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人称射击单机游戏我,简述谢谢虫的故事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姓名:肖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罗成琰
摘要本文认为,鲁迅小说中有很浓厚的自叙传特色,论文主要探讨鲁 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小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目的在于, 通过鲁迅第一人称叙述小说的分析,探讨鲁迅是如何通过第一人称叙 述把
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的,本文的价值在于力图梳 理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主人公和鲁迅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文认为,按照小说第一人称与鲁迅自我之间的微妙关系,鲁迅 的第_人称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一、残缺童年的精神自叙传特色;二、启蒙者自省意识的自叙传特色;三、复调性质的自叙传特色;四、价值观悖论的自叙传特色。这种划分并不根据或仅仅根 据鲁迅的生活经历与小说叙述者及主人公之间的实际吻合程度,而更 为关注鲁迅内心情感和体验的变化与发展,致力于从文本中的“我” 和主人公身上找到鲁迅的心灵烙印,即带有明显的自叙传印记,而这 种心灵烙印可能是直接也可能是间接甚至是相反的。另外,本论文还 力图发掘鲁迅选择第一人称来表达这种心灵烙印的原因和方法。关键词:鲁迅,第一人称,自叙传 Abstract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in the Lu Xun novel has thick from passesonnarratesthe characteristic,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in the Lu Xunnovel between the first perSon,the novel leading character and authorsnarration complex relations,the goal lies,through the Lu Xun first personnovel’S analysis,how discusses Lu Xun is integratesthrough thefirsttoperson narration own innermost feelings experience andthe emotionthe work,this article value lies in tries hardtocomb in the Lu Xun novelbetween the first person,the leading character and Lu Xun dialecticalrelations.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accordingtothe novel first person and theLu Xun self-between subtle relations,Lu Xun first person novel maydivide into four fundamental types approximately:First,the incompletechildhood’S spirit from narrates passesonthe characteristic;Second,theto narrate passestorchbearer engages in introspection consciousness fromonthe characteristic;Third,the duplicateOilaccent naturefromnarratespasses passes toorthe characteristic;Fourth,the valuesparadox from narratesnot actonthe characteristic.This kind of division doesaccordingmerely tallies the degreeaccording to between Lu Xun lifeexperiencepaysand thenovel relatorand leading character's reality,but moreattentionto the Lu XuninnermostⅡfeelingsemotion and the experience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devoted in‘‘I’’andontheleading character body finds Lu Xun mind namely had obviously frombrand mark fromthe text,narrates passes onthe mark,but this kind ofevenmind brand mark possibly was also possibly is directly indirectisopposite.Moreover,thepresent paper also tries hard to seek Lu Xun toreasonchoose the first person to express this kind of mind brand mark the and themethod.Key words:luxun,Luxun’Sfirst-person-na删ive,autobiographic novelH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尚1络沙田年l≯月f口日 ’~一 I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口。(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为f笈沙 日日J ≯D导师签名:丐“嘴期期 矽刃,7年年f乙产 月月 p≯日日48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引言:关于鲁迅小说第一人称与白叙传特色的研究“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的创作受到作家推崇。不用仔细梳理,就能发现这样一种有意思的文学题材热潮: 在这些作家的小说作品中有非常明显的作者影子的痕迹,有的用 第一人称来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思想感情、审美爱好,比如说郁达 夫的小说集《沉沦》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从作品中大量的心理描写来 看,都带有非常明显的自叙传风格,一个在故乡求学的忧郁孤独的学 子形象跃然纸上;也有的即使以第三人称来创作,自叙传风格也很明 显。比如,《南迁》中的“伊人”,也是有明显的自叙传特色的,那种 直白无露地抒写自己的郁闷愁苦的状态,就是一名弱国子民的真实刻 画。当然,在同时期的其他作家中,庐隐、郭沫若、陶晶孙等人的作 品中都有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海滨故人》, 就基本浓缩了庐隐大半辈子的人生轨迹。 在现代文学史上,把这些重点抒写自我情绪,着力叙写身边的琐 碎小事的小说叫“自我小说”,因为作家自我的个性情绪非常强烈而直白。评论界也大都因为作家的个性气质和思想感情在这类小说里表现得更彻底,所以就把这些小说定义为自叙传小说,为了研究的方便, 笔者在以下的论述过程中也采用这个说法。 自叙传小说在那个时代的流行,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 的。一群从国外归来的有志之士深感中国封建旧文化的桎梏,深感文化觉醒道路的艰难坎坷,深感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焦虑和迷惘,选择文l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学这种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来抒写那种复杂的情怀,是很自然的一种文学选择,因此,创作自叙传小说,成为当时很多作家的一种文学自觉。从这个方面讲,鲁迅也不例外。 从抒写情感上来说,选择第一人称来进行写作,应该更容易给作 家创作一个良好的平台来细腻和直白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深层次 情感。但是,对于自叙传小说来说,很多的作家往往采用第三人称来 进行创作,表面上看似乎难度增大了,但是,实际情况上,即使作家 不用“我”而用“他’’来写,创作者并没有完全隐退,也没有忽视自 我,当他在创作的时候,一旦遇着某个场景某个情节或者某个人物与自己的某种审美体验相似时,就会潜移默化之间融入更多情感,无形中对这个角色融入更多情感,我们发现,这个时候作品中的第三人称 已经有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烙印,比如我在前面讨论过的中国作家庐隐、 郭沫若和郁达夫的小说。不过,也有另外一种情况,作者笔下的第一 人称“我’’,并不是很直观的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的真实写照,可能是作 者对现实状态中的自身在小说中进行加工、改造,最终,这个“我”可能反映出与作者现实状态不大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或者对立的状态,因此,是一种变形的我。而且,鲁迅小说的魅力恐怕更多体现在这一个方面,正因为鲁迅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人物角色“我",经常是一种变形的“我”,一种经过改造的“我",这与郁达夫他们的小说创作有很 大的不同点。因此,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不能与郁达夫等作家创作的 自叙传小说划到同一类型,“我"与作者之间充满一种复杂的关系,正是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鲁迅的小说人称更值得品味,这也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2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文学评论届对鲁迅作品中的“我”的叙述方式的分析并不少见,..很多的评论家也努力去建构“我”与鲁迅之间的一种联系,这个并不 新鲜,其实,说到创作动机的问题,鲁迅也多次表示过自己的小说是 为人生而写作的,小说离艺术的距离很远,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鲁 迅的文学创作观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注重文学的启蒙作用;不过, 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关于鲁迅创作动机的其他论述,比如,他在《呐 喊?自序》中说:我在年青时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 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 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 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 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不难看出,鲁迅的创作心态是矛盾。一方面,他要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对年轻时做的梦的一种追忆,表达自己在追梦过程中的 一种寂寞苦痛情绪,这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写作;另一方面,他也要 以“听将令”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文学是一种工具,是一把匕首, 是一支投枪,是一剂唤醒大众、为黑暗中的启蒙者呐喊助威的良药。 他实际上在告诉我们,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鲁迅先生曾经向许广平先生袒露过自己的矛盾的创作心态,。一方面带有“人道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带有“个人主义"色彩。@具体到他的小说创作而 言,这两种焦虑情绪的互相博弈会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并通过各o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5. 。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9―80.3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种劈式印下可寻的自我痕迹。因此,在我看来,他的小说是以艺术的方式来展开对曾经经历的 追忆。这些追忆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不难理解,鲁迅很愿意选择特 殊的人称结构来表达他的叙述。但小说创作毕竟跟现实社会有距离,对于鲁迅小说中“我"的解读,不能笼统地说就是自叙传,更重要的是,他在小说中投入了他的强烈的个性心理。“o.0 ol即鲁迅的小说创作o常常是他心理活动和自身灵魂的直接投影。”①这就是说,“我’’作为叙 述人不仅具有叙述形式的功能,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 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Nd,说的叙述中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清楚鲁迅把自己的想法情感融入作品的方式方法,而且,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呢?有人曾经如此评论,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地发展小说叙述 者复杂艺术的第一人。”②一个不得不引起注意的事实是,在这些有限 的短篇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是鲁迅最常使用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比同时代的自叙传小说创作的作家而言,鲁迅的小说叙述艺术发展得更有个性,也更多元化,这当然与鲁迅自己的思想气质 是分不开的。o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f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1. 。李欧梵,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469.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第一章残缺童年的精神白叙传特色文本从作家本体角度出发,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进行创作,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个人生命体验,是作家通过个人生 活经历所获得的对社会、人生极具个性色彩与强烈感情背景的认识与 感悟。个人生命体验包括个人经历与个人经验,又富含通过对个人经历与经验的概括抽象而获得的具体感性经验与理性理解。艺术家一方 面比常人更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强烈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他的 体验又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艺术个性与艺术表达。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回忆”成为贯穿其小说叙述的线索,这方面的小说有《社戏》、粼故 乡》、《孔乙己》、《鸭的喜剧》和《兔和猫》,“回忆”固然使得这类小说的自传色彩特别浓厚,但显然我们更要探讨的是在这类以叙述者 “我’’来回忆童年记忆的作品中,“我”与作者的叙述情感是否具有手 致性?作者又是通过一种什么方式或者视角来传达自身的情感,从而映现作者对于已逝时光所牵着的精神的丝缕?j我们注意到,鲁迅在写作这类小说时j?普遍采用一种独特的童年视角,那么什么是童年视角呢?理论界一般认为,“童年视角”就是作 家在进行创作时用成年人的理性思维写作,但同时融入了儿童的情感 思想,能够以儿童特有的新颖和惊奇的感受去评定我们几十年来熟视 无睹、习以为常的事物现象。因为采用了童年视角,所以在文学作品 中会大量描写童年时代的生活、感受和经历。之所以采用这种写作方式,是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不像成年人_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样没有沾染成人世界里的各种旧规俗务,也没有成人世界里的尔虞我 诈,没有功利性的交往与争斗,他们用真诚纯净的心灵去感受整个世 界和人生,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的人、事、物都是一种单纯而和谐 的存在。在他们想表达时,能够无所顾忌地说出他,fHU艮里的世界,能 够直抒胸臆,能够直白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个人喜好,并且毫无遮掩。可以这么认为,作家在创作时采用童年视角其实是回到了过去, 是一种时间和情感上的回归,描写童年的生活经历,抒发童年的儿童 情感。.从创作题材上说,作家的文学创作要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来源,在社会实践中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生活,而一个人的童年时代,1是他观察和感受世界的起始阶段,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初判断来源, 尽管童年总是匆匆流逝,童年时代的身体和心理都不成熟,但看似这 些不经意的人、事、物都可能对整个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 到今后的世界观的形成。作家从事创作时也会从童年时代的记忆中去 寻找题材和体验。所以,理论界在研究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动机时,总是会去着力探讨该作家在童年的经历、作品中的童年经验、童年视角等等,由此作为突破口去发掘作家艺术创作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童 庆柄在《现代心理学美学》中说,作家的童年经验是“作家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各种心理体验的总和, 就是他在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记忆、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①不过,这是一种。童庆炳.现代心理学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4.6 -?--――__―一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_=鼍7―皇鼍,-'?暑,一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心理体验,而不是一种人生经验,.因为这两者之间概念是不同的:,经 验更多的是指外部世界在个人的脑海中留下的印记,也可以指所获取的各种,与个人的生命本体关系不大。体验直接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着力于人的内心最深处,带着很强烈的个性色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 活动。文学创作与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但与作家 的个人体验关联更大,在某种程度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作家个人体验 的一种表达方式,必定带有作家个人的符号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 作家的童年经验首先是作家个人的一种审美体验,会影响到他今后的 文学创作,会给作品增加新的解读视角,从而使作品产生更丰富的艺 术内涵。比如说,作家在创作时的素材积累、创作缘由、.创作视角等等都会受到他的童年经验的影响。按照童庆炳对童年经验的理解,他 把童年经验大致划分为两种:一是丰富性的童年经验,,是缺失性的童年经验,丰富性的童年经验是指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在物质和精 神方面都比较富足,没有受到各种外力的挤压,;是一种健全的人生体验。所谓缺失性经验是说“他在童年时代存在某种不幸,比如物质匾乏,比如精神上没有感到幸福,甚至遭受摧残和压制,在童年生活中 没有同龄人的乐观和单纯,相反感到压抑。”①笔者认为,鲁迅的童年经验具有这个特点,他的童年甚至就是缺失性童年经验的典型,鲁迅以童年为题材而创作的小数不是说是他童年生活的自叙传,只能说, 是融入强烈的童年生活体验带有明显自叙传色彩的小说文本。:先从他 自身的童年生活说起吧,’鲁迅的童年以十三岁作为分界点,在这之前,中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4).61.7t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他是生活是幸福而自足的。周家在绍兴当地也是一个大户之家,家庭显赫,门第高贵,在鲁迅的祖先中,不能不提做过知县的祖先周介孚,他曾是江西省的一个县令,尽管后来家道中落,但在当时的绍兴,周 家家境殷实,水田半百亩,一家人的吃穿用没有任何问题,这个从鲁迅作品中可以看得出,家里请有长工和短工,鲁迅作品中也有大量在 家里读私塾、在花园里嬉戏,还有家里各种佣人生活的描写。鲁迅的母亲叫鲁瑞,她很疼鲁迅,对他的关心要超过对其他兄弟的关心。童年时的鲁迅是无忧无虑的。无忧无虑的他没有想到,造物如此捉弄人,幸福是那么的短暂,以至于以后在鲁迅的小说中,总是流露出对美好童年的无限追忆的惋惜感。那一年他还仅仅只有十三岁,幸福的生活二下子就朝这个刚刚懂事的小孩关上了门。他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发而卷入牢狱之灾,周家被查抄,全家于是从城里搬到了乡间,没过 多久,周伯宜(鲁迅的父亲)又病倒卧病在床,为了给父亲看病抓药, 年少的鲁迅开始出没于大大小小的药铺之中,变故接踵而至,周家内 部又发生了新的分歧,兄弟倾轧,长辈指责,和谐的大家庭开始出现 了内讧和倾轧,在这种情况下,周围乡邻也从对周家的羡慕嫉妒变得幸灾乐祸,世态炎凉的残酷现实说来就来,这一切来得太快,鲁迅还没有享受少爷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开始要为生计而奔波。“有谁从小康家庭而坠人困顿的么,在这途路中,我以为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 面目"。①生活的巨大落差毫无保留地呈现在鲁迅面前,这对尚且童年 的他是种历练,但是,他又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卧病不起,他要过早。鲁迅.呐喊?白序【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5.二8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地承担起支撑全家重担的任务。他只能在后来的作品中去追忆曾经带给他美好回忆的童年。也可以说,相对于他其他的伙伴来说,他的童 年是有残缺的,他过早地失去童年的美好,过早的承担家中长子的责任,过早地体验世间的旦夕祸福和世态炎凉,这种缺失性经验成为他 日后创作的一个很强的动力和题材。我们看到,鲁迅在小说中把故乡 写得那么美丽那么动人,其实,这都是鲁迅在十三岁前的一种体验,这可能与他在乡下很短暂的经历有关。因为鲁迅的母亲在乡下,孩提时候,鲁迅经常去外婆家里玩,在那里,他无拘无束享受乡下清新的 空气,可以有一大群谈得来的小伙伴,能够做小孩子都喜欢做的?些活动,去河里抓鱼,去西瓜地里抓偷吃西瓜的猹,划着小船去看社戏:尽情欣赏乡下温馨宁静的夜景,乡下的一草一木都那么清新而富有诗 意,在那段时间里,一伙伴们的天真纯真和美丽的水乡景色给幼小的鲁 迅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那些日子是短暂的,.但正是因为它的短暂才显得弥足珍贵,一这些美好的回忆让鲁迅经常回味,‘也多次在小说中以各种形式提到,是那么美好那么纯洁。.-,i缺失性的童年经验在鲁迅作品中的体现并非真实状态,一般来说,作家的童年经验在作品中的出现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形,可能已经改头换面,一般情况下,作家的童年经验像其他的记忆一样,大都处在_个隐藏的状态,如果在成年后某个契机出现时,这个童年经验就会突 然之间被激发出来,。因此,、作家童年经验的再现是与他成年后的生活 经历有密切关系的j也正是因为鲁迅在十三岁时的家庭变故,、他开始 奔赴异地,开始了艰难坎坷的一生。频繁出没于药店帮久病不起的父9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亲取药,为了给父亲看病把一件件家当送去当铺典当出去,直至后来远离故乡到外地去求学,从此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乡下,乡下美好的记忆像流星一样短暂,当若干年后鲁迅重新回到故乡时,童年时的故 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后话。后来,怀着满腔的救国梦 想,鲁迅远涉重洋,去日本留学,学习医学,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他看到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的内忧外患,看到中国民众的麻木而不自 知,于是,满怀救国理想的他弃医从文,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国。回国 后的鲁迅在生活上并不平坦,救国理想一度受挫,为了生活,鲁迅四处奔波,不断地搬家,情感上并不幸福,兄弟之间也出现了分歧,家 庭关系很紧张,这让身为长子的他深感痛苦。在新文化运动中,他选择文学的形式不断地用手中的笔去唤醒更多的觉醒者,去唤醒更多的民众,希望建立一个崭新的文化中国。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 称帝、?张勋复辟、启蒙者的迷茫与困惑、广大国民的麻木不仁与自己 家庭的家庭、情感的不顺等都让他感到特别的伤心和绝望,现实是那 么的残酷无情,令人窒息,感觉不到一丝希望,在这种悲痛无奈的心 境下,‘他于是从外部世界退隐,?重新回到他的内心世界,回到在绍兴 乡下的乡村生活,重拾十三岁以前那些温情的往事。对鲁迅而言,那 些乡下的美好生活,那些单纯淳朴的小伙伴,那些温馨有趣的嬉戏久久让他难以忘怀。因此,鲁迅对童年故乡的追忆是一种非自发的行为,是被残酷的现实所逼迫。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方面他之所以采取童年视角是为了躲避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另一方面,在追忆童年时他会不自觉地隐藏故乡不太好的地方,回到那个带给他无限快乐的童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年。当然,这时的童年已经发生了变化,是经作者加工之后的童年印 象。伙伴们尽情嬉戏,毫无芥蒂,故乡的景色是那样迷人,生活是那 样富有诗情画意,一切都是那么纯真而又自然,这是他的理想童年,j 是他的缺失性童年经验中最为美好的瞬间片段。不过,在鲁迅的内心 深处,他不会忘记自己的缺失童年经验,于是我们既看到了少年闰土 的天真活泼也看到中年闰土的愚昧麻木,看到了纯朴善良的鲁镇乡亲 也看到了势力短见的“豆腐西施”,看到了观赏“吃人”的咸亨酒店的 小伙计的麻木和无情。 那么,鲁迅在运用童年视角而创作的作品中为什么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昵?如果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回顾往事,就不能不遇到这个防题:因为小说中的“我"是成年人,.所以在回忆童年时会用成人的经验视角去看待,这是理性而现实的,是一种经验性的惯性思维,另外‘ 一点就是,“我”不仅仅在思绪上回到那个童年时代,“我’?的成人视角暂时关闭,“我’’还是童年时代的我,。用童年的眼光去展现当时的场 景、事件、思想和情感。如果在现实情况下这个是不可能的,但艺术 创作就不同了,作家完全有可能进入到童年时期的经验世界,’用童年? 的眼光来演绎故事,而且,以这种方式来叙述,也许更能展现小说作 品的个性魅力。不过,对于鲁迅而言,.作品中呈现的似乎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叙述视角这么简单,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鲁迅这些小说 中的“我”其实看待童年的眼光是双重的o『、.一方面是以‘‘我”现在的角度去看待故乡和童年,在这个眼光里,.。那个曾经美好的故乡是那么 破败萧条,故乡的那些乡亲也已经不再可爱朴实,他们或者为了生活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而变得势力圆滑,或者已经被生活磨得麻木而木讷。另一方面是“我" 还是童年时的那个我,在我眼光的故乡永远是那么纯净,永远那么充 满生机和乐趣,故乡的人永远是那么和善厚道。也就是说,这是鲁迅 运用的双重视角。《故乡》的双重视角有时又在交叉状态,在追述故乡 时往往采用了童年视角,作者仿佛也回到了童年状态,语言清新,景 色明朗,人物纯洁;比如对童年伙伴闰土的刻画,二十多年后还是记忆深刻,脸色、服饰、动作、神态都是那么生动,那些曾经美好的岁月在这个瞬间仿佛都是那么清晰,而反过来,童年时“我”在自己家的生活,对封闭压抑的院落的描述,对生活遭际的痛苦也是历历在目。这时的“我”的叙述伤感而低沉,因环境的封闭,身心疲惫纤弱,缺乏独立自由的意识,没有斗志,没有锐气。而成年后“我"转了一大圈最后回到家乡,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完全迥异于二十多年前的乡村,这是一个在军阀混战之后萧条惨淡的小乡镇,房屋破败,庄稼萧瑟,小酒馆生意萧条,故乡乡亲或见风使舵世态炎凉,或眼神木讷表情呆滞,毫无生气可言。美好的故乡在现实面前被摧残得毫无活力。?。当鲁迅运用童年视角时,故乡的小伙伴是那么神气而幸福,他笔 下的闰土是一个项带银圈,长着紫色圆脸的英气少年,他手握钢叉在 西瓜地里刺碴,神态多么神气,他知道在雪地捕鸟、在海边拾贝,还知道去瓜地里刺碴,这些神奇的事情“我"是没有听过的,更没做过,.,我”的生活是在封闭的院墙内苦读诗书,无聊而单调,偶尔到后花园里去捉捉昆虫,已经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了。而当鲁迅运用 成人视角来观察故乡时,故乡就变成了凋敝不堪的农村,尤其是对闰12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土的刻画,=十年前那么神气的闰土早已没有那股神气劲,相反显得 那么呆滞和木讷,早早结婚生子,儿女一大堆,在军阀混战下,为了?家人的生计早已变得精神颓废,.尤其是与“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被世俗磨得苍老而窘迫,‘被封建礼制束缚吞噬,.很自觉地把“我”当成“老爷”而变得卑躬屈膝、胆小木讷。其实,“我”重回故乡后之所以很失望,是因为在童年时代对故乡的美好记忆,二十 年后这种美好记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 “我”在二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故乡时,‘‘我”脑海中的童年记忆 被唤发出来,在那个时候,-‘‘我”对故乡的感受是根据以前的童年经验;’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我”努力地怀着期待去观察故乡的人、事、物,髫一 因为童年记忆的美好’,,我”想通过这次重访再次印证那种理想的美丽,同时,也可以暂时为自己焦灼疲惫的心灵暂时找一个休憩的乐土≯谁是“我”失望了,’当,我”满怀惊喜地见到童年的伙伴闰土时j‘‘我匕!发现了闰土的明显变化,“我,,:感到被社会戏弄,感到封建旧文化的顽固的侵蚀力,甚至童年时代的唯美故乡也不能例外。事实是,鲁迅力 图通过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观察后的故乡境况的强烈对比.,?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的残酷现实,认识到封建旧文化对农 民精神上的戕害,残酷而无形,也表现了,我’’。文化革命失败的一些思考,7从农民自身的角度而言,’自己的麻木而不自知等劣根性也是重要方面,这也是鲁迅多次在小说中表达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思 想。鲁迅的另一篇小说《社戏》的视角也有相类似的地方,--小说里同 样都运用了复合视角o I.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故乡充满了诗情画,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意:青山绿水湖水荡漾,风俗古朴而富有情趣,故乡伙伴无拘无束充满情趣,乡下民众悠闲自在怡然白乐,一切都是那么温馨美好,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多少年后,“我”还记忆犹新。鲁迅用儿童的眼光给我 们描述了一幅非常和谐的自然画卷,彰显出乡村少年无拘无束、健康 快乐的精神状态。小说中有一个这样的细节,小说主人公“我”在长 大后也有过看戏的经历,但是,在我的记忆中,看到的只是嘈杂繁闹 的场面,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是乱哄哄的场面,在那种环境中,“我”, 根本没法平静下来去看戏,在“我”看来,这与童年时的看戏环境实 在是差距太大了。不难看出,在《社戏》中,之所以“我”在成年后 对城市戏剧很不满意,也跟童年的经验有关,是因为也是建立在儿时 的经验世界基础之上的。笔者依此认为, “我”在成年后重返故乡时是本着一颗单纯质朴的心态来观察社会的,在那个观察到的现实世界 中,“我”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个世界,相反,“我”只是远远地注视着, 像一个路人,远远地看,并不走近去。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成年 人普遍对周遍熟悉的现实世界感到疲倦,这种疲倦已经变成了一种麻 木性的习惯,默默的毫无理由地影响你的经验世界,只有通过艺术视角的设置,巧妙设置复合视角,我们才以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现实世界,甚至完成对经验世界的重建。当然,当鲁迅成年后,他也是以旁 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他并没有直接参与。 再看另一个作品《孔乙己》,鲁迅在写《孔乙己》时也是以童年的 “我"去观察整个鲁镇的。那个小酒馆里的小伙计默不作声,他不明 世事,见证了一切发生在小酒馆里的事情,看到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悲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的故事,而且,这个小伙计也是鲁镇百姓的代表之一j他也是_名看 客,这是孔乙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剧背景。鲁迅在写这个小说 时,有时运用童年的眼光去观察,有时运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观察,如 果用童年的眼光去观察时,那文字展现的画面就是生动有趣的,而用 成年人的眼光去观察时,整个基调就开始凝重,充满了一种惋惜懊悔 的伤感情绪,两种眼光的巨大反差犀利地嘲讽了封建社会麻木而不自 知的愚昧现状。从而更好地鞭挞了万恶的封建旧社会,尤其是那些天 天把孔乙己当成笑料的看客们,进而揭示出冷漠麻木的人际关系是造. 成民众现状的主观因素。总之,鲁迅在小说中经常通过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双重视角交替运用来表达情感,用成人视角时小说中就洋溢+,着一种批判的味道,-‘一旦回NJL童视角时就能看到一种温馨祥和的场. 面,能感受到一种单纯简单的情感,’虽然质朴,但很感人.。、我们还是要谈一下关于人称的问题,:从创作上说,作家构思任何‘一个故事,’他必须安排一个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与在故事中塑造什么样的人物是不一样的。有的作家选择第三人称,有的作家选择第寸人称,’也有的作家选择第二人称,‘当然,前两种情况比较普遍,+‘大多数作家是这样选择的。不过,也许作家选择人称来进行讲述也许不仅仅是个讲述方便性的问题,这背后往往有更为复杂的原因,,与作家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t.’下面,我们来分析鲁迅的作品中选择第_人称是否有着某种叙述表达方便的原因,抑或更多的是鲁迅自己的因素oi应该说,:‘选择第_人称叙述就是更多的通过“我”来表达所知所见所感,“我”当然不是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万能的叙述者,受到叙述空间的限制,不能完全享有叙述自由。不如第三人称的自由,第三人称是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作家可以凭借这一身份自由叙述,自由展开故事,自由发表评论干预。鲁迅的小说 中经常第一人称来叙述,这不是个别现象,而且,这个第一人称“我” 不仅仅是个叙述者,还经常是故事的主人公,比如小说《祝福》中,“我” 不单单只是在讲述祥林嫂的故事,不单单只是见证祥林嫂是如何从一 个富有生活热情的农村妇女变成一个精神麻木呆滞的女性的,更重要 的是,“我”与祥林嫂直接对话,“我”直接参与故事,面对祥林嫂的 提问,实际上是对“我"的灵魂拷问。分析鲁迅采用童年视角的小说, 我们发现,这些小说中的“我”不仅是陈述主体,而且还往往是小说 中的主要人物,他们一方面见证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一方面直接参 与故事或者推动故事的发展。上面我们已经讨论过,鲁迅的童年题材 作品中,“我"的叙述实际上都是带有复合型的叙述视角,既有童年视 角,又有成年人视角,两者各有区别又各有优势,在《故乡》中,“我” 当然不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闰土,但是我是一个重要的联系人,故乡前后二十多年的变化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现的,只有“我”对当年故乡的美好刻骨铭心,久久难以忘怀,也只有 j“我”对现在故乡的萧条凋敝痛心疾首,“我"通过“我’’熟悉的故乡的环境变化、人物变化(主要指精神层面)写出“我"的惋惜惆怅、 沉郁顿挫的复杂情绪。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第二章启蒙者自省意识的自叙传特色文本r《狂人日记》和《伤逝》都是鲁迅小说中最为独特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尽管题材分别很大,一部写的是一个“狂人”的若干日记;一 部是以爱情为题材,但共同的地方在于,这两部小说都有三个叙述层 面,而且都有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都是鲁迅先生花费了大量心血写 作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都很高,下面;‘我也从两篇小说 的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来探讨鲁迅的情感体验与第一人称叙述之间的 特殊关系。。‘就小说文本来看,《狂人日记》说的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余’:发现了一本日记,这本日记是由狂人所写。这个一余’i‘并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引导作用,j引出狂人的故事,狂人日记共有十三章oi实际上,《狂人日记》有三个层面的叙述。、、首先是狂人的叙述,他在自言自语,讲述自己被别人吃和害怕别人吃的一些感受,另外就是“余” 的叙述层面,“余”讲述了这个关于狂人的故事,.但“余”只是起一个 引导和过度的作用,不真正参与故事,最后就是作者的叙述层面,当 然,这个层面是处在一个隐藏状态的。’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还不能 简单地把∥余”的观点与鲁迅自身等同起来,还有必要探究在鼍余豫‘ 的叙述和“狂人刀的叙述中到底哪一个更接近隐含作者即鲁迅的情感 判断和价值立场,更符合鲁迅自己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抑或二者 身上都留下了鲁迅的自身印记?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其实是个清醒的人。他已经觉醒,他意识到自己即将被吃,所以才发狂。从精神特征上看,这个“狂人”精神错乱,过分敏感,极度多疑,但这正表明他的觉醒,这是他对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的一种清醒的判断,他的看似疯癫的语言其实就是他的一种反抗的方式,鲁迅先生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一个真正觉醒者的形象,“狂人”翻开历史查阅发现的“仁义道德”吃人的 真相是意识到危机的知识分子清醒的思考,是对封建家族礼教制度最 本质的总结。我们注意到,狂人对传统的态度前后两个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发 狂’’时蔑视传统,反叛传统,然而在其康复后却一反常态,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传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那么鲁迅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鲁迅在从日本回国之后,也是充满了斗志,豪情满腹,一心想根除封建旧文化,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新文化,?为之奔走为之求索,但是,很快他看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失败,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 在《(呐喊)?自序》里曾说,他经常感到孤独寂寞,他从经常困扰他的孤独寂寞的状态中,发现了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①鲁迅的孤独寂寞的状态当然不是一种个人的状态,是所有五 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所共有的,跟他笔下的发疯的“狂人,,的一种自我反省也有相类似的地方。评论者也大都认为,鲁迅通过这个所谓 的“狂人”道出自己最深恶痛绝的封建旧文化的残酷,知道封建旧文 化的可恶;也曾努力去摆脱,可是又摆脱不了。鲁迅自身又何尝不是。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7.18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如此。鲁迅回国后,举其一生之力去启蒙民众,办现代刊物,撰写白 话文作品,以此唤醒沉睡的中国国民,然而收效甚微,国民的麻木愚昧、木讷顽固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按理说,鲁迅的殷实家境能让他过上比较舒服的贵族少爷生活,然而形式发展瞬息万变,家里内忧外患家道中落,他只能比其他人提早成熟,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在日本的求学经历及留学回国后的所见所闻,让他深深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 失望,革命先烈的血却被当做救病的药引,这是一种对革命以及革命‘ 者的嘲弄,这是中国民众的一种悲哀,革命者在留学牺牲,周围民众 看客般的眼光让鲁迅感到无端的侮蔑与轻视。心中充满的是落寞与无奈,也许还有一丝仇恨的心理,这时候的鲁迅不再像回国之初那样激 情满怀,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感,.-当年鲁迅在日本时为实现 救国理想与其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筹办《新生》,遇到的难题很多,?但是最让他痛苦的是来自同胞的看客般的麻木与嘲弄,.;-尤其是幻灯片事件,国人无情堪当看客的场景在鲁迅心中烙下深刻的烙印,.,所以’,!在 鲁迅回国前,他对自己从事的启蒙事业其实是有隐忧的,一他并没有表现出盲目的乐观情绪,他甚至担心自己作为启蒙者是否也逃离不了中 国启蒙者以失败作为结局的宿命。。综上所述,鲁迅在写作《狂人日记》时,对启蒙的实际效果似乎并不抱太大希望,‘.他的心态可能更多的是不甘心的因素,‘。一像是.,带着面具的呐喊”者,’固另一种心态是,代表了鲁迅的一种反思,对自己所 代表的启蒙者的自身的反思,一.主要是精神层面b尽管鲁迅多次声称《呐。参见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一二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52.;量9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喊》里的小说尽量不表现消极的因素,这是因为,作为一名革命的卒子,他要启迪一些已经醒来的觉醒者,让他们去冲破黑暗如铁的铁屋子,他也曾经表明“却也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 那年青时候似的做着好梦的青年”①的初衷,但是,尽管他一方面通过凌厉的文字虽能真的如他所愿显现出“听将令”的踪迹,但另一方面, 通过“我”的自我叙述却使得“我”的真实情感彰显出来,这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正是通过这两个对立方面的建构才更真实地展现作家的个性情感,即作为启蒙者形象代表的呐喊、仿徨、苦痛、无助情 绪,这样一来,小说文本也就具有了一个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 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此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正是 通过这种独特艺术结构的建构,鲁迅的精神自传在“狂人”和“余”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角色的身上达到杂糅和统一。o鲁迅的另一篇小说《伤逝》同样是一个存在着三个相关层面叙述的文本:第一层面是涓生的叙述,涓生以第一人称“我”回忆他跟子 君之间的恋爱故事,这个叙述层是最明显的。第二层面是一个并没有直接露面的叙述者,这个从小说中“涓生的手记”字样可以判断出来,那么第三层面就是作者的叙述层,作者塑造了整个故事。??‘不过《伤逝》的外叙述者有点不同,在《伤逝》中作者并没有像:《狂人日记》的外叙述者一样,在小说开始的时候交代手记的来历和 在小说结尾的时候交代人物的结局,虚构的叙述者没有正面出场,没 有参与故事,充其量只是通过“涓生的手记”这样几个字作为一个标。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9―420.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志以副标题的形式出现,有意识的告诉读者小说的主人公是涓生,故 事的展开是通过涓生来进行的,涓生向读者讲述一个关于爱情、‘家庭 和幸福的故事,叙述者保持沉默,也不对小说人物发表任何评论干预。 这也意味着《伤逝》中的叙述者以缺席的方式存在,他无法也不能再 构成如《狂人日记》的叙述者“余”作为对立的另_个世界的文本意 义的功能性质。因此,笔者认为在分析《伤逝》的修辞结构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到小说叙述的层面有三个,还要引起重视的是鲁迅通过一种独特的叙述技巧尽量淡化这几个叙述层面的界限,特别是鲁迅与 小说的外叙述层的叙述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相当模糊而无关紧要。 作者巧妙地从小说的内部层面开始叙述,而在外叙述层除了副题处标, 有“涓生的手记”这五个字外,’他没有对小说的虚构特性做任何其他的特别说明,阅读完整篇小说,‘我们发现作为小说虚构性标志的外叙一述层的叙述者也没有再次露过面。’也就是说,j这一手法意味着读者如 果要想弄清楚作者真实的情感态度,解读’《伤逝》的叙述者与作者之、 问的关系,就不可能像解读《狂人日记》那般,而是必须直接进入到 小说的第一层面即小说主人公的叙述,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叙述来挖掘 鲁迅在小说中的个性情感特色,这也是《伤逝》较《狂人日记》更难 解读的原因所在。《伤逝》把子君涓生的爱情悲剧写得如此悲怆伤感,如此刻骨铭 心,如此发人深省,、很人程度上得益于男主人公涓生的叙述观点?“如 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伤,‘’为子君;为自己矽开首几句话,?打开叙述主人公回忆的栅栏,定好了全篇的情感基调,我们猜测本篇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小说就是涓生会给我们讲述一个充满悔恨和伤感的爱情故事,.小说基 调应该是伤感的,但是结果并不是这样,笔者发现涓生即第一人称的叙述前后充满了不和谐的因素,甚至会有前后矛盾的怀疑。应该说,小说的开头部分是涓生的浓烈的抒情,他在抒发自己对子君对这段已逝的爱情的惋惜、不舍,在对自己在爱情悲剧结局中所承担责任的忏 悔,表现出对子君的依依不舍和对她的真情追悔。在结尾的时候,“我”的忏悔情绪也是明显而热烈的,涓生为自己抛弃子君并为子君的死亡而深深的懊悔自责,强烈地谴责自己的良心,以此来乞求宽恕和灵魂 上的安息。然而,令我们惊奇的是,当小说行文到故事一半的时候, 故事发展到了小说主体部分的中间部分,我们发现小说主人公“我” '改忏悔自责的情感基调,反而陈列了一系列的理由去为自己辩解, 在他看来,他厌弃子君是有理由的,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显得有些理直气壮,.如果单从文本上去分析,涓生的忏悔是出于真心的自责,是 对这段爱情的忏悔,是对子君的一种情感交代,然而这是一种很复杂甚至有些矛盾的心态,涓生对与子君的分手过程的追述却分明是把责任归结给子君,他把原因归结于子君的改变,子君由一个新式女性变 为一个“褪着衣脚过生活”的旧式妇女,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那么,涓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涓生在小说文本中 其实不断地在强调这么一个身份,忏悔的涓生始终不忘强调自己作为_个新时代启蒙者的身份,正是因为这么_种身份,所以赋予了他许多只有启蒙者才有的特点,比如反对旧式婚俗和旧式礼教,主张爱情 自由,追求自我个性表达,也必定努力寻求自己生活生存方式的合理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性和必然性,’正因为这些启蒙者的性格特征,涓生认为子君在前期是充满新式思想的,这是他爱子君并愿意与她继续发展的原因,在两人同居后,子君却失去斗志而安于家庭琐屑,这点无疑不是一个真正的 新式人物的特征,可以说是落后、浅薄的,是旧式生活的延续和回归, 而现在自己竟然也安于这样的生活,可见是多么的虚伪,涓生对自己 今天的状态进行深刻的反思,甚至还上升到取消成为“人”的资格的 高度。涓生觉得这一切是自己无法忍受的,要了解这一切,要重新开始,要回到过去,那首先就是要结束跟子君的生活,不能跟受家庭琐 事束缚的旧式女性子君一起生活了,.涓生想到要跟子君说出真相,.首 先需要的是勇气和胆量,涓生觉得这种生活方式代表的是新生、,远见 和未来,.为此他不惜以伤害子君作为代价,甚至反过来安慰自己?:“这,于子君也是有益的。”其实,评论界经常探讨的那个“说与不说”的困 境,对矛盾抉择时的涓生并不存在实际的困绕,他的态度其实是很明?确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个事实,。涓生的抉择是因为他自始至终都以启蒙者的形象自居,他是用启蒙主义者的功利标准去对看待子君的。∥他最为欣赏的是子君的宣言式的话语:“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种宣言式的话语似乎就是子君是新式女性的标志,这也 是涓生最为看中的一点。但仅从感情上来看,涓生对子君的感情也许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至少在÷定程度上不是单纯的爱情,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涓声对子君的情感与爱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感情方面而言,子君是个受害者,,涓生对他的感情其实是对她的一种爱情的错误 解读,对于子君来说,真正受到涓生关注和激赏的IP":不是她的外貌,: 两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也不是她的个性气质,是她作为一个“新式女性.”的决绝态度,是她 话语中可以被放大的光明意味,是她行动中的大无畏精神。①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涓生的自白并不仅仅局限于陈述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 事情,他还在字里行间强调他忏悔的力度和深度。这是真实的情感表 达吗?笔者认为,这恰恰就是涓生开脱罪责的一种辩解过程。事实上,人类的忏悔,尤其是自我忏悔仅仅是一种言语上的谴责,但也仅仅局 限于言语上而已,并不是现实生活中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 补偿行为,因此我以为涓生的忏悔实际上就是涓生对抛弃子君的辩解 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身的忏悔。那么,如何理解涓生的那种伤感情绪呢,我认为,在显性层面上说,这是真诚的,也是涓生的 真实情感,不过,我们更要注意到的是,涓生在潜意识层面其实是在哀悼自己启蒙活动的最终失败,在涓生看来,他的辩解之所以站得住脚是因为作为启蒙者的他与作为被启蒙者的子君在同居后产生的巨大 的差距,也正是因为这种差距,涓生甚至明知道如果他对子君说出真 相就有可能就此毁灭了子君,结果他还是说了,我们知道这就是叙述 者呈现给读者的涓生的最真实的叙述,这恐怕也是鲁迅所赋予主人公 的真实叙述。’其实,在鲁迅的日本留学期间,就已经对中华民族的诸多“民族 劣根性,,深恶痛绝,并且改变了出国留学的初衷而提早回国。从幻灯 片事件后开始,‘他认识了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的重要性,开始把文艺 当成改变民族劣根性、重塑民族品格的主要武器,翻译外国先进文艺。参见罗小茗、涓生的思路一<伤逝>重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3):213―214.搿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作品推荐给中国民众,.并且着手创作激进的论文,跟朋友合办刊物,一 参加各种先进社团,不断呼吁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不过结果很残 酷,效果并不好,即使在经过辛亥革命后,鲁迅发现古老的中国诸多旧礼制依然很难驱除,启蒙者的一些努力很快被沉重的中国旧文化淹没,在这种情况下,百无聊赖的他只得把自己救国的雄心埋进抄录古 碑、整理民间艺术史等“甚为无聊”的事里面,就是他后来听从了老 朋友的劝告后“遵将令”再次做起了鼓吹文章,但终究免不了国民的 懦弱与愚昧、社会的腐败与堕落这种无奈的结局。当奔走拼搏的结果 在沉重的现实面前显得是那么卑微而渺小时,鲁迅感到失望之极,.有资料显示鲁迅在回归前甚至一度动摇自己当初的回国理想,而且还很强烈,‘当这种想法累加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另_种想法,’即对他所作 的救国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做出反向的颠覆性的质疑。’如果,‘当他的这 种质疑仍然没有答案抑或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时,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 为产生怀疑,.更有甚者可能会对自我的身份和能力也进行质疑,f作为 一个启蒙者,他经历了从最初激情呐喊到后来的落寞仿徨的过程,’不过鲁迅体验最深的恐怕还是那种“叫喊于生人中j而生人并无反应"@的极度寂寥的感受。从文本分析得出,他也认为这种极度寂寥的感受 ?直伴随着他,.还因此成为他内心Ⅳ鬼气”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种落寞的感受一直纠缠着他,.鲁迅一直在怀疑人生,起初在《狂人日记》 中怀疑觉醒者的归宿,?然后又在。《药》中怀疑启蒙者的献身意义和革 命意义。?如果说《在酒楼上》’抒写的是对启蒙者的壮忘不能酬的无奈―――――――――――?――――――:――――――――――二o’‘o鲁迅.响喊?白序【M】.鲁迅全集第l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7.25 两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那么在《孤独者》中就直抒胸臆地抒发了反抗者的绝望与孤独,在鲁 迅的内心里,他经历的是一个不断失败不断失落不断绝望的过程。最终,他开始怀疑启蒙者本身,质疑启蒙者的存在意义,这是鲁迅在经 历这么多世事后的一种深层的绝望,是他对整个人生价值的一种怀疑, 也只有这种怀疑才是一种根本性的怀疑,这是一种无法摆脱无法逃离 的虚无感。基于此,从自我表达的意义上来看,《伤逝》也反映了鲁迅 的内心自省,也是一部反映启蒙者内心孤独落寞、不断思考人生价值、社会未来前途的内省作品。这种焦虑是中国现代启蒙者的普遍心理特征,真实而充满矛盾,也是作为现代启蒙者代表的鲁迅自己的富有强 烈自省意识的精神自叙传。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第三章复调性质的自叙传特色文本俄罗斯著名文学理论研究大师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曾经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复调小说,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理论界 一般认为,一个作家,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小说创作中,也不可能把一切都理得那么清楚,把j个个故事都讲述的那么完整,因为他 自己的灵魂可能也有多个状态,甚至可能是相对或者矛盾的,.在他进行创作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抒发自己的内心纠结,t’并且会在作品中有 意或无意地显露出来,这样不仅不是什么坏事,1甚至可以把自己表露 得更加深刻。复调小说,就是指作家性格灵魂的多个侧面,这些侧面在作品中会或明显或隐晦地表现出来。在这个方面,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中,也同样留下了自己情感灵魂的多个侧面,而且大都隐晦地体 现,以复调的方式体现着强烈的自叙传色彩。具体而言,有的像《在酒楼上》的“我”那样直接参与故事,有的像《头发的故事》那样只是一个旁观的见证者,不参与故事。甚至小说的第一人称与主人公在 外貌和个性气质方面也比较相似。基于此,胡尹强教授认为叙述者“我" 就是鲁迅自身的自叙传或者演绎可能的自叙传。①下面我从鲁迅的小说 《头发的故事》、《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来探究作者与第一人称叙述者、故事主人公的多元化关系和结构。就作者这个层面而言, 我们发现,N先生、吕纬甫还有魏连殳,。胡尹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67―284.27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I■■■_■■I■■■●-■●■■■-■■●■■■●■●■●■■-●■■■■l__■■______l●■_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_●o●一他们在外貌上跟鲁迅很相似,在个性气质上也有共同的地方。N先生 的叙述简直就可以认为是鲁迅自身的经历,尤其是《在酒楼上》的吕 纬甫,“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的外表在长相上就与作者酷似, 根据周作人的回忆,《在酒楼上》写到的为小兄弟迁葬、《孤独者》写 到的为祖母大殓,均取自作者自己的经历,据周作人的回忆,《在酒楼 上》写到的为小兄弟迁葬、《孤独者》写到的为祖母大殓,均取自作者 自己的经历,至于魏连殳“当兵”的情节则据说是鲁迅确曾动过的真 实念头。①另外,从精神气质上来看,吕纬甫尊敬母亲,孝敬母亲,对 待母亲的要求内心不愿但也会默默选择接受,向往革命,但是对革命过后中国一如之前的实际现状感受深深失望藩寞的心态,.这些都很像鲁迅的个性气质,魏连殳既对别人冷漠,拒别人于千里之外,内心里 又深深热爱这个社会,这些也跟鲁迅的心态很相似。以严家炎为代表 的评论者引入了复调的观点,他认为小说第一人称“我”与主人公的 叙述是组成作品复调的两种不同音响。②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鲁迅在这几个小说中把自我的气质性格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人物身上,既有第一人称“我”,也有各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这些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担鲁迅的人格侧面。 《头发的故事》中的“我”虽然出场,但是很快淡出,当N在大 篇叙述关于头发的故事的时候,我甚至一度保持沉默,不发表任何态 度, N先生一直在叙说,而“我”只在小说开头和结尾的时候进入文本。.《在酒楼上》的故事展开也是通过第一人称“我”而导入的,但“我”。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香港:香港中流出版社,1976,163. 。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32.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更多的时候处在沉默状态,吕纬甫独自在叙述那些往年的琐事;在回忆往事,在抒发自己的内心隐痛,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安静地倾听,在 留意周围环境的变化,有时发表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评论,在某种程度 上引导着吕纬甫对过去的经历进行追述,或者慨叹目前的遭遇,或者 插进“我”对吕纬甫经历的主观感受。《孤独者》“我”直接参与叙述 的过程,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直接评价魏连殳,主动性更强,参与性 更强。.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三个小说中,“我"都在把主人公介绍给读者,但是介绍的角度和方式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头发的故事》l,《在酒楼上》、《孤独者》三个小说从创作的时间上,.“我,,与故事主教公精神性格、价值立场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头发的故事》讲了÷个Ⅱ唯N先生的故事,他在改革之初率先剪掉头发,,然后为维护自己的改革 结果而挥着手杖打人,?小说中的N先生是一个革命启蒙者的形象,、他 憎恶旧社会,‘对于革命与启蒙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痛苦经历,.也有着像《狂人日记》中“狂人”二样的情绪√这种情绪充斥着文本的绝 大部分空间,。成为文本的主要基调。’叙述者“我”?也参与了与N先生 的对话, N先生是这样出场的:“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可以看得出;“我”对一N先生并没有多少好感,。“我,,.对N先生的牢骚并不认同,“我’?想告诉读者 自己并不认同N先生的价值立场,.即使叙述者‘‘我”没有明显表达自己的意见。另一篇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年轻时血气方刚;充满革命激情,富有破坏力,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革命理想P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在革命受挫后流露出明显的挫败感和颓废情绪,前后不同人生时期的精神气质反差较大,“我”在倾听他的这些人生回忆和情绪表达时没有流露出明显的厌烦情绪,没有去打断他的叙述,更多的时候是在表达 一种概叹和理解,这是一种对志同道合者的抚慰,是对自己人生道路 的一种怀念。 《孤独者》则是不同的状况。首先,《孤独者》‘里的“我”很了解 魏连殳,在对他的叙述中具体而详尽,不再是对N先生或者吕纬甫那 样只是点滴的描述和介绍,而是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启蒙者形象。早期充满了革命斗志,对理想充满信心和富有激情,当这种决绝的反抗失败后,选择了?个悲剧性的自我毁灭的方式来作为人生的归宿。一 我们看到这个叛逆者魏连殳的话语在叙述者的回溯中不断出现,有时是很直接的,与第一人称“我”当面进行对话和论争,甚至于在“我”不同意他的关于孩子的看法时,他竟然还直率的发脾气,有时是间接的,比如当他终于为孩子所厌弃,尤其是支持自己活下去的人也被诱杀后,他伤心至极,这时的话语中充斥着一种绝望的情绪,这种情绪 似乎也在向“我"一点一点渗透,这才使得小说的叙述从开始到结束 都弥漫着一种基调,这是一种悲情的基调。“我”对于魏连殳的态度也 在逐步发生改变,从小说来看,“我"最初并不理解也不认同,然而, 随着“我”与他的接触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作者笔锋一转,“我”一下子变成了他的一个朋友,甚至连遭遇也大体相同,比如同样被人攻 击,比如同样遭遇失业。正是因为这种共同的遭遇的原因,使得“我” 在与他对于现实、对于希望的论争上开始有不同的态度了,明显表现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出更多的谅解和同情的色彩。j尤其是当魏连殳反过来向-‘‘我。”证明连 孩子也不是希望所在的时候,“我’’没有表示反对,“我”却无意识的 取他原来关于孩子的观点反过来对他进行安慰:“这是环境教坏的。,, ,“我”还一反原来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对魏连殳进行劝解,认为他 太自寻烦恼,认为他把人间看得太坏,认为他亲手造了一个茧子,吧 自己包裹在茧子里面。魏连殳答应当了一名军阀的顾问之后在深夜的 狼嗥般的哭声,不但发自作品主人公魏连殳,也同样发自作者鲁迅本 人。 综上所述,我们惊奇得发现,小说中的第一人称_我":对于小说的主人公的态度有了一个明显的渐变的过程。在《头发的故事》中“翁矽. 对于N先生的议论充满了不屑和不认同的情绪,:对N先生的叙述感到不耐烦;《在酒楼上》“我”?对于吕纬甫的叙述没有明显的抵触情缈:尽管时不时用其他的方式来打断吕纬甫的叙述∥但还是有了^些认同. 感,,而在《孤独者》中,“我”开始同情魏连殳,?-不难看出厂三个小说 中的“我”对主人公的认同感在逐渐的加大,.叙述者对于主人公的经验和感受发生着经由反对到认同的变化。.根据上面分析的结论看’,‘.?“我”、N先生、吕纬甫还有魏连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鲁迅的思想 性格,是鲁迅思想性格的多个侧面的复调式反映,‘综合映射了不同状态的鲁迅的思想个性,这三篇小说也就成为了鲁迅作品中带有复调性质的白叙传文本的代表作品。。如果对照鲁迅在不同时期的内心情感,我们可以找到佐证。在1917年的时候,鲁迅对新文化运动寄予了很大期待,: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运动之中,也对自己的文化革新理想充满了信 心。到了1920年的时候,鲁迅目睹了革命的失败,中国新生的希望破 灭,他开始怀疑革命的初衷,加上当初志同道合者的纷纷退出和另谋他路,他开始沉默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感到前所未有的彷徨,到了1924年以后,当整个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候,鲁迅成了在荒原上孤独应对黑暗的疲惫战士,当年的启蒙只是青年时候曾经慷慨激昂却“偏苦于不能全忘却的”回忆,成了“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的“精神的丝缕",成了证明自己曾经存活的己经死亡了的 过去生命的遗迹和幻影。我们看到,.鲁迅在讲述吕纬甫与魏连殳的故事时,他让叙述者第一人称“我”扮演了一个颇为暖昧的角色:两个作品中的“我”、吕纬甫、魏连殳都在经历上和感受上无疑具有明显的近似性与互补性,对于整个的故事的进程,第一人称“我”又明显的显出对于人物的感同身受的理解与同情,这是一点,而到了故事的结尾处,我们发现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故事的结尾往往都很出人意料,基本脱离了原先给读者留下的道德印象,“我”都在听取了主人公的遭遇或是亲见了主人公的毁灭后,很不可思议地居然都“轻松了 起来"!很显然,“我”的突然轻松亵渎了主人公的颓败与死灭。恰恰 是这种对叙述者的道德身份所进行的不自然切换才真实暴露了作者自 我内心的最真实的矛盾状况,仔细比较吕纬甫、魏连殳的经历其实绝 大部分都是作者自己的,也可以这么说,他们的颓败与死灭的灵魂都 具有一致性,恐怕很难说不是现实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所以,笔者认为那个不愿被绝望虏获的理性的“我”其实就是一直在召唤着拉扯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着情感的自我,这两者本来就是作者自我个性思想的两个不同侧面,- 就像评论家所作出的结论那样,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事者‘我’ 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①的结论。o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当代作家评论,1998(1):1633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价值观悖论的自叙传特色文本《一件小事》、《祝福》和《阿Q正传》中的“我”是否与前面三章的“我"一样呢,从内容上看,“我’’也直接描写自己的感受,但跟 前面三章讨论的小说不一样的是,“我"的这种叙述表达并不能直接等 同或类似于作者的叙述表达,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相对或相反的悖论叙 述,但同样是鲁迅的精神自叙。首先来看《一件小事》,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我",“我”与车夫都对老女人有一个明确的看法,车夫主动 去帮助老女人,去帮助她看伤,富有一种同情心和悲悯情怀,“我"认 为老女人别有所图,不愿意耽误时间,对车夫的做法有异议,后来逐 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那么鲁迅自己的观点到底是哪个呢?我们先来 看看这段文字:.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犬,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 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 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从小说中我们可看出鲁迅笔下的人力车夫的形象高大完美,从表 面上来看,鲁迅对人力车夫的品格是佩服的,这是否代表了他对劳动人民的一种礼赞呢?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遍读鲁迅所有的小说作品,我们找不到一篇纯粹赞美的基调,.这个作品的风格与鲁迅作品整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体上沉郁顿挫的风格相差很明显,。甚至显得格格不入。那么,《一件小 事》为什么出现了这样讴歌赞扬的基调和主题呢,笔者认为这个恐怕与五四时期的文学大环境有较大关系。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文学 事实,综观整个新文化运动,其实一直有作家提出,“劳工神圣”的口号,甚至从这个口号提出之日起,就_直有众多启蒙者将眼光投向劳工,把劳工塑造成高大的文学形象,而在这些劳工题材中,人力车夫 是关注度最高的,甚至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与人力车夫在旧中国的普及不无关系,甚至说人力车夫就是劳工一词的标志性人物。:五四时期的沈尹默、胡适等新式作家也关注了人力车夫,.不过他们只 是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人力车夫们身处社会底层的凄苦生活,罄而 没有对他们的个性气质、’精神性格作更多的刻画,问题的关键在于鲁迅是否也会来赶这样的时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件小事》.就 只是一篇应时的命题作文。我们也明白问题恐怕没那么简单,其实,只要联系鲁迅后来拟许钦文的小说所作的《幸福的家庭》来看的话, 虽然鲁迅的目的并不在讽刺许钦文本人,不过对这种类型的小说,我 想鲁迅的意见恐怕不止是颇有微辞罢?因此,如果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我们可以这样认同,《一件小事》的创作动机并不在于表现人力车夫的 高尚品格,当然也与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有一定关系,但更站得住脚的观点是鲁迅对当时文学界喜欢选择时髦话题来进行创作的专种讽刺。-这是一种反讽,而这种反讽的复杂性就在于是躲在知识分予反省 的背后的,只有这才是多在文本背后的真正的自我。《祝福》中的叙述者“我?有点不●样,’当祥林嫂在村口看到“我,,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并且询问灵魂问题的时候,作者一下子把“我”置于舞台的中心,而 “我”面对祥林嫂的追问也变得左右躲闪,言语上闪烁其词,“我”感 到一种难为情的尴尬与恐慌,“我”非常明白,祥林嫂是鲁镇的牺牲品,她是个受害者,然而今天面对这个受害者的提问,“我”虽然是知识分子,但是“我”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无力,“我”恐慌于自己内心更深 处的道德怯懦,祥林嫂的这个发问颠覆了“我"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精 神上与道德上的假想的领导权,这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我”还发现了自己也是凶手,在某种程度上说,自己与迫害她的集体暴力之间 是一种同谋关系。“我”还发现,自己虽然是知识分子,但这个知识分子对于祥林嫂也好,对于自己内心也好,其实真不够真诚,一直在躲 闪逃避。“我”出于人性的本能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与惋惜,然而 ,我”并没有真正的洞察能力,没有那种深刻的观察能力,于是对于 她遭遇的理解也演变成为一种单纯的情感反应。我们发现在小说的结 尾的时候,祥林嫂的悲剧性人生并没有给“我”一种灵魂上的罪恶感, 反而让“我”深深困惑的一切怀疑顷刻之间突然烟消云散了,毫无理 由的散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散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这时候叙述者“我”突然燃起一种与小说的苦难相悖逆的解脱感,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这样的“净化”时刻成了《在酒楼上》和《孤独者》等小说结尾时叙述者共同的 情感遭遇和现实困境。小说《在酒楼上》中的叙述者“我"虽然对于老朋友的颓丧处境抱着同情心,这点不假,但是“我’’的行动却令人 匪夷所思,比如说,当“我”去?石居时,主要是为了躲避客居他乡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个人的无聊寂寞,但这种情绪并没有维持好久,’“我”跟吕纬甫在酒楼上聊天,.听到朋友吕纬甫跟自己说他的人生经历直至最后理想彻底 幻灭的时候,“我”没有表示那种沉重的忧虑,反而在走出酒楼后感到 一阵“爽快"的解脱感和超脱感。再看《孤独者》的叙述者“我”,“我” 看到了朋友魏连殳横陈的尸体,很正常地“我”发出长嗥,叙述者“惨 伤里夹着愤怒和悲哀",不过很快“我”的心态就发生了改变,“我的 心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从这些文本中 不难得出结论,《孤独者》中的叙述者“我”与受害人的朋友、亲属间 沉重的认同感被驱散了,不过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能否 读懂叙述者的这种角色,而是我们能否透过叙述者的这种道德立场去 探究鲁迅的真正表达意图,去探究鲁迅内心的真正心灵密码‘笔者认,为,鲁迅在小说创作时这种心灵突然净化的处理手段并非一种逻辑止 失误,而是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道德怯懦的批判和无奈,.另一仑? 方面,这种处理还寄寓着作者在对抗现实的无望中试图让自己乐观、气旷达起来的一种潜意识的书写方法。对于读者来说,也可以再次发现 鲁迅的一种个人内心情感的曲折隐晦的表白方式和一种无法割舍的寂 寞和苦闷的象征手法。 .《阿Q正传》从叙述方面来说是很特别的一篇∥在传达作者自我时主要采取评论干预的方式,直接而大胆,叙述者在讲述阿Q的故事过程中忽然跳出来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意见,j没有任何征兆卜像这样直接表明自己的存在和立场,干扰叙述的进程,.鲁迅小说中并不多见”:? 而且这些评论干预表达的思想往往与作者真实想法大相径庭,,.是__种 ■■■■●■■●●■■●■■■■■■_m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m■■■-价值悖论的精神自叙。. 《阿Q正传》也是以“回忆”为线索而展开的一篇第一人称叙述小说,对比《狂人日记》和《伤逝》这两篇小说,《阿Q正传》也是很耐人寻味的一篇小说。我们在上面对鲁迅小说的主人公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就文本的人物与叙述者的距离而言,其他的小说中大都可以从主人公身上找到作者的影子,或者是外貌特征的特征,或者是生活经历上的相似,或者是气质性格方面的相似,但《阿Q正传》中的“我”与阿Q的距离堪称鲁迅第一人称小说中距离最远的,我们甚至很难找 到鲁迅与阿Q之间有什么关联。所以鲁迅在这里采用了一个全知全能 的视角,直接对阿Q这个人物发表评论,用直接的评论来弥补不能进入故事去叙述的不足,下面具体分析。 《阿Q正传》在写了阿Q在土谷祠中一番妄想后,叙述者这时候等不及了,干脆用最直接的语言来进行评论:我们不能知道这晚上阿Q在什么时候才打鼾。但大约他从 此总觉得指头有些滑腻,所以他从此总有些飘飘然:“女……",池想。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 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 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 婵害死了。 很明显这段话是叙述者的评论干预,.从小说文本的分析中可以得3毽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出,在对待愚昧落后的未庄百姓的看法上,鲁迅安排叙述者采取直接 认同并把它呈现给叙述接受者的态度0那么,叙述者的表达代表了鲁迅的真实意图吗、?我们看到叙述者的高谈阔论看似完全正确,其实稍加分析我们不难从其背面窥见作者的真实态度,笔者认为鲁迅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它要揭露的是阿Q、j未庄关于“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观念 是非常错误的,这是一种国民愚妄与滑稽本性的暴露。鲁迅对被叙人物的态度看似隐藏起来,实际上他在这种对传统观念的否定中就含蓄 表达出来。.可以这么说,.鲁迅并不急于象圣人贤者那样考虑女人于男 人对于历史的破坏作用或者其他的什么不好的方面,÷,他首先是从阿‘:Q 自身的自然欲求出发展开∥从阿,Q的生存状态出发展开,从阿Q魄实‘际生活所需出发展开来叙述阿Q对于女性的÷种潜意识的渴望和现实情况下没有满足的焦虑吐:应该说这才是作者对阿Q的真实态度:.对阿Q的同情、尊重、认同。小说《孔乙己》中对于叙述的“:我"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展现“我”之于孔乙己的道德情感和关系梳理,.至少从文本上我们无法 得知属于隐含作者的真正的道德立场和情感倾向,不过因为有作为在场的“我”的小伙计的出现,尤其是他层跟孔乙己有一段对话,恰恰 就是那段对话,一显示了他对于孔乙己的遭遇所抱的道德情感和态度, 那就是对于这样号个穷困潦倒I孢人,;小酒馆里的小伙计和喝酒的周围人群并没有什么区别一小伙计同样对孔乙己的遭遇没有什么切身的体会,很多时候他就觉得其迂腐好笑再加上不屑,比如,小伙计就对孔 乙己教其识字的热情没有表示出友好的感谢,。反而表示出相当的厌恶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与蔑视。从文本来看,“我”在叙述关于孔乙己的故事,出现得最多的就是大家围着孔乙己嘲笑的场面和孔乙己的落寞,即使对于他是否死了的消息,“我”也流露出无关紧要的口气:“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刀由此可见在这不同的时空中,不管是否“我”在当时现场,还是“我”只是作为一个叙述者出现,其实这两者对于孔乙己所抱的道德情感都是差不多的,都没有基本的同情和怜悯。不 过问题的关键在于,鲁迅作为隐含的作者是否认同叙述者“我”的这种看法呢,是否认同“我”对孔乙己所抱的情感态度昵?鲁迅曾对孙 伏园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小说。①有意思的是,孙伏园曾就这件事问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而不是其他的作品,鲁迅回答说首先“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其次是描写手法与态度“从容不迫”,不像写《药》当时“气急旭颓”,因为我们读完《药》之后,觉得社会所犯的是弥天大罪,个人所得是无限的同情。@从这里来看,对于《孔乙己》这个作品,鲁迅更多的着力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的意 义本身,这就是说,鲁迅对于不幸的孔乙己无疑是有着与叙述者截然 不同的同情心和悲愤情感的。只不过作者自我对于孔乙己的同情心和 悲愤感不是直接写出来,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很巧妙的在叙述者身上弄 了个曲笔。时间一下过去了20年,“我”也由当年那个小酒馆的小伙计变成了一个有着丰富社会阅历的中年人了,但是,从文本来看,“我” 对孔乙己的看法没有明显的改观,只是心中还记挂着这个人,原因仅仅在于孔乙己能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一些畸形的逗乐。这说明,悲剧主。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6. 。孙伏园.鲁迅先生--_-事f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8.40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人公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并没有结束,他不被理解的孤独处境并没有因 为时间的流逝而得到明显改变,’.一切如旧,、何其悲哀啊!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又一个孤独者的形象,或许正因为这点,鲁迅更喜欢这篇小 说。孔乙己孤独忧愤的处境与反抗绝望的鲁迅在精神气质上就有了共 同点了。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结论.综上所述,关于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分析,笔者是以《呐喊》、《彷徨》这两个小说集为研究对象的,按照小说第一人称与鲁迅自我之间的微妙关系,笔者认为,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基本类型:一、残缺童年的精神自叙传特色;二、启蒙者自省意识的自叙传特色;三、复调性质的自叙传特色;四、价值观悖论的自叙传 特色。尽管从“我”在小说中的不同叙述方式和叙述目的考虑,笔者把这些小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但有两点笔者必须要予以说明,一, 这四种类型的划分并非独立的互不关联的,甚至这四种类型的划分标 准本身是模糊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 表达的方便,笔者并不认为这种分类标准具有唯一一性;二,.如果就文 体性质来观察鲁迅的诸多小说,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标准,甚至这些小说各有各的类型和样式:《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类似于中国的 的市井说书,而《伤逝》有点类似于西方流行的忏悔录,至于《兔和 猫》、《鸭的喜剧》、《社戏》、《一件小事》无论从文字还是从结构上来说,都有点像散文,‘小说的意味并不是很强,《祝福》、《在酒楼上》、《故 乡》都是通过“我"在成年后重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写作的,从题材上来说,’是典型的回乡见闻录文体,而《狂人日记》最为特殊,从文字上看,文言文与白话文夹杂,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 结构,很像中国旧式小说。 .一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一...…,….总的来看,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各种内涵不同的第一人称叙述,为 他的小说的解读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和视野,也打破了过去自叙传小说中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简单的直接对应的关系结构,发展了较为 复杂的多种对应结构口在现代小说领域,’尤其是对于白话文学来讲, 鲁迅使第一人称叙述区别于传统的故事讲述人的叙述,因此他赋予第二人称更多的功能和内涵,具体表现在:第一、小说中的叙述者与隐 含作者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更多的时候叙述者 ‘‘我”不再具有传统的全知全觉的功能,变成了一个限知的角色或者视角。第二、叙述者“我’’往往在经历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带有强 烈的自叙传特色,鲁迅正是通过’“我p进入了审美创造的过程;第篷、’鲁迅的小说的魅力跟小说里的第二人称很有关系,’叙述者“我∥写作者形成极其复杂的关系,可以这么认为,。小说里的叙述者印我”很多 时候不是直接来传达作者意志的的,更多的时候它在传达自我的情感 意志、价值立场时不像传统小说取同一的直接的模式,往往间接传达作者的个性气质。。所以,笔者认为,探讨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要意义,’具体 而言对于20世纪中国小说的艺术创造来讲:并不仅仅是他在不同的小说文本中创造了丰富独特的叙述结构,更要注意的是鲁迅通过这些精●’一一心营建的艺术结构,通过不同小说主人公、不同叙述者。“我”。的精心刻画,既表现了这些人物的个性气质;’还融入了鲁迅。的思想情感,‘具‘有强烈的鲁迅自叙传特色,1在某种程度上为深层次解读鲁迅及其作品 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16卷本)【M】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3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4】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7】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瞰】.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8】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训究【M】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香港:香港中流出版社,1976. [10】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n】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f12】高远东.走进鲁迅的世界(小说卷)【C】.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13]叶世祥,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14】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5】罗刚.叙事学导论f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6】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一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7】王晓明。潜流与旋祸一论20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1. 【18】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一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9】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一一<呐喊>、<仿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6. 【20】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1】王润华.鲁迅小说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22】汪晖.反抗绝望一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仿徨>研究【M】.上海:上海入民出版社,1991.【23】白春仁.文学修辞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24】杨义.中国叙事学,杨义文存(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5】林非.鲁迅与中国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26】李欧梵,尹慧眠译.铁屋中的呐喊fM】.长沙:岳麓书社,1999. 【27]胡尹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8】夏志清,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友谊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29】巴赫佥哲学美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0】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方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1]W?c?布斯,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5 附录:在攻读硕士学位其间所发表在学术论文1.论文《残缺童年的精神自叙传一一论鲁迅小说的童年视角》发 表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后记从2005年攻读在职研究生开始,这几年一直在工作与学习这两 种状态中来回转换,这篇论文的完成,让我感到欣慰和忐忑,不管怎么样,这也算是我作为学生,交给母校的最后一份作业,也是对我这 几年的研究生学习来一个系统的总结吧。仔细想一想,应当感谢的人实在很多。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罗成琰教授。罗成琰先生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学术造诣、扎实的理论 功底以及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一直深深感染着我。先生多次与我谈 心,细心给我传授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这将激励我一生为科学默默钻研;而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将是我学习的方向。感谢曾给我指导和教诲的凌宇老师、谭桂林老师、宋剑华老师、 吴康老师、王攸新老师、周仁政老师……先生的教诲,将使我受益终生,感谢文学院的老师,谢谢你们曾经给予过我的帮助,谢谢你们!肖俊 2009年10月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肖俊 湖南师范大学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赵献涛 鲁迅小说的复调性[学位论文]2003 2. 叶世祥 鲁迅小说的叙述者[期刊论文]-文艺理论与批评. 陈松林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眼光和叙述声音[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 4. 郭竞芳.GUO Jing-fang 从叙述者的角色看鲁迅小说的艺术美[期刊论文]-天中学刊) 5. 谭君强.Tan Junqia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作者自我虚构[期刊论文]-甘肃社会科学. 夏翠柳 浅论鲁迅小说的叙事技法[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赵玲 论鲁迅小说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品格[期刊论文]-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 梁艳 巴赫金小说哲学的双重性[学位论文]2008 9. 李兴阳 在&我&与&他人&之间--郭沫若前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论析[期刊论文]-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10. 方明星.Fang Mingxing 论鲁迅小说的电影化因素[期刊论文]-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1)本文链接:.cn/Thesis_Y1641383.aspx
从第一人称叙述看鲁迅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人称单机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