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的《步辇图型张价格》是根据真实的人物的体型特征绘画的对吗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它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_百度知道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它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表太长 精炼一点~~
提问者采纳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畅饥扳渴殖韭帮血爆摩  自己看看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步辇图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传世名画《步辇图》闹了“乌龙”?
关键字:&艺术作品名画乌龙步辇图阎立本
对于古代画家的代表作,非得以“相传”或“可能”等字眼加以限定。艺术鉴定从来就是个伤脑筋的问题,若非作者本人,谁能言之凿凿,尤其是那些隔着数百上千年时距的古画。事情的复杂还在于,画作造假古已有之,有的是为了牟利,有的则是出于学习目的去临摹。
《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藏于故宫博物院,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经典作品,也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它不仅在中国美术史的著述中屡被提及,还曾登上国家邮政总局选制而成的小型张邮品,可谓为数不多的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画之一。不过,当代书画大家、鉴定家陈佩秋先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步辇图》不是阎立本的作品,也不是宋人的摹本,因此《步辇图》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有必要进行一次重新认定,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重新厘定它的历史和艺术的价值。
这番“语出惊人”,并非陈佩秋先生一时兴起,而是她以细致认真的态度深思熟虑过的,带着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早在十多年前,先生就开始研究阎立本的作品了。近日,《名画说疑续编》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陈佩秋先生对于《步辇图》的进一步研究得以“留此存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正因《步辇图》艺术水平不高,陈佩秋才追究下去
饶有意味的是,陈佩秋认为《步辇图》不怎么样的看法竟与《石渠宝笈初编》将《步辇图》定为“次等”的论断不谋而合。
陈佩秋坦言几十年前看《步辇图》,只觉得它画得不好。这样的直觉与国外一些收藏家和学者很一致,他们认为《步辇图》与阎立本的另一幅名作《历代帝王图》相比差得太远了。在陈佩秋看来,所有鉴定,都应该从艺术性和艺术风格方面入手。就是因为《步辇图》的水平不高,自己才追究了下去。
阎立本(601-673)可谓唐代最富盛名的画家之一,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至宰相,因而有着“丹青宰相”之称。阎立本善画人物、车马、台阁,尤长于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从以往的史书记载来看,阎立本的绘画,一是线条刚劲有力,二是色彩古雅沉着,三是人物神态刻画细致。现在一般被认为出自阎立本之手的画作共有4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的情形;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历代帝王图》,共绘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贡职图》与《萧翼赚兰亭图》,分别绘有各国使者向唐朝皇帝进贡的图景、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以巧计从和尚辩才处赚取王羲之书法名迹《兰亭序》的故事。
《步辇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为画卷局部
对《步辇图》的怀疑,陈佩秋说正是始于将其与《历代帝王图》对比。徐邦达、杨仁恺两位书画鉴定大家都认为《历代帝王图》画法精美,并且符合唐代绘画和壁画的风格,可能是阎立本的真迹。这幅画也的确符合史书记载中阎立本绘画的三方面特点。
对比时,陈佩秋参照的是由波士顿美术馆出版的《历代帝王图》。对于《步辇图》,陈佩秋则不仅反复看过原作,还依据上世纪50年代故宫出版的《步辇图》画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画册均印刷得精美而清晰,甚至为了方便人们的研究,将画作进行了局部放大。
结果,陈佩秋发现,《步辇图》艺术水平低劣,时代风格缺乏,与《历代帝王图》存在天壤之别,艺术风格笔致完全不同,无论人物造型还是绘画风格。历史记载,阎立本的绘画水平高得不得了。现在看唐朝章怀太子(武则天和高宗的第二个儿子)墓里面的壁画,它的绘画水平就相当高了。墓里的壁画是不会作假的,可以反映唐朝的绘画水平。《步辇图》怎么会画不过它呢?画画的决不是阎立本。
饶有意味的是,陈佩秋认为《步辇图》不怎么样的看法竟与《石渠宝笈初编》将《步辇图》定为“次等”的论断不谋而合。可见,乾隆皇帝也怀疑过它。一向喜欢在古画上题字的乾隆皇帝,竟没有在《步辇图》上留下任何题字或盖印。日后,末代皇帝溥仪轻易将《步辇图》相赠于人,就是信了这“次等”的论断,将其视为赝品了。只是,这作为“次等”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让《步辇图》露出最大的马脚
在鉴别方法上,陈佩秋将科学的比对法与史籍的考证法相结合。她从绘画作品的艺术性入手,即画家的艺术风格、时代特征入手,同时对画家典型作品与被鉴别作品进行有关画、字、印、材质等科学比证。其中,《步辇图》仅在艺术风格、时代特征方面就存在若干疑点。
◆脖子上挂根绳子抬辇?
只见《步辇图》中,女子脖子上挂一根绳子来抬辇,陈佩秋认为此处是整幅作品最糟糕的地方。
陈佩秋举出中华古籍对“辇”和“步辇”的解释。“辇”,辇车也。殷商时用以载物,至秦,去轮为舆,改由人抬,始称“步辇”。“从来步辇(又名‘舆’)就是由人手抬的,怎么可能由人在脖子上挂个绳子抬呢?而且,抬步辇也有方法的,左右各几个人,都有规定。”她说只有市井中的独轮车才挂一根粗的绳子,这是为了有一个支点,用来保持平衡,即使要套绳子,也只在后车轮上套。
《步辇图》中所绘之舆,在陈佩秋看来有许多简陋之处,绝非帝王所乘。比如通体无漆绘、无浮雕、无装饰;辇小得很,且无臂搁,如此一来皇帝出行坐在上面,似乎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来;舆之结构差错,四足无横档木固定,舆足随时可摇脱;舆柄也过细,与舆体比例失调,无法负担舆体与乘者重量。反观《历代帝王图》,比如陈宣帝的辇由6个男子来抬,前后两个站中间的,是为了换手而安排的,四周由4名男子抬辇;辇的绘饰,亦是非常精致,上面有挂件,扶手是红的漆器,上面也有装饰用的挂件,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汉成帝所乘肩舆漆画以及北京故宫的唐朝画家周昉《挥扇仕女图》的方凳漆画类似;辇的把手很长,上面可供皇帝搁手,是可以移动拿下来的。
《步辇图》中唐太宗乘坐的步辇甚为简陋
《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乘坐的腰舆非常精致
◆女性充当挽舆之人?
以女性充当挽舆之人,原已违背人之常情。自有辇车、舆、轿以来,充当舆士的都是男子,由于先天的性别差别、体力差别,因而分工不同,这在砖画、壁画、卷轴画上早有证实。远的不论,只就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汉成帝所乘的肩舆、陈宣帝的腰舆、《清明上河图》中的九乘轿子和七辆独轮车、两辆双轮车、三两牛车,以及《晋文公复国图》中累见的辇车,它们的舆士皆是男子,而这些绘制,皆是唐代本朝以及前后朝代的制作。
况且,陈佩秋发现《步辇图》挽舆的9名女子,从服饰的打扮来判断,与宫女完全不同,倒像是舞女。这一点,瞧瞧唐朝李贤墓、李重润墓、永泰公主李仙惠墓壁画的宫女打扮就知道。“以舞女充当舆士,如果有也只有荒唐无道的国君才有可能,只有在后宫嬉戏时命舞女挽舆,而不可能在行幸中让国人、朝臣亲眼目睹,更不会在召见外国使节时亮相。”
◆召见吐蕃使臣穿便装?
在《步辇图》中,人们看见唐太宗召见吐蕃使臣,竟然没穿朝服穿便装,并且一只左脚伸出袍服之外,露出袜子和圆口便鞋。这一露,也露出马脚来。
《步辇图》中唐太宗召见吐蕃使臣竟然没穿朝服穿便装
“这哪里是国君接见外国使臣的仪态和服饰。稍微懂得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犯这种错误。”陈佩秋说,在古代的绘画中,为了完美地表现帝王,一般都画皇帝穿着考究,一般也都画朝服。这点从《历代帝王图》可以看出,皇帝端坐舆上的仪态都是正襟趺坐,即覆盖在衣裳之下的盘膝盘腿,连陈废帝亦不例外。此外,皇帝的服饰和使臣的也有所不同,使臣有使臣穿的服饰和鞋。
陈佩秋也指出,《历代帝王图》中7位帝王朝服与敦煌初唐壁画第220窟、维摩诘经变右下的帝王与群臣朝服相比,其服饰规格画法和色彩相当一致,都是戴冕旒、著青衣、朱裳、曲领、白纱中单、大红蔽膝、大带,以及足登有小牌坊形翘头勾在裙外的朝鞋。
上述种种,说明伪作者没有对这些历史常识进行过研究,或者根本没有见过皇帝是如何站和坐的。
◆盛唐的宫女身体削瘦?
“画家的画和他的时代性是无法脱离的。”陈佩秋说,要鉴定《步辇图》,就要对阎立本其它的画和唐朝的人物画进行比较。
不妨先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宫乐图》,台湾地区的研究者将其认定为唐人作品。盛唐人的脸是肥肥的,这从《宫乐图》中可以发现,人物的脸上,圆脸线条画得结实,人物的手,一笔一笔的,随便哪张脸和哪只手,线条都很厚重。再看《历代帝王图》,人物也是圆圆的,是初唐时的画法。此外,在唐人的壁画中,眼睛都是比较阔的。
而《步辇图》的女子都是小眼睛小鼻子,身体很削瘦。陈佩秋坦言这种风格在唐宋时的画里没看见,要到明清才出现。明清人物画一般是细眼睛小鼻子,身子弱不禁风,不过明清唐伯虎、仇英等人画的仕女尽管躯体瘦削,线条还是挺拔的。《步辇图》从线条上来讲,也画不过这些明清一流的画家,线条僵硬,甚至人物的眼睛都画得模糊不清。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唐绪回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文化信息网--详细信息
您的位置: →
→ 详细信息
中外名画赏析 阎立本《步辇图》
来源: 新闻午报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那些表现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的画会使人赏心悦目;另外还有一种画,不仅技法精湛,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作品除了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对于人们认识某些特定年代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及人物,提供了难得的形象史料。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就是这样一幅记录1300年前汉藏民族亲密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巨作。   记录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步辇图》出自初唐最有名的画家阎立本之手,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答应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吐蕃使者前来迎娶一事。它描绘一件发生在当时的大事,有点像董希文先生画的《开国大典》,是一种纪念性的画作。阎立本选取的不是婚礼的大场景,而是唐太宗接见使臣的一个小片断。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天下大治。他常以“亡隋为戒”,能够虚心纳谏,重用贤才。阎立本创作此图时,正值李世民一手开创了光耀千秋的“贞观之治”,画家笔下的唐太宗自若而威严地坐在步辇(辇,一般是指帝王乘坐的、以人力推行的车子。但这幅画上的辇,却是前后各用一人抬,四人在旁扶持,因为没有车轮,所以称“步辇”)上,居于画面的右侧。唐太宗丰腴英俊,目光深邃,神态庄重,双目上挑,透着睿智,似在思虑着汉藏和亲、稳定边陲的国家大事。长长的耳垂、潇洒的胡须,无疑都增加了李世民的王者风范。同时,在红绿相间的宫服掩映中,太宗的褐黄色衣衫、黑色靴帽,更具庄严肃穆的帝王气概。   唐太宗的宫女九人前后分列,娇小玲珑,有的抬辇执扇,有的躬背昂头,有的侧趋正行,姿态各异,表情不一。她们的身体比例都被微妙地缩小了一些,恰到好处地将坐在中间的唐太宗衬托得十分伟岸。   左侧三个人物中,为首执笏者是朝中引班的礼官,他红袍虬须,神态沉着干练,引导吐蕃使者禄东赞前来晋见。其后发饰与衣着都与其他人不同的就是吐蕃使者禄东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画中的禄东赞身形瘦小,头戴平顶小帽,身穿团花窄袖长袍,他眉头微颦,举止谦恭,细部的刻画表现出一脸的敬畏,又不失使节的持重仪表。最后一位着白衣者可能是翻译官,着白衣,执笏板,谨慎惶恐。大唐气魄的有力抒发   三人毕恭毕敬地站侍一旁,唐太宗手里拿着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禄东赞为什么会那么紧张呢?他是不是在等待唐太宗给他最后的答复?也许答案就装在唐太宗手中的那个盒子里。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可以从画幅本身感受到画家用心良苦,让画中资源一点儿也不浪费地用于对唐太宗这个人物的烘托,也许画家对选择接见的场面来表现这个事件是有一番用心的。一个过于宏大的像公主婚嫁的场面不是早期中国画家所擅长表现的,而且不宜于其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突显,观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让场面中过多的其他细节所吸引;禄东赞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在大唐天子面前,总还是无法与帝王相媲美,于是人物的选择又已经决定了画面中最有权威、无人与之匹敌的唐太宗的地位;画家不仅描绘太宗本身举重若轻的神态,还用身旁女性的温柔衬托他的稳健持重,用禄东赞的体形与表情来衬托大唐的泱泱大国气势。所以,与其说这幅画是为了纪念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大唐气魄强有力的抒发。   这张画和很多早期绘画遗存一样,可能并不是阎立本的真迹,而是宋代的摹本。但是这幅《步辇图》的艺术价值则毫无疑义。这是一幅初唐风格非常明显、处理得简洁而扎实的画作,画家充分利用了对比手法,从人物比例、姿态、神情气质,以及性别带来的感觉差异,甚至构图的疏密对比各个方面来烘托主人公唐太宗,做得相当成功。当画面构图唐太宗一边有过密、过重的视觉倾向时,画家将整幅画中最大面积、最鲜亮的颜色放在礼官的红袍上,使得构图两边在对比强烈的前提下又不失平衡。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步辇图》都足以令人称道。出身贵族的宰相画家画家阎立本出身北周贵族。父亲阎毗娶的是北周武帝的一位公主,入隋后曾为隋朝设计武器,组织皇家仪仗队,监造长城;兄弟阎立德是初唐著名的工程学家,兼擅绘画。他本人在唐太宗、高宗时期有着顺利的仕途,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唐朝前几位皇帝都非常懂得并且喜好利用绘画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高祖李渊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让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来表彰杜如晦、于志宁、虞世南等人的鞠躬尽瘁;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李世民让阎立本画《凌烟阁功臣图》,并亲自为每人写题赞。除此之外,还会因为异国来朝的人很多,就让阎立本画《外国图》给自己作个参考;还会让画家给有奇功者画像,使得这成为一种皇帝嘉奖的特殊形式,获得者莫不以此为殊荣。绘画为政教服务的功能在阎立本的身上发挥到了极致。阎立本的画迹,经宋《宣和画谱》著录的还有《三清像》、《元始像》、《十二真君像》、《魏徵进谏图》、《职贡图》、《宣圣像》、《职贡狮子图》等42件。今天却只留下了《步辇图》、《凌烟阁功臣图》石刻摹本等不多的资料,我们也只能凭这些资料去想象那个勤勤恳恳为皇帝作画的宰相。& &分享到:
&&& 阎立本的《步辇图》,又名“唐太宗步辇图”。次作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绢本,设色,藏于故宫博物院。它表现的是《资治通鉴》和《旧唐书》中都有载录的一个历史事件。
&&& 公元7世纪,地处西南的吐蕃民族日见强盛,其首领松赞干布更是一位“骁勇多英略”的杰出领袖。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派遣使者赴长安拜谒李世民,请求与唐朝联姻,以示盟好。为了增强汉、藏两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李世民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决定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春,松赞干布派遣相国禄东赞到长安迎娶文成公主,在吐蕃部落,禄东赞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弃宗弄赞时期,禄东赞官居相国,他的家族掌管吐蕃的军政大权将近50年,李世民封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并且把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许配给禄东赞,显示出一个大国君主的大度和友善。唐太宗又命礼部尚书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一起入吐蕃和亲。《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
&&& 画面中央的上端有宋高宗赵构题写的“步辇图”三个字,后人就以此作为画的名字。画的左侧有李德裕与李道志以纂书写的题记,另有“太和七年十一月十日重装背”的记载以及章伯益写的吐蕃使者路东赞入唐请婚的简略纪事。
&&& 阎立本曾担任工部尚书、宰相等重要官职,以他的身份,很有可能亲自参加像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这样的盛会。《步辇图》或许就是当时阎立本亲眼目睹的场景写照。画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安然稳坐于步辇之上,姿态惬意从容、两眼炯炯有神,显露出异于常人的睿智与深邃。在此,画家有意将唐太宗的形象夸大、突出了他的君主身份,丰满的脸颊、柔顺的胡须、垂肩的双耳、壮硕的身躯,透露出一代君主的豪迈气质。两位架辇的宫女一前一后,受扶辇柄,肩上挽着辇绳,仿佛正缓慢前行,另有四名宫女分别在辇的两册帮着一起架辇,她们脸上的表情有些紧张,似乎生怕行走时步辇会发生轻微的歪斜、摇晃,还有几名宫女执掌着宫扇、伞盖排列在唐太宗周围,显示出泱泱大国的威仪。这些宫女们丰颊细眉、体态婀娜,与唐代壁画中的宫女形象颇为相似,画面左侧并排站着三个人。其中身穿红袍、手执芴板的是鸿胪寺官员,负责引领禄东赞谒见唐太宗。这位官员神情严,眉宇之间透出一种沉稳老练、睿智强干的气质。在他身后,一位身穿异域服装的男子应该就是禄东赞了。画家要刻画好禄东赞这位外族人物并不容易,除了要形象的表现出禄东赞在唐朝天子面前的敬畏与谦卑之态之外,还要刻画出做为一名藏族达宫的桀骜与豪放性情。阎立本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画面中,禄东赞拱手肃立,姿态庄重,神情诚恳,显露出他对唐太宗的敬畏与谦卑。但这种敬畏和谦卑之态并没有掩盖他那执着、豪放的性情。他身后是一位身穿白袍的翻译。这位翻译手执笏板,双眼紧紧地注视着唐太宗,表情严肃而又紧张,似乎生怕翻译时出现丝毫的差错。在技法上,此作造型生动自然,衣纹勾勒婉转流畅,笔力坚挺扎实,色彩素雅明快。即使是红色的服饰,也丝毫没有让人觉得“火气”。画家在两柄宫扇上设以淡绿色,不仅丰富了画面色彩,而且为画面增添了许多灵动的韵味。整幅画面,人物众多、神态各异,每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民族,一目了然。
&&& 阎立本大约生在隋仁寿元年(601),卒于唐高宗李治咸亨四年(673),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术。《历代名画记》称:“(立本)兼能书画,好为丹青神化。”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评价 阎立本的画:“至若万国来庭......百蛮朝贡......尽赅豪末,备得人情。”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确有同感。<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
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唐代绘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绘画的主要特征是:鲜明的民族风格,雍容博大的艺术形象,拥有“空实明快、流动如生”(鲁迅语)的成熟线描。和前代相比,绘画题材更加广泛,画种和画法技巧也空前发展。
唐初的代表性画家是阎立本(公元7世纪)。他是画家兼工程设计家,唐太宗时任职工部尚书,官最高至右相。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相》、《职贡图》、《凌烟阁功臣像》等等。他的画紧密配合唐太宗的政治路线,多是重大的政治题材;在技巧上,他继承和发展了魏、隋以来的优秀传统,重视人物精神的刻画,用笔较顾恺之的“细密精致”的描法更加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富有表现力。用色吸取了六朝的晕染法,能成功地把对象的质感和厚度表现出来。
《步辇图》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幅反映我国各民族人民要求统一团结愿望的重要画卷。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来迎接文成公主入藏时候的情景。画面上,乘坐步辇的唐太宗威严而和睦,身穿少数民族袍服的禄东赞精干而恭顺,礼官肃穆、宫女顾盼,气氛亲切融洽。画风明朗洗炼,从选取情节到形象刻画,都突出了汉藏通婚事件的政治意义,是汉藏两兄弟民族血肉相连历史的真实写照。
作者:吕显成 编辑: 何双印
##rep-begin##
##username####commenttime##
##commentcontent##
##rep-e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步辇图小型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