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寅东草字签名设计免费版在线

南海桂城两小区业主自发签名求拆迁改造_民生热点_新浪房产_新浪网
南海桂城两小区业主自发签名求拆迁改造
  记者管俊 见习记者李静报道:因上世纪建的小区环境、设施和管理差,南海桂城桂华和丽景花园两小区业主,自发组织业主签名,要将小区纳入改造范围。昨天,小区业主聚集争取更多业主支持“自助拆迁”。
  近4成业主已同意
  昨天,灯湖西路边的丽景花园小区入口处,一些业主聚集在此,有的正在一本名册上签名,墙上还挂着红色的标语,鼓励业主支持改造。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高方铭站在旁边,他已经不记得这是第五还是第六次签名了。
  “今年元旦之后就开始发起业主签名。”高方铭说,这两个小区共有22栋楼,共551户,目前已有200多户签名表示支持拆迁改造。
  高方铭说,大约一年半以前,他就有了这样的“自助拆迁”想法,也征求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意见,而政府部门的答复是先要征集业主意见,摸清楚支持改造的业主比例,再确定是否启动改造程序。
  “最开始是在网上发帖子,但响应的业主不多。”高方铭说,住在这里的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很少上网,后来他和其他几位热心业主,便开始在小区内呼吁业主签名支持。
  从上午9时开始,陆续有业主来到门口,大家没多说什么,相互打了下招呼,便在名册上签名,似乎对此事已相当了解。而有的业主在自己签名后,还打电话给相熟的其他业主,让他们下来看看。
  环境和管理实在太差
  说起自发寻求改造,一些业主就有一肚子的“苦水”。黎姐带着记者在小区里转了一圈。“环境和管理实在太差,连打扫卫生都是业主自己搞定的。”黎姐说,这几年来,旁边的高档小区一个个盖起来,而这里的问题越来越多,卫生没人打理、排水故障、小偷盗窃、居民种菜等已经成为困扰业主的难题。
  这两个小区都建于1995年。记者也看到,小区内的排水系统、楼梯、防盗窗户等都已经陈旧不堪。绿化梧桐树久未修剪,有的已经遮住了最高层楼房的阳光。小区过道上划着风格各异的停车位。高方铭说,车位紧张,这都是业主自己划的。“谁占到了,谁就给自家画个车位。”
  “有些时候管道漏水,粪池的脏物都涌到了地面上,又脏又臭。”业主李姐无奈地表示。而她所在的第13栋楼,有的人甚至在楼顶养起了蜜蜂,一栋楼里的多位居民曾被蜜蜂蛰伤。
  去年9月,物业管理公司因为合同问题撤出这两个小区,小区物业管理进一步变差。 “上个星期我们这栋楼就有4户居民被撬锁入屋盗窃了,偷车、划车等问题已经很频繁了。”李姐担心地说,没有保安管理,现在外来人员可以随便出入。
  最担心会“烂尾”
  从去年7月开始,高方铭等热心业主就已经在网络发帖、小区现场签名多次,截至目前,业主同意率已达到40%左右。但是,仍有不少业主对改造持怀疑观望态度。
  最大的担忧是“烂尾”。“我现在都70多岁了,万一拆了之后,很多年都建不起来,恐怕我都没命住了。”现场,一位阿婆说。她的话,也引起不少业主的共鸣。“确实啊,还是风险比较高,要改造也必须得有实力的企业。”旁边另一位阿婆说。也有一些业主对拆迁和建设期间的居住问题表示担忧。
  高方铭说,过了业主同意率这一关后,他希望能有开发商提出改造方案,作为业主,目的是改善居住环境,要求也很简单,就是原地回迁,当然前提是不能“烂尾”。业主张先生还建议,如果真是引入开发商,那就先要缴纳一定规模的保证金,作为改造资金,避免中途“烂尾”。
  即便是在征集业主签名的方面,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方铭说,小区内不少房屋都是出租的,所以一时很难联系到业主,而有的业主还在观望。“接下来,我们将入户征求业主意见。”高方铭说。
    分享到:
电话:400-606-6969
推荐博文[]
推荐资料下载[] && 09:25[] && 09:22[] && 09:07[] && 15:55[] && 09:43[] && 14:18[] && 13:59[] && 13:47[] && 09:32[] && 09:30
佛山日报发表的文章& 09:12& 09:11& 09:08& 09:05& 09:04& 09:02& 08:09& 08:06
楼市点击排行
其他城市热盘
排名楼盘位置价格1顺德区待定
2南海区6900
3南海区15000
4顺德区12000
5南海区30000
排名楼盘位置价格
6禅城区8500
7南海区6500
8顺德区5500
9南海区待定
10南海区待定
打折楼盘99折98折95折98*99折96折98折
每日新闻排行
每日博文排行
姚树洁杨红旭朱大鸣楚芸工..Mr木公济南舜..西安期..明天的天杨红旭
热门微博:::::
业主论坛[] [] [] [] [] [] [] [] [] []
房产导航:光辉事业领路人:谢寅平_新浪新闻
光辉事业领路人:谢寅平
  原标题:光辉事业领路人:谢寅平
  ―记《科技创辉煌》总编谢寅平为科技大家作传
  谢寅平(中)与出席《科技创辉煌》颁奖盛典领导合影
  经过五年(2006年-2011年)的艰苦奋斗和广大入编者的不懈努力,《科技创辉煌》于2008年编辑出版,第一卷(上下册)由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卷《科技辉煌•中国创新人才苑》于2010年由国家海洋局主管的海洋出版社出版,第三卷《科技创辉煌•中国科技成果与学术精典》于2011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主管的西苑出版社出版。文献出版后,深受好评,一时间稿件和入编申请像雪片般飞来。在文山书海的今天,一本书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响,这还得从为此书的编撰呕心沥血、R精竭虑的总策划人谢寅平谈起:
  一、想法点亮梦想
  长期工作在科研教育一线的谢寅平,在实际工作中深有感触:有很多科技工作者甘当人梯,又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但他们一不争名、二不争利,就像历史长河里的星星,闪烁着光芒,而又被时间所淹没,他们的功绩谁来记载?他们的成果谁来传承?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使谢寅平萌发出要为这些科技工作者树碑立传的想法。谢寅平是个爱学习的人,她努力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并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各项工作……
  “对!那就出一本《科技创辉煌》来为他们树碑立传。”一旦脑海里蹦出这个火花,谢寅平就无法再让自己停下来。思路有了,但是要能成书立卷谈何容易?同时还要编出新意,在大力宣传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同时,不断调整以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
  二、知名院士鼎力支持
  2009年7月的一天,《科技创辉煌》编辑部的编辑们在谢寅平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哀思悼念中国国学大师、曾担任大型文献《科技创辉煌》首席顾问的季羡林,是《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人才苑》中“世界顶级科学家风采”栏目的主要人物之一。前往北京大学采访的大公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众多媒体、广大学生、社会各界有关人士见证了季老对我编委会大型文献的关爱。
  日谢寅平带着《科技创辉煌》文献,前往季老那里探望。遗憾的是,当她们到达医院时,季老已刚刚离去。季老的唯一爱子季承先生欣然替季羡林大师接受了这份有季老关爱和支持的迟来的科技文献,同时表达了谢意,并非常遗憾地说:“就差一步,10号晚上他还念叨着这部大型文献,第二天上午就不行了,我一定替他好好保管,纳入季老收藏文库,加以陈列!并会在今后替父亲支持《科技创辉煌》文献的相关工作!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那一刻,谢寅平的眼中盈满了泪水――多么爱党爱人民的学界前辈!一生为党的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让谢寅平倍觉这项事业的神圣――科技前辈们的业绩,如果再不整理、记录,必将随着他们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们是在做对前辈业绩、科研成果抢救性挖掘、系统性整理的工作,是在为他们树碑立传,这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科技创辉煌》编委与季羡林之子季承(左二),孙子季宏德(右二)合影
  同时她也不会忘记2009年4月的一天,她在《科技创辉煌》的邮箱里收到了一封特别的电子邮件――推荐信,推荐信的署名是:罗沛霖。他是97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罗沛霖教授,她立刻挂通了电话,接电话的是罗沛霖的夫人杨敏如教授,她一听是“科技创辉煌”打来的,就热情地说你们快来采访罗沛霖吧,他愿意做《科技创辉煌》的编委和顾问。罗沛霖院士接电话说:“你们明天下午来我家见我吧,我在家等着……”在罗老家里,他们一起探讨《科技创辉煌》的未来和发展,罗老还啧啧称赞此书为科学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这位中国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欣然接受了《科技创辉煌》的聘书,并为《科技创辉煌》题词:“科学发展,盛世辉煌!”最后,罗老夫妇异口同声说“《科技创辉煌》,公益事业!前途无量!”
  谢寅平暗下决心,为了他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编辑出版《科技创辉煌》这项事业继续做下去。
  “科技工作者与《科技创辉煌》”之感天动地的故事太多太多,一个个故事,不亚于一场场地震,每每带给我们强烈震撼,使我们倍感其事业崇高而伟大!”谢寅平如是说。
  三、为了事业殚精竭虑
  同“受欢迎的程度超出想象”一样,编辑本书的难度,也超出谢寅平的想象。这除了部分入编者的初始稿的文理语句逻辑混乱程度严重,需要大篇幅改动,有的甚至要在不违背其核心原理的前提下,打散重写,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以及因作者住址变更还要想尽办法寻找,除付出额外劳动外,她们还要为编辑出版费而日夜发愁。为了广泛收集整理数据,为了与广大作者联系沟通,谢寅平常常在电脑前、电话机旁久坐不动,工作到下半夜。由于睡眠不足、操劳过度,她得了严重的颈椎炎和内分泌失调症。由于压力过重,她患上了难以治愈的高血压、心脏病。而即使这样,还是不能保证资金到位,账上只有支出,没有进项,这让谢寅平倍觉事业艰难。尽管路途不平坦,尽管为她所钟爱的《科技创辉煌》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但她从不后悔,也不退缩,因为她身后除了有各级领导的关怀,还有一大批对这项事业寄予厚望的作者,他们的热情不断激励她迈开大步朝前走。
  她不会忘记《大众科技报》原社长孙东生同志临终前对《科技创辉煌》的关切,“书出版了吗?有单位赞助你们出版吗?以后我帮不了你们了,书出来以后,一定要问问大众科技报现任社长,下一步怎么办……”老领导的支持态度,并未随着生命逝去。作为动力,它将激励《科技创辉煌》为了科普事业永远奋斗不止。
  四、柔肩担重任
  作为女性创业者,尽管肩膀柔嫩,但她始终没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即使在最艰难之际,,她仍把《科技创辉煌》的编撰工作放在首位。
  面对亏损严重的账面,谢寅平的一位朋友“嗤之以鼻”,他不无讥讽地说: “你做《科技创辉煌》是公益事业,挣不到什么钱!你看看我,代理XX会议2个月就挣不少钱,还不费事。我做的时间比你短,已经有车有房,你呢!连看病的钱都没有,又何谈车子、房子?你们收费这么低,除去成本及各项开支,还剩什么呀?人都得生存,你倒贴钱(跟爸爸借款)编书,图的是什么呀?你傻呀?你做的是一项公益事业,应该国家给你拨钱呀……”。
  2011年,在谢寅平的策划选题影响启发下,某些事业单位编辑科技工作者类的图书,向国家申报选题项目,只要立项国家就给予拨款1千万元。然而谢寅平所编辑的系列文献《科技创辉煌》没要国家一分钱,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无形中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她为了事业,这么傻,这么执着,其缘由,是她从小受到的良好家教,就是做光明磊落的人,行光明正大的事,要多做好事、善事……,何谓好事?正如一位老将军所言,编辑出版《科技创辉煌》,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然而,她失去包括家庭、健康、金钱、青春等太多的东西,得到的又是什么呢?这几年,她为事业所经历的磨难,有谁知道?又能向谁诉说呢?
  2008年6月母亲在临终前对其他亲人念叨的话:“我的小女儿(指谢寅平),我的好孩子,你怎么不来看我呀!妈妈想你呀!你再不来,就再也看不到妈妈了!”最后,她真的因为工作忙,没见到妈妈最后一面,这成为她终生憾事!
  她的自我牺牲精神,使大家都在默默为她唱“赞歌”,为她所感动。
  “顶住压力!认准了的路,只要正确,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甭管别人说三道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如是说。
  谢寅平作为一名女同志,“巾帼不让须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努力、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走得坚定,走出了我们新时期、新女性的风采。由于工作努力和成绩显著,谢寅平多次受到国家相关领导的赞扬。
  五、承载重托坚定前行
  她不会忘记2009年10月,《科技创辉煌》颁奖盛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结束后,谢寅平一行应原农业部部长何康邀请,前往何部长府邸汇报工作,并请教相关问题。“何老的讲解让我获益匪浅;何老在解疑释惑时,是那么认真、专注,这让我肃然起敬,又一次深切体会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身上的可贵品质――严谨、敬业、爱国!辞别前,谢寅平亲手将已出版的《科技创辉煌》恭敬地奉送给何老,何老认真地说:“《科技创辉煌》一书的编撰,为我国科普事业贡献了力量,做得好!你们要再接再厉,把这本书做得更好!”
  她不会忘记许多老科技工作者的肺腑之言:“我们在《科技创辉煌》之阳光普照下,精神头更足了!谢谢你们做的阳光工程! 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句句谆谆嘱托的话语,激励着她,鼓舞着她,使她看到了《科技创辉煌》前途光明,使她有信心、有勇气踏步前行。
  原农业部部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何康与《科技创辉煌》编辑部编辑合影
  六、贡献突出社会好评
  《科技创辉煌》创造的社会价值,在科技界有目共睹。
  如何使《科技创辉煌》在大力宣传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方面,谢寅平用足了心思,动足了脑筋。
  如今,大型文献《科技创辉煌》已经由国家级出版社连续出版了四卷,是一部集权威性、公益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书籍,涵盖了地球科学、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管理、农林、经济、军事、医学、生物、文化、文学、艺术、哲学、政治、自然科学基础学等领域,是国内首部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被中国版本图书馆作为重要版本收藏的大型系列文献。它的出版是中国科学文化的一大盛事,通过展示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术理论的传播与交流,为建设和谐的创新型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继《科技创辉煌》之后的又一大优秀文献《走向世界的共和国精英》,正在紧张地编辑中,也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
  《科技创辉煌》新闻发布会,谢寅平在国家行政学院报告厅讲话
  执行主编谢寅平连续四年担任《科技创辉煌》颁奖盛典暨创新成果与学术交流高峰论坛常务副秘书长,颁奖盛况连续四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和好评。今年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辉煌中国•时代精英人物评选表彰会暨中国创新文化与科学成果高层论坛,由谢寅平担任组委会副秘书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届时,国家相关领导将出席会议。
  有句话说“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在执行主编谢寅平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编撰出版书籍这一公益事业本是男儿驰骋的战场,但多年来却被一个刚强而柔弱的女子撑起了编撰文献公益文化产业的这片湛蓝的天空。
  让我们祝愿她吧,祝《科技创辉煌》越办越好,为中华的科技腾飞留下闪光的足迹。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毕业设计论文—正交设计优化桔梗总皂苷提取工艺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毕业设计论文—正交设计优化桔梗总皂苷提取工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2:23:0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毕业设计论文—正交设计优化桔梗总皂苷提取工艺.DOC
官方公共微信谢寅龙和李俊桦:年轻学生登上《自然》杂志封面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谢寅龙和李俊桦:年轻学生登上《自然》杂志封面
谢寅龙和李俊桦(方迎忠 摄)
  谢寅龙和李俊桦
  登上《Nature》杂志封面
  最近,一篇重要论文登上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的封面,两位年轻的中国学生侧身作者行列,他们一个22岁,一个23岁
  实习记者& 袁诚& 发自深圳
  深圳北山脚下,西北工业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就坐落在这里。对面,是绿油油的梧桐山。站在综合楼第五层隔窗远眺,稀稀落落的沿街商市和民宅,还带着几分乡土气息;不远处的盐田港,海浪永不停息地拍击着海面。
  一年前,两个20出头的本科学生谢寅龙和李俊桦,因一次宣讲会的机缘,来到这里实习,由此踏上了过去未曾想过的基因组探秘之路。
  一年后,一篇《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的论文,登上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的主刊封面,他俩署名其中,位列全球54位作者排名中的第20位和第12位。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一年仅几十篇,更不要说是封面。
  谢寅龙、李俊桦是谁?
  原来是这群人!
  在米白色外墙的华大第一办公楼,记者初次见到谢寅龙和李俊桦,两人穿着拖鞋,身上一袭学生行头,见了面腼腆地笑了。
  去年,21岁的谢寅龙和比自己大一岁的李俊桦在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软件工程学院读大三;现在,读大四的同时他俩多了一个身份――华大的科研人员,做着世界领先的基因组科学项目。此外,他们还是华工与华大研究院合作培养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的第一届学生。与班上其他8人一样,他们与华大的交集缘自一次宣讲会。
  2009年2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国华带领华大一行人来到华工开讲座。临近学期末,很多同学已回家,来的人不足一百。起先,软件工程背景的李俊桦和谢寅龙对这种生物类讲座并不感冒。
  抱着随意听听的初衷,谢寅龙拉几个同学一同前往。
  没想到,他被惊住了。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有科学家负责测定全部序列的1%。
  谢寅龙从中学生物课本上早早知道了这个项目,“宣讲会直接提到那承担1%主要测序工作的杨焕明、汪建等科学家正好在他们那里,当时脑海的记忆立马全部对上号――原来是这群人!”。
  “小时候,学知识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旦找到机会的话就去做。”这是暗藏心底的大理想,谢寅龙从不轻易说出口。于是,理想就此被点燃了。
  颠倒昼夜的日子
  五楼的生物信息中心,是谢寅龙和李俊桦从实习生到科研人员的“根据地”。办公室、过道、会议室,密集地安置着桌椅、电脑。
  左侧的过道里,一群年轻人正在略显昏暗的光线下飞敲键盘,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基因代码;会议室里,有人在开着小组会议,说着说着,一方开始脸红脖子粗,另一方则静静地听着……
  在这略显逼仄的空间里,一群年轻的科学家在与国际领先水平赛跑,其中学生身份的占了10%-20%。与谢寅龙、李俊桦一样,这里有好几百个新老员工每天“跟着数据走”,一个项目下来会有明确的进度与分工,在电脑上跑程序、编程,一系列基因测序与注释分析工作让他们昼夜颠倒。
  “上午我们中国人讨论,下午与欧洲人交流,晚上跟美洲人对话。”项目负责人覃俊杰告诉本刊记者,在人体肠道菌群基因组项目的最后攻关期,大家连续一周干好几个通宵。“欧洲人都在等着我们的结果,大家非常有热情。”
  当时,项目组霸占了一个小型会议室,白板上写着TO DO LIST(工作清单)。七八个小组成员环坐一起赶进度,谁有灵感或新想法,就起身到对面的小白板上讲解和讨论。
  “那时是一种无休无止的感觉。”谢寅龙说,当时工作目录的命名方式是“final、final再final一级一级地下去,无数个final或last文件”。“快了!还有一周,可这种方法验证完,又觉得不够全面或者蹦出新的想法,重新验证。就这么来来回回,反反复复。”
  半夜三更,对面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李英睿的办公室,时常传来日本动漫的歌声,旋律激烈,洪亮的嗓门往往横扫任何的睡意。
  最幸福的时刻,是趁着电脑跑程序的当口,大家晒着月光去吃宵夜。拐角路口的大排档阿姨经常凌晨三四点接到他们要来吃夜宵的电话,有时吃着吃着天就亮了。
  尽管做着全球最前沿的生命科学项目,青春的气息仍然抵挡不住。爱看漫画的李俊桦,每周会抽出时间下载最新的《海贼王》,不过他强调只看漫画而不是动画,“漫画才原汁原味呢。”见了同事,李俊桦会突然从口袋掏出一包棒棒糖,大方地给每人发一只。他不喜欢阿尔卑斯棒棒糖,偏爱透明的水果味真知棒。
  有时完成不了任务或者程序大到无法在大型机上跑,李俊桦会将任务切割成小块,分摊给每个小组成员,这就是他创造的“有福同享”邮件。还好大家心领神会,每个人按照邮件里的“指示”把任务投放在电脑上运行,“团结就是力量嘛!”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历练,李俊桦已经成为科研项目组负责人,负责一项糖尿病项目的研发工作。
  最近,谢寅龙转入基因软件开发项目组,“希望弄出点东西来造福人类社会。”此前喜欢玩CS类主流游戏的他早就琢磨着“有一天能玩自己设计的游戏”。
  拉开谢寅龙的抽屉,牛奶、水果、汽水、泡面等样样俱全,项目组师兄李少川把他称作“土拨鼠”,因为谢会屯粮。他还买了个饭盒,加班时就飘出泡面的香味。
  “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据说,做人类肠道基因组项目时,有些国外大学的研究所也在做这个事情,而且据说他们的“人类基因组测得已经比较深了”。
  “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谢寅龙举例说,被苹果砸到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接下来再多的被砸到的人说万有引力没有什么价值。
  作为此项目组组长,覃俊杰深谙科学界竞争激烈。“如果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他们先发现了,这种开创性的意义就没了。”
  经过大半年的序列组装和基因注释分析,他们终于成功对人肠道内微生物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菌口普查”:从124个来自于欧洲人肠道菌群的样本,获得330万个非冗余的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的参考基因;并可估计人肠道中存在约种细菌,我们每个人体内平均约含有160种优势菌种。
  这项研究使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到人类身体里最重要的“居民”――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的自身健康存有一种微妙关系。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组基因”的肠道菌群的发现,不仅将有助于预防、监控和干预由肠道菌群引发的肥胖、肠炎和糖尿病等疾病,而且使得基于肠道元基因组的个体化医疗时代已不遥远:当一个病人体内的肠道菌种不足以帮助消化或者抵御常见疾病时,或将通过培养和输入一定比例的益生菌群的方式,赶走疾病。这项研究,饱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大创造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带人才,直接邀请国内外前沿科学家为实习生或员工授课。这种绕开传统博士教育、让本科学生直接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培养模式,已引起海内外教育界的关注。《自然》就此刊发社论文章《科学家是否需要博士学位?》,认为“华大的模式可能为教育和培训体制带来一场革命”。
  要真正成为“华大人”,就必须闯出“铜人阵”,这种少林弟子出山闯关式的“铜人阵”类似于微软公司内部的计算机水平认证,新人先学习1到3个月,然后过“铜人阵”,通过的才算达至华大水准。老员工也要不定期“回炉”,确保能力不断提高。
  “华大离世界很近,做的都是前沿科研,这点让我非常兴奋。”来华大后,李俊桦决定放弃出国留学的念头。
  (感谢李姗姗、蒋婷燕对此文的帮助)
  谢寅龙、李俊桦答《南方人物周刊》问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谢寅龙:不算满意,很多该做到的没做到,自己还缺乏主见、创意。
  李俊桦:满意。
  人物周刊: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什么样的心得可以与他人分享?
  谢寅龙:抓住机遇,付出汗水,加把劲的话最后可以得到成果。
  李俊桦:感觉科学研究对本科生来说也可以参与,其实也没那么深奥。
  人物周刊:对父母或他们成长的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谢寅龙:当年父亲从家乡那边来深圳闯,全家都搬了过来,他们身上充满打拼精神,现在也需要这种精神。
  李俊桦:那时有很多知识分子无法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现在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我感到很幸福。
  人物周刊: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话不吐不快?
  谢寅龙:我感觉生物科技时代快到了,未来最重要的应用技术,将不再是IT,而是生物技术。
  李俊桦:真正能参与到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还不多。我觉得有些事困难没想象的大,只要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就应该勇敢去尝试。
  人物周刊:在经济形势尚不十分乐观的大背景下,你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
  谢寅龙:我觉得前景广阔,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前景非常诱人。
  李俊桦:我们从事的研究领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健康是人类很关注的问题,你想想看,未来花几千块钱,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基因组是怎样的,或者能够真正通过肠道微生物的改变,来预测和治疗疾病,多么神气!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的同龄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谢寅龙: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李俊桦:我看不出来。
  人物周刊: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有“领袖气质”?在当下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你的同龄人中够得上青年领袖的还有谁?
  谢寅龙:特别有主见,特别认真,会激励大家的人。我很钦佩李英睿。
  李俊桦:具有感染人的魅力。没有特别钦佩的人。同龄人中主管李英睿够得上,他很有感染力,看着他我们就更有干劲。
  人物周刊:责任和个人自由,你更看重哪一个?
  谢寅龙:责任。
  李俊桦:责任。
  人物周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谢寅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李俊桦:《当幸福来敲门》,记得里面有一所幼儿园墙上有个“happyness”,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but I。
  人物周刊:你幸福吗?有没有什么不安?你现在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谢寅龙:幸福。暂时没什么不安。担忧自己能不能赶上最新的技术。
  李俊桦:挺幸福的,各方面都还好。没什么担忧,现在处于半学生半工作的状态,许多压力还没真正承担起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签名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