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悲剧作品《窦娥冤ppt》的鉴赏,简要分析东西方悲剧艺术的异同.

戏剧鉴赏课程论文――世界悲剧《窦娥冤》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戏剧鉴赏课程论文――世界悲剧《窦娥冤》
原​创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命运观成就中西悲剧精神差异--《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之比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0.50
&&¥3.00
&&¥3.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命运观成就中西悲剧精神差异--《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之比较
文​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千古绝唱”――关汉卿杂剧《窦娥冤》赏析肖旭
关汉卿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最早、最伟大的作家,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仁甫、郑光祖),他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是世界文化名人。可是对于这位伟大剧作家的生平材料,留下来很少,几乎等于零,这就可看出当时元杂剧作家地位之低下。
关汉卿是大都人(今北京),他多才多艺,在当时戏曲界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大半生生活于人民群众之中,他广交演员朋友,很熟悉舞台演出,他自己也曾经粉墨登场,这些不仅能使他的作品反映时代和社会,而且还很适宜演出,他的剧本都有良好的演出效果。
关汉卿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种剧本,传下来的只有十八个。他的杂剧按思想内容可以分三类:
第一类公案剧,这些剧揭露政治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触及到尖锐的社会矛盾,著名的作品有《窦娥冤》、《蝴蝶梦》。
第二类描写妇女的生活和斗争,关汉卿是很善于刻画妇女形象的,他笔下的妇女性格特色很鲜明,但都是比较勇敢、机智的,是敢于斗争的强者形象。因此关汉卿的剧本中,旦本戏多于末本戏,这是关汉卿剧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代表作如《救风尘》、《望江亭》等。
第三类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
除杂剧外,关汉卿还有散曲小令五十七首,套数十四套。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他晚年写成的。这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剧本通过青年妇女窦娥蒙冤而死的故事,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的反抗。故事题材来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东海孝妇》。但是《窦娥冤》的主要思想锋芒是指向元代社会的。因此,这个剧本富有时代精神,剧中对政治黑暗与腐败的揭露,具有极其普遍的社会意义。有记载说:“数十年来风俗大坏,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己不为耻人也不以为怪”。说这几十年以来,社会风气很坏,做官的人习惯于贪污,他们的作为与盗贼没什么区别,他自己不感到耻辱,别人也不以此为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冤狱冤案很多,据元史记载大德七年一年,发现的冤案就有5 1 7 6件,因为贪赃过错被革职的官员有1 8 4 3 7人,这个数字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七。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群众倍受压迫、欺凌,因此窦娥的悲剧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就有了必然性。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梗概如下:
流落在楚州的秀才窦天章,因欠当地蔡婆婆本利四十两银子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独生女儿端云(后改名窦娥)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窦天章又得到蔡婆婆十两银子作路费,自己赴京赶考去了。
十三年以后,蔡婆婆已迁居山阳县。窦娥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不久就死了丈夫,婆媳二人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把蔡婆婆骗到郊外,企图勒死她。恰巧遇见流氓无赖张驴儿和他的父亲将蔡婆婆救下。张氏父子得知蔡婆婆家只有婆媳两个寡妇,就强迫她们婆媳嫁给他们父子。蔡婆婆无奈,把张驴儿父子带到家中,张驴儿死赖着不走,逼迫窦娥与他成婚,窦娥坚执不从。
一次,张驴儿趁蔡婆婆生病,向赛卢医讨来毒药,暗中放在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儿汤中,想毒死蔡婆婆,逼窦娥允婚。不料蔡婆婆呕吐,把汤让给了张驴儿的父亲,张父一命呜呼。张驴儿反咬一口,借机逼婚,逼婚不成,告到官府。楚州太守桃杌是个贪官污吏,他根本不听窦娥据理申诉,就重刑拷打,窦娥怕年老的婆婆也遭拷打,就一身承担了“药死公公”的罪名,当即被判处死刑。
窦娥被押上刑场,她有冤难诉,气愤得指天骂地,并且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开斩后鲜血飞上白练,半滴不落尘埃;二要六月降雪,掩埋尸骸;三要楚州三年大旱,以示惩罚。结果三桩誓愿一一兑现,证明了窦娥的冤枉。
窦娥死后三年,多年寻找女儿的窦天章,以提刑肃政廉访使的职务,来到楚州视察刑狱,审理案卷,检查贪官污吏。窦娥的冤魂出现,向父亲控诉了冤情。窦天章将张驴儿、赛卢医、桃杌等人捉拿归案,终于使奸人受惩,窦娥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窦娥冤》是一出有着震撼人心力量的悲剧。它的最大成就,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典型。第三折“法场”,是这一悲剧的高潮,它在窦娥的性格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下面分析窦娥这一形象:
首先,窦娥是一个不幸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
窦娥的身世是极为可怜的。她三岁丧母,七岁离开了父亲,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以偿还高利债。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成为年轻的寡妇,二十岁被冤杀。这就是窦娥极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仅仅二十岁年纪,她却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强加给妇女的一切灾难。然而,她只是逆来顺受,听天由命,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磨难。在第一折【油葫芦】曲子里,窦娥唱出了自己的不幸:“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得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媳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她对婆婆尽孝,为丈夫守节,俨然是一个封建社会“孝女”“节妇”的典型。窦娥和婆婆过着孤单无援的生活,她生活中留下来的唯一温馨,是和丈夫的感情,她经常思念丈夫,看到烂漫的花枝使她落泪,因为她已失去了蓬勃的生机。圆圆的月亮使她伤心断肠,因为她再也无从享受团圆的幸福。从花开到月圆,从春到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就过着这孤单无望,极其痛苦的生活,窦娥在不幸之中,克守礼教,她安分守己“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所以这个不幸者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这样一个普通的不幸女子,这样一个恪守封建伦理的柔弱女子,她对统治者是无害的,她不会威胁统治者的存在,她与世是无争的。但就是这平凡而可怜妇女,也活不下去,万恶的社会也不肯放过。
作者安排了两次戏剧冲突来写窦娥的悲惨命运。第一次是张驴儿父子的闯入,表明了平民百姓与流氓恶棍的矛盾,张驴儿父子是统治者的爪牙,这种人在元代的数量是比较多的。我们说张驴儿父子的闯入虽然带有偶然性,但这个偶然性却表现了这两个孤苦无依寡妇受凌辱的必然性,即使张驴儿不来,王驴儿、赵驴儿也会来的。这种恶势力的迫害,激起了窦娥的愤然反抗,她决不屈负嫁给张驴儿。第二次戏剧冲突,是窦娥与昏官的斗争,这表现人民群众与贪官污吏的矛盾。窦娥在公廷上与贪官污吏桃杌据理力争。黑暗社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将窦娥推向绝境,使她终于被冤杀。赛芦医、张驴儿、桃杌,这一群坏蛋组成了血泪的元代社会图画。这就是窦娥生活的典型环境。所以我们说窦娥的悲剧,是命运悲剧,是社会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窦娥是千万个不幸者的缩影,她代表了元代人民的不幸。窦娥的不幸显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她的遭遇使人看穿了封建统治阶级,使人懂得了对元朝统治者不能寄予任何幻想。
第二,窦娥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
流氓恶霸的凌辱迫害,昏官的严刑拷打以至妄判死刑,重重的压迫终于使这个普通女子的性格,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闪出了反抗暴虐的斗争光芒。关汉卿没有把窦娥写成一个可怜虫,窦娥是战斗着的不幸者,顽强的反抗性是她性格的本质方面。在第三折中,关汉卿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窦娥性格中刚与柔这样两个不同的侧面。
对自己的亲人,窦娥异常温存,关心备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窦娥是抱着对官府的希望毅然与张驴儿一起去见官的。她天真地相信官府“清如水,明如镜”。是昏官的无情大棒打破了她的幻想:“捱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的我血都飞,肉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第二折)拷打之下,昏官要她招认,她仍然只答一句:“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甚至反问:“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只是为了保护婆婆不再受此酷刑,也因为对官府的绝望,窦娥才牺牲自己,屈打成招的。虽然事情是蔡婆婆引起的,但窦娥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她。
关汉卿按照生活的逻辑,写出窦娥的反抗性格,是在一连串厄运里磨练出来的,因而显得真实可信。窦娥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她的顽强反抗精神,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时代、阶级的矛盾,构成了动态的生活流程和感情流程,在这生活流程和感情流程中,窦娥的反抗得到了急剧的发展。关于窦娥的反抗性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起点比较低,她原来是那么善良、克守礼教、逆来顺受的弱女子。黑暗势力的强大和接连不断地迫害,使她的反抗性格得到逐步而又较快的发展,最终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这是窦娥反抗性格的一个显著特点。
窦娥的反抗精神首先体现在她对张驴儿的反抗上。她一面批评婆婆的软弱,一面与张驴儿展开正面的斗争,绝不向逼婚者屈服。这时她的反抗仅仅是针对张驴儿父子的。窦娥忍受着命运给她带来的不幸,她原想奉养婆婆一生,张驴儿父子的闯入,剥夺了她这一点可怜的权利、愿望,她被迫起来反抗,在这个弱女子的性格中迸发了反抗的活性。张驴儿药死了他自己的父亲,却以药死公公的罪名威胁窦娥就范,窦娥决不屈服,她反抗恶势力却对官府寄予着希望,她唱道:【牧羊关】“大人你明如镜,清如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她认为官府会查出真正的罪犯,会替她做主的。但桃杌袒护了张驴儿,不问缘由,毒刑拷打窦娥“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的惨不忍睹的情形,是元代吏治的缩影。这一番的毒刑拷打,打破了窦娥的幻想,也打醒了窦娥的觉悟,她清醒的认识到:官吏和天地鬼神都是清浊不分,助恶惩善的。她“叫声屈动地惊天”、“将天地也生埋怨”。当窦娥面对昏官据理力争时,她的反抗就带有了社会意义。这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不怕官府,不怕严刑,在强大的敌对势力面前,被打得三次昏死,仍毫无畏惧地保护自己的清白无辜。然而,贪官污吏的大棒打破了她的幻想,打醒了她的觉悟,妄判死刑的悲惨下场更加重了她对官吏们的怀疑,她一面问天“怎么的覆盆不见太阳晖”,一面又下决心“争到头,竞到底”,即使做了“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更表现在她对死亡的不屈服和对官府的痛恨上。
第三折集中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是曲嘹亮的战歌。这折―开始,窦娥就放弃了在第二折末尾对官府产生的怀疑,而代之以清醒的认识。开头的两支曲子就表现了她觉醒后的呼喊:[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正宫?端正好]这支曲子中“没来由”和“不提防”,清楚地表明了窦娥对以前那种以为官府会“高抬明镜”,“替小妇人作主”的幻想的彻底否定。对官府的幻想破灭了,她便寄希望于天地,“叫声屈动地惊天”,然而,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中,窦娥的死是无可挽回的。天地鬼神和官吏们一样,原来都是些清浊不分,贤愚不辨,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坏蛋。于是,她把官府、天地鬼神一起咒骂:“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惊天动地的呼喊包含着窦娥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认识,这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强烈抗议和愤怒声讨。这是窦娥思想性格起显著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她思想认识达到相当高度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天地是被认为至高无上的,是不可怀疑的。可是在这时,窦娥的眼里天地鬼神再不是不可侵犯的,她怀疑并且否定了天地鬼神的公正性和神圣性,进行指责、怒骂,这是何等的气概和认识。这是窦娥反抗性格的飞跃,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有高度的典型意义。清醒的认识,必然会引起顽强的反抗。关汉卿没让窦娥的反抗精神停留在痛斥天地鬼神的境界,而是进一步把它提高到感天动地的高度,成为支配天地的力量。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是战歌最嘹亮的部分。关汉卿一字一泪地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愤和反抗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使窦娥的反抗精神和剧本气氛达到了顶点。对黑暗统治的认识,导致了顽强的反抗。窦娥以进攻的姿态,开始了对黑暗势力的挑战。她发下的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重大,一桩比一桩严厉。她百折不回的反抗精神也随之步步升华。
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力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第一桩誓愿主要是为了辩白自己无罪,表现她对昏官枉判死刑造成冤案的反抗,她要把冤屈显示给人民看,证明自己含冤而死,表示自己对误杀的反抗。昏官不能为她申冤,她要向人民申冤,她要分清是非、黑白。
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二熬】“你道是暑气喧,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第二桩誓愿有显冤反抗的意味,显示了她直接与官府斗争的锋芒。她用三伏天降三尺瑞雪来显冤,表示反抗,她用雪白的大雪掩盖尸体来表示她的洁白、品德的高尚。
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一熬】“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官吏们不想公正地执行法律,这是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且表明冤狱遍于元统治地区,已达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窦娥把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她要以亢旱三年来惩罚、报复贪官污吏。
这三桩誓愿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反常现象具有批判现实的力量。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对不幸命运的抗议,她不是在乞求上天怜悯她,而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天地听从她的支配,这充分表现窦娥相信自己、相信真理。这三桩誓愿给人的感受不是悲悲切切,而有悲壮之美,激扬人们向上;是愤怒,是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那种昂扬斗志,尤其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更直接攻击了统治者的罪恶,说出了人民的心声。真是一针见血,大快人心。
第三折集中表现了窦娥和黑暗统治斗争的不妥协精神,她死而不已的斗争意志以及她思想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在窦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处于痛苦深渊中元代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在如火的感情、如潮的气势中,我们也看到了关汉卿与人民同呼吸,和黑暗势不两立的战斗激情。关汉卿在这里肯定了一个普通妇女的生存权力,它有力地说明了冤杀一个普通妇女导致何等严重的后果,会使天怨人怒,在这里他喊出了人道主义的呼声。王季思赞评《窦娥冤》第三折说“千古绝唱”,真是恰当的很。
第三点,窦娥是一个悲剧人物,顽强的反抗与善良温顺,构成了她性格的两个方面。
“法场”一折,窦娥敢于牺牲自己的性格和体恤亲人的细致感情结合在一起,更进一步展示了她的高尚情操。被押赴刑场时,她央求刽子手绕到后街去走,“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当一个人处在顺利优越的环境中,关心别人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当一个人处在最困难的境地,特别是处在生死关头,仍能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关心别人,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多了。窦娥是一个行将死亡的人,她想到的却是不要让婆婆看到她无罪被杀而伤心。仅仅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她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和舍己救人的精神了。与婆婆话别的一段唱:“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是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痛苦心情最恰当的表现,它既表达出窦娥负屈衔冤而死的凄惨,又反映了几年来婆媳俩相依为命的生活,写出了她们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写出窦娥对她那年轻亡故的丈夫的怀念。这些都体现了她对亲人的爱,是她性格中柔的一面。我们说关汉卿的可贵之处,是没有把这一悲剧人物写成一个可怜虫,而是在窦娥这一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了中国人民的美好品质。从这被人同情又被尊敬的人的毁灭上,激发起了人们的愤怒,窦娥是很能搅动人们心灵的悲剧形象。“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窦娥的冤杀使我们具体感受到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窦娥的反抗又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的反抗,这就是窦娥这一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深刻的主题和深广的社会内容。
窦娥由埋怨天地进而直接攻击统治者的罪恶,指出了这社会黑暗的根本问题,说出了人民心中想说的话,表现了窦娥死而不已的斗争意志。法场一折,窦娥的反抗精神发展到了高峰,作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她负屈衔冤而无处诉说的激愤,表现了被压迫人民的冤情和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的确具有感天动地的巨大力量。正是在这个悲剧高潮中,作者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窦娥是作为向黑暗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出现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这一悲剧主人公的形象,深刻地刻画了她的悲剧性格。窦娥的身世和遭遇是悲苦的,她的抗争是悲壮的,结局是悲惨的。鲁迅先生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尽管窦娥的品质是高尚的,性格是刚强的,反抗斗争是正义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但是,由于以桃杌为代表的黑暗政权和以张驴儿为代表的黑暗势力的强大,反抗势力的相对弱小,窦娥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窦娥之冤,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冤枉,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妇女,千千万万人民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反抗性格。关汉卿根据东海孝妇的传说编写了这个故事,并且赋与了它现实意义。这一出“即列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语)的悲剧,一方面通过窦娥的冤狱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另一方面,又通过窦娥善良而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歌颂了人民反抗压迫的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非常强烈的。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完美地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关汉卿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加进了不少理想的成份,使作品具有浓烈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他不甘心善良美好、正义合理的东西被无辜地蹂躏,不肯让女主人公无声无息地死去,他要使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到昭雪,因此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吸取前代流传的有关传说加以改造创新,构成了一个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早的浪漫主义境界。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以及第四折中冤魂出现,最终得到胜利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的,然而它确实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心所向、民众意愿,这种在任何黑暗势力的压迫下也不屈服的坚忍不拔的力量是足以感天动地的。窦娥的这种强烈的复仇愿望和坚定的胜利信心,也就是关汉卿的愿望与信心。因此,关汉卿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为作品染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运用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目的在于激起人民顽强的生活愿望和对一切压迫的反抗心,以及改变现实的愿望。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大师,他的才能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上,也表现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他的戏剧语言,历来的评论者都认为是“字字本色”,推他为本色派之首。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艺术韵味。他所写的唱词精炼生动,宾白也自然活泼,二者紧密配合,扣紧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如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辞,不用典故,不饰辞藻,明白如话,直抒胸臆,恰当地表现了窦娥冤屈悲愤的心情,而又不失珠圆玉润,酣畅淋漓的韵文之美。
善于巧妙地编织戏剧冲突,使人物形象在冲突中更加鲜明,同时使剧作结构严谨,是关汉卿剧作的又一特色。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都有某种程度的妨碍。关汉卿是一个富有舞台经验的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很注意结构的安排。他在剧中安排了众多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如蔡婆婆与窦天章父女;蔡婆婆与窦娥;蔡婆婆与赛卢医;窦娥、蔡婆婆与张氏父子;张氏父子与赛卢医;窦娥与昏官;窦天章与张驴儿、赛卢医、桃杌等等,一系列矛盾交织在一起,引起了戏剧冲突,在冲突中,人物性格愈发鲜明,剧情愈发紧凑。窦娥的反抗性格,就是随剧情的发展而逐步展现的。作者为她安排了三次重大的戏剧冲突,一是在家中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二是在公堂上与昏官桃杌的冲突,三是鬼魂出现向窦天章上诉。这三次冲突不但充分展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而且也表现了关汉卿安排作品结构的能力。
阅读数[14632]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坦诚面对一切!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1236)|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观—《窦娥冤》个案分析
blogAbstract:'&1&&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直被称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奠基之作。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的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形成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r\n  2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观 \r\n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提出了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9,
publishTime:7,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坦诚面对一切!',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世界悲剧《窦娥冤》 ――赏析其悲剧美摘要: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张爱玲的小说看过之后又让人有种不忍看不敢看的感觉。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生生地撕碎了给人看,譬如青春、爱 情、尊严等等全撕碎了给人看,必将毁之而后快,残忍之极,但又绚烂如花,好比罂粟,让人眩目 而胆战心惊,读之令人窒息。 关键
字:戏剧;悲剧;窦娥;冤屈人生有喜也有悲,因而反映社会人生的文学作品,也有悲剧这一品种。在现实生 活中,人们不希望看到悲剧的产生,毕竟它会带给人类的不幸与忧伤。但人们却喜欢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赏析作品中的悲剧美。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 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 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 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 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当然, 这里说的悲剧美,不是作为戏剧一个品种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的悲剧。 成功的文学作品都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悲剧亦然。悲剧的美指的是作品展现的 是悲剧的情节,却给读者以美的艺术感受。元杂剧的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作品,从内容 来说,他所选取的题材,不是佳人才子的风流艳事,也不是那些神仙佛道的虚幻思想, 而是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或历史传说。在他的作品里有见义勇为的英雄,有欺凌寡 弱的恶汉,有贪婪腐朽的官吏,有虚伪奸诈的小人;有对正义行为的歌颂,有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就语言的运用来看,由于作家长期深人社会生活 的体验,能从民间语言中吸取丰富的词汇,因而让人读来明白如话,真切质朴、自然。 同时还处处注意到人物语言个性化,对每个人物能赋予恰如其分的语调,让人物栩栩 如生。如《窦娥冤》的说白和唱词都很生动自然,楚州太守桃杌却向告状人下跪,并 说“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虽属插科打诨,但其对贪官的针砭何其尖锐!桃杌 又说:“人是贱贵虫,不打不招”,刻画出酷吏的狠毒何其深刻。再如张驴儿说:“我 今生今世不要她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活画出穷凶极恶的流氓态度。又如窦娥 的唱词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从表现方法来说,他并不全采用那种大团圆的方式, 有喜有悲,既充满幽默、滑稽的讽刺,又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并表彰人物的坚强斗争,1 他通过基于现实主义的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手法,广泛而深人地反映出元朝 统治的极端黑暗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塑造许多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 映出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特别是《窦娥冤》杂剧集中描写了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 害、污辱、冤屈,读者在为其悲剧命运感慨悲叹的同时,却又得到了一种美的感受。一、其美在真凡文学作品,都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从哲学 的角度讲,存在决定意识,而文学反映人及其生活。首先,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 泉。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此外没有第二源泉。 有人认为古人的作品是源泉,但是古人的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如:没有封建主义就 没有《红楼梦》,没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没有《三国演义》,没有官逼民反,就没 有《水浒传》,这都说明了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其次文艺对生活的反映必须 更高、更典型。相对汉民族来说,元朝是一个外族(蒙古族)入主而建立的朝代,当时 的民族歧视和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他们把当时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或 色目人,然后依次是汉人和南人。按当时规定,当大官掌重权的只能是蒙古人或色目 人。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笼络勾结汉族地主,让他们在经济上残酷剥削并任意践踏 下层平民,不少汉族地主在蒙古贵族的保护下“广占农地,驱役佃户,无爵邑而有君 之贵,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恣纵妄为,靡所不至”。在民族和阶级双重重压之下的 人民,其生活是可想而知的。而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平民妇女,其命运之悲惨更令人 难以想象。关汉卿笔下的窦娥,3 岁丧母,7 岁替父亲还高利贷给别人做童养媳,17 岁成了寡妇,后流氓张驴儿父子凌辱逼迫,被地主官吏桃杌拷打凌逼,判处斩刑。然 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窦娥所受迫害的愈多愈深,她对黑暗社会 罪恶的认识也就愈清楚,她的反抗也就愈强烈。如窦娥所说:“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 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有些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 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 啼鹃。”透过《窦娥冤》杂剧,我们看到了一幅黑暗的“群丑图”,也看到了一部那 时社会底层妇女的“血泪史”和“抗争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现 实主义手法的挚着追求。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当今教师乃至学生模范的写作也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歌则歌之,该针砭则针砭之。只有贴近时代,符合生活真实 的作品才真正感人心,才真正具有美感。二、其美在善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 黑暗与光明相共”。作家在表现恶势力扼杀悲剧主人公的同时,往往刻意表现主人公2 的勤劳善良或孝顺质朴等一切美好的内在。 《窦娥冤》杂剧在展示黑暗社会和恶势力酿就窦娥悲剧的过程中,也一步步突出 了窦娥善良的性格,其善良具体表现在:窦娥为父亲还高利贷牺牲了自己给蔡婆作童 养媳,这是窦娥一生悲剧的开始。赛卢医因赖债而勒死蔡婆,偏巧得到张驴儿父子的 解救;张驴儿威胁蔡婆,要强占窦娥,遭到窦娥强烈的反抗。张驴儿所谋不遂,就想 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却被他父母误吃;张驴儿就诬陷窦娥,昏官桃杌却严刑逼供, 她宁肯死但绝不屈服。穷凶极恶的桃杌于是把这一招用在蔡婆身上。窦娥看见桃杌酷 吏严刑拷打蔡婆时,却宁肯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年迈体弱的婆婆受刑挨打;她在被押 赴刑场时,首先想到的是怕婆婆看她披枷带锁而伤心,提出要求绕路走。这种为保全 他人而牺牲自己,临死不念自己却顾念他人的善良性格,看来不可简单归之为封建孝 道,儒学仁义,因为她心中明知蔡婆婆是与自己同命运的人,而具这种对长辈孝顺、 体贴且无微不至的品质何尝不是当今时代亟需弘扬且光大的呢? 然而,窦娥这一形象的善良美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一个极其善良孝顺的女性楷模, 却被黑暗的时代和恶势力置于死地,这能不激起读者对这个时代极大的愤怒和强烈的 不满吗?作品也因此具有更深邃更理想的艺术效果。 三、其美在壮 恩格斯把悲剧的性质规定为表现“历史”的矛盾冲突。在悲剧中,主人公往往体 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矛盾冲突。在悲剧中,主人公往 往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其存在就为现实,满足这一要求,可是具体的环境又决定 了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不能实现。因此,悲剧的主人公往往要与强大势力殊死搏斗, 最终在激烈残酷的斗争中遭致毁灭。其人虽毁,可是在这种殊死搏斗中,作者又同时 高扬了悲剧主人公追求的精神价值和不屈力量,激起了人们对他所尊奉的精神价值更 加坚定的追求,预示了胜利的必然性。正如《窦娥冤》第三折,窦娥的性格得到更集 中的表现。起初,他对张驴儿这样的社会恶势力认识是清楚的,也敢于斗争反抗,但 对官府却存有幻想,自认为“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一顿毒打 之后,她的幻想消失了些,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但是她的 幻想并没因此完全消失,还仍然认为上司会复审案情,而且冤枉事应该是“天地知” 的,或许还有昭雪的机会。只有当她被押上刑场问斩时,她才完全清醒过来,真正对 世道和王法提出了疑问和否定,终于惊天动地地提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 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以及“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控诉,喊出了 同时代被压迫劳动群众的共同呼声。这些情节是多么悲壮啊!《窦娥冤》杂剧则更有新 的突破,因为它不是停留在激起他人的追求或预示胜利上,而是虽死犹追求之,借鬼3 魂的力量最终赢得胜利。《窦娥冤》文中说:“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 冤情不浅;若没有些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 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如今 三伏天,若窦娥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楚州大旱三年。 窦娥被斩,一会儿,天色阴暗,冷风四起,果然下起了六月大雪。这下才把屈死的冤 魂窦娥显。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窦娥骂天、骂地、骂枉法 贪官,并发出三愿都验,表现她虽死但绝不屈服,坚信冤仇终有一天要昭雪。这是现 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完善结合,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的爱憎。 窦娥接连遭遇丧母、离父、丧夫、逼婚、受诬、被判、斩刑,内心充满着忧愤和 不平,但现实的处境使她无法实现申冤复仇的愿望。于是临刑前她立下三桩誓愿,要 让这冤案大白天下,要让这不公正的人世受到上天的惩罚;而死后为鬼的窦娥阴魂不 散,守定望乡台,等到父亲做官还乡,她便托梦与父,使父亲终于为自己报仇雪恨, 处死恶徒,罢黜昏官。 如此看来,窦娥遭遇可悲,但其情则壮。之所以壮,就壮在她临刑前发出的三桩 誓愿,她的冤屈感动天地,誓愿变成现实;壮就壮在虽死而以鬼魂显形,(给她的父亲 托梦)呼唤亲人报仇雪恨。正因为作品描写了这样超现实的壮举,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 象比起其他作品所描写的所表现的许多善良的妇女形象来,更别具一格,丰满完善, 更加光彩照人。四、结束语《窦娥冤》这一悲剧,美在其真、其善、其壮,它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 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 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参考书目[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河洛图书,台北市,民国 64 年 9 月。 [2].曾永义《说戏曲?杂剧中鬼神世界的意识型态》,联经出版社,台北市,民国 65 年。 [3].张丹飞〈中国古典悲剧论〉,戏剧、戏曲研究第四期,1997 年。 [4].唐文标〈做人的悲剧?试论《窦娥冤》及择善问题〉,时报杂志第二十五期,台北市,1980 年 5 月。4
戏剧鉴赏课程论文――世界悲剧《窦娥冤》―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西方神话异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