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 美声后汉描写马有名的诗句给我讲讲

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给你说吧,参考:《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欧阳修·宋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
热心网友 &00:51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邓春兰工作室
当前位置:&&&
初中重点文言文复习
上传: 邱敏 &&&&更新时间: 18:13:10
初中重点文言文复习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理由一: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二: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0、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
11、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
二、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
二、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记承天寺夜游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6、月色入户&户:窗户&
&&&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8、解衣欲睡&解:脱、&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征:征验&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恒:常&
&&&9、生于忧患&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曹&刿&论&战
一、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1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1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4、肉食者鄙&鄙:浅陋,
&&&5、望其旗靡&靡:倒下&&&&&&&&&&&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大国是很难估测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8、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9、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2、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
&&&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醉&翁&亭&记
一、重点词语解释
&&&1、环滁:环绕着滁洲城。&&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4、临于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冽,清。&&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8、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9、阴翳:指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10、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11、醉翁之意&意:情趣。&
&&&12、深秀者:秀丽。&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
&&&1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15、伛偻提携:老人和小孩子。&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17、辄:就&&&&18、弈:下棋&&
二、理解性默写
&&&1、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3、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4、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5、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为后人传诵最多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7、&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五、课文内容理解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4、&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4、一箪食,&箪:竹筐&
&&&5、一豆羹&豆:碗&&&&6、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好处&&&&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
&&&9、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0、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1、得兼:能够同时得到。&&1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14、妻妾之奉&奉:侍奉。&&15、呼尔而与之&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得&通&德&感激&&
&17、有是心也&心:本性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3、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向与今比较等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送东阳马生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援、提出&)&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5、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6、致书:买书。致,取得、得到。
&&&7、弗(不)之怠:懈怠,。&之&指&笔录&这件事。&
&8、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9、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11、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12、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4、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
&&&15、(礼愈)至:周到。&&&16、(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17、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18、穷冬:严冬。
&&&19、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20、(至)舍:学舍,书舍。
&&&21、僵劲:僵硬。&&&&22、(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23、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24、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25、(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26、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27、(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28、&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29、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0、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31、(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32、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33、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38、流辈:同辈的人。&
&&&34、撰长书以为贽。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35、言和而色夷:夷,平和。&&36谒,拜见
&&&4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二、重点语句翻译
&&&1、&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出&&师&&表
一、文章内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一、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二、词类活用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时期&(时候,时刻)。&
&&&2、恢弘志士之气&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3、猥自枉屈&猥&这里指:降低身份&
&&&4、此皆良实&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5、庶竭驽钝&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2、当奖帅三军(激励)
&&&3、臣本布衣:平民&。&&&&4、躬耕于南阳&躬:亲自。&
&&&5、后值倾覆&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倾覆:兵败。&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8、引喻失义&义:适当,恰当。&
&&&9、宫中府中&宫中:皇宫中。&府中:朝廷中。&&&10、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11、论其刑赏&刑:罚。&&&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给予。&
&&&14、夙夜忧叹&夙夜:早晚。&&&&14、庶竭驽钝&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5、攘除奸凶&攘除:排除、铲除。&&&&16、以彰其咎&彰:表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18、以咨诹善道&咨诹:询问
&&&19、察纳雅言&雅言:正言&&&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治。
四、朗读节奏
1、躬耕/于南阳&&&&&2、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
五、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九、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七、课文内容理解
&&&1、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2、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
&&&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您是本工作室的第
位访客,欢迎您常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告诉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