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题武关杜牧的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二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唐诗宋词子分类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诗人:&&&&朝代:唐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该阅读地址
发给你的好友或粘贴到你的博客,QQ,论坛上。
题武关古诗赏析
暂无相关赏析
帝王也风骚
元曲四大家
唐宋八大大家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题分类整理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题分类整理&&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题分类整理发布时间: 浏览:-原创辽宁省阜新市高级中学张阜梅 目录 一、踏莎行.暮春&&寇准【写景的角度&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 二、恨别&&杜甫&&&&&&【思想情感&&是否同意前人的评价】 三、题武关&&&杜牧&&&【咏史诗&&修辞方法(拟人&对比&比喻)】 四、陇头吟&&&王维&&&【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对比&&&用典)】 五、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景物&情感&&虚实结合的手法】& 六、北歌&&&佚名&&&&&【人物形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七、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蒋兴祖女【思想情感&&抒情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八、长安秋望&&赵瑕&&【从意境上分析写景的妙处&视听动静结合角度写景】 九、巫山一段云&8226;古庙依青嶂&&李珣【炼字题&&对古人评价的看法】 十、浣溪沙&无名氏【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景情关系&哀景哀情&&乐景哀情】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一一9题.(11分) &&&&&&&&&&&&&&&&&&&&&&&&&&&&&&&&踏莎行&8226;春暮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8.“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面面?(5分) 8.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描绘的(2分)开篇描绘出一幅暮春风物,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后,梅树上也结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由所闻到所见,犹如画卷般,营造一片清幽的景象(3分) 9.&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9.要点: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思念之情,孤寂情怀(3分)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情景交融(3分) 踏莎行&8226;春暮 踏莎行&8226;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1] ⑴阑:消失⑵红英:红花⑶屏山:屏风⑷杳杳:深远无边际 ⑸菱花:镜子⑹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作品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2] 编辑本段简评 宋人胡仔称寇凖“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这一评语,用以评析寇准的词作也是恰当的这首闺怨词便体现了上述艺术特色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然,风格清新,语言晓畅,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 这首伤时惜别之作,写得情思绵绵,凄婉动人词中虽然先写景后写情,但景中也是寄寓深情的全词于字里行间处处跃动着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流露出一种美人迟暮、青春易逝的惆怅之情,读之令人销魂[2]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8.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2分)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2分) 9.&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 9.同意(1分)“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2分)&,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2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①,胡骑长驱五六年②& 草木变衰行剑外③,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④,司徒急为破幽燕 作品注释 ①洛城:洛阳 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④“闻道”两句: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1] 作品译文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2]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7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3]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武&关①&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8.诗人“笑”怀王什么?为什么“笑”?请简要分析(5分) 8.(5分)诗人“笑”怀王糊涂昏庸,听信小人,放逐屈原,最终造成自己客死秦国,楚国国运衰败的悲剧结局(3分)诗人“笑”怀王是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居安思危,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2分) 9.诗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6分) 9.(6分)【答题示例】①拟人:首联“碧溪留我武关东”一句诗人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②对比: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强烈的对比,将郑袖得宠而“酣似醉”之态,与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色作鲜明的对比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的形象对比,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赏析对比“山樯谷堑”与“弱吐强吞”或赏析对比“怀王”与“圣神”言之成理亦可)③类比、比喻: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郑袖“娇娆”“酣似醉”,表现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的类比,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诗人用屈原的“憔悴”,表现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的比喻,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形象地表现了怀王的昏庸(赏析颈联比喻“山樯”与“谷堑”,言之成理亦可)④借代:颈联“山樯谷堑”代指昔日江山依旧,“弱吐强吞”&代指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依据诗句赏析出一种修辞得3分) 题武关 这是一首咏史诗公元839年(唐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题武关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1]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公元839年(唐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作为千古形胜之地,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所以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这里诗人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依然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却象过眼烟云尽已成空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这首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起,上下千年,思绪纵横,立意深沉而含蕴[2]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61569;“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61570;“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8.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8.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分) 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9.&①用对比手法(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分析对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王维《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空尽海西头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1]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8.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不畏寒霜,富有生机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3分)昂扬向上,豪放达观(2分) 9.请从虚实角度对全诗作简要赏析(6分) 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实写轩中与郡僚小饮之事和眼前深秋景物,虚写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4分)虚实结合,拓宽了意境,丰富了情感(2分)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是欧阳修的名诗,这首诗写得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乖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1] 怀嵩楼:唐代明相李德裕所建李曾因牛、李党争,遭受打击,排挤嵩,嵩山[1] 编辑本段作品简析 《醉翁亭记》是每个中学生所熟悉的,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差不多与之同时诗中表现出诗人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 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虽然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重重的云烟却也叫人艰于呼吸“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不禁感慨万端感慨之后,不由想起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命运的李德裕 颔联写得最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面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2]”的野菊花,即使没有陶渊明那样闲情逸致,不妨对菊举杯,来个“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颈联写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红日西坠,倚着栏杆,“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诗人突然吟起沈约的《寒松》:“梢耸振寒声,青葱标募色疏叶望岭齐,乔干临云直” 尾联和林逋的《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出于同一机杼,但有更深一层的含义“秋风秋雨愁杀人”,这算不了什么,哪怕是“雪压冬云百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数九寒冬也吓不倒,诗人还要邀上几个肝胆相照的朋友,再来怀嵩楼,看“积雪浮云端”,看“琼树似新裁”,这才叫做“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此时,诗人不知又会写出怎样超凡脱俗的新篇章[1] 六、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89题 北&&歌 佚名 北漠清霜雁飞低,狼烟又近起铁衣 山暗雪凝寒烟冷,沙白风紧孤豺啼 影孤钟尽音渺渺,灯昏酒浊雾靡靡 伤心银发遥入梦,家慈门倚乡音稀 注:①佚名:戍卒名不传②稀:依稀 8.“一首《北歌》,写尽边人苍冷伤怨形色,只欲使人泪下”,请结合全诗,就其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此评述的看法(5分) 9.简要赏析后两联的艺术特色(6分) &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减字木兰花&8226;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5分) 8.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2分)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比喻,2分;分析1分手法如果答“以实写虚”可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6分) 9.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1分)“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2分)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1分)“万结愁肠无昼夜”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减字木兰花①&8226;题雄州驿② 朝云横度,辘辘③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④,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⑤渐近燕山⑥,回首乡关归路难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①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 ②雄州:今河北雄县驿: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③辘辘:车行声 ④白草黄沙:象征北方凄凉的景色 ⑤无昼夜:不分昼夜 ⑥燕山:府名[1] 编辑本段直译: 长空中,寒风翻卷朝云滚滚而去朝行暮宿,千里途程,大地上,金兵驱载妇女迢迢而去 莽莽黄沙,一片白草,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 大雁南飞,却不能为词人寄书信倍加女主人公失去自由和国家之创痛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 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县 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的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次句“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的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紧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沿途之所见“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气氛在这惨淡萧索的背景之下,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虏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乡、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者的满眼血泪、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途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的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能象鸿雁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的自由也没有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种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这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回首乡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的怀国思乡之情,深沉的亡国丧家之恨,无可奈何的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的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全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的家国之恨,被虏之痛,怀乡之情,仔细体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虽然全词写的为个人的不幸,却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遭遇 八、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6分) 8.解析: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答案: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9.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9.解析:本题从意象角度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等答案: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巩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九、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巫山一段云&8226;古庙依青嶂 李珣 古庙依青嶂①,行宫枕碧流②水声山色锁妆楼③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④,烟花春复秋⑤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⑥ 【注释】 ①古庙:指巫山神女之庙②行宫:古代天子出行时住的宫室这里指楚王的细腰宫& ③妆楼:指宫女的住处& ④云雨朝还暮:宋玉《高唐赋》说,楚王梦一神女,自称“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⑥行客:指途经巫山之过客 8.赏析上片首句中“依”和“枕”的妙处(5分) 8.【答案】(5分)“依”是“依偎”,“枕”是“枕着”(1分)作者用这两个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2分)写出了古庙和青嶂、行宫和碧流的依存关系,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主要考查“炼字”回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分析词语的本义、语境义、象征义和修辞的表达效果 9.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人评价:“极具真情,无理而妙”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9.【答案】(6分)最后一句写“行客”“多愁”,言外之意,是“猿啼”所引发,故有“何必”之语,似在埋怨猿猴实际上,“行客”有愁,与外物何干?此为“无理”;(3分)但符合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情,恰如其分而又深刻浓郁,是为“而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需要学社抓住关键词,何为“无理”,为何“而妙”,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鉴赏】 李珣,在花间词派中是位很有特色的词人以小词为后主所称赏前蜀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这首词《草堂馀别集》著录时,调下有题《巫峡》,又注:“一作《感怀》”,含思凄绝,很可能是后期的作品& 《巫山一段云》,当和《巫山女》、《高唐云》一样,受宋玉《高唐赋》的启示而咏巫山神女的故事《教坊记&8226;曲名》已予著录,足见早在盛唐就已流行于世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李珣《巫山一段云》词二首下,注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如此二词,实唐人本来词体如此”这首歌辞缘题发挥,保留了早期词的特色& 起拍“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古庙,指巫山下供奉神女的祠庙陆游《入蜀记》卷六:“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祝史(道观主事)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行宫,犹离宫,帝王出京临幸的宫室这里指楚灵王所筑细腰宫遗址《入蜀记》卷六:“早抵巫山县,……游楚故离宫,俗谓之细腰宫有一池,亦当时宫中燕游之地,今堙没略尽矣三面皆荒山,南望江山奇丽”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接着,用“水声山色锁妆楼”句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妆楼”妆楼,指细腰宫里宫妃的寝殿,位于山水环抱之中以少总多这里着一“锁”字,给人以幽闭的印象,由此也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生活在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宫妃孤寂难耐的心境;复以“往事思悠悠”收束上片,逗人遐想& 过片紧承上片结句,以宋玉《高唐赋序》所说神女“居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极写春秋易节、时序交替引起宫妃凄楚的内心感受歇拍“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见催人泪下的猿啼呢以景结情,语浅情深词人借助孤舟行客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而其伤今之意隐然自在不言之中& 这首词上片勾画舟中所见,下片抒写舟中所感它以楚王梦见巫山神女为基点,随意生发开去由细腰宫妃而行客,再由行客而推及自己,触景生情,寄意幽邃,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在现存的李珣词里,它是一篇构思别致的名作 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①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整整斜斜杨柳陌, 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61569;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8.“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结合诗人的 思想感情进行全面理解 【参考答案】将定情信物剪碎反应出女主人公不忍分别又不得不诀别的强烈 情感;(3分)泪水浸湿了剪碎的香罗,可谓悲痛之极(2分) 9.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6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上下阙情与景关系的不同 【参考答案】上阕以哀景衬哀情(正衬),鹧鸪的哀鸣,马的嘶叫,在黄昏 的暮霭中,进一步衬托别离的痛苦(3分)下阕乐景衬哀情 (反衬),杨柳陌,杏花村景色优美,却更触发对恋人的无限 思念、留恋,倍增其哀(3分) 鉴赏 &&&&这首词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铺的青泥壁上的 &&&&词的上片是追忆与爱人别离时的情景香罗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现在将它剪碎来揩拭离人的眼泪,真是悲痛之极接下来两句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和渲染别离的悲痛就在这剪碎香罗,泪眼相看,痛苦诀别之际,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哀鸣,和着催人远行的声声马嘶,又在黄昏的沉沉暮霭中断续相和,更使得这一对多情的离人肝肠寸断 &&&&下片写与爱人别离后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没有从正面着笔,而只是写旅途风光,妙处就在从这一路风光中不难体味这可怜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来,走过种着或成行或斜出的杨柳树的道路,穿过傍着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庄,这些景色不可谓不清美宜人,可是在离开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们只能更加勾起对已诀别的爱人梦幻般的思恋待到结束一天的旅途劳顿,投宿到乡间一所小旅店歇息下来,虽有清风明明,却丢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悦生活,真是感触万千 上一篇:下一篇: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05/2005/2005/1904/1703/2603/2503/1903/0802/2602/1302/0902/0101/1101/0912/2904/1909/1206/3012/2005/1109/1509/0209/2603/1312/0607/0312/2510/1602/2609/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屈原郑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