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作品《暗香》经过的哪些调性的ad转换芯片有哪些?

英语翻译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 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英语翻译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 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
英语翻译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 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由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基础上的应句,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使我们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 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富于戏剧性的效果.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 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 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这是一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舞曲.在呈示部的结尾段中,出现了一段与呈示部相联系的新旋律.展开部是以第二主题广泛活跃的发展为基础的,不断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接近高潮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Third movement :C minor,Allegro,three-quarters beat,Scherzo.Minute-wrote the trilogy with the music,atonal,returned to the volatile emotions,such arduous struggle continues.it is the way to the fourth movement of the transition parative constituted by the Ministry of the main theme,a theme of two factors :The first factor produced by the rapid upward trend for Cello and Bass,a forward force.But is some hesitation.Another factor is that thi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entence,composed by a series of chord,it is calm,restrained,also reveals feelings of uneasiness.The theme of the two statements after the horn to play a very active,as the clarion call for a new theme,the familiar rhythmWe will be able to immediately confirm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me here with a different image,its dignity,stability,with a march features.Two different temperament,intense home the theme of the screen,showing the turbulent and arduous fight scenes.and every tim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acute,complex,replete with dramatic results.German and Austrian folk dance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entral theme of warm,by the uncertainty in C minor to C major.Music used Polyphonic Fugue in harmony with the melody of contrast,was warm and optimistic.Cello and Bass play first,in contrast to its previous musical,not a containment force,create surging momentum,and demonstrated the strength of a growing wave after wave and faith in the triumph.The third component is a dynamic scenes Department.The themes of the first two parts of the audience with Ruoyin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Percussion - Timpani indicates that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rhythm motive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onflict,which is preparing for a final assault on the strength of their savings.Then,the first theme emerged quietly,extending upward free music,the band took to constantly expand their efforts from weak to strong.Tonality color from covert to overt,not gradually develop into a containment force,into reaching the final chord sounded loud music.Fourth Movement :Allegro 4/4 racket,Sonata Form.The fourth full-scale bright and boundless joy and emotional music is a lively scene of victory cheers.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being part of the main theme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of the triumphant march to a magnificent and majestic,Chord full and effective melody positive move forward by the entire band played strong.The second part of the Department of consistency with the mood music from the horn and woodwind instrument sound,bright colors and soft,a march tempo.SINGING emotional joy of a dividend.Vice theme produced by the string instruments,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 major.It was a rhythm to Sanlianyin mainly relaxed and happy with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Dance.In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Ministry,the Ministry of being linked with a section of the new melody.Ministry launched the second theme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tive,growing louder the music,like an immense crowd.into the joy of the sea.Near the climax,the "destiny" and also inserted into the figure,but it is no longer the strong critic,seemed to struggle memories of the past,and echoed the first movement.Reappearance of the Music Department essentially repeated the presentation,add some new strength.This new theme,which was heroic waves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out,self-confidence,pride and courage.Huge at the end of a glorious C Major sounded a triumphant march,which is a staggering amount of momentum,After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finally show people the incomparable joy.Symphony of Beethoven's "Fifth Symphony" Creation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Engels said :"If not heard of this magnificent work,then your life can be said to have heard what works."
Third music movement: The C folk song, the allegro, 3/4 bat, bantersthe tune. This music movement wrote with the duplicate trilogy type,in adjusts on the nature, returned to 动荡不安 the mood, thepicture ...黄自作品《思乡》赏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1.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黄自作品《思乡》赏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沈次农 吴同作品 - 民乐传人佳话 庆上海民族乐团成立六十周年专题文集[上][Soomal?数码多]
民乐传人佳话 庆上海民族乐团成立六十周年专题文集[上]
编者按:今年9月诞生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迎来了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为此上海《新民晚报》著名的“夜光杯-十日谈”专栏特别开辟了《民乐传人佳话》系列,从多个侧面回顾了上海民族乐团发展历程中那些值得品读、回味的人与事。今天我们登载第一部分,包括:《罗小慈三写》、《高原藏家找弦子》、《寻找最佳声音》、《从无到有试箜篌》、《考二胡》等五篇。
罗小慈三写《如梦令》
罗小慈的筝、现场书法及诗词吟诵的表演形式已在社会上广为人知,人们在赞叹她的多才多艺时,却很少注意到她的作曲能力。被人传诵不止的筝箫合奏《如梦令》,虽然只是她的偶尔冲动之作,却含蓄高贵,清雅绝尘,如不食人间烟火者为之。许多大作曲家的鸿篇巨制,技术上固然棋高一着,若论意境,或还不如这首八九分钟的小品。
数年前罗小慈应邀参加一个春节晚会,导演深知她青睐李清照的《如梦令》,闲聊中便提议以《如梦令》为题写一首古筝独奏曲。这本是一时兴起的话题,却不料“惊起一滩鸥鹭”,罗小慈立即投身创作。不久,一首古筝新作就应运而出。导演凭空多出一档不俗的节目,喜悦自不必说。
晚会过后,曲终人散,一切归于平静。但罗小慈的脑中总有旋律萦绕,与《如梦令》相随,似“有暗香盈袖”。她觉得李清照《如梦令》的意境还有很多余地可以展现。灵感之花很快孕育、绽放,她将晚会录音请王甫建团长听,提出加入吟唱的想法。王团长也认为可行。罗小慈崇尚昆曲的清丽悠远、婉转柔美,便将昆曲素材的吟唱部分加入,将筝曲进行调整,成为筝、词、曲“三合一”的新《如梦令》。
事情似乎并未到此结束。此时罗小慈已名声在外,常收到各种邀约。一次与笛子演奏家钱军入选“粉墨嘉年华青年艺术家展演”名单。导演临时点菜,建议两人在开幕式上共演一曲。演什么呢?两人一个吹笛,一个拨筝,却从未同台合作过,没有现成曲目。找一首两人都熟悉的,是通常晚会应景的合作形式。但罗小慈不愿这样草草应付观众,纠结之际,又想到了《如梦令》。
原来《如梦令》“三合一”之后,罗小慈的思绪仍挥之不去,总觉应有更完美的展现,心中时时响起与筝截然不同的声音,“念头一起,颇感兴奋。闭上眼睛,重奏的效果呼之欲出”。“箫!那分明就是箫的声音,绝无第二!”钱军是笛家,也是箫家。于是仅半个时辰,《如梦令》箫的分谱在罗小慈的笔下顷刻完成。经过试奏、排练、登台,一首二重奏《如梦令》最终完成。“这是我第一次写箫啊!”罗小慈很兴奋。其实让她兴奋的未必是第一次写什么,她已经觉察到《如梦令》终于达到自己内心的理想状态了。
罗小慈事后想来,不同于古筝“点状”音响的乐器,箫的悠长气息呈现出连绵起伏的线条,宽厚、柔美,与古筝的“铮铮然”互补互配,恰到好处,而人声吟唱的加入,又让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多了一份依靠。因此筝箫合奏的《如梦令》让罗小慈十分满意。为此她以《如梦之旅》写下自己的创作体会:“中国古典音乐的世界美不胜收,无论大曲小令,都值得细品深尝。尤是文人音乐中蕴藏的含蓄、节制、高贵的美和洒落的生命形态,超逸深沉,余韵不断。这种充满哲学高度的音乐气质让人敬畏。就是这份敬畏,让我在最初的创作中确立了对美的选择和判断……”
如今《如梦令》已演出逾百场。从国内到国外,甚至偏远小城。在这如梦般的旅行中,罗小慈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并且明白,想象可以有如此多的可能性。
高原藏家找弦子
民族乐器多达几十种,稍微内行点的人能说出十来件,外行也说得出五六样。然而不管内行外行,知道“弦子”的怕不多。原来这种乐器琴行没有卖,乐器厂不生产,连作曲家写作品也不会用上。然而从今年起,上海民族乐团却有了一杆弦子。
弦子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乐器,形似二胡,但比二胡短而粗。弦子的声音明亮宽厚,具有高原民间音乐粗犷的风格。在我国藏族地区,弦子是藏族男子必备的乐器,几乎人人都会,并不稀罕。
7月初,上海民族乐团携大型民族音乐会《锦绣中华》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了会演,王甫建团长率创作团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藏、维吾尔、朝鲜、佤、基诺、苗、蒙古、汉等各民族的特色音乐素材,重塑新版《锦绣中华》,捧回了剧目金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指挥奖等多项荣誉。
其中开场乐曲《尼西的青稞架》,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交响组曲《香格里拉》中的第四乐章,描写藏族人民载歌载舞、喜迎丰收的欢庆场面。乐曲开头一段非常有特色的旋律就是用大弦子拉奏的。
为此张千一曾有过一番纠结。这部作品是为专业乐团写的,他也了解一般乐团并没有弦子。因此在总谱上,他把这个声部用中胡放低内弦来代替弦子演奏,同时要求演奏员在演奏时尽量往弦子的声音上靠,以体现藏族音乐特色。
当上海民族乐团决定排练这部作品时,作曲出身的王团长却有不同想法:如果要体现藏胞的原始风格,为什么不用藏胞的原始乐器呢?如果用藏胞的真弦子,乐曲的整体效果及声音的纯正感一定能更好。于是决定派人去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寻访购买。
高胡演奏家张佳伟被指定为演奏弦子,购买任务当然也落到他的肩上。有意思的是,香格里拉藏胞家庭虽然都有弦子,但他们并不出售,也没有价格。因为这东西都是自家手工做的。一个家庭有了一把就不会再做第二把。而一把弦子用惯了,也舍不得随便更换。毕竟是乐器,有独特熟悉的个性声音。
张佳伟于是只得拜托朋友多多费心,不仅要动员藏胞割爱,还要从中寻找声音够好的乐器,不能放进篮子里的都是菜。这是要去北京演出用的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藏胞听说购买弦子是上海民族乐团为了进京会演时演奏藏族音乐,便纷纷帮助动员、寻找并反复试音,终于找出一把称心的弦子,弦子的主人十分乐意贡献出来,并希望乐团演出成功。于是这把带着藏族同胞的深情厚意的弦子运到上海。对于上海民族乐团来说,增加一件乐器是小,用真正的弦子来演奏才是对艺术负责的大事。
拿到弦子后,张佳伟如获至宝,终日不离手,时时揣摩和感受它的音乐特性。这是他第一次演奏弦子,他没看过弦子的表演,没能在唱片录音中听到,更没有现成的教师可以求教。但张佳伟精通高胡、板胡、中胡等多种拉弦乐器,在许多重要作品中担任领奏和独奏。张佳伟就完全依靠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同类乐器的共通性,认真摸索,用心感受,最后终于生动地完成这段演奏,让作曲家张千一极满意。
寻找最佳声音
人生常有意外,职业与专业也有意外。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及艺术总监、指挥家王甫建的专业就曾经历过两次这样的意外。
当年王甫建刚考进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是作曲系学生。一年后学院开设指挥系,他在同学的簇拥下去考试,结果又成了指挥系的学生;指挥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不料恰逢学院要成立民族管弦乐团,让他这个指挥系教师出面组建。于是又一次的华丽转身,他成了民族管弦乐团的指挥。
当受了4年正规西洋管弦乐教育的王甫建第一次面对学生民族乐队时,他觉得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乐队。民乐系学生没有乐队经验,甚至连乐队应具备的编制也不齐……
但王甫建随即被这种极具个性的声音深深吸引:“西洋交响乐是西方音乐艺术的精华,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很难达到其现有的水准。而民族音乐则是我们自己的声音,经过认真的传承研究和科学的发展,可以创建我们自己的优秀音乐体系”。于是他开始到民乐系课堂旁听,到戏曲学校听各流派唱腔,到乐器厂了解乐器制作过程和发声原理等。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他沉浸在对民族音乐的钻研和迅速熟悉中。
成绩很快就在努力中开始显现,1984年开始,学院青年民族乐团开始发展成具有专业规模的新型民族乐队。但他明白乐团的发展不能仅靠传承,必须通过新的创作和改革不断推进。
制造商=FUJIFILM;型号=FINEPIX S3PRO;焦距=52毫米;日期= 18:48:14;光圈=F16.0;测光模式=中央平均;感光度=ISO20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0/125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为了呈现新声音,就必须要有新作品。王甫建开始逐个鼓动自己当年作曲班的同学谭盾、瞿小松、郭文景、叶小钢、陈怡介入民乐创作。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我国新一代作曲人才的领军人物。当时王甫建就认为,如果这些人能投身民乐创作,那么民族音乐的影响力和艺术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在他的鼓动下,一批优秀的作品面世。
随着新作品的到来,王甫建却面临一个新的难题。原来那年代不仅是个恢复传统的年代,更是一个创新活跃的年代。新作品中不仅有传统技法,更有人开始用现代技法写作。对这样的现代作品,乐队不熟悉,指挥当然也不熟悉。而指挥还要承担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必须先于乐队吃透作品技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要求,并对每一个声部提出自己的要求。王甫建回想当初的困难,感慨颇多:“现代作品节拍复杂,各种调性转换很快,有些还是无调性的,其中还会有大量的复合拍子,这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非常不习惯,完全找不到感觉。”王甫建在排练时一段一段地对乐队进行指导,很快让乐团适应他的指挥思想、风格和要求。1985年王甫建指挥学院民族乐团在北京推出民族音乐现代作品音乐会,首开民族乐队演奏现代作品之先河。
刚推出音乐会时,渴望接受各种艺术新思潮的观众挤满了演奏厅。但结束后各种意见也接踵而至。王甫建很坦然:“演奏这些曲目,作用就是实验、探索,这是一种积累的过程。音乐家通过新创作努力寻找声音的最佳表现方式,这是我们的责任。”
正是出于这种责任心,王甫建在指挥台上的时间越长,指挥路子也越宽。人们说他的乐器是指挥棒,其实是他的一双有智慧的手。这双手在控制乐队同时,把我们民族的音乐艺术带到更广阔的世界。
从无到有试箜篌
上海民族乐团庞大的管弦乐队中,有一架类似竖琴的乐器,是箜篌。每当乐团有大型演出,由金振瑶演奏的这架箜篌音色柔美清澈,清越空灵,表现力很强,总能为乐曲增添独特的烘托作用。箜篌虽然不是竖琴,却与竖琴同宗。原来西方管弦乐队用的竖琴源自2500年前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到欧洲便是竖琴;向东流经印度传到我国(汉代)便是箜篌,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那时起,箜篌在我国广泛流传,到唐代已相当普及,李贺的名诗《李凭箜篌引》就是听了箜篌之后写的感受。可惜自14世纪起,箜篌逐渐失传。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图样。五四运动后,上海出现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大同乐会。大同乐会除了挖掘民族音乐作品,还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对一百多种乐器进行改良研制,其中就有一架凤首小箜篌。上海遭日寇入侵沦陷,大同乐会迁移重庆,仅有的一架凤首小箜篌又不知去向。
改革开放后,国内民乐界抓住时代机遇,在频繁演出的同时,纷纷整理故旧。上海民族乐团老团长董立基认为要提高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应该发挥箜篌的作用。此时民乐界多位有识之士也在考虑恢复对箜篌的研制。于是多方一拍即合,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支持下,团长让古筝演奏员金振瑶到乐器厂与民族音乐理论家凌律、低音提琴演奏员何建秋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杨文泉师傅一起参与对箜篌的设计制作。
为什么要让古筝演奏员去研制箜篌呢?原来箜篌与古筝都属弹拨类乐器,经验丰富的古筝演奏员参与到箜篌的研制中,对箜篌的习性效果会有很大帮助。研制效率也会提高许多。由于当时除了北京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架明清时代制作的古董小箜篌,社会上已没有实物。乐器不比其他物件,依样画葫芦之后,最重要的是要能发出理想的声音状态。这是研制一件新乐器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地方。
为了能让埋没数百年而又如此优秀的民族乐器一朝重现瑰丽形象,金振瑶在乐团正常排练演出之余,投身到这个重大工程之中。仅凭大同乐社留下的凤首小箜篌珍贵照片,金振瑶和研究人员不断试验,不断改进,仅仅为了制作弦的材料,就分别采用钢丝、蚕丝、尼龙混合等多种材料。一架箜篌上的十几根弦,还需一根一根地试奏,不断给出反馈,提出建议。一晃四、五年,一架造型优美,装饰华丽的凤首箜篌终于华美亮相。其间所费心思,真是一言难尽。
新箜篌成型后,金振瑶发现音准问题没能彻底解决,每次演出前都要调音。她想到竖琴历史悠久,其共鸣箱的构造合理,演奏技法又与箜篌如出一辙,便设想是否能借鉴竖琴的共鸣箱构造方式呢?之后,经指挥家曹鹏等众多音乐家的意见反馈和不断试验,一架全转调凤首箜篌终于在1981年取得成功,还荣获文化部科技成果奖。
《心香》考二胡
《心香》是作曲家赵季平根据他为同名电影配乐改编而成的二胡协奏曲。“心香”二字,原表示衷心虔诚,如焚香敬佛一般。电影《心香》刻画了初始尴尬冷淡的祖孙最后产生依依不舍的亲情,感人至深。协奏曲《心香》不仅仅止步于电影故事的情感,更在于强调重重困难之后升腾而起的希望。
上海民族乐团自启动演出季模式以来,与著名作曲家合作的“经典演绎”系列便是一个重要内容。“赵季平作品音乐会”是其中之一。在定曲目时,这首单乐章协奏曲《心香》成为关注重点,其中的二胡独奏便落到了乐团优秀二胡演奏家段皑皑身上。
虽然获得大家的信任,段皑皑却感到压力不小。这是她首次演奏的作品,演出前没机会与赵季平沟通,也没有现成音响资料。面对乐谱,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于是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电影,与此同时仔细研读乐谱,并投入到刻苦的练习中,用自己的情感与想象,揣摩这首乐曲。
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5100;焦距=200毫米;等效焦距=300毫米;光圈=F2.8;测光模式=中央平均;感光度=ISO80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0.7EV;曝光时间=10/3200秒;曝光程序=快门优先;场景类型=人像;日期= 21:12:34
那年元月,二胡协奏曲《心香》要登台了。演出前的走台,赵季平按时来到剧场。虽然《心香》被安排在下半场,走台开始时她已注意到观众席中的赵季平,他就是大考官啊。段皑皑竟有了略微的紧张感:自己的演奏能否让他满意呢?
谁知事不凑巧,还没轮到段皑皑上台,赵季平临时有事先离场了。段皑皑虽然松了口气,但还是觉得遗憾,如果赵老师听了能对她的演奏给点提醒,那么晚上的正式演出可以更有把握了。现在却连最后的请教机会也没了。晚上《心香》正式演出开始。古琴在乐队的衬托下,深沉苍凉,让段皑皑的心一下子凝固。二胡缓缓奏出了开头两个音,像一声凝重的叹息!为何如此叹息,为何这般无奈、苦痛?影片里的故事似乎附在段皑皑的二胡上,感情的波动在上面穿梭、交织,直到紧紧缠绕。
演出完毕刚进后台,同事在外急速敲门:“快!赵老师要见你!”段皑皑匆匆换好衣服,三步并两步地走出化妆间来到赵老师赵季平跟前,谁想赵老师紧紧握住她的双手:“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我想表达的叹息你都做到了。”段皑皑心中的石头这才落了地。此后,凡有《心香》协奏曲的演出机会,赵季平总会第一个想到上海民族乐团的二胡首席段皑皑。
段皑皑庆幸自己的事业顺风顺水,在音乐学院一路有王永德教授的悉心指导,毕业后又有幸与自己从小的偶像――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共事。在上海民族乐团,闵老师对事业的挚爱、对后辈的关怀,对专业和演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始终是她心目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乐团今年5月的一场《静听》音乐会尤其让她难忘――那天她和闵老师第一次双双上台同演一个作品,尽管只是一曲短小的《打猪草》,段皑皑却倍觉荣幸――第一次与闵老师同台,又恰逢乐团建团60周年,作为乐团二胡首席,她把这2012年看做是自己艺术事业上的纪念性里程。
本文的相关书签:
11160508017788
相关的文章
1043305030
本文一共有 5 条评论
058.246.084.***058.246.084.***
069.197.***.***069.197.***.***
117.028.197.***117.028.197.***
223.167.125.***223.167.125.***
提示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0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541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调式与和声研究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调式与和声研究 摘要本文以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d,提琴协奏曲》为研究对象,并将目光投向调式调性布局与和声织体结构的分析探讨,运用分析学的方法,力图对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声应用特点,调式调性布局及其不同创作手法进行了宏观动态有机的整体把握,旨在揭示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在调式和声方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天的作曲理论和音乐编创工作提供间接经验。论文从调式分析,和弦材料分析,和声进行分析以及调性布局四个方面,对此部作品的和声技法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力图揭示作曲家天才的创作手笔和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技法奥秘。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和艺术创作轨迹,以及目前所能找到的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的综述。第一章分析了此部作品所使用的各种调式种类及其在实践过程中的搭配技巧;第二章分析了此部作品在运用各种和弦材料上的独特技巧;第三章分析了此部作品和声进行方面的特色处理案例;第四章分析了全曲整体的调性布局以及局部的调性处理。结论部分概括了此部作品在调式与和声方面的主要创作技法以及此部作品给我们音乐创作工作所带来的启示。(为了便于分析和阅览,本文使用了(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出版的钢琴缩谱。)关键词: 维尼亚夫斯基;和声;和弦;调式;调性AB STRACTIn this paper,Wieniawski”d minor Violin Concerto”for the study,and the sightsmodal tonality and harmonic texture layout structure analysis study,the use ofanalytics approach,trying on posers creative style,harmony applicationcharacteristics,modal tonality layout and its various creative techniques formacro—anic whole grasp,designed to reveal the Wieniawski”d minorviolin Concerto”works in the moda(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l harmonies aspects of internal relations,today ourchoreography and position theory to provide indirect experience.Papers from the modal analysis,polyphonic material analysis,harmonic analysisand layout of four aspects of tonality,harmony this technique works a lot in-depthresearch,trying to reveal poser’S creative genius inherent in mine and thiswork techniques mystery.Introduction section introduces poser’S life andartistic trajectory,as well as a(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t home and abroad call now find an overview of relevantreferences.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works ale used by various tuning types and inpractice埘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works of this material in the use ofavariety ofChapter III analyzes this works harmoniescharacteristic aspec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whole songoverall tonality tonality layout as well as local treatment.This concluding sectio(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nsummarizes the works in modal and harmonic aspects of the main creative techniquesand this works to our music work the mveIations.(For ease of analysis and reading,this article uses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 98 1.5 publishedpiano reduCtion spectrum.)KEY WORDS:Kwasniewski harmonic chord tonalityⅡ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II绪论…………………(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1(一)选题的意义……………………………………………………………….1(--)文献综述………………………………………………………………….2(三)生平与创作………………………………………………………………4一、调式应用技巧分析………………………………………………………………6(一)吉普赛调式应用技巧……………………………………………………6(二)教会调式分析应用技巧…………………………………………………9(三)半音音阶的应用技巧…………………………………………………一18(四)并置型调式的应用技巧………………………………………………一20(五)复合调式的应用技巧…………………………………………………一22二、和弦应用技巧分析…………………………………………………………….24(一)附加音和弦应用技巧…………………………………………………一24(二)七和弦的应用技巧……………………………………………………..27(三)特性和弦应(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用技巧……………………………………………………一28(四)倚音式和音应用技巧…………………………………………………一29(五)复合和弦应用技巧……………………………………………………一30三、和声进行中声部关系分析…………………………………………………….32(一)线条思维与线条结构…………………………………………………..32(二)转调与离调过渡技巧…………………………………………………一36(三)终止中的和声处理……………………………………………………..43(四)色彩性的和声处理……………………………………………………一48四、调性布局的应用技巧分析…………………………………………………….53(一)整体调性布局技巧……………………………………………………一53(二)集中型的调性布局技巧………………………………………………..54ⅡI(三)展开型调性布局技巧…………………………………………………一56结论………………………………………………………………………………………………………….5(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8参考文献…………………………………………………………………………….6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3致谢………………………………………………………………………………….“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65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一65(一)选题的意义绪论1.理论意义关于音乐作品调式及其和声技法的研究,历来都是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的话,那么和声的组合则犹如血肉一样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旋律的构成和音响的效果。假如我们在从事音乐创作的实践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和声技法方面的知识的支持,势必给创作带来大量局限和阻碍。那么,我们如何获得足够的和声技术理论及其实践应用的间接经验呢,我认为不断从经典的成功作品中去分析和借鉴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西方几百年来发展完善的功能和声体系以及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的各种和声处理技术对我国的民族化的新音乐创作具有直(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接的应用价值,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相融合而产生新颖出色的作品,而且恰恰是合理的借鉴使用西方的诸多创作技法才使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黄河》《红旗颂》等优秀作品。在西方的古典音乐作品中,蕴藏着大量精致的和声语言和丰富的调式应用技巧,这些东西对今天的音乐创作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借鉴价值。可以说仅从调式以及和声的角度把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和当代的流行音乐进行比对的话,其语汇和技法还远远没有落伍,反而是为当今的创作提供养分和技术参考。笔者曾对三宝的流行歌曲作品《暗香》作调式分析,意外发现其旋律是建立在弗里几亚调式基础上的,并又由此原因给高潮的转调和再现的的调性回归提供了便利。而这样的技法在浪漫主义经典作品中为例甚多。因而,对一些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作出细致调式和和声技法分析对于今天的音乐创作工作,必定有所帮助。2.实际意义在浩如烟海的欧洲交响乐作品中,我将研究的视线投向《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试图对其有关调性及和声的技术手段进行剖析,具体绪论意义有以下几点:1.此作品创作于欧洲浪(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漫主义中后期,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是继帕格尼尼之后另一位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虽出生波兰,但曾两度入学巴黎音乐学院,在1849年第二次入学时在柯莱班上学习和声及作曲,后有长期在莫斯科任教和生活,为其作品兼容东西欧各种音乐风格形成了有利条件。《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将其卓越的抒情天赋与斯拉夫民族色彩相融合的最生动的反映,但根据现有的资料搜索情况看,在国内外虽然有一定数量介绍其作者生平和论述此部作品演奏方法的文章,但尚未发现有对此部作品调性及和声技法的专题性研究,且在各种和声教材中也极少有对此作品的举例,因而具有较大研究空间。2.这是一部有着鲜明个性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上演率很高,同类作品中地位仅次与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如果说我们能从这部作品发现和借鉴一定的间接经验的话,这些问接经验可以认为是“正确的问接经验”1,因为这部作品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审美检验。3.这部作品的和声技法具有很强的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例如在主题旋律进行中以倚(来源:淘豆网[/p-4644411.html])音的方式插入叠置和弦此类特色技法、以及吉普赛音乐元素的运用都具有比较好的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思考,加之笔者在本科期间演奏过这部作品,有较直接的感性体验,我将研究的对象确定为此部作品,通过对其和声技法与调式调性的应用分析,试图探索和挖掘其中那些可以为今天的我们借鉴的技法。(二)文献综述有关维尼亚夫斯基生平与创作方面的文章在国内主要有:钟怡的《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艺术》;里斯.施瓦尔茨原文,张世祥翻译的《俄国小提琴学派》;周鹏松,张景峰《浅析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和A大调波兰舞曲》;邵奇青的《邮票中的音乐大师诞辰纪念》;陈婷的《维尼亚犬斯基和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孙皓的《维尼亚夫斯基其人》(1997,视听技术):司徒华诚,杨宝智的《西方弦乐艺术史话》;张世祥的《纪念维尼巫夫斯基逝世一百周年》(198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l-6版)第122页2绪论音乐爱好者);徐多沁,周世炯的《一些著名小提琴家成才道路观察》(1983);吕金藻的《小提琴学派的形成与沿革.法国学派》;钱亦平的《维尼亚夫斯基的传奇曲》;拉别依,向芳的14'提琴活的灵魂一维尼亚夫斯基的生平与成就》(1989文化译丛);赵鑫珊的《我和&莫斯科的回忆&》(1990)都属此类。在孙皓的《维尼亚夫斯基其人》一文中,大略的介绍了维尼亚夫斯基的主要人生轨迹,并把他的作为与其他小提琴大师相比较,得出他的作曲才能堪与帕格尼尼相媲美的结论。此外在文章中还介绍了他的主要作品,认为《d小调第-d,提琴协奏曲》是最具感染力的小提琴作品之一,并且注意到了小提琴大师海菲茨对此部作品的喜爱。陈婷的《维尼亚夫斯基和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文的内容也大致相同。在周鹏松,张景峰《浅析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和A大调波兰舞曲》一文中,主要从演奏和欣赏的角度出发,大略的介绍了他的两部波兰舞曲的性格特征和音乐效果。在钟怡的《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艺术》中,从小提琴演奏和作曲两方面介绍了他的不凡成就,认为他的演奏风格既有法国学派浪漫主义的特质和细腻的技术,又有热情粗犷的斯拉夫民族气质,是法国学派与斯拉夫气质的结合,引用鲁宾斯坦说:“他无疑是当代最好的提琴家”。并认为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艺术在创作方面,也具有卓越的成就。他认为,许多后人仅仅把他称为“技巧大师”是远远不够客观准确的。当然,由于他自身的演奏能力非常强,所以在其创作中具有较多的技巧性成份,但维尼亚夫斯基的作品均充满生命力,表现出小提琴优美的性能与独特的演奏技巧,华丽高贵,充满诗意。维尼亚夫斯基把帕格尼尼在小提琴方面的成就、波兰音乐以及他旅居俄罗斯时期获得的众多音乐素材结合起来,造就了其作品题材深刻广泛、内容丰富多彩、风格新颖独特的特点。此外,文章也从音乐欣赏与演奏的角度介绍了其主要作品。从国外研究及我国台湾地区研究现状的搜索情况看,大致也都是对维尼亚夫斯基生平轨迹的研究,如美国的Lott,R.Allen在2003出版的著作{FromParis to Peoria:How European Piano Virtuosos Brought Classical Music tothe American Heartland》中的一个章节介绍了维尼亚夫斯基生平轨迹中与鲁宾斯坦交往,并阐述了对其音乐作品推广的重要影响。又如台湾国立中山大学陈丽娟在2002年提交的硕士论文《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之分析与教学绪论研究》,此文主要从小提琴经典曲目的演奏与教学需要出发,对作曲家生平,音乐个性,此作品的演奏方法,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研究,但不是对创作技法的研究。如上所述,大部分文章属于研究维尼亚夫斯基生平轨迹以及主要作品的音乐个性及演奏方法。从创作技法角度研究其作品的文章尚未发现。(三)生平与创作1.作曲家生平亨利-维尼亚夫斯基(H·Wieniawski)日出生于波兰卢布林,他的父亲是一位钢琴家,也是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一位老师。1843年维尼亚夫斯基离开波兰到巴黎音乐学院考入了法国著名小提琴家、教育家马沙特(Massait)班上学习,1846年毕业时演奏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后又作为马沙特教授的私人学生学习两年。从1848年,维尼亚夫斯基同弟弟约瑟开始在巴黎波德堡旅行演出,同年又返回巴黎音乐学院,在柯莱班上学习和声学。结束在巴黎的学业后,维尼亚夫斯基开始了职业演奏家生涯。从1851年至1853年在俄国举办了200场音乐会的演出。1853年维尼亚夫斯基来到德国,在莱比锡举办音乐会,获得成功。并与俄国著名钢琴家阿·鲁宾斯坦在巴黎举音乐会。1859年维尼亚夫斯基到英国参加四重奏演出。1860年至1872年,他受邀到俄国任教,对俄国小提琴学派的生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维尼亚夫斯基是一位集创作、演奏、革新、教育为一身的卓越的小提琴演奏大师。维尼亚夫斯基于日逝世于莫斯科,他的遗体被运回华沙,祖国的亲人们为他进行了隆重的葬礼,著名小提琴家斯坦尼斯拉夫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的《传奇曲》,感染的场面使人泣不成声,他那终生伴随他取得殊荣的小提琴与他同葬。2.创作历程维尼亚夫斯基一生写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与肖邦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为钢琴所作的偏好相对应,维尼亚夫斯基的作品几乎都是为小提琴写的,原因显而易绪论见,基于他对小提琴艺术的执着最求和卓越的驾驭能力。他于1848年第二次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由于他个人的小提琴演奏能力非常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华丽精致的技巧段落,但他能够把华丽的技巧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完美的相融合,而且在视听效果上极为炫技的段落,他也能够按照小提琴的演奏去巧妙设计,使演奏者并不觉得很坚涩。这是他的音乐作品的最大特色和魅力所在。在维尼亚夫斯基的作品中,比较著名的有他的音乐会小品《D大调波罗涅兹舞曲》《引子与塔兰台拉》《传奇曲》《莫斯科的回忆》,小提琴练习曲《随想曲》,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其中作为交响乐作品,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所以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几乎二十世纪所有的小提琴大师都在舞台上演奏过这部作品,并留下多个版本的录音,小提琴大师海菲兹的版本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录音版本之一。一、调式应用技巧分析(一)吉普赛调式应用技巧吉普赛调式,亦称茨冈音阶2。它是小调音阶,它的突出特征是在一个八度内包含四组半音音程和两组增二度音程,故使吉普赛音乐风格富有一种哀怨和神秘的特性。在萨拉萨蒂,李斯特,勃拉姆斯的作品中,使用其音阶材料的例子很多(尤其是萨拉萨蒂更是对吉普赛旋律有所偏爱,写过众多吉普赛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其音阶具体结构如下(下例是d吉普赛调式音阶排列):椤i!|1.1从音调效果上看,最具个性的又要属第ii级到第v和第v级到i级这两个音列的旋律效果,这两组音列的音程排列完全一致,即每四个音都是由两组半音音程中间加一个增二度音程构成(在下文中,我将此音列称为吉普赛四音列)。我们通过以下一些谱例3比对,则可清晰的辨认维尼亚夫斯基对此调式以及吉普赛四音列的应用技巧。例1.2o6 AIlegr—o moderato。. ::一:2=———~蠡≥t,17 }l I—tI离l一 1-—-——,—__P—‘严。.。}—{ 一彰∞V。扩’l一序萌I鲷弱角角一j~o·—斗—司—一●,芝孥和b一’一}焉。’b。一-2(口)属肩成:作曲技法的演进[M】,人民音乐出版社页3加拉米安编订,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协奏曲D小调作品22号小提琴和钢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05,第1负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调式与和声研究.pdf
文档介绍:
《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调式与和声研究 摘要本文以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d,提琴协奏曲》为研究对象,并将目光投向调式调性布局与和声织体结构的分析探讨,运用分析学的方法,力图对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声应用特点,调式调性布局及其不同创作手法进行了宏观动态有机的整体把握,旨在揭示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频格式转换器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