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青的鸟《鸟》这幅画为什么值 25 万?是普通人看不懂艺术吗

为什么这幅图可以拍卖21.85万元?
&img src=&/176d3d548139ddbbf85de3a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6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176d3d548139ddbbf85de3a_r.jpg&&《小小鸟》,布面油画,140×110cm,2008年作。 估 价:RMB 150,000-250,000成交价:RMB 218,500专 场:法天——现当代中国艺术拍卖时间: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第19期精品拍卖会作者:叶永青&br&&br&它的艺术系在哪里?或者有其他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缘故么
按投票排序
首先,画多贵和画多好没有直接关系。然后,看画如果第一反应没有感觉,说明不对你胃口,你可以选择不看,或关注一下作者再看。最后,叶永青,一句话介绍一下,他的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很认真很认真的态度来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本身就是很好玩的事情。如果你还不理解,那你就当他在唬人吧。
用复杂手法来构建简单场景所造就的荒唐感。用涂鸦来记录碎片式的生活,用最靠谱的技术复制最不靠谱的图形、线条。“不用动脑子,像念经一样,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修行。”叶永青说。
感觉这个答案可以很好的解决题主的问题直观图: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画几根破线”价值百万 大师级作品引争议(图)
叶永青作品《伤痕》价值百万 来源于网络
  “画几根破线就是艺术品啦?”“原来我五岁的时候就成‘大师级’了!”近日,一则关于叶永青大师《伤痕》系列作品价值百万的帖子在国内诸多、贴吧、上引发网友热议,看似几笔简单、毫无规则的线条却价值百万,令网友产生质疑。
  网友质疑:这是什么玩意?
  网友“老虎0517”质疑称:这叫什么玩意?这个所谓作品的东西价值一百万?简直是在侮辱“艺术”二字!
  网友“猫石头石头”认为:艺术就是一群人炒出来的,然后说另外一群人不懂艺术的价值。就这?谁买谁郁闷!
  网友“幽林爵士”调侃称:这幅画的精髓就是让看到的人知道价钱以后都伤了,所以叫伤痕。
  网友“翠烟鸟袅”则认为:艺术不是普通人看不懂的东西吗?不过这个我看懂了!就是“伤痕”!尼玛太伤人了!
  网友“ellin999”称: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价值百万的“画”!称之为“画”,我都有些心虚了!
  调查:百万“破线”是不是网友捏造
  网友们不仅在质疑该艺术作品是否值百万,更在怀疑“这几条破线价值百万”的消息是网友杜撰的。对此,小编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搜索。
  在东方视觉网上,小编发现了该作品的相关信息,《伤痕》系列作品曾在2008叶永青个展上展出,宽400厘米,高200厘米,而在和讯网的一篇文章中称:《伤痕》一类的叶永青作品被许多人质疑,却价值百万,被比尔?盖茨、林志玲等各色藏家收藏。看来《伤痕》作品确实存在,而价值百万一说也并非子虚乌有。
  深读:叶永青对陈旧绘画方式的嘲讽
  在《伤痕》系列作品受到质疑的同时,叶永青先生的“丑鸟”作品也备受争议,二者风格相同、画法相似,同样受到多数网友的调侃、挖苦甚至谩骂,据《南方周末》报道,2010年底,叶永青创作于1999年的《大鸟》以25万元人民币被拍走,引发网友热议。但艺术刊物《顶层》杂志在其官方上对这幅作品做出了“严肃”解读:“看似随意甚至幼稚可笑的线条,其实是由一个个极小的三角形墨块精致组合而成。叶永青想表达的就是对陈旧绘画方式的嘲讽,他如此精心费力画出的东西,看起来却如此简单潦草。”
  总之,艺术作品的魅力不仅存与表面,更多时候需要深度探寻其审美价值,正如网友“吉安娜圣光”所说:姑且先不谈某大师的作品是否美观,毕竟个人的审美观念都不一样。我是这样认为的,作品的底蕴,是由观赏者来体会的,如果观赏者体会不了,反而要作者来解释,那某大师和自闭症患者有何区别?
  对于网友的质疑,叶永青先生也有自己的解释,在《天府早报》报道中叶永青先生就曾说过:“画画不是要让别人明白,而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 ”
  叶永青 相关资料
  叶永青(1958- )出生于昆明,出生于云南昆明,父亲叶秀昌,母亲鲍婉馨,均为国家干部,中共党员。1962年随父母外下放至云南罗平县,后回昆寄养于舅父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曾在北京、上海、新加坡、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德国奥格斯堡、美国西雅图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新文化报综合
  本网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文化报”。
新闻热线:96618 / 报料QQ:【】
伤痕|线条|价值|百万|叶永青|质疑
的相关新闻
>>热门图片
>>论坛热贴
>>热门视频
&&|&&&&|&&&&|&&&&|&&&&|&&&&|&&&&|&&
客服电话:0
新闻热线:
版权所有:长春新文化网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吉ICP备号 吉B-2-4-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北方新报数字报刊平台
第46版:特稿/连载
&&标题导航
&&按期查询: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涂鸦呆鸟拍出25万引起热议
  小脑袋、大肚子、稀羽毛,一只又笨又呆的大鸟(如图)最近成为网上最热的一只鸟,它甚至成为千万人围观的一只鸟。  一位网友前几天在天涯论坛发了题为《给大家欣赏一幅名画〈鸟〉售价25万元人民币》的帖子,立即引起众人热烈回应,迅速地,这只鸟又从论坛“飞”到了微博,成为众人评议的焦点。  这只《鸟》是当代艺术家叶永青创作于2001年的一幅布面油画,在日的瀚海2010秋季拍卖会上以25万元成交。网友怎么也搞不懂这件信手涂鸦之作,怎么就值25万元?这无疑挑战了他们多年形成的审美观。各种声浪以汹涌之势围绕着这只孤独的丑鸟。  细观这些帖子,可以用几个主题词概括:后悔、疑惑、愤然、模仿。  后悔者。网友“磨牙哈比狮”看了《鸟》之后,发出了感慨:“著名当代艺术家叶永青的一幅《鸟》以25万元的拍卖价成交……哎,当初我不应该弃画从文啊!”网友“华少的华”说:“小时候都有类似的神作。只是没有珍惜,作品也大都遗失了……要不随意拿出几张也就换房换车了。”  疑惑者。一位网友很是不明白:“这是只神马(什么)鸟,我怎么感觉像只怀了孕的蚊子啊,还是偶(我)不懂艺术……你们觉得好看吗?求达人解析。”还有的说了,&“是跳蚤吧!还是吸饱血的蚊子?”“我奶奶说这是哪家二愣子画的啊?”  愤然者。网友“快乐单眼皮”说:“服了,这画打我在娘胎里时都能比他画得好。”另一位网友则议论道,“这到底是皇帝的新衣还是嘲笑众人不懂艺术?”  模仿者。一位叫大杨的网友还模仿叶永青创作了一幅《狗》,简单数笔,潦潦草草,涂鸦而作。《狗》被安排与饱受非议的《鸟》并排站立,作者不无戏谐地要求道:“请大家给估个价?”  画作《鸟》拍卖方、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鸟》这件作品不是刻在木版上,也不是画在宣纸上,而是画在油画布上,单看照片,而不看原作,很难看出真实效果。这位负责人称,25万元的拍卖价格并不高,是在意料之中的价格。  艺术批评家朱其10年前曾在叶永青的昆明画室看到他画这种鸟。对于大家的热议,朱其觉得,也许叶永青就是随便玩玩,大家也不必当真。“至于卖25万元,我倒觉得不贵,赵本山的书法好像卖得还贵,这个年代不正常的事太多,我们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要去认真议论一番,这样我们岂不是太累?”  52岁的叶永青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千万人围观一只鸟”的事情他也只是听说,他不使用微博,且很少上网,“对于这件事我也只是个围观者,虽然发端于我的一张画上,我还是觉得挺有趣的。”  以下是记者与叶永青的对话全文,叶永青说,希望记者能与编辑沟通一下,他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就画作《鸟》接受采访,若发就全文发,若删减就不要发了。他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力量太强大了,他怕删减后,会让他的意思变味。  记者:《鸟》这件作品完成于什么时候?整个创作花了多长时间?有什么创作的因缘吗?  叶永青:这是2001年画的作品,记得历时1个月。相似的系列画了3张,形象和题材都是这样羽毛不振的笨鸟和呆鸟,有意处理成一种未完成的草稿的状态。  记者:《鸟》以25万元拍卖价成交,在网上引起热议,这个价格在您意料之中吗?您在意这个价格吗?  叶永青:这些作品都是早年在画廊中卖出,后流到拍卖场,平均每年都会有几十件,价格各有高低,但已和我没有多少关系,因而我不太关心。就这件作品而言,与同类作品相比(尺寸、题材、年代)25万元并不算高,恭喜这位买家,不知是谁,我想他应该高兴,毕竟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呵呵。  记者:您在该作中是有意以简单潦草的笔触来表现的吗?是想表达什么内在的情致?对现实有什么反观吗?  叶永青:我创作这批画的方法是,先在纸上随意勾勒出看似轻松的图形,再放大到画布上,并强调其中各种细节。其实这样简单潦草的线条和图示是以最精致和繁复理性的手法绘出的,看似很快速的涂鸦费工费时,需要漫长耐心的工作周期去完成。这一点,恐怕只能在原作中感受得到,这种违反常态的工作方式的目的,就是希望涉及和“挑衅”通常人们对于绘画的普通认知和习惯了的常识。  一般来说,社会公众将画家看作掌握和拥有某种技能或权利的特殊的人,技艺高超和惟妙惟肖是一般人群评判艺术高下的思维模式,而普通人被排除在艺术之外。如果我想以最精细的描摹手段去重现那些随便、潦草、业余或如同儿童般稚拙的涂鸦式的图像,其效果当然是荒诞和反讽的。另外,我个人一贯偏爱画面中有一种素华的美,这是中国文化自北宋以来审美中最令人感佩的一脉:朴素、优雅和华丽。可惜,今天在我们的时代已经荡然无存了。  记者:有网友说,当代艺术让人看不懂,摸不着头脑,对此您怎么看?您希望您的作品与观众产生怎样的互动?  叶永青:当代艺术是提出疑问的艺术,艺术家的角色就是提供某种不习惯的想法和方式。就是要通过艺术告诉人们:人生和艺术不过是一场很有趣的游戏,人人都可以参与,不只属于某一部分人群、阶层所专有。如果可以有一种方式,能够通过对一张画的评价,让大家看到不同的想法,并分享他人的观点,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如此亲切。我想,这也是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一场无障碍和开放性的游戏。  记者:目前正在创造什么作品,笨鸟的创作思路还会延续下去吗?  叶永青:我正在准备今年1月的重庆个展,这是一个关于我所经历的时代和地方20年艺术生活的展览,题为《时间的穿行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展览上看原作是更好的互动和交流。  (据《北京日报》)
请您选择其他数字报纸 内蒙古日报(汉文) 内蒙古日报(蒙文) 北方新报 北方经济报 北方周末报
&版权所有 内蒙古日报社 北方新闻网 合作伙伴: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叶永青,《鸟》, 2001,油彩布面 ,150×150cm。估价25-35万元,25万元落槌。。。
多说无益,我放张图,你们感受一下更多请见链接:关于问题中那张《鸟》(叶永青画过多张《鸟》),我能找到的最高分辨率是这张,点击查看大图:========================================================================================如果说现场观看的效果是100分,题中那张低分辨率图是30分,那我给你的这两张图大概能有60分。放这两张图不是为了论证这画值多少钱,也不是探讨艺术不艺术的问题,而是给你多一点信息,让你的判断多一些依据。============================================一定要问我对这个系列有什么感想的话,我个人看到的是四个字:大巧若拙。
这张作品为一个系列中的一张,准确、完整的标题叫『画个鸟!』个中含义挺明显了叭?针对拍卖价格与艺术价值的一点补充:@薄锦:首先拍卖不能单纯等同于艺术品的「实际价值」或「市场价值」。艺术本身是很主观的东西。说白了这就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你不稀罕,但买的人认为它值那个价愿意掏这么多钱。更何况拍卖还可能涉及市场运作考量。再有就是,美术作品的价值往往不能单凭画面本身来判断。特别是观赏者并不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情况下,觉得一幅作品不够好,更多时候是因为自身素养不够,「看不懂」好在哪里罢了。譬如有的作品可能涉及美术史意义等。再有也很重要的一点是:画作这种东西,原作和图片的差别是很大很大的,给人的感受可能天差地远。我个人在观赏到赵无极的原作之前,对其作品也是持保留态度的,但在画廊里看到原作的第一眼,就被其作品魅力彻底折服。 更专业的解说见下: @苏芸: 叶永青除了以整天梦游的状态上过一个貌似正统的学校之外,创作道路跟「正统」「科班」这些字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主攻」过西方绘画,(当时满世界都在搞「伤痕」,说他们主攻西方绘画未免也太看得起那代人了)。另外,叶永青在带本科生时候,对古典范式的写实基本功要求非常严苛几近变态,结课作业打分也严得变态(至少跟同是光头的曹敬平 何多苓甚至张晓刚相比是这样),这足以说明他对艺术的态度是足够严肃不忽悠的。如果非要说他跟那些同样「荒谬」的当代艺术家有什么不同的话,叶的哲学素养要高些。关于此作品。其实不瞒你说,我看它的第一眼也觉得这货是只红薯,似乎还当着王林(叶的老师)的面就「它更像红薯还是萝卜」这一问题跟师兄争论了很久。不过,后来看了原作,我们都选择了闭嘴。首先不得不承认,把一张巴掌大的的草图誊到一面墙般大小的布上是项技术活,还是用眉笔。记得他当时是打了网格的(坐标纸这种东西出现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一点都不意外)图案中每一个纹理笔触都被细致的描绘了出来。曾经有人劝他把这种誊抄的工作交给学生做,自己专注灵感的表达就好了,就好像国外版画家会把印画的体力活交给助手,并不影响作品的价值一样。但叶真的是一描就是一年。当然,其实这也不能证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没有意义」和「拒绝解释」。杜尚的小便池、安迪沃霍的印刷品,当初都因为难以解读而备受质疑,无论它们后面多牛逼。想起大学里最颠覆我观念的一句话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画呢?」其实想想也简单,摄影出现了这么多年,绘画之所以还没有消亡,就是因为它可以创造出能感知到却看不到摸不着甚至用语言表达不出的东西,不需要解释出什么所谓的意义,就是激发人的情感,喜悦、愤怒或者恶心,出钱买画的人有可能是买家和作品产生什么了某种共鸣。关于叶永青。他经历过的那个年代,对于复杂和浮夸有自己的体会,因而有种反叛的意味在里面(因时代所限,本人对这些东西很难理解透彻,见谅)。不过比起解读这些「似是而非的作品,这个人倒是挺有意思。比如他讲述,「当年跟同寝室同为loser的张晓刚互相勉励,每天画一幅风景,最后一个日本留学僧买走了各自的一幅画,张晓刚说这样真好他终于不至于身无分文地结婚了」 的时候,真想哭(当时的售价是每人200元,再想想现在两人的身价,不禁感慨基友时代的美好)。还有听他讲当年在伦敦,为了生计不得不跟有洁癖又是素食主义者的女房东同居,面临巨大的文化差异的折磨的时候,又让人觉得即使是作为荒诞的生活拷贝,这些作品也绝非偶然(「我用特别认真的方法对待那种本来不值得那么认真对待的对象的时候,就有了荒诞感」——by叶永青)。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艺术家的积累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的作品价值,毕加索如果一开始就就抽象,未必会有人愿意买账。关于价格。首先,必须说明,作品一旦离开艺术家本人,进入商业运作的流程里,所有的一切就都不是他能掌控的了,拍卖起价也不是艺术家哄抬的,而是些是画廊的事,而偏偏当代艺术本来就因「概念性」、「实验性」,或者极端依赖于个人体验(上文说了),根本无法进行价值判断,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你无法说出它值多少钱,全看买家出多少钱。因此没必要肤浅的只见那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再者,二三十万 一、点、都、不、贵、啊!!一点都没有因为买家是盖茨或者志玲姐姐就欺客啊~!!比起方力钧背后有一个文化公司支撑,动辄就几百个集装箱的阵势,叶永青连出版画册甚至办展的钱都是自己出的好么。「在80后90后的人眼里,艺术是能挣钱的东西。他们学会跟经纪人打交道,每个人心里装着个小账本,计算着发财的时间表。」这话是叶永青眼中的悲哀。---------------最后提供几个例子,感兴趣的话不妨了解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1.John Cage的《4′33″》——ambient的鼻祖,就是在钢琴前坐着来观察观众的反应;2.Marina Abramovic 的行为艺术,探索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和极限;3.Cy Twombly的作品;4.(这幅画被比尔盖茨买了。嗯。)
※以上全部转自『为何很多看起来很怪的「抽象」画,或一些照片都能卖出天价?』[1] 题下评论[1]
首先说这是什么,网上很容易找到解读:艺术刊物《顶层》杂志说:“看似随意甚至幼稚可笑的线条,其实是由一个个极小的三角形墨块精致组合而成。叶永青想表达的就是对陈旧绘画方式的嘲讽,他如此精心费力画出的东西,看起来却如此简单潦草。”叶永青自己说:“艺术家运用专业的方法,甚至像老太太绣花一样地去创作,但画出来的作品却像是用两分钟就能完成,这种复杂与容易的反差,让作品体现一种荒唐感。”说完是什么,再来看值多少钱。一般一个艺术家的价格会有几个因素决定:画家的名气、作品的突破性、作品在市场上的流通状况、作品以何渠道售出(拍卖场上的价格通常会比较高,这个很好理解)、作品在美术史上的意义、作品在作者系列里的重要程度等等等等。这幅画的作者是川美系的,在本国和欧洲话语渠道中都有点名声,加上这组作品比较有想法,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很正常。话说回来,25万在现代艺术市场真不能算贵。何况是拍卖场上的价格。
平面媒体苦力一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永青的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