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图片大全朱凤瀚pdf在哪下载地址

白金汉所藏中国铜器图录(汉英对照;精装)
陈梦家著作遗集;英文版于1946年在美国出版,近70年来首次出版中文译本;流散海外中国青铜器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朱凤瀚教授亲自作序。- 蔚蓝网|蔚蓝书店|蔚蓝网上书店 - 买书就上蔚蓝网
您的浏览历史
顾客评分:
已有0人评论
定&&价:398.00&&&&&&&&&&&&&
vip(2-3星):
250.94&&&&&&&&
svip(4-5星):245.76
字数:300000&&&&&
页数:352&&&&&
开本:16开&&&&&
包装:精装
★ 陈梦家先生在中国青铜器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20世纪中期中国青铜器研究的代表作。★ 本书英文版于1946年在美国出版,近70年来首次出版中文译本。★ 美国第三大博物馆收藏的经典中国艺术珍品,权威专家经典解读。★ 内文汉英对照。★ 图文并茂,突出展示细节,读者可以更清晰地领略流失海外的馆藏中国青铜杰作的魅力。
英文版于1946年出版,全书收录了42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商、周、汉代青铜器精品,它们现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本书前半部分由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查尔斯法本斯凯莱撰写,主要阐述42件器物的器型特征、铭文、保存情况等,并配有各器物多角度照片及细节纹饰。后半部分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撰写的概述和考释,对中国青铜器分期和器身铭文做了专题分析。配有120余幅图片,包括器物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以及细节纹饰等,以助读者研究学习之用。
摘要与插图
中国青铜器的断代缺乏准确性、科学性,然而与20年前相比,随着新近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断代已经近乎精准、科学了。青铜器的断代主要依靠类似的器形、纹饰比较参照,结合相关铭文内容;参考已知考古学上的证据也有助于断代。一件独特的器物蕴含的历史有时能通过其铭文而获得。尽管某些类型学方法能确定特定的时间范围,但鲜有能绝对断代者。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古代中国编年体系,总体上来说是不完善的。我们应该在此陈述最新的成果及编年体系以助于青铜器断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中国历史的分期如下:1. 商(前期)——商立国至盘庚(公元前1300年)2. 商(后期)——盘庚迁殷至商亡(公元前1300年-前1027年)3. 西周——武王灭商至幽王殁(公元前1027年-前771年)4. 东周——平王东迁洛阳至秦统一中国(公元前770年-前222年)。东周分为两段:(a)春秋,得名于《春秋》——平王东迁至《春秋》所载最后一年(公元前770年-前481年)(b)战国——《春秋》所载最后一年的下一年至秦统一中国(公元前480年-前222年)尽管《春秋》一书中记载的第一年为公元前722年,但实际上东周时期应该从公元前770年始至前222年终为宜。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王室于公元前256年灭亡,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周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战国时期一直持续到秦统一六国。东周王朝持续的时间应为515年(公元前770年至前256年),几乎所有的文献对其存在的时间记载基本一致,文献中不仅对东周王朝的整个统治时间有准确的记载,而且对每一代周王的在位时间都有明确的记录。然而梳理完整的西周诸王年表却是个棘手的难题,《史记》中未有明确的相关年表,既没有共和行政之前的诸王在位年数,也没有整体纪年。汉代的学者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西周编年,此后宋朝的学者补充缕析了诸王的在位纪年,这一系列的成果最终形成了传统的西周年表。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传统的西周年表需要重新创建,有必要回溯公元前771年之前的历史,利用对《竹书纪年》的各种考证研究可以确立一个值得信赖的、细致的诸王纪年。《竹书纪年》成书于公元前297年至前296年,作为相对早期的史料,且书中的记载与东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可以相互印证,故此其更适合成为重构西周年表的可信史料来源。
0人参与评分
很好(5星,4星):
一般(3星,2星):
不推荐(1星):&&&
写购物评价,赢购物积分,可换购物券!好书不要私藏哦,分享给别人吧!
温馨提示:由于每位咨询者提问时间及蔚蓝网促销等不同原因,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
1件商品成功放入购物车
购物车共件商品,商品金额合计¥97.10
购物车中已有该商品
非常报歉,本商品没有库存暂时无法购买,如果您仍需要该图书
请输入邮箱做缺货登记,到货后我们会给您发邮件通知。
非常抱歉,您购买的数量超过库存,当前最多可买303件,请您修改。&朱凤瀚 古代中国...
扫描二维码,下载文件到手机
发送给微博、QQ、MSN等好友吧
当前文件信息
浏览:37次
下载:34次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锈蚀的研究.pdf8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分类号:TG178
单位代码: 10424
学 位 论 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锈蚀的研究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专业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
指导教师姓名:孙 宏 飞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二零一二年五月
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锈蚀的研究
作者姓名: 牛占蕊
入学时间: 2009 年 9 月
专业名称: 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方向: 材料化学
指导教师: 孙宏飞
论文提交日期:2012 年 5 月
论文答辩日期:2012 年 6 月
授予学位日期:
STUDY ON THE PATINAS ON THE SURFACE OF
CHINESE ANCIENT BRONZE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u Zhanrui
Supervisor: Professor Sun Hongfei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本人呈交给山东科技大学的这篇硕士学位论文,除了所列参考文献和世所
公认的文献外,全部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的研究成果。该论文资料尚没有呈交
于其它任何学术机关作鉴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探讨形式美法则,几乎是艺术学科共通的课题。接触任何一件事物,内容和美的形式必然同时迎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的形式美法则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探讨形式美法则,几乎是艺术学科共通的课题。接触任何一件事物,内容和美的形式必然同时迎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价值观念不同而有不同的追求。然而,从形式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设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中间存在着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类社会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法则。 中国论文网 /1/view-5710659.htm  所谓形式美法则,它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艺术劳动中,把美的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加以研究总结出来的美的法则。①探讨形式美法则,几乎是艺术学科共同的课题。形式美法则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在平面设计中形式美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诸多设计要素中形式美感是第一位的,作品形式美感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设计主题的传达,甚至影响着观者的视觉效果。   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中的装饰美   我们谈青铜器纹样的装饰美,自然就引出“装饰”这个概念。蔡元培先生曾说:“装饰,最普通之美术也”。装饰即我们所说的“美之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装饰的本质就是“美”。   美的形态可以分为“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两种。装饰美是人文之美“一体多元”中的一元。青铜器纹样正是按照装饰美的表现规律,并将装饰美的形式法则和手法融于其制作工艺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形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规律。纵观青铜器的发展史,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参考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装饰美的表现方面,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一)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的概念多是从平面设计的角度上来讲的,通过纹样各部分相同或类似的形、色、质等构成因素,将纹样各变化的局部,组成整体的有机联系叫统一,表现为粗细、长短及材料、质感、表现技法等的统一,统一是一种协调关系,富于静感,如早期商周时代用于祭器的青铜器纹样窃曲纹,其造型规则严谨,整齐细致,给人以庄重严肃、有条不紊的感觉;而涡纹和勾连雷纹等,更生动和富于变化,局部出现了不规则的反复,但总体上遵循了主次分明、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失稳重,又不会单调乏味。   (二)条理与反复   周朝以后的青铜器纹样多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形式出现,如窃曲纹、环带纹、回文等,都是经过高度的概括简化,并以各种不同的重复形式出现,在条理整齐之中,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达到“程式化”的高度,特别是反复,在这些连续性的纹样中,其特征能得到最完美的体现。有着行云流水般的美,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之鲜明强烈,醇厚质朴,极尽意匠之美。   (三)对称与平衡   在青铜器纹样中,饕餮纹、蛇纹等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出现的,而其他的纹样虽不是完全的对称形式,但都是在动感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与静感之中求变化,由动与静、庄重与活泼的结合,以求得完美的平衡感。   (四)对比与调合   对比是指形、色、质的差异对比,它是变化的一种形式,在对比中取得强烈、突出、清晰、醒目的效果,呈现生动活泼的美感;而调合是统一的一种体现,它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近似,以求得和谐、含蓄、安定的特点。如战国时期的“宴乐渔猎攻占纹”,图案中有宴饮的欢庆场面,又有悠然自得的采桑场面,还有激烈紧张的战争场面,有动有静,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有平和也有冲突,既不因强调对比而使画面生硬僵化,也不会因为调合而生单调贫乏的感觉,使纹样既生动而又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仿佛身临其境。   (五)韵律与节奏   青铜器纹样在先秦时期都富于强烈的节奏感和优雅的韵律感,无论是祭器、酒器、乐器,还是礼器、兵器上的纹样,都表现出像音乐一样抑扬顿挫的优美情调,犹如水中泛起的涟漪,天边的一抹流云,在有条理而又有规律的变化反复中,呈现出形式感的一致,使人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仿佛在聆听一首歌,将视觉、感觉、听觉融为一体而使人心旷神怡。   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中的程式美   程式,也即是规律、秩序。程式美也即是规律美、秩序美。青铜器作为一种宗教活动中的重要祭祀物,特别注重程式美,因为按照章法排列的纹样能更进一步增加其原有的诡异感,使人产生一种不得不屈服或恐惧的威慑力量。   (一)对称程式之美   青铜器纹样中对称方式运用最普遍的是以直线为轴左右对称,即图样的形状与位置均以直线轴为界而呈镜相反映。盛行于商与西周早期的饕餮纹,即是此种对称结构的典型。有的学者曾指出最早的纹样所以多作轴对称,是由于“任何民族,对于动物和人类的颜面,都有深刻的印象,而凡属脊椎动物,其颜面部分均自然对称,左右平均,对于一些庄严礼器装饰的处理,自觉有均齐与安足的必要,所以礼器,取以颜面为主体,是很自然的表现”。②对称的纹样有一条中轴线,有些是实际存在的,有些是虚拟的,也可以是图案的一部分,像饕餮纹的鼻梁、器物的折边等,形状相同,方向相对。它均衡对称,具有平衡、稳重、安定的美感,恰好能增强突出青铜器的威严、凌厉的对称美。   2、列纹程式之美   “花边纹样”常用于青铜器的颈部、圈足等部位,整齐而美观,富有节奏感。并起到贯穿上下、统一的作用,以二方连续的方式将图样单元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商周青铜器纹样布局属于二方连续方式,除单一的一种纹样外,还有两种甚至三种纹样作间隔排列,交替反复、单一纹样的二方连续图样又可分为顺序反复(如下列纹样构成的纹饰带:圆圈、横行的与以三角形为外框的蝉纹、鱼贯排列的鱼纹、倒立或正立的三角纹 、四瓣目纹、菱格纹,部分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贝纹等)与颠倒的顺序反复(即相邻的两个单元一正一倒,如大多数云雷纹组成的纹饰带,部分窃曲纹等)。二方连续方式在青铜器纹饰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在春秋中期以后,特别是战国时期,二方连续成为应用极普遍的布局方式之一。③青铜器上的纹样按照这样的方式排列,可以加强怪异恐怖的感觉,给人庄重森严的氛围。
  (三)浮雕程式之美   很多青铜器上的纹饰采用浮雕的表现手法,使纹样更加立体化,狞厉怪异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如活体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和神经。   三、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中的自然美   自然环境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以及审美,因此,正因为大自然在人们的眼里有一种自然的美和内在的意志,所以虎、兔、鸟、鱼、蛙……所蕴含的自然美和内在意志力给青铜器纹样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和审美追求。   青铜器上的纹饰往往都注重形神兼备,以形传神,重在传神。如凤纹、蛇纹、鸟纹等,主要是通过犀利传神的大眼和灵动的躯体来表现。上天赋予了动物纹饰以生命。如我们所熟悉的召伯虎簋,簋足为圈足,簋腹为扁圆柱形,给人以稳健、凝重的感觉,而簋两耳的凤纹的两个弯曲着的长尾与器物垂直的线条恰好构成了一静一动、一刚一柔的视感对比,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此外还有商代的妇好?尊,它兼具写实与写意的两重性质,使青铜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即使经过千年的岁月洗礼,如今依然充满着生机活力,透露着灵动、怪异、活跃的美。   综上所述,青铜器纹样的形式美是将生活和自然中的各种因素有规律地组合,把一些美的形式相互结合创造出更加令人赏心悦目的内容。此外,它还可以通过对不同因素的处理表达不同的情感。对青铜器纹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探究古人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设计手法,更为我们在造型和装饰上的突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注释:   ①杨辛,甘霖. 美学原理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 谭旦.鬼神崇拜的商周时代――中国历代纹饰考两篇(下),《故宫文物月刊》四卷十二期,第48册,1987年3月   ③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述(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 美学原理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谭旦.《鬼神崇拜的商周时代――中国历代纹饰考两篇(下)》,《故宫文物月刊》四卷十二期,第48册,1987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4]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述(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P618   该论文为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编号:13C070)阶段性成果   【李 雯,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古代中国青铜器》_朱凤瀚+著_南开大.rar_百度知道
大小:5.72 MB
所需财富值:0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请放心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青铜器鉴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