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与陈圆圆属于现在什么官职

吴三桂为什么官封平西王_百度知道
吴三桂为什么官封平西王
不过吴的“亲王”并非“世袭罔替”、多铎等人)、“贝子”等等,在满清的封爵体系中是最高的“亲王”级,满清体制中“伯爵”以上即列入“超品”,尚有两个低一级的“郡王”,每传一代就要降一级。如果一直这样传下去,尊贵程度仅次于皇帝,满清入关后被封为“世袭罔替”的八个本族开国元勋“铁帽子王”(含著名的多尔衮。 吴之所以被封这个爵位,就成了芝麻绿豆的小官了,以次类推,只能被封为低一级的“郡王”。如楼上所说,对与当时投降满清的汉族官员来说是少有的“殊荣”了。要知道,再往下排是“贝勒”。比“郡王”高了一级。吴的儿子袭爵后,孙子则只能封“贝勒”,其中也只有6人是“亲王”。这一条是不能与袭爵不降级的满清“铁帽子王”相比的,也就是地位超过了普通官衔中最高的“正一品”了,是满清为他的汉奸行径做出的奖饰,用不了一百年,也就是说他的“平西王”爵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平西王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因为皇帝想稳住他的心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清朝的爵位与官职(下、二)
清朝的爵位与官职(下、二)来源:腾讯    作者:
异姓封王,始于刘氏汉代初的论功行赏,以后历朝历代几经废弃、恢复。迄清初皇太极时,做为招降纳叛的政治策略,亦承袭旧制分封异姓王。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金崛起,至皇太极即位,与明朝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但是,若以弱小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打败及至统治强大的汉民族,单纯依恃自身的军事力量去完成征服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不断招抚明朝汉官汉将,许官封爵,采取以汉治汉的政策。清代异姓封王制度,应势而生于天聪、崇德之际,完备于顺治时期,废止于康熙撤藩之后。清代五位异姓王的分封对明朝廷的瓦解,后金的发展及至清军入关,定鼎中原,统一全国,起到了极其深远的作用。但是异姓封王制度的实施,特别是藩王割据局面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清中央政权相颉颃,清廷最终以军事手段平息了由撤藩引发的战争,并废除了异姓王制度。 &&& 有清一代共有五位异姓王,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孙可望。孙可望(义王,无封地)早已于顺治十七年就死了,并于死前奏辞王爵,撤藩与之无关;吴三桂(平西王,永镇云南,兼辖贵州)灭族、耿精忠(仲明之孙,袭靖南王,镇福建)京城授首,财产籍没;尚可喜(平南王,镇广东)因自动撤藩,并断然拒绝吴三桂的威逼利诱至死不叛,除长子尚之信被赐死、另三子被斩首外,自己善终,荣于生前,誉满身后,更保全了后人得以永膺天子这眷佑,绵绵长长;孔有德(定南王,镇广西)虽在撤藩之前就死了,但其女婿孙延龄跟随吴三桂叛清,所以家产也被籍没充公。 &&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支割据势力所辖藩镇。顺治初清兵南下,先后进占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东南、西南既定,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镇云南;封尚可喜为平南王,留镇广东;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其子耿继茂(耿精忠父)袭封,留镇福建。 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原都是明朝将领,清兵入关前先后降清。 耿仲明,先世山东人,徙辽东盖州卫。明登州参将,毛文龙旧部。袁崇焕督师蓟辽,杀毛文龙,调副将孔有德和耿仲明隶山东巡抚孙元化麾下。孔、耿出兵御后金军而饷不至,怨愤不已,遂于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1633)率所部相偕渡海投后金。崇德元年(1636),清封耿仲明为怀顺王,顺治六年(1649),改封靖南王,偕尚可喜进军广东,卒于途中。其子继茂袭封,后移镇福建。康熙十年(1671),继茂卒,其子耿精忠袭封。尚可喜,先世洪洞人,迁衡水,后徙辽东海州。明广鹿岛副将。天聪八年,率众航海投清。崇德元年,清封尚可喜为智顺王,顺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所部随大军下广东,遂留镇广东。吴三桂,江苏高邮人,籍辽东山海卫。其父吴襄为崇祯时锦州总兵,三桂以武举随征,因战功及父荫,官都指挥。后吴襄坐失战机下狱,擢三桂为总兵,守宁远。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军破大同、真定,京师戒严。明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率所部入卫京师,并起用吴襄提督京营。三桂令步骑先入关,亲率精锐殿后。十六日抵山海关,二十日到丰润,闻京师已陷,入卫兵皆溃,三桂引兵还顿山海关。李自成派部将唐通携银四万两犒三桂军,并胁吴襄作书招降。三桂率兵西至滦州,闻其爱妾陈圆圆为李自成军部将刘宗敏掠去,即回师山海关,秘密遣使上书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军入关讨李自成。多尔衮得书即日急进,至山海关外十里,吴三桂出关迎降,即在军中剃发盟誓,其兵以白布系肩,前驱入关。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与清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大败李自成军于山海关(见山海关之战)。是日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为前驱追击李自成。吴三桂随阿济格败李自成于庆都。后又自长城外进绥德、延安,攻西安。李自成出武关南走,三桂督兵追击,自襄阳下武昌,进至九江,清廷召还,命往锦州镇守。顺治五年移镇汉中。八年,清廷命吴三桂督李国翰征四川。九年,吴三桂分兵攻下成都、嘉定、叙州、重庆,又击败大西军首领孙可望于保宁。十四年清廷命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进征贵州。十五年,击败李定国,下遵义。十六年,清军会攻云南省城,南明永历帝奔永昌,复奔缅甸。清廷命吴三桂镇守云南,并谕吏、兵二部,凡云南文武官举黜及兵民一切事,命吴三桂暂行总管,俟数年后,仍照旧例。十八年,清军入缅,缅甸王执永历帝献清军。康熙元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于昆明。清廷晋封吴三桂为亲王,并命贵州省亦属管辖。吴三桂遂久镇云贵。三藩势成割据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 【三藩之乱】吴三桂初镇云贵,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所除授文武官员,号称&西选&,&西选&之官几遍各地。顺治十七年,云南省俸饷九百余万,加以粤闽二藩运饷,年需两千余万。邻近诸省挽输不足,则补给于江南,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吴三桂自恃势重,益骄纵,踞明桂王五华山旧宫为藩府,增崇侈丽,尽据明黔国公沐氏旧庄七百顷为藩庄,圈占民田,迫令&照业主例纳租&,并&勒平民为余丁&,&不从则诬指为逃人&。又借疏河修城,广征关市,榷盐井,开矿鼓铸,垄断其利,所铸钱,时称&西钱&。吴三桂专制云南十余年,日练兵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达赖喇嘛,互市茶马,蒙古之马由西藏入云南每年数千匹。他遍布私人于水陆要冲,各省提镇多有心腹。其子吴应熊为额驸,朝政巨细,可以旦夕密报。于是,吴三桂自以为根蒂日固不可拔,朝廷终究不会从他手中夺去云贵。耿精忠袭封王爵后,纵令属下夺农商之业,&以税敛暴于闽&,纵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又广集宵小之徒,因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尚可喜在广东令其部属私充盐商,又私市私税。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尚可喜对清廷比较效忠,但年老多病,将兵事交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骜,横暴日甚,招纳奸宄,布为爪牙,罔利恣行,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杀,常在其父面前持刃相拟,所为所行,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据一方,互通声气,广布党羽,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势力。 &&& 康熙帝决定撤藩三藩势成割据,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早在清世祖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康熙帝亲政数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请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相试探。康熙帝命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交出,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合词请命平西王仍总管滇黔事务。康熙帝以照顾吴三桂身体为理由,予以拒绝。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经户、兵两部和议政王贝勒大867 臣集议,认为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跋扈难制,康熙帝遂诏令尽撤全藩。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不能自安,在同年七月先后疏请撤兵,以试探朝廷意旨。经户、兵二部确议,吴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领官兵家口应俱迁移。疏下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多以为三藩不可迁移。惟有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力请徙藩。康熙帝再命议政王贝勒大臣及九卿科道会同确议,画一具奏。诸王以下所见不一,仍持两议。康熙帝考虑到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又以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三藩之乱及其覆灭吴三桂、耿精忠疏请移藩,实迫于形势,并非本意。吴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云南之先例。及撤藩命下,愕然失望,遂与其心腹聚谋,暗中部署兵马,禁遏邮传,只许入而不许出,并勾结他省旧部,又与耿精忠联络应和,准备叛乱。康熙十二年八月清廷命礼部侍郎哲尔肯等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等赴广东,吏部侍郎陈一炳等赴福建,各持敕谕,会同该藩及督抚商榷移藩事宜。九月,清廷命陕西总督鄂善总督云南军务,宁夏总兵官桑额提督云南军务。此时吴三桂与其党正日夜加紧密谋。侍郎哲尔肯、学士傅达礼等既至云南,催促起行。吴三桂表面拜诏,而屡迁行期,反谋益急,而难于举兵之名。欲立明朝后裔以号召天下,但缅甸之役及杀害永历帝无可自解;欲行至中原据腹心之地举兵,又恐日久谋泄。是年十一月,吴三桂反,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发布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会台湾郑经,邀约响应。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随吴三桂反。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闻变,驰书告川湖总督蔡毓荣,急走至镇远,被副将江义以兵包围,甘文焜自杀,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 【平定三藩】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第二阶段自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第三阶段自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恢复。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上一篇:下一篇:
天台山济公文化研究会指定网站
合作单位:天台县旅游局、天台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济公故居管委会管理员QQ:吴三桂的最初决定:宁可归顺李自成也不选择大清
 您的位置:
吴三桂的最初决定:宁可归顺李自成也不选择大清
日 08:28:57
】 【】 【】&
第十一集 吴三桂降清谜案 上
163927升任总兵。但是。与此同时,东北战局逐渐朝着有利于大清王朝方向发展。
一、宁锦之战前后的吴三桂
1.夹马山遭遇战
1639164076
5000300030030007007000
150015000150010
2.奇袭清兵镶蓝旗营地
1640824500
3.五道岭伏击战
4.安全运粮到锦州
1641年前后的锦州偏偏就被皇太极包围了!
16412111216412151641217
5.松山大战仓皇逃跑的吴三桂
为解锦州之围,明朝政府以洪承畴为主帅,率师十三万,自宁远北上驰援锦州。清军主帅皇太极得知此事后,迅速调动兵力,围城打援,将援锦明军包围于松山。为了解除被动局面,洪承畴决定孤注一掷,率军突围。但是军事会议刚散,作为洪承畴所一向器重的将领,吴三桂便违反决定和另外一个大同总兵王朴一起率部提前遁逃。慌忙之间,竟连印信也被清军所缴获。受吴三桂、王朴的影响,其他四个总兵也各自夺路逃跑,致使清军乘势追杀,明军损失惨重。
松山一战,明军全军覆没,五万多人马被歼,松山、杏山、塔山、锦州四城失陷,统帅洪承畴于松山城破后被俘,名将祖大寿降清,明朝经营数十年的宁锦防线土崩瓦解,从此,明朝再没有能力抵抗清兵,只剩下一口残存的气息维持生存。
问题在于,在松山战役中,一向作战勇猛的吴三桂为什么居然置其恩师洪承畴于不顾,尾随王朴仓皇逃跑呢?
其实,吴三桂知道“胜败乃兵家常识”这个道理,也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俗语。因此,面对着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作为前线指挥员的吴三桂知道,只要不是最后的决战,及时放弃未必不是最好的抉择。
也正是因为如此,吴三桂逃至宁远后,积极收留残兵败将!前后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他便重新集聚了三万人马,继续坚守宁远孤城!在这个时候,在东北地区,明朝的崇祯皇帝,除了吴三桂,已无兵将可用。
6.拒绝降清的吴三桂
在这个时候,清朝的皇帝对吴三桂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劝其投降。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祖可法,哥哥吴三凤,姨父裴国珍,表兄胡弘先,挚友张存仁、邓长春等人降清后都写信劝吴三桂降清。
1642年四月,清朝的皇帝皇太极本人直接给吴三桂写了亲笔信。十月份,清太宗又再次写信,劝吴三桂早降。吴三桂面对这种形势,却拒不降清。
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仅一个月,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便率大军迅速占领了宁远以西至山海关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小城!这三城的失陷使宁远成为真正的孤城!此时,宁远守城军民人心惶惶!吴三桂仍然拒不投降!这是为什么呢?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大英雄吴三桂,他为什么会在1644年这个大明、大顺、大清三个政权角逐的关键时刻,却是一再投降呢?
7.吴三桂拒绝降清的原因分析
根据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传统的忠君思想。
在明代,名节非常重要,儒家的教育尤以忠君为先。在明代高级将吏中除非被俘或走投无路者,极少自动降清者。吴三桂自幼受儒学教育,不乏忠君思想。尤其是做为汉人,投降少数民族的清朝,在当时士大夫官吏中,一般是很难接受的。非万不得已,是不愿失去名节的。这是他此时拒不降清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浓厚的报恩思想。
吴三桂父子相继任职总兵,而且经常临阵脱逃,吴三桂的许多亲属降清,皇帝也不但一直没有连累吴三桂,而且还对他信任有加,他的官职也是越做越大。这是他此时拒不降清的第二个理由。
二、甲申年的到来
1644年,是中国传统的农历甲申年!甲申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大明、大清、大顺三方,竞相向吴三桂发出了邀请函!
大明,建立于1368年,其建立者是朱元璋,到现在已经存在了275年了――可以说,这个政权现在已经到了行将灭亡的前夕了!
1.大明王朝的危险
危险,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政权的内部。
由于大明王朝的统治集团不思进取,鱼肉人民,最终引起了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这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李自成、张献忠的两支军队。尤其是李自成的部队,他们在1643年底占领了西安,并且在1644年正月初一(公元1644年2月8日)改西安为西京,正式在西京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大顺政权在这一年的正月初八(2月15日),正式开始由李自成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分两批东渡黄河,向明朝的首都北京进发――他们备一举拿下北京,夺取全国政权!
第二、政权的外部。
在东北地区,1616年,满洲人的前身女真人建立了大金政权――历史上称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大金”为“大清”。这个政权现在正在坐山观虎斗!看着大明与大顺两个政权之间鹬蚌相争,就等着自己渔翁得利了!
2.吴三桂接到大明王朝的邀请函
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负责替大明王朝守卫孤城宁远的吴三桂几乎同时接到了大明、大清、大顺三方的邀请函!
我们先看大明方面:
这个时候,大明王朝的崇祯皇帝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于正月初将已闲居在家的吴襄招进京,命他提督御营。这显然是因为吴三桂手握重兵,为了拉拢吴三桂,不得不重用吴三桂之父。接着,崇祯皇帝又想把吴三桂这支生力军调进关来,对付农民军。因此,他亲自招见吴襄。吴襄慷慨陈词,说农民军不是吴三桂的对手。崇祯皇帝欲调吴三桂,又害怕落得个丢弃宁远的罪名,一直下不了决心。众大臣互相推诿,谁也不愿就此事负责。
1644年4月7日,农民军已进至宣府城,离北京只有二三百公里了。
这时,崇祯皇帝才做出了弃宁远,招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四将入京勤王的决定。四将均封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
这时,山东总兵刘泽清托辞坠马伤脚,拒不奉诏;吴三桂与蓟辽总督王永吉路远,一时间还来不到北京;只有蓟镇总兵唐通带了八千人马先到北京。
崇祯皇帝封唐通为定西伯,命他把守居庸关。不想,唐通却投降了农民军,居庸关不攻自破,农民军直趋北京。
这个时候,33岁的吴三桂受封为伯,他的高兴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受命平西,当然是让他与农民军作战,他只要能脱离宁远这座危城,他也是迫不及待的。
那时,吴三桂有精兵四万,加上辽民数十万,他4月12日受命,16日便率军民抛弃宁远,向山海关进发。庆幸的是,清兵直到4月22日才得到吴三桂撤离的消息,而这时,吴三桂已带领兵众到达了山海关。
吴部到达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军已攻至北京郊外,各种消息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他有些犹豫。但君命难违,吴三桂还是领兵向北京进发,4月26日(阴历三月二十日)到达丰润。在这里,他打败了投降李自成军的原明降将白广恩、唐通,并收降了八千人。但是北京已于4月25日(阴历三月十九日)被农民军攻破,明王朝灭亡了,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寿皇亭下。
3.吴三桂接到大顺政权的邀请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顺方面:
其实,这个时候的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及其所属的军队是当时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的去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哪一方能操纵中国政权。
因此,李自成进北京后,马上听取了手下人的建议,在进驻北京的第三天,就从狱中放出吴三桂的好朋友、原明朝的职方郎中张若麒,让张若麒担任山海关防御使,前往山海关从事劝降吴三桂的工作。
李自成为了迅速促成吴三桂投降,采取了很多措施:
第一、派人两次前往山海关,赏辽兵白银4万两,赏吴三桂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千端,并封吴三桂为侯;
第二、命吴襄在北京写信给吴三桂,劝其归顺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第三、派专使巡抚李甲和兵备道陈乙面见吴三桂,许以封侯之位。
4.1644年4月的中国
现在的形势是这样的:
大明方面:北京已于4月25日(阴历三月十九日)被农民军攻破,明朝已经灭亡!明朝的皇帝崇祯已经吊死于煤山寿皇亭下。
大顺方面:李自成已经占领了北京城,原来明朝的许多将官已归顺了大顺政权!另外,李自成为了招降吴三桂,给了他很多好处!还有一点也需要我们说明,吴三桂的父亲和吴三桂的全家人都在李自成的掌控之下!
大清方面:前面,我们曾经多次提起过,早在1641~1642年的时候,大清王朝曾经多次派人招降吴三桂,而且在1642年的时候皇太极还居然亲自写信劝降吴三桂――可见,皇太极对于吴三桂的重视程度。但是,到了1644年的时候,这个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却没有了响动!真是不知道,多尔衮这个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吴三桂会做如何的打算呢?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抉择?
三、决意归顺大顺政权的吴三桂
1.吴三桂决意归顺大顺政权
对吴三桂来说,在这个进退维谷的困难时刻,他应该怎么办呢?彭孙贻的《流寇志》里面做了如下的记载:
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在开始的时候是打算以死报国的,但是他的属下经过他的三次问讯,结果全军将士“三问不敢应”!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已经不能领导他的军队――他失去了对于他的军队的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提出,投降是大势所趋!咱们是否也走投降这条路呢?结果,全军将士同声回答说“今日死生惟将军命”!吴三桂于是决定归顺大顺政权!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对于是否归顺大顺政权,是曾经存在过犹豫心理的!但是,他从全军将士的由“三问不敢应”到“今日死生惟将军命”的情绪变化中,最终确定了归顺大顺政权的决定!并且立即付诸实施!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为什么宁可归顺大顺政权也不归顺大清王朝呢?
2.吴三桂归顺大顺政权原因分析
其实,在他的心里面,应该是一直有以下两种想法:
第一、“华夷之辩”。
我们说,吴三桂长期以来,一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把汉族人以外的一切少数民族都看成是“夷蛮戎狄”,一直是低等民族!“夷蛮戎狄”这类低等民族是没有资格统一中国的!
因此,他一直认为,可以归顺大顺政权,也绝不可以投降满洲人的所谓的“大清王朝”!因为,在他的心中,满洲人是应该“夷蛮戎狄”,是低等民族!他们绝对不应该统一中国的!换句话说,中国,绝对不应该由他们来统一!李自成,好歹也是汉人――这是吴三桂的想法――其实,我们知道,李自成实际上是党项羌人的后裔――也不是汉人!
第二、形势所迫。
此前的N多年,吴三桂一直站在大明王朝与大清王朝对峙的最前线!现在,大明王朝完蛋了!在他的前面,有他一直的死对头大清王朝;在他的后面,有他所不了解但是迅速占领了中国大部分领土、现在正在极力招降他的大顺政权!
更何况,大顺政权还决定,赏辽兵白银4万两,赏吴三桂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千端,现在这些东西正在送往山海关前线的路上!
不仅如此,大顺政权还封吴三桂为侯呢!
由上所述,他怎么能够在这个时候突然做出投降自己一直的敌人的决定呢!
因此,现在的吴三桂,他只能选择宁可归顺大顺政权也不归顺大清王朝!
吴三桂既然决定了投降,剩下的就是他的具体的行动了!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责任编辑:上次您阅读到:
您还没有作品加入书架
当前位置: >
第5章 诡计
作者: && 更新时间: 00:04:06 && 状态:连载中
  吴三桂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后,本意想让李自成有点忌讳之心,多增加点筹码,如果李自成识趣,有一统天下的胸怀,就该礼敬于他(不过归还家产和爱妾,至多再补偿点官爵和银子而已)。  此时只要李自成能够诚心诚意的招降,表现出一点开国之君的大度,吴三桂未必不会回心转意,毕竟现在吴三桂面临的形式非常险恶。  北京城里出现的情况,让吴三桂本人和他手下不少关宁将士,以及京畿、山海关地区的不少士绅、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政权产生了敌意。李自成这时候若能让吴三桂感觉到一些希望,那事情还是可以商量的。  李自成也意识到对吴三桂还是要以招抚为主,于是他开始修正自己的错误,释放了吴襄并派出使者带着吴襄的第二封书信以及四万白银到山海关去抚慰吴三桂。  但是这个时候李自成还是因为短视,继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李自成让部将白广恩率领约两万人的部队增援唐通,以遏制吴三桂。  对于这种招抚敌将,要么就不要派一兵一卒以安吴三桂之心,要么就派大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来迫使吴三桂就范,就算吴三桂不就范也可以用绝对优势的兵力快速消灭吴三桂。  李自成派了两万军队,既威胁不了吴三桂,更把吴三桂的最后一点对李自成的信心摧毁。  此时吴三桂就显示出比李自成高明得多的政治家水准,他首先不拿白不拿地拿了李自成的银子,然后为了洗刷自己曾经准备投降李自成的事实,吴三桂在唐通和另外两个大顺朝文武官员的面举行了一场非常具有水准的“演出”,吴三桂破口大骂自己的父亲助逆,声称自己忠孝不能两全,坚决和他父亲划清界线,要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改变中国历史的山海关战役即将拉开战幕。  李自成招抚不成,那就开打吧。  李自成这个时候是有自信的,现在他有大军十几万,刚刚一路打进北京,士气正旺,追赃助饷之后后勤补给也很有优势。吴三桂总共只有4万,就地防御,后勤补给基本属于坐吃山空。  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时,李自成和权将军刘宗敏率兵十万向山海关进发,顺便把吴三桂的老子也带上了。  李自成也没太把吴三桂放在眼里,一路上慢慢悠悠。  吴三桂这边在干嘛呢?  李自成十万大军加上唐通的,可不是闹着玩的,该演的戏都演完了,但是实际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这时候吴三桂的动作要比李自成快得多,在李自成还在做一举歼灭吴三桂的大梦的时候,吴三桂已经开始了他的准备工作了,他做了四个事情。  事实证明这四个事对于山海关之战的走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做好防御:把防御线向西推进到山海关前的石河西和永平一带,后世军事家把这种战术称之为以空间换时间。  2、麻痹对手:提出更具体的投降条件,譬如要面见明太子朱慈R等等,表示出自己想谈判的诚意,继续去和李自成进行谈判,麻痹麻痹李自成,迟滞大顺军的进攻步伐。300年后李云龙也是这么忽悠楚云飞的。  3、搞舆论:派人去北京及周边地区煽动北京降臣为崇祯服丧,并散布自己为了替崇祯复仇,已经与满清联合要与大顺军决战的谣言,试探各个阶层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反应。谣言散布出去后,得到的反馈是令吴三桂满意的。李自成集团压根就没有任何反应,而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人对联合满清也没表现出什么太大的异议,但对给崇祯复仇的口号却表现出了相当的支持,并在京城里掀起了一股反大顺政权的暗潮。不少地方贴出了有“明朝气数未尽,人思效忠”等语的大字报。  4、借兵: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侦察活动后,获得的信息是大部分人对向他满清借兵的流言并不怎么反感,支持为崇祯复仇,吴三桂于是决心向满清借兵,四月九号吴三桂派人给多尔衮送信。  多尔衮,时任满清的摄政王,相当于大清朝的总理,还兼任军委主席,这个人是一个猛人,如果吴三桂不是遇到他,甚至有可能实现借兵平叛的战略。  可惜面对一个猛人,吴三桂的那点小九九那是没有用的。  拜各种秘史所赐,大家对多尔衮估计比我清楚的多,在这个大战之前,我们先看看正史上多尔衮同志的简历:  多尔衮,男,1612出生,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努尔哈赤1626年死的时候,让年仅14岁的多尔衮掌握正白旗。所谓八旗,每300人为1牛录,5 牛录为1甲喇,5甲喇为1固山,固山就是一旗设一个旗主,一个旗最少就是7500人。  多尔衮少年时多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机警”)之号。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事,逐渐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在攻打大凌河城一战中,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  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  多尔衮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坚决走在战斗的最前线。  他是通过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奠定他在骁勇善战的满清贵族中的地位的。  而且这还不是他可怕的地方,他最可怕的在于他的战略眼光:  他提出过一条对明“残毁”战略,这个战略让大明朝痛苦不堪。  事情是这样子的,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他们征明及察哈尔、朝鲜,应该以何者为先?多尔衮就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秋收的时候深入明境,围困燕京围城打援,消耗大明朝的国力。  多尔衮的建议,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比如多次在大明朝要把农民军给干掉的时候,给大明朝捅刀子。  有一次直接绕到了北京,结果还导致袁崇焕最后给崇祯给干掉了。  后世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意思就是满族自己评价他在建国的过程中功劳最大。吴三桂遇到的就是这么个对手。  相比李自成集团的麻木,多尔衮则很快把大顺军作为他们日后强劲的对手,因此多尔衮四月初九日“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合计十一万人左右开始南下。  多尔衮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大顺军进逼北京,也不知道北京被攻陷崇祯身亡的消息,还准备与大顺军联合攻打北京捞点好处,或者先于大顺军包围北京。四月十一日,清军越过辽河,随即接到消息,得知李自成已攻占北京,崇祯身亡。  面对这个情况,作为一个主帅,多尔衮开始犹豫起来,毕竟满清就这么点家当,如果搞砸了就彻底over了。  但是洪承畴对农民军非常了解,在他看来,农民军声势很大,但是那时候真刀真枪干过,战斗力肯定是不如满洲骑兵的。所以著名汉奸洪承畴极力主张马上入关,与大顺军决战。  多尔衮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取道内蒙,走喜峰口、墙子岭一带入关攻打北京,要说明的是,这是清军入侵中原的老路。  四月十五日,吴三桂的信使在翁后遇到多尔衮大军,传达了吴三桂借兵的意图。  不过这个时候吴三桂立场是相当鲜明的  他在信中称满清为“北朝”,自称“我国”,官职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并声明是“求助”:先叙叙交情,打仗也是一种交情,打了几十年好歹也是有感情的。以两国之间的谈判为起点,摆明姿态是借兵,然后用列土封疆(信上原文是裂土以酬)的诱惑作为交换条件。然后要求清军从中协、西协入关,也就是当时多尔衮正在行进中的内蒙――喜峰口、墙子岭路线,而不是从山海关入关。  这样一来,多尔衮会从西北方向进逼山海关之大顺军和北京城发起进攻,吴三桂则从东北方向开始进攻,大顺军和北京城将遭受他们的前后夹击。  吴三桂心里是有小九九的,历年来因为山海关掌握在明军手中,清军是无法建立一条安全通畅的后勤补给线的,所以经常腹背受敌,最后不得不因人力物力消耗过大被迫撤退。因此在击败大顺军、收复北京以后,清军已经是长途奔袭外加大战后的强弩之末,只要山海关掌握在自己手里,清军基本不可能马上在关内长期立足的。  历史上的借兵是先例的,比如安史之乱唐朝就借了回纥兵,事后大不了让他们抢一顿,给他们点钱。两权相害取其轻。  至于所谓的“裂土以酬”,最多就是把崇祯皇帝已经放弃的辽东让给满清而已,实际上这是一句空话。  吴三桂还是很有心眼的,不过多尔衮更是老狐狸。  作为一个老狐狸,多尔衮本来可能还不太清楚局势,有了吴三桂的信和信使,多尔衮立马就看清了局面并作出了决断。  他直接打碎了吴三桂的美梦,当即回信表示借兵不成问题,但条件是要吴三桂降清。并立刻派人山海关探听情况,同时索要吴三桂答复。  对吴三桂来说,多尔衮最致命的决断是随后他下令大军转向,直扑山海关,如此不但不中吴三桂计策,反而以大军直逼山海关背面,一来胁迫吴三桂不得不降,二来等于拿刀顶着吴三桂的后背,让他冲上去先和李自成杀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从容收拾残局。  吴三桂一边准备决战,一边继续以假谈判拖延李自成的行动,为了让李自成确信谈判是真的,他又派出了山海关当地生员六个人去,这六人在三河附近碰到了正在前来的大顺军主力,于是向李自成转达了吴三桂的谈判条件。  多尔衮的信使也到了山海关,这个时候,吴三桂做了对他来说最正确的选择,但是世间的事不是因为正确就不会受到埋怨,更多的情况是正由于正确,才显得格外残忍。  吴三桂在面对多尔衮的明确态度的时候,他意识到他的计划已经不行了,他充分表现出他会做生意的商人本性,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投降多尔衮。  他在第二封信上催促多尔衮快速行军的时候,这个举动将意味着国门被彻底打开。  四月十九日,吴三桂开始做战前政治动员,明确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坚定胜利一定会站在“正义”的一方(忽悠,继续忽悠)。四月二十日又在校场歃血同盟激励士气,准备和大顺军进行最后的决战。这就是记载中所谓的“南郊誓师”。  多尔衮第二封信上知道大顺军已经逼近山海关,这个时候他也很着急,万一山海关为大顺军占领,那么对他来说,就白跑一趟了。  于是清军开始继续急行军,甚至连饭都不吃,饿着肚子赶路。  四月二十一日晚,满清八旗军到达山海关外。至此,山海关的丢失已经不可避免,吴三桂,千古之罪人!  李自成那边,政治上已经犯了无数错误,开始犯军事上的错误。  他在该相信吴三桂的时候不相信,不该相信的时候乱相信。他相信吴三桂的谈判,大顺军主力于四月十三日从北京出发后,十五日到密云,四月十七日才抵达永平,期间走了四天,在永平,李自成前锋就已经遭遇到了吴三桂的第一道防线,但这条防线基本是乡勇,轻松搞定。  因为没有见到吴三桂军队的主力,又加上吴三桂派来的六个当地士绅一再声称吴三桂“愿一见东宫而降”,所以李自成同学对前锋来报告乡勇拦路的情况竟然毫无警惕性,继续优哉游哉地一路前进,从永平到山海关,大顺军又足足走了四天。  就是说,大顺军从北京到山海关,280公里路,走了整整8天。。。。。  这哪里是部队准备去作战,简直是一路观光游览。  直到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十余万大军才齐集山海关前十五里的七星寨,比多尔衮的军队仅仅早到了一天。  事后证明,李自成的行军速度,是致命的。
温馨提示:
独家发布于看书网,本站提供阅读,同时本站提供和大清兴衰录txt全集下载。在手机wap站同步更新,请使用手机访问阅读。如你喜欢本站请将本站放入你的桌面以方便再次访问,点击。
小提示:按【Enter回车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
读本书的书友也喜欢读
提点意见吧
欢迎对看书网新版提出您的建议,我们期待聆听您的声音,以便做到最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