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欧洲建筑石柱什么神的脸不同人看都有不同的样子

中国历史为什么很少有与欧洲石制教堂宫殿等建筑,在宏伟高大方面相媲美的建筑?
前提一:欧洲有许多古代建筑留存至今。前提二:其中如教堂、宫殿等许多都非常宏伟高大。问题一:中国古代有无同样宏伟高大的建筑?这样的风格在历史上是否普遍?是哪些原因造成的?问题二:中国这样的建筑为何传世的相对较少?是那些原因造成的?
按投票排序
105 个回答
首先,我稍微反对 以及其他价值观相同的答案。其次,你们的答案说的都对。所以我是来打自己脸的吗?不,你想多了,我并不是自相矛盾,因为如果我自相矛盾,这篇答案就不会出现。我想题主提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让你们来举例子说明中国古代有高大宏伟的建筑,比如XXX。因为你们举的例子都是“个例”,有的甚至是“孤例”,而题主要探讨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建筑。也就是说,中国古代3000年出了一个麟德殿,无法证明中国历史上普遍存在宏伟高大的建筑。相反,3000年才出了一个麟德殿,反而更佐证了其实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宏伟高大的建筑。同时我也揣测,题主想了解的并不是塔和陵墓这些边缘建筑,因为如果把塔也算上的话,那这个比较就失去了意义。还有的知友提到了乐山大佛,我想这些知友可以先了解一下建筑和雕塑的区别。题主真正想问的,我猜应该是为什么我国的建筑是这么高的:而国外的建筑是这么高的:而国外的建筑是这么高的:如你们所见,太和殿和科隆大教堂都是很宏伟的,由于科隆大教堂的图片是远距离拍摄,你们甚至会觉得太和殿更宏伟一点。但是实际上,35米的建筑和150米的建筑比高大宏伟,是肯定要吃大亏的。同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像太和殿,观音阁(也被知友提到),祾恩殿这些建筑,单体规模上确实无法和欧洲的教堂相提并论。如你们所见,太和殿和科隆大教堂都是很宏伟的,由于科隆大教堂的图片是远距离拍摄,你们甚至会觉得太和殿更宏伟一点。但是实际上,35米的建筑和150米的建筑比高大宏伟,是肯定要吃大亏的。同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像太和殿,观音阁(也被知友提到),祾恩殿这些建筑,单体规模上确实无法和欧洲的教堂相提并论。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没谈到为什么,因为有些话是为了答题,有些话则是为了矫正一些人一看到东西方对比就会盲目出现的爱国主义情绪。有的人答题的时候总是一拍脑门,哦我们国家有过麟德殿,而且很宏伟,就来对题主说:你见识少,我们有麟德殿。但是你们难道不应该再看看欧洲的建筑,是不是在体量上要比麟德殿还要宏伟许多,再来跟题主说这番话呢?这样体量的建筑,中国3000年也没出过一个(麟德殿也没这么大)。欧洲说遍地都有太夸张,但是要数和它体量差不多的,用十个手指头也不够。所以从普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确不如欧洲古代建筑那样高大宏伟。中国除了仅存在了18年的永宁寺塔(147m)以外,我还不知道有第二个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又,除了塔这种边缘建筑外,经常使用的建筑如宫殿,楼阁,庙宇,祠堂,祭坛,民房等,超过20米的都不多了。太和殿35米的高度,还是算上了将近10米的台基高度,实际有使用功能的部分,不过25、6米。与西方动辄100米往上的教堂来比,在体量上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了。-------------------------------------------------------正经答题的分割线-----------------------------------------------------------数量这个词,恰好可以被分为数和量两个单字,用在中西方建筑对比的问题上很恰当。当要求建造一个使用功能复杂,体量庞大的建筑时,中国的匠作们更注重增加数,也就是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西方的建筑师更注重增加量,也就是体量。或水平,或垂直生长,一个单体往往大的惊人。这个结论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对于为什么却很模糊,这就是我这个答案要说明白的问题,但是一开始,还是要把这个现象拿出来,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印象。否则跳过是不是直接说为什么,我就是耍流氓了。为了更加形象,就直接引用 答案中所提到的几个建筑来说明。1.巴黎圣母院:应县木塔的高度(67m)大概和巴黎圣母院(68m)差不多,但是别忘了后者还有120米的进深,关于西方的建筑,尤其是主教堂为什么要建得如此高大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的概括成对天堂和神的向往来给外行人解释也未尝不可,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果展开说又是一篇新的长篇大论了,所以这个答案里我会对这些原因做简单地回答,但即便是简单的回答,也要暂且按下不表,放到后面统一解释,不要打我,因为如果放在这里就解释了,会破坏这个答案的逻辑性。现在的重点是形象的比较增加数和增加量的问题。2.威尼斯总督府:看这个建筑的立面可以辨认出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感谢知友
的指正,写原答案时我匆匆看了一眼,说成是比萨罗曼式)。它也是靠增加体量来扩展功能的,我们来对比一下同样阶级立场的恭王府:外观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外观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3.法国卢浮宫卢浮宫经常被用来和故宫对比,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对于主教堂,卢浮宫作为一个宫廷建筑在体量上是很温和的,在欧洲,一旦建筑不涉及到宗教和神权,它的尺度就会趋于正常,比如威尼斯总督府和卢浮宫。卢浮宫总体只有3层,但是水平方向铺开,体量很大,容纳了所有的功能。和我们国家同等阶级地位的紫禁城在增量方式上的对比:和恭王府一样,外观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方是增加量,而我国是增加数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开谈,因为虽然两者看上去是对立的,但是理由却不能一一对应,如果混在一起说,也没什么逻辑,所以我们分开谈。首先得回答为什么西方建筑增加量。四个主要原因:第一,追求纪念性(或者神性)。上面我说,追求神性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一开始还是要肯定追求神性的问题,因为这算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我们都知道西方世界的封建时期和我们国家很不一样,他们有教皇和皇帝两个元首,两人地位差不多,有时教皇大,有时皇帝大,但是一般情况是教皇大,皇帝登基还要跑到教皇那加冕才行,所以欧洲最隆重的建筑就是教堂,而教堂要凸显纪念性,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进深和高度上增加体量,若是要钻研为什么体量向上显得有纪念性,我们可以另开一题讨论。因为一解释就要扯到绍塞尔金字塔以及欧洲文明的源头问题,什么事一旦扯到埃及人,就不太好解释了。总之只要知道,在建筑领域,大而简洁的几何形体会散发纪念性。而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如果你想让建筑显得很大,那首先它必须要真的很大才行。我们来看一看公元118年建造的万神庙的内部空间,高度大概在43m左右,用尺度巨大的单一几何形体表现纪念性:PS:当时我国还是东汉时期。PS:当时我国还是东汉时期。第二,古罗马混凝土技术的发明和理论水平的发展。古罗马,在建筑史上是一个极其变态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发明了混凝土技术。2000多年前,全世界都用泥土,木头,石头来建房子的时候,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逆天的存在,上面万神庙的穹顶就是用混凝土浇筑的,如果没有混凝土浇筑技术,西方的教堂不可能如此体量庞大。同时几何学的发展也为更复杂的建筑形体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罗马人很早就会画建筑的平立剖和透视图。和今天的施工图别无二致。而我们国家不注重数理科学,就吃了大亏。第三,西欧建筑结构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西方人在处理建筑结构时的技术发展也使得大体量建筑不断出现。为什么技术好了就要造的高呢?看上去二者并没有逻辑联系,但是如果结合第一个原因(追求纪念性)来看,建筑技术的提高就可以说是教堂建筑越来越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自从君士坦丁堡陷落以来,欧洲建筑技术的恢复和发展使得一种双圆心尖矢券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哥特式的尖顶盛行起来:这是一种非常优美的结构形式,好处很多,主要是让主教堂的结构变得轻盈,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和埃及人一样可以另开一题了,而且即便另开一题,也需要结构工程的专业人士来解答,只要知道它让主教堂变得轻盈。变轻了之后,才可以继续增加高度,这不难理解,否则沉重的屋顶会把高高的墙向侧面推到。我们看到的大量哥特式教堂,都是用这种尖矢券的结构支撑的,比如巴黎圣母院,兰斯主教堂,米兰主教堂等等。而在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其发明的帆拱——鼓座——穹顶的结构体系也传入欧洲。如图:这种结构形式是和哥特式教堂完全不同的形式,所以虽说都是所谓的石头建筑,但是结构手法是有天差地别的,这种结构体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进行改造,结合哥特式的尖券,应用在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上,图上面贴过了,为了你方便,我再贴一次好了:这种结构形式是和哥特式教堂完全不同的形式,所以虽说都是所谓的石头建筑,但是结构手法是有天差地别的,这种结构体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进行改造,结合哥特式的尖券,应用在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上,图上面贴过了,为了你方便,我再贴一次好了:这个穹顶的建造是欧洲建筑史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标志。而这样的结构形式,建筑想不高大威猛都难。这个穹顶的建造是欧洲建筑史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标志。而这样的结构形式,建筑想不高大威猛都难。由于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形式的教堂要造的比旧教堂高,才能凸显新结构的优越性。到了圣彼得大教堂的时候,其尺度已经超越了我们国家所有建筑能想象的范围。这样的尺度,在我们国家是从没有出现过的,哪怕是最大的麟德殿也没有这么巨大,因为这是神的尺度,是体现崇高感的方式。这样的尺度,在我们国家是从没有出现过的,哪怕是最大的麟德殿也没有这么巨大,因为这是神的尺度,是体现崇高感的方式。第四,西欧环境条件不允许建筑群的出现。中世纪之后的欧洲,没有创造大量建筑群的条件。因为西罗马被日耳曼民族灭亡后,分裂成了一个一个的小领地,城市就那么大,不可能为了一个建筑群而浪费那么多的土地,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民居也都是几层的小楼,都是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至于教堂,更不能造成建筑群的形式。我也想象不出一个建筑群形式的教堂是个什么样子。再回答为什么我国是增加数:我想从一些实际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跟你说我们国家的文化就是这样,因为文化,礼制上的内容,你知道的也不比我少,所以我只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谈一下,增加数量比增加体量有哪些优势。也会附带一些礼制和文化的内容。第一,中华民族没有造高大建筑的动机。西方的教堂别看100多米高,它只有一层,为的是凸显神性,是按着神的尺度设计的。我们不必要这样,因为和西方不同,我们没有要崇拜的神,我们总是祭天,但是这个天,不代表一个具体的偶像,和耶稣不一样。我们有些泛神论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没有欲望,也没有能力去造一个能容纳天的建筑,要祭天怎么办?答:最好的纪念碑就是天本身。(知友 (知友
指出,祈年殿是祁谷之所,而祭天之所在圜丘,也就是上面这个圆形祭坛,其实比祈年殿的视野更棒,更纯粹,所以更换成圜丘的图片)所以说我们的老祖宗是非常有智慧的,西方人的思维很直,我崇拜上帝,就要造一个接近上帝尺度的房子,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祭天,就造一个小建筑来衬托天的广阔。西方人造房子的智慧体现在技术上,我们的智慧体现在哲学上。把天空变成了建筑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的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西方是和自然搞对立,是意欲征服自然,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我们无法征服自然,我们要融入自然。我们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向是很和谐的。所以如果把天空也作为一个参照物的话,那我们的建筑格局可是要大很多了,因为房子造的再大也是有限的,但是天空却没有尽头。抛去宗教建筑,其他的建筑也没必要造得高大。最有潜力造得高大的是宫殿,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没有教皇,皇帝最大。所以皇帝是最有造高大建筑的动机的。但是皇帝想:我造的那么高干嘛呢?古代没有电梯,不管盖几层,都是要爬楼梯,多层建筑在便捷性上不如单层的建筑好用,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国土资源。而且造一个二层的建筑,也要比造两个单层建筑更贵,更麻烦,不接地气。而且而且,多层的建筑无论召集百官开会,还是做各种文体活动,都不方便。所以单纯为了求高,造一个很多层的宫殿是不划算的。那么为什么不像西方教堂那样,让宫殿也是一层,然后增加层高呢?把单层建筑做的很高,是很浪费材料的,所以首先你要有一个把单层建筑做的很高的理由,这个理由一定是为了达到某种场所感,或者说空间效果,教堂为了凸显纪念性,做的很高,空间很神秘压抑,但是政治场所和纪念场所是不同的。皇帝想我还活着呢,你搞得这么纪念性这么强,好像我已经崩了一样。同时,把气氛搞得神秘兮兮也不利于办公。最后,我们的房屋形式也是横向的构图,如果单纯的把墙加高,这个审美的感觉也被破坏了。比如这个:尺度会失调,就不和谐了,也不天人合一了,这是不行的。尺度会失调,就不和谐了,也不天人合一了,这是不行的。第二.礼教之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守传统的礼教之制,我们的文化讲究中庸之道,皇家建筑也是中庸的,所谓“百尺为形”,就是说建筑要有个尺度,不能太大,不能太小,要和人的尺度相配合。而我们建筑在开间数,斗拱跳数,屋顶形式,甚至彩画式样都是分等级的,不能乱造。皇帝之下,没人敢于僭越,造一个比皇家建筑还高大宏伟的房子。所以民间也没有大房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建筑是给人用的,西方的教堂是给神用的,意义不同。我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也很宏伟,但是这个宏伟大多是指群体规模,至于建筑单体,相对西方的教堂,就相当的谦虚了。第三.受儒家思想影响,建筑艺术在我国地位不高。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国建筑史》中感慨:“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匠作之活跃进展,乃受若干影响。”我国古代建筑学地位不高,是早在孔子的年代就定了基调的。《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君子不器。”这对建筑的影响太大了。儒学认为君子应该求普世之道,不能只满足于学几门手艺,其实是追求一种很偏执的精英文化,读书人就应该以当官从政为志向,否则就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身襟袍未曾开“,等于白活了。不只是建筑方面,这种思维方式使得除了当官以外的所有职业都没法获得前者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比如去南阳看武侯祠和张衡墓的规模,就知道在古代中国,出世从政,成就功名比起其他职业有多麽大的优越性了。中国建筑“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一直沿用木材,没有像世界其他民族那样发展石建筑,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这个结论可以一直推到商周时期。永恒是古代全世界民族都渴求的话题,但中国人显然不这么看,这个思想意识早在3000年前便已经扎根了,《易经》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事物,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这是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观念,更强调此岸,而非彼岸,所以导致了我们民族对待建筑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就好,其他的学科也是如此。这样的实用主义思维,建筑的身份,就只能是一个工匠活计,所以我们的建筑自秦汉以来3000年不变,只发生过一些细节的变化。地位不高,不被重视,也就难言发展了。第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在技术上,木头想要实现比混凝土还大的跨度是很难的,我们的建筑开间都不大,就是因为木材的强度不够。唐朝是我国巨大建筑井喷的时期,实在是和国力强盛有莫大的关系。唐朝以后,我们的社会整体走了下坡路,皇帝往往都没钱,有的时候也不是不想造大,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到了明朝,材料来源也成了问题,前朝把巨木都砍光了,巨大的木料已经很难找到了,后来的宫殿,所用的柱子都是小木料拼起来的,也就彻底丧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技术的限制还包括科学水平的落后,我们的物理学,数学都没有足够的发展,工匠也不懂透视法,而且工匠的文化水平低,大多都不识字,识字的士大夫又大多不懂建筑,所以我们很少有建筑理论著作问世。(想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伯鲁乃列斯基,贝尼尼,达芬奇,太多的全才,他们推动了西欧建筑科学的飞速发展。)千百年来,都使用同一种建筑形式,未曾求变。所以在通往大体量的道路上,我们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建筑单体不如西方建筑高大宏伟也就不足为奇了。以上。-----------------------------------------------------第一次说明--------------------------------------------------------这个答案得到这么多的赞,是我一开始万万没想到的,我刚在评论区和 讲,这个问题其实很大很大,如果真要全面论述,恐怕要写一本书了,我也是万万没有能力做到的。在开始提笔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只挑了几个普遍性的观点来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西方建筑在增量方式上的差异,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很局限的。再谈下去,就不是谈建筑,而纯粹是谈文化和哲学了。我把答案的范围尽量保留在建筑领域,不过多的涉及别的原因,因为我现在了解的也都是皮毛,也没能力把所有的问题都谈好。我本着简单科普的原则来写这个答案,精简又精简,最后还是啰里啰嗦讲了一大通,得到这么多赞同,实在惶恐,如果你看了这个答案后还有新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就不在原答案上修改了。最后谢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第二次说明--------------------------------------------------------今天看一眼已经700赞了,我不得不修改一下答案,让它配得上这个赞数,没有多加入太多内容,主要把我国做了些补充,把原因都加粗,更有逻辑一些,精简了行文,改正了一些语病,把部分配图的水印去掉,已经看过答案的不必再看。你们要是再这样赞下去,不多说些还真的过意不去。先这样子。-----------------------------------------------------第三次说明-------------------------------------------------------看了评论区的好多回复,以及吵架,我深深地感觉到有些知友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看法是有失公允的,尝试去解释,但是发现很困难,索性就不再理睬。放到这里统一说一下。很多人把我国建筑发展滞后简单归结于技术滞后,说哲学是科学的避难所。这是不客观的,因为建筑技术发展与否,是一件脑袋决定屁股,意识决定行为的事儿。我们的建筑不起眼,根本原因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后来技术和材料源都跟不上更多的是一种积重难返。但历史上,宋辽之前,只要我们想建高大宏伟的建筑,是可以建的出来的,很多知友都举例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拱券技术我们也在汉代就已经有所应用,和古罗马大致同期,这正充分说明了大多数时候,不是我们没能力建,而是受诸多思想因素的限制,没有去建造的动机。我的原答案也是将技术限制作为其中一个原因来解释的。建筑是复杂的,任何现象都是原因的集合,笼统的说我们技术不如西方先进,难免偏颇了。
这个问题是值得问为什么的,我就插一个图来说明一下:(建筑来自于GOOGLE地球的模型,按出现的历史时间顺序排列,图中是相同比例下的比较)这样看起来似乎太和殿建筑群也是很宏伟的这样看起来似乎太和殿建筑群也是很宏伟的但是如果考虑主体建筑而去除堆土筑起的高台……差距就比较明显了……(应县木塔还是很争光的)当然所有一切在技术进步面前都是渣渣……(结构和材料水平是建筑物体量发展最大的枷锁)当然所有一切在技术进步面前都是渣渣……(结构和材料水平是建筑物体量发展最大的枷锁)木构建筑取材的限制(只能取材于原木,材料尺寸有限制)导致了结构的限制(柱跨,梁高等),可能是中国传统建筑难以成就更高更大体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多其它的因素,小生不才,就不在此班门弄斧了。
问题被改的和我回答时差好多……-------------------------------------------------这个问题答的稍有偏颇就要挨喷。所以得先声明,我热爱中国古建筑,《中建史》讲过的去了大半了,我也认为古建筑要好好保护,要仔细研究,那是我们民族的根的一部分;可是并不代表要盲目迷恋我国古建筑。抛开盲目的民族自尊心,中国古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古建筑高大。注意题主问的是“高大”至于原因是综合的,如下1.价值观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同样是和天对话,西方教堂是这样的(乌尔姆大教堂):而中国是这样的(天坛圜丘):都达到人渺小的效果,可是意境上是不是觉得天坛更胜一筹,和天更为接近?这种又省时省力效果又很好的做法,在乾陵上简直了----你看这两个山,这只是门阙而已。(作用类似于牌坊,标识空间领地)下面才是真正的陵…下面才是真正的陵…因山为陵,整个山就是陵。这简直太聪明了有没有,工作量小很多,还很雄伟,有皇家气势……感觉是坐拥天下,所以连陵墓也这么大,感觉埋的是巨人啊。因山为陵,整个山就是陵。这简直太聪明了有没有,工作量小很多,还很雄伟,有皇家气势……感觉是坐拥天下,所以连陵墓也这么大,感觉埋的是巨人啊。还有教堂是神的建筑,尺度的追求是没有最大,只有更大。而大家普遍举例的故宫太和殿,是人用的。故宫三大殿是已经超出人的使用尺度很多了,所以有屋中套屋的情况出现,下面引用《末代皇帝》溥仪大婚的场景这部电影可是真真的在故宫里面拍的,场景也是下了功课的。如果尚觉引用电影场景不够严谨,那么参看宁寿宫养性殿这部电影可是真真的在故宫里面拍的,场景也是下了功课的。如果尚觉引用电影场景不够严谨,那么参看宁寿宫养性殿私以为,教堂是神的尺度,让人感觉渺小而表达对上帝的崇拜之情。而皇宫太高大了,皇帝也产生自己渺小的感觉可就不爽了,或者臣子在一个巨大的空间之内看皇帝和自己一样都是渺小的小人儿.........P.S顺便说一下,现存的太和殿体量和最初的奉先殿比是小了很多的,通过现存须弥座和史书记载推测奉先殿模型如下(模型陈列于长陵)既应是大体沾满须弥座的,如下示意(并不精确,仅作示意)既应是大体沾满须弥座的,如下示意(并不精确,仅作示意)2.材料埃及,希腊,罗马确实都盛产石材,可是中国这么地大物博,肯定不会缺乏石材。可石材大多数从山中开采,而中国人自先古起就是崇拜山河的,除了五岳五镇是皇帝和地方官员祭拜;各地的山也是关系到一方风水的。像今天一样的炸山大量采石,在崇拜山和信风水的古代是不会发生的。注:古代也会开山采石。而罗马应用火山灰混凝土,这点确实是罗马建筑高大宏伟的关键之一。而中国的火山集中在东北和云南等地,中原没有火山群,所以作为东亚建筑辐射核心的中原都没有火山灰混凝土,自然就不可能发展混凝土建筑。3政治宗教其实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西方政教合一,教会一统几千年,花上百年建个教堂可以,而中国除了夏商周五六百年(而夏商周没有那么高建筑水平)其他朝代最多就两百多年,还是少数,大多数几十年甚至几年而已。皇帝们等不起啊……p.s所谓几百年建教堂并不是真的持续建了几百年。大多数教堂的建造时间加一块也就几十年或上百年。很多教堂都因为各种原因(战乱/瘟疫/资金问题/政治因素/倒塌)烂尾好几百年。但因为1.宗教不变,N年后被人们想起接着修。(而中国改朝换代了,旧朝建筑下场一般比较惨:火烧阿房宫,明风水上为了镇住元的王气修景山埋了部分的元故宫)2.砖石建筑N年后还在,能接着修。再者欧洲是全民信教,教皇的财力常常于国王之上。而中国,皇帝的权利是第一位的,所以宗教建筑不可能超越皇家建筑,更别说佛家崇拜佛所修的是石窟造像而非高堂建筑。4技术不得不承认,中国砖石技术就是不发达 ,砖的大量应用是在明朝。明以后才有大量砖包夯土心城墙。所以关于大明宫想象复原图中那些砖墙、砖台还有待推敲。有人该搬赵州桥的例子了可是你看看罗马引水渠,可是你看看罗马引水渠,问题是赵州桥是孤例,古罗马砖石拱券可是一抓一大把啊时间还更早。问题是赵州桥是孤例,古罗马砖石拱券可是一抓一大把啊时间还更早。-----------------------最近看到这个,补充一下--------------------------------------------华南某汉代墓穴不管你想没想到,反正我是想到了帆拱,虽然不是很高大,但是作为这种结构形式,原来很早就被应用了。可是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发展呢,我觉得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不管你想没想到,反正我是想到了帆拱,虽然不是很高大,但是作为这种结构形式,原来很早就被应用了。可是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发展呢,我觉得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砖石结构因为各种原因没发展起来,而木构架来说据说应县木塔是木构的极限了,不能再高了。(木材本身抗压抗拉的强度问题)(前面图没有比例人,衬不出木塔高大好吗)(前面图没有比例人,衬不出木塔高大好吗)应县木塔很高大了,不过就67余米,和西方教堂动不动就上百米还是有差距(前面提到乌尔姆教堂塔楼高161余米)5.外患*自从周代开始,历朝历代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筑长城。据记载秦朝修筑长城征用劳动力百万,占人口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劳动力大量倾斜于防御工事,必然会影响其他的建筑的兴建。最后,来干货,据考古推测(塔基遗址规模)和史书记载,历史上最高的塔是永宁寺塔,下为推测图不过建好十几年就焚毁了。应约为147米。不过建好十几年就焚毁了。应约为147米。------------------------------------------------------------------------------------------------鉴于否认中国古建辉煌成果的答案都遭到喷了,我想说一下:在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是严谨认真的,抛开民族情节的讨论。曾经,当我第一次听说中华五千年的说法不严谨;“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也是中国人自己加的等等知识时,也是一时难以接受。不过正如杨利伟否认能在太空看到长城一样,有些客观事实是不应该受民族情绪影响的。另,可引用参考,但,请注明出处。文中图片(除应县木塔)来源于网络
首先我想说的是,原问题是在讨论大小高度,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建筑在体量与高度上均无法超过西欧的石结构建筑。板上钉钉。另外,因为扯上了民族情感,这楼就歪了,马上转变为西欧石建筑与中国木建筑究竟孰优孰劣的问题,这是很无聊的争执。那么歪楼歪答。首先,关于回复你的回复1,神权与皇权是有差别的,为了上帝我可以盖巨型的纪念性宗教建筑,但皇权不可以,无休止的营建宫室会遭致舆论压力,对皇权统治的合法性产生威胁。并且,中国建筑群体组织极看重建筑个体与建筑群体的关系,如果主体宫殿体量过大,那么将给整体布局带来极大麻烦。参考《风水形势说和古代中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探析 》,王其亨。(网上没找到在线浏览链接,感兴趣可以自己搜搜风水理论研究这本书,这一篇收录在其中)2,砖包墙不多见基本赞同。但并不是说砖大量生产是社会无法承受的。我觉得更像是没有民居和宫室愿意使用才没有大量生产,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瓦能够大量生产偏偏砖不行,且坟里都是砖石。瓦始于周,砖始于秦汉。砖包城墙最早见于五代。3,混凝土是极重要的。正是混凝土的存在才使得罗马能够建造大角斗场,纯石造的话不知道工期要延长多少年,成本不知高出多少倍,更别说小小的罗马城在顶峰时能挤下上百万人口,正是混凝土的存在,才让三四层的公寓楼能够短时间低价建造。另外,也得益于混凝土,罗马能够建造出43,3m跨度的穹顶,在混凝土技术失传后,欧洲第二次达到这个跨度已经是1300年后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了。另外,早期对于石结构的摸索,恐怕也不见得数理能够帮到多大的忙,单从几何学上说,从十字拱到帆拱的形象并没有多大的难度,正真的难题在于攻克力学的计算和施工的方式,而你所举的例子--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上也历经了数次坍塌与裂缝,足见其结构也并不是很成熟,欧洲人发展石结构时也是靠的大量经验性的探索和总结积累,和我国工匠积累木结构建筑经验雷同。草图为圣索菲亚大教堂平面,黑色部分为建筑原有结构,周围为后来陆续加建部分,因其结构不稳故加建了大量厚重的附属建筑来抵消侧推力。从罗马风到哥特也并非一蹴而就,罗马风时期的结构劣作还是积累下不少宝贵经验的。草图为圣索菲亚大教堂平面,黑色部分为建筑原有结构,周围为后来陆续加建部分,因其结构不稳故加建了大量厚重的附属建筑来抵消侧推力。从罗马风到哥特也并非一蹴而就,罗马风时期的结构劣作还是积累下不少宝贵经验的。4,我倒是不太了解古代西欧的大跨木建筑,我曾经也问过但是好像没看见有力的回答。我也很奇怪为什么我国古代没有出现大跨度的木结构建筑,但是我感觉技术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另,贴上,以供参考。木船能造的这么大,还能下海远航抗大风大浪,没理由建筑开间那么小的一丢丢是因为技术缺陷无解。不过话说回来,官式建筑明间往往是正方形,尤其是高规格,如果跨度超大,按古人的形式法则也意味着柱高也要跟着变得很高,这是相当失尺度的。教堂室内可以拔高,而皇帝总不能在室内净高好几十米的空间里上朝吧。另试举回复中的一例渭水长虹灞陵桥,全长40米,跨度约30米。渭水长虹灞陵桥,全长40米,跨度约30米。5,对日本建筑不了解。但东大寺的风格很明显是唐朝,斗拱体系的成熟在宋。另外,我不觉得木结构巴西利卡加上桁架屋顶会比斗拱体系的木建筑结构强度更高。佛宫寺的释迦塔存在近千年,在历史上也历经多次地震,却依然屹立。明清的斗拱装饰化,是结构倒退。以及关于我问到的:1,有一个最本源的问题还没有回答,即为什么中国会选择木结构而欧洲埃及两河流域选择石结构。我的想法是地理因素占主要原因。此外,两河流域还有大量的夯土建筑。一个文明一旦选择了一种建筑方式,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突然要转变为另一种建筑体系是很荒唐的,建筑需要的不仅仅是坚固,经济和适用以及美观同样极为重要。中国既然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木结构,那么木结构对于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说就是最优解,所以也不会半路跑去做石建筑了。如我的回复中所说,明明中国在隋代已经有了拱的技术,安济桥的37.37m的跨度说明中国在当时是有石拱技术能力建造大跨石结构建筑的,但没人用在建筑上,没有人尝试,也就没有人来探究发展。也如上面第三点提到的,欧洲人在早期探索石结构时也是经验性的积累。再次说:就好像讨论国画和西洋画孰优孰劣一样,带着民族情感讨论建筑优劣实在是一件很无聊的事,诚然说欧洲石结构高大威猛雕刻优美精细中国古建筑一比就是渣。就像有些人非得揪着文艺复兴之后的画作说你看人家有透视法有数学几何规则色彩原理咱国画就是渣渣。我也可以说我国古建筑是柱网平面,隔墙轻质不承重,空间流动性强,佛宫寺的释迦塔,筒中筒结构高层,我国古代的建筑构件还是作坊按规格分散预制的,到了建造时在现场组装拼接,于是我宋熙春阁能被金人当场细细拆了搬回家原样重建。这些都是现代主义现代社会的技术理念,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千年前的中国建筑之于西欧建筑具备优越的时代先进性呢?嘛,是吧,无聊得很。好饿,码字好久还没吃饭。————————————————分割线———————————————————宏伟的建筑确实不少,但高大的建筑的确不多,一方面是受到木结构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到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风水思想的影响,故单体建筑高度大约都在30多米高,有时候台基就另算了。比如前面的回答中提到的太和殿,合台基高三十五米,又如天坛的祈年殿,台基以上高度为当时的九丈九尺九寸九分,其高度是带有特殊寓意的。春秋战国喜修高台建筑,但由于不实用,也不符合风水理论,遂逐渐被淘汰。董仲舒曾说过,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适中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人为本,展示等级固然重要,体量上来说,什么等级用多少开间都有规定,但即使是最高等级也不会去过分追求木结构的极限,而且古人还能在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细部上大做文章)所以同欧洲建筑相比,中国建筑往往在群体空间布局和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更加出彩,前者在垂直向上不断挑战极限,而后者在平面上层层铺开。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前者,尤其是哥特式的教堂,有大量的竖向线条和指向天穹的尖塔,而后者则有大量的横向线条,如一级一级的大台阶,舒展的大屋顶等等。通常的高度很高的中国建筑,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是神性的建筑,比如佛塔(在神性建筑上,中西方的思想似乎都很相近,追求高度,追求奇观。但中国的古人有时并不那么彻底,总带有一点人本主义,比如很多的佛塔是能够上人的)。甚至是带有军事色彩的建筑,如开元寺料敌塔高八十四米。但是是砖塔。木塔如应县的释迦塔在高度上已经是登峰造极了。历史上有记载最高的塔是永宁寺塔,有一百三十几米高,有没有夸大成份很难说,而且结构可能是砖塔或者砖心木檐塔,并非是纯木结构。光比比高度,中国古建筑确实是比不过西欧的石建筑的,题主在题目里反复强调了高度。数理的发展和教会的富有也为欧洲建筑师挑战极限提供了条件,比如科隆大教堂的塔高一百五十七米,至今依然耸立在莱茵河畔,这可是实打实的。-----------------------------------------分割线-----------------------------------------------我觉得还是地理因素对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毕竟罗马人发现了混凝土材料实在是很bug,几千年前就开始玩浇筑了,罗马地处欧亚非板块交界处附近,常年地质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火星火山灰资源,罗马建筑技术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混凝土,相比之下中国实在没有优势,尤其遍地都是成规模的森林,实在犯不着用石材这么麻烦的材料。至于石结构,希腊建筑的建筑结构其实仍然是简单石梁柱体系。另外,屋顶为了实现较大跨度而使用木材,其实并不是多么高超的建筑技术,而是木料很大,大多不是本土出产,希腊没有成规模的森林,地形太破碎,再加上岛屿众多,资源不均,又临海,故海上贸易发达,需要大量的木材造船。希腊人建神庙甚至会到黎巴嫩去找巨大的木料。但是话说回来,西方和埃及从很早就有数理和哲学,中国尤其是数理的缺乏对后来建筑技术的限制也很大。但我觉得这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即使数理发达也无法破除木材的固有缺陷,在跨度和高度以及体量上木材没办法超过石材和混凝土。
因为不合法……中国古代强调礼制,建屋盖楼不是你想怎么修就可以怎么修的。墙修多高,门开多宽,屋顶用什么款式,都必须按照等级制度来。从平民到士大夫再到王侯再到皇帝,对于建筑的宽度、高度均有定规,盖得超出了自己的身份,就是“逾制”。《礼记》里对建筑高度的规定是这样的: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唐会要.舆服志》则记载了不同等级的官员能够住多大规模的屋子: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仍通作乌头大门。勋官各依本品。六品七品已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所有等级中最高的是皇帝,以清朝为例,象征皇权的太和殿加上台基高35.05米,像圣索非亚大教堂这样的就已经不能修了。而且,僭越逾制如果情节严重,是要杀头的。历史上,逾制的情况虽然时有发生,但多是暗着来,把宅子修得大点奢华点,明目张胆地修建“宏伟高大的建筑”那不是等于是宣布自己要造反了?
历史角度:西方文明是站在古埃及和美索两个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比这两家落后一千多年,人家建金字塔的时候我们还在住茅草屋,古代世界文明中心一直在地中海西岸,我们离世界中心太远了。科技角度:简单说,西方以几何学和力学为基础的建筑技术是古代中国人无法想象也无法达到的,石头建筑就不说了,即使比木构建筑,西方古代的大跨度木构也比我们的宏大。所有回答看下来,发现大多数知乎人都不认同西方古建筑比中国古建筑宏伟高大,民族自信心超强,那我做几个图来比一比。圣索菲亚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看起来也不大嘛圣彼得大教堂,看起来也不大嘛再看我们的故宫太和殿再看我们的故宫太和殿看起我们的建筑也不差,也很宏伟高大,看起我们的建筑也不差,也很宏伟高大,看起来比圣彼得教堂还要大。观察孤立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否可靠呢?我们把它们放一块比比看:一比吓一跳,太和殿小多了,早900年建成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殿内空间都可以装下两个太和殿。再看圣彼得大教堂:这个更离谱,这个更离谱,圣彼得大教堂的体量居然比太和殿大一个数量级以上!!!两者实景摆一块:西方大型建筑的巨大柱子和门窗,会给我们造成的错觉,以为那是普通的柱子门窗,非现场看的话感觉体量和普通建筑差不多。西方大型建筑的巨大柱子和门窗,会给我们造成的错觉,以为那是普通的柱子门窗,非现场看的话感觉体量和普通建筑差不多。实际上太和殿比圣彼得教堂的门厅还要小很多,更不用说后面的主体建筑。--------12.9补充------------------------------------------------有不少同学要求拿史上可能更大的建筑来比,这里选初建时的太和殿(95x50x41,其实这个也是有疑问的):可以看出来,只是减小了差距,差距还是很大,对比的还只是人家的门厅可以看出来,只是减小了差距,差距还是很大,对比的还只是人家的门厅95米x50米x41米尺度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不会超过3个,而且在绝大多数历史时间里,都没有这样的建筑。而欧洲现存这个尺度的,单单教堂找出30个以上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们都是长寿建筑。目前太和殿这个尺寸的,中国现在只有3个,欧洲只要是稍微大些的城市(人口二三十万以上)大部分都有比这大的,单英格兰地区(不是整个英国)至少20座以上,全欧洲有多少自己数。如果再算上一些老的市政厅、剧院之类的公共建筑,还会更多。甚至在罗马时代,260米x180米x50米尺度的逆天建筑(不算斗兽场和体育场),也有几个。所以,还纠结西方建筑是不是比中国的大的同学,可以彻底安心了。---------------------------------------------------------------------建筑体量的差距只是一表面,差距更大的其实是建筑的内部空间及采光、装饰效果。太和殿内部是这样的:密密麻麻的28根柱子,多挡视线啊,中间最大开间跨度才10米左右,柱子高12.7米,天花板离地面不超过15米。也许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这样的空间已经很大了,但是,据说上朝时大臣们都在殿外站着,刮风下雨怎么办?密密麻麻的28根柱子,多挡视线啊,中间最大开间跨度才10米左右,柱子高12.7米,天花板离地面不超过15米。也许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这样的空间已经很大了,但是,据说上朝时大臣们都在殿外站着,刮风下雨怎么办?再看看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这个空间差距,是不是也超出了民族主义者的想象?这个空间差距,是不是也超出了民族主义者的想象?再看看圣彼得大教堂内部:第一次看这图,是不是有点科幻的感觉?第一次看这图,是不是有点科幻的感觉?可以说,东亚建筑内部空间完败于西方包括西亚建筑。---------12.9补充---------------------------------------------------补几张欧洲中世纪的大跨度木屋顶,对比千篇一律的中式屋顶,看看没有力学几何学,中国的木构技术有多low。:英国议会大厦建筑群里最古老的大厅,73米x21米,建于十四世纪,原物英国议会大厦建筑群里最古老的大厅,73米x21米,建于十四世纪,原物意大利小城市帕多瓦市政厅的顶楼,81x27x24米,1219年,原物意大利小城市帕多瓦市政厅的顶楼,81x27x24米,1219年,原物对比一下太和殿的屋顶结构:用料差不多有西式屋顶的十倍吧? 太和殿外面看重檐两层,实际上上层梁枋交错,横七竖八,基本上是实心,如果那根梁被白蚁蛀了,要更换维修起来非常困难,这就是不讲力学的结果。用料差不多有西式屋顶的十倍吧? 太和殿外面看重檐两层,实际上上层梁枋交错,横七竖八,基本上是实心,如果那根梁被白蚁蛀了,要更换维修起来非常困难,这就是不讲力学的结果。------------------------------------------------------------========================================补充YY点题外话:********************************************************石构建筑,其实隐藏了人类主流文明的深层密码********************************************************太古时代,一颗巨大的陨石携带有机物坠落,于是地球上有了生命远古时代,人类就对巨石情有独钟,还学会了仰望星空他们建造了巨石阵来纪念很早以前的那次陨石登陆在开采和加工石块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金属矿产,学会了冶金,人类进入青铜时代。由于石头建筑需要精确的测量,他们发明了最初的几何学;由于石块的沉重,他们发展了力学和最初的简单机械。公元前4000年,人类开始建造通天塔,他们要建的其实是一个伸出大气层外的天文台建造通天塔的工程师们组织了一个技术委员会,因为绝大部分工程师都是精通力学和几何的石匠,所以名字叫“建造通天塔的工程师们组织了一个技术委员会,因为绝大部分工程师都是精通力学和几何的石匠,所以名字叫“自由石匠工会,
,?????? ????????,Freemasonry”,也就是“共济会”。上帝发现后很生气,有意破坏他们的计划,让负责不同子系统的工程师一夜之间变成说不同的语言让他们无法交流,最后项目失败技术委员会分裂四散。其中负责木工子系统的工程师们被强制说古汉语,组长名字叫鲁班,他设计了工会的尺子,后来中国的建筑师们将其称为鲁班尺。此后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自由石匠工会(共济会)的发展史。公元前2650年,埃及共济会的工程师们建造了金字塔还有神庙还有神庙几乎同时,苏美尔和印度的自由石匠们也用砖头建造了同样庞大的建筑。公元前10世纪,犹太人从埃及学会了巨石建造技术,共济会的工程师们建造了所罗门圣殿这个建筑群造了三次,毁了三次,最后犹太人只能在唯一剩下的巨石建造的西墙下哭啊哭啊这个建筑群造了三次,毁了三次,最后犹太人只能在唯一剩下的巨石建造的西墙下哭啊哭啊再往后共济会势力逐步扩散到波斯、希腊、罗马、以致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于是有了古典时代的众多宫殿、神庙、体育场、竞技场、剧院、浴室、引水渠、公路、桥梁、甚至公路隧道。累凡特地区的巴贝克神庙。据说这里是陨石(或者飞船?)降落的地点,也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出发地,他们在这里驯化了小麦,驯化了牛羊,发明了字母。所以,古罗马共济会在这里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巨石建造了纪念碑。累凡特地区的巴贝克神庙。据说这里是陨石(或者飞船?)降落的地点,也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出发地,他们在这里驯化了小麦,驯化了牛羊,发明了字母。所以,古罗马共济会在这里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巨石建造了纪念碑。这时候的共济会成员,身份已经不单是精通几何力学的石匠,而是掌握宇宙运行秘密的新一代祭司,他们不但建造伟大的建筑,还制造伟大的机械。会员阿基米德甚至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翘起来。上帝的权威再次受到挑战,他又开始扰乱人类的科学探索,派一个又一个的疯子诱导人们信仰不同的宗教,互相攻击内耗。自由石匠们沦为宗教的奴仆,给那些天天说胡话的人建造一个又一个大教堂、清真寺、佛庙。而那些已知的宇宙秘密,只能隐藏在那些石构建筑里面默默流传。也有直到有一天,自由石匠们发起了文艺复兴,达芬奇就是当时的劳模。再往后就是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思想启蒙,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全球互联网,现在人类的智慧形态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大脑,而是由网络连接的大脑集群,愚昧、偏见和无知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所有这些社会进步,背后的核心推动力都来自4000年前成立的自由石匠工会。通天塔工程虽然失败了,但一代又一代的自由石匠们重新统一语言,统一信仰,统一思维,重建通天塔的愿望从未停止。通天塔工程虽然失败了,但一代又一代的自由石匠们重新统一语言,统一信仰,统一思维,重建通天塔的愿望从未停止。这时候,有些石匠叛变了。。。
首先,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是砖木,不如石头结实;其次,中国的建筑结构是立柱承重,很容易因破坏而垮塌;再者,中国人改朝换代有毁灭失败者建筑的传统。
修建中的含元殿修建中的含元殿丹凤门丹凤门含元殿含元殿麟德殿麟德殿传说中宽达176米的大街 传说中宽达176米的大街
岂不壮美??
我来补充李允鉌先生《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里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内容。从鉴赏角度来说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西方建筑因为给人最大、最多的机会就是位于中距离去欣赏,因此,在里面构图上就全部为求得此时的最佳效果着想了。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充分注意中距离的视觉效果的,原因就是很少有建筑物在中距离中充分地显示自己的全貌。但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有时对于景象考虑的范围的广阔,是“远”得使人难以置信的。建于16世纪明代的十三陵的石牌坊,它的中轴线是正对着十公里外天寿山主峰之巅,用于作为这个举世占地最广的建筑群的起点。北京中心的景山、颐和园的万寿山,它们都是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的小山。景山上的五座亭子、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它们最大的用意还是为构成一个包括自然景色在内的壮丽雄伟的远景。在视觉上这些建筑物都是只有在远处才能体会到其布局的巨大和气魄的,到了接近的时候,反而平平无奇了。
我们细心地分析一下中国建筑的立面构图原则,马上可以体会到:它有丰富变化甚多的外轮廓线,易于远观;同时,也有十分细致精巧的构造和装饰,适合欣赏;至于不远不近,设计上很少为此时的效果而着想。从设计角度来说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从技术角度来说
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萨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强度只有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钢铁建筑,而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 说的对,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体系,跟西方的砖、石建筑比起来,不能长期保存,现在能见到的古代建筑实物少之又少。中西建筑各有不同的特点,用同一个尺度来衡量可能难见其美,也有失偏颇。
说其他的都没用,就是得给贵国玻璃心爱国青年们一张往返欧洲的机票,尤其是来罗马逛一圈,进行人类文明建筑史现场教育,我相信他们回家后他们嘴上尽管还硬,但实际心里早就得跪了。以后再扯着脖子跟人说中国建筑多牛逼,心里也得有阴影。(买不起机票没关系,来,现在科技进步,街景欣赏一下科隆大教堂 )很早以前我就答过:又是有多少玻璃渣爱国青年不敢承认的,中国建筑就是因为技术不行,一直没能发明水泥,无法熟练运用石质建筑(别跟我提码砖),导致其能承载美学丰富程度也远选逊欧洲。爱国青年们找了各种借口,以审美无高下当最后的遮羞布,借口古人不想运用石材其实是不会运用石材这种颠倒黑白的理由来胡搅蛮缠(事实上埃及最早也用的是木材建筑,几千年前就不玩了,谁都知道石头好还是木头好)一句话,技术承载艺术,审美因此有高下,否则原始人的建筑也跟贵国一样伟大。
我觉得很多回答都是在列举建筑物,对比大小,有的直接说技术水平的差异,但都没有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我来用一个比较主观的态度基于我的小学文化程度来分析分析。在古代,造房子,尤其是造给帝王造给法老造给上帝造给菩萨这类人群的超大型面子工程,是个技术密集+劳动密集+超大投资+耗时极长的项目,不亚于搞两弹一星嫦娥工程啥的。古时候,在生产力还很低下技术条件还很不成熟的时候要造又大又牛逼的建筑,需要满足更多条件:设计师要牛逼,工程师要靠谱,施工人员要够多,包工头要能管理好庞大施工队,投资方要财大气粗防止烂尾同时还要非常非常有耐心,同时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基本都要有到了重孙子那辈才能看到项目完工的的毅力。古代有实力搞这类项目的开发商估计很少,欧洲估计只有教会,中国估计只有皇帝。但是中国古代帝王们比较忙,日理万机,又要抵抗外族入侵,又要防止农民起义,又要处理朝政,又要应付三宫六院,还要想办法树立一个爱民如子体恤老百姓的良好形象,自然对这类劳民伤财,ROI极低,短期内又看不到效益的工程项目兴趣不大。古代中国旅游业又不发达,少量有钱有时间的人喜欢的是游山玩水都被什么五岳武当山少林寺之类的地方忽悠去了,自然也不能指望这种人造景观来吸引游客提升旅游经济。所以总的来讲,中国古代这类超大工程项目的市场很有限,可能也有过不输于米开朗杰罗的天才设计师出现过,但是这些人全国上下问了一圈把自己的产品思路讲了一通之后,发现实在没法忽悠到投资人,还是去考个科举或者回家种田更实际,所以他们最后还是回去了。而欧洲这地方有点邪乎,封建迷信势力一直很庞大,从古代的宙斯朱庇特阿波罗之类乱七八糟的各种神,到后来的上帝,都是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那么教会就成了一个很牛逼的组织,不管你国家怎么改朝换代,教会还是在这里,况且国家搞钱需要逼着大家交税,教会搞钱只要宣传上天堂大家主动给送来,于是教会这个又有钱又有权又能够长期存在(肯定长过我国任何一个朝代了)的这么一个超大天使投资人就出现了,于是欧洲的建筑界人士们就找到了忽悠对象,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土壤。而且教堂这个东西,是神的象征啊,理所当然的就要建的够大够摆够牛逼,投资必须大,工期长也不要紧。由于有了教会这个钱多人傻的超级冤大头,建筑界人士们就可以相互争奇斗艳拿出最牛叉的设计来竞标,无形中也促进了当地建筑设计,工程管理,施工工艺等等方方面面领域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了新的人才不断涌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改良,不断创新,所以教堂建的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摆。这个过程中也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让石匠这个看似普通的职业成为了一社会股势力其影响力流传至今。积累起来的人才,技术,材料,工艺,上下游产业链等,使建筑无论从理论,设计,质量,施工,管理,还是成本控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应用到了后来其他的非宗教建筑物中去,同时建筑工程方面的需要用到的数学啊,物理啊,几何啊,化学啊,管理啊,等学科也得到发展,并且应用到其他领域,搞不好还对后来的大航海和工业革命产生了推动作用,看来原先这个封建迷信的面子工程还算是歪打正着的产生了正面作用。所以,我觉得吧,中国古代的巨型建筑少于西方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系列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地理人文科技财政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 我觉得是一个机缘巧合而已。
在古代,闻名西方的中国古建筑,当属南京大报恩寺塔 该塔毁于战火,清末太平军占据南京,摧毁了该塔 金陵大报恩寺塔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金陵大报恩寺塔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明朝永乐十年 (1412年) ,敕工部于原址重建:“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方才兴建这座塔。 大报恩寺塔的修造,由等人担任监工官。由于大报恩寺在永乐、宣德年间建造,当时郑和正率领下西洋船队多次远洋海外,因而对工程难以全力监管。为此,宣德三年(1428年) ,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已回国任南京守备的郑和“用心提督”,限期完工。建造大报恩寺塔花了整整19年功夫,耗银248万余两,动用了囚犯、工匠和士兵达10万人。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地从海外带回了“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赐封该塔为"第一塔"。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1]2大报恩寺塔的简介大报恩寺塔的高度古人并无明确记载,只有“高百余丈”江南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的笼统说法。而《》中据当时到过南京的外国人在塔下实测,高为二百六十英尺,约合80米,是南京城墙平均高度的6.5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建成如此规模的通体琉璃塔,堪称一大奇迹。当时大报恩寺塔全塔上下有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塔的飞檐下垂金铃鸣铎,门侧、塔心置篝灯,共放置油灯146盏,油灯昼夜不熄,声、乐效果甚是壮观。大报恩寺塔因此成为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1431年-1856年)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誉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来江南时均曾登临此塔,康熙作诗云:“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缔造人功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乾隆还逐层题写匾额。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则称金陵大报恩寺塔为“南京的表征”,是“东方建筑艺术最豪华、最完美无缺的杰作”,认为其可与罗马大斗兽场、土耳其索菲亚大清真寺、英国沙利斯布里石环、意大利、埃及亚历山大陵墓和我国的万里长城并称为当时的世界七大奇迹。3大报恩寺塔和安徒生据明朝《金陵梵刹志》载,大报恩寺“琳宫栉比,名胜所萃,而规摹宏壮,罕与此俪。至浮图之胜,高百余文,直插霄汉,五色琉璃,合成顶冠,以黄金宝珠,照耀云日。海外蛮夷、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一些到过南京的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称之为“南京瓷塔”或“中国瓷塔”。因此,大报恩寺塔不仅在我国的《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还被外国使者、传教士、商人等传到外国,盛名甚至远扬至欧洲,这从《》中可以得到证实。大报恩寺塔1839年在《》中提到一位名叫东风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国人的衣服,刚从中国飞回来,告诉他的风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在这个充满想像力的童话里,安徒生通过风妈妈四个儿子的叙述,描绘了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和独特的景物,其中的瓷塔即表示着遥远东方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充满向往之情。4相关传说朱棣把大报恩寺塔选择在此,是否是这种考虑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朱棣“靖难起兵”前曾向马皇后发誓,如果当上皇帝后,便建一寺塔报答。在兵渡长江时,江中忽然涌出一座宝塔,朱棣一惊,忽然想起了起事前的誓言。在当了皇帝后第二天,出现了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有人报信给朱棣,朱棣听说后让人不要救火,结果大火把寺烧得一干二净。火灭后,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的灰烬杂物全部铲净,扔到长江里,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此即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宏伟高大的建筑?太奇怪了,中国历史上简直、必须、实在是有宏伟高大的建筑啊!
何为「宏伟高大的建筑」?
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马哈尔陵、法国的卢浮宫、巴黎圣母院、英国的伦敦塔桥、比萨的斜塔、威尼斯的总督府、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苏莱曼清真寺、美国白宫,算不算宏伟高大?
你看看他们在电影里的出镜率那么高,每一出现,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标示,我想,它们肯定算吧。
在无法把「宏伟高大」进行量化的前提下——量化也是不准确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宏伟高大的建筑,即首先要在尺度上迥然超过一般性的民用建筑的正常尺度,同时,它的形态和氛围,会给人造成视觉的冲击甚至心灵的震撼?
宏伟高大的建筑,往往跟跟某种权力、某种意志、某类信仰、某类事件的昭示、展现有关,希特勒时期的建筑、前苏联的某些建筑一定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宏伟高大跟建筑材料并无关系,跟建造技艺也没关系,跟公序良俗更没关系。即便是我们不算长城,中国历史上也从来、简直不乏比上述建筑还要宏伟高大的建筑。相信我,我一点都没有夸张。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中央皇权从未少过自行展示,也从未少过宏伟高大之建筑,因为他们,正是代表话语权和无上权力的实体。
翻开整本中国建筑史,我们除了震颤,几乎不能有其他言语。
这种震颤,不是我们终于看到权力的表现而折服其下不能自拔。而是发现,我们的先辈,是居然用智慧与双手,就已缔造出那种无法想象的伟大气质。
我真的不想举例。但如果不举例,一定有兄弟姐妹认为我故作玄虚。 
那么我简单地、选择性地,举例如下:
一、唐长安城大明宫。尽管它已经毁掉,但它不仅出现过,而且还是世界上最为瑰丽壮美的建筑群。「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宽176米的大街,在这个地球上,你我可曾见过?
而这里面,最为壮丽之建筑,当推大明宫麟德殿。请注意,这是一栋单体建筑,也就是说,它是完整的一坨。他的尺度是多少呢?它的面积,是故宫最高最大最帅最富那个建筑,即太和殿,的三倍。
北京故宫,是现存我们能看到的,最富丽最壮美最庞大的建筑群。没有看过故宫,就无法知晓,中国古代的建造艺术,已是何种无法想象的高度。
而北京故宫太和殿,不管搬到这个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是足以令国人和外国人惊叹的,宏伟高大、催人泪下的建筑物。
多年前,我曾经伫立在太和广场青灰的石板地面上,阳光和蔼地洒在我对面的太和殿那巨大、完整而华美的屋面上,泛起一片金色迷离的光晕,令我动彻心底地折服。天地之间,究竟是什么人,用什么建造方式,用去多少年,才能造出如此巨高而美的建筑,以令后世之你我,只能到此瞻仰、喟叹、唏嘘不已,自觉渺小和无力?
而大明宫麟德殿,只比这个华美太和,还大三倍。当然了,也只是仅仅大了三倍而已。
感谢 ,贴出了很多大明宫的复原彩图。大家可以观之,请亲自判断,那种房子,仅仅是宏伟高大么?
二、再来吧。在中国天津的蓟县(以前该县属河北,感谢 帮我更正),有个独乐寺。独乐寺里面,有栋观音阁。观音阁里面,有栋观音像。
此观音像的高度,约16米。16米,即5层楼那么高,此观音像,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塑像。而她只是在我们的观音阁里面,静静地放了1000年。
此栋观音阁,如果只是用宏伟高大来形容它,无疑是对它雄浑悲壮的建筑形态的不尊重,无疑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忽略和藐视。当你站到它面前时,升麻欧洲石头建筑啊,升麻圣母院啊,升麻教堂啊,升麻圣马可广场啊,白宫升麻升麻的,都可以去死了。
三、再写个例子吧,在山西应县,有个佛宫寺。佛宫寺里,有栋释迦塔。
此塔,八角塔,共9层,通高近70米。70米,就是现在的24楼那么高。
此塔,纯木制造,经历900余年,历经多次地震,依旧岿然不动。
此塔,是我国的国宝,比大熊猫珍贵太多太多。
此塔,给多少钱都不能送的,他不会成为友谊的象征,因为他不可以是。他只是1000年前,中国古代的,一栋无上高贵的佛塔。
此塔,是古代建造技艺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我们的先辈的智慧与技能、血泪与艰辛的见证。
此塔,是地球上现存最高最高的木建筑之一,而在1000年前的当时,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这么干,敢这么干,会这么干,懂这么干。
石头建筑算个啥啊你说!!
此塔究竟有多美,只能亲自观摩,多写多说,只能令我不断深感渺小,不断自惭形秽,终将词不达意。
行了吧,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太多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北京天坛,故宫角楼,颐和园万寿山上高高的万寿寺……我实在找不到往下写的意义了,都一一罗列就真没意思了,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实在出现过太多太多可以比所谓宏伟高大还要震撼心灵的中国古代建筑了,我的文字跟他们相比,简直就是虚无,简直就是无谓的虚张声势。
我还是简单地贴一下图。还是那句话,文字也好图片也罢,都无法造成亲临现场他们给你造成的撼动。
独乐寺观音阁
纯木造平面八角释迦塔。匠心、技艺、创造力的完美结合。请注意第一张图下方的人,显得何其纤小。此塔构件之繁复,技艺之精湛,空间之变化,形态之雄壮,外观之华美,同时期断无建筑能及。
故宫太和殿。令人绝望的奢华。可以让西方石头建筑想死的建筑。
相比27米高的木构的太和殿,55米高的用石材搭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并没有显得特别“宏伟高大”。谁的技术含量更高不是从外面看轮廓比大小就能评价的。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不能纯粹看大小,从审美从欣赏的角度说也要看里面的门道,只会看外面的大小是很片面的。我比较倾向于的思路。有质感的高音是唱功,丰富细腻也是唱功。前者很容易被注意到(甚至大多数人只注意了高,而忽视了同样惊艳的音色),而后者就不那么容易听出来了。至于为什么产生这种差别,我放在最后说,我要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说这是差别的问题不是高下的问题。已经提到了“数”和“量”的区别,而比“数”更了不起的是丰富的层次:这是一群有节奏有规律的数。而这种群体建筑的节奏不是居民自发形成的,是通过理性规划设计出来的;单体构造的层次也不是建筑材料本身具有的,是用人力营造出来的。那么这当然可以算作一种文明的成就。我曾在这个回答里画过一张简图,来表达这种层次的差别。我们有郭有城有坊有院有廊有屋有庭。这种层次的丰富是从社会组织城市规划一直延续到建筑构造室内装修衣着打扮甚至人情世故的。你很少见到西方人一脸难以捉摸似笑非笑的表情吧?的回答里给出了大量的图片和解释来说明这种细腻。她ID旁的一句话介绍:“大自然是没有直线的”大约就来自我想引用的Mandelbrot的话:Clouds are not spheres, mountains are not cones, coastlines are not circles, and bark is not smooth, nor does lightning travel in a straight line.
—Mandelbrot, in his introduction to 说到分形,你可能要说,石材本身也有丰富的内部结构啊。但是,那是材质天然具备的,不算人类成就。在人类的营造行为上,并不具备丰富的分形结构。而且,那种结构的尺度远远低于人体尺度,也远远低于人类可以感知的尺度。另一方面,巨型建筑的尺度又远远超出了人体,有一种断裂感,这样就形成了双向的断裂——是的,宗教和皇家建筑要的就是这种断裂。私以为,当他们搞这种建筑的时候,宗教已经从教化走向奴役了,巴比伦大淫妇的面目一点点显露出来。当壁画体现出一点人情温度的时候,就是人民的觉醒复兴的到来。在这点上,我很喜欢
写的故事。 回到建筑上来,在人体尺度上,他们做了什么?从大家引用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雕花塑像壁画。这些都是装饰,不是构造——把这些东西丢掉,房子根本不会倒,他们存在就是让你视觉上舒服一点。赵辰在《“立面”的误会》里就强调过一个观点:西方建筑里“立面”这个词不适用于中国古典建筑。所以从这个角度顺便质疑一下梁思成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石材的巨型建筑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裱花蛋糕,外面很热闹,里面就是蛋糕坯子,也许嵌了一些草莓黄桃什么的,品质完全取决于材料(蛋糕材料是人造的,这还体现了人类的文明水准,但石材是天然的,只体现采集和切割砌筑的工艺)。中国的木构建筑就像一只黄桥烧饼,层层叠叠干湿油腻爽脆焦香都分布在不同的层次,通过一道道构造级别的工序来实现。没有做装饰,但营造的思路本身的美感胜过了装饰。当然,清朝的建筑彩绘以及工艺品和家具的装饰性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我甚至在一篇论文中读到当时的西方学者来中国以后大发感慨,说中国建筑媚俗肤浅。当时我看了心里真不是滋味。也许是满清贵族看不懂构造之美,生加了这么多装饰上去,然后大部分西方人又被这些装饰蒙住了眼,一下子没注意到深层的层次丰富。只看体量是不完整的,只看建筑不看城市也是不完整的,东西方城市的差别就像一片森林和一座大山的差别。说到这里可以引出题主问的为什么了:地理决定,而地理的差别来自于黄赤交角和公转自转来自于天外。这就是《老子》里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后面两句话超出本文讨论范围,不说了)。具体一点可以看《异法方宜论》(地理的定位不精确,但大致的趋势还是有些意思的):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从地理上气候上你甚至可以读出为什么中国是这样的民族构成?为什么宗教一直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地位?就像很多人在回答中都提到了宗教权威帮助促成了这样的巨型建筑。
主要是文化原因吧。中华古代也有好弄高台的,比如商纣王,后来他们都死了。筑高台是死亡Flag,所以后来的统治者再也不敢筑高台了。虽说如此,古人作死弄出的大型建筑其实也不少。。。只是没有欧洲的巨构主义那样单层,巨型,以嘲笑人类的卑微为己任的建筑。而且中国天然环境好,满满的高山大川,人力也就弄个100多米的金字塔,泰山放那就是1000米起,自不量力弄个金字塔放旁边也就是个小土包吧。
简单来说,起源于欧洲第一次尼西亚会议, 由君士坦丁来召集和主持会议,标志着皇权对教会有了一定现度的控制 ,宗教的狂热崇拜从民间信仰阶段,上升到国家政治与宗教相结合的统治阶段 。
所以教堂建筑在罗马帝国皇权的推动下,各个地区都大规模的兴建起来,并且随着罗马帝国的轴心东移,不断的扩张到整个欧洲大陆地区。无论是宗教洗脑,还是民间教育,神权与皇权已经是共并存在的,所以毁坏教堂和宫殿,是对宗教和皇权的双重挑衅。
欧洲的教堂几乎是每个村至少有一个,神权在民间极端的延伸、以及利用皇权势力打压各种异教徒,想想光十字军东征前后持续了多少年,教堂不断的被赋予神圣性,成为人与上帝的对话窗口,已经具备了“严禁破坏,违者当诛”的不坏金身。
至于宏伟、壮丽、极富色彩的各种教堂宫殿,我就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长达四年五个月,在穹顶上绘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画完之后,双眼已毁、颈椎劳损;另一个是西班牙的圣家族大教堂,设计师高迪于1884年开始修建,至今没有完工。
这种抽尽艺术家生命的艺术品,其实除了自身要对宗教的热衷之外,也是国家权力的威胁与帮助的结果。教堂修的越是漂亮越是宏大,壁画绘制的越是精美越是神圣,就越体现人自身的渺小与卑微,体现出自己面对着多么庞大的一个力量。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美轮美奂的建筑,大多都是国家宫殿与神圣祭祀的地方。
欧洲能保存这么久,也并不完全是石料材质的原因。
欧洲分邦大多也是亲戚关系,著名的一战其实就是自家内斗,像这种相互通婚的欧洲国家,宫殿已经变相的成为许多国家的共有财产了,你说他们好意思拆么……
宗教的不可侵犯的威严也占了绝大多数因素,即便是世界大战期间,躲进教堂就可以得到庇护,炮击、轰炸、坦克推进也不可以侵犯教堂,这才使得大部分的教堂得以保存,我国也有李世民躲进少林寺避难的例子。相反,假如,我是说假如,波斯帝国、伊斯兰教等再次入侵欧洲,首先拆掉砸毁的不就是教堂与宫殿么。
木质材料虽然不利于保存,但是也不至于现世消失,除去黄鹤楼1884年毁于大火这种意外,大部分梁思成记录下的古建,也只是在那个十年间消失了。材料有什么用啊,瞅瞅北京城墙,建国后不照样给拆了。-------------------分割线-----------------------这个答案是两年前的了,今天发现有人赞,实在惭愧,一来问题已经多次修改,依稀记得原问题是“为什么欧洲教堂宫殿大多数能够保留下来而国内却没有”,而此答案仅为当时对应,与现在的问题关系不大;二来此答案和我大多数的回答一样,文字部分吭长啰嗦,缺乏图片、索引等内容,无聊乏味,再获赞实在脸红。各位看官看看就好,多赞上面几位有干货内容的答案吧!
一朝建一朝毁,谁知道能有什么样子的建筑。。。目前能看到的只是剩下来的。。。而且古时候建那么高的建筑干什么用?
回答好多,哈哈,又要说一句老话梁思成先生说过“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东方建筑和西方建筑体系有个截然不同的看法,就是建筑是用来用的,不是丰碑,不是雕塑,中国传统建筑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所谓巨大“体”的东西,不强调宏大,而是强调“量”,无论是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明清皇宫,他们是由无数的建筑构成建筑群,而不是单体建筑上的宏大。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未出现过像西方历史上修建几百年的建筑,就算是明清皇宫,皇家园林也都是一边修建,一边在使用的。这是对建筑的态度,东方建筑系统常用的木结构对于西方来说,有一个相对速度上的快。快到能很快的使用,而不是做一个类似金字塔一样的永久丰碑象征。回到梁先生的话,木结构的建筑决定了寿命,但是也不局限于寿命,这是可以更新的建筑,某根梁,某根柱子坏掉,更换掉,又能使用上很久。回到一个更宏大一点的观点,所谓的天人合一,老庄强调的“无为”(别吐槽我,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记错了。)在中国建筑体系的影响是,建筑不应该是站在自然对立的一面,所谓的任何构建行为都不应该是与自然对立的,甚至寿终正寝之后,建筑的材料可以归于泥土(传统建筑的木,瓦,纸,稻草。。。。)都是非特异的自然材料。而西方建筑系统说得无节操一点就是与自然的对立,改造自然。人定胜天啊。说完了。跑了,别拍我。
你艳羡它的宏伟高大,人家还艳羡你的金壁辉煌呢。
宗教建筑要和宗教建筑比,军事建筑要和军事建筑比前者有各种塔各种大雄宝殿,后者有中华门城堡等各种瓮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古代活春官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