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电视剧邕州驻军分布情况

云南:简称:滇,位置: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部、西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人口: 4288 万,民族:有 25 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省会:昆明,区划:云南省设 5 个省辖市, 3 个地区, 8 个自治州, 128 个县市区。
  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云南是人们脑海中五彩斑斓的想象,然而当亲临这片西南边疆的宝地时,却发现这里的一切又都归于纯净、质朴。据李京《云南通志》记载:“元狩(汉代)间,彩云见南中,云南名始此。”
  走进云南,你就在不经意间走进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走进汇集了神话、歌舞、绘画、古乐的民俗风情。 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 21 ° 8 ' 32 ' ' -29 ° 15 ' 8 ' '和东经 97 ° 31 ' 39 ' ' -106 ° 11 ' 47 ' '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境东西最大横距 864 . 9 公里 ,南北最大纵距 900 公里 ,总面积 39 . 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4 . 1 %,居全国第八位。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 84 %,高原、丘陵约占 10 %,盆地、河谷约占 6 %,平均海拔 2000 米 左右,最高海拔 6740 米 ,最抵海拔 76 . 4 米 。
  走进云南,你就在不经意间走进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走进汇集了神话、歌舞、绘画、古乐的民俗风情。
云南景点景区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 2 , 400 米 ,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 1253 年,忽必烈 ( 元世祖 ) 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 (1382 年设立 ) 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 ,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镇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同组成,其主体部分是大研古镇。
   大研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 3 . 8 平方公里,海拔 2416 米 ,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大研古城近千年来一直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是元代的路宣抚司、明代的丽江军民府、清代的丽江府的驻地。纳西语称“巩本芝”,意为仓库集镇,由此可知丽江古城是以经济交住为主发展起来的,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祖们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东的“木叶场”营造新居,因木先祖属古代纳西族束、叶、梅、何四大支系中“叶”的一支,故将其营建的新居起名叫“大叶场”,明代又称“大叶厢”,清代叫“大研里”,民国时期改为“大研镇”。公元 1254 年蒙古军设三赕管民官,公元 1277 年改为丽江路通安州,公元 1382 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明在此设立丽江军民府,被朱元璋赐姓为木,并封为世袭知府,木先祖在狮子山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此后,古城贸易集市和街道不断扩大,并具相当规模,当时的古城已成为滇西北高原的重镇。
   大研古城与中国大多数古代城池不同,不筑城墙。据说,丽江当时的统治者姓木,他认为,若筑城墙,木字加框便成了“困”字,所以忌讳围墙。大研古城以其独特的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丽江古城的总体格局,北以玉龙雪山为依托,南以文笔山为屏障,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要居民居住的古老城镇,以道教的八卦图形成以四方街为文艺及商贸中心,以新华街、新义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五条主街道为脉络,向四周延伸形成许多条小巷。勤劳朴实的纳西人居住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一至二层的土木结构房屋中,“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一年忙得只有在大年初一睡一天的懒觉。房屋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邻族的精华,而形成纳西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纳西族的布局、汉族的砖瓦、藏族的绘画、白族的雕刻四个民族的特点,被誉为“民居的博物馆”。在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灵装饰在古朴的六合门、窗上,使之有了鲜活的生命,纳西语称“四季博古”,汉语为“福包四季”之意。
   古城倚玉龙雪山雪水、黑龙潭潺潺清泉而建,依山傍势,环绕古城的三大水系从玉龙桥穿街过巷,入院穿墙,流布全城,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江南景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的姑苏”,既有山城之容,又有水城之貌。水是古城的灵魂,建筑就是古城肌肤,而密布古城大大小小的 354 座古石桥、木石桥,又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从而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997 年 12 月 4 日 ,丽江古城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灿烂的文化被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受全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古城还有纳西人滴滴汗水渗透的五彩石路,它向世人述说着这座茶马古道上重镇驿站的漫长历史。
   丽江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着名。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丽江纳西古乐曾应邀赴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由于乐队成员多是来自民间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古城里还有以 宣科 先生为首的古老乐队,那古老洞经音乐的传承融合了纳西音乐的结晶。古老的乐曲、古老的乐队,使你在欣赏中产生一种梦入天国的幻想。
   古曲《白沙细乐》是纳西先民以民间古典故事为主题材、《龙女树》乐章为主的乐舞,它是源于纳西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舞。纳西族《白沙细乐》是玉龙雪山赋予的灵性,是东巴文化培植的慧根。它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纳西人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界产生的亲切呐喊,被誉为“音乐活化石”。如今建立《白沙细乐》传承研究基地,并成立纳西古乐院,集聚了以《白沙细乐》第八代传人为首的丽江所有乐师把它完整地展现给人们,它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增添了亮丽的民族之花,它给你——远方来的尊贵客人,在夜游古城时带走对纳西人的又一依恋。
   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 15 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 20000 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这些被誉为稀世三宝,这些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古老的名城中深深融合于这古老的民族和这方水土中。所以中国丽江古城不仅属于丽江人、中国人,而且它属于全世界人民。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 2420.2 平方公里,它的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种群,以及整个森林生态都是无价之宝,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连片大面积的热带森林,深受国内外瞩目。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特殊,是欧亚大陆至中南半岛、南亚热带向北热带的过渡地区,它的北面有高原,南面有南亚热带,形成独特的南亚季风气候,加上复杂的地形和不同的地热条件,又形成了多种气候,交错分布着多种类型森林。
   整个西双版纳有 8 个植被类型 ,11 个亚型 , 高等植物有 3500 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 99 种。州内现有五片自然保护区,范围达 2400 平方公里,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地名: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搞,其中勐养在景洪县,曼搞在勐海县,其余都在荔腊县。勐腊地区由于幸免于第四纪冰川袭击,保存下古生代和中生代繁盛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30 多种,它们被称为一亿年前的植物化石。在此,可欣赏到原生状态的森林景观。勐养是离景洪最近的自然保护区,当天可以来回。在路边的勐养镇,可以见到两棵造型绝妙的榕树,榕树的一条气根伸展出去,好像大象卷曲的鼻子,其他的气根居然配合默契,构成了大象的身子和腿,更为奇特的是,勐养三岔河地区恰好是野象出没的地方。科研人员为了观测野象在勐腊保护区的纵深地段,于数 十米 高的树上架起数百米长的铁索链,让人可在“空中”走动,便于追踪观测到野生动物的活动而不至于受到伤害。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 1382 年),又名叶榆城、紫禁城、中和镇,位于下关以北 13 公里 ,背靠苍山,面临洱海。据文献记载,它城墙高 2 丈 5 尺,厚 2 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分别叫做:通海、苍山、承恩、安远;城的四角还有角楼,也各有名称:颖川、西平、孔明、长卿。城墙的外墙为砖,上列矩碟,下环城沟。城内市井俨然,布局呈棋盘状,从南到北有 5 条街,从东到西有 8 条巷。古城外有条护城河,城内街道都是南北、东西走向,是典型的棋盘式布局。古城的建筑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显得十分的古朴。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至今丽江还举行每年一度盛大的“三朵节”。唐朝南诏国异牟寻时代,南诏国主异牟寻封岳拜山,曾封赠玉龙雪山为北岳,至今白沙村北北岳庙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辉。拜山朝圣者不绝于途。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到丽江时,曾封玉龙雪山为“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玉龙雪山凭其迷人的景观、神秘的传说和至今尚是无人征服的处女峰而令人心驰神往。
   玉龙雪山在纳西族被称为“波石欧鲁”,意为白沙的银色山岩。其银装素裹,十三峰连绵不断,宛若一条“玉龙”腾越飞舞,故称为“玉龙”。又因玉龙雪山的岩性主要为石灰岩与玄武岩,黑白分明,故又称为“黑白雪山”。
   玉龙景观玉龙雪山是云南亚热带的极高山地,从山脚河谷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雪山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景观大致可分为雪域·冰川景观、高山草甸景观、原始森林景观、雪山水景等。
整座雪山由十三峰组成,由北向南呈纵向排列,延绵近 50 公里 ,东西宽约 13 公里 。
   十三峰,峰峰终年积雪不化,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主峰扇子陡,海拔 5596 米 ,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
   玉龙雪山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皎洁如晶莹的玉石,灿烂如十三把利剑,在碧蓝天幕的映衬下,像一条银色的玉龙在作永恒的飞舞,故名玉龙山。
   玉龙雪山随着时令和明暗的交替,景观也变幻无常。时而云蒸雾涌,玉龙乍隐乍现,时而碧天如水,万里无云,群峰像被玉液清洗过一样,晶莹的雪光耀目晃眼,具有 " 白雪无古今,乾坤失晓昏 " 的光辉;东方初晓,晨曦罩峰顶,多彩的霞光映染雪峰,白雪呈绯红状与彩霞掩映闪烁;傍晚,斜辉把雪峰染抹得像披上红纱,云朵带着晚霞,飞归峰间谷壑;入夜,月光溶溶,雪峰朗朗,显得温柔,恬静。
   雪域·冰川
   玉龙雪山分布着欧亚大陆离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温冰川和雪海,冰川类型齐全,发育有 19 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 11.61 平方公里,其中“白水一号”现代冰川是目前最具游览条件的冰川。
   “白水一号”现代冰川长达 2.7 公里 ,位于在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的正下方。从山脚望去,如同一条瀑布悬挂天际,令人震撼不已。冰舌部分的冰塔林,像一把把刀戟直刺苍穹,在阳光的照射下,不白而绿、绿雪万仞,仿佛一块块巨大的翡翠碧玉镶嵌在怪石磷峋之间,此景即为已故的原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李霖灿 先生笔下的“绿雪奇峰”。靠近冰川,只听见有“哗啦啦”的流水声,那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河。前方的扇子陡发出阵阵巨响,那是雪崩时发出的响声,就像在“滚雪牛”。千万年来,扇子陡始终如一、源源不断的为冰川补给着新雪。变幻莫测的雪山,不时漫天雪花,令人举步维艰;不时风起云涌,令人略感寒意;不时光芒万丈,恍若隔世,不禁感慨万千。
   在干河坝、蚂蝗坝等地还分布有不同冰期的古冰川地形遗迹。干河坝位于玉龙雪山东麓,海拔 3300 米 ,为典型的阿尔卑斯式大 U 型谷,谷宽 300 米 ,两侧灰岩陡壁,谷底有水平层理冰水沉积物。蚂蝗坝位于玉龙雪山南麓,雪嵩村以北,为古冰川遗迹, U 型谷,谷中有一大岩石,上有凹塘,四季积水,为一奇观。
   玉龙雪山冰川公园是观赏“白水一号”现代冰川的最佳位置,游览冰川公园可乘坐玉龙雪山旅游索道,该索道是通往冰川公园,涉足皑皑雪域,游览“绿雪奇峰”的唯一通道,从海拔 3356 米 处提升至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正下方海拔 4506 米 处,索道全长 2911 米 ,垂直高差 1150 米 。沿途可观赏垂直带自然景观,远眺甘海子、白水河、牦牛坪、云杉坪等景点。
   高山草甸玉龙雪山旅游区分布有云杉坪、牦牛坪、跌鹿坪、里纳比格等高山草甸,其中以云杉坪最具特色。
   云杉坪不仅是一块高山草甸,还是纳西族神话传说中被称为“玉龙第三国”的殉情之地,当纳西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在世间受到阻碍时,就会来到这里双双殉情。云杉坪面积约 1000 平方米 ,坪内草甸平缓而起伏,是天然的高山牧场。云杉坪四季景色各异,春季山花浪漫、夏季碧草连天、秋天一片金黄、冬天则成了一个银色的世界。草甸的边缘是高大、茂密的云杉林,在雪山与草甸之间形成一个天然屏障,它色感沉厚,尤如默默守望这片草甸的一个老牧人。躺在茵茵绿草中,仰望那蓝天、白云和雪山,只觉云随山动,山随云转,恍惚间,已觉脱离尘世,渐入仙境。从此,真想与世隔绝,永远长眠于此。蛰居丽江 27 年之久的美籍地理人文学家约瑟夫·洛克在弥留之际,曾写信告诉他的朋友:“与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我更情愿回到那美丽的尤舞各长眠”(云杉坪在纳西语中被称为“尤舞各”)。
   高原牧场牦牛坪是玉龙雪山景区已开发的景点之一,牦牛坪在纳西语中被称为“般弄国”,意为“美丽神秘的天堂”。这里夏季繁花似锦,牦牛成群,是典型的高山草甸风光,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牦牛坪与河水溪流作伴,与天然幽静的原始森林为群,层次分明,多姿多彩。在坪上观“玉龙十三峰”,只见峰峰终年披云戴雪,犹如一条巨龙凌空飞舞,玉龙雄姿尽收眼底。
   原始森林玉龙雪山,被誉为我国高山动植物资源宝库,分布有 7 条自然植被景观带。原始森林主要有丽江云杉林,丽江铁杉、云南铁杉阔叶交混林,腺房杜鹃和毛喉杜鹃灌丛,组成了独特的垂直带自然景观。
   其中丽江云杉林,林相景观优美,分布在东坡白水河至三道湾一带平缓的山脊或山间小盆地(海拔 3100 — 3300 米 )。其中云杉坪森林公园最为突出( 3200 米 ),这里林木生长良好,林相整齐美观,外貌深绿色,常为复层异龄林结构。上层以丽江云杉占绝对优势,并混生有长苞冷杉、川滇冷杉、黄背栎等。第二林层主要树种有红桦、粉背柳、丽江槭、华西老楸、川滇花楸等。林下灌木层盖度 50 %左右,以箭竹、云南杜鹃、红棕杜鹃、穆坪腊栗、陇寒忍冬、四川忍冬等植物种类较为常见。草本层高 0.1 — 0.4 米 ,盖度 40 %— 50 %。
   雪山水景玉龙雪山景区分布有白水河、黑水河和十余个泉潭。河水潺潺清脆,潭水纯净透明,蓝天、白云、绿树、雪峰都像围进一块明镜里,构成了丰富的水景。雪山圣水潭、黑白水河、三岔河、落水状如帘丝的帘丝瀑、远眺如随风晃动的马尾的马尾瀑等无不精彩。其中最负胜名的当属黑白水河。
   在甘海子以北,云杉坪脚下,有一条从雪山流出的河水,清澈明晰,因白石为底,水流其上,故名“白水河”。河水系雪山积雪融水,后又经岩层过滤,由泉水涌出而成。白水河蜿蜒自西向东流,在不远处与雪山流出的另一条河,即因水下卵石以黑色居多,故名“黑水河”的河流交汇,最终汇成“黑白水河”。河水冰冷,即使是夏季,你若赤足涉河,也无法忍受那刺骨的感觉。沿河古木茂盛,两岸崖壁上有许多溶洞,引人遐想。
   由玉龙雪山万年古雪孕育出的黑白水,纳西民族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东巴经《鲁般鲁饶》卷中以黑白来解释世间万物,指出阴阳调和,黑白不分开,世间就会和谐有序。
   相继开发了云杉坪森林公园、玉龙雪山冰川公园、牦牛坪高山草甸牧场等旅游景点,并投资兴建了云杉坪旅游索道、玉龙雪山旅游索道等。同时,还投资建设了为游客提供食、住、购物需求的东巴拉走廊及为休闲客人提供娱乐需求的玉龙雪山高尔夫俱乐部。逐步形成了以甘海子为中心,集休闲度假和观光游览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2001 年 1 月 11 日 ,被评为首批国家 AAAA 级景区。
   " 主品须立最高品,登山须登最高顶 " ,到丽江游览,玉龙雪山是必选项目。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从大理沿滇藏公路北行 315 公里 ,可达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城中心镇,距昆明 659 公里 ,乘飞机 50 分钟可达。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份。中甸共有著名旅游景点 24 个,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富集区域,是国家八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三江并流”之腹地,形成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为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内雪峰连绵,云南省最高峰卡格博峰等巍峨壮丽。仅中甸县境内,海拔 4000 米 以上的雪山就达 470 座,峡谷纵横深切,最著名的有金沙江虎跳峡、澜沧江峡谷等大峡谷,再有辽阔的高山草原牧场、莽莽的原始森林以及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使迪庆的自然景观神奇险峻而又清幽灵秀。这里生活着藏、傈僳、汉、纳西、彝、白、回等 13 等种民族,他们团结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礼仪等传统习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   
   “香格里拉”一词,是 1933 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 JamesHilton )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 LostHorizon ”)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而迪庆却惟妙惟肖的拥有着詹姆斯·希尔顿( JamesHilton )书中描写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是迪庆中甸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
   雪山环绕之间,分布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它们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土地肥沃,牛马成群。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有静谧的湖水、神圣的寺院、淳朴的康巴人,一切都如人们梦想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不必到西藏就可领略藏族风情”。迪庆不仅有西藏高原雪山峡谷的风貌和藏族风情,还可领略到内蒙古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般的壮丽景色。
   位于云南迪庆,海拔 3280 米 的香格里拉,将可让来自低海拔国家和地区的人士,更舒服自在地观赏大自然美景和领略民族风情,而不必担心发生“高山反应”。 皑皑雪山、广阔无垠的草原、鲜红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这个老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香格里拉,自古就是藏民族最理想的“如意宝地”,藏族民歌唱道:“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结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海岛古名流岛、赤文岛,近代改称金梭岛。明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古迹》地卷条载:“在洱河罗荃寺南,赤文岛有大篆数十字,今莫辨也。”白语称“创捞”,即海中的一个岛的意思。此岛在洱海东部的海面上,南北长约 两公里 ,宽约 800 多米,高出水面 250 米 。岛的中部底窄,南北两端偏高,呈长尖形,形似葫芦。
   南诏时期,曾在岛上建舍利水城,作为避暑宫廷。樊绰《蛮书》卷五六记载:“东南十余里有舍利水城,在洱河中流岛上。四面临水,夏月最清凉,南诏常于此城避暑。”舍利水城毁于何时不见记载,在遗址上出土过南诏有字瓦。
   岛的南部有一个大溶洞,东西向,洞中有各种形状的钟乳石景观, 1995 年投资建设, 1996 年 5 月三月街期间建成开业,取名玉龙宫,全长 1300 米 。洞中钟乳石奇形怪状,让人赏心悦目。现已命名的有白王点将、白国盛宴、龙凤呈祥、龙王聚会、神鸟献宝、雄狮起舞、南海普陀、贝壳公主、神牛驮山、冰岛企鹅、神雕小憩、岩羊奇观、千层石、弥勒佛、睡美人、佛手金刚、群仙下凡、千佛山、石头开花、定海神针、洱海龙王、观音镇海、织女仙渡、五百罗汉拜观音、弘圣一塔。东方日出、鸡足奇观、玉白菜、花果山水帘洞、夕阳彩照、龙王神鞭、双凤朝阳、金姑木鱼、南诏国、晶宫宝莲台、丝露花雨、崇圣三塔、玉兔相亲等 37 个景点,供游人观览。岛的东部有一个白族渔村,共有 200 多户,以打鱼为主。渔民信仰本主,村中有一建筑精致的本主庙,内祀张三星,因此又名三星庙,是渔民们聚会娱乐的主要场所。海岛是洱海中的第一大岛,岛上风光绮丽,是大理苍洱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从古至今,游人不绝。
梅里雪山:
位于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包括怒江、迪庆州以及丽江地区、大理州的部分地区。西与缅甸接,北与四川、西藏毗邻。景区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3 个风景片区, 8 个中心景区, 60 多个风景点,总面积 3500 多平方公里。 3 条大江在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并流数百公里,三江间距最近,处直线距离 66.3 公里 ,其中怒江、澜沧江最近处只有 18.6 公里 的怒山相隔。景观主要有:三江并流、高山雪峰、峡谷险滩、林海雪原、冰蚀湖泊;少风的板块碰撞、广阔美丽的雪山花甸、丰富的珍稀动植物、壮丽的白水台、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构成了雄、险、秀、奇、幽、奥、旷等特色。
   它是云南省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壮观、民族风情最多彩,极令人神往,但基本上是尚未开发的处女景区。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名调查、经国务院 1989 年批准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原名无底潭,在大理市周城北 1 公里 处,滇藏公路西侧,苍山的云弄峰下。进入公园,缓步上坡,行约半里。即是一片成荫绿树,走过古朴的石坊,迎面有一块高约 3 公尺 的大理石石碑,碑呈棱形,正面右侧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三个大字,左侧刻有郭沫若咏蝴蝶泉诗的手迹;碑的背面,刻着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记。沿林荫小道曲折前行约三四十公尺,只见古树林立,浓荫蔽天,一方清泉嵌于其间,底铺青石,宽约两三丈,有大理石栏杆,常有人掷金属钱币于池中,观其缓缓旋落或浮于水上。这就是“蝴蝶泉”。
   关于蝴蝶泉的由来,传说在苍山云弄峰下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霞郎,女的叫霁姑,他俩深深相爱,常在泉边约会对歌。因霁姑的美貌被霸主虞王看中,就来抢亲纳妾。霞郎用计救出霁姑,虞王紧追不舍,他俩走投无路,双双跳人泉中,殉情而死,最后化为一双蝴蝶,在泉上翩翩起舞,此后人们就把无底潭叫作蝴蝶泉。这奇景,引来了无数瑰丽的诗篇,明代杨慎(蝴蝶戏珍珠花)一诗写道:“漆园仙梦到绡官,栩栩轻烟袅袅风。九曲金针穿不得,瑶华光碎月明中。”清代诗人沙深,在(上关蝴蝶泉)诗中赞道:“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恬。不到蝶泉谁肯信,幢影幡盖蝶庄严。”
   1962 年,郭沫若来游,听当地同志介绍阿霁阿霞的爱情传说,即兴写下了长达 76 行的(蝴蝶泉》诗,开始是:“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五彩缤纷胜似花,随风飘摇朝复暮。蝶会游人多好奇,以物击之散还聚。”在叙述了这对青年的爱情悲剧后,写道:“四方蝴蝶尽飞来,首尾联作千秋舞。从此年年蝶会开,四月甘五年一度。奇哉此景天下孤,奇哉此事堪作赋。低首自息来太迟,期以明春不再误。”
   这儿还有蝴蝶泉边“蝴蝶会”的奇景。在泉池西北角的池边有一棵苍劲的夜合欢古树,枝叶婆娑,树荫遮天蔽日,这就是蝴蝶树,横跨泉上,每当春末夏初,古树开花,状如彩蝶,且散发出诱蝶的清香味,其时蝴蝶群集飞舞,一只只“连须钩足”,从枝头悬至泉面,形成千百个蝶串,象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彩带。这些蝴蝶,人来不惊,投石不散,形成令人惊叹的奇观。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最为壮观。。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述说:“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峡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相传 农历四月十五日 是霞郎和霁姑跳泉化蝶之日。因此,人们就把这天作为“蝴蝶会”期,届时,白族男女青年身着盛装,集于蝴蝶泉边,唱歌跳舞,仿佛与蝴蝶比美,花丛中,树荫下,优美的歌声此起彼落,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倾诉衷肠,相互表达爱慕之情。这天不仅白族青年游泉串会达二三万人,还有很多中外游客,都慕名前来观赏。
   现在,蝴蝶泉公园,修有蝴蝶楼、八角亭、六角亭、望海亭、月牙池。咏蝶碑等,还栽培了大量的花木。过去因农村大量使用农药,花木减少,气候变异等,导致蝴蝶减少;近几年生态逐渐恢复平衡,蝴蝶聚会与日俱增。 1985 年 12 月还建立了蝴蝶标本馆,游览时如未遇蝴蝶会期,可去蝴蝶标本馆参观,也可领略五彩缤纷,大小各异的各种蝴蝶。据说有的蝴蝶价值昂贵,如虎纹斑蝶(又名虎凤蝶)一对价值上万元。
在苍崖万丈、云横绝顶的群山之间,有一湖碧绿如玉、烟波浩渺的池水荡漾着。 这就是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昆明滇池。它方圆五百里,既有湖泊的秀逸和韵味,又有大海般的气势和情调。
   滇池风景区位于昆明城及滇池周围地区。景区包括昆明城、滇池及附近众多的公园、名胜古迹,总面积770平方公里。  
   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游览内容丰富,既可环湖探访石器时代的遗址,追寻古滇王墓的踪迹,探索云南文化摇篮的奥秘;又可在岸上游览西山、白鱼口、郑和故里、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十数处名胜古迹;还可以深入环湖海口、昆阳、晋宁、呈贡、官渡、黑林铺等大小城镇考察风俗民情。五百里滇池的岸边,游览胜景甚多:海埂湖滨公园、西园别墅、龙门村、观音山、白鱼口……
   海埂公园在滇池的东北部,离昆明市区约 7 公里 。海埂是伸入滇池的湖中长堤,这里河港纵横,堤岸垂柳轻路。海埂南面的海滩是一片细软白沙。湖水由浅入深,是天然的湖滨游泳场。夏日到这里游泳,击水逐浪,卧波纳凉,最为惬意。近年又在这里新建一座云南民俗文化村,游人到此参观,可领略到彝、傣、白等民族的淳情厚意和有趣的民族风情。
   位于滇池西南部的白鱼口,是昆明著名的风景疗养胜地。这里的空谷园,有磊楼别墅、引胜桥、红云坞、待月亭、温水泉等园林设施,雅致宜人。在此凭栏眺望滇池,波光粼粼,白帆墙影,群鸥逐浪。
   每当春日樱花烂漫时节,绯红一片,如云似霞,景色更加绮丽迷人。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
:位于澜沧江以北,距离景洪 8公里 ,是全州离景洪最进的一块原始森林。在这块森林里,流淌着水银般明净的莱阳河。
   河谷两岸生长着茫茫苍苍的原始热带鱼林。那里有繁衍了 100 多万年的天然木,有高耸入云的望天树,有 10 多人合围的巨大板根,有两棵树缠在一起的“绞杀树”,还有各种寄生在树干上的小花,与树的绿叶相辉映。
   公元里还栖息着上千种动物,在密林深处,可以看到奔跑的鹿、悠闲的鹤,在古藤上荡悠的猴,偶尔也能一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牛和犀鸟身影。
云南民俗风情
傣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期间爱戴毡帽、身穿白布对襟衣,宽裆子。妇女穿统裙、上衣为宽袖敞领,领口上衬白布。多数人喜欢白、蓝、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浅色。老幼均喜戴银耳环、玉手镯男子有纹身习俗,从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纹,纹身图案较多,有动物形态、花卉图案,更多的则是刺些祈愿祝福之类的傣文,或是佛经中一些有影响的名言。傣绷人服饰,妇女喜爱紧身短上衣,深色长统裙,系银扣腰带,耳坠小巧的银耳环,喜欢白包头,多数用自纺自织的横幅红花条纹包头。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纹布为裙的,故被他族称为“花腰傣”。傣绷男子服饰趋于汉化。老年人穿大摆裆土布裤子,对襟土布上衣,戴毡帽或包白布包头。妇女留长发,不编辫子,只是挽结在后脑上插上银发针,然后用花包头盖上,傣绷人普遍喜欢黑色服装。傣社毫男子不纹身,不镶牙,已流行时装,妇女上身穿紧身白布衣服,两襟对开,钉有 12 对银质双纽扣,下身穿青色统裙,坠耳环、头包头巾。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 20 岁以后。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杀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后要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主人家备办佳肴殿给佛爷和尚,要杀猪牛井招待亲友和帮忙的人。超度亡灵后把尸体抬到林里埋葬,头朝东,脚朝西,用白布裹尸后用木板或竹笆出殡,葬后不垒坟,不立碑,后人也不扫墓。年节日到佛寺赕佛、滴水,由佛爷念《滴水经》,把后人献给的祭物献给亡灵。有名望和僧侣等级高的佛爷和尚死后要竖碑,形如佛塔,从“撒迪”级起,地位越高碑塔级越多,碑上刻花卉图案,无文字。傣绷人死后,要请佛爷和尚念经超度,家人为死者做功德,然后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后行土葬;殡殓用棺,垒坟为志,但无碑文,仅用石块围圆。成年人死后,要杀一头水牛、一头黄牛作祭品,出殡要请哈尼族“嫫庇”推算选择。
纳西族的跑婚:
跑婚是专对于女子而言,纳西语称“命兴各道”,意为姑娘上人家,是姑娘主动到男方家中成婚。跑婚者有自己的意中人,但由于父母不同意,或给她另择婆家等原因,自己采取主动,使婚姻变成既成事实。跑婚是一种秘密行动,有双方事先约好的,也有女方一怒之下临时决定的。或趁上街,跳舞之机去跑婚;或密谋策划,谨慎行事的。一旦跑婚成功,男方家长中便请族中长辈,主动到女方家陪礼道歉,请求女方父母宽恕,承认这桩婚事。这种说客极善于言辞,且具威望,既要充分肯定女方的好人品,又要适当表现男方才貌相当,极力推崇这桩既成婚姻为老天安排的美满姻缘,谁拆散都是罪过之类。这时候,女方父母情知无奈,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饭,但碍于面子,一般要表示极大的愤慨,摆出不可通融的样子。有时还会提了斧子到男方家中寻衅闹事。但通常情况下,父母们总要考虑到现实,在闹过以后,给予默认,追认。因为父母们知道,对任情的女儿不加理睬,便会降低女儿的身价,同时也降低自己的身价,会被人瞧不起,女儿要受人欺负。所以,他们要利用对方道歉的有利机会,或指使母亲暗中来往,承认这桩婚事,并补办婚礼,以示明媒正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男人们总要扮演僵硬的角色,他们是权力与尊严的象征,永远不可侵犯。
   由于这些原因,跑婚者只带一点换洗衣服,似乎全然不顾,一走了之。但事后,该给她的陪嫁物,一样不会少,亲家依然是亲家,姑爷更是岳母的掌上明珠,而民间舆论,对跑婚者非但不轻视,反而视为勇敢者。新婚夫妇自然更珍惜他们奋斗得来的爱情,所以,跑婚一般以良好结局告终。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象丽江这样一个婚姻不自由的地方,跑婚比殉情是一个进步。它不仅使非法婚姻合法化,而且对社会更具挑战性,更具积极性。因为殉情的勇敢仅仅是对生命的藐视,而跑婚的勇敢是对权威和传统的挑战。你不让我办,我偏要办给你瞧,看你能怎样。这一反抗行为,对于视死如归的纳西女人来说,只不过是一念之差而已。
水族青年爱对歌:
水族人民喜欢对歌。当你漫步在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在山坡小路能听到歌声,田间地头能听到歌声,甚至在房前屋后或火塘边也能听到歌声———无论男女老少都能随口唱出几首。有一首流传了很久的水族山歌这样唱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一天不把歌来唱,少年英雄白了头。”
   水族对歌有多种形式,有集体对歌,有个人对唱。就歌词而言,有排比歌、有自由歌。就形式而言,一般分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主要唱敬主人的四句歌,然后分别唱爱情山歌。一唱一合,有问必答,互相祝贺,互相敬奉。末尾一般是唱告别歌,许多男女青年在歌场中相互认识后,干脆将对方带到家中来唱。当然,水族青年对歌很懂规矩,很讲礼貌,他们当着那些父母长辈的面唱道:“唱歌坐在火塘边,男女老少笑开颜。得罪长辈莫见怪,世代祖先兴在前。”
   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对歌,开初是水族劳动之余的一种传统娱乐。后来逐渐演变成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每逢赶集天,水族未婚青年男女三五成群,结伴到别的寨子去玩耍,那个寨子的青年就会盛情接待,并邀请客人对歌,男女青年用歌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水族青年一代的思想更加开放,对歌形式越来越活跃。他们从这乡唱到那乡,从这寨唱到那寨,你听女的唱道:“哥家门前栽冬青,冬青叶子绿茵茵。兔子不吃窝边草,情妹不找过婚人。”
   这分明是一首试探调,那意思是说,定了婚和结过婚的男人,趁早靠边站少来这里油嘴滑舌。每遇这种时候,未婚伙子就大胆唱道:“小小妹子请听清,情哥光棍打单身。你有情来我有意,合成一家永不分。”
布朗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
思茅地区的布朗族主要聚居在澜沧、墨江、景谷等县。居住房屋有干栏式楼房和落地“鸡罩笼”房。建盖房屋有崇拜仪式和禁忌;房屋尺寸要宽一丈一尺,象征年年有余,长三丈二尺,“二”表示双双对对,引申为夫妻永相伴;高一丈三尺六寸,“六”表示有福有禄。砍伐木料先由木匠师傅向木神献祭,伐木过程中凡是被风暴折了树梢;被雷电碰触过的树一律不用,屋架穿凿完后,竖起屋架的头天晚上,木匠师傅要在人们睡静后,到寨外一僻静处杀一只鸡献祭木神。房屋门向房梁稍部要朝东方,家中长者卧室在右方,进新房祭祀典礼要选择在鼠日、马日或龙日进行,认为更顺。
   布朗族服饰,妇女上身穿长袖圆领对襟紧身衣,下身穿长可掩膝的条幅统裙,头裹素色包头巾,戴银手镯、耳环,跣足,崇尚黑色。男子上身穿对襟浅领衣,下身穿大裤脚摆裆裤。
   布朗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无宗教观念,澜沧文东的近亲三代人以后可通婚。昔日婚龄无硬性标准,从 12 岁到 25 岁之内均算正常婚期,男子择偶较主动,选中目标后,先请舅舅或叔伯去提亲,初次提亲需带 2 碗酒、 2 串芭蕉、 1 包茶叶作见面礼物。第二次说亲要多带一些酒、烟去。如女方无变卦,就要举行“皮哦月”吃火塘酒仪式。 农历八月十五 ,男方要带上肉、酒和糖到女方家征求婚礼日期。婚礼多在冬腊月属马或属牛日举行,时间二天。第一天,男子要给女方家带去 1 斤盐、 1 斤茶叶, 20 — 30 碗白酒, 50 斤猪肉、 100 斤大米、 1.6 两银子、 1 元 5 角“奶母钱”。还要把 3 斤肉、 1 碗酒、 1 元钱单独送给娘的舅舅家,称为“三保钱”。婚礼的第二天上午,男家要邀请 6 — 8 个伙伴带上一包糯米饭、 5 两酒作为接新娘出门的“开门礼”,到女方家吃过中午饭后领新娘返回。新娘接来后,男家要请一个长者到寨神那里献祭,请求神灵保佑新娘嫁到后身体健康,诸事顺利。婚礼晚上,邀请歌手们来围着火塘神唱调子,请芦笙师傅来组织大家跳舞。布朗族人重视婚姻道德,结婚后不得轻易离异。
   布朗族人重视丧葬祭祀,澜沧文东的人死后先把尸体抬到中堂洗净,剃去发毛、胡须,然后再抬到火塘边明白地向祖先们祈求容纳死者灵魂。给死者穿寿衣时要把纽扣剪去,把生前拴的魂线剪掉,让灵魂顺畅回到祖先在处。衣服要翻穿,使亡灵在归途中免遭鬼魂抢劫。尸体入棺时每个孝子要给死者垫一块白布,长子的布垫在最底层。每个孝子杀一只鸡为死者祭灵,并在棺里放一支白线、一支红线,为亡灵渡江河时作牵绳。装棺结束后煮一锅鸡稀饭招待帮忙的人,接着杀猪杀牛祭灵,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死者未埋葬之前,全家都要围在棺前就餐,以示对死者的眷恋。埋藏择吉日进行,若是好日子应当天死当天埋葬。出殡时先打开棺材给众亲友们看一下死者的遗容。死者的后辈依长幼秩序跪在路上,抬棺人高抬着棺材从他们头上通过,反复三次,表示还报死者对自己的背负之恩。布朗族实行土葬,掩埋后垒石为坟作为标志。埋葬后的三个月内,每 10 天家人要休息一天,表示哀悼。
纳西人的宅院情结:
对于迁徙中的民族来说,房屋观念是极其淡薄的。当他们打下胜利之桩,建村立寨的时候,便从森林里砍来木头,垒叠成屋,这就是纳西先民的木楞房。随着农耕的发展,原先的木楞房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过渡到“三房一照壁”的“宅院”时代,从此“宅院”成为纳西人生命的灵都;成为纳西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她们魂牵梦绕的地方。纳西人一旦拥有自己的“宅院”,似乎就不再奢望什么。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固守着先辈们传下来的宅院,双一代一代地制造着新的“宅院”,它象一根无形的锁链,正在绞杀纳西人曾经引以自豪的创造精神。
   起房盖屋,在纳西语中叫“吉次丹然”,意为起房修院,突出了“宅院”意识。在纳西人的观念中,房屋与宅院并非同一概念,房屋只是宅院的一个部分,而且仅仅只是一个部分。而“宅院”有“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前者多在农村,后者多在城镇。所谓“三房一照壁”,就是在一块宅基地上,盖建北、西、南三栋楼房,东面设照壁(围墙)。这种结构的宅院便于阻住西北寒气,采纳东方的暖阳,大门开朝东南,构成一个明亮温暖的小院。厨房一般设在西、北两个角,取顺风之势。而“四合五天井”与北方四合院差不多,四栋楼房一个院子,加上四个漏角,称为“四合五天井”。由于城镇地皮紧缺,家族繁衍,往往由几家人共同居住,已逐渐背离纳西人早年追求的宅院氛围。近年已有不少迁出城镇,另选宽敞空地建盖本来意义上的宅院。这似乎说明了当初建造宅院并非完全是为了物质需求,而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观念的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化,人们不大愿意被他人窥见自己的隐秘,便借助宅院把自己与他人隔开,形成大社会中以家长为中心的小天地。而这种精神文化追求,又不知不觉地加大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份量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也许都揉合着家庭这个特殊形态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
   实际上,纳西人的宅院情结,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对居所的挚爱,而更主要的是来自于他们日渐长大的儿子们。较早接受汉文化的纳西人,当然也接受了“无后为大”的思想,儿子是家中的宝贝,是家族中的希望,也是祖业的继承者。在自由生育时代,一家有两三个儿子是常事,有四五个兄弟也不算太多。父母们毕生要为每一个儿子建造至少一栋楼房,这是漫长而浩大的工程。分家的时候,按“小儿守大房”的古俗,由最小的儿子占有祖宅,并分给他一栋最大的房子。其余房子则由兄长们瓜分迁走,并各自修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宅院。一个纳西人,从二十来岁结婚开始,就要为“三房一照壁”奋斗,到四五十岁时,儿子又要成家立业,又要起房修院。如此循环不断,终其生在这个怪圈中旋转,有的由此致病致残,有的劳累过度,丢下孤儿寡母,早赴黄泉,岂不哀哉。
   近来实行计划生育,大大减轻了父母们的建房压力,但“宅院情结”有增无减,真是此情依依,一往情深。即使已参加工作的纳西人,本可以在单位里分到住房,但他还是钟情于自己的宅院。无论干部还是工人,莫能例外。
云南地区特产
         
云南白雪茶:
又名地雪茶,产于海拔 4000 米 以上的雪山,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能降血脂、减肥、醒脑、清热解暑、生津、润肺、止咳,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咽夹炎等有显著疗效。购买盒装雪茶后可经常开水冲泡饮用,亦可与其它茶叶混泡饮用,同时还是馈赠亲友佳品。
云南三七: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云南三七分布较广,几乎在海拔 1200 米 、 1700 米 的地区都有种植,其中以文山州各县为主要产区,该州的砚山、马关、西畴等县栽培三七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三七具有“生打熟补”功效,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参治跌打劳伤有效;服熟三七(用鸡油或其他油将生三七炸黄即成熟三七),能补血强身。经科学研究并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三七与人参一样,含有四环三萜等补养成份,而且比人含参含量还高, 三七所含的酮类化合物,能促进血液循环, 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耗氧量,减轻心肌工作负担。用三七治疗由冠惊讶病引起的胸闷、心绞痛及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效果甚好。日本医学界还认为三七有抑制癌症的作用。因而销路甚广,现远销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
   如何选择三七, 认别其品质? 三七分“春三七”和 “冬三七”两种, 这是以采收季节来区分的,在结籽之前采收的为春三七,结籽以后采收的为冬三七。以春三七的品质为佳,选择个大。体重、色好、光滑、坚实而不空泡者为最好。冬三七绉纹较多,质量次之。
云南牛肝菌:
牛肝菌分白、黄、黑三种牛肝菌,食用方法相同,味道亦近似。牛肝菌菌体肥大,肉质细嫩,含蛋白质高,在西欧各国被推为著名的营养食品,是菌类中换汇率较高的畅销商品。自 1923 年起,云南省的白牛肝菌开始出口西欧,极受欢迎, 供不应求。现在白、黄、 黑牛肝菌均组织出口。牛肝菌生长于海拔 900 米 至 2200 米 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缘地带,在石林途中一带和石林附近出产较多,生长期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易于采集。在此期间,去石林游览的客人,一般可以吃到新鲜的牛肝菌,云南省的牛肝菌,大部份是切片晾干,组织出口。
云南茶叶:
茶叶很早以来就与咖啡、 可可一起, 成为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是世界 100 多个国家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茶叶是云南省久负盛名的特产, 生产历史悠久, 距今已有 1700 多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很广,现在云南省种植茶叶的县占全省总县数的 92% 。所产茶叶除供应国内市场需要外; 还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数十个 国家和港澳地区。
   云南以“茶叶的故乡”而驰名。由于气温、土质、阳光适宜, 云南种植的大叶茶, 具有质优高产、发芽早、育芽力强、生长期长、芽叶肥厚、叶质柔软等优点。经科学分析,茶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的总含量高,故色艳、味浓、 耐泡,加上加工制作技艺精湛, 形成了种种风格独特的传统名牌茶叶。其主要品种有滇红、绿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五大类,其中滇红、普洱茶及紧压茶中的沦茶、七子饼茶等深受国外游客喜爱。
食用菌——竹荪:
食用菌含有多种氨基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视为珍贵的“山珍”佳肴。经常食用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清肺益气,降低胆固醇,预防肝硬化,有的还有抗癌作用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喜爱食用的高级滋补食品。 食用菌是没有叶绿素, 不会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自己不会制造养分, 必须依靠其它植物提供有机质供生长发育。云南植物资源丰富,为多种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在世界上可供食用的菌共 600 多种, 其中云南就有 300 多种,比较著名的食用菌有:竹荪、鸡纵、松茸、牛肝菌、虎掌菌、猴头菌、黑木耳、 银耳、干巴菌、青头菌、 北风菌、香菌、鸡油菌、羊肚菌等,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气灯纱罩。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圆柱状的菌柄, 粉红色的蛋形菌托, 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整个菌体显得十分俊美, 色彩鲜艳、稀有珍贵, 被人们称之为“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竹荪之鲜,因含有较多的氨基酸,还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竹荪有防食物腐败的特点作用,在炎热的夏季作菜煲汤时,置少许竹荪入内,可防止酸败、延长存放时间。它还是食疗佳品,能减少腹壁脂肪;还具有镇痛、补气、降低血压的作用。竹荪是我国高档出口土特产品,人们比喻用一两黄金换一市斤竹荪。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是云南省著名的中成药,它对于止血愈伤,活血散瘀,消炎去肿,排脓驱毒,具有良好疗效。因此成为主治各种跌打损伤、红肿疮毒、妇科血症、咽喉肿痛和慢性胃病的特效良药。既可外敷,又可内服,病情严重时,先服一粒“红色保险子”,效果更佳。从二十世纪初行销于世以来,蜚声中外,经久不衰,被誉为伤科圣药。 1979 年和 1984 年曾两次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远销世界各地,誉满全球。云南白药是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经过长期实践,于 1924 年配方制成的,最初取名为“百宝丹”,以后又称为云南白药。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政府要他交出秘方,曲不从,遂惨死重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曲焕章家属献出秘方, 1971 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建立了云南白药厂,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批量生产。
云南历史风云
云南历史上的宝石贸易: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珍爱宝石,视为财富的象征。《汉书·食货志下》说:“秦兼天下,币为二等……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因宝石产地较为集中,以亚洲为例,主要集中在斯里兰卡以及伊洛瓦底江上游区域,各地方的人们要获得这一珍物,不惜远涉千山万水,前往采购。因此,宝石成为古代贸易的重要商品,很早就加入到了对外贸易的行列,而云南则是这一贸易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地出光珠、琥珀、翡翠、水精、琉璃。”《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也载:“哀牢出水精、光珠、琥珀、琉璃、翡翠。”永昌郡地跨伊洛瓦底江上游广大宝石产地,同时,永昌外通缅甸、身毒、大秦,内连中国内陆腹地,成为宝石贸易最繁盛的地区。唐宋南诏大理时期,民间私商贸易和官方朝贡贸易都包含宝石在内。当时,自外地输入的宝石有琥珀、瑟瑟、光珠、玉石等。因大量珠宝玉石输入,极大地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蛮书》载:云南妇人发髻及耳“多缀真珠、金、贝、瑟瑟、琥珀”。《新唐书·南诏传》也说:南诏妇人“以两股辫为发髫,耳缀珠贝、瑟瑟、琥珀”。
   明代,云南宝石贸易日盛,规模也最大。明中央政府曾在云南置太监,就近经营宝石,凡采买先由辖官办理,后与商贾贸易。 1639 年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还描述了他在永昌城买琥珀、绿虫的情况。由于大批珠宝玉石经云南输往内地,明朝时期,上至后妃命妇,下至平民仕女,莫不以拥有金玉珠翠首饰为荣。
   清代云南对外贸易中,宝石贸易仍占有重要地位,这方面的情况,众多云南地方史志都有记载。康熙《云南通志》提到的宝石有琥珀、水晶、菜玉、墨玉、催生石、青花石、宝砂。乾隆《腾越州志》卷三说:“今商客之贾于腾越者,上则珠宝,次则棉花,宝以璞来,棉以包载。骡驮马运,充路塞途。今省会解玉坊甚多,砻砂之声昼夜不歇,皆自腾越至者。”道光《永昌府志·物产》也说:当时的商人为了购买宝石,“裹粮行数十日始至其处,购之甚难,货之亦甚贵,若宝石、琥珀、墨玉之数则尤其贵,且远者。”光绪《腾越厅志·土产》还说:琥珀、玛瑙、珊瑚“从腾越达于省会,故州城八保街,旧讹为百宝街”。更有甚者,就连西方学者的著述中也不乏云南宝石贸易的情况记载,足见云南宝石贸易的影响程度。
云南历史文化名镇:
黑井古镇 黑井镇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在古代,黑井是云南几大盐产地之一。古镇依山傍水,街道蜿蜒曲折,石雕、石碑、古建筑、古墓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岁月在悄悄地流走,凹凸不平的砂石路和斑驳陆离的石墙上已刻写了古镇的年龄与岁月的沧桑。
   建水古镇 : 百里滇山,十里坝子,三里古城。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隔一庙,七里之遥一桥,八里之远一塔……这些寺寺塔塔犹如章章节节歌歌曲曲,记述和颂扬着建水悠久光辉的历程,被专家学者誉为“古建筑博物馆”。
   石羊古镇 : 晒盐蓬、古寺、古民居,就是云南古镇之一的石羊古镇的真实写照。虽然石羊古镇历经了 2003 年大姚里氏 6.2 级地震的浩劫,但这座明清时修建成的古镇仍然以苍老的风骨屹立在我们眼前。
   因地处狭谷地带,古时众多盐运驿道均用青石板铺就,时至今日青石板上的马蹄印仍依稀可辨,所有这些均是石羊古代盐文化历史的见证。
   束河古镇 : 束河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清泉之乡、手工之乡、杂姓之乡、文教之乡”,在游人眼里束河一直是一座活着的古镇。没有丽江大研古城的繁华,却有比丽江大研古城更为宁静的景致,这就是有“微缩古城”美誉的束河古镇。
   娜姑古镇 : 因铜而生、随铜而逝的千年古镇娜姑,因“万里京运第一站”而成为明清时期中国版图上的一个经济重镇。古镇背倚山巅,遥对青山,近临坝子。远远望去,它那古朴稳重的身影与周围的山山水水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
   如今的古镇虽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但依然尚存一部分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巷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商文化”的古镇风貌。
   娜允古城 : 娜允始建于元朝年间 , 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傣族古城。“娜允”是傣语,意为“城镇” , 娜允历来是滇西南通向缅甸、泰国的口岸之一。经历了 700 多年的风雨沧桑,但至今仍保留着傣族古镇的特色和风韵,蕴含着丰富多采的傣族土司文化,是至今最真实、最完整的傣族礼制建筑。
   风羽古镇 : 位于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古镇——风羽古镇 , 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以及青石板路、清清溪流、古塔、古树的相映点缀,让风羽古镇独具风韵。
   古镇背后的鸟掉山每年都有上百种侯鸟迁徙飞来,传说古镇之名就是根据 " 凤毂于此、白鸟吊集、羽化而成 " 得来。
   剥隘古镇 : 这座在滇桂交界辉煌了几百年,素有“滇粤津关”之称的古镇,百年来,延续着高原的豪迈、秉承着水乡的旖旎,散发着壮家的质朴、闪烁着商家的睿智,以独特的魅力饮誉大西南。其厚重的历史积淀,物化成剥隘灿烂的人文景观,青石铺就的甬道古巷,沧桑斑驳的巷口码头,以及随风漂游的渔船……这些无不深深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
大理历史风云: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汉代,大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蜀身毒道)中转站,汉武帝在这里设叶榆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候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 l09 年)汉朝在这里设置了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崔唐、不韦等县。
   唐初,洱海周围出现了蒙崔、越析、浪穹、邓赕、施浪和蒙舍等六个“诏”(部落)。六诏中蒙舍诏居南,故称南诏。公元 738 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其后,南诏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强盛时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缅边境,东达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
   南诏从第一世王细奴逻到末代王舜化贞共经历 13 个君主的统治,于公元 897 年被权臣郑买嗣所灭。公元 902 年,郑氏号称“大长和国”。 927 年剑南节度使杨干贞又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立“大天兴国”。 10 个月后杨又废赵善政,自立“大义宁国”。南诏历史共 247 年。南诏时,地方行政建置设十赕、六节度和二都督区,其中十赕为统治中心,均在大理州境内。
   公元 937 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把持地方势力,挥戈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起大理国政权。公元 1253 年,蒙古忽必烈率军从青藏高原南下,跨革囊渡过金沙江,攻占大理城,大理国最后的国王段兴智被俘,大理国瓦解。 大理国经历了 317 年, 22 个国王,其辖境与南诏极盛时大致相当,大理州境内的行政建置大致沿用南诏时期,仍是大理国的统治中心。
   大理国灭亡后,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公元 1274 年)派赛典赤 • 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建立云南行省,云南的政治中心由洱海边的大理转移到了昆明。公元 1276 年,赛典赤把原来的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建为路、府、州、县。至此,“云南”正式成为行省级区划的名称。现在大理州的辖境当时分属于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平民府和威楚路。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 1382 年),明军袭破大理城,改路为府,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三府。现今的永平、南涧两县则分属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 年),吴三桂率清兵入云南。但严格地说,清朝最终控制云南全省是在吴三桂死后的康熙 20 年(公元 1681 年)。这之前,云南政区基本沿袭明治,以后亦只有小的变更。清朝,大理地区各县分属于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隶厅。大理府为迄西道治所,云南提督驻地。
   公元 1911 年,昆明“重九起义”后,云南成立军政府, 1913 年改迤西道为滇西道,后为腾越道。 1929 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置了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 13 县。 公元 1950 年 2 月 1 日,大理专员公署成立。大理专区辖大理、下关、邓川、洱源、云龙、水平、漾濞、蒙化、凤仪、弥渡、祥云、宾川,以及现在属于临沧地区的云县、缅宁(今临沧)、顺宁(今凤庆)共 15 个县市。 1956 年 11 月 22 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到 1983 年,区划几经调整,大理州辖有现在的一市(大理市)、八县、三个民族自治县。 1982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大理被定为全国第一批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 11 月,国务院又将大理列为全国 44 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大理的历代国王:
段思平,大理喜洲院榜村人,南诏清平官段忠国六世孙,布燮段宝隆子,段家世世是南诏的大军将、军将、南诏设置通海节度使,由段氏所主。段思平善于抚纳部众,为讨伐杨干贞,他得到好友善巨郡(永胜)城守高方的支持,并借了东方黑爨、,松爨等三十七部兵,攻入羊苴咩诚,推翻了“大义宁”,杨干贞败死,段思平于后晋天福二年( 937 年)即位,建国号大理。仍以羊苴咩为都城。封董伽罗为清平官,高方为岳侯,免三十七部瑶役三年;赦有罪无子之人,驱逐杨氏邪臣,罪大的交罚爽明正典刑,表扬忠良、更改不良制度,除去苛令,因此远近归心。
   大理国制度,多因袭南诏,加强文官统治,疆域基本上是南诏版图。段思平在位八年死,子思英立,被思平弟思良废为僧,思良自立为帝二年死,子思聪立。宁王朝建立,开宝元年( 968 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宋北方未定,无力顾及西南,从此大理地方政权数十年不与宋朝廷往来。思聪死,子素顺立,开宝二年( 969 年),大理东部发生边乱,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素顺派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标、都监三军礼乐爽长附马布燮段彦贞等统军平定边寨,诛代连弄兔等,同时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曲靖)会盟、颁赏。素顺死,子素英立。
   段素英笃信佛,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素英死,子素廉立,素廉无所为,传位素隆,素隆禅们为僧,素谦之孙素贞立,素贞也禅位为僧,传孙素兴,素兴荒淫被废,群臣立思平玄孙思廉。
   思廉时,侬智高在两广建立大南国,兵败逃入云南,降于大理国,宋募死士入大理求取依智高头,大理杀其头送邕州知事萧立注,从此大理与宋有了交往。
   宋嘉佑八年( 1063 年),姚州杨允贡叛乱,被岳侯高智升平定,思廉封他为德侯,赐给白崖、禾匈两地,又晋封缮阐(昆明)侯,子孙世袭。思廉禅位为僧,子廉义立。
   廉义在熙宁九年( 1076 年),派使者入贡宋朝廷,献贡金装碧玫山、毡、剡、刀剑、犀皮甲、鞍辔。后四年廉义被杨义贞杀死,高升泰起兵杀杨义贞,立廉义侄寿辉,以智升为布燮,子高升素为缮阐侯。寿辉因高氏势逼避位为僧,高氏立思廉孙段正明,高升泰为相,弟高升祥为缮阐侯。正明禅位为僧,高升泰于宋绍圣元年正位,建国号‘中国”。升泰既平杨义贞,为清平官兼九爽威力越重,至登王位,在位二年后病重,死前鉴于前代郑、赵、杨三家不能长久.遗嘱子泰明还位于段氏。升泰死,高泰明立段正明弟正淳,泰明自己为相。
   段氏复兴(大理国又称后理国),政令都出自高氏,人称高国主,段氏徒拥虚位。缅甸、波斯、昆仑等国进贡,先见高国主,然后朝王,高氏为久远计,大封子弟于永昌、昆明、建昌、鹤庆、楚雄等重要地方,使权力集中在高氏家族。宋崇宁二年,大理派遣高泰连奉表朝贡宋帝,求取经典书籍,得到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一年后正淳禅位为僧,子正严立。
   段正严,又名和誉,勤理政事,即位时各方入贡,而三年后,东方三十七部反,相国高泰明用兵平定。政和五年( 1115 年),缅甸朝贡金花犀象,政和六年大理派遣李紫球、杨苛样,李伯样向宋朝廷贡马三百匹,麝香、牛黄、细毡、碧玫山等物,宋封段正严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往国大理国王,大理与宋朝的联系增多。大观四年,大理地震,倒十六寺,坏民居无数,靖康元年( 1126 年)五月,都城羊苴咩大火灾,焚烧三千九百家。
   南宋建炎四年( 1130 年)以后,宋朝廷年年向大理买战马,在邕州横山寨设置提举司,买马逐年增多,由五百匹到二千四百匹,后增至每年三千五百匹。罗殿、特磨、自杞等部(在贵州、广西、云南边界地方)也到大理买马,转手卖到横山寨。民间往来贸易也多,大理刀、细毡、犀皮甲、麝香、牛黄、长鸣鸡等货物都卖到内地。段正严在位时间长,年老禅位为增,子段正兴立。不久段正兴禅位为僧,子智兴立。
   公元 1115 年以后,大理与内地不仅贸易频繁,文化交往亦大增,官方、民间都有交流,宋乾道九年( 1173 年)大理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二十三人到横山卖马,有一件文书上载,需要《文选入《五臣注》、《都大本草广注》、《五藏论》、《大般若经》、《十大会序》、《初学记》、《张孟押韵》、《切韵玉篇》、《集圣历》、《百家书》各类;并需瓷器、琉璃壶、沉香木、甘草、石决明等药物。一文书上还说:“古文有曰: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识词,知己之人,幸逢相接,言音未同,情虑相契”;这些卖马人文化如此,可见当时大理文化的一斑。
   智兴最信佛教,在位时修六十寺院,并加修龙首关、龙尾关,加强羊苴咩都城的防御。段智兴死,子智廉立,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一千四百六十五部,放置在都城内五华接。在位二年死,传弟智样。
   段智群刚登皇位,三十七部反,智样到寻甸地方平了叛乱,封高观音隆为缮阐王、高光日为缮阐演习(大府主将)、高太样为相国,举用贤能,培养人才,农业丰收,国家治理得好。后禅位为僧,子祥兴立。
   宋淳佑四年( 1244 年),蒙古出兵灵关,远征大理,祥兴派高禾为将,在 九河战死,宋派使到大理祭吊,祥兴死,子兴智立。
   蒙古蒙哥汗三年( 1253 年),太弟忽必烈伐大理,八月到临洮,兵分东、西、中三路,过大渡河,渡金沙江,直进龙首关。大理国相高太祥守大理。十二月十二日,忽必烈率领兀良合台等部队入关,十三日攻克大理都城,段兴智奔逃缮阐,高太祥退到姚州。忽必烈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个,分头号令各街巷,军民安定。姚枢搜集了大理图书档册。高太祥在姚州被俘,被杀于五华楼下。兀良合台攻克缮阐,俘段兴智,宪宗赦了他,命他仍守旧地。大理国从段思平至段兴智,传二十二代,三百一十六年至此灭亡。
云南的黄浦军校:
20 世纪初年,清王朝在昆明先后开办了一些军事学校,如: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速成中学、测绘学堂、军医学堂,是清廷 " 新政 " 的具体措施之一,但规模很小。清末,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遍及全国,清政府为挽救自己垂亡的命运,开始学习西方军事制度,决定在全国重建新式陆军,组编 36 个镇 ( 一镇约等于现在的一个师 ) 。到 1909 年 2 月,云南陆军编成一镇,授全国新军第 19 镇番号,兵力约 l 万余人。原云南防军士勇改称巡防队,共 62 营,约 2 . 4 万人。云南新军的组建完成后,由于军官缺乏,士兵素质低下,新军急需军事学校培养人才,于是, 1909 年 9 月云贵总督折奏朝廷,要求兴办云南陆军讲武堂,但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半年后就停办了。复办过程中,李根源起了重要作用。李根源,云南腾冲人,官派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军事,加入 孙中山 先生反清同盟会。 1908 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次年 3 月接到云南藩台沈秉望邀请电,回到云南主办讲武堂,初期任讲武堂监督,后任总办。李根源走马上任,为办讲武堂,倾注了大量精力。讲武堂择选校址在承华圃,落实学校机构,购买教学器材,乃至骑兵、炮科使用的骡马,他都亲自过问,并且聘请一大批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任讲武堂教官。他们是李烈钧、方声涛、沈汪度、唐继尧、张开儒、顾品珍、刘祖武、李鸿祥、罗佩金等,其中同盟会员占很大比例。经过积极筹备,云南陆军讲武堂于 1909 年 8 月 15 日 正式开学。
   云南讲武堂的办学任务主要是:轮训在职军官,期限一年;招收普通学员,经过三年培养,到新军中任中下级军官,学科设置为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四个专科。讲武堂的管理和教育训练非常严格。学校有一大批高水平教官,他们依照日本军事教育制开儒、顾品珍、刘祖武、李鸿样、罗佩金等,其中同盟会员占很大的比例。经过积极筹备,云南陆军讲武堂于 19D 年 8 月 15 日 正式开学。度完善制定培养计划。除低年级开设必要的文化课程外,军事学课程系统全面。文化课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伦理、器械画、英文和法文;军事课有战术学、兵器学、军制学、地形学、测绘学、筑城学、卫生学、马学,各种典范、令,以及战术实施,沙盘教育,野外演习等。讲武堂的教官军事素养好,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效果非常突出。讲武堂的教官和学生在 后来的军事生涯中,经得住战火考验,不仅具有新的军事知识理论,熟知战术战法,而且能征善战,英勇无比。所以,滇军被后人称誉为“强兵强将,能征惯战”的队伍。讲武堂在进行严格军事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学员操行的培养,要求着装军容一丝不苟,要求学员和善礼貌,公买公卖,严禁惊扰百姓。学校用正直与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影响学生。正如李根源编写的校歌所唱:“风潮滚滚,感觉那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练铁肩,担重任,壮哉中国民:正当中 ! ”这一切正好与清朝统治者的愿望相反,讲武堂成为了培养大 批民主革命战士的新式学校,成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主要阵地。
   李根源是较早加入同盟会的会员,他以隐密的革命党人身份主办讲武堂后,乘机大量聘用具有士官毕业生资格的同盟会员及具有革命思想的人土到校任教。全校教官 41 人,同盟会员有 17 人,反清革命派有 11 人,倾向革命的教师有 8 人。 1910 年 4 月李根源任总办后,委任湖南籍土官生沈汪度任监督,加上原任提调的张开儒,他们 3 人都是同盟会员。可以说讲武堂实际的行政领导权已经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了。在讲武堂的课堂中,在 野外演练的阵地上,革命的教官都应用各种方式,用举例、暗示、隐喻的方法,宣传反清思想,“以革命大义激励学生”。方声涛教官对资产阶级民主的理论很有研究,秘密宣讲孙中山的主张,对学生有很深影响。唐继尧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李根源让学生看滇越铁路通车,以法国殖民者耀武扬威的现实素材,激发学生反帝爱国情绪。与口头宣传、现实教育相配合,革命的书刊也在师生中广泛而秘密的流行。《民报》、《云南》、《警世钟》、《猛回头》等都是进步学生争相传阅的刊物。但是,革命党人在讲武堂的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清兵曾到学校搜查革命书刊,开除了传阅革命书籍的历史教官李伯东,自动剪去发辫的几名学生被监视上课。李根源任劳任怨,极力保护师生。大家也团结一心,谨慎开展革命活动。同盟会在讲武堂的组织十分严密,一般以小组活动,相互之间无横向联系。而且还秘密发展同盟会员,朱德就是进校后不久加入同盟会的。这些办法十分有效,才使得反动统治者查无实据。讲武堂为辛亥革命做了较好的人才准备。留日回国的同盟会员大量进入讲武堂和云南新军,正是革命党人遵循孙中山革命计划的一种安排。云南河口、永昌 ( 今保山 ) 起义失败后,在清军内部开展革命工 作已成为革命的需要和经验。讲武堂毕业的一批军官被派往云南新军中,反清革命的势力开始渗透到清军中。他们在士兵中播撒革命的种子,使士兵的反清情绪一天天高涨。朱德亿当时的情形说:“大家经常谈论和考虑的,就是怎样发动革命起义。”
   在昆明“重九起义”中,曾在讲武堂任职的教官占大多数。新军中的讲武堂毕业生在起义斗争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在这一场真刀真枪的浴血拼杀中,讲武堂师生身先士卒,有的英勇牺牲。云南陆军讲武堂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熔炉。在后来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讲武堂师生怀着尚武报国的忠诚,不惧强权,不畏牺牲,勇往直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功勋。历届毕业生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杰出的革命将领。第三期的朱德、第十五期的叶剑英,双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龙云、卢汉将军为云南和平解放做出过贡献。还有解放军中的白族将军周保中,后来成为朝鲜国家领导人的崔庸健等都从讲武堂走上革命道路。这些爱国人士和著名人物永远成为了讲武堂的骄傲。
   为充分肯定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培养出众多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的历史功绩, 1983 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陆军讲武堂光耀史册。
大理春秋述史:
在苍山坡脚的马龙、佛顶、龙泉、白云,洱海东岸的赤文岛、海南村小岛、鹿鹅山、大墓坪、金梭岛等古遗址上,从发掘的考古资料看,大理有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 古代人们在苍山缓坡上沿着溪流,在地下掘出圆形或方形土坑,以坑壁为墙,上盖草顶,过着半穴居式的生活,居室在一层层平台上,平台由人工改造而成。从这些遗址出土了夹砂陶器,颜色驳杂,有碗、钵、盆、罐、带流器等生活用品,也有纺轮、纺锤、网坠等生产用具。石器有斧、凿、刀、砺石等。 后来人们渐渐向缓坝区移居,平台面积较大,不仅住人,也有了小型的农田,有人工引水的沟渠。为了防御敌人的攻击,筑起了由内城、外城、城壕构成的小土城,城边有水池。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大理进入了青铜时代,在洱海沿岸的下关、挖色、向阳村、海岛村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在这些出土文物中,属于兵器的有钠、斧、三义格剑、矛、箭簇;属于生产工具的有尖叶三角锄、犁、凿、歃、奔、斧;属于生活用具的有杆栏式房屋模型、釜、豆、杯、勺、筋、蹲、锥;属于乐器的有铜鼓、葫芦签、铃、编钟;属于装饰品的有镯、笄、星状饰片、葫芦形片、三角形、牛头形、石榴形等;还有青铜制的马、骑上、牛、羊、鸡、猪、狗等类。此外,还有一件铜棺由七块铜板铆成,重约八百斤,棺壁上有各种动物及回纹图。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居住于平坝和海河岸边,过着饲养六畜、以马乘骑、用牛耕田的生活。手工业和冶炼也较发达,并发展了音乐、绘画等美术。出土的青铜武器之多,说明当时部族间战争的频繁。
   西汉至隋朝时期
   西汉武帝开发西南,欲打通至印度的通道,于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派兵征伐云南,滇王降,在滇池地区设益州郡,继而西征,被“昆明人”所阻。拔胡将军郭昌,于元封四年受命西征时,被昆明人战败,之后,汉加强兵力,经几次大战,战败西洱河各部族,各部族臣服汉,汉王朝始在洱海地区设立叶榆县(辖今大理、洱源、鹤庆一带)属益州郡。县治在今喜洲,这是洱海地区由中央王朝第一次建置的县一级政权,喜洲成了历史上洱海周围的政治中心。汉王朝征服了洱海地区,继而西征,受到衰牢族的反抗,直至东汉建武年间,哀车内附,蜀身毒道的开通,是陆路外交的重要通途。由于汉王朝边官苛求无度,从西汉至东汉几十年,各部族屡次臣服而复叛,形成了洱海周围地区的频繁战争。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形成魏、吴、蜀三国。蜀国开始经营南中(今云南、四川南及贵州一部),遇到南中大姓的反抗,南中四郡有三郡反蜀,只有永昌一郡功曹吕凯,府丞王伉拥护蜀国,蜀建兴三年( 225 年)诸葛亮南征,杀首领高定元,捉孟获,四部平定,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久远安定南中,诸葛亮把南中四郡分为七郡。永昌郡的叶榆、云南,越崔郡的青岭、遂久、姑复、益州郡的弄栋,共六县合成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后来吕凯被土人所杀。
   晋统一中国,在南中建置宁州,叶榆归中央统治。南朝宋、齐、梁、陈和北魏北周,无力统治南中,洱海区域脱离了中原王朝统治。此后二百多年,在洱海附近形成了“数十百部落,大都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群长,有数十姓,以杨、赵、李、董为名家,各据州郡,不相役属”的局面。
   南北朝时,爨氏独揽南中,他的势力达洱海东境。隋文帝于开皇十七年( 597 年),派史万岁南征,爨元归降,既而爨震死,爨元又叛,文帝杀之并收他的诸子为奴隶,同时放弃了南中。
云南造纸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纸传入云南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但对云南手工造纸术的记载较晚,元代才有确实的记载,明代以后关于云南造纸的史籍记载较多。清代时少数民族地区手工造纸得到发展,从四川、湖广等地来的工匠带来了造纸技术。因此清代有关云南造纸的记载最多,造纸业最发达,手工纸成为宫廷贡纸,甚至还出口至越南等地。在这些确实的记载前,云南的造纸业应有一定规模,并已掌握较高技术。纵观历史长河,云南的民族,如汉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瑶族、哈尼族、藏族、彝族等都有造纸的记载,为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载体作用。根据史料,云南少数民族用纸、造纸的历史并不一样。白族是被最早记载的,三国、晋时就有用纸的记载,南诏时期较多,对其造纸术的确切记载则见于元代。白族造的纸被称为白绵纸,主要用构树所制,纸薄而坚韧、质色白,纤维均匀、表面平滑,用于书写佛经和传抄书著;根据考古发现,古代所用的白绵纸与现代白绵纸在纸质上没有差别。白族的白绵纸至今仍是云南有名的手工纸之一,鹤庆仍是云南手工造纸中心之一。纳西族造纸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元代,其造纸术受藏族影响,东巴纸用具有毒性的特殊原料制成,可防虫蛀,质地白、厚、坚韧,是东巴经传抄的重要载体。傣族造纸业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明代中叶,以构树皮、竹子为原料,傣族所造的纸用于传抄佛经。禄丰和禄劝的彝族用其所造的竹纸传抄彝族经文。其他民族用纸和造纸的记载多见于明代和清代,主要以竹子为原料。根据竹纸的质地不同用于祭祀、裱糊、装饰、剪纸、纸币及卫生用纸等。历史上也出现过稻草纸、麻纸,但因纸质差很快被淘汰。
   解放前,手工造纸有一定规模,多属民间私营行为,是主要副业。民间手工造纸具有实用性,用途广泛,如宗教用纸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草纸。草纸主要用于包装、家庭卫生用纸、学生作业用纸以及用于点烟的纸捻等。宗教用纸主要是钱纸,用于祭祀。钱纸在民间极有销路,在有的地区,其产量占整个土纸生产的 90% 左右(巍山县志, 1993 )。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就有机械纸进入云南,解放后至 70 年代前,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的造纸厂都春后竹笋般纷纷建起,并都与当地手工造纸相结合,有的私营造纸厂改为国营或集体经营。文化革命期间,由于破四旧、破封建迷信及大跃进等政策的实施,土纸的用途减少,尽管有一定生产,但产量下降,有的地方甚至不再生产。东巴纸就是在 50 年代就停止生产的。 70 年代后本地或外地的机制纸大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对成本高、劳动强、周期长、质地较差的手工造纸无疑是一个冲击。现在民间的手工纸生产有一定恢复,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政策的放开,宗教用纸的需求增多。而旅游业的发展,对质地好、具有文化涵义的纸,如东巴纸被一些具有民族意识的民族精英和学者、发展工作者复兴。
   今天白绵纸和竹纸的生产仍具有一定规模。但总体而言,手工纸由于机制纸的应用、原料资源减少、造纸成本高以及耗薪材大等原因,规模已有所萎缩,主要用于祭祀、卫生用纸、丧葬等。但手工纸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在旅游发展的今天,手工纸本应更有市场,只是如何将手工纸与市场结合,却是一个探索的问题。
关公有女嫁云南:
读云南历史是件很费力的事,风之末端这样说,是因为在明、清两代,当时的中央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集权统治的利益,曾经有意识地对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地方史志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收缴和焚毁。即便流传下来一些,也被作了一些手脚。
   尽管解放后,在新的民族政策下,云南本土出现了方国瑜那样的历史大师——风之末端的偶像——。明朝之前的云南还是有些面目朦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间历史传说就显得十分重要,也许,透过传说的层层迷雾,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真正历史的蛛丝马迹。
   在云南玉溪地区澄江县的旧城村旁,有一座金莲山,此山不高,前对着万顷良田的澄江坝子,远近烟村,尽收眼底。极目之处,是抚仙湖的粼粼波光和点点白帆。东边的象鼻山,似大象伸鼻吸水。西边的伏虎山,似猛虎蜷伏,风之末端上山时虽然没带罗盘,但一看四至,不由惊呼:这在古时风水学上,称为“虎象把门”,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
   上山 100 多米,就见到一座规模不大的古墓,墓碑上刻着:汉忠臣:兴亭侯子李公讳蔚、寿亭侯女关氏三姐之墓。
   兴亭侯,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李恢的封号,李蔚是他的儿子。寿亭侯,则是国人皆知的关羽关云长,关三姐就是他的女儿了。
   根据《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关羽是有一个女儿的。《三国志》:“……(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三国演义》:“……诸葛瑾为使,投荆州来。入城见云长,……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在这两本书里,关公的这个女儿就只是这样出现过一次,后来就不知所终了。不象张飞的两个女儿因为先后作了刘禅的皇后,作者还多写了几笔。
   那么,这座古墓中的关三姐会不会就是关公的这位“虎女”呢?
   在当地老百姓口头传说中,这位关三小姐名叫关银屏,关羽遇害之后,被刘备接到成都,先主对她百般呵护。后来诸葛亮作媒,把她嫁给了李恢之子李蔚。
   这里得说说李恢。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俞元就是现在的澄江一带,旧城村原来还有一块古碑“汉兴亭侯李恢故里”,一直到民国时期还立在村口。
   熟读三国的读者应该记得,马超投降刘备,就是因为李恢只身到马超营中陈说利害,马超才被点醒而作了蜀将。诸葛亮南征孟获,兵发三路,一路是诸葛亮自己、一路是马忠、一路就是李恢。
   李恢因为是云南当地人,谙熟滇中山川,为诸葛亮南征身先士卒,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叛乱后,诸葛亮又将治理南中的任务交给他,李恢治理云南期间,保持了当地的政治稳定、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关系,并发展了云南的经济文化和内地的交流。《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李恢:“公亮志业”,“公”即识大体,“亮”即明事理,“志业”即是有事业心并且做出了成绩。
   据说李恢的儿子李蔚年轻英俊,勇武过人,深得诸葛亮赏识,所以才作此大媒,将等同于公主身份的关银屏许配于他。关银屏不愧是将门之女,深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远嫁到尚未开化的边疆。在澄江民间,一直流传着她辅佐夫婿,传播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的故事。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一直保护着她的墓地,到墓前上香献花,络绎不绝。
   关三小姐的这段传说,历史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文成公主这样的女杰比比皆是。她们放弃优厚的生活,为少数民族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今天,在云南江川、澄江一带出土的古滇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得到汉代中原工艺风格的影响,这说明在那个时代,云南和中原的文化技术交流是十分密切的。
   也许,关三小姐是个传说人物,但在这个云南的民间传说里,我们可以看到云南人民自古以来和外界交流的渴望,并对那些给云南带来发展的先贤们崇高的敬礼和景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驻军分布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