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采取了哪两项举措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归类[3]
占领地区的奴役和掠夺,激起人民反抗。1812年,他率军入侵俄国,惨败而归。欧洲大陆的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等封建 国家和英国乘机围攻法国。在1813年秋天的莱比锡战役中,法军失败。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摘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材料二:清军入关后,沙俄强占雅克萨、尼布楚等中国领土,作为其侵略据点。1685年,康熙帝派清军分水陆两路进攻雅克萨,俄军被迫投降。但清军撤走后,沙俄又重返雅克萨。1686年,清军再次进攻雅克萨,俄军损失惨重。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 ――摘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日,因菲律宾军舰欲抓扣我渔民,引发中菲南海对峙。针对这一事件,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一是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丝毫让步。二是和谐稳定是中国要维系的大局……。应该说,通过直接谈判和友好协商处理争议,仍是当前解决黄岩岛问题的最佳路径,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将这种努力进行到最后一刻。……”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1)请回答材料一中“他”是谁?(2分)(2)根据材料一回答,“他”发动的对外战争性质有何变化并导致了什么结果?(4分) (3)根据材料二回答,你如何认识康熙帝组织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2分)1689年,清朝与沙俄通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什么条约?(2分)(4)依据材料二、三回答,康熙帝处理领土争端和当前中国政府对待南海争端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4分)(1)拿破仑(2分)(2)由反侵略战争演变成了侵略战争。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4分)
(3)捍卫中国主权或维护领土完整的战争(反侵略的战争亦可)(2分)《尼布楚条约》(2分)
(4)一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二是直接谈判平等协商。(4分)[;湘潭]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请回答:⑴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1分)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⑵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1分)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1分)⑶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1分)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⑷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⑴祖国边疆(海疆)安宁(1分)抗击倭寇(其它答案如与俞大猷配合,荡平沿海地区的倭寇等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计分,共2分)⑵荷兰(1分)澎湖巡检司(1分)⑶沙俄或俄国(1分)派清军进攻雅克萨或发动雅克萨之战。(如只答签署《尼布楚条约》计1分。共2分)
⑷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计分,2分)[;岳阳]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中外友好交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西汉时期开辟的、连接亚欧大陆的陆上通道是什么?请你列举两例当时通过这通道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或手工业品。(4分)(2)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盛况空前。日本先后13次派往唐朝访问、学习的使团名称是什么?中日友好交往对日本历史上哪次重大改革起了推动作用?(3分)(3)明朝时,明成祖派谁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对南洋(东南亚一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分)(1)丝绸之路
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任选其中两种)(2)遣唐使
日本大化改新(3)郑和
郑和下西洋 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南洋的开发。[;岳阳]2012年中菲黄岩岛事件,引发了国人对海防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初一下册的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初一下册的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初2016届第二学期第二次学习效果评估检测 历 史 试 题 (总分55分,40分钟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杭州成为著名的粮仓 B.政府在对外贸易港口广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C.北宋景德年间,昌南镇的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的青白瓷誉满天下 D.南宋的都城临安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2、“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右图)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一位法国学者说:(中国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 ①交子 ②夜市 ③瓦市 ④岁币 ⑤喝茶品茶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4、走进下面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城市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下面哪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①可以去夜市买东西 ②坐在勾栏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看杂技表演 ③普通百姓可以穿多种颜色的衣服 ④大街上店铺林立,你可以随意吃到各种风味小吃 ⑤城市平民都住着高大宽敞、富丽堂皇的瓦顶平房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5、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描写了宋朝的哪一节日 A.端午节 B.中秋节 C元旦节 D.清明节 6、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  初一历史试题第 1  页(共4页)  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1279年我国处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7、元灭南宋后不久,中国再度完成统一。下列史实发生于元代的有  ①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②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③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 ④重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明史职官制》记载,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下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9、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10、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空前强化,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强化君主集权的是  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B.实行八股取士 C. 设立军机处 D.分封藩王  11、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A.英勇抗金,忠君爱国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12、下面是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①宣扬国威 ②加强对外联系 ③开发南洋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13、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A. 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 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 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4、“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对古代一位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下列图片中的哪一位?  初一历史试题第 2 页(共4页)  :按要求列举:(4分)  16、元朝时,负责管理西藏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17、明成祖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措施是:  18、清雍正时为强化君权而设置的机构是:  19、中俄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是:  三、材料题:(共11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  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1)材料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2分)  (2)六部有什么作用?它对谁负责?(2分)  (3)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1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  初一历史试题第 3 页(共4页)  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是哪里?他的船队最远到达哪些地方?(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3分)  四、简答题:(共10分)  22、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1分)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  (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1分)郑成功是在哪一年收复台湾的?(1分)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1分)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重庆市重庆一中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重庆市重庆一中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0|
上传日期: 16:42: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重庆市重庆一中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DOC
官方公共微信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措施_百度知道
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问者采纳
清朝时期俄罗斯的音译是罗刹国 康熙与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划清了两国边界,并派驻了士兵进行防守。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康熙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相似的试题还有:
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请回答:⑴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⑵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⑶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⑷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请回答:⑴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⑵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1分)⑶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⑷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材料二: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就是中国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原本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事情,现在不到一个五年计划就提前完成了。材料三: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材料四: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请完成:结合材料指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农村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党和国家关心农民生活、重视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