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在乎一个人怎么办,不想被他人抢走为题作诗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突破重点线·语文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请看高考作文满分卷
 北京考生
  人生因为转折而壮丽。《易》曰: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
  人因为波折而长大。弗洛伊德说:我在苦难里学会沉思。
  古往今来,有多少因生命之转折而带来命运之改变的人啊!
  假如陶渊明的心始终为风云际会所撩拨,假如他的思想不曾在39岁时发生重大变化 “瞻望邈难逮。转欲在长勤”,怎能开创诗歌中淳朴自然的田园一派,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假如李贺不曾抛弃幼时“我今垂翅附冥鹏,他日不休蛇作龙”的理想,假如他没有受到与之争名的那些人的打击,终为避父讳而不举进士,我们也许就读不到他“幽兰露,如啼眼”等天下无双的鬼诗,读不到他“一唱雄鸡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言壮语了。
  假如曹雪芹一生全都“锦衣纨挎”、饫甘餍肥”,缺乏“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经历,缺乏对世态炎凉与社会黑暗的深切感悟,又怎么会有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流传于世?
  作家李国文说:“聪明是被动的适应,智慧是主动的超越。”人生常常是大起大落的,生命不一定总享受轻松。与其“聪明”地躲过转折,不如智慧地、安然地面对转折。转折的路段坎坷不平,可能需要你艰难地匍匐前行,但是你却可以从此走出“花开别样红”的美丽,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
  与之相反的是,阮籍因为不堪忍受司马抵对魏晋名士的迫害,“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他行不由径。穷途而哭,虽然得以终其天年,却活得轻如鸿毛。秦桧在金军占领开封的转折关口,因为不堪忍受失去荣华富贵,大倡和议,杀害岳飞,最终遗臭万年。
  无数事实证明,人生之路不一定是平坦笔直的,也许并不情愿接受转折,但必须直面相对。便何况转折可能是一个契机,它给你带来新的起点,教你学会思考和选择,使你增长勇气和信心。
  人生的转折,就像一个布满岔道的路口,就像一盘扑朔迷离的棋局。你的面前或鲜花盛开,或荆棘丛生,你一定要慎之又慎,静心审视,然后振奋精神,大步前行。
  让我们感谢上天赐予的人生转折,我们的生命因转折而精彩,而美好!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引用材料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中共引述了五位文学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引用了十余句古诗文名句或名人名言。作者对古代文学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对文学家的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的评价,对古诗文句的准确记忆,真是令人称羡。
  作文内容丰富还足贫乏,反映了一个人语文的阅读积累水平,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文化积累水平,这也是形成作文区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学好课本,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还要扩大阅读,博闻强识,学习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赵宝桂)
 北京考生
  转折的出现是偶然的。战场上,骑兵主将马蹄铁的一个螺钉的脱落或许会让这位主将丧命,进而让他的部队溃散;商场上,一位公司经理在洒店吃饭时或许会无意中听到竞争对手的机密,从而让他找到挤垮对手的绝招;官场上,有人酒后失言或许会得罪上司,于是从青云直上到落泊江湖……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变化会带来巨大的转折,小到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大到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既然如此偶然,我们怎么趋利避害?很简单,“事无巨细,处处留心”可矣!心细的人自然会滴水不漏,不犯偶然的小错,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希望渺茫的机会。小事情往往就促成了大转折!
  转折出现确实有偶然性,但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必然性。就像前面说到的经理,如果他不是处处留心,随时都在想他的事业,而是来到酒店只知尽情享乐,喝得酩酊大醉,那就不会有转折。一向粗心的人,不是每次错误都会幸运地逃脱惩罚;言行无瑕的人,不可能因为犯错而遭受不幸的转折。波尔塔瓦战役中,瑞典人最初的溃散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士兵一时心怯,但是查理十二带领他的队伍转战波兰时就已给失败埋下了祸根疲惫和给养不足;相反,俄国人汲取前几次战败的教训,改进了军队装备和编制。所以,一次偶然失利带来的转折终于让瑞典国势日衰,失去了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另外,我们也该看到,中途岛美国的胜利根源于美国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即使没有这次转折,也会有别的转折让日本失败。美国内战的转折点那个宣言,是民族平等的历史潮流决定的;而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也是总结无数历史经验得到的。
  了解了转折的必然性,我们就该认识到:平日多修美德,即使处境不顺,也会有个转折在不定什么时候帮助我们;如若不能防微杜渐,严于律己,即使处于顺境,也会有一次大转折,将我们推入深渊。
  谨言慎行,又要积善成德,我们就一定可以变逆为顺;积极汲取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和科技,一个国家一定可以在历史中促成自己命运的转折,促成国势的长盛不衰。
【点评】 这是一篇很见功底的考场佳作。文章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见解深刻而论证透彻。作者先由四个富有代表性的历史转折,推出“转折有对我们不利的,也有对我们有利的”一语,接下来紧紧抓住“怎样趋利避害”这个问题,逐层深入剖析,既谈到了转折出现的偶然性,又看到了必然性,并针对这两个方面分别指明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出高人一等的见识水平。
 北京考生
  没有平日的怒吼。教室里突然间安静无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自己的动作,望着物理老师。只见她拿起一根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我嗓子哑了,今天只好让大家看幻灯片,对不起了。”随后,她拿出一大沓纸片,一张一张用幻灯打出来。看着我们还在呆呆地注视着她,她有些不好意思,拍拍幻灯,用眼示意:看这儿啊!
  一堂用幻灯上的课。除了没有声音,一切与平常没有任何差别。奇怪的是,这堂课她竟没有出一点错。就连同桌恶作剧似的提出一个与主题无甚关系的问题,她都胸有成竹地在纸堆中抽出一张打到幻灯上。工整,清楚。同桌坐下后还在自言自语:“邪门儿,她是神仙吗?”
  下课铃响了,她在幻灯片上打出:“今天是你们上的最好的一堂课,谢谢。”
  我注意到,没用过的那一沓纸比用过的高了一倍有余。突然问,我望见了她手背上分明的针孔和周围的一片青肿。想来她是带着不轻的病给我们讲课的!
  鼻子有点酸。奇怪,我不是爱感动的人啊!猛地,我再次感到一种异样:整堂课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
  三天以后,物理老师恢复了声音,生活继续向前。课上原本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却从此消失了。老师似乎再也没有发过脾气,讲课似乎也很少出错。也许,是我们长大了。也许,是我们和老师都长大了。
  那以后,我对老师的感情终于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再是含混不清的“老师好”,而是想要恭恭敬敬地鞠上一躬对所有的老师。虽然嘴巴上总是不好意思做更多的表白。我想老师们一定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心意所在,并且能够高高兴兴地接受。
【点评】 其实,每一篇作文都来源于生活,在高考作文中,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日益减少,特别是描写现实的作文。我想,原因在于我们的同学们忽视了身边的生活。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学会从这片熟悉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朴实无华的人生课,让我们浮想联翩。文中细节的描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手背上分明的针孑孔和周围的一片青肿”,体现了作者平日的观察功力,而感情的前后转折变化,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话题的要求。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自然(节选)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我快乐得几乎接近了恐惧的边缘。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 &&&&&&&&&&&&&&&&&&
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 &&&&&
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
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答:&&&&&&&&&&&&&&&&&&&&&&&&&&&&&&&&&&&&&&&&&&&&&&&&&&&&&&&&&&&&&&&&&&&&&&&&&&&&&&&&&&&&&
&&&&&&&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小题。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方
&&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便“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索,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到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综观全文,作者喜欢苏东坡并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①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年轮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②1957年以后有一段日子,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还肯跟我来往,我就经常去劳动人民文化宫。那里的树,给了我特别的依靠。因为在那些年里,所有以为靠得住的朋友,都来不及地闪开了,只有这些无言的树木,没有一点表示嫌弃我的意思。太庙里的古树,那一种令人肃然的沧桑感,在昭示着我:打倒了,别趴下,挣扎着,要活下来。好像在说,我几百年立在这里,什么风霜雨电没经过,什么暑热苦寒没熬过,怎么着?不还继续存活着!虽然,它什么也没说,沉默着,但那庄重自敬、从容不迫、卓立挺直、不苟颜色的精神状态,使我渐渐悟透这点启示。
③这些有了点年岁的古树,既不特别向你表示亲近,也不格外向你表示拒绝。树老了和人老了,有相似之处,老人比较固执,老树比较倨僵,尽管如此,这对那时的我来讲,就是相当友善的态度了。惟其感到可靠,不用提防背后突然的袭击,惟其感到可信,不必担心会兜头泼我一身污水,能在树底下得到这一份苟安,也就难能可贵了。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后来,我差不多有二十年光景被逐出北京,过着背井离乡的流放生活。只要有机会回京探亲,我总要在那些古树下稍坐一会儿,尊敬地瞅着那些曾经慰我孤寂的老朋友。
④直到我也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那顶帽子不翼而飞,才终于回到北京。然而,人老了,腿懒了,也不常过来拜访这些老友。只是每年的书市,挤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累了,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重温我当年举目无助时的读树场景。
⑤其实,一棵树,固然是一本书,再往深处探究,但更像一个人。人,各有各的不同风采;树,各有各的独特个性。即使同一品种的树木,无论在山谷里林海起伏,在旷野里连片成群,在公园里彼此相邻,在马路上延绵不断,那也是形态各异,姿势不一,张弛收放,绝非一色。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这和我们大千世界里,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是同样的道理。
⑥这些太庙里的,曾经慰我孤独的老树,也许看得多了,久了,它们的身影,居然烂熟于心,如同老朋友那样,有一点变化便会觉察出来。树木如人,都是生命的载体,都有其生命的流程。因此,人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书。树的历史,也是一本可读的书。尽管,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这就是人和树的不同之处。所有的人,尤其是有了名气的人,都爱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惟恐别人漠视,将他忽略或者忘却。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不把他当回事。而树木,在没有连根砍掉锯断之前,它的年轮,那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秘,都是密藏不露的。在其中所凝固着的她的一生,也许并不费解,可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人知道。
⑦不想为人知,更不在乎人知或不知,这是树的性格。惟恐人不知,恨不能吵吵嚷嚷得满世界都对他大惊失色,这是人的性格。微风轻拂之中,枝叶摇摆之际,听那窸窸窣窣的响动,你能感觉到树木也是很有灵性的生物,和所有老年人一样,也是很爱回首往事,感叹当年的。应该说,这些仍旧健在的太庙古树,至少见识过北京人从爷爷的爷爷那辈以来的往事:谁忽然红了,谁一下黑了;谁日前赢了,谁后来败了;谁拔份一时,谁窝憋一世;谁平步青云,谁乐极生悲;谁说胖就喘,谁盛极而衰……结果呢,时过境迁,斗转星移,谁也逃不了病的病,老的老,死的死,亡的亡,最终的句号。
⑧而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继续存在于碧瓦黄墙之中,经历着满清的衰亡,民国的沿革,“五四”的启蒙,军阀的混战,日伪的占领,一直到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嗣后政治上的折腾。不管这其间,是显赫的或卑微的,了不起的或马马马虎虎的,脚一踩地乱颤的,或蝇营狗苟、稀里糊涂过一辈的人物;也不管怎么样的折腾,鼓捣,翻跟头,跳得天高,最终都有伸腿瞪眼,退出舞台的那一刻。
⑨所以,读一读这些古老的树,能够多少参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8.文章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读树与读书都是“大有益处”的事情?(4分)
9.第六段里的“厚实”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10.文章把“树”比作”书”,又比作人。“树”“书” “人”这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作简要的阐述。(5分)
11.作者在文章中写树与人的不同之处,旨在告诉读者怎样的做人道理?请分条概述。(6分)
12.苏东坡困厄黄州,于佳山胜水中释放块垒,史铁生身残志坚,于断壁残垣中笔写华章;李国文也是在人与树的静观默察中,写出了堪称经典的《读树》。请你简要谈谈其中的道理(或规律)。(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新课标版】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仰望星空的秘密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1)“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3)1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
(4)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深谙现代教育之道。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5)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6)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7)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每天,她督促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母亲的谆谆教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8)钱学森生前自己总结的两个人生高潮中,除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另外一个则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6年。钱学森入学时,校长林励儒领导下的师大附中弥漫着开拓创造之学风,在那个积贫积弱年代,这里可谓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沃圃佳苑。在他的记忆中,“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教画西洋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后来我画得很不错”;“国文老师董鲁安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我对用文言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放些唱片,教我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来,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9)钱学森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他还曾亲笔手书一份珍贵名单,列出了给予他一生深刻影响的17个人的名字,其中7人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师。
(10)其实在钱学森留美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发展。1947年,他与妻子蒋英在上海结婚时曾考虑留下为国家效力。但当时目睹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后,他失望地返回美国潜心研究。直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国。而当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非法扣留钱学森行李和书籍的美国当局咆哮,“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宁愿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11)历经6年波折后,钱学森终于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一偿回国心愿。和钱学森一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10月1日,大家在船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钱学森奏响长笛,妻子蒋英、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则演唱了中国民歌。
(12)从钱学森回国之日起,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1956年1月,钱学森主持建立的力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绝密报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就在这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13)随后的日子里,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和参与制定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4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14)钱学森一直拒绝重回美国。即便是在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杰出校友奖”时,钱学森也没有改变主意。
(15)“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些平实而高远的话语,道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情感和对科学的荣誉感,而它们也正是中国人今天站在巨人肩膀上,得以仰望更辽阔星空的重要原因。
(节选自2011年12月《国际先驱导报》)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北师大附中的六年学习阶段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是钱学森形成科学创新意识的两个时期,这也足以说明读书深造对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B.面对回国心切的钱学森,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的回国会给美国的对手——中国带去强有力的军事技术,所以依照法律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物品。
C.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携妻儿返回祖国,与他们一起如愿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而且文中在此处对钱学森一家人进行了细节刻画,将其一家人返回祖国时的喜悦心情展示出来。
D.钱学森在新中国的军事科研领域投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他亲自领导和参与制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近程导弹和中近程导弹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E.作者以平实的叙述语言向读者展示了钱学森的求学、回国、研究之路,其中偶用描写,最后作者以议论收尾,借中国的发展表达了对钱学森先生的高度评价。
2.钱学森为什么被誉为“三维科学家”?他拥有如此的荣誉都有哪些必然性的条件?(6分)
&&&&&&&&&&&&&&&&&&&&&&&&&&&&&&&&&&&&&&&&&&&&&&&&&&&&&&&&&&&&&&&&&&&&&&&&&&&
3.请指出第6段和第8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
4.“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对此有人也曾说过:既然一切都在中国,那你又何必去美国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么?请结合文章和实际谈谈你有何看法。(8分)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在乎一个人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