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的钦点即用一品知县夫人李荣彪

当前位置:&&&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1808 | &&回复:11
香港发现李绮青的“钦点即用知县”木匾
今天从一位朋友处得知,在香港新界一个村子的祠堂里,保存着李绮青的一块“钦点即用知县”的木匾。左右两边上下款为“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会试中式第一百名进士李绮青立”。李绮青是惠州人,他的木匾为什么会保存在香港的祠堂?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我估计香港的这个祠堂的宗族跟李绮青是同宗,李绮青获得功名官职后,在这个祠堂也挂上他的匾,同样光宗耀祖。
下面是《东江时报》的相关报道李绮青:一腔抱负一曲江湖 一缕乡愁 一手好词 本报记者严艺超本报特约撰稿人吴定球日东江时报清末民初时,惠州有这么一个才子:他才华横溢,一手好词惊艳寰宇,被誉为 “岭表词场之射雕手”;他满腔抱负,廉勤从政却得不到世人认同;他客死异乡,一缕乡愁跨越不了时代鸿沟……总之,他就是这么一个充满褒扬和争议的人物,让后人对他的认识从来没有清晰过。李绮青 (年),字汉珍、汉父,号倦斋,惠城区桥西都市巷人。他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考中进士,踏足仕途20余年,官至吉林宁安知府。由于他身处清末民初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记载他生平的文字史料散见于各种民国期刊、奏折公牍,后人难得一见,以至于人们一谈起李绮青时,只知道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而对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却一知半解。本报记者力图在史料考据上有所突破,向读者展示一个更加形象丰满的李绮青。丰湖翘楚 踏足仕途李绮青出生的年代,恰恰是广东词学达到最高峰的时期。清咸丰九年(1859),与李绮青有密切联系的江逢辰、梁鼎芬,以及在广东文坛上享有盛誉的汪兆铨、伍延鎏都在这一年出生。李绮青出生时,历史的脚步已经跨入近代,广东率先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时局每况愈下,置身其中的士子不能不为之忧心忡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绮青以词抒怀,走上文学的道路,是有其必然因素的。据民国《惠阳县志》记载,李绮青祖籍梅州兴宁,因先祖经商于归善县城,遂落籍惠州。到了清末,李氏已成归善书香望族。都市巷25号被市文物部门认定为李绮青故居,无论从建筑的外观还是屋内的雕花装饰来看,这座古宅算得上是豪宅。李绮青天资聪颖,弱冠之年即拔贡,成为惠州士子的佼佼者。清光绪十二年,正在丰湖书院求学的李绮青遇到良师梁鼎芬。梁的处世原则,影响了李绮青日后的政治取向。梁鼎芬是终清一代绝无仅有的“从九品翰林”。他21岁中进士入翰林,却因光绪十年(1884)上疏弹劾李鸿章被罢官返回家乡广州。当时主持粤政的是两广总督张之洞,他赏识梁鼎芬的才名风骨,聘其主讲丰湖书院。就这样,梁鼎芬于光绪十二年(1886)来到了惠州。梁鼎芬任丰湖书院山长 (山长即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前后不到两年,但足以影响惠州士林的一代文风。据他的门生许寿田的忆述:当时惠州“士习固陋,风气未开,先生(即梁鼎芬)思有以启迪之。进院之日,告诫诸生,勿只重帖括,要向远大处想。”梁鼎芬对晚清官场政治的腐败和士气的孱庸深忧疾愤,欲以东汉范滂和北宋苏轼的文章道德气节倡导诸生。李绮青作为梁鼎芬在丰湖书院的高足,和江逢辰一样,始终不忘梁鼎芬的谆谆教诲。光绪十三年,梁鼎芬调任端溪书院,离开惠州时特意携带得意弟子十人随往。在端溪书院,梁鼎芬定章程55条,对生徒要求甚严。次年,梁受张之洞之聘到广州广雅书院担主讲,亦不忘将这十人带到广雅书院。这十人,就是惠州清末民初鼎鼎大名的 “丰湖十子”,李绮青就是其一。光绪十六年(1890),刚中举人一年的李绮青不负师望,考中进士,踏足仕途,终于可以一展胸中抱负。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坎坷之路。年富力强 刚正不阿李绮青中进士后的第一份差事是赴福建任安溪县令。据《光绪朝?批奏摺》记载,李绮青的到任时间是光绪十七年(1891)七月初三,“捐同知衔,委署安溪县事”。他在安溪的时间长达4年多,是他宦海生涯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次。在李绮青所著的《听风听水词》中收录了近10首写于此时的词,不少是下乡考察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由此可以看出李绮青的勤政。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由于惠安县知县唐志燮办理案件时措置失当,被开缺留省,而惠安县东临台湾海峡,历来是海疆冲要之地。为了尽快调遣能干之员接任,闽浙总督边宝全第一时间想到的人选就是李绮青。边宝全在《奏为拣员调补海疆要缺知县恭折》中说,李绮青“年力富强,才具稳练,于海疆风土民情较为熟悉,以之补授惠安县知县,洵堪胜任”。这可以看成是对李绮青在闽政绩的首肯评价。是年二月,李绮青补授惠安县知县,五月初一到任。由于史料的不足,李绮青在惠安的政绩尚不明确。但从民国《惠阳县志》的记载中,我们还是能领略到李绮青刚正不阿的性格:“惠安、安溪两县,县号难治,而剔蠹抚民,虽长官不阿,至今称之。”事实上,李绮青在惠安的任职时间也不长,次年九月,他就因祖母病重而开缺回籍守制,在惠州呆了整整三年。李绮青在福建为官7载,历署安溪、同安、龙溪、惠安等县。在这7年时间里,他虽然得到要员的青睐,但在庞杂的官僚机构里,要升迁又谈何容易。另一方面,他在福州认识了张景祁、冒广生、戴凤仪等文人骚客,填词的功夫日益长进,文名远播。冒广生客居福州之前,早已知悉李绮青的大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二月,李绮青结束守制,赴吏部投供候选。所谓投供候选,即候选官员将得选缺时,按吏部规定日期报到,亲笔书写履历单,呈交吏部文选司,以待铨选。在腐败的晚清,这一候选制度可不简单,倘若没有跑动关系,很多官员等到头发花白也没能等到一官半职。李绮青则因为在惠州三洲田“土匪”肃清案中有“出力汇保”之功,有“应升之缺升用”的筹码,才得以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分发到直隶武邑县知县一职,光绪三十年七月到任。推行新政 出人意表重新回到知县的位置上,李绮青又展示出精力旺盛的强人风范。据清宣统元年(1909)《政治官报》中的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理吉林巡抚陈昭常奏请以李绮青补绥芬同知折》,武邑县“号称难治,盗风最炽”,李绮青“勤于缉捕,创办巡警,严定章程,未逾起年,萑符(指土匪和强盗)屏迹”,“人皆以为能”。除此之外,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也是李绮青在武邑县施政的一大亮点。光绪三十年出版的第一期 《直隶教育杂志》上收录了《武邑县李令绮青拟办高等小学堂情形禀并批》一文,可知李绮青所办的学堂规程完备,经费充裕,成绩昭然,为督臣所称奖。这个督臣,不是别人,正是袁世凯。袁世凯对李绮青的青睐,应当始于李绮青任武邑县知县时。李绮青在直隶迁职频繁,在宣统元年之前还担任沙河、鸡泽、大名、东明、安肃等县的知县。每到一处,他都积极奉行袁世凯的清末新政。据民国《惠阳县志》记载,袁世凯“厉行新政,虑有捍格,令绮青条陈编订,遂皆推行”,可见李绮青俨然就是袁世凯的重要幕僚。见载于《北洋法政学报》的《鸡泽县李令绮青上袁宫保条陈新官制禀文》可充分证明这一点。袁世凯在直隶推行的清末新政,其主要内容是推行宪政改革,主张朝廷实行立宪,而直隶州县的基层官员在宪政宣传中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绮青在日常工作之余,也积极学习西方宪政书籍,不时向直隶总督建言献策。据考证,直隶省的一些司法改革建议正是来源于李绮青。在《北洋公牍类纂》一书中,李绮青有关这方面的建议至少有三条,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鸡泽县李令绮青禀陈司法改良管见文并批》。李绮青提出了司法与行政必须分离的高见:“必法政分离,此后则行政不杂而法权始尊。”他还对直隶司法界存在的问题予以条陈,认为:“知府仍据长官一级,臬司犹未直接法部”,这样会造成一系列恶果,最明显的莫过于“欲清讼而讼日滋也,此犹府县未分治之弊也。……奉行之官至有时无所适从,此亦司法不能独立之弊所致也。”由此可以看出,李绮青已经认识到在司法改革中,司法行政体制的建立健全尤为重要,正是由于司法与行政的职能未分,才导致了司法改革的重重困难。又据《调署鸡泽县李令绮青禀拟裁衙役参酌司法改良章程文并批》,李绮青的另一精彩建言是精简裁汰冗员蠹吏,被袁世凯认为 “多有可采”。李绮青将这些冗员划为三等:“性情狡猾习染最深者锄而去之;老弱无能身有烟癖者汰而去之;此外年力尚壮谨饬少过者酌量留用,倘仍破坏法律,随时革除。”这样的做法既达到了裁汰冗员的目的,又照顾到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因为改革力度过大过快而出现“操之太蹙,转蹈川壅溃防”的局面。可以说,李绮青的这一建议是有很强的操作性的。禀文最后,李绮青不忘谦虚地说:“卑职初任闽南,继官北直,经历八县,偶有经验,不敢自是,是否有当,伏乞钧裁。”一个善于剪红刻翠的词人能有如此超前的见识和谦虚的态度,这是出人意表的。出关塞北 黯然辞职李绮青在直隶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关注。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徐世昌委托吉林巡抚陈昭常奏请朝廷,让李绮青升任绥芬厅同知。陈昭常在奏折上说:李绮青“学识优长,操守廉洁,服官南北凡二十年,历暑繁要,所至有声”,调来吉林 “欲畀以事权,以展其才”。宣统元年四月,经吏部批准,李绮青北上吉林。据民国《惠阳县志》记载,“当是时,东邻(即日本)虎视东三省,俄又自西伯利亚筑铁路横贯之”,时局阴云密布。日,一场瓜分中国的日俄秘密会议在哈尔滨举行,日方的代表是当时日本派往朝鲜的统监伊藤博文。就在这一天,曾经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伊藤博文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于哈尔滨车站。伊藤被刺后,日方迁怒于中国,“移尸诿御,责言交至”,两方剑拔弩张,大有开战之势。这时候,李绮青临危受命,“率兵驰勘,据约力争”,消弭了一场战乱,立了头功。当过了11个县的县令的李绮青,终于在这一年乘着绥芬厅升绥芬府,绥芬府又改宁安府的东风,当上了宁安府知府。不过此时的他心情并不因升官而愉悦,因为在这一年的闰二月,他的妻子陈氏病逝。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创伤。李绮青在《高阳台》悼词自引说:“余羁绁塞外,贫不能归,触景生悲,万感交集。”为官廿载,兢兢业业的李绮青竟“贫不能归”,这也是出乎常人意料的。一来受爱妻病殁的打击,二来有感于时局的颠簸,李绮青在诗词创作上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宁安时,他修筑忆槎亭来怀念顺治年间的爱国诗人吴汉槎,并作《忆槎亭记述》:“西风怀人,因斯作亭,匪惟自伤,离索盛衰之感,尤不能置矣。”此时的李绮青,已经有遁逃宦海之意。宣统二年四月,他向吉林巡抚陈昭常递交了辞呈。这封用骈文写的辞呈被民国 《宁安县志》所收录,名为《李前太守绮青上吉林陈巡抚辞职禀》,文中有“江湖梦远,勿能再做衙官……宦迹离合,两戒已穷,世俗毁誉,一言以弊”的语句,一代才子的复杂心境,尽在其中。说到“世俗毁誉”,不能不提李绮青在直隶沙河县执政时所发生的一件事。据《沙河市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绮青因为增收地赋钱粮,激起民愤,使得上万群众到县城请愿。这件事让李绮青落了个千古骂名,当地流传下了《沙河洪堂》、《光棍回官》、《放光棍》三首挖苦他的民谣。说他暴君的有“可恨李知县,官逼民心变”,说他贪婪的有“银子六十两,放你回白塔”,说他献媚的有“见了袁世凯,一等大体面”等等。这些民谣,想来李绮青也是知道的。清末新政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无异于泼了李绮青一盆刺骨的冰水,他还会留恋官场么?“世俗毁誉”之二,可能与李绮青的爱妾何氏有关。何氏是广州青楼女子,坊间传说李绮青在广州读书时留恋于何氏处,竟将赶考的盘缠花光。何氏知道后以金镯助他上京,李绮青当即立誓高中后回来娶她。后来,李绮青果然高中,并不管社会的眼光和世俗评价,履行诺言迎娶何氏,成为佳话。旅居京华 凄凉病逝虽然李绮青在四月辞职,但他一直到次年春才离开东北。宣统三年四月,出关后寓居京城的李绮青又迎来一次沉重打击:继爱妻陈氏去世后,爱妾何氏也香消玉殒。这还不算,没多久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覆亡,李绮青更有禾黍之悲,不能自拔。民国元年(1912)二月,隐居天津的李绮青受旧北京政府之官绅的邀请,共和政体研究会,但很快就了无兴趣,再次退出乏味的政治圈,过上了“观荷命酒,风流佚荡”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他回到惠州,为去世的祖母守丧,在家乡度过了除夕和春节。在他所著的《倦斋吟稿》中有《除夕》一诗:“十年远宦迟归计,万里麻衣返故居。散落遗民兵燹后,萧条破屋雪霜余。”这时的李绮青,已经以遗民自居,这也应该是李绮青最后一次回到惠州。据民国三年 《政治官报》的《第三届核准免试考询合格知事分发单》显示,李绮青以前清进士的身份,得以免试分发直隶省任职。但是从惠州返京之后的李绮青并没有领这个情,他固守在京城寓所的皓鹤亭,过起了前朝遗老的“孤独”生活。李绮青的晚年是凄凉的,他只能是卖文为生,更多时甚至要依靠女儿卖艺供养。尽管如此,李绮青的文人秉性却没有消除。有一次他向朋友借了三百金度日,经过一书坊时,竟以大半购书而归。也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性格,李绮青在京城有着层次很高的文化交际圈,如支持袁世凯登基的张伯桢、与邓承修齐名的清流干将陈宝琛。这些清季遗民,为坚守气节而避世做遗老。社会大变局所造成的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价值的失序,使这些坚守旧传统的读书人感到迷惘。在新的体制中他们找不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他们无法适应新的时代,他们的结局似乎只有一个,就是被滚滚的历史洪流所淘汰。张伯桢决意归隐田园时,作《篁溪归钓图》以志其悔,一时间京城里的数十位文化界名人为这幅画题词,李绮青也不例外。他的题诗有这么一句:“故乡风景羡罗浮,不作山棲竟枕流。想是丹邱犹有劫,不如安稳在渔舟。”并自注:“辛亥间,民军起,罗浮名刹焚烬殆尽,故及之。”这首诗,流露了李绮青深深的乡思,而那一句短短的自注,更见出他对乡邦文化未来命运,充满了惶惑和忧虑。民国十四年(1925),怀抱着“草间偷活”之痛,以及深沉的思乡之情的李绮青在北京病逝。他身后萧条,丧葬费还亏得当时的教育总长梁士诒资助,直到1929年才归葬西湖。他的侄子李煦寰(后授陆军中将)当时正在法国留学,越洋寄联哀挽道:“兰成老去尚天涯,最怜麦秀余悲,独向词章寄孤愤;丁令归来失华表,独愧缥湘事业,惭无才调继前贤。”——— “老去尚天涯”,确能道出李绮青晚景凄凉,有乡难归的窘境。他留给后人的《听风听水词》和《草间词》,一直用离愁别恨、悼古伤春的词句,描述着自己九曲回肠的一生。
《南方都市报》惠州杂志的报道 岭表词场射雕手李绮青日期:[ 日 ] 版次:[ HD01 ] 版名:[ 惠州杂志 生活时代 ] 稿源:[] 李绮青     鹅城浊议   尚记昔年吹竹夜   李绮青虽则有诗文行世,主要以词名。其在《听风听水词》序中写道,“余自与孝通学填词,然不过取宋人作仿一二而已。”后来,他得到浙西词学名家张韵梅的点拨。他乃叙“相与讨论音律,辨正声韵,遂为填词之始。”李绮青平生著有《草间词》、《听风听雨词》、《倦斋吟稿》诸集。   李之词,擅长写离愁、别恨、悼古、伤春。   写离愁者如「高阳台」(1890)写道“能几春前,相邀俊侣清游?”“天涯萍合今宵聚,认襟痕犹碧,尚忆杭州。”别后重逢,徇为难得,而的确见离愁之深。   写别恨者如「摸鱼儿·西湖纪别」(1890)吟曰:“春正暮,甚惜别伤春,一样愁情绪。斜阳挂树,对湖水湖山,数声羌笛,欲去屡回顾。”行人渐行渐远,欲别还回眸。而描状别情,每见笔力细腻:“呼酒住,正折柳官桥,又听啼鹃语。漂流最苦,怕西出阳关,故人渐少,愁诵渭城句。”此离别之恨,可谓百折回肠。   伤春之作,如「齐天乐·春日重到西湖」(1913)一首,其中“东风暗催春老。款竹门荒,种桃人去,谁念天涯孤抱。愁烟恨草,又几度销凝,几回悲笑?依旧鲈乡,可无溪友唤垂钓。”春老已经伤心,更何况种桃人去,天涯孤抱呢。春已暮,人孤独,此境况,最凄凉。伤春兼悼亡友,笔意颇丰厚。   悼古之作,则有「卖花声」一首写朝云墓最为有名:“风絮惜年光,瘴雨殊乡,匆匆瘗玉圣湖傍。一笠孤亭依佛屋,塔影微茫。故碣绣苔荒,汀水题香,竹根销尽土花香。那得仙魂长化蝶,飞到钱塘。”古今众多写朝云墓诗词中,可谓佳作。   其写小情与清景,得婉约流丽之神,如「卖花声」一首:“秋水碧如天,稳泛湖船,清蟾还似去年圆。几度寻秋凭水榭,自拍阑干。夕露尚漫漫,雁起芦滩,渔扉静掩酒翁眠。红蓼花边鸥数点,四面青山。”   清末民初惠州之词家,人莫不举李绮青,诚有由也。李之晚年,每叹“尚记昔年吹竹夜,难寻前度种桃人”,其离黍之悲,孤抱之感,一寓于诗与词。   □钟东(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中文系、资讯管理系副教授)   贤氏春秋   岭表词场射雕手变幻政坛孤抱人   清末惠州两位最出名的诗(词)人,一位是“孝子”江逢辰,另一位就是李绮青了。李绮青(),字汉珍,晚年改汉父,别号倦斋老人,到晚年无论长幼多称其为阿汉父。惠阳县县城人(今惠城区人)。他的经历比较简单,分别就读于惠州的丰湖书院、肇庆的端溪书院以及广州的广雅书院,是梁鼎芬门下高徒。他于光绪十六年(1890)考中进士,先后任福建安溪和惠安、吉林榆树、河北武邑等地知县,后荣升吉林宁安知府。   李绮青词文并重,以词的成就最高,曾被誉为“岭表词场射雕手”。他有一首七绝对自己的诗词点评:“早岁痴心学倚声,雅词深契玉田生。近人侈语吴君特,七宝楼台未易成。”他的词深受张韵梅的影响,觉得自己“词源近玉田生”。当代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陈永正在其编著的《岭南文学史》认为,李绮青在吉林任宁安知府时的边塞词作成就很高,如《庆宫春·夜宿沈阳有怀》、《摸鱼儿·宾州访五国城》等,“一洗前人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于苍莽中见豪放之致”。又称绮青词长于咏物,尤以《水龙吟·木棉》为著,是把木棉称作“英雄树”的较早一位词人。   李绮青长年为官,任内“性直介,不阿上官意”,“治繁剧,清盗贼”,治理才能为人所重。清朝覆灭后,他虽然对清朝还是有一种留恋的情感,有清朝遗老之感,但他却是位头脑清醒的文人。话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当上了北洋政府大总统,李绮青因梁士诒的关系做了袁世凯的入幕之宾。但是,当袁世凯要回复旧朝统治做皇帝时,思想原本守旧的李绮青却写诗加以讥讽。廖辅叔先生因此称其为“识时务的俊杰”。   虽然李绮青做过官,但是清廉如他,晚年却是凄凉的,甚至要靠女儿卖艺接济。1925年,他客死他乡北京,身后萧条,丧葬费还亏得当时的教育总长梁士诒资助,直到1929年才回到惠州安葬于西湖附近。   王谢堂前   故居内意外发现进士匾   府前横街二巷李宅   关于李绮青的故居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桥东上塘街李家,一说应该在府前横街都市巷附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当时惠州知名音乐家廖辅叔先生《惠州晚清两位诗人———江逢辰与李绮青》记录,1925年李绮青仙逝,“路过都市巷,见他老家正在为他做七。门前吊着蓝字灯笼,贴出了‘□虞追荐,□□含悲’”。力证其家在都市巷附近。而对当时文坛有相当研究的社会学者吴定球告诉记者,应该以府前横街二巷的李宅为准确。   在惠州最繁华的步行街后面躲藏着一条热闹非凡的小食街,就是府前横街,正如其名,它是横陈于当时惠州府治门前的一条街道。李宅就坐落在府前横街二巷,穿过湿漉漉的路面,一座高大青砖大屋凸现在眼前,大气的门口、高高的房梁昭示着这里依稀的气派。李家当年是这里的望族,从整体看,这里依旧是最好的建筑,比起后来的房子都显得有生气。   进士匾惜年久失修   房子的主人来开门,对于陌生人的到访正如这一族人一贯的态度,有点抗拒。但他还是告诉记者,“这座宅子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一直是李家的人在居住。这里有4个房间,保存完好,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记者看到,房子分前厅后院,中间有个天井,大厅里面有祖宗牌位和两把红色的太师椅,屋顶很高,木板雕栏还熠熠生辉。而在李宅,最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一块清朝光绪十六年李绮青高中进士后,政府颁的木匾。可惜的是,这块木匾由于欠缺妥当的保存,十分破旧,匾面已经被白蚁啃咬了许多,依稀辨认出匾中“进士”二字,匾后写有“十六年庚寅恩科会试中第一百名贡生李绮青立”。   族谱显示始祖李斯   记者后来找到李绮青弟弟李望山一支的后人,据他们讲述,李家其实不是惠州本地人,而是客家人。惠州分支是从梅州兴宁迁过来的,但在惠州生活的已有好几代了,而从兴宁传抄整理过来的家谱显示李家的始祖是甘肃省陇西郡人———秦朝李斯。李家当年在桥西那一片可谓望族,家里也出了好几位像李绮青一样有名的人物。一般来说,像李绮青这样一位在词坛上颇有名气的人物,在族谱中理应有很详细的记载。然而族谱对他的记录十分粗略:“光绪乙酉科拔贡,已丑恩科举人,庚寅恩科进士,钦点即用知县同知衔在任,升用直隶州特授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署理安溪县,后特授直隶冀州武邑县,调署沙河、鸡泽等县,并赏加三品衔,吉林绶芬府知府,字运岁,号汉珍,妻陈恭人,生五子:会海、会明过继、会和、会栋、会舜。”至于对他的后人的介绍则是纯粹记载,就只有字号,或是妻姓!而后代除了会海有一子外,其他也无记载。而到了会海子长泉的记载则是:未详。   纪事本末   丰湖书院   现在的惠州学院丰湖校区即以前广东四大书院之一的丰湖书院,它位于惠州西湖景区内,其前身是聚贤堂,建于宋淳祐四年(1244),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宋代,丰湖书院建在银岗岭,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迁书院于此。嘉庆六年,知府伊秉缓重建,仍取名“丰湖书院”。光绪年间,李绮青就读于此,拜梁鼎芬为师。   丰湖书院一直是惠州的最高学府和惠州西湖的名胜古迹。走进校门,沿着校道走,不远处左拐就有一座类古建筑的亭子,走近就可以看到门首上,由清代名士宋湘书“丰湖书院”的石刻,两旁联曰“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不过,除了石刻,你很难再去发现其他昔日丰湖书院的影子。   结诗文社   李绮青继承了惠州文人好结诗文社的优良传统。先是与江逢辰、张蔚臻在西湖结红棉诗社,相与酬唱。后又与书画家李丹麟等组织了惠阳宏汉学会,出版学术文艺刊物《循报月刊》,鼓吹学术,扇扬风雅。同时,宏汉学会也会在每季举行征文比赛,由在北京的李绮青负责出题考核,题目包括除经史、地方掌故与文物考据之外,还有山水、花木、游览题咏的诗词。李丹麟把课卷汇齐后再从惠州邮寄北京,再请李绮青阅卷评定甲乙,并发给一定数目的奖金。这从正面促进了惠州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卖文为生   清朝覆灭后,李绮青无官可做,也没有返回故地惠州,而是选择在北京与一群文人雅士为伴,卖文为生。那个时候,卖文不是投稿赚稿费。在旧社会,每遇到有上层富人办寿筵或者某一大人物死了,其子孙要为他树碑立传,就请名人写一篇文章。而李绮青当时就靠替人写这类东西赚钱。据廖辅叔先生回忆,这样的文章,李绮青可谓信手拈来,他靠在藤椅上面,闭目凝思后便逐句口授给其侄子,由其记录下来后就是一篇雍容华丽的骈文了。   晚景凄凉   李绮青虽身在外地,但十分怀念家乡,在此期间写了许多怀念故乡的文章,抒发乡情。较著名的就有《重修西湖红棉水榭记》、《番禺梁文忠公配享丰湖苏祠记》和回忆丰湖书院的《望霞亭记》。   虽然李绮青做过官,但是清廉如他,晚年却是凄凉。冯重熙先生在其《惠州小丛书》写李绮青,“临终,自撰行状,于晚年屡空,慨乎言之,其遗世食贫,于此可见。”潮州曾刚父也与李绮青相交甚厚,曾赠给他《观米虹月演〈千金一笑〉新剧》诗四首,其中一首曰:“惑尽阳城一展然,点头顽石亦成颠。售文鬻字都无用,终倚闺媛卖曲钱。”道尽李绮青这位曾经风流才子晚年卖文为生、靠女儿接济的凄贫生活状况。   西湖说稗   高中后如约娶名妓   为人洒脱不羁的李绮青生平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与广州青楼女子何氏的一段情。后来,人们还相继以此为蓝本改编成武侠小说和粤剧。话说李绮青在广州读书时流连于青楼女子何氏处,最后连赶考的盘缠都用完了。李绮青正郁郁寡欢之时,何氏问之,乃知道李是无钱上京,她当即退下手中金镯交给他,让他安心去考试。李绮青大受感动,立刻告诉何氏,在放榜之前不要嫁人,等他,假如高中,一定回来娶她。两人就这样相约后分开,后来,李绮青果然中了进士。他没有忘记当日的誓言,不管社会的眼光和世俗评价,毅然娶何氏入门,成为佳话。   读书万卷过目不忘   李绮青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读过的书,很轻松就可以信手拈来。据廖辅叔的回忆,“有一次,不知是什么性质的考试,他依命题当场做了一篇文章,竟是集《文选》句。”而且,他的文章几乎说得上是到了“笔不停辍,文不加点”的地步。   为官多年只操“土语”   李绮青31岁中进士后就在外当官,除了中间回来惠州一次奔母丧外,几十年间一直在外。他十分怀念家乡,不仅写了许多回忆家乡的词、文,即使在外多年,他还乡音不改,坚持讲土语。惠州另一文化界名人冯重熙先生在其《惠州小丛书》就作了这样的记述:“汉父(李绮青号)尝言诗词不及密庵(江逢辰号),而骈散文过之。抑汉父天才,伸于文字而屈于方言?游宦半生,唯一操土语,亦趣闻也。”   吉林任内筑忆槎亭   据廖辅叔在其《惠州晚清两位诗人———江逢辰与李绮青》中回忆到,李绮青在当官期间,每到一处,都有诗词记录当地的名胜古迹。他后来任知府的吉林宁安府,正是顺治年间吴汉槎因受科举案牵连被流放20多年的地方。后来顾贞观寄给吴汉槎的两首《金缕曲》感动了纳兰性德,后者于是借他父亲明珠的力量,使得吴汉槎终于得以入榆关。   李绮青有感于吴汉槎的遭遇及他对当地文化开发所做的贡献,决定在其衙署客厅东院、厅事西偏建一方亭,亲自题写匾额为“忆槎亭”,并把温庭筠诗句“词客有灵应识我”及李商隐的诗句“人生何处不离群”,刻成对联悬于亭前。此外他还写了一首《忆旧游》表述他当时的心境。   撰写诗词赞赏电影   虽然在政见上,李绮青是守旧的,但是在生活中,他却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当时,电影刚刚进入中国,他就对这个新事物产生了兴趣。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赞赏电影的兴起是电学的发展。后来又写了一首长调《沁园春·观电影戏》来描述他的感受:“黑幕低垂,万目齐看,微露曙光。有稠人来往,层楼耸峙,忽呈车毂,旋见舟航,偶说闲情,居然真个,拍掌儿童笑若狂……”。其中“偶说闲情,居然真个,拍掌儿童笑若狂”一句,据廖辅叔考究,是指“亲吻”的画面。   为女儿演出写广告   据晚清《燕都梨园史料》记载,李绮青有女,艺名米虹月。她娴吟咏,精研歌曲,色艺俱全。据当代惠州文人“九月八”先生考证,在北京城南演出时,每逢佳齣,李绮青就会约朋友往观,当有所感,辄赋诗词寄慨。他还曾为女儿的演出写“广告”。曰:“四弦诉恨,怜赵媛之弹词;孤影挑灯,哀乔青之题曲。毛惜骂贼,宁薄倡家?李香坠楼,何非烈女?況南陔兰尽,心伤洁养之难;东海桑生,目击乱离之苦。负百里之米,敢责裙钗?谋一日之欢,亦须菽水……”尽管这是李绮青为女儿鬻曲所草的小启,亦可一窥其骈体文的风采。
来自: 触屏版
上次我还在新界发现廖笃材进士的匾呢。
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惠州李绮青故居里保存的“进士”木匾
堪称不易,成就一段佳话
初次才知。
前引南都文章称“李绮青还曾为女儿的演出写“广告”,在网上找到民国年间张次溪作《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中有《米虹月鬻曲》,上面所记那篇广告应是米虹月自己写的: ○米虹月鬻曲   惠州李汉父,有女名米虹月。娴吟咏,精研歌曲。汉父晚境甚贫,虹月毅然卖艺以养,曾草鬻曲小启曰:『四弦诉恨,怜赵媛之弹词;孤影挑灯,哀乔青之题曲。毛惜骂贼,宁薄倡家?李香坠楼,何非烈女?况南陔兰尽,心伤洁养之难;东海桑生,目击乱离之苦。负百里之米,敢责裙钗?谋一日之欢,亦须菽水。乃有梨园之一技,胜谋卜肆之百钱。元首亦爱缠头,谁嗤弱女?显宦尽皆借面,何怪贫儿?无淫奔越礼之嫌,亦男女平权之意。青衫按曲,不管司马之啼痕;钿服串场,当作彩鸾之韵本。事虽近夫卖艺,义亦等于售文。所愿顾曲名家,善讴雅士,集笙筵而提倡,作菊部之品评。宫调由此益精,声价随之增重。使凄凉色相,存歌楼乞食之身;或免冠带中郎遗荒陇扫松之憾。』又尝自题新编《乐昌镜》剧本,调寄《点绛唇》一阕云:『国破家亡,乱离夫妇难相聚。飘流如絮,半镜分持去。一扇菱花,终有重逢处。愁无语,旧新相遇,啼笑浑无据。』   虹月于诗文歌曲之外,复擅绘事。既作梨园卖艺之启,复绘《韩熙载歌楼乞食图》以见志。汉父为填《金缕曲》曰:『叹息钟山隐,最无端、黄花涨起,一朝兵尽。剩有悲凉前学士,不共北迁骑省。自背负、独弦凄响。列屋金钗都散去,奈山河破碎栖难定。持钵乞,向红粉。徐熙妙绘黄荃景。更伤情、澄心旧纸,不堪重省。辞庙仓皇前日事,留得南朝小令。过旧日、青楼难认。惆怅浪淘沙一曲,杳天涯梦醒罗衾冷。聊把酒,任沈冥。』   虹月出演城南,每逢佳出,汉父必约余往观,遇有所感,辄赋诗寄慨。其『十月二十日,小女虹月为英文学校在江西会馆演《探母》一剧,余示以诗云:『但凭忠孝作排场,又到杨家第四郎。多少遗民凝目看,一齐私惜满洲妆。』又,《闻虹月演〈六月雪〉剧本有感》诗云:『赫服悲酸苦窦娘,慈姑叩狱挈壶浆。如今我亦穷邹衍,一样同飞六月霜。』『元人曲子至今存,妆点哀情更黯魂。凄絶夜台罗瘿老,青霜空自湿啼痕。』【《青霜剑》一剧,为瘿公絶笔,函告余见剧中宫调所采,《六月雪》《审头刺汤》最多云云。】又,《次溪有〈读米虹月梨园卖艺启诗〉质余,和韵奉答》:『饿客年年困翳桑,愧无琴调学元量。【用汪水云事】冰弦忍再歌裴女,【虹月自编新剧十种,有《青衫泪》一出,卽元人曲演白香山与裴兴奴事。】玉茗从今授李香。』『不值一钱何足道,勉留残喘自堪伤。要离冢处犹难觅,况复追踪到首阳。』『老大歌楼乞食身,朝朝沈醉自风尘。虎儿移借称娇女,莫误襄阳姓米人。』又,《题女虹月新编〈青衫泪〉剧本后,调寄《高阳台》。曰:「辛苦鸳盟,迷离鸩合,回肠梦断江州。一雁惊回,误人偏是书邮。奈从估客浮家去,更伤心枫荻清秋。转销魂,黯黯高城,独坐孤舟。琵琶别抱他船住,共白头迁客,一样飘流。破镜重圆,浔阳风月江头。恨天赖汝为弥补,五花冠,竟到青楼。寄深情,替写香山,一段闲愁。」』   潮州曾刚父与汉父交弥厚,有《观米虹月演〈千金一笑〉新剧》,赠以诗曰:『名父生儿自不凡,不随世味共咸酸。十年几斛江州泪,又为才媛湿满衫。』『凝碧池边泪共潸,笙楼忍再听哀弦。郁轮同是残科第,每阅沧桑一惘然。』『惑尽阳城一冁然,点头顽石亦成颠。售文鬻字都无用,终倚闺媛卖曲钱。』
米虹月此文的完整版本,已经收录在惠州文征下编
木制的牌匾,原件是越来越少了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提到某人: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48小时热帖排行
NewNewNewNewNe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钦宁提百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