,句中用同“颗”,作量词,犹“个”。故“蓬”即“蓬窠”,“窠”当读为“科”,异本Дх.5874即作“科”(《俄藏》12/260A),是其证。“科”、“窠”读音相同,可得通借。P.5031《年代不明丙寅年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分付八科红锦一。”(《法藏》34/89B)其中“科”便当读为“窠”,“八科”即“八窠”,指纹样为八丛花的红锦。“蓬科”谓乱草丛,多用来形容头发蓬乱的样子。如北8300(玉64)《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太子妻二人轻马往诣父国。门内里,入磨坊中,见母头如蓬科,面上垢土,手脚(皴)劈,脊背打破,脓血沾着处烂尽。”(《宝藏》109/579B)是其例。传世文献中,“蓬科”此义的用例较多,此不赘。
【塞】【恻四】【I塞】
①S.5649《佛说如来成道经》:“大身弥轮八极,塞空庭;小则针穴里走马,尘里藏形。”(《英藏》44/170B)
按:“塞”,异本S.6269作“恻四”(《宝藏》45/189A),Дх.5127作“I塞”(《俄藏》12/25B)。综合起来看,“塞”、“恻四”当校作“侧塞”,而“I塞”则应读为“隘塞”。读音上,“恻”“侧”音同,自可通用。《广韵》中,“”与“侧”,一音初力切,职韵初纽;一读阻力切,职韵庄纽,二者韵同纽近,可得相通。“四”音息利切,心纽至韵止摄;“塞”可读先代切,心纽代韵蟹摄,二者纽同韵近。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止、蟹二摄某些韵的读音相近,彼此可通。近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用同“相”的“厮”,如“厮守”“厮杀”等,敦煌文献中习用“塞”来表示。如P.2292《维摩诘经讲经文》:“今朝不往(枉)逢居士,与我心头恰塞当。”(《法藏》11/99)Ф.101《维摩碎金》:“汝须自戒,真(贞)坚自看,倘若缘就因成,共你塞逐便去来。”(《俄藏》3/148)此二例中,“塞”皆用同“厮”。“塞当”即“厮当”,犹相当;“塞逐”即“厮逐”,犹相追。“厮”,《广韵》音息移切,心纽支韵止摄,“四”与“厮”纽同韵近,皆属止摄,既然“塞”可用同“厮”,那么与之音近的“四”自然也可用同“塞”。塞者,充塞、塞满也,敦煌变文中,“塞”常与“满”相对出现。如S.4571《维摩诘经讲经文》:“满堤罗绮装红日,塞地笙歌聒瑞风。”(《英藏》6/145A)Ф.101《维摩碎金》:“士女满街行窈窕,英雄塞路笑徘徊。”(《俄藏》3/153)例中“塞”与“满”对文同义。因此,“塞”、“恻塞”皆当读作“侧塞”。蒋礼鸿先生在考释敦煌变文中的“逼塞、幅塞、槿𨵩塞、恻塞”等词语时,也论及了“侧塞、𡍫塞、塞”的词义。他说:“‘侧塞’一词应分二义来解释,就空间容纳不下来说就是侧,就事物挤满空间来说就是塞。‘恻塞’的‘恻’和下面讲到的‘𡍫塞’、‘塞’的‘𡍫’、‘’乃是‘侧’、‘仄’的同声通用字,‘侧’、‘仄’有狭窄之义。”所言甚允。“侧”者,仄也,谓逼仄、狭窄,狭窄之处往往易于充盈,“侧塞”即充满、塞满,敦煌文献习见。如P.3720《张淮深造窟记》:“四王帝主,奉以琼花;梵释之天,来供妙果。虚空侧塞,梵响玲玲。”(《法藏》27/116A)P.3727《圣者泗州僧伽和尚元念因缘》:“奉劝至心敬礼、渴仰圣者,求愿满足,随类现种种身:或示大身,侧塞遍满虚空;变小身,由(犹)如微尘。”(《法藏》27/151A)皆其例。
“I塞”当读同“隘塞”。“I”音五骇切,疑纽骇韵,“隘”音乌懈切,影纽卦韵,二者声韵皆近,可得相通。“隘”,本指狭隘,引申可表充盈、塞满(与上述“侧”的引申路径相同)。如P.2976《温泉赋》:“叩核馊税胪嘿庹剔(匝)。”(《法藏》20/299B)句中“隘”与“(匝)”对文同义,皆指遍满。“隘塞”连用,为同义复词,敦煌文献中经见。S.3929V《节度押衙知画行都料董保德等造兰若功德记》:“三贤道者,进道隘塞于茅庵;十地圣人,证圣骈填于草屋。”(《英藏》5/214A)P.3887V《释门文范》:“(法师)所居则化,所蹈则仁;非论时代之师,抑亦人伦之宝,敢(感)得听众隘塞如云奔,散花诜诜如雨骤。”(《法藏》29/96B)例中“隘塞”皆谓充盈、塞满,是其证。
由此看来,上引例①中“塞”及异文“恻四”、“I塞”虽然在用字、用词上各有差别,但其表义全同,都指充盈、塞满,该句言如来身体壮大之时可以充塞整个虚空。
①S.5649《佛说如来成道经》:“如来而不死,涅而不生。搅之不浊,澄之不清。担复不重,c复不轻。幽复不,显复不明。名即不惜,利即不争。辱之不忿,宠之不荣。”(《英藏》44/170B)
按:例中语句每两句构成一组反义对句,“c复不轻”与“担复不重”相对,其中“c”为何义,颇费思量。疑“c”当读为“量”的“”。“c”、“”皆从“占”得声,且《广韵》中,“”音丁兼切,添韵端纽;“c”音多忝切,忝韵端纽,二者读音相近(仅声调略别),可得相通。P.2609《俗务要名林?手部》:“,称量也。上了(丁)兼反,下丁果反。”(《法藏》16/225A)又作“”,S.6204《字宝》平声:“,下(丁)兼反。又量。”(《英藏》10/169)“”当是“拈”之误。《集韵?沾韵》:“,,以手称物。或作‘玷’。”《字汇?手部》:“掂,丁廉切,c平声,手掂也。”“掂”为“”的后起字,“量”、“掂量”皆为同义连文。若以“”读上引例①中“c”,则该句意谓担负起来不觉其重,掂量一下又不觉其轻。文意顺适无碍。
①S.2169《佛性海藏经》卷上:“避火入深坑,亦无利益处。如猴爱胶,五处皆缠缚。”(《宝藏》17/8A)
按:“”,异本S.5181作“”(《宝藏》40/529A),皆为“”的手写。从文意看,疑“()”为“[”的俗写。因为例①中“如猴爱胶,五处皆缠缚”,乃佛经常用之典故,源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四:“或复有山,人兽共居。于j猴行处,猎师以[胶涂其草上,有黠j猴远避而去。愚痴j猴不能远避,以手小触,即胶其手;复以二手欲解求脱,即胶二手;以足求解,复胶其足;以口啮草,辄复胶口。五处同胶,联卷卧地。猎师既至,即以杖贯,担负而去。”(T02,p0173b)“[”者,黏也。[胶,指捣木皮煎成的胶,黏附性强,古人常用以黏取鸟兽。慧琳《音义》卷三一《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音义:“[胶,上耻知反,《考声》云:[胶,捣杂木皮煎之为胶,可以捕鸟也。《博雅》云:[,黏也。《说文》:从黍、离声。经文作,误也。”敦煌俗语词典《字宝》中也收载了“[”的两则词语,P.2717《字宝?平声》:“胶,丑知反。”又:“鸟儿,丑知反。”(《法藏》17/340B)从字形看,“”为“[”的俗写讹变,即将形旁“黍”下的“氽”形变作成字偏旁“米”;“”则由“”进一步简省而来。既然“”可省“米”作“”,自然也可省“禾”作“”。“”或又换声符作“”,《集韵?支韵》:“[,《博雅》:‘黏也。’或作。”(9)由此看来,例①中“()”也当由“”换声符而来。其所从声符“离”与“希”,在《广韵》中,前者音吕支切,来纽支韵;后者读香衣切,晓纽微韵,二者韵近,可得相换。晚唐五代时期,支、脂、之、微四韵已呈混同合流之势,从“希”得声的字或有归属“支”韵者,如《广韵?支韵》许羁切:“N,杓也。”(17)是其证。那么,“”之作“()”,当是将声符“离”换作“希”而来。“[”写作“”,亦见于敦煌禅宗文献,如S.2165《箴偈铭抄?先青峰祖辞亲偈》:“愚夫迷乱镇随妖,渴爱缠心不肯抛。恰似群猪恋青厕,亦如众鸟遇胶。”(《英藏》4/34A)其中“”显然也是“”的手写。
①BD.14427《佛说天公经(异本一)》:“读五遍,意欲远行;读六遍,道路险阻;读七遍,扭解𣕧(枷)锁;读千遍,即得解脱。”(《国图藏》127/1)
按:例中“扭解”与“𣕧(枷)锁”连言,疑当读作“械”。“扌”旁俗写与“木”旁相混无别,故“扭”为“”的手写俗体;“解”则为“械”的音近借字。“解”可读胡买切,匣纽蟹韵;“械”音胡介切,匣纽怪韵,二者纽同韵近,可以通借。如S.6537V《文样?放妻书》:“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恐(怨)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英藏》11/96)其中的“”即“械”的手写,在句中则应读为“解”,谓消除、解散,“解怨舍结”言夫妻离婚后,各自解除以往的怨结,再不谈起,可与上例互勘。又如S.395《孔子相罚骸暗ζ鹘饩身,要g缢!保ā队⒉亍1/182A)其中的“解”,S.5529正作“械”,是其C。“械”,本指手铐与脚镣,后泛指刑具。慧琳《音义》卷一八《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第一卷音义:“械:上敕柳反,或作‘h’;下谐戒反。在手曰,在足曰械。械,桎梏也。桎者,足械也,所以质于地也;梏者,手械也,所以告于天也。以此而言,则不必唯在于手,械不必偏在于足,械、桎梏,枷锁之通语也。”(T54,p0417b)“械”文献中用例甚夥,此不赘。
①S.4546《净度三昧经》卷上:“第二晋平王,典治黑绳地狱。中有铁绳,有三刃者、四孤者、八孤者,以(拼)直人身,锯解之。或斧斫人身,或四方、或八角。”(《宝藏》36/522A)
按:例中“孤”费解,疑为“尽钡男我舳镒帧!肮隆薄尽毙谓子诙锘臁7鹁校尽背6镒鳌肮隆薄H绾笄胤鹜右帷Ⅲ梅鹉钜搿冻ぐ⒑肪矶骸把指∈鳎涔甾Γ湮度缑邸J饔形宕蠊拢拿嫠墓拢嫌幸还隆F涠鹿撕退,其南孤者七国人所食。……其西孤果海虫所食,其北孤果者禽兽所食,其上孤果者星宿天所食。”(T01,p0147c)其中的“孤”,《法苑珠林》卷七九引作“尽保洞笳亍沸<且巍⒃⒚鞅窘宰鳌磅薄!肮隆钡蔽尽钡男味铮磅痹蚴恰尽钡慕枳帧!尽敝甘鞯闹Ω桑艘宓庇善浔疽濉袄狻币甑美。《说文?木部》:“荆庖病!倍斡癫米骸居肜舛只パ怠l曰癜缩弊鳌尽卸尽弦印!吭唬乎死猓杏缯摺!锻ㄋ孜摹吩唬骸舅姆轿猓死馕尽!矗骸锻ㄋ孜摹肺鲅灾H艋胙灾颉都本汀贰啧剿姆桨嬉病!“尽蔽嚼猓南字谢蚪琛磅蔽!都本推肪硪唬骸凹本推骢胫谝臁!毖帐抛骸磅撸橹梗蛞约鞘拢髂疚羌蛑粢病!湫位蛄妫虬嗣妫钥墒椤u撸庖玻杂欣饨牵饰街!又如《法苑珠林》卷一○引《观佛三昧经》云:“如来头上有八万四千毛,皆两向靡,右旋而生。分齐分明,四觚分明。”(T53,p0364c)其中的“觚”,大正藏本《观佛三昧海经》卷一经文作“抓”,校记引宋本作“𧣋”,元、明、东本作“觚”(T15,p0649a)。玄应所见经文也作“觚”,但他认为表“棱”时,当用“尽保磅狈瞧湟澹室浴八尽绷⒛浚驮疲骸肮藕础!端滴摹罚骸荆庖病!淖鳌髅病!亲忠逡病!由此看来,其经文作“抓”者,当是“尽钡乃仔葱味铮黄渌伪咀鳌𧣋”者,则为“觚”的形讹。尽管玄应认为表“棱”义的本字是“尽保磅敝皇墙枳帧5南字薪琛磅蔽尽币鸭毡椋灾隆敖枳中卸咀址稀币印>蜕弦僦小八墓隆薄鞍斯隆钡摹肮隆倍裕湫巍⒁粲搿尽苯越虼宋颐歉阆蛴诎阉醋鳌尽钡男味铮恰磅钡慕枳帧R簿褪撬担僦小八墓隆薄鞍斯隆钡毙W鳌八尽薄鞍尽保胶谏赜械暮谏兴睦獾模灿邪死獾摹
①北8274(重26)《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首罗问大仙曰:‘除此大魔,更有何灾?’大仙答曰:‘月光临出,觚有灾也。’首罗问曰:‘灾复云何?’大仙答曰:‘当有七日。当之时,有夜叉、罗刹、毗舍^鬼、鸠盘荼鬼、飞行罗刹食人无量,唯有受持三归五戒,奉行斋法。如此之人,皆得度脱。’”(《宝藏》109/481A)
②北8274(重26)《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首罗复稽:‘除此八人,更有贤不?’大仙答曰:‘觚更有之。’‘何人是也?’大仙答曰:‘秦超世、潘道成、卢惠愿、板国兴、扶男阳、刘道贵、王延寿、赵显宗、张道板、故世安、李罗x。如诸贤士,皆游巡世间。汝今肉眼,不能别之。’”(《宝藏》109/481B)
按:例中“觚”,于淑健先生认为“义均同‘更’”,并指出例②中“觚更”乃同义连文。仅从句意来看,此说无疑“文从字顺”。但若深究:“觚”怎么会有“更”的意思呢?循此思路细细想来,其说似乎还值得推敲。敦煌文献中,“觚”或借“顾”为之,如P.2130《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本行品第八》:“佛头上有八万四千发,长一丈三尺五寸,犹如里(黑)丝,分剂分明,四顾分明。毛皆两扉(靡),右旋而生,如绀琉璃。”(《法藏》3/217B)例中“顾”,异本北245(闰55)、P.2300、P.3593V、S.2461、S.4678、S.22等写卷皆作“觚”。“觚”者,棱也,例言佛如来的头发如黑丝般际限分明,四面棱角清晰朗然。既然“觚”可借与之音近的“顾”来表示,那么“顾”也同样可借“觚”来表之。因而颇疑例①、②中的“觚”皆当读为“顾”。顾,本指回头、回顾,引申可指返回、回还;由此进一步虚化,可用为副词,表示“却,反而”。如《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高诱注:“顾,反也。”《汉书?周勃传》:“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颜师古注:“顾犹倒也。”皆其例。
上引例①、②中的“觚”都用在回复对方提问的答句里,作答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以问题蕴含的预设作为前提。譬如例①问:“除此大魔,更有何灾?”答:“月光临出,觚有灾也。”答句并未直接回答“何灾”。故又问:“灾复云何?”答:“当有七日,当之时,有夜叉、罗刹、毗舍^鬼、鸠盘荼鬼、飞行罗刹食人无量。”综合两个答句看,仙人的回答是先否定对方提问的预设后才作答的。整个答句连起来看就是:“月光童子临出世时,并非除此大魔外就没有灾害了,反而更有灾害,那就是将有七天黑,夜叉罗刹等藉此吃人无数。”同样,例②问:“除此八人,更有贤不?”答:“觚更有之。”问:“何人是也?”答:“秦超世……”也是先否定对方的预设后再作答,谓除这八人外,不是没有贤人了,反而还有很多的贤人,如秦超世等贤士。不难看出,其中的“觚”都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与问题相反的另一种情况,相当于“反而,还”的意思,因而可施于表示“递进”语义的“更”前,以加强“相反”的语气。由此来看,“觚更”连用并非“同义连文”,其词汇语义及句法功能其实并不相同。“觚”的这一用法与前文所举的“顾”完全吻合,其用为“顾”的音近借字是显而易见的。
①北76(柰59)号《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吉u女为人受苦,堕锯床地狱。锯此女身,作其百段。吹令微尘,还复聚合。受形讫竟,身长三尺,颜色青黑。头上无毛,两耳闭塞。复无两目,亦无鼻孔。下唇蹇哆,手无十指,脚[无]两足,皆由酤酒,岂况饮酒之人?”(《宝藏》56/314A)
按:例谓吉u女因为酤酒堕锯床地狱中,致使受形投胎后,生得面貌丑陋:身长三尺,头上无毛,两耳闭塞,既无眼睛,又无鼻孔,下唇蹇哆,手无指、脚无足。“下唇蹇哆”是一种怎样的丑相呢?遍检文献,皆未见“蹇哆”一词。颇疑“蹇”当读为“褰”。佛经中描摹“唇”之丑状,多用“褰”、“哆”之语。如:
②姚秦竺佛念译《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三:“百岁子者,不满百日,复取命终。无畏子者,唇骞鼻埃闯莺嵫溃思治贰!保T12,p1026b)“骞”,《大正藏》校记引元、明本作“褰”。
例②中写无畏子唇的丑状,用的是“骞”,异文或作“褰”。窃以为作“褰”是,“骞”是其同音借字。“褰”谓撩起、揭开(衣裙、帷幕等),引申可指“张开、散开”,如《文选》卷九潘岳《射雉赋》:“褰微罟以长眺,已踉而徐来。”徐爰注:“褰,开也。”“唇褰”描写的丑状应是嘴唇张得太开,难以包覆里面的牙齿,使之暴露在外。因而文献中多以“唇褰齿露”来描写恶鬼的丑貌。如《太平广记》卷一三七“鬼”之“陈仙”条引《幽明录》云:“仙牵驴入宿,至夜,闻有语声:‘小人无畏,敢见行灾。’便有一人,径到仙前,叱之曰:‘汝敢辄入官舍。’时笼月暧昧,见其面上d深,目无瞳子,唇褰齿露,手执黄丝。仙即奔走后村,具说事状。父老云:‘旧有恶鬼。’”是其例。正因为如此,相书或以“唇褰齿露”作为人短寿的征象。如《太清神鉴》卷六:“唇薄如一字者,下贱毒性;唇起如龙觜者,克夫恶死;唇褰齿露者,妨害寿夭;唇青舌黑者,淫秽下贱。”古人相面中将“唇褰”与“短寿”联系起来的这种观念,可能与佛经有关。唐义芬搿督鸸饷髯钍ね蹙肪砭牛骸爸罡谷【常鹨饺似鹇子焉_恚,是死相应知。左眼白色变,舌黑鼻梁6钟刖墒猓麓酱瓜蛳隆!保T16,p0448b)例中将“下唇垂向下”作为死相的一种来描写,说明当某人下唇垂下时,预示着他将逝去。“唇褰”与“唇垂”表相近似(详下文),因此也被古人当成夭折、短寿的象征。除“褰”外,文献中还多用“哆”来形容“唇丑”之状。如:
③西秦圣坚译《太子须大经》卷一:“婆罗门有十二丑:身体黑如漆,面上三(X-堆),鼻正匾㔸,两目复青,面皱唇哆,语言謇吃,大腹凸C,脚复缭戾,头复𩑔秃,状类似鬼。”(T03,p0421b)
例③中用“哆”来形容婆罗门唇之丑。玄应以为“哆”非其字,当作“䫂”,故以“䫂”立目。玄应《音义》卷五《太子须大经》音义:“唇䫂:丁可反。《广疋》‘䫂,丑貌也。’经文作‘哆’,充尔、丑亚二反,非今用也。”玄应所言是否可从呢?检文献中,“䫂”最早见于魏张揖《广雅》,该书《释诂二》云:“䫂、j,丑也。”王念孙疏证:“䫂、j、䑏、𦝢者,《淮南子?修务训》云‘𦝢、哆j,cX、戚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仳也’。高诱注云:‘𦝢、哆j、cX、戚施,皆丑貌也。’䫂、哆,䑏、⑼ā!从王念孙的疏证看,《淮南子》原文及高诱注本皆作“哆”,且高诱读之为“大口之‘哆’”,所谓“皆丑貌”是就“𦝢、哆j、cX、戚施”四词笼统而言。“哆”,《说文》训“张口”,从口、多声。段玉裁注:“释玄应两引《说文》殆可切,此本《音隐》,《唐韵》丁可切。”由此看来,玄应所注“䫂”音丁可切的读音也来自“哆”。那么,“䫂”乃汉魏间人在“哆”的基础上新造的形声字,亦见于当时的译经。如:
④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二:“颜状丑黑,鼻正匾㔸,身体缭戾,面皱唇䫂(丁可反)。言语蹇吃,两目又青,状类若鬼。举身无好,孰不i憎。”(T03,p0009b)
例中“䫂”,李维琦先生释为“唇厚的样子”,云:“《玉篇?页部》:‘䫂,丑貌。’据此解,‘唇䫂’即唇丑。唇怎样丑呢?《摩诃僧o律》说:‘若言丑唇,垂唇,粗唇,猪唇,唇如井口,作是毁者,僧伽婆尸沙。’(T22n)所谓‘唇䫂’到底是哪种丑呢?字从‘多’得声,当指粗唇,即是唇厚。《说文》:‘㗬,厚唇貌。’音zhā。‘䫂’借为‘㗬’,或者二字义本相通。”值得注意的是,《摩诃僧o律》列举的有关“丑唇”的各类相状中,“垂唇”居于首位,且并无“厚唇”,李氏解“䫂”为唇厚,盖因其认为“䫂”借为“㗬”或与之“义本相通”。从词义关连及唇形表象来看,窃以为“义本相通”近是。如上所论,《广雅》所载“䫂”的音义实源于“哆”,其“丑貌”义乃高诱随文所释,不可视为恒常义项。“哆”本读丁果切,后来语音变化,又读昌者切。《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陆德明释文:“哆,昌者反,《说文》云:‘张口也。’”由“张口”引申,“哆”可表嘴唇宽缓下垂。P.2011《刊补阙切韵?马韵》车者反:“哆,唇垂。”(《法藏》1/106)《广韵?马韵》:“哆,唇下垂p。又当可切。”《集韵?w韵》:“哆,缓唇也。”(168)如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五:“时六众刍于诸刍作毁栌铮涸祈鹉堪gL,背伛侏儒,太长太,聋盲痖,拐行肿脚,秃臂大头,哆唇{齿。”(T23,p0763c)其中的“哆唇”,慧琳《音义》卷六○释为:“车者反。《韵诠》云:‘哆,唇展垂,开口也。’《诗》传云:‘口大貌也。’《仓颉篇》‘唇纵缓也’。”(T54,p0711a)慧琳引诸家训释注解其义,曰“唇展垂、开口、口大貌、唇纵缓”等。不难看出,其所引诸家义训是密切相关的,即:“嘴唇张展开”意味着“开口、使口变大”,“口大”则往往表现为嘴唇宽缓下垂。嘴唇下垂说明其皮很厚、堆积较多,故而下垂,就像胖子腹部的脂肪积得太厚时,便会显出层累下垂貌。因此,“唇垂”与“唇厚”,意思是相通的,二者并不矛盾;读音上,“㗬”与“䫂(哆)”皆从“多”得声,其音也近。那么,称其为“音近义通”的同源词并不为过。“哆”字此义或又作“铩保纾
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五:“一日一夜六百生六百死,过是已后,得生人中,唇锩嬷澹镅藻砍浴!保T15,p0672c)
例中“铩保洞笳亍沸<且巍⒃⒚鞅窘宰鳌岸摺保铩笨墒游岸摺钡幕簧砸焯濉H缟纤赌o律》以“唇垂”为唇相之最“丑”者,而汉字中记录此义的“哆”,却是个读音、意义都异常纷繁的汉字,其意义的多样已如上述,它读音的歧异从《广韵》所列“尺氏切、昌者切、敕加切、陟驾切、丁可切”五个音切可见一斑,真实地反映了《切韵》兼顾古今南北的编撰宗旨。为求音义表达的明确性,人们遂造“䫂”“铩钡茸掷醇锹计洹按酱埂钡某竺惨濉Pξ狡渥值弊鳌䫂”,“经文作‘哆’,充尔、丑亚二反,非今用也”,恐怕也是着眼于用字的分工来说的。
上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文献中“褰”、“哆”表示的两种有关“唇”形的含义。“褰”指嘴唇张得太开,遮覆不了内里的牙齿;“哆”谓嘴唇宽缓下垂的样子。“唇褰”“哆唇”这两种丑貌,其实都是佛经中从反面恐吓违戒者而大势宣扬的来生受胎将获的恶报。当然,也有从正面劝勉信徒闻经听讲,来生投胎便可获“唇不下垂”、“亦不褰缩”的善报。如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卷六:“若复有人,语馀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痖,……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沸保缓瘢淮螅嗖击蠛冢拗羁啥瘛!保T09,p0047a)例中“唇不下垂”犹“唇不哆”,‘哆’即下垂义;“亦不褰缩”,“褰、缩”反义并列,一谓张展,一指收敛,一个张得太开,一个收得过紧,皆非美善之相。由此不难推知,例①中“蹇哆”即“褰哆”,描写的是酤酒犯戒者来生投胎将获的两种“唇丑”之相的恶报,即嘴唇张展太开、宽缓下垂的样子。“褰哆”,其他文献未见,或许是疑伪经的编者将正统佛经中习见的两种“唇丑”之相“褰”“哆”临时拼合的结果。
①S.4000《佛性海藏经》卷下:“唯愿佛世尊,普愍度群生。震雷启聋者,金决瞽盲。”(《宝藏》33/99B)
按:“”,异本S.4103作“”(《宝藏》33/677B),北8694(致98)作“”(《宝藏》111/209B)。“”“”皆为“馈钡氖中矗欢”则是“馈钡乃仔葱味铩!洞笳亍肪S.4000录作“碑”(T85,P1401a),非是。俗写“卑”常作“”,其右旁的短撇拉长便写成了“”,此形与“畀”极近,易于讹混,因而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专门对其进行了分辨:“卑畀:上尊卑,下畀与。必寐反。”“卑”旁俗写也常讹作“”形,如“婢”作“”、“稗”作“”、“俾”作“”等。这就是上引例①中“馈币毂咀鳌”的缘故。
弄清了字形,我们再来看“金馈钡囊馑肌!馈钡倍廖板C”。“金C”指医生用来疗治眼病的器具,以之刮开眼膜,可令盲者复明。“金C决瞽盲”乃佛典中常见之比喻,最早见于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经》卷八:“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C决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T12,p0411c)句中譬喻蕴涵的义理,隋代慧远在《大般涅经义记》卷四有专门的解释,云:“喻有四句:一自不见性喻,十地菩萨各修十度,说为百人,因分所修,未能见实,故说为‘盲’。二为治目下请佛求解喻,为治慧眼,请佛听法,名‘造良医’。三是时下佛为说法,喻诸佛良医为说涅,破其障,开发慧眼,名为‘金C抉其眼膜’。四以一指下因说悟解喻经,初一说名‘一指示’,中间重说名‘二指示’;初闻未解如‘一指示,盲答未见’,重闻方解如‘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T37,p0705b)不难看出,所谓“金C决眼膜”实为比喻说法,即将“佛为众生说涅,破除其心中迷障,使之晓悟佛法”的抽象义理,比作“医生用金C刮开盲人的眼膜,使其复明”的生活实例。“金C”之喻在后代佛教文献中多有沿用,如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五:“菩提心者犹如金C,能除一切无明翳故。”(T10,p0825c)其运用之广,甚至影响了道经,如S.4330《太玄真一本际经》卷四:“有善医师晓了方术,授以良药,祛其内病。又以金C决其眼膜,鄣翳消除,眼瞳明净,能见宝林华枝叶。”(《英藏》6/37A)由此不难看出,以“金C”疗治眼病,使盲者复明,乃古代文献中之常例。以此义释上引例①中“金谰鲱ぁ本洌熬觥蔽讲⒖簦弧邦ぁ庇髦甘兰湮蹿戏鸱ǖ拿酝剑镁湟馕皆盖胧雷鹦得罘叫衙擅林浚拖翊豪渍鹣於耍疱C开启眼盲之辈。
“金C”,文献中或作“金q”、“金篦”,如《周书?张元传》:“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v。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公,以金q治其祖目。谓元曰:‘勿忧悲也,三日之后,汝祖目必差。”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是其例。关于“C”字此义的得名之由,业师张涌泉先生有很好的阐释,他说:“作为古代刮开眼膜的器械,此字本当以作‘C’为典正。据《方言》,‘C’为箭镞之‘广长而薄者’,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古人也用‘C’来刮开眼膜,后来索性便把这类器械称为‘C’。这一用法的‘C’或作‘q’,亦作‘篦’,而‘馈蛭C’的假借字。”所言极是。
①P.3920《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饩罚骸爸兄浮㈩^指把拳,大母指押上,展小母指,指所贼方,诵馄弑椋そ酝松荒芪Α!保ā斗ú亍30/84)
②P.3920《如意轮陀罗尼经》:“右手大指、^指、中指相并,微屈,无名指、小指屈如钩。印明曰……”又同卷:“禁顶印第十:以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作拳,以头指捻大指面中文,印明曰:……。”(《法藏》30/124、125)
③P.3861《散食法》:“此是如意轮庥。汗坌校笫治赵谛纳希沂致终诡^指。庠唬喝帕ǎ帕ǎ恕!保ā斗ú亍29/4B)
按:以上例中,“^指”或与“中指”、“大母指”、“小母指”前后并提(例①),或跟“大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并举(例②),其所指显然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食指”。“^指”较早见于唐代佛教文献,多与结手印相关,上引三句皆其例。另如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善男子,我当为汝说其印相。先以左右二大拇指,各入左右手掌之内,各以左右头指、中指及第四指,坚握拇指作于手拳,即是坚牢金刚拳印。”(T03,p0329b)慧琳《音义》卷三六《金刚顶经》第三卷音义:“弹指:但难反。作拳,屈头指,以大指捻弹令作声。”(T54,p0548a)从慧琳的解释看,唐代称食指为“头指”是比较常见的。此称也见于后代文献,如宋许洞《虎钤经》卷八:“控弦有二法:无名指压小指、中指压大指,头指当弦直竖,中国法也;屈大指,以头指压勾指,外国法也。”是其例。
①北76(柰59)《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佛告迦叶:‘食肉者堕阿鼻地狱,纵广正等,八万由巡,四方有门,一一门外,各有猛火。东西南北,交过彻地。周匝铁(墙),铁网弥覆,其地赤铁,上火彻下,下火彻上;铁e(枷)、铁o()、铁(桁)、铁,持火烧之,驱食肉之人入此地狱,受其大苦。’”(《宝藏》56/315B)
按:“”,北77(洪47)作“”(《宝藏》56/319B),北78(芥45)作“”(《宝藏》56/321B),北79(河48)作“”(《宝藏》56/325B),S.1320作“”(《宝藏》10/110A),S.6790作“”(《宝藏》51/636A)。《大正藏》据S.1320录作“䤤”(T85,P1359b)。徐绍强整理时录作“P”,并校云:“‘P’,戊本(即S.6790)作‘!不难看出,“”的异文比较纷繁,共有“、、、、”诸形。其中,“、、”皆是“械”的俗字,而“、”与“”,则都是“䤤”的手写俗体。“亥”旁俗写或作“”、“”二形,如“骇”作“”、“该”作“” ,可资比照。故徐绍强将“”录作“P”,又把戊本(S.6790)的“”录作“保圆蝗贰
那么,“䤤”是什么字呢,它与“械”又是怎样的关系呢?窃疑“䤤”是“械”的换旁异体。首先,其字从“金”,盖因阿鼻地狱中各类刑具皆为“铁”制,故不少原本从“木”的字都改从“金”了,如“枷”作“e”、“”作“o”、“桁”作“”,这也就是“械”换“木”从“金”的由来。其次,声符“亥”与“戒”,读音相近,可以互换。如《龙龛手镜?火部》:“希蜃鳎,二今:苦戒反,火盛也。”其中“”即“𤈪”的俗体,而“𤈪”与“庇侄际恰稀钡摹敖瘛碧澹只ノ焯濉W詈螅臀囊饫纯矗僦小疤”与“铁e(枷)、铁o()、铁(桁)”等表刑具的词语前后相连,说明其义类相同。文献中,“桁”、“械”义近,常对文或连言出现。如BD.633《佛说佛名(二十卷本)》卷五:“或恃公威,或假势力,高桁大械,枉押良善,吞纳奸货,考(拷)直为曲。”(《国图藏》9/152A)P.3706《大佛名忏悔文》:“又复弟子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以鞭仗(杖)、枷锁、桁械压拉、考(拷)掠、打掷,手脚蹴踏,(约)缚笼系,断绝水谷。如是种种诸恶方便,苦恼众生。”(《法藏》27/17B)是其例。加之,例中“(䤤)”与“械”又以异文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认为:“”为“䤤”的俗体,而“䤤”又是“械”的换声旁异体。
《汉语大字典?金部》“䤤”下引《五音集韵?踉稀罚骸䤤,器名。”《中华字海?金部》同。如上所论,“(䤤)”乃“械”的换旁异体,义为刑具,属“器械”的一种。《五音集韵》“䤤”下所释“器名”,疑是“器械名”之误省。当然,也有可能是后人“望形生义”的结果。
①BD.12《佛说佛名经(十六卷本)》卷一六末抄《佛说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复有众生,其形甚丑,身黑如漆,两目复青,高颊俱埠(),雹面平鼻,两眼黄赤,牙齿疏缺,口气腥臭,……脚复了戾,|脊勒,费衣健食,恶疮浓血,水肿乾消,疥癞M疽,种种诸恶,集在其身。”(《国图藏》1/90)
按:“”,异本BD.163作“”(《国图藏》3/219A),BD.2087作“”(《国图藏》29/224B),BD.2254作“”(《国图藏》31/45B),于淑健先生录作“贰,曾良先生录作“㑌”,窃以为作“贰笔牵焉现钚沃谐ァ巴酢焙笫O碌牟糠旨础剥@(尢)”的手写讹变。“防铡保忻蠛喊彩栏咭搿斗鹚底镆涤Ρ袒赜肪硪蛔鳌翱锢摺保T17,p0452a),“匡”字《大正藏》校记引宋、元、明本作“曲”;《诸经要集》卷一八引作“匡肋”(T54,p0172a),“匡”字《大正藏》校记引宋、元、明本作“𦚞”;《法苑珠林》卷六七引作“匡肋”(T54,p0797b),“匡”字《大正藏》校记引元本作“凸”、明本作“”。
综合比较上举异文,窃以为“勒”当校读作“防摺薄!袄铡蹦恕袄摺钡耐艚枳帧6鼗臀南字校袄摺背=琛袄铡崩幢硎尽S.2103《酉年十二月南沙灌进渠用水百姓李进评等乞给公验牒及判文》:“城南七里神农河母,两勒斡偕晨樱盏亓蕉喂踩弧!保ā队⒉亍4/2B)其中“两勒”的“勒”即当读作“肋”,指河中腰的两岸,比之于人之两肋。另如玄应《音义》卷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八卷音义:“肋骨:郎得反。《说文》‘胁骨也’。字从肉,经文从革作‘勒’,马头络衔者也。”说明当时佛经中也常借“勒”作“肋”,因此玄应才专门立目对其进行正字注音。“肋”或有以“勒”为声符,繁化作“”的。如P.2539《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然更乌(呜)口嗍舌,碜高抬。”(《法藏》16/230)《龙龛?月部》:“,俗;肋,正:音勒,胁肋也。”(415)是其证。故“勒”即“防摺薄
例①中“勒(防撸庇搿澳|脊”前后连言,在句中用来描摹众生“甚丑”之形。其中,“|”即“E”的换旁俗体,玄应《音义》卷一一《增一阿含经》第十二卷音义“脊E”条:“力矩反。《广雅》‘E,曲也。经文作|,力侯反,祭名也。”可见,“|脊”就是“偻脊”,谓其脊背弯曲,犹今所谓佝腰驼背的样子。文献中也称“背偻”,梁僧v《弘明集》卷一:“禹耳参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T52,p0002c)句中“背偻”,慧琳《音义》卷九五注曰:“《广雅》云‘偻,曲脊’。《说文》‘芬玻尤寺ι!贝踊哿找端滴摹肥汀百汀蔽贰笨矗得鳌贰薄百汀币逋灾浮扒薄D敲矗僦小勒(防撸庇搿百图埂辈⒕伲栊吹牡笔恰袄吖峭淝钡某竺病6鼗臀南字校蛴谐啤防摺蔽扒摺闭撸S.1904《礼忏文》:“复有众生,其形极丑,身黑如漆,两目复青,……大腹小腰,脚复撩戾,偻(脊)肋,费衣健食。”(《英藏》3/173B)其中“”下原卷注云“古文曲字”。梁春胜认为“”当是“曲”的古文“”之讹,诚是。然则“肋”即“曲肋”。文献中也有称作“凸肋”的,如南朝梁诸大法师集撰《慈悲道场忏法》卷三:“信相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复有众生,其形极丑,……大腹小腰,脚复缭戾,偻脊凸肋,费衣健食。’”(T45,p0936a)“凸肋”,谓肋骨突出扭曲之貌,或许这便是“防摺薄扒摺敝狻
弄清了“防摺币淮实娜非泻搴螅颐窃倮纯蠢僦小(罚钡闹诙嘁煳摹H缜八校(罚保净蜃鳌”“曲”“匡”“𦚞”“凸”。具体说来,其间的关系大致如下:作“”者乃“贰钡乃仔匆焯澹蛭柏#ㄞ蹋迸运仔椿蜃鳌病保蛔鳌扒蹦似渫逯剩蛔鳌翱铩闭叩笔恰贰钡囊艚枳郑弧𦚞”则是在借字“匡”的基础上增添形符“月(肉)”得来;作“凸”谓(肋骨)突出,从人体状貌看,“肋骨突出”即腰部发生扭曲,其描摹的丑相与“贰毕嗨啤
【𠹗嚯】
①P.3849V《佛说诸经杂缘喻因由记》:“至于半夜,妻依(于)中路便而生一男子,‘我今正产’,大声呼唤,其夫都不去来。直至天晓,A(抱)此新产孩子及旧男子至于夫边,又唱唤夫,夫亦不语言而卧。直至极明,其夜被一毒F从地拽道而来𠹗嚯。夫死,依(于)中便啼G大泣。”(《法藏》28/367A)
按:从文意看,“𠹗嚯”显然指毒蛇咬刺。然历代字书中有关“𠹗”“嚯”的记载,似都与此无关。“𠹗”同“哳”,《集韵?黠韵》:“𠹗,嘲𠹗,鸟声。”(200)《正字通?口部》:“𠹗,同哳,俗加口。旧注训与哳同。”“嚯”同“谑”,《龙龛?口部》:“嚯,俗,许略反,正作谑字。”(276)不难看出,韵书、字书中的“𠹗”“嚯”都别是一字。那么,例中它们所表“毒蛇咬刺”义从何而来呢?或者说,它们代表的本字是什么呢?
窃以为“𠹗嚯”即“蜇”,“𠹗”是“蜇”的换旁俗字。“蜇”,古或作“䖧”,讹为“蛆”。《广韵?薛韵》:“哲,智也。陟列切。二。、矗⑸贤盼摹r兀б病R嘧髑!保403)“𠹗”从“哲”得声,而“蜇”正属“哲”这个小韵,“咬刺”与“口”相关,故“𠹗”可视为“蜇”的换旁俗体,即同时换声符作“哲”、变形符为“口”而得。“嚯”当是“”的音近借字。“嚯”,上引《龙龛》音许略切,晓纽药韵;“”,《广韵》音呵各切,晓纽铎韵,二者纽同韵近,可得相通。《广韵?铎韵》:“,螫也。亦作𧍷。”(411)文献中“蜇”“”表毒蛇咬刺义的用例颇多,较早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其无谓邾小,I虿有毒,而况国乎?”孔颖达正义:“《说文》云:I,飞虫,螫人者也;虿,毒虫也。……《通俗文》云:虿长尾谓之蝎,蝎毒伤人曰䖧。张列反,字或作蜇。”又如《汉书?田儋传》:“蝮手则斩手,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蝮一名虺。,螫也。螫人手足则割去其肉,不然则死。”从这两例孔颖达、颜师古引服虔的释义可知,至迟东汉时人们已称毒蛇伤人为“蜇”、“”了。“蜇”连用表此义者,文献中极少见到,仅在佛经的一例异文中发现。隋A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四六:“时跋陀罗既着睡眠,而其一手悬垂床a。毕钵罗耶见于黑蛇欲从彼过,跋陀罗手既垂下悬,心作是念:畏彼黑蛇蜇螫其手,即衣裹手,擎跋陀罗臂安床上。”(T03,p0865b)其中的“螫”,玄应所见经文作“蛆𧍷”,即“蜇”。其释云:“蛆𧍷:知列反,下火各反。《字林》:皆虫行毒也。《通俗文》:虫伤人曰蛆。经文作蜇,非体也。”典籍中“蜇”难得一见,“蜇螫”却习用如常。如晋张华《博物志》卷三:“蝮蛇秋月毒盛,无所蜇螫,啮草木以泄其气,草木即死。”北凉法盛译《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卷一:“我今此身,无常苦恼,众毒所集,此身不净,九孔盈流。四大毒蛇之所蜇螫,五拔刀贼追遂(逐)伤害。” (T03,p0427a)其中的“蜇螫”,慧琳所见经文作“蛆螫”,其所著《音义》卷四五释云:“上展列反。《博雅》云‘䖧,亦螫也”。《广雅》‘䖧,痛也’。或作蜇。《古今正字》‘从虫、旦声也’。下声只反。《说文》‘虫行毒也’。从虫,赦声。”(T54,p0604b)不难看出,文献中“毒蛇咬刺”义,常用“蜇(蛆)”“”“螫”三词表示,这可能有方言和通语的差异。玄应《音义》卷一八《杂阿毗昙心论》第五卷音义:“所螫:书亦反。《说文》‘虫行毒也’。关西行此音。又呼各反,山东行此音。蛆,知列反,东西通语也。”据玄应所言,“蜇(蛆)”为通语,“”是山东方言,“螫”乃关西方言。
附记:业师张涌泉先生曾审阅拙文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本文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敦煌疑伪经校录并研究”(批准号:200712)的成果之一。
衣川贤次在《以敦煌写经校订〈大正藏〉刍议》一文中,以《法句譬喻经》和《维摩诘所说经》为例,将古写本与刊本进行对比,发现写本中一些正确的内容或书写形式在《大正藏》中或有脱衍和改动,因而特别强调敦煌写经和日本古写经对校正《大正藏》的重要参考价值,并提出:“这些古写经的价值很高。作为汉语史资料而使用汉译佛经,要做严密的词汇语法研究,应当依据这些古写经资料。”参刘进宝、高田时雄主编《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33页。又董志翘在《汉语史研究应重视敦煌佛教文献》一文中指出:“回顾敦煌研究开展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固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平心而论,各个研究领域的进展却并不平衡。就如佛教文献这一占据敦煌文献90%以上的巨大宝库,至今仍未引起人们充分的重视,亦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某些方面甚至尚待进行拓荒性的开发。因此我们呼吁有更多的学者能关注此事,能投身其间,同心协力,把我国的敦煌学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文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又刘进宝主编《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9页。
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该书不少词条涉及敦煌佛教文献字词的考释,如“u、\胤、道地、返复(反复)、分、缚、福应、功德……”等61则字词。
曾良《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该书涉及敦煌佛经语言文字研究的内容有:佛经异文与语言研究、俗字与敦煌佛经释读、敦煌佛经俗字考释、敦煌佛经词语考释、《大正藏》佛经校勘、佛经字词考校。书中有的条目考释非常精彩,如认为“涅”的合文“”源自“o”的草书楷化(273-277页);有的条目是对《敦煌文献字义通释》相关考释的申论或纠正,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稍觉遗憾的是,书中有些内容与同作者其他著作的相关论述偶有交错、重复,读来不免有似曾相识之感。
于淑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录文考订及语言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文中对《大正藏》八十五卷所收敦煌古逸和疑似经的录文进行校勘,着力考订了其中因不明俗字而致误的情况,也考释了部分俗语词。
于淑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卷)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文中从四个方面对《大正藏》八十五卷敦煌古逸和疑似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考订录文、注文及句读的讹误;辨识考释了数十个疑难俗字和俗语词;对八十五卷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探讨;重新校录了《和菩萨戒文》一文。
于淑健《敦煌佛典语词和俗字研究――以敦煌古佚和疑伪经为中心》,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8年。报告分上下编,上编简要回顾了敦煌古佚经、疑伪经研究状况,选取介绍了部分敦煌古佚、疑伪经,论述敦煌佛典语料及其中语词、俗字的研究价值。下编是有关敦煌佛典语词和俗字的汇考,考释了200多个语词和80来个俗字。
景盛轩《〈大般涅经〉异文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该书上编“敦煌本《大般涅经》的异文”,分别从异文的类型、异文的成因、异文的价值、异文考证等四个方面对敦煌本《大般涅经》的异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向读者展示了敦煌佛经异文研究的大好前景,极具参考价值。
熊娟《汉文佛典疑伪经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由于传世的汉文佛典疑伪经很少,其研究对象大多取材于敦煌写本疑伪经和日本七寺古逸经,故也将其列入敦煌佛教文献的研究成果。该文首次从汉语史的视角对汉文佛典疑伪经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内容丰富,论证深入,较以往疑伪经语言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其中值得称道的是第三、四章。第三章讨论汉文佛典疑伪经语料的鉴别,提出文化学、哲学历史、文献学、语言学、内容比勘等多角度的考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后人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第四章专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普通语词和冷僻语词)对《净度三昧经》、《宝如来三昧经》两部疑伪经的创作时间及流传中不断增改的情况进行具体的研究。这种用个案分析的方式来实践上一章的理论,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论文对疑伪经中的特色语词和三音节词的专题研究也较有新意。文中某些词语的考释也非常精彩,如100-103页认为“萨渎”是“滓浊”的形讹。略为不足的是,全文所用语料都是前人校理的敦煌疑伪经,如《大正藏》第85卷、《藏外佛教文献》(第1-15辑),未曾核对写经原卷,也未对敦煌疑伪经诸多异本中纷繁的异文进行考辨。
本文引用的敦煌文献主要有: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简称《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英藏敦煌文献》(简称《英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年;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合编《俄藏敦煌文献》(简称《俄藏》),上海古籍出版社,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合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简称《法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年;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称《国图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
参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集》第一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1-353页。蒋先生此说,蒙业师张涌泉先生教示,特致谢忱。
(宋)丁度等编《集韵》,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影印《宋刻集韵》本,第85页。
(明)梅膺祚《字汇》,《续修四库全书》第2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79页上栏。
任继愈主编《中华大藏经》,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8册17页下栏。
参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下编《〈可洪音义〉异体字表》“[”条,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86页。
王力将“支、脂、之、微”合为“脂微部”,说明其读音已混同如一。参氏著《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3-254页。
整理者照录原文,未作校改。参方广_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370页。
“东孤”,《大正藏》原文作“东孤孤”,校记引宋、元、明本无。后一“孤”字衍,此径删。
参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上编,第34页。
(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68页下栏。
(汉)史游著、(唐)颜师古注、曾仲珊校点《急就篇》,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32页。
玄应《众经音义》卷四《观佛三昧海经》第一卷音义,载《中华大藏经》第5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77页上栏。
于淑健《敦煌佛典语词和俗字研究――以敦煌古佚和疑伪经为中心》,第116页。
有关“觚”字此义的详细论证,参上文“孤”条,此不赘。
《广韵》中,“觚”读古胡切,见纽模韵;“顾”音古暮切,见纽暮韵,二者仅声调不同,完全可以通借。
(西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2页。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056页。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页。
(宋)李P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512页。
(后周)王朴《太清神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20页上栏。
《中华大藏经》第56册896页下栏。
(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6页下栏。
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30页。
(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第54页下栏。
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6页中栏。
(宋)陈彭年等撰《广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钜宋广韵》本,第210页。
参黄征《敦煌俗字典》“卑”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参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下编《〈可洪音义〉异体字表》“卑”条,第353页。
参施安昌编《颜真卿书〈干禄字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16页。
参黄征《敦煌俗字典》“婢”条,第18页。
分别参看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下编《〈可洪音义〉异体字表》“稗”、“俾”条,第349、356页。
《广韵》中,“C”音匹迷切,滂纽齐韵;“馈币舨棵郧校⑴ζ朐希咴贤傻孟嗤ā
(唐)玄嶷《甄正论》卷下云:“至如《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并模写佛经,潜偷罪福,构架因果,参乱佛法。”(T52,p0569c)此谓《太玄真一本际经》前五卷乃隋代道士刘进喜撰造,后五卷为唐代贞观年间道士李仲卿所续。此处所引“金C决其眼膜”句源出《本际》经卷四,其中“金C”之喻的运用,从侧面表明刘进喜撰造该经时,明显受到了《大般涅经》的影响。看来玄嶷说《本际》“模写佛经”“参乱佛法”,殆非虚言。
(唐)令狐德弊吨苁椤罚本褐谢榫郑1971年,第833页。“金q”的“q”,该书“校勘记”[一一]云:“诸本‘q’都作‘C’。殿本当是依《北史》卷八四《张元传》改。张元济云:‘q’‘C’通用。”&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715页。
参张涌泉主编《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编撰中)B部bī音“馈碧酢4司菀凳υ谧疚牡缱痈迳系呐
(宋)许洞撰《虎钤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4页下栏。
徐绍强整理《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第364页。
参黄征《敦煌俗字典》“骇”条,第146页。
参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下编《〈可洪音义〉异体字表》“该”条,第449页。
(辽)行均编《龙龛手镜》,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3页。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撰《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1748页c栏。
冷玉龙等编《中华字海》,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第1524页c栏。
于淑健《敦煌佛典语词和俗字研究――以敦煌古佚和疑伪经为中心》,第138页。
曾良《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第282页。
《中华大藏经》第56册851页下栏。
曾良《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第282页。
《中华大藏经》第56册983页下栏。
(明)张自烈、(清)廖文英编,董琨整理《正字通》,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上栏。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813页下栏。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48页。
玄应《音义》卷一九《佛本行集经》第四十六卷音义“蛆”条,《中华大藏经》第57册49页上栏。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古小说丛刊本,第38页。
《中华大藏经》第57册31页下栏。
本文原载《中国训诂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165-183页。
本文l讶掌日。
c粝螺dword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9:34:38 评价道:第1楼
1.“科”是“窠”借字,窠^成F钪铩=钦Zq有“草窠”的f法。“蓬窠”^^一F如草窠。
2.“热薄𡍫塞”、 “塞”,又作“y塞”,又音D作“仄塞”、“z塞”、 “𠎸塞”,都是“𡫳”的音。S侃指出:“𡫳,同‘𡿧’、‘𡍫’。”又云:“𡿧,同‘取𡫳’。”又云:“𡍫,同‘𡿧’、‘𡨄’。”故又B文成p音~。“做”是“作”的音,“等”是“待”的音,合成p音~t曰“做作”、“等待”,此~法,章太炎早有述。@是所^Bd~的一大碓础
3.q、褰,s。字或作q、𢶊、𦂇。嘴唇s,自然就_了。
4.哆,不是口不正貌。字亦借侈橹史?翘兰摇贰墩x》引《窃酱呵铩罚骸俺蘅谛鼙场!薄岸唷甭字,大多有邪x,口,非容止之正也。汪|《法言疏Ce》有考,《A驴返1卷第6期,1924年版。𤺉𠿎,䦱、𨵧其x一也。
5. “ ”我怀疑是“凸”旋转了90度的结果,这是臆说,我不知文字学上有无此现象。
17:26:23 评价道:第2楼
18:25:20 评价道:第3楼
61,663 7910713
16:09:48 评价道:第4楼
蛆应该是䖧字吧?
&&分享这篇文章...
&&你可能对相关文章也感兴趣...
2356个读过此条&&
&&|&&&&|&&&&|&&&&|&&&&|&&&&|&&&&|&&
主站域名:
公网镜像: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Copyright 2008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您是第1950000+位访问者
特别感谢提供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hp quo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