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开通使广陵城在隋炀帝修大运河时期日益繁华可见

文档分类:暂未分类 -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2015高考之历届高考历史真题解析: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410周年)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2015高考之历届高考历史真题解析: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410周年) 605 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410 周年)【历史解读】一、公元 605 年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公元 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 1000 公里长的“通洛渠”。★公元 605 年隋炀帝即位后,即派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同时又派裴矩到张掖与往来的西域商人联络,劝喻西域诸国来朝。此后,西域诸国相继至隋朝贡贸易者达三十余国。★公元 605 年,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公元 605 年,赵州桥建成。★公元 605 年起,英国设立了***官(LordChancellor)一职,其历史比首相(Premier)职位更悠久,具有十分特殊和显要的地位。二、京杭大运河历史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 1794 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 785 年的历史。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 3 期:①第 1 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 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②第 2 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 584 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扬州市市花——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 2000 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 82 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 186 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 400 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 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 186 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 180 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 330 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隋朝时分为四段:(1)永济渠(2)通济渠(3)邗沟(4)江南河③第 3 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 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 125 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 25 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身。元朝时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 1442 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 877 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杭州大运河同上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全长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终点,入钱塘江。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地区、邢台地区,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 18 个市区。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 2 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 12 万人次,连同商船共 3 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 1/3,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苏州“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目前京杭大运河苏杭段有客运航线往返。淮安大运河的入淮口,运河东岸古镇码头下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三、大运河开凿的利弊分析1、总的评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危害:为贪图享乐,耗费大量人力、国力,造成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3、积极性:大运河沟通了中华南北的(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水系,方便了南北之间的物质流通,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南北文化、经济之间的交流。四、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和影响:(简略版)1、原因:(1)政治上,是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抵江淮,为加强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和东都洛阳与南方的联系。经济上,江南地区经过六朝人民的辛勤劳动,成为了富庶的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质不足以供应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从南方转运,陆路运输,运输量小,费用又高,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选择。(2)从军事看,由于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需要运输大量军队和军需物资,利用河道快速便利。(3)从个人因素上看,开运河也与隋炀帝本人游玩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联系。2、影响:(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疑难解析】★★隋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隋代大运河的出现,当然不是隋带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必然的产物。一、开凿大运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东晋南朝以降,江南经济已有长足发展,南朝宋齐时人沈约在叙述江南经济发展概况时说:“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复衣天下。”迨至隋初,“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放商旅并凑”。江南地区的开发,贸易的发达,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起来。隋朝统一王朝的重建,长安、洛阳等城市,士民麇集,商贾幅凑,在“升平盛世”下,封建统治阶级追求享受挥霍的欲望也不断扩大,而中原、关中由于屡遭战乱,粮食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京都长安,供应更感(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匮缺。隋朝初年,文帝虽然力行省徭息役,但为“晨昏漕运”,仍于开皇四年命宇文恺调发民夫开凿广通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长三月余里,“转运通利”,把关东的粮食布帛运往长安。此后,“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板,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息者数月”。虽然如此,每逢水旱,仍不免于饥馑。例如开皇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以宫位为限”。这是隋文帝亲率长安百姓和官吏、军卒去洛阳逃荒,足见粮食供不应求现象依旧相当严重。因此,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二、开凿大运河是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南北朝后期以来,长期垄断政权的门阀士族已经腐朽没落,但各地强宗大族犹拥有相当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社会影响更大,仍属破坏社会安定、乃至肢解统一王朝不可轻视的社会政治势力。尤其山东、江南两大士族集团,与关陇集团为核心的隋朝中央政权矛盾相当尖锐,斗争异常激烈。北周武帝平齐前后,对河北、山东著姓广肆拉拢,极尽优容,部(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分高门显族固已投靠长安,且有不少士人并不甘心自己处于从属、依附地位,时刻觊觎摆脱朝廷控制,故当北周旧将尉迥等发动叛乱时,“东夏、赵魏之士,从者若流,旬日之间,众至十余万”。隋有天下,山东地方势力与朝廷的斗争并未停息,他们或则疯狂兼并土地,隐蔽户口,规避赋役,甚至刁难官更,继续与朝廷对抗;或则“毕忘不仕”,“不应辟命”,采取不与朝廷合作的态度。凡此种种“离心力”的广泛存在,不能不引起隋朝统治者的关注。隋代大运河的出现,当然不是隋带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必然的产物。江南远离中土,素与中原王朝关系比较疏松。隋文帝平陈第二年,便发生了土豪汪文进等人的武装叛乱,“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各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署置百官”;有的“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这次武装叛乱虽然被迅速平息,但图谋作乱迹象继续存在。为此,隋文帝除留派重兵镇守外,并于开皇十八年下诏:“吴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官”。(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隋炀帝杨广曾任平陈统帅、扬州总管,出镇江都多年,对于江南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当然有所悉察,因而即位伊始,使下令建东都、开御河,明自宣布要往江南“审刑政之得失”,接着便带领几十万人的队伍“巡幸”江都,显然是为了向江南炫耀武力,实行军事威慑,以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三、隋代的政治统一和武库充实,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沟通黄河、淮河与长江三大水系,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早在北魏时,孝文帝就冒提出过沟通河、洛、汴、淮的计划:“朕欲从此(指洪池)通渠于洛。南代之日,河谷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泗),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出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宜以渐修之”。这个计划,由于条件还不成熟未能实现。到了隋代,经过隋文帝二十多年的经营,政治空前统一,经济实力强大,史称炀帝即位,国家承平日久,“户口益多,府库盈溢”。这是符合事实的。据《通典食货典丁中》载:”隋氏西京太仓,东都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猪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师及(来源:淘豆网[/p-7624551.html])并州库,布帛多至数千万。”这些大仓,唯东都含嘉仓、洛口仓建于大业年间,余皆文帝所置,表明文帝时期的积蓄确实相当可观。据唐初时人估计,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如上所述,长期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到了隋代,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了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且拥有相当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于是,这条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便应时而生了。★隋朝大运河和元朝运河示意图【能力提升】★隋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大运河一开通,虔立即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尤其御河。在大业年间,不仅担负着南粮北运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南北贸易的重要商道,例如徐世绩参加翟让起义军,在向翟让的建议中谈到。“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就彼缴截,足以自相资助。大运河在当时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受益最大者当首推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写道:“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来往不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也说:“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员劳,后代实受其利焉”。盛着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封建王朝对运河的倚赖也越来越明显。“安史之乱”以后,安王朝的财政开支,几乎全靠转输东南税来维持。宪宗元和二年,李吉甫等撰《元和国计簿》谈到:“每岁县赋入倚办,止于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道”。黄巢起义后,唐王朝失去对运河的控驭,于是再也无法继续苟活下云。五代之世,中原几个王朝由于未能掌握东南财赋,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当然不止限于这一原因),只能旋兴旋灭,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上述事实表明,运河的畅通,对于繁荣经济、增强统一乃至封建王朝的盛衰存亡,具有多么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多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建造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本来是一件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大好事。但同时,隋炀帝开运河,又成了为害社会和人民的虐政,给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征徭过多,役使迫促,严重地摧残了劳动力众所周知,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浪子和暴君。他为了满足个人贪欲,发起开运河,而对于如此重大的事情,不同大臣详加计议,专行独断,急于求成,无论通济渠或永济渠,规定完工期限各不到一年时间。在开河过程中,他不顾人民死活,苛征滥调,急徭重役,仅这两条渠先后调发河南、淮北及河北民夫各达一百余万,可是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位于两河沿线及附近大部分郡县的人户:通济渠线的河内、荥阳、淮阳,谯郡、梁郡、彭城及河南等七郡七十九县。计一百○五万五百六十一户;永济渠线的汲郡、魏郡、清河、信郡、河间、平原、东郡、东平、涿郡等九郡九十一县,计一百三十八万八千九百九十九户。按平均每户一个丁男计算,除享有免役特权的贵族、官僚、地主、士人、富商大贾、僧尼道冠及受贵族、地主庇荫的“私属”之外,这些郡县所有农户的丁男,显然不够开河民夫的人数,无怪乎开永济渠时,“丁男不供,始役妇人”,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不仅如此,在此期间,还有许多其它工程和军事征发也在同时进行,例如浚山阳渎、建东都、修西苑,皆与开通济渠大体同时,仅建东都每月役使即达二百万人,加上开通济渠人数,便达三百余万。按当时全国人户总数:大业二年为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户,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人。那末这两项工程同时征发的民夫便占全国丁男三分之一以上(仍按每户一丁计)。加以工程紧迫,各级官吏或由迫于诏命,唯恐误期违旨;或则谄谀献媚,请赏邀功;或则趁火打,从中渔利。于是征一抽十,调十发百,急徭猝赋,朝令夕发,捶楚鞭扑,无所不为。史称“御河长城,不计于人力,运驴武马,指期于百姓,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无休止的徭投征发,惨发人道的人身折磨,迫使农村丁壮离开生产,并且造成大量死亡。唐人传奇《开河记》说,开河共发丁夫三百六十万,当开到徐州附近时,已少去一百五十万,“死尸满野”。而主管开河官吏麻叔苗之流,挖坟诉屋,敲榨***,甚至捕食孩童,无恶不作。小说所叙,固然不无夸张,但参考其它徭役,如建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毖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本相望于道”。《开河记》对开河民夫及运河两岸人民所受剥削奴役的描述,决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二、大兴“御用”工程,浪费人力财力,加重了社会负担开凿大运河其所以演变为虐政,与隋炀帝开河的动机密切相关。他开永济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军事运输的需要,即为了沟通攻打辽东、侵略高丽的两个陆军事基地——东莱和涿郡服务的,“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开通济渠和江南河,是为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除政治经济目的外,也是为了游玩享乐。隋炀帝从这种卑鄙狭隘的目的出发,规定运河水面阔度要能“通龙舟”,两岸必须筑“御道”,并于沿线建置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和从事***之用的军事据点。例如开通济渠,规定水面阔四十劳,可通龙舟;两岸为御道,树以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离宫,为停顿之所,“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开江南河也是“广十余丈,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此等所谓御道、离宫、驿宫、草顿之属,本来与运河毫不相干,却成了开河工程的主要项目。而且既名“御用”,自当富丽豪侈,即属离宫、驿费了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不仅如此,运河刚刚完工,又有所谓“三游江都”、“三驾辽左”,接连不断的“巡历”、“游幸”,更把开河幸存下来的人民尽数驱入死亡的深渊。就拿第一次“游江都”来说,大业元年八月,隋炀帝率领后宫诸王百宫僧尼道士蕃客数千人,从洛阳出发,乘坐装饰华丽的大船,在十二卫兵保护下,浩浩荡荡,“舳舻相接二百余里”,骑兵夹两岸而行,几十万人的队伍,水陆并进,旌旗蔽野,照耀川陆。凡所经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丰办者加宫爵,阙乏者谴至死”。这支举世罕见的游玩队,简直是一支明火执仗的抢劫队,无论城市或村庄,无一幸免于蹂躏,足迹所至,荡然无存。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饿殍载道,尸横遍野。这种惨绝大寰的罪恶情景,固然并非全因开河所致,却是开河带来的直接后果。隋炀帝的胡作非为,迫使利国利民的大运河,变成了害国害民的虐政。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多集中在运河两岸各地,正是这些地区农民所受剥削压迫特别沉重,阶级矛盾特别深刻尖锐的表现。三、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积极影响隋代大运河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伟大成果,是劳动群众智慧和才能的结晶。隋炀帝在条件已经成熟的时刻,不失时机地发起和组织兴建了这一雄伟工程,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建立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但是,也由于他的荒***暴虐,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严重灾难,又有其不可逃脱的历史罪过。客观历史事实表明,隋炀帝开运河有功也有过,从总体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无庸置疑,隋炀帝开运河的功过,也和大运河的必然出现一样,主要是时代的产物,个人的作用是极其次要的。有如上述,隋炀帝之所以能够开运河,就在于隋朝的繁荣强大。如果没有国家的空前统一和强大的中央集权,没有江南的开发和富庶,没有充裕的库藏,便根本不可能动员如此巨大的物质力量——首先是调发几百万民夫来开凿运河,同样地也就不可能产生开运河的思想,作出开运河的决策。当然,隋炀帝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开凿运河也是有直接影响的。炀帝即位时,社会条件与开皇后期并无二致,但由于文旁处事比较谨慎,不敢过分动用人力物力,因而虽感漕运重要,却未曾发起开河,如果炀帝恪守先帝遗风,决乏果决敢为的性格和作风,或者庸碌无能,无所作为,即使条件非常成熟,恐怕也不会下诏开凿运河。反之,假如隋炀帝不是那么骄奢自恣,一意弧行,胡作非为,不顾后果,而能同大臣商议,竣工期限不规定那么短促,不置或少置专供个人挥霍享乐的“御道”、“离宫”等,适当考虑人民的实际负担能力,尽可能做到征发有时,役使有节,也不致造成如此严重的恶果。尽管在封建专制时代兴建巨大工程恶果不可避免,但也不致演为祸国殃民的虐政。有如上述,对于隋炀帝开运河的历史评价,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肯定其历史功绩和罪过,更不能因为他是有名的暴君而为之隐功扬过。对于任何历史人物,只要他为社会为人类做过有益的事情,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兴旺有利,造福于子孙后代,即令系一生所仅见,也应该如实地予以肯定,给他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基于运河之作,“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我们承认隋炀帝开运河有功有过,功大于过,这不是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作辩护,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要求。◆隋朝运河与元朝运河的主要不同之处是走向不太一样,除了黄河以南的走向差不多外,隋朝大运河向西走,连接长安。而元朝大运河则一直向北,连接北京。元朝时人们把原来运河截弯取直,并开凿到大都通州。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 900 多千米。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用途有点差异,隋朝大运河主要目的是满足皇帝的旅游,附带功能是运输,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朝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经济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典型题例】◆(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50)(本题 15 分)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秦半两钱汉五铢钱(株:重量单位)材料一元鼎四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摘自《史记平准书》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摘自《宋史食货志》材料二文献中有关隋唐时期的新现象《新唐书》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唐会要》(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旧唐书》田神功,冀州人也……至扬州(平定刘展叛乱),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材料三 1861 年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署在上海、镇江两海关附设邮政部,上海有新式邮政的雏形自此开始。1867 年总税务司(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赫德(英国人,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 45 年。)公布了邮件封发时刻表与邮资标准。1878 年,赫德派华员吴焕在沪津等地筹办代理邮政机构“华洋书信馆”。在清廷的支持下,吴焕计划以上海为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普设邮政机构谋夺洋邮之利。赫德大惊,派洋员德璀琳在沪设邮局并推至全国,到 1896 年,全国 24 处海关普设邮局。1878 年,清政府正式建立“大清邮政局”,划全国为 35 个邮区,下各设一分局,后由邮传部(1907 年设,主管邮政、电讯、交通等事项)直辖。民国后改由交通部管辖。——摘编自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半两钱与汉五铢钱的相同点,并指出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特点。(4 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经济新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条件。(5 分)(3)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角度,对材料三进行解读。(6 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考点】(1)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的统一(统一货币);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商品经济发展(2)古代中国的商业——隋唐商品经济发展(3)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邮政【解析】(1)关键信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交子、私造者禁之。从外形、命名和产生等方面归纳第一小问的共同点;第二小问则须知交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及其产生和发行的历程。(2)关键信息:时商贾至京师、百货所集、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第一小问从金融的发展、商业繁荣的程度来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的分析应从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交通等方面归纳。(3)材料三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呈现近代化特征。第一小问解读主要归纳近代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特征,第二小问则从政治、经济分析邮政事业产生与发展,以及邮政事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答案】(1)相同:国家统一发行;以重量为名;圆形方孔形制。(2 分)特点:出现纸币;由民间主办到官府发行、管理。(2 分)(2)现象:出现飞钱、外商云集。(2 分)条件:都市商业繁荣;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交通便利;对外交往频繁(或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国家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防止官僚与民争利)。(3 分)注:划线必答(3)解读:材料表明,中国现代邮政(邮政现代化)是从上海发端推广到全国的,最初,邮政控制在洋人手里(总税务司赫德,邮政控制于海关总税务司)。清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邮政,与洋人竞争(争利)。(3 分)以上内容表明,中国近代新式邮政的产生,体现了列强控制经济主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也使信息传递更快捷简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3 分)【专题训练】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的“河”是指A.黄河 B.大运河 C.淮河 D.渭河【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作者的意思是人人都说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这条河(京杭运河),但是到现在这千里的通航都是依赖这条河, “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故选 C。【考点】大运河【点评】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隋朝开凿全长 2700 公里,跨越地球 10 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陕西、河南、江苏、河北、浙江、北京七个省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 1794 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2.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解题思路】此题以材料为备选项,在做此题时首先应对隋朝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分析哪个材料违背这一评价,即是不正确的。隋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B、C、D 三项都对此给予了肯定,所以应排除。只有 A 项将隋亡完全归结到了运河的开凿上,所以是错误的。【答案】A【点拨】以材料为备选项的试题,比较多的是对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在做此类题时,考生应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基本答案,而后分析备选项内容,并同自己得出的答案进行比较,予以判断。3.(2014安徽黄山一模24)(20 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往往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它是指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元代漕运河运、海运并举,而以海路为主。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 年)明朝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漕运全由运河承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占道,运河淤塞,朝廷存在河运海运之争,但还是河运一派占优势。明清漕运有州县“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吞艘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根据《运河史话》资料整理材料三同治十年(1871 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条件。(6 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的客观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漕运方式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阶段漕运方式变化给明清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6 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强化;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2)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海禁”政策(3)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1)政治上,新兴的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的加强,能够集中力量投入大运河开凿;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沟通南北经济的需要。(2)政治重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沟通南北经济的需要,因此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明清时期漕运方式存在压迫百姓、滋生***、成本过高等弊端;明清停止海运,中国海外贸易走向衰落,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3)“容易淤阻”“漕粮改为折色”,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包括江南地区战争的破坏,社会动荡,更加先进交通运输方式,如轮船运输的冲击。【答案】(1)条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南方经济的发展。(6 分)(2)原因: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2 分)弊端:运河漕运盘剥百姓;滋长河政***;陈规陋费,背离市场。(4 分)影响:海洋意识薄弱,海洋航海技术由领先逐步落后;中国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2015高考之历届高考历史真题解析: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410周年).doc
文档介绍:
2015高考之历届高考历史真题解析: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410周年) 605 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410 周年)【历史解读】一、公元 605 年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公元 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 1000 公里长的“通洛渠”。★公元 605 年隋炀帝即位后,即派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同时又派裴矩到张掖...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运河森林公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