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书用一句话形容一个人人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模块内容加载中...
this.p={b:2,maxb:5,maxp:6}
{if !defined('b')} 日志更新列表加载中... {elseif !b.length} 没有日志更新! {else} {list b as x}·{/list} {/if}
{if !defined('p')} 相片更新列表加载中... {elseif !p.length} 没有相片更新! {else} {list p as x}{/list} {/if}
{list 0..6 as x}${dv[x]}{/list} {list 1..6 as x}{list 1..7 as y}{/list}{/list}
{list df..dt as x}{/list}
......时间过得很快,似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也变动的很快.今年去太婆家的次数多了很多.让我有机会回到那个一直很想去一直很想去的地方,让我能在那里想念怀念那位一直在我心底的人!那里和以前一样很安静,很舒服,空气很好,景色也很美,又起了一栋新房子就在原来房子的后面,还是可以看到面前的一江水,莲花\水花和声声的蛙叫声,能形容的是心底像明镜一样,什么都不用想,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那幅纯真的画面~~~~最近发生了很多很多不幸的事情,总有一个两个不好的消息传来,看到一张张用QQ抓图下来的照片,一句句心底里的话,总是会让人泪流满面,从心底里呐喊不会的,不可以.也许每个人此时的心里都很难忍住不哭,可一切都只在很慢很慢的好起来,我们都只能怀着"一切都平安"的想法在心里默默的祈祷着,也相信太婆会像保佑我一样保佑这一大家子的人,让我们以后能经常回去看看,让我们还和以前一样开心\幸福\健康!
喜欢吃饭的时候也有音乐,突然听到《老人与海》,虽然已经听过好几遍了,可是今天却忽然回想起了很多的事情,一瞬间那好像就是发生在前不久的事情一样,想起来还是会心痛会难过。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总是很懂爱情,总是撮合这对,给那个女孩子讲心态。可是其实自己也搞不清楚什么是爱情,好像这是值得一辈子去追寻的问题一样,总是被困在自己的圈圈里头,没人引导就怎么也走不出去。想起很久以前喜欢一个男孩,一个把我介绍给别人的男孩,本以为是他约你出去的,结果他把你带到了另一个人的面前。想起被他骗哭的心情。想起在宿舍被吓一跳的场面。想起大家一起去逛街时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想起他乘车离开学校,我在雨中悲伤的画面。更想起那封结束的E-MAIL。这个时候音乐换成了《樱花草》其实幸福是短暂的,如果你不紧紧的抓住,幸福会从你身边遛走。记得有人说过,在你伤害别人时,你自己必定也会受到伤害,总是在伤害和被伤害间徘徊,也许这就是我走不出圈圈的原因吧。有人问过我,你爱他吗?我也问过自己我对他的感情是爱吗?在否认与承认间我始终找不到说服自己的答案!
不知道为什么,结婚以来好像失去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目标,一切就变得那么的盲目。我总是在问自己,我需要什么,我要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到底做什么好,没有答案,只是想到什么做什么,可是做的事却不能给我更多的力量和希望,我总要自己去给自己希望,“希望”是什么呢?是我一直寻找的目标?还是我一直梦想到的一个境界?没有,不是,什么都不是,失去自我,自我是什么呢?什么叫失去了自我呢?没有,不知道!,我只是没有答案,没有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我经常生我老公的气,他做错一点事情,或者错了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都让我很生气很难过很失望!,其实他能有多大的错呢?我只是对自己更生气更难过更失望!我不愿意原谅他,其实我也没办法原谅我自己!总希望我的老公能给我做指引,做我人生的向导,做我生命的动力,做我有力的后盾。不过希望总归希望,老公也是这么希望的吧,当人们真正需要这种东西的时候,谁能做出让步呢?大概不是谁愿意先,而是谁觉悟先的问题吧。我不懂怎么让老公变得更成熟,不懂怎么让他懂我,也不懂怎么才能让他做到一个真正合格的丈夫。老公, 我只能慢慢等!等你变成熟,等你慢慢有更多的责任感,等你和我一起解决我们的问题!
this.p={b:2,s:3,a:true};
{if !defined('ml')||!ml.length} 专辑 ${an|escape} 没有音乐! {else} {list ml as x}{/list} {/if}
{if !defined('ll')||!ll.length} 网易博客音乐盒 {else} {list ll as x}${x.v|default:'&'}{/list} {/if}
{if !defined('al')||!al.length} 没有专辑! {else} {list al as x}{/list} {/if}
& 女人是善变的!不要相信她! &
近期心愿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好了。希望他快点得到幸福。。 博客等级
最后登录加载中...
this.p={b:2,ua:29, ub:'http://img.bimg.126.net/photo/G8pnWFFOgPvrIImk4jdGdw==/270272.jpg',us:'她', friendstatus:'none',followstatus:'unFollow',hmcon:'0',aShowT:'0',guideId:4};
积分 ${data.totalScore} 分,距离下一等级还有 ${data.nextGradeNeedScore}分
心情随笔列表加载中...
this.p={b:2,n:5,r:'http://susankf2004./blog/#m=1&c=',mset:'000',mcon:'',srk:-100};
{if defined('fl')&&fl.length>0} {list fl as x}
${x.content|xescape:x.id,x.moveFrom} ${x.publishTime|xtime}
{if x.moveFrom&&x.moveFrom=='wap'} && {/if} {if x.moveFrom&&x.moveFrom=='mobile'} && {/if}
{/list} {else} 暂无心情随笔记录! {/if}
我要留言 & &
& 留言列表加载中...
this.p={b:2,nv:false,cn:5,ct:5};
列表加载中...
this.p={b:2,cn:15};
& & & & & &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list x.l as y}
{/list} {/list}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if}黄济人 一个人与一本书的传奇
黄济人 一个人与一本书的传奇
华夏经纬网
黄济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精于小说、报告文学。
&
一个人与一本书的传奇――记作家黄济人
&
――作家黄济人的故事
&
   文/罗学蓬
&
  黄济人的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是苦难,造就了济人。而济人的人生片断,则无疑是一个个精彩的传奇故事。
&
一幅历史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锣声“当当”响,一大帮稚气未退却犹似凶神恶煞般的男女红卫兵押着江津县政协副主席黄剑夫在城里游街示众。我是在最热闹的大十字街口撞见的。黄剑夫块头很壮,脑袋也不小,他的胸前挂着一块写有“反动军阀黄剑夫
”字样的硬壳纸牌,“黄剑夫’三个字被打上了血红色的叉。他那精壮的脖子上,还挂着一串用麻绳拴起来的,长满了绿锈的步枪子弹。一位红卫兵头目站上板凳,义愤填膺声嘶力竭地向围观的“革命群众”揭露黄剑夫私藏武器――当然是指那一串天知道从哪儿弄来的根本打不响的子弹了――妄图反攻复辟夺取共产党天下的罪行。当时的“革命群众”包括14岁的我的脑筋都巳经被调教得绝对不正常。跟着红卫兵们一个劲儿地呼口号。有的人还愤怒地冲上前去用脚踢,用拳打。还有人抓过红卫兵手里的浆糊桶,劈头盖脑地往他头顶上“哗”地倒下。足足两个钟头,黄剑夫忍受着折磨,满头满脸满身全是浆糊,鼻血流了出来,在白的上面添了几点猩红……但是,他自始至终没有叫过一声,他那张宽厚的脸膛上涌满了痛苦、惶惑与木然……
&
  当天傍晚,被黄剑夫的顽固态度激怒了的红卫兵们,把他押进了公安局。
&
  数日后的一个上午,一架拉过石灰的板板车把走着进去的黄剑夫从公安局大门里躺着拉了出来。车后络绎相跟的是他的妻子和他的儿女们。死去的起义将军僵硬地仰躺在满是石灰的车上,胡碴老长,神色极度安祥,似乎在庆幸自己终于在这场共和国的巨大灾难刚刚到来之际,在经历了短暂的折磨以后便率先获得了永远的解脱。而尾随在车后的活着的亲人却远没有他那么幸运与超脱,他们满脸悲戚,却无一人有勇气偶放悲声。因为他们被告知,黄剑夫是因绝食而畏罪自杀,这是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的反革命行为,死了,还得继续批!死得如此可怕,活着的亲人们谁还敢流露出半分悲痛之情?
&
  我的家就在公安局大门口的鞍子街。我站在街沿上,看着死的活的一大家子静静地从我面前移过。当时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驻足观望者们绝对不会想到,当这场噩梦结束后,这位死者后面的活人里有一个瘦削英俊的小伙子,竟然会出息成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一个全国知名的大作家。
&
  然而,祸兮福所倚,从“天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这一古训的角度看,那场全民族的灾难使济人有所失,同时也使他有所获。正是那些造成他家庭悲剧的种种因素,若干年后又转化为无数文学界朋友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有利条件,使济人迅速地成长为一位享誉中国,乃至海外的著名作家。
&
   春山瀚墨,秋水文章
&
  济人的一鸣惊人,靠的是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这巳经是众所周知的了。但,读者朋友有所不知的是,他的这部成名作,靠的是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互为对手,地位显赫或曾经显赫过的老人的鼎力相助。一位是邱行湘,前国民党中将,在洛阳之战中被俘。一位是凌云,离休前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国家安全部副部长。  济人祖籍江津,但并非是一个“正宗”的江津人。他出生在北京,建国初期又在南京生活过几年,此后才随着离开部队回到江津担任政协副主席的父亲回到了他祖辈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在这里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文革”骤降,在江津无法立足,才离乡背井独自到川南的山区小县威远插队。
&
  80年代末期,黄济人正在内江师专读书时,适逢他的舅舅邱行湘从南京千里迢迢赶到重庆,看望他的妹妹,也就是济人的母亲邱行珍。邱行湘是被俘的前国民党高级战犯,于1959
年12月被政府特赦,安排到南京工作。在这一段和舅舅相处的时间里,从小酷爱文学的济人听到了许许多多发生在战犯管理所里而不为外间所知的真实故事。由此,他才萌发出一个宏誓大愿:写一部反映共产党如何改造国民党高级战犯的大书。他的想法得到了舅舅的大力支持。就在这年暑假里,济人带着舅舅的亲笔信,上首都,下南京、奔上海――谈到那一段创业初始的艰辛,济人至今感慨万分。他说:“那时候,家中一贫如洗,我一个穷学生,也没有分文的经济收入。出门在外,坐车要钱,吃饭要钱,住旅馆要钱,连喝杯水都要钱。我身上带的那一点钱,硬是一家人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呀!那时候,每人每月半斤定量肉,别的家庭不够吃,我家的肉票却不敢用,因为我得拿到黑市上偷偷地卖几个钱,以补充外出采访时的盘缠。我外出时尽量坐夜车,这样可以节约下旅馆钱。再带上一网兜馒头,一顿啃两个,下一杯白开水。”――采访了杜聿明、黄维、沈醉、宋希廉等一大批特赦人员,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后,济人便开始动笔了。而与此同时,国家公安部知道了四川有一个小青年,是邱行湘的外侄,正在写这样一部大书。于是去函内江师专,邀请黄济人赴北京写作。此函到达内江师专,顿时在全校引起轰动。黄济人赶到北京,正逢天降暴雨,凌云副部长亲切地接见了这位身穿劳保工作服,背着个黄挎包淋得像只落汤鸡一样的四川穷学生,并答应为他完成这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书稿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
  至此,济人才算是踏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出版后,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信件像雪片一样向他飞来。许多热心的读者并不知道该书的作者当时仅是个30来岁的年轻人,来信抬头均是“尊敬的黄老先生”。这也算是合理的推断吧,对历史上如此众多的非同一般的人物的熟悉、把握,以及文笔的老辣,思想的深邃,作者必然应该是那个时代过来的知情人。
&
  但是,在一片赞扬声中,却有人向他叫阵来了。
&
  那是报上刚公布了《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与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
“全国优秀军事文学奖”的消息后不久,来自武汉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的一封信引起了济人极大的兴趣。信不长,字体娟秀,但语气充满挑战,咄咄逼人。而且写信的人完全清楚济人的身世。信中有这样的句子:“历史巳经证明,我的父辈巳经在战场上打败了你的父辈;历史还将证明,一位共产党将军的女儿,同样会在文坛上打败你这位国民党将军的儿子。”
&
  落款杨京京。杨京京是名将杨勇的女儿。而解放初期,杨京京的父亲前往刘伯承创办的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曾做过黄济人父亲的学生。杨勇将军的女儿身穿军装却偏偏放下枪杆子拿起了笔杆子。那时,她是武汉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一名雄心勃勃的创作员。济人的作品让她坐不住,于是公开下了战表。不久,《当代》果然发表了她写她父亲的长篇传记文学,也让文坛对她刮目相看。济人没有精力给每一位读者回信,但杨京京的信却不能不回。而且还得极认真地回。这样,信来信去,共产党将军的女儿和国民党将军的儿子便由对手成了朋友。至今,他们依然互赠新作,互通信件交流创作。
&
  自那以后,济人仗着他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支出神入化的笔,终日驶骋在军史题材领域里。自“将军”一炮打响,他的一系列长篇,如《崩溃》,如《征夫泪》,如《哀军》,如《战争的天秤》相继问世,仿佛用一个个炸药包连续不断地轰炸中国文坛,大有“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之势。
&
  在济人客厅的正墙上,挂着一幅扇面,济从如此珍爱它,并非是因为它有多么的精致,而是因为扇面上那八个龙飞凤舞笔力遒劲的字:春山瀚墨,秋水文章。
&
  这是济人的《崩溃》荣获“当代优秀长篇小说奖”时,前辈作家秦兆阳挥毫写下送他的。
&
  在济人眼中,这八个字所承载更多的不是鼓励,而是鞭策。
老山奇遇――济人感叹:“地球居然如此之小!”
&
  1989年初夏,重庆作家杨益言、黄济人、王群生、傅天琳、余德庄罗学蓬6人应军队邀请,前往老山前线慰问参战部队。就在短短半月的奔波之中,黄济人又经历了两桩让他永远也忘不掉的事情。
&
  先说第一桩。5月2日上午,开往昆明的特快列车驶出了重庆站。军部包下了两间软卧包厢,黄济人、王群生、傅天琳、余德庄住一间;杨益言、张勇锐和我住一间。张勇锐曾是这支正在前线作战的部队的副政委。当时巳经离休,集团军首长特意请他出山代表部队陪同作家慰问团。作家们出于尊重,索性称他为领队。张领队乃山西人,精明干练,谈锋甚健。他穿便装戴眼镜,看上去不像个职业军人倒更像个大学教授。列车开出后,济人他们安顿下来后,也都过来上上下下挤了一屋,听张领队介绍这支作战部队的历史。岂知讲到洛阳攻坚战时,黄济人满脸惊奇地问:“怎么?洛阳……是你们打下来的?”
&
  同行的作家们全都理解济人的惊奇。因为,我们都知道当年亲率蒋介石的“御林军”―
―青年军二0六师镇守洛阳之人,正是黄济人的亲舅舅、国民党军中悍将、外号人称“邱老虎 ”的邱行湘。
&
  “哈哈,当然。”张领队笑着问济人,“你知道你舅舅是怎样被俘的么?”
&
  济人点点头:“知道,我舅舅详细地给我讲过。而且,我还看过许多有关解放洛阳战斗的史料。”
&
  “你舅舅被俘后自杀的事,他也给你讲过?”
&
  济人愕然:“我舅舅……自杀过?”
&
  “哈哈!”张勇锐大笑,说,“小黄,你不知道吧,你舅舅的命,还是我救的哩。”
  这倒是一个陈年老窖似的新闻,不仅黄济人,连我们也全来了兴趣。
&
  “你舅舅确实能打,他把洛阳足足守了五天。”谈到自己亲身参予创造的那一段辉煌历史,张勇锐兴致勃勃如数家珍。“打洛阳的,是我中原野战军陈、谢兵团和兄弟部队华东野战军的陈、唐兵团。日黄昏发起攻击,14日晚结束。我们的伤亡不轻,但战果辉煌。全歼守敌两万多人,还抓住了邱行湘。我当时是文书,战斗结束后,陈赓司令员听说生擒了邱行湘,高兴得很,来电话叫马上把人送到司令部去。团首长把这任务交给了我。我带着几个战士把邱行湘押到半道上,突然,我无意之中发现他把手从口袋里掏出来,飞快地在嘴上抹了一下。我心里猛地一跳,立即扑上去用双手死死掐住他的脖子,大喊道:‘他吞啥子东西了!快,快给他掏出来!’战士们一听都急了,一拥而上,把邱行湘按倒在地上,掐的掐脖子,捏的捏鼻孔。我当时也顾不得他会不会咬我,用尽力气撬开他的嘴巴,伸出两个指头在他嘴里一阵猛掏,终于掏出来一料白色的药片,还好,那药片虽巳被口水打湿,但还没有化掉。我们再不敢大意,就把他的两只手反捆起来。一路上,几双眼睛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这样,才平平安安地把他送到司令部。陈赓司令员待他很客气,叫我们给他松了绑,还称他校友――他们都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司令员的资格比他早――还请他吃了饭。”
&
  听罢这一段经历,黄济人感激地向张勇锐伸出手去,说道:“想不到地球如此之小,我居然能在这次活动中见到我舅舅的救命恩人。我舅舅现在巳经在南京安家,我回重庆后一定会给他写信,告诉他,我遇上了他当年的救命恩人!”
&
  张勇锐不仅是黄济人舅舅的救命恩人,而且还是黄济人作品的热心读者。黄济人当时巳经出版的几本大部头著作,他全都认真地读过。但读过并不等于赞同。岂只不赞同,他还以职业军人的坦率,对济人的作品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这种批评归结拢来可用一句话概括:黄济人呐,你把国民党的将军们写得也太好了,像我们这种和国民党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同志,从感情上实在难以接受啊!
&
  自提笔创作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上春风得意的黄济人想必还从未受到过面对面如此激烈的批评。
&
  那一刻,济人的脸色微微有些泛红,这说明他的心情很不平静。但他毕竟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他懂得对任何一部作品的批评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位公民的正当权力。而这种批评如作家认为有争论的必要,那就与之争论,没有必要,那就选择另一种对话的方式来加以勾通。于是,济人以解释的口吻说道:“你对我的作品产生了这样一种强烈的情绪,我想我能够理解。因为几十年来出现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的国民党将军的形像,都是非妖即魔,非鬼即怪。而我,只不过尝试着将他们还原成人。他们并非是天生的妖魔鬼怪,而是一群追随反动路线而历史证明巳终遭失败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政治上军事上曾是党和人民的敌人,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作为生活中的人,他们也有感情,也有追求。他们也并非全都面目可憎……”
&
  “我也并不否认应该把国民党将领当作人来写,可是,你小黄也把他们写得太高大了嘛。文化层次又高,军事素质又强,还那么有人情味。”张勇锐依然保持着一种军人的固执。  “我认为这正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我忍不住也开了口。“国民党作为统治者,他们在垄断权力的同时也垄断了教育与文化。济人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真实。何况,把巳经被我们彻底打败了的对手写得高一点,不也正反证了你们这一批共产党的老军人比对手更高更强更有能耐么?”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旧社会过来的肚子里稍微有点墨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种传统的熏陶。共产党的将军们如此,国民党的将军们同样如此。”济人语气平和,侃侃而谈,“我父亲黄剑夫,是一个起义将领,建国后,他被刘伯承点名调到刚刚创办的南京军事学院任教,专教军事地图学。而他的学生,全都是共产党的将军――杨勇将军就是这一期学员,当时任班长――有的甚至还是从战火纷飞的云南、广西战场上匆匆赶来的高级指挥员。而教师,则全都是这批学生们的手下败将,有的在两月前、三月前还是战场上的直接对手。而转眼之间,对手变成了师生,战败之将扬着教鞭在讲台上讲课,共产党的胜利的将军们却规规矩矩地坐在下面听课。这样的事实证明了什么?除了证明共产党博大恢宏虚怀若谷的气度,不也证明了学蓬刚才所说的历史的存在吗?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所学院里度过的,而且,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战争的天秤》,反映的也正是这样一段生活。”济人平静地笑了笑,接着说道,“为了证明国民党的将领们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种概念,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和黄维之间的故事,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
  车厢里一团寂静,唯有车轮碾过铁轨时发出的持续不断的“嚓嚓”声。
&
  “我在公安部的支持下完成‘将军’一书后,即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室作编辑工作。这一段时间,对我后来的创作也获益匪浅。在文史室经常打交道的人,主要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爱新觉罗家族里的一些尚健在的代表性人物,二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三是共产党的老军人。由于长期和他们打交道,彼此有了了解,有的还和我成了忘年交。比如说黄维,我在写作‘将军’时曾数次去他家中采访。黄老不仅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述一些他过去亲身参予的事,而且还慷慨地把他几十年间写下的日记提供给我参考。一天临近中午快下班的时候,我正赶着写一封家信,随着一串‘笃笃’的声响,有人进来了。我扭头一看,是黄维。因为黄维经常来这儿找资料,我以为今天又是如此,便和他打了个招呼,依然埋头写信。大概是黄维向资料架走过去时,不经意地向我办公桌上瞟了一眼,就这一眼,没想让他看出问题来了。黄维拿上资料,并未离去,而是拄着手杖走到我旁边,‘笃笃’地踱起步来。我没在意,仍写信。黄维终于不耐烦了,开口问我:‘小黄,你在给谁写信?’我赶紧抬头答道:‘给我妈妈呵,她在重庆。’这一刻,我才发现气氛不对,黄维神色严峻,双眼直直地瞪着我。我心中一愣,忐忑问道:‘有什么事吗?黄老。’我根本没想到,黄维有力地顿了顿手杖,气冲冲地对我说:‘小黄,你怎么能这样?’这突兀而来毫不客气地指责弄得我莫名其妙,赶紧说:‘我,我没做什么啊。’‘没做什么!你给你母亲写信,算是私事吧?办私事为什么要用公家的信笺?’明白了他为何而怒,我真是哭笑不得。‘黄老,你何必发那么大的火,不就一两张信笺么。’我感到委屈,想,这黄维怎么这样不近人间烟火?如今这世道,拿几张公家的信笺写封私人信件,算得了什么,也值得这样大惊小怪?
&
  可是,黄维接下来的一腔发自肺腑的话,却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说:‘小黄,你送我的书,我都认真看过。你是一个作家,作家应该有好的品格,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境界,更应该想大事,成大业。年纪轻轻就贪图这种蝇头小利,学会揩公家的油,我看你一辈子也成不了气候。小黄啊,立身处世,贵在严于律己,我是不忍心看着你从这样的小地方开始堕落下去啊!’他说得那样痛心疾首语重心长。他的神态里明明白白地饱含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那一瞬间,我陡然感到自己仿佛成了一个被当场抓获的小偷。一种无比强烈的羞耻紧紧攥住了我。我慌忙撕下巳经写上字的两页信笺,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里。我不敢说话,不敢看他的眼睛。黄维伸出一只手,放在我肩上,久久地摩挲着,同样无语。然后,他走了,手杖‘笃笃’响,出了门,上了走廊,直至消失……”
&
  济人巳经结束了他的故事,可是,我们谁也不说话,那手杖触地的声音,仿佛仍“笃笃
”地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
  完了,接着讲下一桩。5月9日是一个气候反差强烈的日子。上午我们登上老山主峰时尚是小雨霏霏,浓雾弥漫,而午后下山前往二线采访刚刚从八里河东山轮换下来休整的一支红军团的半路上,太阳巳经烈如火球,高悬头顶之上了。红军团住在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油绿色拼装式木板房里。我们在团部一间布置得像书斋似的简易“客厅”里采访了团政委王卫南。采访结束后,谈话很快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闲聊,话题很快落到了济人的“将军”上。王卫南看过这本书,但如同张勇锐一样,绝非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读者。他对黄济人的作品及黄济人本人情有独钟是有着一个极为特殊的原因――当年首先攻破洛阳西门,活捉国民党中将司令邱行湘而被授予“洛阳英雄连”的五连,就在他的红军团里。王卫南详细地介绍了那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担任主攻生俘邱行湘的五连,战斗结束后只剩下了30名战士。
&
  “五连的同志全都看过你这本书。”王卫南对济人说道,“要是今天能够亲眼见到写这本书的作家,战士们一定非常高兴。”
&
  “那当然好,今天我既然巳经来了,总不能和五连失之交臂啊。”济人也有此愿。
  王卫南马上打了一个电话。真是兵贵神速,当我们步出“客厅’,穿过庭院,便看见一支全副武装,头戴钢盔的队伍整齐地跑步而来,然后站立在公路边上。连长出列向政委报告,语言规范,声音洪亮。
&
  王卫南依次把6位作家介绍给战士们。末了,他把济人请到前面,提高声调说道:“现在,请重庆作家慰问团副团长,写《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著名作家黄济人先生讲话。”
  黄济人独自站到了这支与他的舅舅有着密切关系的英雄连队前面,上百双目光,整齐地凝聚到他的脸上。面对着英姿态勃勃的“洛阳英雄连”的新一代人,他该讲些什么呢?
  落霞时分,高原的阳光正灿烂,高原的山风正疾猛。
  平时极善言辞的黄济人一时无语。他脸上努力保持的严肃庄重的神情依然掩饰不了他内心的激动。
&
  他不能不激动,他与“洛阳英雄连”的特殊渊源规定了他的激动是一种合理与必然。或许,此时此刻,他的脑海里正疾速地掠过一幅幅历史的画面……“英雄五连的指战员们,”
济人终于讲话了。他的讲话很短,浑厚的男中音加上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使他短短的讲话声情并茂,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今天,我们有幸相见。就在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洛阳城头的枪炮声,看到了你们这支连队的前辈们用血肉之躯塑起的一尊前赴后继的英雄群像!而如今,人虽然巳不是当年的人;炮,也不再是当年轰开洛阳西门的那门炮,但英雄连队的雄风犹存,精神犹在。正是你们,在老山前线继承发扬了前辈的传统,以你们英勇的行为,为这支英雄连队增添了新的不朽的荣誉!面对你们,我要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洛阳英雄连’是一座丰碑,它的碑文,容不得一句外来的形容词!”
&
  讲话嘎然而止。没有掌声。那是因为手持武器的战士们无法鼓掌。但是,上百双闪溢着光芒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济人。那同样是评价,一种无声而激荡人心的评价……
&
  那场面犹如特写,在我脑海中定格,直至今日,依然清晰如故。
果真是乡情淡如水?……不,且看济人“衣锦还乡”时
&
  我时时为自己是个江津人而自豪。偶尔外出,与人在车船上闲聊,听说我来自江津,初不以为意。而当我继而说道:“聂荣臻生于此,陈独秀逝于斯,江津还诞生了吴芳吉、钟惦非、王利器、黄济人一帮文坛巨子,重庆籍6名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我小小江津,就占了4名。”听者的眼光,兀地便有些异样。
&
  这是家乡情结,人皆不能免。可是济人呢?毕竟,家乡曾在他心灵上留下了太多的伤痕。他的一个弟弟,至今精神不很正常。我记得济人成名后第一次回家乡,在特意为他组织的会上他曾动情地说道:“每次坐火车经过江津时,我都要打开车窗,久久地注视着这块我曾生活过多年的土地。我知道,我的根在这里,可是,我是那样的思恋它,又是那样的憎恶它。”济人进而举了一例。他在威远始而当知青,继而被提拔为统率一百多口男女的生产队长,后当地一家县办造纸厂招工,他巳经快跨进门槛了,谁知江津县革委寄去的一纸政审材料,却让他的希望成了泡影。政审材料上黑字白纸地写到:“黄父系反动军官,抗拒文化大革命而自杀。我们认为黄济人不具备当工人的基本条件。”
&
  其实,谁都明白,济人憎恨的是那个时代,而绝非他的乡亲们。就在他父亲绝食自尽,一大家子嗷嗷待哺之际,德感坝上一个靠拉板板车过活的下力汉子马厚富向济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让济人给他拉“边绳”,每天给济人两块钱,还让济人跟着他吃,跟着他住。这样的患难之交,济人怎能忘记?而这位当年拉板板车的马厚富如今也出息成了一位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优秀农民企业家。他不花国家一分钱,拳打脚踢十几年,创办了一个如今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的江津市实业总公司,是地方上的一个税利大户。
&
  多年来,济人与这位马总经理亲如手足,不分彼此。而且,济人还“提拔”他的“马三哥”当了回军长,上银幕扎扎实实地风光了一回。1991年,西影厂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拍摄根据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的电影《决战之后》。马厚富出于和济人的感情,对摄制组提供了不少支持和赞助。片中的许多镜头,就是在马总的公司和下属厂区里拍摄的。其中有一场戏,蒋介石赶到前线给将领们打气。长得虎背熊腰、相貌堂堂的马厚富,也穿上两杠三花的军长服,在会议桌前正襟危坐,恭听总裁训示。当江津人第一次看到熟悉的“毛泽东”(古月)与“蒋介石”(孙飞虎)亲亲热热出现在江津街头时,那种轰动是不言而喻的。电影拍完后,首映式也在江津举行。这是济人的荣耀,也是家乡的骄傲。
&
  济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每年去北京开完全会回来,都要回到江津,向家乡的党政干部们传达会议的精神。台下,干部们济济一堂。台上,济人口若悬河。这似乎有一点“衣锦还乡”的意味。
&
  但是,透过表像,我们不也能感受到济人浓浓的乡情么……
&
&(江津在线)
【】【&】【
网友昵称:
评论内容:&&&&&&&&(剩余字数: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点文章排行
&图片看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一个字形容一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