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赋税史上折色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产生的原因和利弊

第四章秦汉皇朝参考书目 1、《史记》、《汉书》、《后汉书》 2、林剑鸣著:《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3、林剑鸣著:《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吕思勉著:《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5、《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一节秦朝一、大一统秦帝国的建立 (
一)强化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措施1、实行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称皇帝号 “三皇”+“五帝”=皇帝 (2)废谥法,规定皇帝称号按世代排列 谥法(子议父,臣议君):有褒谥(如文、武、成等) 和贬谥(如厉、哀、悼、幽等) 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3)名字的避讳制度 “正(政)”改“端”或“典”;皇帝名另起一行顶格
(4)创立与皇帝称号相一致的名物制度 自称“朕”、命曰“制”、令曰“诏”、印称“玺”、 皇帝批议 臣下曰“可” (5)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一切大权于一 身,超越于法律之上 “朕即国家”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 受成 事,倚办于上”,“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皇帝却凌驾于法律之上) 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2、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机构 官僚制度(皇帝的奴才,替皇帝打工) (1)三公 丞相:“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 丞相多设左右二员:隗(kui)状、王绾;冯去疾、李 斯 太尉:协助皇帝掌握全国军队,为全国武装部队首脑。 秦代太尉一职未授予任何人,只是虚设其位。 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副丞相,牵制丞相。 (2)九卿(诸卿) 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卫尉:掌宫门内屯兵; 宗正:掌皇族内部事务;典客:掌礼宾; 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税收; 少府:掌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以供皇室使用; 将作少府:掌宫廷修建。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 廷议制 3、地方机构上,废除封国制度,实行郡县制度 (1)废除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而“海内为郡县” 丞相王绾等诸大臣:分封 廷尉李斯:郡县 (2)建立起系统的郡、县、乡三级地方政权机构 郡:守;尉;监 36郡+4郡 县:令(长);尉;丞 乡:三老;啬夫;游儌 里——什伍——户 秦36郡+4郡名: 秦都咸阳附近:内史 陇西 北地 上郡 九原 云中 河东 上党 太原 雁门 代郡 邯郸 钜鹿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三川 南阳 颍川 东郡 砀郡 泗水 薛郡 齐郡 琅邪 九江 鄣郡 会稽 闽中 汉中 巴郡 蜀郡 南郡 长沙 黔中 南海 桂林 象郡。 ---裴骃《史记集解》 学界有不同认识
4、完善法律,扩大军队 (1)完善法律 李悝:《法经》 商鞅:“改法为律” 《秦律》 已亡佚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秦简 喜 秦律的内容 严刑峻法是秦律的特点 五德终始说:水德,水阴,主刑杀
(2)扩大军队 中央常备军 地方武装秦军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强大军队。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 1974年发掘的秦始皇陵侧的兵马俑坑,有武士俑 七千件,战车百乘,战骑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样 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实物。这种车、步、骑兵混合 编组的大型军阵,其规模之大,军容之盛,是秦军 强大的表征。
(二)消除割据、巩固统一的措施 1、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令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 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这次登记,在于承认现实土地 的占有情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也就以国家统 一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评价: 积极: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有利于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秦…… 用商鞅之法,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 者亡立锥之地。” (《汉书? 食货志》) 2、整齐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1)小篆(官府标准文字) 隶书(民间简化文字) (2)秦半两 圆形方孔青铜铸钱 (3)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长度)量(容量)衡(重 量)制度推行到全国;度量衡定期鉴定制度 3、防止封建割据的具体措施 (1)销兵器:金人十二,各千石 (2)迁徙六国强宗:咸阳;巴蜀、南阳 (3)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4)修筑驰道:构建起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 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直道:九原郡;新道: 越;五尺道:西南地区
(三)加强思想统治 1、焚书 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并且说“事不 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李斯: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2、坑儒 前212年,侯生、卢生等方士、儒生为始皇求长生不老 之药未成怕受到处罚,说秦始皇坏话并逃亡。始皇怒, 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儒生 460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 是秦代“师古”与“师今”之争,也即儒法之 争的极端化表现,对巩固统一有促进作用,但却是摧 残文化的愚蠢之举。
(四)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1、北征匈奴 蒙恬 征伐河套 九原郡 34县 “新秦” 长城 2、征服南越,统一岭南 灵渠 3、秦王朝的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 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疆域辽阔的帝国。
(五)秦王朝建立的伟大意义 秦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 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 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 “汉承秦制” 两千余年 谭嗣同:“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 毛泽东:“百代皆行秦政制”。 “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了世界 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欧洲人至今仍称中国为China, 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就是由“秦”演变来的。 China:昌南(景德镇)?秦!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1、秦始皇的急政峻法 (1)土地私有造成贫富分化的加剧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秦…… 用 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 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 伍”, “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2)急政 积极:修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南越用兵 消极:修建秦都咸阳,阿房宫,骊山陵等 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
(3)峻法 “囹圄成市,赭衣塞路”,“刑者相伴于道” 2、秦始皇去世 前210年(秦始皇37年),第五次巡行,在平原津得病, 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邢台广宗县西北) 3、对秦始皇的评价 肯定者:一种崭新的、先进的封建制度的建立者,一个 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对后世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 明李贽:“千古一帝” 毛泽东:“秦皇汉武 唐宗宋 祖” 否定者:独夫民贼 一代暴君 功罪集于一身 4、秦二世的昏庸腐朽 (1)沙丘政变 前210年(秦始皇37年),第五次巡行,沙丘平台 (今河北平乡)胡亥—秦二世 赵高 李斯 扶苏 蒙恬 (2)秦二世的昏庸腐朽 对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a、消灭异己,残杀宗室大臣:戮杀公子十二人于咸阳, 六人于杜;杀李斯、蒙毅 b、进一步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掠夺:“赋敛繁重,戍徭 无已” c、吏治腐败:“繁刑严诛,吏治刻深”, “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重者为忠臣” (贾谊《过秦》)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1、大泽乡揭竿而起 前209年 陈胜 吴广 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起义 2、张楚政权的建立 陈(今河南淮阳) “张楚”(张大楚国) “伐无 道,诛暴秦” 3、各地反秦运动的风起云涌 (1)刘邦沛县起义 (2)项梁、项羽吴地起义 “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陈涉世家》)
4、陈胜、吴广的牺牲与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 秦将章邯 荥阳 假王吴广被部将所杀;陈胜 在下 城父(安徽涡阳)为叛徒庄贾所杀 陈失守。 司马迁“陈涉世家”:“陈胜虽已死,其所置侯王将 相竟亡秦,由涉首其事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三)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战争与秦王朝的灭亡 1、刘邦沛县起义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农 民家庭,“泗水亭长”,“无赖,不治家产”,为人 豁达 大度。服役到咸阳,见秦始皇出巡,“嗟乎,大丈夫 当 如此也!” 娶吕公女吕雉为妻。 芒砀山斩白蛇其 事 响应陈胜起义 沛令 萧何 曹参 樊哙 刘 邦为沛公 收沛县子弟三千 起义反秦 2、项梁、项羽的会稽起义 项羽(前233—202),名籍,下相(江苏宿迁)人, 祖父项燕,为楚国名将。叔父项梁。 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少时,学书不成, 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 而 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 籍 兵法,籍大喜。 吴中 秦始皇帝游会稽,梁与籍 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以此奇籍。 会稽起义 杀秦会稽郡守 率八千江东弟子西进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立楚怀王孙为楚怀王 彭 城 3、巨鹿之战 章邯败项梁于定陶 北上进攻赵地(张耳和赵王歇 的地盘) 包围巨鹿城(河北邢台市平乡县) 楚王派宋义(上将军)项羽(次将)救赵 宋义畏 章,逗留安阳46天不进 项羽多次建议遭拒绝 怒杀 宋义 上将军 全军渡漳河 “破釜沉舟” 持三日 粮以示必胜无退决心 九次激战,大破秦军 虏王离 降章邯 秦主力被消灭 成为反秦起义领袖 “力拔 山兮气盖世” 成为千古英雄 4、刘邦入关与秦王朝的灭亡 楚怀王命刘邦西行入关,攻打咸阳 招降秦地方官吏 迂回进入武关(陕西商洛市丹凤县) 赵高杀秦二世 立子婴 子婴贬去帝号,称秦王 杀赵高 向刘邦投 降 刘邦入咸阳 三、楚汉战争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一)刘邦“约法三章” 1、废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 废秦苛法 只“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 盗抵罪” 稳定社会秩序 深得秦人拥护 “惟恐 沛公不为秦王” 2、收藏天下图籍 萧何 收藏天下图籍 为西汉王朝的重建准备了条 件 (二)项羽分封诸侯 1、鸿门宴 鸿门(今陕西临潼)宴 2、项羽入咸阳 前206年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 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3、项羽称西楚霸王,大封诸侯 自称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 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刘邦为汉王,汉中。三分关 中。
(三)楚汉战争 1、刘邦占领关中 2、齐楚之战 3、楚汉彭城之战 4、楚汉在荥阳成皋间的相持 5、垓下之围与项羽败死 (四)西汉王朝的建立 1、前202年,刘邦,长安 2、西汉建立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西汉西汉世系表 高后3(少帝恭、少帝弘) 汉高祖(刘邦)1—惠帝(刘盈)2— 文帝(刘恒)4—景帝(刘启)5— —武帝(刘彻)6—昭帝(刘弗陵)7 (戾太子)—(史皇孙)—宣帝 8——元帝9—成帝10 (定陶恭王)—哀帝(刘欣)11 (中山孝王)—平帝(刘衍)12 孺子婴13 一、西汉前期的社会 (高、惠、吕后、文、景) (前202—前140) (一)黄老政治的确立 1、汉初的社会形势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 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 无藏盖。” 2、陆贾《新语》 陆贾: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刘邦:“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 成败亡国” 陆贾著《新语》 十二篇 秦失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 当今应: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 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 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 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 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 成分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 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 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 少干扰,所谓“纵民之 欲”,“与民休息”,“顺民之 情”,“顺流而与民更始”。 3、黄老思想是西汉前期国家的指导思想。 高祖、惠帝时期“萧规曹随” 吕后时期的“清净无为” 文景之治 4、黄老思想使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记 平准书》:“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 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 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 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 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 网疏而民富。” (1)高祖、惠帝时期“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曹参行黄老(曹)参之相齐,……尽召长老诸生,问所 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 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 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 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 贤相。 《史记· 曹相国世家》(2)吕后时期的“清净无为”
(3)文景之治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 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倡导 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 的政策,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 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 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 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 禁网疏阔。……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 风。——《汉书· 刑法志》 (4)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 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 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 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 牝者儐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 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 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 ——《史记 平准书》 (二)汉高祖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的措施 1、招抚流亡,复故爵田宅 高祖五年(前202年)诏令:“复故爵田宅” 恢复一批地主的地位和财产; 2、复员军队,以有功劳行田宅 扶持一批新的军功地主(军功受益集团); 论功行赏:王—侯 “丰沛集团”——“布衣将相” 清赵翼:天地一大变局
3、释放奴婢 ,免奴为民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4、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1)叔孙通订朝仪: 废秦苛法繁仪—“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 柱”—叔孙通(秦博士)前200年新朝仪实施—“吾乃 今日知皇帝之贵也”。 (2)“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制 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 异姓诸侯国——同姓诸侯国 (3)《九章律》:萧何依照秦律制订,共九篇 (4)军队 4、重建封建赋税制度 (1)田赋 土地税:什五税一、什税一 (2)口赋 人头税:算赋(成人:一算:120钱);口钱(儿童: 20钱) (3)徭役 兵役、力役 (4)献费 王、侯及地方官吏献给皇帝的赋税 (三)西汉前期中央政府与诸侯王的斗争 1、汉初分封异姓诸侯王与翦灭异姓王 (1)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 不得已而为之:为在楚汉战争中取胜
(2)异姓王的逐渐被翦灭 A、燕王臧荼的反叛、被俘与卢绾的受封及叛逃匈奴 前202年 前195年 B、楚王韩信的被杀 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 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 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 其意,怒,竟绝去。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 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 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 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 袴下。” 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 信,以为怯。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 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 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 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 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 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 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 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 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 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 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 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 惊。 齐王—楚王—淮阴侯 前196年,吕后、萧何擒杀韩信于长乐宫 刘邦“闻信死,且喜且哀”。 对此评价 C、韩王信的叛逃匈奴 前201年,将韩国改封于太原郡,韩王信投降匈奴 D、梁王彭越被斩首 先被削爵夺国,后被夷三族(前196年),作成肉酱。 E、淮南王英布的反叛与失败 前195年,英布反叛,刘邦亲征平叛,英布后被杀。 F、赵王张敖被夺国 娶刘邦长女鲁元公主 赵相贯高等刺杀刘邦未果 夺其国,改封为宣平侯。 异姓王中仅剩南方小国长沙国。 3、继续分封同姓王 行白马盟誓:“非刘氏而亡者,非功而侯者,天下共击 之”。大封同姓宗室子弟为王: 1、荆王刘贾(刘邦从父兄):淮东(英布叛时被杀) 2、楚王刘交(刘邦同父少弟):都彭城 3、齐王刘肥(刘邦长庶男):都临淄 4、代王刘喜(刘邦次兄):都晋阳(后被废为合阳侯) 5、吴王刘濞(刘喜子):都广陵 6、淮南王刘长(刘邦少子):都寿春 7、赵王刘如意(刘邦与宠妃戚夫人子):都邯郸 8、梁王刘恢(刘邦子):都定陶 9、淮阳王刘友(刘邦子):都陈 10、代王刘恒(刘邦子):都晋阳(即后来的汉文帝) 对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的评价:有利有弊,弊多利少 吕后、文帝时期继续分封同姓诸侯王 吕后:封诸吕为王(吕禄、吕产等) 文帝:立皇子刘武为梁王,皇子刘参为太原王,还有 河间王、城阳王、济北王、淄川王、胶东王、胶西王 等等。 本弱末强,尾大不掉
4、文景时期与诸侯王的斗争(1)贾谊的《治安策》 贾谊(前201—前168),洛阳人,年十八,以能诵诗 书属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时文帝召以为博士。每诏 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 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 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 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绛、灌、东阳 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 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 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后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先后多次上疏陈治安之道,这些奏疏被后世称为《治 安策》。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 谊自伤失职,悲郁而死,年仅33岁。
(2)晁错的“削藩” 晁错(?—前154年) 颖川(今河南禹县)人,为太常 掌故,至伏生处学今文《尚书》。后为博士、太子家令, 得幸于太子刘启,号称“智囊”。景帝时为内史、御史大 夫。上削藩策。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 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 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 身。” 爰盎、窦婴等弹劾错“大逆不道”。错被腰斩于长安东 市,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被杀。 班固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 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 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3)吴楚等七国之乱 前154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胶西、胶东、淄 川、济南 “诛晁错清君侧” 太尉周亚夫平叛 “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剥夺诸侯王的置吏权。 诸侯势衰,唯得衣食租税,不得干预国政。
(四)文、景之治 轻徭薄赋 约法省禁(五)对匈奴采取守势 1、前200年,平城(今山西大同)之战,白登之围 冒顿单于 汉王信 刘邦 刘敬 平城白登山 七日七夜 陈平 阏氏 2、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高祖时:刘敬 建信侯 和亲 将汉公主嫁于单 于为阏氏,并送以厚礼“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 孙为单于,岂闻(外)孙敢与大父亢礼者哉?” 和亲 “约为兄弟” 吕后时: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 极尽嘲弄和侮辱 樊哙等众大臣众口一词,主张斩匈奴使者,发兵而击 之 “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季布独排众议 又一次和亲
二、西汉中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一)汉武帝的即位(前156——前140——前87年) 1、刘彻的身世及其继承帝位 生母王美人(弟田蚡、田胜),(宫中地位较低的妃妾) 四岁为胶东王(十四个皇子中的一个) 栗姬子刘荣 为太子 景帝同母姐长公主刘嫖 女儿陈阿娇 欲 嫁刘彻 怂恿景帝废栗姬及太子刘荣(贬为临江王) 前150年 王皇后 刘彻为太子 前141年,刘彻即 皇帝位。 2、汉武帝即位时的社会形势 (1)近七十年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秩序 安定 (2)“黄老之学”依然是西汉政府治国指导思想 窦太后 建元六年(前135年)
(二)治国指导思想的调整——“霸王道杂之”,积极 有为 1、黄老无为弊端的逐渐显现 (1)封建政府对农民控制得较松,许多农民为逃避赋 税而脱离户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大商人势力膨胀, 对中央集权是潜在威胁; (3)商人势力得到大发展,日甚一日地兼并农民; (4)在西汉王朝妥协退让政策下,匈奴势力一天天扩 大,对汉无止尽地慢侮侵掠直接关系着西汉政权的生死 存亡。 治国指导思想、统治理论需要大转变。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与实施 (1)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 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2)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丞相卫绾上奏“所举 贤 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 皆罢”,得到武帝的批准;(但未能执行) (3)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汉王朝正式置“五经 博 士”; (4)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武帝任用好儒术的田 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 3、汉武帝及其以后西汉统治思想的实质 西汉王朝提倡儒学,儒家思想被抬到统治地位,但 百家并未彻底废除和被禁止。儒家以外的各派学者, 不仅可以公开教授、治学,而且有不少入宫廷为官。 汉武帝及其以后的统治者不仅利用儒家学说,而 且也利用其他各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特别 是在推行儒家“德”治的同时,也重视法家的“刑”, 儒法 并重。正如汉宣帝所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 道 杂之”,并且“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所用 官吏 皆是注重刑法来实行统治的,儒学不过是用来作为法
(三)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措施 1、削弱、打击诸侯王势力 (1)主父偃的“推恩令” 前127年(元狩二年)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 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内分到封地, 作为侯国。 “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2)“左官律”、“阿党附益法” “左官律”:以诸侯王国的官吏为“左官”(古代尚右) 而加 以歧视,目的是不准人们私自为诸侯充当官吏,以防结党 营私。 “阿党附益法”:阿党是指诸侯王国的官吏和诸侯王结 为死党,诸侯王有罪而不予举奏;附益是指朝中大臣与 诸侯王交通,而帮助诸侯王得到法外利益。对此要严厉 处罚。 (3)以“酎金”削列侯 王朝祭祀,诸侯王有助祭的义务,即“酎金”。汉武帝 借口诸侯国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而 削其地、夺其爵。(前112,106位列侯) (4)镇压诸侯王叛乱 淮南王刘安 《淮南子》 衡山王刘赐 前122年(元狩元年)平叛,受牵连的列侯、贵族、官 吏多达数千人。
2、任酷吏,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所谓“地方豪强”是指一些在一方拥有很大势力 的地主,一是宗室贵族和大官僚,二是各地的大宗法地 主,特别是原关东地区大豪强地主。他们利用自己经济、 政治或宗族的势力在地方上横行霸道,违法越制,甚至 与官府分庭抗礼,从而形成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 离心力量。 武安侯田蚡、汉丞相公孙贺、曾任燕相的灌夫 齐、楚大姓田氏、屈、昭、景氏,燕、韩、赵、魏等国 的旧贵族之后“徙关中,以利田宅” 《史记 酷吏列传》酷吏在皇帝支持下,以残暴的手段, 镇压和削除了许多刻剥民众、为害地方、违法越制、与 封建政府抗衡的“豪猾”。 张汤、赵禹、王温舒、义纵等。王温舒为河间太守,对 治下的“郡中豪猾”严加惩治:“相连坐千余家”, “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入偿臧”;义纵为长安 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以捕按太后外孙修成子中, 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 内道不拾遗”。 以毒攻毒。虽然手段未免残酷,但用这种手段对付 地方豪强还是有效果的。 3、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考核,汉武帝于元封五年 (前106年)设立了刺史制度。 十三州(监察区):冀州、幽州、并州、兖州、徐州、 青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交趾、朔方。 每州派部刺史一人,负责监察部州内之郡国。 秩轻权重(六百石——二千石) 每年八月巡视郡国,“以六条问事” 征和四年(前89年)在首都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 百官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 内、河南)、弘农七郡。 临时事宜,派侍御史为“绣衣直使”专程监视地方。 4、以中朝(内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汉武帝时期官制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中外朝的形 成。即在最高统治者皇帝之下的官僚机构,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等官组成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 策机关;另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步变成一般 政务的机关。 中外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君权与相权矛盾的结果。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地位最尊,权力最重(汉 初一般由列侯担任)。 《管子君臣篇》:“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1)扩大尚书职权(少府属官,六百石小官,皇帝与丞 相间的传达吏) (2)重用侍从之臣,让所谓的“天子之宾客”挂上侍中、 常侍、给事中等头衔参与谋议 严助、朱买臣、司马相如、主父偃、东方朔、卫青、霍去 病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 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 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 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 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 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 之。 买臣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 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 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3)皇帝的心腹之臣,因得到宠信,也被加上侍中或 给事中的头衔,成为中朝官。 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任命侍中起家的卫青为 大将军“位在公上”,以无爵的公孙弘为丞相。 5、察举、征召制度的确立与广开仕途 (1)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吏考察后予以荐举。 前196年刘邦“求贤诏”,文帝时举“贤良”、“孝廉”, 但未 形成固定制度。 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 举 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除孝廉外,察举的科目还有“茂才”、“贤良方正”、 “贤良 文学”等等,并非每年皆举,称为特科 。 (2)征召:汉武帝还常采用征召的办法,对有治国之术 的人授予官职。如枚乘。 《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班固赞: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 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 擢于栗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 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 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 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 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硃买 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 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 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 文,后世莫及。 汉武帝广泛网络各种人才,把他们吸收到西汉封建官僚 机构中,为西汉王朝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6、加强军队和法律统治 中央常备军: 南军由卫尉统帅,期门、羽林属之。掌守宫城。 北军:由中尉统帅,八校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 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属之。 地方军队: 内地军事组织:太守—都尉—县令长—县尉—游徼、亭 长、啬夫等 边郡军事组织:太守—都尉—候官—鄣尉—候长—隧长 汉武帝 张汤 赵禹
(四)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经济措施 1、财政改革的背景 汉武帝即位初,西汉政府经济状况好:“汉兴七十 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 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汉武帝当政十几年之后,由于其“外事征伐,内 事兴作”,耗费了巨量资材,过去的积累被消耗殆尽, 出现了财政危机。而工商业主却“专巨海之富,擅鱼 盐之利”,他们“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 家之急,黎民重困”。 2、汉武帝财政、经济改革的内容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初,货币由郡国铸造,也允许民间私铸,造成一是 币制混乱,二是诸侯国、富商大贾大发其财,势力膨 胀。“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 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 下。” (《汉书食货志》) 元鼎四年(前113年)中央政府设铸币专门机构—水衡 都尉(下属均输、钟官、辨铜三官)将全国铸币原料 铜收集起来运往中央统一铸造,禁止郡国铸币。(三 官五铢钱) (2)盐铁官营 汉初,“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蜀卓氏、程郑氏以冶铁 “拟于人君”,宛孔氏、鲁曹邴氏、齐刁间以“渔眼盐商 贾”“家致富数千斤”,“与王者埒富”,他们“连车骑, 不仅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也成为割据势力的社会基础。 元狩五年(前118年),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 “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而桑弘羊贵幸。 咸阳,齐之大煮盐;孔仅,南阳大冶,皆至产累千金,故 郑当时进言之。弘羊,洛阳贾人之子。以心计,年十三侍 中。故三人言利事析秋豪矣。” (《汉书食货志》) “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设立盐铁官。据统计,全国共 有盐官凡二十七郡,为官三十六;铁官凡四十郡,为官四 十八。 盐铁官营后,西汉政府取得了大宗收入,剥夺了大盐铁 商人的财源,不仅增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而且 直接解决了当时国家所需的经费。“当此之时,四方征暴 乱,车甲之费,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 也”(《盐铁论轻重》) 弊端:与民争利(董仲舒、司马迁、贤良文学) 3、均输、平准 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 治粟内史,领大农 均输即调剂运输;平准即平衡物价。 4、算缗、告缗 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算缗、告缗令: 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征税,对商人及高利贷者每二千钱的 财产收一算(120钱),手工业者每四千钱收一算。 告缗:对不如实呈报财产者进行的制裁和对揭发者进行的 奖励。“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 能告者,以其半畀之” (《汉书食货志》) “杨可告缗遍天下”,结果是“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害”, “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 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汉书食货志》) 桑弘羊:中国古代杰出理财家。但《汉书》却无其传。 (五)对匈奴采取攻势 1、马邑之谋 军臣单于 元光二年(前133年)雁门马邑 结束了“和亲”的“和 平” 时期。 2、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大捷 元朔二年(前127年) 元狩二年(前221年)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 骠骑将军霍去病 漠北大战 “幕南无王庭”—匈奴远遁,百余年的匈奴 为患,至此基本得到解决。
3、武帝后期汉军的失败 (1)苏武出使匈奴 前100年,被扣19年而汉节不失 民族气节光耀史册 (2)李陵的投降与李广利的失败 前99年 李陵(李广孙) 被俘投降匈奴 老母及全家 被杀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被处以宫刑 前90年 李广利妻被汉政府逮捕 李广利投降匈奴 (六)“亡秦之迹”与汉武帝晚期治国指导思想的调整 1、 “亡秦之迹”(武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 (1)阶级矛盾的对立 “季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 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规不胜”(汉书刑 法 志)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赋税既竭,不足以奉 战 士” (汉书食货志) 流民、盗贼、农民起义
(2)皇室内部的残杀 A、迷恋女色,后宫嫔妃美女众多 《汉武故事》:“又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 之。率取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满四十者出嫁。凡诸 宫美女可有七八千。” 陈皇后阿娇 卫子夫 赵之王夫人 中山李夫人 钩弋 夫人 赵婕妤等等 B、巫蛊之祸 前130年陈皇后巫蛊之狱 前91年 卫皇后 太子刘据(戾太子)巫蛊之祸
2、轮台“罪己诏”与汉武帝晚期治国指导思想的调整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投降匈奴 搜粟都尉桑 弘羊上书,请遣屯田卒在轮台以东屯田 武帝“悔远 征伐”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 今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下诏,深陈既往之悔。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 痛 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 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 赋,力本农”。(汉书西域纪) 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
3、选立刘弗陵为太子(即昭帝) 刘弗陵八岁 为防日后女主专政 钩弋夫人赵婕妤赐死 四大臣辅政(大司马、大将军霍光 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 御史大夫桑弘羊) 4、对汉武帝的评价 班固: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 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 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 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 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 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 《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汉武帝本纪》赞) 茂 陵 霍 去 病 墓 (七)昭、宣中兴 1、昭帝即位与霍光秉政 前86年—前73年 汉武帝赐霍光一幅周公负成王的图画,“立少子,君行 周公之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昭帝即位时“未任 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霍光”( 《汉书公孙刘田传》 ) 2、“轻徭薄赋”政策的实施 霍光秉政“因循守职,无所改作”,“知时务之急,轻徭 薄赋,与民休息”(《汉书昭帝纪》) 始元元年(前86年)“上耕于钩盾弄田”(亲耕籍田) 始元二年(前85年)“诏毋令民出今年田租”(自汉文帝 以来第二次免除全国田租) 始元六年(前81年)“令民得以律占租”(免除制度 外的苛捐杂税) 2、“盐铁会议”的召开 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执政的霍光以昭帝名义发布 诏书,命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召集贤良文 学 六十多人于朝廷,以问“民所疾苦,教化之要”为议 题, 对政府现行政策举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讨论会。 (1)关于盐铁官营的问题 (2)关于同匈奴和战的问题 (3)关于法治和德治的问题 (4)“仁义”和“权利”观点的问题
3、燕盖谋反及其失败 燕王旦、盖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组成联盟与霍光 矛盾的爆发 元凤元年(前80年)昭帝、霍光镇压叛乱,族灭上官 桀、桑弘羊,燕王旦、盖长公主自杀。 4、宣帝的即位 前73—前49年 霍光继续辅政(前68年去世,前65年 被族灭) 5、宣帝时代的统治政策 (1)继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2)重视官吏的选拔、考察 (3)法治清平 “百姓安土,岁数丰穰”(汉书食货志),出现自武帝 以来未有的升平景象,史家誉之为“昭宣中兴” 《汉书宣帝纪》:“孝宣之世,可谓中兴,侔德殷宗、 周宣矣”。
三、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元、成、哀、平、 新莽)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的加剧与自耕农的破产和奴婢、流民的增多 土地不断集中与小农经济破产是土地私有制下普遍的规律。 “民多贫,盗贼不止”(《汉书·宣帝纪》) (哀帝建平三年,即前4年)岁比不登,天下空虚,百姓 饥谨,父子分散,流离道路,以十万数( 《汉书·匡张 孔马传》 ) “民食榆皮”( 《汉书·天文志》 ),因贫困“嫁妻卖 子” 《汉书·严朱传》梁国、平原郡、琅邪郡“人相食”, “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 2、吏治的腐败与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 “极乱”时代 “吏不良,风俗薄” “百官群职 旷废,奸宄放纵” 豪奢淫逸之风:汉元帝:“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 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 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地宅,治园池, 多畜奴婢,被服绮榖 ,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 葬埋过制。” 统治阶级锦衣玉食,连厩马都吃得太肥,需要派人每 天专门遛马“日步作之”。 3、各地农民起义的爆发
4、哀帝时“限田限奴婢”方案和“再受命”的破产 (1)大司马师丹提出“限田限奴婢”建议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提出“限田限奴婢”具体方案: 上至诸侯王、列侯,下至吏民拥有田产最多不超过 三十顷;占有奴婢的数目,诸侯王不得超过二百人, 列侯、公主不得超过百人,关内侯、吏民不得超 过三十人;商贾不得拥有田产。超过以上限量的,田 产奴婢一律没收入官。因得罪贵族官僚豪强地主的利 益而未能执行,“遂寝不行”( 《汉书·食货志》 ) (2) “再(更)受命”的破产 “天人感应”、谶纬学说 甘忠可 夏贺良“汉历 中衰,当更受命” 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 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后夏贺良被处死, “再受命”闹剧收场。
(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1、王莽的身世与“新”朝的建立 (1)王莽的身世 (前44—公元24年)元帝皇后、成帝母王政君 外戚 王家“五大司马十侯” 王莽为王皇后弟王曼(早死) 之子 “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被服 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 ”,博得“贤”“孝” 声誉。 38岁时为大司马 哀帝时 外戚傅氏、丁氏 当权 王莽告退还乡 董贤 哀帝死 平帝即位 王莽为大司马 “安汉公”(三公之上) 女儿为 平帝皇后 拒受封赏 “颂声交作” 毒死平帝 孺子婴 “假皇帝”(摄皇帝) (2)“新”朝的建立 初始元年(公元8年) 哀章 铜柜中伪造王莽为真天子 的符书 “新” 始建国元年
2、王莽的托古改制及其失败 (1)实行“王田”、“私属”制,以此限制土地、奴婢买 (2)实行五均、赊贷、六管 (3)改革币制 (4)统一度量衡 (5)对官名、官制、地名和 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号的调整 (6)对王莽改革的评价
用意很好,但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遭到“自诸卿大夫至于庶民”的反对,后宣布取消:“诸 食王田皆得以卖之,勿拘以法,犯法买卖庶民者,且一 切勿治” (2)实行五均、赊贷、六管
(3)改革币制
(4)统一度量衡 (5)对官名、官制、地名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号的调 整
(6)对王莽及其改革的评价 否定者:王莽篡汉 乱臣贼子(封建正统观念)(班 固、袁枢),其改革是“一场骗局”(郭沫若《中国 史稿》) 肯定者:“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见的人物”, “中国历史上最有胆识的一位政治家”(吕思勉、翦 伯赞) 胡适 费正清 客观评价:理想主义者 失败的改革家 西汉腐朽 统治的替罪羊 对王莽的评价◆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王莽的土地国 有和放免奴婢的努力,使他得到了“中国第一个社会 主义者”这一错置时代的称号。 ◆胡适1928年就认为王莽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 义皇帝。”他的失败是因为这样的人过早地在中国出 现。 ◆胡适称,王莽是社会主义者、空想家和无私的 统治者。见胡适的文章《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王 莽》——引自《剑桥中国秦汉史》第248页 四、绿林、赤眉大起义 1、绿林、赤眉起义军的兴起 (1)17年,王匡、王凤 荆州绿林山 “绿林军” (2)18年,樊崇 琅邪 “赤眉军” 2、刘氏宗亲加入绿林军 刘玄 刘寅、刘秀 3、绿林军入长安与新莽政权的灭亡 23年 刘玄称帝 昆阳(河南叶县)之战 刘秀 入长安 王莽被杀 4、绿林、赤眉的火并与农民起义的失败 5、东汉政权的建立 25年 刘秀称帝 建武 洛阳
三、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 2、水利灌溉事业(1) 治理黄河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治理黄河 。 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八十年 间没有发生大灾。 (2)开凿灌溉渠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几条 较大的灌溉渠。漕渠、龙首渠、 六辅渠、白渠。 龙首渠与 “井渠法”龙首渠 这条渠是从今 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 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 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 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 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 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 明了“井渠法”,使龙首 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 颜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条地下水渠。水排示意图 3、新技术的推广 (1)代田法(搜粟内史赵过) (2)耧车(搜粟内史赵过) (3)区种法(汜胜之) 4、农书的出现《氾胜之书》:中国古代最早的农学专著。 原书已佚,石声汉先生 在前人基础上辑得3 500 余字,分101条。《四民月令》是一部供地主家庭使用的日常 生活用书。今仅存3200 余字,有缪启愉辑本。 5、西汉的耕地和人口的增长 垦田面积8270500余顷,人口 5960余万,比战国时期增加两倍以上, 平均每人占有粮食640市斤。 葛剑雄评西汉人口统计: 尽管其中也难免有虚报或隐漏的成分, 这还是公认的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精确 的数据之一。这项统计数不仅反映了西 汉一代状况,实际上也显示了在西汉末 以前近3000年文明历史发展的结 果。……这项数据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 最完整、最精确的人口调查记录。 (二)手工业的发展1、冶铁业 在西汉的手工业中, 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冶铁技术比战国 时有了重大的发展。 2、冶铜业 西汉的采铜和铜 器手工业也很发达。 铜主要产在江南的丹 阳郡和西南的蜀、益 州等郡。长 信 宫 灯 3、丝织业 西汉时期丝织业 比较发达,纺织技术 也有很大的提高。当 时,长安和临淄(山 东淄博市)是全国丝 织业的中心。长安设 有东西织室。素 色 褝 衣蜡染棉布(新疆出土)堆青 出丝 土履 )( 马 王纺织画像石 4、漆器 马王堆汉墓出 土的漆器和地 棺 5 、 其 他 手 工 业 (三)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京师长安 当时最大的都市是京师长安,规模之大,超过古 代罗马城三倍以上。西汉末长安人口有24万之多。 主要都会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当时合称五都)。 第三节 东汉东汉世系表 光武帝1(刘秀25—57)—明帝2(刘庄58—75)—章 帝3(刘 火旦76—88)—和帝4(刘肇89—105)—殇 帝5(刘隆106)— 安帝6(刘诂106—125)—顺帝7(刘保126— 144)—冲帝8(刘炳145)— 质帝9(刘瓒146) 桓帝10(刘志147—167) 灵帝11(刘宏168—189)—少帝12(刘辩189) 献帝13(刘协189—220) 一、东汉前期的社会(光武、明、章、和)(一)光武帝加强集权、恢复生产的措施 光武帝刘秀的身世: 出身:皇族 高祖九世孙 南阳蔡阳 “略通大义” 天时:天下思汉久矣 反莽:昆阳大捷 窃取农民战争胜利果实:25年 称帝学《尚书》洛阳
1、东汉政权的阶级基础——大地主贵族 西汉:中小地主 东汉:南阳、颖川、河北的宗法、商人地主 刘秀 樊崇 邓晨 李通 32位开国功臣中“家富 给”或“世为著族”者4人,世代为官者8人,自身曾 为西汉或王莽政权官吏者13人,为宗室贵族或地方豪 强者2人。东汉政权建立后,这些大地主豪强被封侯 食邑,其势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王朝在经济上维 护豪强地主的大土地占有制,庄园经济是其主要表现 形式;在政治上通过“察举”和“征辟”制度,保障 他们从政的特权,使豪强地主牢牢控制中央和地方政 权;在文化上他们也形成了“家学”。这样士族就初 步形成。 2、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措施 (1)退功臣而进文吏 A、对功臣虽优崇而不用 对大小功臣“优以宽科,完其封禄”,给予优厚待遇 “云 台二十八将”及王常、李通、窦融、卓茂等个个封侯,赏 赐有加;但“不任以吏职”,不让他们参与政治。“侯者 百 人”,能够参政的仅有邓禹、李通、贾复三人。 B、压制宗室外戚 规定后族、宫戚“不得封侯与政” C、“进文吏” 收罗“天下俊贤”以充官吏职位 善察举制度 孝廉(郡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 削弱“三公”的权力,扩大尚书台的作用,以加强皇权 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三公“秩万石”,但徒有虚名,并无实权,“三公皆拥 虚器,凡天下之事,尽入尚书”“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尚书台:尚书令(秩千石)、尚书仆射(秩六百石)、 左丞、右丞(秩四百石) “三独座”之一 下设六曹: 吏曹:主公卿事;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事; 民曹:主官吏上书事;三公曹:主断狱事; 南北主客曹:主少数民族及外国事;中都官曹:管治安 每曹设尚书1人(秩六百石),下辖侍郎6人,令史3人。 “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成 为皇帝之下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机构,三公九卿只受 命 办事而已。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 尚 书事”头衔,才能参与中枢决策。 利弊分析 (3)监察制度的加强 A、提高御史中丞的地位:御史台长官 “三独座”之 一 B、复置司隶校尉,扩大其职权 “三独座”之一 C、扩大州刺史的职权范围: 3、以柔道治国的统治思想(1)以道家的“无为”原则为治国思想 “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 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 法。”(后汉书循吏传) 建武17年,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 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 “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 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 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2)提倡节简 光武帝: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郑、卫之音, 手不持珠玉之玩,宫房无私爱,左右无偏恩。建武十 三年,异国有献名马者,日行千里,又进宝剑,贾兼 百金,诏以马驾鼓车,剑赐骑士。损上林池之官,废 骋望弋猎之事。其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 书成文。勤约之风,行于上下。 后宫: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 人。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又置美人、宫 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 光武郭皇后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阴后在位恭俭, 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 (3)选用良吏 “进文吏” 重视对官吏的选任,对“内外群官”常常 亲自选举 赏罚官吏 “循吏”(后汉书循吏传) 邓晨为汝南太守时“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 稻之饶,流衍它郡”。(后汉书李王邓来传) 丹阳太守李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 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 向慕之。垦田增多,三岁间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 (后汉书任李万邳刘耿传) 南阳太守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 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 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 足”。(后汉书郭杜孔张等传) (4)精兵简政省职裁军 西汉哀帝时“自丞相至佐吏十三万二百八十五员” (通志职官一) 建武六年令“:“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 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 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 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 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三分之一、十分之一) 东汉官员总数“七千五百六十七员” (通志职官一) “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乃至 十存一焉” “还复民伍”,裁减军队 保卫天子的卫士,由西汉 的近二万人减至二千五六百人 4、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 (1)安置流民,赈济贫民 西汉鼎盛时期1200万户,近6000万人口;东汉初260 万户,1200万人口。 流民存在的危害:社会不稳定;国家减少赋税徭役 严厉打击“盗”“贼”; 招抚流亡,赐民爵位 (2)释放奴婢,提高奴婢身份地位 七次下诏 “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3)赋民和假民公田 将大量无主公田赋予(赐予)或假予(租赁给)贫民, 他们成为自耕农或国家的佃农。 (4)轻徭薄赋 建武六年诏:“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 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 十税一,如旧制。” 建武六年诏:“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 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命郡国 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 贫不能自存者,如《律》。二千石勉加循抚,无令失 职。” (5)度田和屯田 度田就是从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收入,合理分配赋税 徭役出发,对全国的户口和土地进行清理、核实。 当时由于战乱,“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地主隐匿大 量土地不报。 建武15年(39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龄” 但遭到豪强地主的强烈抵制。度田官吏与豪强地主相勾 结,转嫁于农民头上。民变 失败 屯田: (二)明、章、和帝时期的政治 1、削弱诸侯王势力 全国70余郡,50国 “惟衣食租税,而不治民” 阿 附藩王法 镇压山阴王刘荆、楚王刘英叛乱 2、继续防范外戚专权 政治上防范,经济上优容 马援:军功显赫 其女为明帝皇后明帝时“图画建武 中名臣、列将于云台,以椒房故,独不及援。东平王 苍观图,言于帝曰:“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帝笑 而不言。” “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 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 (后汉书马援传) 明帝时:马皇后、太后 章帝、和帝时:窦皇后、太后、窦宪 自杀 3、以儒学加强思想统治 (1)统治者习儒术 (2)国家设太学,置五经博士
二、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一)外戚宦官擅权 外戚与宦官,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一对怪胎。 评价:多否定(黄宗羲:奄宦之如毒蛇猛兽) 客观公正:对某一时代的宦官、外戚专权肯定或否定, 应以他们执政期间推行的政策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 作用如何为标准,而不以他们的血统、地位而一概否 定。 “孤儿寡母”是外戚宦官专权的直接原因
(1)和帝时外戚窦氏的擅权 和帝10岁即位 窦太后临朝 窦宪为侍中 窦笃为虎 贲中郎将 窦景、窦襄为中常侍 击匈奴 大将军 尚书仆射乐恢“诸舅不宜干正王室” 被毒死 92 年 和帝宦官郑众 铲除窦氏集团 郑众封侯 “中 官用权自郑众始” “开了宦官可以世袭爵位的恶例” 宦官发展成为一种政治集团 (2)和帝死后邓氏的专权 邓后“舍长立幼” 百日婴儿刘隆(殇帝)后又立十 几岁的安帝 邓骘为车骑将军 邓悝为虎贲中郎将 邓弘、阊为侍中 (3)安帝铲除邓氏集团与阎氏集团擅权 阎太后立少帝 阎显 宦官孙程政变 拥立顺帝 (4)顺帝时外戚与宦官的对抗 宦官擅权 吏治混乱 “清流”议政 外戚梁氏 梁后父梁商—梁冀 (5)冲、质、桓帝时外戚梁冀的擅权 “跋扈将军”毒死质帝立桓帝 擅权二十余年 七人封侯 三人为皇后 六人为贵人 二人为将军 任卿、将、尹、校 者五十七人 “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 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后汉书梁统列传) (6)梁氏失败与宦官肆虐 盛极则衰 梁太后、梁皇后相继去世 桓帝依靠“五中常侍”(单超、具瑗、左悺、徐璜、唐衡) 铲除梁氏集团,梁氏夫妻自杀 双方宗族皆弃市,梁氏故 吏宾客被黜免者三百余人 五宦官同日封侯(“五侯”) “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后汉书宦者列传) (7)灵帝时外戚与宦官的残杀与宦官专断朝政 窦太后 窦武 陈蕃 曹节 王甫 “张常侍(张让)是我公, 赵常侍(张忠)是我母” “宦官得志,无所惮威” (二)清议与党锢 1、东汉后期的士人 (1)士人的身份 由西汉的“游士”变为东汉的“士族”
2、东汉士人尚名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东汉尚名节” 东汉……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 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其大概有数端。 盖其时轻生尚气,以成习俗,故志节之士好为苟难, 务欲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而不自知其非也。
3、士人的清议
3、党锢之祸 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 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 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 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 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 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 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三)黄巾起义 1、东汉末年由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 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 2、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太平道的 首领,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 密活动。10余年间,徒众达10万 ,遍布青、徐、幽、 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 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 。张角自 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 公将军”。 3、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 谶语为口号兴兵反汉;“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 的就是太平道。 4、184年(甲子年),起义开始,到192年,起义失败。
三、东汉社会经济(一)东汉的经济形式 1、豪强地主田庄经济(1)豪族地主的构成 a、功臣贵族地主集团 b、世族豪强地主集团 c、外戚宦官集团 (2)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a、规模大,多种经营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 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 赂宝贷,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 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后汉书王充王符仲 长统列传) “上家累巨亿之资,斥地侔封君之土”(崔寔《政论》) 农、林、牧、渔、商业、高利贷 崔寔《四民月令》 b、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田庄里被剥削的劳动者,是宗族成员、亲戚和宾客, 以及徒附、部曲、奴婢等,其中宗族占重要地位。 血缘凝聚力强,阶级矛盾缓和 c、拥有私人武装 “起坞壁,缮甲兵” 田庄武装 (3)对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评价 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国家来说,是一种离 心力,容易造成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从保存和发展 生产力,促进文化的传承方面看,又具有进步作用。
2、自耕农经济 有自己的一块土地,承担赋税徭役,在封建统治下艰 难生存,很容易失去土地而沦为佃农或奴婢 3、封建国家所有制经济 耕种国家的土地,佃农 (二)农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 东汉的社会经济●农业生产 北方出土的东汉铁农 具,数量之多,大大超过 西汉。犁的铁刃加宽,尖 部角度缩小,较过去的犁 铧坚固耐用,便于深耕。 ●东汉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在著名水 利专家王景、王吴主持治 理黄河,此后八百年间, 黄河没有改道。 ●牛耕技术在东汉时受到 普遍的重视。 ●手工业生产发展。东汉市井图画像砖 四川 新繁县东汉墓出土 市场由十字形街道隔开 中为市楼 系市场官署所在 汉 代 画 像 砖 所 反 映 的 经 济 生 活农耕图 集市图拾粪图射猎、收获图
第五节秦汉的学术与文化一、从法术到道术再到儒术 1.秦代的法术 商鞅、韩非、李斯 法术 严刑峻法 2.汉初的道术 高祖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武帝初窦太后 3.汉武帝的儒术 (1)儒家崛起的原因
(2)、董仲舒的神学化的儒家思想 A董仲舒身世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少治《春秋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曾“三年不窥 园”,“乘马不知牝牡”,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景 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 莫见其面”。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仲舒三次参加对策,详 细论述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并提出“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建议,得到汉武帝赏识。先后做江都国、胶 西国相,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春秋繁露》 一书是其代表作,《天人三策》是董学的具体说明。 B董仲舒思想 a、 “天人理论”: 天人感应:至上神“天” “万物之祖” “百神之大 君” 安排地上的正常秩序,同时又监督这种秩序的运行。 天根据地上君主的善恶表现而赏罚君主 天人合一:“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 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b、 “君权神授”: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天子“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 化之势”
c、 “性三品说”: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圣人之性” 受命于天,近于全善,是上品;“斗筲之性”暝于 未觉,近于全恶,是下品;“中民之性”,可善可 恶。 d、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e 、大一统思想:加强皇权 强干弱枝 二、儒学的演变(一)儒学的经学化 1.今文十四博士
2.古文经的发现 (1)孔壁中书的发现 (2)古文经典
3.经今、古文的区别
(二)经学的谶纬化 1.谶纬的定义 “谶纬”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 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 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 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 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 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东汉时流传的“七纬” 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 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 言附会儒家经典 。 2.谶纬的出现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 载。纬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四、道教的形成 (1)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 发展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时期。 (2)道教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师道等不同名称与 教派,到南北朝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 (3)道教在理论上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 在实践上继承了秦汉的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奉老子 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奉玉皇上帝为最高神。 (4)道教在教旨上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归本返朴、 归根复命的养气健身术,倡导以长寿祛病为宗旨的 “房中术”,钻研追求不死的炼金服丹之术。要人脱 离现实,炼丹成仙。 (5)《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 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6)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 另一种是一般教徒,称“居士”或“信徒”。“宫 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7)道教代表人物 创始人张道陵 (34—156) ,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 县)人,第一代天师。在江西龙虎山炼成九天神丹, 后入蜀居鹤鸣山修道,创立了道教。 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 五、佛教的传入 1、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为古 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 悉达 多所创。 2、佛教教义: (1)四谛:是佛教关于现实世界充满痛苦以及如何摆 脱痛苦的理论。即:苦谛(认识到世间充满了痛苦)、 集谛(认识到产生痛苦的原因是人的渴爱或贪爱,由 渴爱或贪爱引出的行为将产生业力,使人陷入痛苦的 轮回)、灭谛(认识到应当消除渴爱或贪爱,以跳出 轮回,达到涅槃)、道谛(认识到灭苦的八种途径或 方法,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等) (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 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 ) (2)因果报应:认为行善者有善报,行恶者有恶报, 人的行为伴随着业力,作为因,它将产生与其有必然 联系的果。 (3)轮回:认为人死后由于生前行为产生的业力还会 产生与之相关的新生命,而新生命体的行为又会产生 以后的生命体。 (4)涅槃:也称解脱,其含义是烦恼的熄灭,即四谛 中的灭谛,指灭除人的欲望或贪欲,并借以灭除人的 烦恼,使人最终摆脱痛苦。涅槃是佛教所要达到的最 高目的。 3、佛教约在两汉之交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与张骞通西域,打通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有关) 六、史学 1、司马迁《史记》 2、刘歆《七略》 3、班固《汉书》 4、《东观汉纪》 思考题 1、秦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 2、试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请结合史实评价秦始皇。 4、秦速亡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应当汲取什么教训? 5、试述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6、汉初采取“黄老之术”和“无为之治”对汉初巩固政权 到什么作用? 7、评述汉武帝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 和措施 8、简述西汉前、中期王国问题的形成及其解决。 9、试述王莽代汉的社会背景、改革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10、评述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1、东汉产生宦官、外戚专权的原因是什么?对社会产 生了什么影响? 12、略述党锢事件。 13、试述庄园经济对东汉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14、比较陈胜吴广起义、赤眉绿林起义和黄巾大起义的 异同。 15、简述秦、西汉、东汉时期治国指导思想的变化过程。 16、简述董仲舒的思想。
中国古代史(秦汉)——提供以文本文档的格式的各类文档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