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txt也是概念演变的历史吗

《西方哲学史》上
罗素的1989
197619883.153.75
序言。罗素为本书的英国版和美国版分别作了一个序言,对自己写作这部著作的一些情况和想法作了一些说明。罗素的思想是: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个人所作出的孤立思考。这个观点决定了哲学史的写作全过程,包括材料和史料的取舍,包括对哲学家的评价,包括对观念和思想的分析。我个人十分赞同罗素的意见。
绪论。这是一个经典的人文主义历史观和哲学史观的阐发。罗素特别突出的强调了哲学的定位:简而言之,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对科学和神学没法回答的问题进行思考就是哲学的内容,说白点就是永远争论,永远没有终极答案。这看起来有些悲观,但实际上罗素有一个积极的观点: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至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作出的主要的事情了。按照这个观点,罗素在绪论中全面回顾了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的哲学思想演变,得出的基本概念是:今天我们在哲学上的每一点争议都源于历史的开端,几千年的讨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都有他的正确和片面的一面,而且还会在将来继续演变下去。今天我们所做的努力是否会改变未来,还需要未来回答。
卷一,古代哲学。分三篇叙述。
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分十章叙述。
罗素以苏格拉底为标杆来划分哲学的启蒙阶段,是很有道理的。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并不是由一个文明演变而来,而是在诺大地球的不同角落,分别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伴随着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形成。除却东方的两个古国印度和中国不论,西方文明最早的起源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但这种农业文明在延续几千年之后逐渐衰败,取而代之的是希腊海洋文明,而且在思想领域有了辉煌的成就,以苏格拉底为代表,达到了一个高度。
苏格拉底的高度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逐渐形成。这十章分别叙述了这些基础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有关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至今为止的谜。五千年至一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和知识情况我们现在还只能结合考古知识和传说来加以描述,这一点在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玛雅等地都是如此。但希腊文明的兴起与这几个古文明有较大的不同。在地理特点上,希腊背山面海,没有肥沃的土地,人口也不算巨众,他与之前的几个文明似乎也没有直接的承接关系,其宗教信仰也混乱庞杂。但似乎海运和贸易的便利使思想和情感也得到飞跃,希腊以著名的荷马史诗和奥林匹克诸神为代表,在思想的各个方面,开始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现代文明奠基。
第二章,米利都学派。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产生了三贤---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近现代哲学的源头,虽然多数的传说是他在预言日食和几何计算以及证明哲学家在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他对世界的构成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水是原质,其他一切都是由水构成的。已经有了浓厚的形而上学的味道。阿那克西曼德做出了许多哲学意义上的断言,如世界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中立的元质演化。我们熟悉的世界只是许多世界中的一个。万物都由正义的命运决定,并循环生息。据说第一张地图是他绘制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大地是圆盘形,万物由气构成。米利都三贤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们有什么成就,而是他们尝试的东西,被后来的心灵和思想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第三章,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有两样东西至今还在影响着人类甚至还将影响将来,那就是数学和神秘。罗素把他列为自有生民以来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他创立的教派团体有许多无法理解的神秘教义,而这份神秘又和数学紧密相关。他最著名的语录是:万物都是数。这种思考和推理的优点是人们可以通过抽象的逻辑组合就能理解甚至构建人类的生活,缺陷是一旦离开现实的观察和直接的感受,连我们自己都不能确定自己的真实和存在,更不在乎未来和理想。今天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就是这一担忧的最直接证明。
第四章,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是复杂的混合体,一方面他是极端的神秘主义的代表,有点像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气质,但他却把万物归于混乱的火,这种最不确定的东西是世界的本质,而且他的万物流变的观点被后世的部分人奉为经典,似乎很难将其学说的逻辑和他的歧视人类,信仰战争联系起来。赫拉克利特留给世人最著名的话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第五章,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相反,巴门尼德主张:没有事物是变化的。而且语言与语言本身所包含的真实意思是不同的,这就可以推论出:在我们所叙述和思维的东西之外,有一个不能被认识被损益和描述的“本体”。万物并不是流变的,希腊人也有不同的意见。
第六章,恩培多克勒。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科学,甚至更多发源于医学,这点在恩培多克勒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是医学的元祖,他发现空气是一种实体,并试验了离心力,知道月亮是反射发光,日蚀是月亮的位置引起,还知道植物有性别区分等。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综合了前人的见解,提出了宇宙的四元素论(尽管他并没有使用元素的概念),即:世界是由土、气、火、水四种元素构成,每种元素都是永恒的,他们以不同的比例和方式混合,构成了世界,而这一切的动力,居然是爱与斗争。
第七章,雅典与文化的关系。希腊文明与雅典城邦密不可分。想一想这个城邦公元前430左右人口最多的时候估计只有二三十万人(包括奴隶在内),而涌现出的无数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还有不计其数的能工巧匠,就不由得油然而生敬意。几乎同时代的东方秦国,仅一次坑杀的战俘,就达到三十万。白里克里斯执政的时期是雅典,他点燃的是民主与科学思考的明灯,这盏灯照亮了宗教黑暗时代的希望,为以后的文艺复兴和现代科学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八章,阿那克萨哥拉。阿那克萨哥拉被记述与白里克里斯关系密切,但看不出他与当时政治主张有多少关系。但被反对派驱逐出雅典并创办学校,估计扩大了他的影响。他主张万物可以无限的分割,认为心也是参与生活体的实质,虽然对心的运用还缺少阐发,但心是一切运动的根源,本身这个命题就足具魅力,可以产生无限遐想。
第九章,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的创始者。主张万物都是有原子构成,原子在物理上而不是在几何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间存在虚空,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而且永远是,将来也永远是运动着的。这些观点与现代量子力学的观点及其相似。按照罗素的理解,原子论者的哲学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不以因果关系来解释世界,这样就保持了自然的生机和独立的思想。另一个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可以推演出牛顿绝对空间的概念,虽然爱因斯坦颠覆了这个概念,但从经验的角度,这是最接近真实世界的理论。
第十章,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被称为“智者”,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贬义词。但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是非常具备智慧的思考结果。后来的实用主义基本奉普罗泰戈拉为鼻祖,显然有他基本的道理。
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第十一章,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希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几个方面的记述都有不同的谜团,很难说哪个记述的苏格拉底是真实的。对他的研究和介绍也很多,可以基本肯定的是他生活在雅典的鼎盛时期,有极高的智慧和强健的身体,服过兵役,最终被雅典的民主政治审判。《申辩篇》虽然是柏拉图根据记忆追述的,但真实性和可靠性还是令人信服。在审判的最终陈述中,苏格拉底全面驳斥了起诉的罪名,并阐述了许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哲学精神。我对苏格拉底的尊敬是因为他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无畏方式。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这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哲学问题,但对每个个体人来说,确实算的上第一问题。苏格拉底的回答给与的启示是人类最美好和最崇高的意义里一部分,而且是关键部分。与他同时代的老子、孔子、佛陀均给与了不同的答案版本,我以为东西方在这时具备了较为相近的气质。“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留给世界最好的遗产。
第十二章,斯巴达的影响。斯巴达的存在是希腊最神奇的一面。一方面是战争,他抵御了外侵,打败了雅典,这个民族的战斗力至今令人生畏。另一方面,他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被封为神话和传奇。这两个方面都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
其中以柏拉图、卢梭、尼采等人最为显著。传至今天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多的继承了斯巴达的进取坚强和自信乐观的精神。
第十三章,柏拉图见解的来源。罗素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和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我要补充一句,这两个甚至是人类史上最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这两人中,柏拉图更为重要。一是亚里士多德本身就是柏拉图的产儿。二是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始终都是柏拉图式的而非亚里士多德式的。
柏拉图哲学最重要的是五个方面:第一,乌托邦思想,是后世一长串乌托邦中的第一个。第二,理念论,是解决至今困惑人类的共相问题的开山尝试。第三,灵魂不朽的论证。第四,宇宙起源论。第五,知识观,知识是回忆而不是知觉。当然还有他的政治观念和教育观念。作为一个贵族,柏拉图有时间和财力,更有智慧和能力吸收并汲取了古希腊前辈的许多有益的思想和传统,包括国家和宗教信仰。
第十四章,柏拉图的乌托邦。毫无疑问,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最早的乌托邦。而且,柏拉图绝不是说说而已,是一直想把他变为现实的国家设计。实际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多数是斯巴达的国家模式,少部分是雅典模式。首先,理想国家的公民组成人员是分类的,只有三种人: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第二,卫国者虽然人数少,但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是立法者和执政者,而且可以世袭。第三,教育,是国家的第一要务,对下一代的集中培养和训练是成败的关键。第四,经济方面,国家实行彻底的共产主义,甚至家庭和妻子,也应该是共有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的核心是正义,这个词汇被如此强调和运用,有极大的诱惑和吸引力。后来的正确思想和极端思想都在其中吸收了这个观念,并争执到现在,今天我们居住的地球还在为这个正义的概念迷惑。强权国家和恐怖分子都号称占据正义的一方,互相讨伐,最终谁是真的正义呢?也许有答案,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第十五章,理念论。这是柏拉图思想的精髓,也是我理解的东西方思想发展到此刻的一个分水岭。在此思想产生之前的地球上的杰出人物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虽有分歧和不同,但还没有鲜明的鸿沟,但理念论彻底的让东西方产生了今天巨大的不同。以至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在理解这个概念上,还需费一番周折。
柏拉图的论述和罗素的介绍对中国读者有些难度。以下这两段是我自己的理解:
所谓世界,是有两个。一个是真实的实在世界,一个是我们感知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被我们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所认识并熟悉,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洞穴理论的观点。我们一般人只能认识这个被加工改装了的世界,真实世界只存在于对我们认识的归纳和剖析之中,直接点说,真实世界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也可以从逻辑推论上得到,如我们古代常说的“白马非马”论。马的概念和一只只具体白色、黑色、棕色的马是不同的东西,它是一切具体马的共有特征的一般综合,这也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共相说。但不同于中国和东方思想的是,理念不仅仅是逻辑的推论和辩驳,而是认识论的开端,是认识善和追求善的过程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认识中的世界分为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的关系是先验的和经验的关系,换句话就是:理智世界是纯粹的理念,不能被假设,不能被证明,不能被检验。而感觉世界是可以被设计,被假设,被论证,被认识的东西。理念论的直接发展就是基督教和上帝的存在,还有就是对狂热的独裁国家的热爱和推崇,真理有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精英治国和先进分子治国的理念就是现代人对柏拉图理念论最直接的继承。
理念论并非柏拉图的发明,对理念论的批评从巴门尼德就开始了。在与苏格拉底、芝诺为是否存在理念的争论中,巴门尼德提出了以下观点:①个体是分享全部的理念呢,还是仅仅分享其一部分呢?如果是前者,那么一个事物就必须同时存在许多地方;如果是后者,则不可分割的理念会被肢解,而且一个小的部分事物要比绝对最小的理念还要更小,这在逻辑上是荒谬的。②当一个个体分享一个理念的时候,个体和理念就是同样的。所以必须另有一个既包含这个个体,又包含原来理念的理念,于是就必须再有一个理念包括这个个体和这两个理念,如此类推,以至无穷。这样,每一个理念就不止是一个,而会变成理念的一个无穷系列。③理念也许仅仅是思想,但思想必须是关于某种事物的。④如果有任何理念存在的话,它也一定不能被我们所认识,因为我们的知识不是绝对的。⑤如果神的知识是绝对的,他就不能认识我们,因此也就不能统治我们。而现代语言学和逻辑学的深入研究,发现所谓理念也只不过是逻辑过程中一个用来解决推理的逻辑环节,也是思想一个方便的替代物,真实世界的本质和我们所表达的理念是否为同一的东西,在哲学上是个疑问,在逻辑上是个悖论,在认识论上是个含糊不清的过程,在语言学上是个多层反级概念。因此,关于理念的问题还将困扰人类到将来,直到谜底揭开的那一天。
第十六章,柏拉图的不朽论。柏拉图的《斐多篇》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不朽灵魂和永恒信仰的典范。对我而言,在中国最崇拜的人,首推孔子;在西方最崇拜的人,首推苏格拉底。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到底是怎么不朽的呢?我的理解如下:
一是坚定的信念。坚信灵魂是永恒的,个人的灵魂不因为生死而改变什么。人死后恶者入地狱,善者升天,中间人则在炼狱。自己必定与神祗们在一起享受永恒的福祉。
二是不惧死亡的无畏。死亡是灵魂的另一种延续,而且是向着正义和善良的神靠近的延续,也因此,死亡不能由自己选择和决定,我们应该平静而自然的让神来决定时间和方式,不能逃避和恐惧。
三是对世界和周围的人们有着爱和善的宽容和希冀。不因为他们的观念而怨恨他们,不因为他们的选择而责备他们,不因为他们的错误而不原谅他们、不因为他们的自私而不引导他们。
大勇不惧、安详儒雅、宽厚善良、聪慧雄辩的苏格拉底无疑是时代的标杆。后世不同的人在其中汲取了不同的养分,追求真理的人们会将其中对生命的无畏和乐观进取带到世间,在人间续写英雄传奇。极端偏见和私欲旺盛的人会放大其中绝对自信和自我聪慧,膨胀雄辩和许诺,给人间带来炼狱般的感受。这两种结局恐怕还要继续下去,直到真理大明的那一天。
第十七章,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柏拉图的《蒂迈欧篇》谈到的宇宙构成及其起源对世界的影响远远大于它的哲学意义,很难说其中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荒谬的。因为我们今天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步。罗素认为其中把创造当作是从混沌之中造出秩序的说法,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世界的数学模型和时间空间的说法也有价值;世界混合着必然与目的,这给基督教修建了很好的信仰教堂;其他如世界-动物的说法,轮回的细节以及神的描述都是一些不重要的论述。
第十八章,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近现代由于认识论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形成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看法,但在古代,知识是什么以及知识的来源却有着不同的认识。柏拉图对知识的论述集中在《泰阿泰德篇》,而且通过详细的论述,得出了与现代截然不同的结论。简单说就是知识是与知觉直接相关的,知觉是知识形成的必经过程。但柏拉图却论证说没有任何一种知识是从感官得来的,任何真实的知识必须是关于概念的。如“2+2=4”是真正的知识,“雪是白的”则是一种含混不清的陈述,以至于不能在真理体系里占一席之地。对于柏拉图的论述做定论还为时尚早,知识及其概念和人们的认识以及真理之间的关系还远远是一个谜,我们用来论述的逻辑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法则,这要世界来回答,而不是神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第十九章,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作为古希腊三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亚里斯多德生当希腊思想创造的末叶,而他死后一直过了两千多年,世界才又产生出来可以认为是大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在这漫长的两千年间,他的权威性差不多始终是和基督教的权威性一样地不容置疑。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的影响和统治力犹如孔子在中国,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和皇权紧紧捆绑在一起渗透中国人的灵魂,悲哀的是至今我们中国也没有产生一位能和孔子匹敌的思想巨匠。历史车轮的演进,使这两位伟大人物成了进步的障碍,人们开始用灾难般的思维反思和攻击他们的权威,文艺复兴推倒了亚里士多德,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
罗素的观点是对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物要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方面对于他的前人来说,他的优点是极其巨大的;另一方面对于他的后人来说,他的缺点同样也极其巨大,而后人却要比他负有更多的责任。我以为这个评价同样也适合孔子。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哲学家,而且一生是教书育人。在他教导的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亚历山大大帝。这两个人之间有众多的传说和美好的描写,但真实的是老师和学生只在一起待了三年,之后再也没有事实证明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亚历山大的辉煌帝业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本不容,而且在亚历山大身上许多性格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诲恰恰相反,亚里士多德似乎也从没提到过这个学生,两个人仿佛是生活在不同世界一般。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很不容易掌握,罗素把他归纳为对理念论的批判和建立的一套共相论。对理念论的批判前面已经介绍,共相论和形式与质料的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学说的常识化。显然罗素的讨论带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我不打算逐一介绍,只是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努力比之前人有两个方面的进步。一个是哲学思考的范围扩大了。许多看似常识的东西其实包含着哲学的道理,也许罗素对此不以为然,但我以为这个进步是伟大的。另一个是无论哲学家怎么思考,都只是在语言和逻辑的基础上继续无所谓的争执,看似明了的道理其实只是下一步的更糊涂,很难绝对说我们比之亚里士多德更懂得了较多的真理。理越辩越明只能局限在做事的范围之内,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辩论只是我们的态度而已,只是柏拉图代表了年青人的活力和浪漫,亚里士多德更多代表了老年人的现实与稳重。
第二十章,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基本部分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代表了他那个时代有教育的、有阅历的人们流行见解,尤其集中在与贵族制有关的地方。投合了可尊敬的中年人的观点,但却压抑年青人的热情与热诚。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简单的说就是德行分为后天习得的理智和先天获得的道德。只有做出正直的行为,才能获得正直的德行和道德,甚至获得快乐。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这有点象儒家的中庸之道。但儒家只是在个体上强调中庸之道,一旦把它放大并推及社会和国家,如同把追求真理视同一种中道的见解,就会变的很荒谬。更大的问题来自于亚里士多德把伦理与政治联系起来,只有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才能具备较好的德行,最高的善只是少数精英,如果这仅仅是一个看法,还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但如果把它变为一种政治的治国理念,并在国家的管理中实施这个观点,后果是可想而知。军国主义、纳粹、独裁统治最拿手的就是用这种貌似有理的推论进而剥夺多数人的一切合理权利。
哲学里最难判断优劣的是伦理学,很难说哪一种道德理论比别人的高明多少。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全面论述伦理学的学者,但不象科学或其他学说一样,后人包括今天的人在伦理学上并不比亚里士多德有多少进步。当然不是说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一点分析和判断都没有,罗素从三个方面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一是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答案是。二是它与作者的其它观点是否一致,答案是。三是它对于伦理问题所作的答案是不是与我们自身的伦理情操相符合。根据前面的分析,要接受他的伦理学,就必须接受一种不平等,最好的东西只是为少数人的,这是现代人最反感的。只有从康德开始,才把伦理视为每个人自身的个人目的,但康德的难题是,当两个个体发生利益冲突时,什么样的原则才能决定谁该做出让步呢?答案又开始有了分歧,是靠单纯的概念化的正义,还是以一个权威来决定,或者以一种机制来由多数人的代表决定?无论怎样决定,伦理在现代又和政治挂上了钩,个人之间的分歧又变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分歧。
第二十一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直到文艺复兴前,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直是有着重要影响的许多原则的根源,但现在它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随着君主制和宗教统治的衰弱,《政治学》这部似乎尚未完成的著作只是在大学里被学者们阅读,而且是抱着批判的态度阅读。关于国家大小的议论,关于对革命及其结果的讨论,关于国家好坏的标准,关于教育的作用等等观点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虽然过时,但要肯定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还是追求一种正义,也算人类弥足珍贵的灵光之一。
第二十二章,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逻辑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也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学说。翻开任何一本现在的逻辑学专著,开篇都是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开始的,尤其是三段论,几乎成为逻辑的代名词。这是亚里士多德的骄傲,但也同时是逻辑学发展的悲哀。作为数理逻辑专家,罗素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有着非凡的认识,并在书中详细地进行了讨论。我不打算就此做过多介绍。《逻辑》和《范畴》这两本书含有丰富的哲学元素,范畴、本质等概念现在都还在哲学领域广泛使用,他们和逻辑一样,虽然有着时代的局限,但就其合理范围内的部分,至今依然具有合理和符合真理精神的魅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第二十三章,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两部书《物理学》、《论天》一直统治着科学界直到伽利略的时代为止。罗素认为在全部的西方近代史上,科学、逻辑、哲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冒着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反对而争取来的,这点在物理学领域最为典型。现在已经证明,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的诸多论述都是错误和不准确的,即使这样也不影响他在其它方面的伟大。任何一个学者和思想家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关键的是看继承他的人们怎样对待他,在这方面,东西方都存在没解决好的问题。
第二十四章,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希腊人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亚于在哲学上的贡献,特别是这两者在古代的联系比今天还要紧密。无理数的发现、直角三角形定律、比例、穷尽法、圆周率、特别是欧几里得几何学、日蚀和月蚀的理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直径、金星与水星的旋转、行星和恒星的联系与区别等等。几位伟大的数学家理应被牢记:泰勒、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
第三篇,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五章,希腊化世界。希腊文明的高度及其传播使得希腊语言和文化在西方世界据有强大的优越感和统治力。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更加扩大了这种影响,社会的动荡和权利的争执给一般老百姓带来的灾难远大于知识的传播,恐惧代替了希望。生命的目的,与其说是成就某种积极的善,还不如说是逃避不幸。个人伦理变为具有头等意义的东西,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部分,逐渐退到世界的幕后。亚里士多德是欢乐的正视世界的最后一个哲学家。从他而后,所有的哲学家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而具有一种逃避的哲学。
第二十六章,犬儒学派与怀疑派。狄奥根尼是犬儒派的代表人物,他决心象一条狗一样地生活下去,所以被称为“犬儒”。人类的物质世界越丰富,精神世界就会越贫瘠,所以要摒弃一切习俗和传统,这大概是犬儒派的基本看法。狄奥根尼有许多有趣的传说,亚历山大大帝拜访过他,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光”。犬儒派到了后期逐渐流行,许多玩世不恭的态度和消极颓废的思想和感情占据了主流,成为世人抨击的主要因素。
怀疑派的代表人物是皮浪。人类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官的不确定性确实疑惑了很多思想家。干脆否定和摒弃感官通道和作用的,就演变为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全面接受感官并对不确定因素视而不见的,就演变为纯粹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对此半信半疑的,就发展为怀疑主义。如果认为怀疑仅仅是一种态度,那就太小瞧怀疑派了。皮浪的弟子蒂孟提出了一种理智上的论证,大意是演绎的逻辑都必须从公认自明的普遍原则出发,但实际没有任何可能找的出这种原则的可能性。所以一切都要靠着另外的某种东西来证明了;于是一切的论证要么是循环的,要么便是系在空虚无物上面的一条无穷无尽的锁链。这个悖论是现代怀疑主义的逻辑基础。结合认识论上的怀疑,人类对自己和世界的怀疑还将永远进行下去。
第二十七章,伊壁鸠鲁派。伊壁鸠鲁个性和学说的特立独行使他在世时备受责备,但德行高尚、意志坚定的伊壁鸠鲁被后世完整的继承并发扬光大,也算是对这位一生受病痛折磨的伟人的一种安慰。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是要获得恬静,他认为快乐就是善,而且比之那些强行追求的快乐,自然而然的、平衡的、有节制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由此伊壁鸠鲁提出了一个和佛教相似的著名观点:不痛苦就是快乐!
这还不是伊壁鸠鲁观点的可贵之处。伊壁鸠鲁进而得出的观点是人生获得快乐的途径是避免恐惧,恐惧的根源是宗教与怕死,对于宗教的批判和纠正是伊壁鸠鲁在现代复活的基础。
第二十八章,斯多葛主义。斯多葛主义的创始人是芝诺,这是个早期的唯物主义代表,他肯定一切的存在,对于宇宙和世界,只有必然,没有偶然。而德行就是自然的意志,个体在德行的修养和坚持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和自由。所以善是人选择和坚持的结果,没有外界的因素,也一样可以达到崇高的德行,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典型。道德只是一种原则而不是感情,这种观点被后来许多斯多葛主义的代表人物所继承并在实际生活中夸张的实践,因而也产生了许多有争议的典范。斯多葛主义有一种酸葡萄的成分:我们不能够有福,但我们可以有善。只要我们有善,就让我们对于不幸不加计较吧!这种学说是英勇的,而且在一个恶劣的世界里是有用的。但它不真实,有时候也不真诚。不过斯多葛主义的伦理学在另外两个方面产生了积极健康的成果:一个是知识论;另一个是自然律和天赋人权。
第二十九章,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罗马帝国以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影响着西方文明的进程和方向,这一点在基督教的传播和希腊化的范围以及文化的特性方面尤为显著。对哲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第三十章,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是古代伟大哲学家中的最后一个。就希腊人而言是一个终结,就基督教世界而言是一个开端。史上许多哲学家身上具备诗人的气质,普罗提诺是其中典型。对宇宙思索相伴而带来的欢乐与忧伤,也是哲学的一部分,普罗提诺一再的描述光荣的永恒世界代表了忧郁的乐观主义的感觉:
在我们精妙的幻想里传来了
那首宁静的纯净悠扬的歌声
永远在绿玉的宝座之前歌唱吧
向着那座在宝座之上的人歌唱。
普罗提诺生活的时代,不幸是随时可以临头的。获得幸福只能靠对远远脱离感官的种种事物加以思索才能求得。它不是日常生活,而是得自于思想和想象,说的具体点就是对永恒理念世界的追求。这和基督教的精神及其相似,简直就是一个圣使徒的精神。在那些在世俗的意义上是不幸的,但决心要在理论世界中寻找一种更高级幸福的人们中间,普罗提诺占有一个极高的地位。
卷二,天主教哲学。分两篇,教父和经验哲学家。
导言。在基督教取得绝对思想统治力的西方近一千年里(公元400-1400年),对当代精神生活有贡献的几乎都是僧侣。这个中世世界与古代世界的最大不同,是这一千年始终存在不同形式的二元对立。有僧侣与世俗人的对立、拉丁与条顿的对立、天国与地上王国的对立、灵魂与肉体的对立等等。所有的一切都通过教皇与皇帝的对立表现出来。在希腊和早期其它哲学中,从来没有象基督徒那样,从一开始就要被要求对国家和教会应尽双重忠诚。天主教哲学本质上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哲学,近代哲学尽管远离了教义,但它的很大一部分却关系到基督教,特别是有关伦理学和政治理论。
第一篇,教父。分六章叙述。
第一章,犹太人的宗教发展。
天主教会所布的基督之道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哲学的信念。主要来自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主义。二是犹太人的道德和历史。三是救世的学说。
《圣经.旧约》共37章,几乎全部是记述犹太人的历史。虽然没有更多的证据,但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信仰看起来起源很早,历经三千多年的传承。直到基督耶稣横空出世,带来的福音,才把上帝赐福和应选之族改为基督徒,由此开始了对纯犹太人的迫害。基督徒、伊斯兰、犹太人的对立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章,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基督教最初是作为一种革新的犹太教由犹太人传给犹太人的,但圣保罗在其伟大一生的传教活动中,把它传给了外邦人,并保留了犹太教中吸引人的部分,除去了一些使外邦人难以接受的部分。主要是:割礼和食物的清规戒律。后来许多宗教学说的融入,使基督教对犹太人的反感愈加强烈,尤其是出现了欧利根,他把希腊哲学和犹太人经典做了有效的综合。在这条道上走的基督教越来越远离原始的犹太宗教,通过君士坦丁改宗以后,召集了万国基督教尼西亚会议,选出来的教皇代表了正统教义的人间权威,基督教从此君临西方天下。
第三章,教会的三位博士。圣安布洛斯、圣杰罗姆、圣奥古斯丁和教皇大格雷高利被称为西方教会的博士。圣安布洛斯、圣杰罗姆、圣奥古斯丁塑造了使教会成形的楷模,他们是黑暗时代和中世纪全期的权威。圣安布洛斯确立了教会与国家之间属于教会方面的观点;圣杰罗姆给西方教会提供了拉丁语译本的《圣经》并促进了修道院制度的实现;圣奥古斯丁固定了一直到宗教改革为止的教会神学,以及以后路德与加尔文的大部分教义。
第四章,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圣奥古斯丁的哲学如此重要,罗素专门用一章来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纯粹哲学,特别是时间论。二是《上帝之城》一书所展示的历史哲学。三是有关救赎的理论。
一、纯粹哲学。《忏悔录》第十一卷是最好最纯粹的哲学,也是该书最枯燥乏味的部分。现实世界是怎么创造的,基督教的理解是不尽相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论及创世时,想到的是由上帝赋予形象的原始物质,他们所说的上帝,与其说是造物者,不如说是一个设计师或建筑师,他们认为物质实体是永远的,不是被造的。只有形相才是出于上帝的意志。而奥古斯丁则主张世界不是从任何物质中制造出来的,而是从无中创造出来的。上帝创造了物质实体,他不仅仅是进行了整顿和安排。接下来的思考就有意思了:
世界为什么没有更早地被创造呢?因为不存在“更早”的问题。时间是与创世的同时被创造出来的。上帝,在超时间的意义上来说,是永恒的。在上帝里面,没有所谓的以前和以后,只有永远的现在。上帝的永恒性是脱离时间关系的,实际上,上帝永远站在时间的洪流之外。但我们在世间的确真真实实的感受了时间的存在,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如果只是把过去理解为回忆,把未来理解为想象,也似乎没办法完全打消我们对时间存在的疑虑。对时间的迷惑困扰着奥古斯丁。他提出了一种解答,要点是:时间是主观的;时间存在于进行期望考察和回忆者的精神之中。
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卓越理论。说时间只是思维的一个方面的理论是主观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而且是自古就有的。奥古斯丁提出的主观主义是两种。一种演变为康德的时间论;一种演变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时间观。同时还包含了伽桑地的“我行走所以我存在”的回答。
二、上帝之城。尽管这部书很有名,但其中主要的宗教题材和论述对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来说,既枯燥无趣又晦涩生硬。关于世界被划分为上帝之城和魔鬼之城的说法对西方的艺术和想象力产生的作用还大于在哲学上的影响。罗素甚至将其与后来的纳粹和马克思学说联系到一起,算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提法。
三、裴拉鸠斯争论。裴拉鸠斯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僧侣,他温和的对原罪学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类的道德行为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只要人们规行矩步,并属于正统教派,作为道德的奖赏,人们均升入天堂。这看起来相老生常谈,但却遭到奥古斯丁的猛烈抨击,在他的影响下,裴拉鸠斯派被定为异端。
奥古斯丁反对的理由简单而残酷。基于自身极端的罪恶感,奥古斯丁从圣保罗的著述中寻找到特别有力的论述:亚当和夏娃在偷吃苹果时,罪恶就永驻人的灵魂,他们的后裔也不能以自力来避免罪恶。只有上帝的恩宠才能有德。我们的罪恶是出生就有,所以我们就应受永劫的惩罚。所有未受洗礼而死去的人,即便是婴孩,也要下地狱和经受无穷的折磨。对未受洗礼的婴儿永劫惩罚不但不认为骇人听闻,反而认为是出于一个仁慈上帝的恩赐。这种说法居然被奉为正统教会的经典,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称中世纪的西方为迷信和残酷的黑暗时代了。
第五章,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基督教从开始传播时候,对于教义解释每一次分歧就会产生巨大的争执。取胜的一方会宣布对方为异端,并采取一切手段,许多是残暴和无耻的手段来迫害对方。其中著名的是主教赛瑞利对杰出贵夫人希帕莎的私刑迫害。在被处死的人物中,鲍依修斯是一位值得后世尊敬的学者,他在候刑期间写成的《哲学的慰籍》具有一种纯哲学的宁静和崇高。即使在今天,读到这位伟人写的诗,还让人感动不已。
第六章,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利。基督教有三种活动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修道运动;二是教廷的影响;三是布教。
修道运动起源于埃及和叙利亚,第一位成功的隐士是圣安东尼,而最重要的人物是圣边奈狄克特。他创立了著名的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并为该院起草了“边奈狄克特教规”。修道院长被赋予大权并被委任为终身制。后来的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僧侣以博学闻名于世,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做出了贡献。这个结局恐怕是创始者边奈狄克特意想不到的。
教廷的影响以大格雷高利为代表。在世俗和教会都遇到极大困难的时候,大格雷高利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虽然大格雷高利不算一位思想家,但在许多方面他对教会的影响至今尚存,并且是当今教皇依旧存在,基督徒依旧众多的主要因素。
第二篇,经院哲学家。分九章叙述。、
第七章,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中世纪的西欧,教皇是一个与各个种族和帝国的皇帝并存且相互利用的奇妙存在。世界在西方的范围内是争权夺利,哲学和思想的进步甚微。
第八章,约翰.司各脱。这位博学而卓越的爱尔兰人在黑暗时代出现是让人惊异的一件事,而且在他生涯中与秃头查理王和教皇尼古拉一世也拉上了关系。他最重要的著作是《自然区分论》。只是一部讨论实体存在的著作。他象柏拉图一样,主张共相是在诸相以先。他主张的自然不仅包括“有”,也包括“非有”。上帝是事物的开始、中继、和终极。上帝什么都不是,因为一旦成为什么,就会有对立面,而上帝是没有对立面的。创世是一个永远的过程,被造物存在于上帝之中,而上帝以一种不可言喻的方式在被造物中显示他自己。罪的根源在于自由,恶是善的缺乏。虽然约翰.司各脱也被定为异端,但在皇权的护佑下,没有被受到严重的迫害。
第九章,公元十一世纪的教会改革。教皇和皇帝的争权夺利继续在进行,而一些宗教的教义也在慢慢发生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对教会内部改革的呼声和要求变的越来越强烈,为文艺复兴和教会变革埋下了种子。
第十章,回教文化及其哲学。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时候,教皇大格雷高利才三十多岁。这位先知创立的宗教是一个单纯的一神教,没有夹杂上三位一体和基督化身等精微的神学。他没有自命为神,他的追随者也没有这种追求。他恢复了犹太人禁止供奉雕刻偶像的戒命,并禁止饮酒。忠诚教徒的义务在于为伊斯兰尽多的征服世界,但却不许对基督徒、犹太人加以迫害。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以风卷残云的方式征服了大片的土地,并拥有巨大的财富,继承了丰富的希腊、印度和其他民族的文明,并创立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文化。有几位哲人比较有名:波斯人阿维森纳;西班牙人阿威罗伊;迈蒙尼德斯。
阿拉伯哲学作为独创性思想是不重要的。他们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注释和传承。许多珍贵的古典思想和著作被中世纪所摧毁,但在阿拉伯文明中被很好的保存并延续下来,为后来的文明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十一章,公元十二世纪。有四个方面对世界和思想产生了影响。一是帝国与教廷的不断冲突。二是伦巴底诸城的兴起。三是十字军。四是经院哲学的成长。经院哲学就其侠义来说,早在公元十二世纪初便开始了。其鲜明特征是:第一,它被局限于自己视为正统教义的范围之内。如果它的意见收到宗教会议的谴责,它常常自愿撤消其意见。第二,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超过柏拉图,成为教会的权威。第三,经院哲学家都非常相信“辩证法”和“三段论”的推理。其气质与其说是神秘,不如说是烦琐与好辩。第四,把共相问题突出的提出来,但仅仅是为辩论,并不是真正的关心这个问题。
初期的经院哲学只是教会争夺权力的派生物。第一位经院哲学家是罗塞林。他对三位一体的教义进行了一些思辨。他的学生阿贝拉德写了部著作《是与非》。在书中以辩证的议论来维护和反驳了许多论点,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通常都没有结论。把辩证法作为除《圣经》之外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还是很有价值的。伯纳德是一个顽固的神秘主义,对阿贝拉德的辩证法进行过抨击。撒利斯伯利人约翰虽不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但写了一本漫笔录,对认识其所处的时代很有帮助。
第十二章,公元十三世纪。中世纪于公元十三世纪达到了极点,十四世纪是各种制度的瓦解,十五世纪是近代社会的开端。公元十三世纪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伟人,哲学上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下一章专门介绍他。宗教人物是教皇伊诺三世,一位精力充沛、机敏投机的政治家。他充分利用教皇的权限干预世俗社会,并将教规编为法典,被称为“地狱给与人类最黑暗的一本书”。而后成立的宗教裁判所更是把人类直接带入了地狱。政治人物则是弗雷德里希,德意志出色的统治者。在这时期出现了一位圣者:弗兰西斯。他号召抛弃世间的物质享受,立誓过清贫的生活。这位有着乐天的态度、博爱的精神和诗人的才华的圣者几乎是浑然天成,他从未表示过任何优越感,他关心别人的幸福多于他自身的得救。悲剧的是他的继承者完全背叛了他的圣德,他开创的教团成为更为腐化的代表。圣多米尼克虽然也参与了宗教裁判所的工作,但他创立的多米尼克教团致力于学术研究,给人类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贡献。
第十三章,圣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所有教授天主教文的机关中他的体系是必须作为唯一正确的体系来讲授的。因此,他不仅有历史上的重要性,还具有当前的影响。
圣托马斯最重要的著作是《异教徒驳议辑要》和《神学大全》。我把罗素的介绍归纳以下几点:
一、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提出五点证明:一是亚里士多德的非受动的始动者观点。世间有些事物只是受动,另外有些事物既能受动又能始动。凡是被推动了的某物都是被某物所推动的。并且由于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往上追溯,所以我们终必会在某一点上逢到一个始动而非受动的某物。这个非受动的始动者就是上帝。二是第一原因的论证,同样基于无限追溯的不可能性。三是一切必然性必有其最初根源。四是世界上存在着种种完美的事物,而这些必定渊源于某些至善至美的事物。五是我们甚至发现很多无生物都在完成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必然存在于这些无生物的外部。因为只有有生物能有一个内在的目的。
二、上帝的事实。关于上帝的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否定的。我们只能通过上帝不是什么而认识上帝的本质。上帝是永恒的,因他是不受动的。上帝是不变的,因他不包含被动的潜在性。他不属于任何类,不能被定义。万物在某些方面类似上帝,在某些方面又不象。上帝是善,并是他自身的善;他是万善之善,他是智慧的,他以自己的本质进行行动和理解,并且全面的理解他自己。
三、上帝在同一瞬间理解所有事物。他的知识不是一种占有;同时也不是推理的或逻辑的。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惑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上帝能知道个别事物呢,还是只知道诸共相一般的诸真理呢?托马斯的看法是全能全知。他列举了七种看法并逐条驳斥:上帝认识个体,因为他是它们的根源;上帝预知尚未存在的事物,知道未来的偶然事件,因为上帝看时间中的每个事物就象在眼前一样,而上帝本身又不在时间之内;上帝知道我们的心意和我们的秘密意志,知道无穷无尽的事物,我们却不能;上帝知道渺小的事物,因为没有什么事物是全然渺小的,再渺小的事物也是高贵的;最后,上帝知道恶事。因为认识任何善事也包括着认识其反面的恶。
四、上帝的意志。上帝有意志,他的意志就是他的本质。他的意志虽然可以赋予一种理由,却不能赋予一种原因。上帝不能愿望本身不可能的事。上帝有喜乐和爱;上帝什么也不恨,并具有沉思和积极的美德,他是幸福的,而且就是他本身的幸福。他不能是一个物体,或改变他自己;他不会失败;不会疲倦、遗忘、懊悔、发怒、悲伤;他不能撤消过去,犯罪;不能创造一位上帝,或使他自己不存在。
五、人的灵魂。所有精神实质都是非物质和不朽的。天使没有肉体,人则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魂充斥身体的每一部分。灵魂不是精液所遗传,而是随着每个人重新创造的。但关于原罪的遗传问题,托马斯似乎故意避而不谈。
六、伦理问题。恶不是故意的,它有偶然性的善因。人类的幸福不在于肉欲、名誉、荣华、富贵、世俗、权柄,以及肉体的享用物,不在于感官,也不在于道德的行为。幸福在于对上帝的沉思默想。
托马斯.阿奎那主要是摒弃柏拉图,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树立为基督教的正统哲学。就其哲学贡献来说,还达不到他所享有的声望的价值。
第十四章,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弗兰西斯教团出现了三位重要的哲学家。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奥卡姆的维廉。
罗吉尔.培根对近代社会的影响超越了他在当时的功绩。他写了三部书《大著作》、《小著作》、《第三著作》。与其说他是哲学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个酷爱数学和科学的大博学家。他重视实验过于论证的理念和对科学方法的倡导,使得他在当今依然享有崇高的声誉。
邓斯.司各脱以反对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而闻名。本质上是他的哲学掺加了较多的柏拉图主义。他对实在论和共相论有许多有意义的探讨。个别物质既然都是共相的产物,那么属于一个种的两个个别物之间的区别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有如一个人和他所戴帽子的关系。.阿奎那的回答是这二者因为是实体物质,所以在本质上完全相同,如果是非物质,那答案则相反。邓斯.司各脱则认为两个个别之物在本质上永远有区别。因为由未经区分的部分组成的纯物质只是借着空间位置之相异而有所区别,一个由身与心组成的人,在体质上只能借着其身体的空间位置与另一个人有所区别。因此,在另一方面,物质如果有所区别,它们必定是由于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莱布尼兹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取消本质与偶然等诸性质的区别,而后的哲学家更进一步提出取消本质这个概念。相对论的出现更使这个问题复杂化。因为赖以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已经被还原为诸关系,本质的问题就更让人迷惑了。这个问题在今天依旧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奥卡姆的维廉。这位中世纪最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留下的一句名言是对皇帝的:请你用刀剑保护我,而我将用笔保护你。而哲学上的一句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被后人尊为“奥卡姆剃刀”。在逻辑和思辨的范畴内,“奥卡姆剃刀”被证明是一条有用的原则。
奥卡姆在逻辑上是一位唯名论学者。他认为逻辑是可以以独立于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的一种工具。科学是研究事物的,逻辑则不然。事物是个别的,但在词语中却有共相。逻辑关心的是词与概念,而不是作为心理状态的词或概念。为一个事物而说的词和具有含义而使用的词是必须分开的,否则就会陷入概念的悖论。由于主张逻辑和人类知识的专研无需牵涉形而上学和神学,奥卡姆的著作鼓舞了科学研究
中世纪出现的伟大人物中,但丁是需要提及的重要人物。虽然他在哲学上的见解陈腐不堪,但他的《神曲》还是对文艺复兴及近代的艺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第十五章,教皇制的衰落。公元十三世纪完成了一个哲学的、神学的、政治的、社会的伟大综合。基督教融合了犹太人的历史,摒弃了割礼和繁琐的禁忌律条;吸纳了希腊哲学中对自己有利的神秘和庄严部分,避开那些唯物和多元的思辨;借鉴了奥尔弗斯教神秘的信仰和仪式,抛弃其残暴和无序的结构;借用了东方俗众分开的祭司制度和宗教组织形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无可比拟的力量。教皇制度就是其权利的极端代表。随着教廷和皇权的不断斗争,教会内部的争权夺利和宗教改革的呼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世界不再是永受惩罚的泪之谷,而是一个提供异教快乐、名誉、美丽和冒险机会的地方,禁欲主义和教皇制度逐渐被多数人遗忘,世界在艺术、诗歌和欢乐的喧嚣中,迎来了近代世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哲学史 罗素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