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分为两种,一种是什么,另一种是什么,还有什么可以送给你

玻璃钢雕塑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玻璃钢雕塑
玻璃钢雕塑是雕塑的一种成品类型大道艺术工艺品,具有质轻,耐腐蚀,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又称,学称,国内在习惯上称之为。它是以为基体材料,以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为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类&&&&型一种成品类型大道艺术工艺品学&&&&称纤维增强塑料
制作工艺:成品制作前,先将所要制作的产品用特定材料塑造出相应要制作的产品,在稿制作完成后,翻制石膏外模,然后将玻璃钢(即树脂和的结合物)涂刷在外模内部。等其干透后打开外模,经过合模的程序,获得玻璃钢雕塑成品。但玻璃钢雕塑在室外经过太阳的暴晒和,一般五年以上就开始有变形,脆弱易裂的缺点。
玻璃钢雕塑是雕塑的一种成品类型。具有质轻,耐腐蚀,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又称,学称,国内在习惯上称之为玻璃钢。它是以为基体材料,以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为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学名。它是以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带、毡、纱等)作为增强材料。
以作基体材料的一种。复合材料的概念是指一种材料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在一起,组成另一种能满足人们要求的材料,即复合材料。例如,单一种玻璃纤维,虽然强度很高,但纤维间是松散的,只能承受拉力,不能承受弯曲、剪切和压应力,还不易做成固定的几何形状,是松软体。如果用合成树脂把它们粘合在一起,可以做成各种具玻璃钢雕塑有固定形状的坚硬制品,既能承受,又可承受弯曲、压缩和。这就组成了玻璃纤维增强的塑料基复合材料。由于其强度相当于钢材,又含有玻璃组分,也具有玻璃那样的色泽、形体、耐腐蚀、电绝缘、隔热等性能,象玻璃那样,历史上形成了这个通俗易懂的名称“”,这个名词是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赖际发同志于1958 年提出的,由建材系统扩至全国,玻璃钢的含义就是指玻璃纤维作增强材料、作粘结剂的增强塑料,国外称。随着我国玻璃钢事业的发展,作为塑料基的增强材料,已由玻璃纤维扩大到、、、和等,无疑地,这些新型纤维制成的增强塑料,是一些高性能的,再用玻璃钢这个俗称就无法概括了。考虑到历史的由来和发展,通常采用玻璃钢复合材料,这样一个名称就较全面了。[1]玻璃具有硬而易碎,具有很好的透明性以及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同时钢铁很硬并且不易碎,也具有耐高温的特点。于是人们开始想,如果能制造一种既具有玻璃的硬度、耐高温、抗腐蚀的性质,又具有钢铁一样坚硬不碎的特点,那这种材料一定会大有用途。
经过研究试验,终于制出了这样一种复合材料。它,就是能与钢铁比肩而立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试验,了解了解它的性能优良与否。
在一个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山谷里,一次试验正在进行。远在二百米以外的掩体后的人们,眼睛都盯着山谷中央放着的一个。有节奏地转动着,通过合金钢管道向那氧气瓶不断地充气。压力表上的指针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读数从100—200—400—500渐渐上升,直到700公斤1平方厘米时,只听得一声震天巨响,氧气瓶爆炸了!周围的人们欢呼着跳起来:“成功了!”
氧气瓶是一种耐高压容器。它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是150公斤/平方厘米。为了使用安全,制造时要求它能忍受三倍的工作压力,即450公斤/平方厘米。不爆裂,才算合格。上面试验的,远远超出了设计要求。这是用什么钢材制成的呢?是,更为确切的说,是玻璃与塑料复合在一起制成的。
玻璃是硬而脆的材料,一摔就碎,这带有玻璃名的玻璃钢经得起摔吗?于是又进行了新的试验。
将另一只玻璃钢氧气瓶充气到150公斤/平方厘米,然后从山顶上滚下山谷。它与嶙峋的岩石碰撞着,一直滚到谷底仍然没有爆裂。玻璃钢氧气瓶经过了质量鉴定考试。
一般玻璃的耐拉强度只有的八分之一。把玻璃融化,拉成只有头发直径的十几分之一那么细的玻璃纤维,原来又硬又易碎的玻璃就变成了又软又耐拉的玻璃纤维,其耐拉强度可增加十几倍。
大家都知道,水泥块耐压,钢材耐拉。用钢材作筋骨,水泥砂石作肌肉,让它们凝为一体,互相取长补短,变得坚强无比——这就是。
同样,如我们用玻璃纤维作筋骨,用(、环氧树脂及)作肌肉,让它们凝为一体,制成的材料,其可与钢材相媲美—因此得名叫。石膏模特点是耐热、价廉、小、复印性好。一般用于制作母模。制造方便,适于大型制品。但是不耐用,怕冲击,干燥慢。多用于单一产品以及线型复杂的产品,如浮雕、中小型尺寸等。所用的石膏多为半水石膏即熟石膏。与水泥模一样,可用砖头、木材做骨架基础,再覆以石膏层造型。为了提高刚度,防止裂纹,可在石膏中加入足够的填料,如加入石英,可减少收缩和裂纹,加入水泥(石膏:水泥=7:3)增加强度。也有人提出用石膏加入适量乳胶,用水稀释来制模,强度好,不起粉等。
可用作的母模,在热态下浇铸合金。用石膏母模翻制石膏铸型(子模)时,母模表面要涂以,如溶液、、食用油、20%十80%,或汽油十等。石膏模可用带水笔蘸取进行修补。石膏模烘干工艺是:(60~120)℃/(4~5)L,自然冷却后用轻轻抛光,然后再以(100~150)℃/(8~10)L,(200~230)℃/(20~24)L烘干。橡胶模一般用硅橡胶、制作,用于制作造型复杂的浮雕、及各种造型,并不单独使用,须与石膏套模等其他材料组成,通常用于模具中因线型倒入或重叠而不能直接脱模的某一部位,因它有一定软性,当外模脱模后,它能随意拉出,如、龙等动物或菩萨、卡通人物。批量不大时,用此方法。石蜡膜用于数量不多或者线型复杂、不易脱模的产品。比如,要制造一个整体式弯管,包括90°弯管,可用两个弯头哈夫作母模,在内90°腔注满后,脱去哈夫母模后,将石蜡模芯稍加修整,然后在外壁包覆,固化后加热,使石蜡熔化流出,即可得到一个整体的。
为了减少收缩变形,提高刚度,可在石蜡中加入5%左右的。制造方便,脱模容易,石蜡可反复利用。但精度不高。另一种用法:湿法卷管时,可将钢管浸到70~80℃熔化的石蜡中,提起来冷却后再浸,反复进行,直到所需厚度时,表面稍加修整,即可包覆玻璃钢,为防止石蜡开裂,可在蜡中加入少量黄油。也可在蜡的外面包覆一层薄的,以此作为,固化后,加热钢管熔化即可脱模。混凝土模多用于线型规则和重复使用次数少的产品,如螺旋形、波形、圆形、拱形或立体槽状产品。成本低,刚性好,可用砖头砌成基础,再覆以水泥砂浆,进行打磨、上,再经过打磨、抛光、喷漆等措施。这种水泥模可直接用于生产,也可用于翻制模具的母模。水泥模干燥慢,即使在正常条件下,也要一周以上才能进行涂漆等表面施工。主要用于线形较平直的大型产品。木模可以直接用来作为的,也可作为翻制模具的过渡母模。用于制作模具的木材有红松、银杏、杉木等,要求含水量达15%,并且不易收缩变形,无节。木模制作后,可涂上0.2~0.3垃垃厚度的树脂(表面),再用水砂纸由粗到细打磨四次,最后一次用800#或1000#砂纸打光,再涂上用抛光器抛光,再打上,木模即成。也可直接在木模上刷油漆、罩光来制造木模。特别是钢模,一般用于尺寸小、批量大的产品。如制作玻璃钢平板时表面光洁的不锈钢板;制作型材时用、。因为模压产品不仅要加压,还要加热。也有用于外形不复杂的大型产品。虽是常见金属,但因易受树脂辅助剂侵蚀,并会对树脂固化产生不利影响,除非在工作面已或其他金属的场合,否则不宜采用。金属模具的制造加工很困难、成本高。另有其成分是:Z九93%、A14%、Cu3%、M合0.5%,当温度为50~80℃时,合金硬度(HB)为100左右。其流动性好,耐磨性差,适于制造形状复杂、花纹精细的,使用温度一般&80℃。另一种金属是58%铋,42%锡,熔点135℃。低熔点合金模的优点是制模周期短、工艺简单,可重复使用。轻质高强
厦门玻璃钢雕塑
相对密度在1.5~2.0之间,只有碳钢的1/4~1/5,可是却接近,甚至超过,而可以与高级合金钢相比。因此,在航空、火箭、宇宙飞行器、高压容器以及在其他需要减轻自重的制品应用中,都具有卓越成效。某些环氧的拉伸、弯曲和均能达到400Mpa以上。部分材料的密度、强度和比强度见表1-1。
耐腐蚀性能好
FRP是良好的耐腐材料,对大气、水和一般浓度的酸、碱、盐以及多种油类和溶剂都有较好的抵抗能力。已应用到化工防腐的各个方面,正在取代碳钢、不锈钢、木材、有色金属等。
是优良的绝缘材料,用来制造绝缘体。高频下仍能保护良好。微波透过性良好,已广泛用于雷达天线罩。
热性能良好
低,室温下为1.25~1.67kJ/(m·h·K),只有金属的1/100~1/1000,是优良的。在瞬时超高温情况下,是理想的和耐,能保护宇宙飞行器在2000℃以上承受的冲刷。
可设计性好
①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设计出各种结构产品,来满足使用要求,可以使产品有很好的整体性。
②可以充分选择材料来满足产品的性能,如:可以设计出耐腐的,耐瞬时高温的、产品某方向上有特别高强度的、好的,等等。
工艺性优良
①可以根据产品的形状、技术要求、用途及数量来灵活地选择成型工艺。
②工艺简单,可以一次成型,经济效果突出,尤其对形状复杂、不易成型的数量少的产品,更突出它的工艺优越性。低
的弹性模量比木材大两倍,但比钢(E=2.1×106)小10倍,因此在产品结构中常感到刚性不足,容易变形。
可以做成、夹层结构,也可通过高纤维或者做等形式来弥补。
长期耐温性差
一般FRP不能在高温下长期使用,通用聚酯FRP在50℃以上强度就明显下降,一般只在100℃以下使用;通用型环氧FRP在60℃以上,强度有明显下降。但可以选择耐高温树脂,使长期工作温度在200~300℃是可能的。
老化现象是塑料的共同缺陷,也不例外,在紫外线、风沙雨雪、化学介质、等作用下容易导致性能下降。
层间剪切强度低
层间剪切强度是靠树脂来承担的,所以很低。可以通过选择工艺、使用等方法来提高层间,最主要的是在产品设计时,尽量避免使层间受剪。厦门玻璃钢雕塑基本上分两大类,即湿法接触型和干法加压成型。如按工艺特点来分,有、成型、法、挤拉法、、等。手糊成型又包括手糊法、袋压法、喷射法、湿糊低压法和无模手糊法。
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成型方法有以下四种。①手糊法:主要使用国家有挪威、日本、英国、丹麦等。
②喷射法:主要使用国家有瑞典、美国、挪威等。
③法:主要使用国家有德国等。
④RTM法():主要使用国家有欧美各国、日本。
还有:纤维缠绕成型法 拉挤成型法 和 热压灌成型法 等等
我国有90%以上的产品是手糊法生产的,其他有模压法、缠绕法、层压法等。日本的手糊法仍占50%。从世界各国来看,手糊法仍占相当比重,说明它仍有生命力。手糊法的特点是用湿态树脂成型,设备简单,费用少,一次能糊10m以上的整体产品。缺点是机械化程度低,长,质量不稳定,我国从国外引进了挤拉、、缠绕等工艺设备,随着FRP工业的发展,新的工艺方法将会不断出现。1、是裁料。一般所用工具是,它可裁2mm以下的薄板,但裁出后平整程度不好。还有裁板机,厚板、薄板均可裁出,但只能裁直线,遇到弧线就无能为力了。要让料裁下既平整又多种形状的话,就要用了。等离子切割机能利用高等离子去切割用普通氧气切割法难以切割的金属。由于将电流和气体通入用水冷却的特种喷嘴内,造成强烈的压缩而形成温度极高(一万度以上),所以切割出来的不锈钢板料即整齐又不变形。注意,下料时手一定要稳,否则就会把料割坏。材料切割完毕后,就要根据作品所要求的形体进行刨制。不要让板面留有硬伤,以免在作品抛光后留下缺憾。
2、 是制作碳钢板雕塑、雕塑的一种方法。碳钢板、不锈钢板不拿到模具上实打实地去敲,而是根据石膏模型每个部分不同的形状把料下出,依照其起伏变化,进行有意识地敲打,该弯的地方敲弯,该棱的地方敲棱,可在任何有形的结实的物体上进行敲打,然后把敲好的不锈钢板拿到模具上去比较,认为形体正确并完全可以与模型合上,再把这些零散的碳钢板、不锈钢板从上至下一块块焊接起来,每接上一块都要对着模具进行调整,每块不锈钢板表面的肌理效果都要保持相同,这须在做形的同时锻制上去。也可以先把点锻好再下料。锻点时要用铁锤的圆头均匀地有规律地一排排锻上,宽窄距离、用力大小都要一致,不要知乱敲,否则会破坏雕塑的整体感。
3、 形体锻造正确后,就要依照作品要求把它们焊接到一起(有电焊和)。电焊要准备电焊机、焊把、焊条。由于焊接时产生高度的光,对眼睛有强刺激,所以要戴好防护罩,避免被强光打伤。用焊接,遇热变形程度较大,因此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可先进行或一边焊一边进行冷却等。氩弧焊接相对电焊就要优越一些,它是一种气保护电弧焊接法,用保护连接处受熔化的金属,避免空气中的氧和氮的有害作用。氩弧焊按所用电极材料不同,又可分为有熔化极氩弧焊和非熔化极弧焊或钨极氩弧焊,在焊接中,常用钨极氩弧焊,可得到优良。由于它不易导热,所以不锈钢变形较上。
4、 碳钢板、首先用把制作作品的焊缝和多余的地方磨平,然后用软轮()进行抛制,抛光时作品涂上增加润滑,使作品抛出来更光亮,从而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美感。
5、 较大型的造型简易的不锈钢雕塑,也可不用焊接。可根据作品的形体比例直接做好,用电钻在设计好的位置上打眼,把用铆钉固定在骨架上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要求骨架比例尺寸计算得非常准确,接缝要对的很准,否则就会产生差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玻璃钢是近五十多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的产量的70%都是用来制造。玻璃钢硬度高,比钢材轻得多。上用它作油箱和管道,可减轻飞机的重量。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他们身上背着的微型,也是用玻璃钢制成的。玻璃钢加工容易,不锈不烂,不需油漆。我国已广泛采用玻璃钢制造各种小型汽艇、救生艇、游艇,以及汽车制造业等,节约了不少钢材。
可制作,又称透明瓦.是和钢结构配套使用的采光材料,其主要由高性能上膜、强化聚脂和玻璃纤维组成,其中上膜要起到很好的抗紫外线抗静电的作用,抗紫外线是为了保护的聚酯不发黄老化,过早失透光特性。抗静电是为了保证表面的灰尘轻易被雨水冲走或被风吹走,维持清洁美观的表面。由于其稳定的质量、经久耐用的特点,深受顾客的欢迎,产品可广泛使用在工业/商业/民用建筑额屋面和墙面
电影界用来做道具,既方便快捷,又省成本.可以仿制很多种材料效果.受到人们的欢迎.化工厂也采用 的代替不锈钢做各种耐腐蚀设备,大大延长了设备寿命。玻璃钢无磁性,不阻挡电磁波通过。用它来做导弹的雷达罩,就好比给导弹戴上了一副,既不阻挡雷达的“视线”,又起到防护作用 。许多导弹和地面雷达站的都是玻璃钢制造的。进入21世纪,根据玻璃钢的良好的透波性,这个方面的性能,随着手机通讯的广泛流行,玻璃钢广泛被应用于制造2G和3G天线外罩,玻璃钢以其良好的可成形性能,外观的可美化性,起到了很好的小区美化作用,这方面的产品有方柱线罩,仿真石,野外应用的美化树等玻璃钢还为提高体育运动的厦门玻璃钢雕塑水乎立下了汗马功劳。自从有这项运动以来,运动员使用木制撑竿创造的最高纪录是3.05米。后来使 用了竹竿。到一九四二年,把纪录提高到了4.77米。竹竿的优点是轻而富有弹性,欠缺之处是下端粗而上端细,再要提高记录有很大困难 ,于是人们又用铝合金竿代替竹竿,它虽然轻而牢固,但弹性不足。这样,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五七年,十五年时间,撑竿跳高的最高纪录仅仅提高了1厘米。但自从新的玻璃钢撑竿出现以后,由于它轻而富于弹性,纪录飞速上升,如今的撑杆跳高纪录已经超过了6米大关。在今天,也被大量应用在人们的生活方面,人们亲切地把它叫“玻璃钢”,由于它的某些特殊品种仍能保留许多玻璃的优点,如透明性 ,于是人们用它作为窗户玻璃,既能遮挡阳光中的紫外线,又能使居室明亮。人们还把它用来制作各种坚固耐用的生活日常用品。如浴具、厨房用具、梳洗用具等。是复合材料的一种,玻璃钢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已在航空航天、铁道铁路、装饰建筑、家居家具、广告展示、工艺礼品、建材卫浴、游艇泊船、体育用材、环卫工程等等相关十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并深受赞誉,成为材料行业中新时代商家的需求宠儿。也不同于制品,在性能、用途、寿命属性上大大优于传统制品。其易造型、可定制、色彩随意调配的特点,深受商家和销售者的青睐,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比分,前景广阔!
具体有如下这些行业:黑色冶金业、有色冶金业、电力行业、煤炭业、石油化工、化学工业、机电工业、纺织工业、汽车及摩托车制造业、铁路业、船舶工业、建筑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电子工业、邮电业、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农业、商业、医药卫生业,及军工及民用应用等各个方面的应用领域。
涉及这些产业部门应用的主要玻璃钢产品类别,有:矿山通风设备、及相关设备、稀土冶炼及相关设备、冷轧及,设备、设备、火力发电用水管、冷却水设备、电力管理及维修工器具,煤矿凤筒、、防爆装置,相关部件及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化工设备、化工建筑用材、矿山通风设备,部件、零配件、电镀设备、及部件,纺织印染设备、设施及部件,汽车制造用材及部件、汽车维修用材、摩托车制造用材及部件,铁路机车车辆用材及相关设施、系统用材及相关部件,各种各类江河湖海船艇、大型钢船艇配套零部件及附属设施,建筑设施及用材、卫生间、厨房、门窗、波形瓦、冷却塔、建筑通风空调设施、等,轻工日用化学及造纸业用的相关设施、家用电器、酒类、制革、家俱用材,食品贮罐用途,电子工业用设备、生活消费品用材及电子设备配件,邮电电信器材配套设施,体育器械、游乐器材及相关设施,农业、暖房温室、农机具配件、冷库、水产养殖,商业柜台、商业包装箱、商用,医药工业设施及医疗卫生用途等等。[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另一种风情——达利的雕塑
《时间的轮廓》
& 这个雕塑是达利1931年绘画作品"记忆的永恒"的回应,达利著名的融化、变形表在这里第一次出现。雕塑中钟表在枝头融化,变成一个人脸的侧面,表明了人和时间的结合。超乎想象的软化表也表明了时间的心理状态,同时自然流逝的时间是可以被人类所领悟的。时间变慢和它的非理性因素是达利想要告诉我们的。这只融化表的形象后来多次出现在达利的作品中。
《空间维纳斯》
& 美神维纳斯在这里被一只软化表,一只鸡蛋,两只蚂蚁分成两截。从颈部垂下的表说明肉体之美是短暂的,会消失的,而艺术之美是无限的,永恒的。蚂蚁是人类道德短暂性的象征。在维纳斯身体中间的鸡蛋,和蚂蚁一样,具有外硬内软的性质,代表了生命和希望。
《燃烧中的女人》
& 火中的女人综合了达利最喜爱的形象:火和抽屉女人。达利发现火很有趣,因为它们有自己的生命,而且给看到它的人一种魔力。火还赋与女人以性爱的冲动。达利曾经用弗罗伊德的理论来解释这件作品,是孩子对封闭空间好奇心的派生。不仅满足了他们想要了解这里有什么,而且驱除了对未知有害因素的恐惧感。弗罗伊德解释抽屉是女人隐藏性欲的象征。达利在这里增加了许多微开的抽屉,暗示她们的秘密是公开的,而且不再害怕。两个拐杖从雕塑中升起,象征了权威、稳定和性力量的结合。
《抽屉人》
& 多年来,达利为这个形象作了多幅画。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版本里,作品的脸总是藏在长长的头发里。虽然作品显然是一个男人,但实质他不是一个人,因此作品被冠以人形的标题。抽屉是空的,似乎提醒我们有一个地方可以储存想象。而举起的手似乎在警示我们除非有足够的能力接受超现实,否则不要靠近他。
《马鞍与时间》
& 于1942年发表的《达利的秘密》中,他说:“机械,生硬的物体是我的天敌,对钟表而言,它要么是软的,要么就根本不要存在。”达利认为人类不能依赖真实、无梦的世界,不能只是表现完全的真实。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马鞍与时间》中是显而易见的。马是达利世界的著名形象,以时间为胄,背负重任的马,是压抑的,慢慢行走的世界的代表。达利用这件作品细致地表达了在社会压力束缚下的个体,他们无意识,真正的心态是试图隐藏自己,释放自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于向溟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于向溟
于向溟[1],1974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学士学位。在海外多年,曾主持多项海外文化项目。归国后,兼任多个艺术机构的艺术顾问,举办和策划众多当代艺术展览,作品被今日美术馆等多家海内外艺术机构收藏,是十分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于向溟的绘画作品“四重山” 系列在的个展中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他的各种多才多艺的跨界艺术实验:实验话剧、即兴音乐、装置等,都从各角度表达艺术家丰富的内心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注。曾被评为2009最值得关注的九位年轻艺术家之一[2]。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74年职&&&&业艺术家
2010年12月,于向溟荒城系列油画个展,79 8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2010年11月,于向溟绘画及话剧艺术专场, Alfred Dunhill Home,上海
2010年07月,于向溟“四重山”系列油画作品陈列展,今日美术馆艺术银行
2009年08月,于向溟、张彪双个展,北京印象空间
日, “聚变-蠪螜主义”, 于向溟、张彪双个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1995年11月, 张锰、于向溟双个展2014年01月,“走近公众-当代雕塑邀请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2院街
2013年11月,“生亦何欢”,北京今日美术馆22院街,公共空间(策展)
2013年09月,“空间的肖像”,北京侨福芳草地
2012年11月,品画廊收藏展——亚洲力量,品画廊,北京
2010年08月,草场地双年展,北京
2010年08月,“全民艺术节”,时尚集团,白空间,北京
2010年06月,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2009年11月,“宽度-当代艺术展”,北京
2009年10月,“岸。月亮河”,首届学院雕塑展,北京
2009年04月,“反光”2009新艺术纵深邀请展,杭州西湖美术馆、北京墙美术馆
2008年 ,“纠缠:困惑的城市[3]”三人作品展,北京印象空间
2000年 ,Peter Muir Petford Gallery
1999年,New Time Art Gallery
1997年,全国第六届三版展
1995年09月,天津第四届美展。
1994年11月,全国首届油画静物展
1994年09月,全国第八届美展
1994年04月,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青年油画家邀请展”艺术方向及实践
于向溟[4]近年的艺术活动主要体现在如下个方向:
于向溟近几年的油画作品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 年间的“四重山”系列。另一个阶段是2010年至今的“荒城”系列。
“四重山”系列是更偏重于社会批判和反思的系列组画,作品分别在“焚心”,“焚天”,“新城校尉”,“新城童谣”,“暗城”,等几个组画呈现。在这个系列作品中,于向溟以烈焰般的工业浓烟(《焚天》组画)、血腥的爆炸(《新城童谣》组画)和凄清冷艳的天鹅与死鱼(《焚心》组画)为线索,表达了他对变革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的 不平等,环境污染 ,道德沦丧 ,以及社会体制和文化的缺失等四个突出问题的 感受,这也就是“四重山”系列的来源。展示了70后生人对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带来的危机日益迫近的焦虑不安…《新城童谣》组画中进退失据、茫然若失的人物形象,正是这种在大时代面前脆弱的个体精神的自我诠释。
于 向溟在 2009 年开始创作的 《荒城》 系列,几乎完全 脱离了对社会现实 的宏观描述而专注于叙述比较个人化的感受。按照画家自己的观点“荒城就是人心的荒芜”… 这是很“于向溟风格”的作品…暗淡、忧伤的画面色调笼罩着一层理性的光辉,这里的烟囱与火焰不再是通常意义的污染或危险 ,而是画家理智与情感的双重代表 ,画面的主体也不再是工厂与人物 ,而是迷失的小鸟和空空的病床 ,从 而使绘画的主题由极具魅惑的社会拯救转变为极具人性力量的 自我救赎。(选自 天津美院教授 刘永胜)
于向溟油画作品的风格仍是表现主义,但从“四重山”系列中更多的可以看到图像性的应用,以及神话式的叙事风格。而在“荒城”系列中,这种图像性在逐渐淡化,艺术家本人更强调诗意化的呈现,营造一种艺术家主观的审美意象。尤其是荒城系列后期的作品,笔触更为明显,用笔更为放松,更多隐晦的观念融入其中,如作品“蜉蝣之翼”和“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等。同时,艺术家运用的特殊技法,营造了一些奇特的不同主流的面貌,如作品“一片孤舟”和“飞到最美艳处”皆是如此。但是,每一件作品都不同程度的保持着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无论这种反应在隐晦的画面中,亦或让视觉强烈的画面直接呈现。
(2)实验装置及雕塑
于向溟的大部分装置,都是金属和机械器具的混合物。完全不同于他的油画创作。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四重山”时期中,于向溟和他的伙伴共同创作的“蠪螜主义”系列装置。其中的“救世主”、“试验田”以及“方舟”都是形体巨大的作品,后现代工业机械的表征之下,仍是对社会及现实的批判和深深的忧虑。这是和他的其它形式作品一脉相承。
“于向溟和张彪的艺术小组杜撰了一种类似麒麟式的未知动物:蠪螜 。它既像冷血的四足爬行动物 ,有尾 ,嘴上有须 ;又有双 翼,可收可放 ,具有神话般的亮色。艺术家近期的油画和装置中,蠪螜形象替代了具象人物,如同系列作品中的主角,频频亮相在当下一个个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现实图景中,构成了艺术家针对人类乃至宇宙命运的警世预言。显然,蠪螜不是龙和凤凰的替代品,它并没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凌空而舞的本领,跟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原型也没有多少瓜葛。蠪螜形象纯属艺术家自创。它非公非母 ,繁殖方式不详 ,物种进化的来源和去处皆不可考。它 不是艺术家顶礼膜拜的新图 腾,并不构成引领艺术家本人或更广泛人群的 精神旗帜。它更像是一种征兆,一种信使 ,一种承载神启的异类生命 ,预示着人类世界濒临的巨大变局。于是,艺术家凭借造物蠪螜,先入为主地设定了一套他们自己个体化的语言系统和价值标准,努力从中国当代艺术现时语言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中突围而出。”
——著名艺术批评家 顾振清
(3)实验话剧
在于向溟诸多的艺术实验中,实验话剧仍是他意犹未尽之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在上海淮海路796号,一幢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内的实验性话剧。现场是融画展、话剧与音乐于一体的艺术演出,演绎包括由于向溟创作、指导的系列油画作品及同名原创话剧。
“这场主题为“荒城”的声光艺术剧场是艺术家于向溟的同名系列油画理念的延续,着重表现出当代都市人在不断追逐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因信仰与情感的不断缺失而形成的“精神荒芜”状态,展现出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矛盾进行的积极思考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当晚的亮点在于是上海青年话剧演员的临场演出与著名音乐人周朝的即兴组合。于向溟《荒城》系列12幅布上油画亦会以露天展出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东方网 作者:唐漪薇
(4)其他的当代水墨和混合材料
于向溟的水墨及混合材料的作品大多是以小品的形式出现,尺幅不大,但都延续着和他的油画相同的主题。但表现形式则更为灵活和放松,更多的是即兴之作。这是不同于他的油画中相对严谨的步骤和长时间的创作周期。这些水墨和混合材料的作品,更多被视为艺术家的乘兴之作和另辟蹊径的尝试。
(5)策展和当代艺术的宣传推广
从2010年开始,于向溟开始参与诸多艺术项目的组建、策划和推广工作。从艺术讲座到画展和公共艺术项目。这涉及到募资、方案、组建和诸多协调工作,于向溟在其中展示了他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对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要求艺术家的综合素质,甚至是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很多艺术项目都是在艺术家的创意之后,需要多方的协调的团队合作完成。(节选)
(1)“荒城”系列是于向溟近几年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 是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当代人的内心描述、内心的荒芜正是这批作品要言说的主题。对于艺术家而言,“荒城” 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存在于人们在追逐现代文明时对自然界的漠视与践踏之中,存在于对物欲的疯狂追逐而导致精神的荒芜、信仰的缺失之中,它存在于生存的异化、人与人情感的冷漠之中。“
——四川美院教授,艺术博士:
(2)“荒城:70后自我救赎的影像”-新视觉09年12月刊
荒城:70后自我救赎的影像--刘永胜 文
“在追求物质的绝对时刻,文明发展的副作用中,又有什么比得上人心的荒芜?在人心的荒芜里,没有信仰,只有贪欲、背叛、自私与抛弃……那里,就是我们的荒城!” ——于向溟
于向溟是近两年突然闯进北京当代艺术领域的一匹黑马,他的绘画作品“四重山”系列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中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他和另一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蠪螜”形象,既具踽踽独行的特质,也有展翼飞翔的神采,策展人顾振清认为,“它更像是一种征兆,一种信使 ,一种承载神启的 异类生命 ,预示着 人类世界濒临的巨大变局。”这种判断,既是对艺术家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以于向溟为代表的新近浮出水面的70后艺术家们创作状态的抽象表述。事实上,近几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70后艺术家们在经历了踽踽独行的探索后,已进入到展翼飞翔的新阶段。
一般来说,艺术家们的突然崛起在更多的时候意味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艺术家长期的沉潜终于爆发,另一方面也表示艺术本身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机。于向溟的崛起,正是这两重含义在一个新晋70后艺术家身上的最好诠释。
中国的大多数70后生人,既保留着对文革时代的清晰记忆,也亲历了改革带来的诸种变化,他们既享受了计划时代的国家免费教育,也成为国家进军市场的第一批试验品。因此,在这一代人身上,兼具了保守与开放、顽固与变通、土气与时尚等多种相互矛盾的特点。由于这些矛盾在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不断冲突,导致他们陷入无休止的困惑与思考,因而反映到行动上来,困惑与思考就成为行动的主题,并因此显得迟滞与缓慢。所以当60后功成名就,80后高调登场时,作为整体的70后生人还深陷在困惑的探索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艺术家,尽管在艺术的行动上,于向溟并没有任何迟滞与缓慢,对人生的困惑与思考始终影响着他艺术道路。
70后生人的第一批刚刚进入大学,85新潮的参与者们已经带着戏谑和自我调笑投入到市场的博弈中,只把他们充满激情的艺术理想留在了饱受批评的学院里面。尚在懵懂中的70后,没有5、60年代生人的那种早熟,却有着比他们的前辈更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文化素养。这种背景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艺术,也促使他们比前辈更早地开始自我反省。很早的时候,当于向溟还是一个美术学院的学生时,他就充分展示了作为这一代艺术家的敏感和才华。早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他就已经运用了在下个世纪初才成为时尚的把图像当作消解权力的工具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如1994年的《降旗》,无可避免地让人联想起诸如信仰、价值观念的崩溃和转变,而同年创作的《马伏里奥的微笑》,则以图像的方式宣告了一种体制的消亡与另一种体制的诞生。与后来的带有明显后殖民特征的国内当代艺术不同,这些既有政治波普的意味,也隐含了卡通与艳俗的风格元素的作品,在张扬中包含朴素,是充满真诚的批判而不是邀宠般的谩骂。可以想见,如果艺术家沿着这种思路继续创作,必然也会早早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一面旗帜。但已经融入到70后生人血脉中的困惑与思考的惯性,促使于向溟日益趋向于哲学化的思辨,于是,在此后的数年里,他选择了在艺术之外不断体验而不是继续艺术创作。这种情形恰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家内在情感对立后的必然冲动,也造成了于向溟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现 在与未来之间、激情冲突和理性思辨之间的情感紧张状态,为了调和这种状态,艺术家只能是重返艺术的途径。
游离于艺术之外的生活体验,最终却拯救了于向溟的艺术,这不能说不是70后人艺术状态的一个具有普遍真实性的个案。转而回归艺术的于向溟,超越了国家与民族主义的范畴,他首先将自己的思考集中在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和普遍人性的塑造上,并将长期思考积蓄的对人类生存现状不满的冲动在“四重山”系列中得到了激烈的宣泄。在这个系列作品中 ,于向溟以烈焰般的工业浓烟 ( 《焚天》组画) 、血腥的爆炸 (《新城童谣》组画) 和凄清冷艳的天鹅与死鱼 (《焚心》组画)为线索 ,表达了他对变革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的不平等,环境污染,道德沦丧,以及社会体制和文化的缺失等四个突出问题的感受,展示了70后生人对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带来的危机日益迫近的焦虑不安。固然,如果忽略了个人情感表达而一味进行宏大主题宣扬的创作,难以避免空洞与虚伪的嫌疑,但当艺术家将自己普遍性的思考与极端个人化的情感波动融合在一起时,宏大的社会体验便会以个体的形式充分表述出来。《新城童谣》组画中进退失据、茫然若失的人物形象,正是这种在大时代面前脆弱的个体精神的自我诠释。
事实上,70后生人的困惑与思考不仅体现在社会与群体、群体与个人的关系失序上,也突出地体现 在个体的内心焦虑与情感失落上。于向溟在2009年开始创作的《荒城》系列,几乎完全脱离了对社会现实的宏观描述而专注于叙述比较个人化的感受。按照画家自己的观点“荒城就是人心的荒芜”,似乎带有宏大主题的意味,但由于年近不惑的成熟心态和叙述的个人化体验,使得暗淡、忧伤的画面色调笼罩着一层理性的光辉,这里的烟囱与火焰不再是通常意义的污染或危险,而是画家理智与情感的双重代表,画面的主体也不再是工厂与人物,而是迷失的小鸟和空空的病床,从而使绘画的主题由极具魅惑的社会拯救转变为极具人性力量的自我救赎。
——天津美院教授
(3)“《试验田——中轴线》活用的是写实、变形的创作手法和象征主义的隐喻方式。作品基本属雕塑语汇,艺术家以不锈钢为材料,将北京中轴线上极具政治象征意义的地标建筑群——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缩微模型,截取为一方坚硬的政治土壤。这方土壤被艺术家打造成一个超级试验田。几十株不锈钢玉米秆以海拔、跨度巨大的相对尺度,赫然耸立天安门之巅。玉米秆排列参差,一派自然的田园风貌似在某个瞬间突然定格,却凌驾于中国最为重要的政治天际线之上。地表和地表上的几乎所有建筑物,都被艺术家以数码技术在南北方向上作拉伸处理,使地势变得狭长。广场周边的建筑物由此或过长、或过方,造型变得卡通而温和,但仍可依稀辨认其本尊面目。茁壮成长的玉米秆甚至从建筑物上拔节而出,足见这方试验田张扬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淋漓尽致的神圣化色彩。政治土壤上的玉米秆高高在上,威风八面。不言而喻,农业文明在中国传统政治谱系上仍然根深叶茂,其正统地位难以撼动。然而蠪螜对玉米秆的依附,显然构成了对中国政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家园的贸然介入。这种介入就是对超稳定系统及其内在威权秩序的一种干预和打破,举重若轻地暗示了文化变局的可能性。
装置作品《救世主》则借力打力,通过对现成品挪用和篡改、加料并举的后现代文化策略,让艺术表达轻松达到不容替代的力度和精准度。同时,在形式上,艺术家的挪用不动声色,篡改也变得有滋有味。作品俨然是于向溟和张彪自制的一口妄想版的核聚变反应炉,兼具中国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文明的特征。圆柱体加圆穹顶的基本造型,使装置在整体视觉上既像古代炼丹炉、地动仪的变种,又与欧美现代电影道具中的宇宙飞行器部件、载人机舱乃至核能反应装置模型有几分相似,具有读数和指针的工业仪表、连通表里的管道和阀门。这些现成品与复古的兽头装饰、成群的蠪螜形象并置,产生一种奇谲、繁复的后现代兴味,《救世主》亦庄亦谐,亦真亦假。显然,这是艺术家通过强化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化特征从而引人入胜的修辞奇招。作品的外壳密密实实地爬满蠪螜,异乎寻常。蠪螜爆发式的涌现,使得装置幽暗、封闭的内空间充满谜团,它究竟是繁殖力惊人的蠪螜母腹?还是酝酿能量聚变或地球生物灾难的反应炉?吸附大量蠪螜形象的《救世主》,在某种意义上延续着潘多拉盒子这一古希腊恐怖神话的知觉震撼。
作品《方舟》的形式诉求集中在视觉冲击的张力,讨论的却是人类未来的出路。一个硕大无朋、外表光鲜浑圆的不锈钢浴盆,斜架、倚靠在模型板材所制作的一幢缩微高楼的楼顶,其着力的姿态,犹如一艘搁浅的方舟。装置作品中,两种不同的材料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超重的不锈钢材料,使方舟对楼房所代表的现代城市文化呈现出极具超现实的压迫感。艺术家企图质疑所有精神方舟在当代社会摆渡人类、超越有限生命的使命,并在二元对立的视觉冲突中,塑造一种文化批判和否定的威慑力。”
——著名艺术批评家 (节选)
对话于向溟--艺术与投资杂志,09年12月
《艺术与投资》:我们总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我想了解你是个怎样性格的人?
于向溟:怎么说呢,应该还是外向性格的人,愿意和别人交流,坦诚,比较直接,金牛座,A型血。“轴”一点,或者说执着,不轻言放弃,但有时有些执拗。敏感,也有脆弱的一面。但总体上还是很乐观的。
《艺术与投资》:从你大学期间的作品到现 在的新系列,可以看出你一直倾向于用浓重的色彩涂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色彩倾向?在学习阶段最受哪些艺术家或艺术流派的影响?
于向溟:创作上我比较倾向于强烈的现场表达,比如类似于强烈的戏剧冲突一样,有冲击感的画面感受。这基于几点:1、我的作品多数都是自身的体验,来自于生活或社会。这种体验又往往是瞬间形成的,是情感、画面、文字和其他抽象感受的合集,来之强烈。 2.平面绘画或者说架上绘画是二维空间的艺术。没有时间的连续性,可称之为“瞬间”艺术,观者看到的是“结果”,平面上呈现的“结果”,不能像戏剧一样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表达。3。可能是大学是学版画的缘故,钟情于画面强烈的黑白对比,也比较敢用和爱用黑色和其他重色。
至于说到艺术影响,从儿时学画起,应该是不断地受到诸多传统艺术的影响。尤其我们70后这一代之前的艺术教育,大多数还是苏式学院体系。但是,我成年以后的创作却很少直接受到某艺术家或流派的影响。甚至看一本建筑杂志或时装杂志给我的启迪会远远大于某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带给我的影响。当然,这不是说不该向别人学习,实际上我很注意这种学习,包括看每周都去看展览、上网找个别艺术家的作品去研究等等。这只能说明当下的社会体系变了,接受的信息太多了,资料获取便捷,使得艺术家获得的灵感可能来自四面八方。另外我个人很排斥当下许多风格或形式的直接“学习”,其实就是“抄袭”。其实,那只是抄袭一个画面的“结果”,真正的感受是艺术家独有的,不为人知的或隐藏在画面下,是学不来的。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
《艺术与投资》:能否介绍一下创造“蠪螜”这个生物的过程?(受到什么启发,如何最终成形)你希望这种形象传递怎样的信息?
于向溟:这个问题我在许多杂志或书籍中都有提及,“蠪螜”其实是我和我的大学同学张彪共同创造的一个小怪兽。它出生于2008年,灵感来自于中国的古典。是我们在基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忧虑时,希望可以用这个小怪兽的形象当做主角去表达我们对当下社会的感受。这里顾振清先生总结的很好:“……一种类似麒麟式的未知动物:蠪螜。它既像冷血的四足爬行动物,有尾,嘴上有须;又有双翼,可收可放,具有神话般的亮色。艺术家近期的油画和装置中,蠪螜形象替代了具象人物,如同系列作品中的主角,频频亮相在当下一个个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现实图景中,构成了艺术家针对人类乃至宇宙命运的警世预言……蠪螜形象纯属艺术家自创。它非公非母,繁殖方式不详,物种进化的来源和去处皆不可考。它不是艺术家顶礼膜拜的新图腾,并不构成引领艺术家本人或更广泛人群的精神旗帜。它更像是一种征兆,一种信使,一种承载神启的异类生命,预示着人类世界濒临的巨大变局。”
《艺术与投资》:08年你的主要作品是《四重山》系列,是一开始就设计好整个系列的内容再创作的吗?为什么要创作这个系列?能否就其中的元素具体深入谈谈,譬如火焰、烟囱、成群的死鱼、天鹅等。
于向溟:“四重山”系列是我在数年前就开始构思的系列组画,至今也还没有完全完成,还会继续画。所谓四重山,就是我对中国社会当下四个问题的感受:人与人的不平等,环境污染,道德沦丧,还有社会体制和文化的缺失这四方面去谈自己的感受。它将会在“焚心”,“焚天”,“新城校尉”,“新城童谣”,“暗城”,等几个小组画去完成。
至于你所提及的画面里的一些元素,如火焰、烟囱、死鱼、天鹅等,存在于一种既荒诞又现实的场景里,有时它并非如表面的那样象征意味浓厚,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的美丑或恐慌、希望或死亡。
《艺术与投资》:《新城童谣》中类似场面激烈的新闻事件的形象是取自图片还是自造的?
于向溟:“童谣”也就是“儿歌”,在古代大事发生之前,往往会有儿歌传唱,什么“君王失其首”啊,还有像唐末的“八月无霜塞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等等都是童谣,中国古代童谣是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神秘的奇特现象,也常被当做政治斗争的工具。 但无论怎样,它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像个警示,也像个预言。
我的新城童谣,就是我所感受的或预示的,未来会发生的,或内心警示的一切。这里常常会引用一些纪实的新闻图片或自造的图景。表面荒诞或时空错乱的画面所表达的更多的是我们当下常常会有的焦虑、恐慌、孤独、冷漠等等普世感受。
这个系列至今我还在画,一有感受就画。
《艺术与投资》:09年新作《荒城》系列相比与《焚心》《焚天》系列似乎回归到焚烧后的荒芜和安静的氛围,火焰、烟囱退到远景,孤独的人形处于画中,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画面转变,反映了你现在怎样的生活工作状态和思考方式?
于向溟:新系列“荒城”始于09年夏天,陆陆续续在画,计划明 年春天可以完成第一个阶段15张左右,也会在2010年有一个准备充分的个展,也会用一个比较特别的形式去展示。
它不同于“四重山”系列,“荒城”是比较个人化的感受,荒城就是人心的荒芜,这是很“于向溟风格的”作品,色调会些许暗淡、忧伤。很多是我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比如:“冷床”就是纪念我今 年刚过世的父亲而创作的。在这里,烟囱或火焰不再是通常意义的污染或危险,而是情感的代表,孤独的耸立,不断的白烟,昏蒙蒙的天。。。。
我喜欢不断的创新,往往这个系列没有画完,新的想法又有了,画笔常常赶不上脑力的想法。我想转变,不怕变,我不愿拘泥于一种很固定的“主题”模式创造,甚至排斥,尤其是当下许多作品都是不断重复画面内容,只是变变构图,像是批量生产自己的“行画”。我的每一幅作品都应该是独特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每个阶段的感受不同,自然画面是不同的。
我觉得,无论是体力还是创作状态,我从现 在到至少未来10年,是我一生创作的高峰期。每天总会有新的想法涌现,也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去实现,没有约束,这令人激动亢奋!
《艺术与投资》:你的绘画多是有形象的,表达了你对社会的认识,那么你认为绘画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你的绘画是宣泄自我还是想改变他人?绘画对你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吗?
于向溟:其实我对“绘画的功能”一直抱持怀疑态度,但我明确反对一些评论家的评判方法,也就是所谓艺术一定要“新”,也就是“创新”作为艺术的功效和标准。说这种话的人,我只能说他是纸上谈兵,他没有具体的艺术实践经验,试想一下,你会大早晨起来,高高的站在床上举目四望,看看楼下的世界还有什么艺术你没干过,你就去干吗?艺术就是艺术,不是科学。不是只有新的艺术形式就是好的艺术,也不是别人没干过的,你做了,就会载入史册。你看看古代传世的名画和几百年前的精美瓷器,甚至只是块朴拙的汉玉,你看着会感动吧?至少是感慨吧?想想,会因为它用了什么新技术感动你吗?
也有一些艺术家认为艺术可以改变世界,甚至影响道德。我认为太夸大了,纵观历史,人类可记载的几千年,什么时候艺术有这样大的功效了?
其实,艺术之于每个艺术家应该都很单纯,至少之于我是如此,我有了情感,有了感受,有了想法,有种途径,就去实现、表达。就这么简单。这个过程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痛苦的。但不是简单的宣泄,宣泄的途径很多,用不着从6岁起风吹日晒就天天学一种技能只为“泻火”?但我感谢上苍和我的父母,让我有机会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技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可否认,艺术影响着我的生活方式,创作艺术品的过程——就是我的事业。
《艺术与投资》: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有谁?你希望自己最终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
于向溟:你是在问榜样吗?现今都是一派以拍卖价论英雄的世界,远有“文艺复兴三杰”,近有我们的“四大金刚”之类,似乎榜样很多。不过,我想起李白的一句诗: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人最终都是要成烟成灰的,物质的终是要毁灭的,古今富甲者又有几人留其名?想想这些,该做个怎样的人要远胜于做个怎样的艺术家。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商情商还有什么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