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耶夫花园为什么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耶夫花园为题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3208套总数:5019269套专访:2667部会员:5159015位
当前位置:
& 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题点训练:第1部分第3章(2)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题点训练:第1部分第3章(2)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4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文档大小:283KB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题点训练二 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目标解说]
概括能力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概括题出现的频率极高,除常见的层意和主旨概括,大概最常见的题型就是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人、物、景、环境等特点为中心)和原因概括题(以整合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为中心)了。考生宜以这两种题型为训练抓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2013·安徽)《樱桃》(原文见本章题点训练一“真题回做”)
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第(1)题,第②段“娇客”新建筑出现了;“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第③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第(2)题,第④段“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第⑤段“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分别概括这些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与着琐碎的烟火生活。缸,无言,却如睿智的老者,用或空洞或殷满的肚量激励着农人的干劲,过出火红的日子;缸,无声,却如魔术般神奇,占气候之天时,与时间交挚友,融调料入食物,发酵、腌制出醇厚的美味,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
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取粮时,打开缸盖,一股粮食的清香扑面而来,心中荡起自足的涟漪。
母亲攒下的生鸡蛋,洗净、控干;将盐、花椒、大料放入水中,熬煮、晾凉;取小缸清洗、抹净、晾干。将鸡蛋整齐码入缸
内,灌入盐水,没顶,盖盖儿;只待腌过时日,捞出煮食。腌制越久,味道越美;略带臭味,越品越香。煮熟的咸鸡蛋,用水拔凉,敲开剥食;或纵切两片,用筷挑食。蛋清细腻滑润,蛋黄鲜艳流油,或泛青呈黑,滋味悠长,令人回味。时常受缸内腌鸡蛋的牵引,回到老家,亲近那口缸;母亲总会颤巍巍捞出,煮好,给我带上,那滋味铭心一生。
秋末冬初,大小缸集中亮相。后园的黄瓜、豇豆、辣椒、韭菜、番茄,精切细作,佐以配料,分别腌制在缸缸罐罐中,打造出五彩缤纷的精制小咸菜,清新爽脆、风味独特,成为食粥、吃肉、卷饼的绝配。最隆重的当属腌萝卜、制泡菜。将成堆的新鲜萝卜洗净、晾干,分层码入大缸、撒上块盐即可;芥菜、洋芋、胡萝卜、大白菜、卷心菜等随意搭配,精心调味即成。菜在缸中奇妙地发酵成酸爽利口的腌泡菜,丰富了农家一年的餐桌。
杀年猪,腌腊肉,好似过年的序曲。方块五花肉、条状排骨肉,大锅煮好;糖色着色,沸油炸烧,裹上细盐,盛于缸内,灌上猪油;腌制的腊肉,美味喷香,随时可炒、烩、炖食。生活清苦的童年,母亲会趁农闲翻山越岭,采摘大量酸枣,泡在大缸内,制成清淡的酸枣醋;舀上一勺直接饮用,酸爽解暑。新摘的柿子,麻涩难食;置于缸内,在院中围上秸秆、锯末,定时点燃加热沤制数日,柿子便可变得甘甜爽脆,颇为神奇。(选自《甘肃日报》,有删改)
文中说缸“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请概括文中写了哪些“舌尖上”的滋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咸鸡蛋的香味,咸菜的清爽风味,腊肉的喷香,酸枣醋的清淡味,沤柿子的甘甜爽脆。
核心知识回放
概括文意的基本方法有:
(1)抓住文中概括性句子和过渡句,尤其是中心句和文眼句,它们是文意最集中的地方。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以防遗漏要点。
(3)掌握概括方法。摘取法是考生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有一些无法摘取的情况,这时需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概括时要尽可能地用原文词句,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定向训练一 特点概括题
(一)散文中物象(景、物、环境等)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炎热的夏日午后,蝉振动着它那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弹奏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琴音从树林里发出,像长了翅膀一样,旋即传遍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古井边的林子里,也有蝉的鸣叫声,从村庄到庄稼地,到处都是蝉的声音,这悠长而渺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这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的蝉鸣充满了敬意,它就像我童年飘飞的梦影,在我记忆的数据库里一幕幕地回放,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那时候的乡村,天蓝水清,芳草如茵,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蝉,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于那些蝉的执著、坚忍。许多时候,乡村的蝉鸣总会让我想起热烈的夏天来,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韵味。我总觉得那撩人心扉的蝉鸣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那声音甚至带着几分虚假,虚假的蝉声怎么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只有花香鸟语,溪水叮咚,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的夏天的静态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我听着鸟声、蝉鸣,感受着自然的天籁之音,心中的红尘物欲正为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所净化。
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头歌唱。……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失,人们很难再听到那缥缈在村庄的蝉鸣了。(节选自姚国禄《远去的蝉鸣》,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悠长而渺远;充满生机,不虚假,撩人心扉;激越豪迈,能净化人的心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起起伏伏、跌跌宕宕、平平仄仄的碧绿,但驰目八极,却看不到一棵树。偶有野花,散散点点,被阔大苍茫的绿吞噬了。整个草原荒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草原老了,满面皱褶,裸露出成片成片砂石的老年斑,成吉思汗时代青春的风采,生命力的辉煌,已属于遥远的故事了。我怀疑草原的生殖力衰竭了,像个乳房干瘪的老妇人,已无能力孕育新生代了。
我们的车子在草原上驰骋,嗡嗡的马达声使沉闷的空气战栗起来,但转瞬间又恢复了死一样的沉寂。
突然,我的眼前一亮,啊,前面草滩上出现一棵树,一棵化石般古老的胡杨树,那躯体粗有合抱,树冠庞大无比,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流露出峥嵘与高古,也流露出悲怆、肃穆、寂寞和忧伤。它像一座久经风剥雨蚀而不失伟岸的神庙。我不知道这棵树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只有孤零零一棵,是上帝的旨意,还是造化的创作?
我抖抖一身夕阳飞红,走近树。只见那树皮斑驳,皴裂苍老,枝丫有断裂的新痕,裸露出白花花的骨碴。但枝叶依然繁密,圆圆叶子,犹如万千飞鸟振翮欲翔,向天地间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而树根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肌腱粗犷,蜿蜒遒劲,盘节交错,构成庞大的体系,和大地的血脉融在一起了。正因为它如铁爪般紧紧地抓住巴音布鲁克草原,才展现出一种狂勃傲世的雄姿,狂放不羁的浪漫,横空出世的飘逸精神。(节选自《草原魂》)
2.文章第一段描写了草原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草原壮阔、荒凉(沉寂),色彩单一。
用意:①为下文写胡杨树作铺垫,②反衬了胡杨树的孤傲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
物象概括题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散文中。对散文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环境特点?特征?的概括,要注意由外到内,由外在特点到内在品质;对要点?特点?的概括,可以直接摘引或稍加整合原文词句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归纳;要有因分赋点意识,这类题多是1点1分,点多分少,不要遗漏要点;答案语言的组织,要与题干要求的语言形式一致。
(二)人物形象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
我又一次打量那些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的农具。
我拉开三居室的金丝绒窗帘,又打开铝合金落地窗。金色的阳光泄入,清新的空气水一样地弥漫。
一束阳光触及正面雪白的墙壁,我的那张木犁“哗”地炫目了。金属的犁铧被点燃镀亮,弯曲成我老父脊梁样的犁轭开始兴奋得左右摇摆,我看见那头健壮剽悍的黄牯“泼剌泼剌”骄傲地行进在水田中,溅起我满身泥花。我狠心地将犁铧切入土层深处,又在它身上加了一鞭。霎时,两股手腕粗的棕绳一下拉直、绷紧。父亲气得嘴唇发抖。你怎不晓得心痛?牲口也是人,人是吃牲口的一碗米饭哩。
我管不了谁吃谁的饭,我就痛恨这头牲口。它正当青春旺年,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和我较劲,让我成天在水里浸泡,让我一天犁六亩水田挣两天口粮。好在我有张坚韧硬实的桑木犁,它力气再大脾气再倔也拉不直弯曲的犁轭。这只犁轭是我爬岩溜壁于绝崖石缝里寻得的一棵“小老树”,它经历了不知多少寒暑,细密的年轮比我老父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爱这张木犁远胜那头牲口。那头牲口是父亲的宝贝。它一歇息,父亲便抱来青草喂它。抚摸它晶亮的犄角、磨出老茧的肩,抚摸它锦缎似的皮毛。而对肩膀已鼓起了柔韧饱实的疙瘩,皮肤被太阳镀成了古铜色的亲儿子连觑视一眼的意思也没有。
我终于选择了那些蛰居乡村的农具。春日的一个上午,父亲像以往一样站在田埂上,他看我吆喝牲口犁田,看我白净的两手沾满乌泥,看我把泥坯翻得又直又匀,看牲口的尾巴把我扫成泥人。父亲开心地笑了。我把那些农具洗净,带往城市。我把它们装饰在居室显著的位置,与那些充满墨香的书籍为邻。荒野山林是淡远了,村庄农事是淡远了,可那些农具却是清晰可触。
居然,我的居室就很壮观了。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
后来,乡下的父亲来过一次,他带来了玉米、红薯、土豆。儿子和女儿缠着他讲墙上的那些农具。父亲说,这些都是种地打粮食养家糊口的家什,你们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祖父用过的……(有删节)
3.文中写父亲的文字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概括父亲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勤劳(背梁弯曲);②心地善良(喂牛、摸牛、骂子);③坚守本分,看重传承(看子犁田);④朴实慈爱(给儿子家带来农产品);⑤热爱农事(给孙子孙女讲解农具)。
人物形象特点概括题,多出现在写人散文中,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文中人物形象或性格、情感或心理特点的概括。答这类题时,应先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句子。然后将这些词语、句子适当归类,看哪几句是表现了哪一方面的形象或性格特点。散文写人语言不像小说写人丰富、饱满,而是描写精当、简洁,概括时应注意仔细筛选文中的细小信息。另一类是对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或心理变化特点的概括。对这类题,先要把握变化的几个阶段。再从多个阶段中提取或归纳出相应的词语,后按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即可。
定向训练二 原因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鸟是树的花朵
我们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你看吧,这就是冬天了!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
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棵树,装点一片树林。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我觉得这三五只鸟,它们各有各的心事,说话的时候少,不说话的时间多。有时候只是一只,一只也好。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在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夜月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我想杜甫当年在美丽的锦城思念家乡,“两个黄鹂鸣
翠柳”,他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鸟的歌声和舞蹈?不管树上有没有花朵,黄鹂总会落到二月的江南。树上有花,鸟儿也会落上去。锦上添花,不是重复是更多的美丽。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有删节)
作者为什么说“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请根据文意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鸟用身体填补了冬天树枝间的空旷,像花朵般装点了树木;②鸟用舞蹈和歌唱再造了冬天的生机,使树木格外生动;③鸟以树为家,在有花的春夏秋季锦上添花,让树木有了更多的美丽。
原因概括题的特点是: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者持该观点的依据(或理由)。因此,在思考时,要有两个意识、两个结合原则。
(1)两个意识
一是因果意识。要善于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二是层次意识。对相关文字划分层次,是不遗漏要点的重要保证。
(2)两个结合原则
一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范围(区间)在概括题中特别重要。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题点最密集的地方,故一定要“就近”思考。还有一两个要点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可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二是显性要点与隐性要点相结合。概括题一般都有隐性和显性两种信息要点,而隐性信息要点易遗漏,作答时必须坚持挖掘隐性要点的原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浮生半日闲
忙碌的现代人,无不叹闲暇不易得,于是也格外怀念当年农村社会的悠闲岁月。我学习英文时,读到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做“Puttering”,照字面解释是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
我觉得这位作者,对闲适情操的体认,颇近乎我国诗人陶渊明。陶靖节的东篱采菊,正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散动作,南山“悠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又何曾用力去看。所以他才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应自然,享尽田园之乐。
现在人活着似乎只为抢时间,可是把时间抢下来又何曾好好地过呢?我好怀念小时候在家乡闲荡的日子,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那时的人情是多么温暖,天地是多么辽阔,时间是多么富裕啊。记得那时全个村庄,只有我家老屋大堂正中挂有一口自鸣钟,而钟摆常常是停止摆动的,即使有时发出的嗒嗒之音,指针所指的时间,和长工们的作息也毫无关系。他们只看日头的高低,听公鸡的啼声,就知道是什么时辰。在忙月里,他们胼手胝足,却是口哼小调,面带笑容。闲月里,他们嚼着自己种的花生和胡豆,下象棋、钓鱼,也是口哼着小调,面带笑容。他们从来没有和时间赛过跑,可是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
至于像前文所引述那样puttering的情趣,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就十足地在时时享受着。我外公有一只八宝箱,是他自己用洋油箱装钉而成的,我每回掏时都发现添了些新东西——他自己用竹节做的烟嘴,文旦皮晒干做成的碗,干佛手,我玩厌了的地陀螺。三炮台香烟罐里各色各样的香烟招牌纸、邮票。此外就是父亲送他的白玉烟嘴,绿玉扳指,杭州舒连记的檀香骨折扇。这些都是我百玩不厌的。至于母亲的八宝箱,乃是一只竹编的针线盒,那更耐人翻弄了。盒子分上中下三格,上格是五彩丝线、纸花、绣了一半的鞋面、剪刀、顶针等等,中格是《花名宝卷》、她手抄的《心经大悲咒》。最下一格藏着一个像红柿子似的朱砂圆盒。里面是我小时候挂的长命百岁金锁片,母亲的旧珠花、银耳环、银手镯等等。我当时觉得最有趣的是外公的八宝箱里存着舅舅小时候的银锁链,母亲的八宝箱里存着我小时候的金锁片。后来想想,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绵延,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对儿孙的爱埋藏在一个摸得到、看得见的地方。让长大了的儿孙们,有朝一日,打开来摸摸看看,重新领略一下长辈的爱,再一代一代往下传。可惜时至今日,为生事奔波的人们,再也无暇去打开尘封的旧物,而且也无心把虽无用却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归在一只箱子或一只盒子里了。这,对他们自己和儿女们来说,都少了一份puttering的乐趣,怎不令人惋惜。
可是人来到世间,难道就为了赶时间,赶完了时间就与世长辞吗?想想该有多傻!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闲荡?我们这些劳碌的现代人,是否舍得把时间花在闲荡上,或搞搞所谓的puttering,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呢?(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有删改)
1.从全文看,“puttering”的情趣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漫无目的,一无挂碍,生活状态悠闲;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享受(领略、感受)真挚的情感。
2.作者提到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时,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列举里面的物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八宝箱中的各种物件,能够勾起作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详尽地列举这些物件,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怀念,更细腻地展现真挚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作者为什么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②“偷得浮生半日闲”,能够创造puttering的乐趣,感受亲情,珍惜亲情。③“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让现代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回到生活本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诺耶夫花园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有时候我也有空闲的日子。于是我一清早就走出家门,步行穿过全城,到诺耶夫花园去,要么就在莫斯科郊区闲逛,多半是普列斯尼亚区和杰维察田野那边。
正是饥荒时期。一天只发给八分之一磅黑面包。我带着这八分之一磅面包,两三个苹果(这是女邻居莉波奇卡供给我的)和随便一本什么书出去,一直到天黑,整天待在外面。
荒凉的郊区包围着巨大的、惊慌不安的首都。有时会传来也是那样遥远的枪声。
一个摆渡船的小男孩把我摆渡到(莫斯科河)对岸的诺耶夫花园。那里有高大的菩提树和菩提树的绿荫,因而显得十分庄严。
菩提树正在开花,浓郁的花香仿佛是从遥远的南方的春天带到这里来的。我喜欢想像这个春天,这样的想像增强了我对世界的爱。
诺耶夫花园从很早以来就以栽培花卉而闻名。它逐渐衰败了,荒芜了,到革命前,花园里只剩下了一个不大的温室。但还是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和一个老花匠在里面干活儿。他们很快和我熟了,甚至开始和我谈起自己的工作来。
花匠抱怨说,如今只有举行葬礼、开隆重的会议才需要花。每次他一讲到这一点,妇女当中有一个——瘦瘦的、长着一双明亮的浅色眼睛——好像是为了他感到不好意思,于是对我说,很快他们就准会为市里的一些小公园栽培花卉,把花卖给所有公民了。
“不管您怎么说,”那个妇女在说服我,尽管我并没反驳她,“可人没有花是不行的。譬如说吧,无论从前,还是将来,都有在恋爱的人。不用花,怎样才能最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呢?我们这一行是永远也不会消灭的。”
有时花匠给我剪几枝紫罗兰或重瓣的石竹。我不好意思拿着花穿过饥饿和忧心忡忡的莫斯科市区,因此总是用纸很细心地把花包起来,而且包得那样巧妙,让人猜不出我的纸包里包着的是花。
有一次在电车上纸包破了一条缝。我没发觉,直到一个包着白色三角头巾、上了年纪的妇女问我:
“眼下您在哪里弄到了这么可爱的东西?”
“您要小心点儿拿着,”女售票员警告我,“不然,一推您,这些花就全都压坏了。您知道,现在我们的人民是些什么样的人啊。”
“这是谁在推啊?”一个腰里系着子弹带的水兵挑衅地问,并且立刻对一个扛着磨刀凳在乘客群中挤过来的磨刀人大发脾气,“你往哪儿钻?没看到吗?——这是花。笨蛋!”
“天哪!因为花也要骂人!”一个抱着吃奶的婴孩的妇女叹了口气,“我丈夫,别提有多严肃、多庄重了,可是我生这一个,生头一胎的时候,他给我往产科医院里送去了一束稠李。”
有人在我背后焦急不安地呼吸。我回头一看,我背后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她脸色苍白,穿一件褪了色的粉红色连衫裙,用一双像锡制的、灯碗一样滚圆的灰眼睛恳求地望着我。
“叔叔,”她声音嘶哑地、神秘地说,“给我一枝花!啊,请给我一枝。”
我给了她一枝重瓣的石竹。在乘客们嫉妒和愤怒的谈话声中,小姑娘拼命挤向后门的平台,电车还在行驶时就跳下车去,消失了。
“完全疯了!”女售票员说,“精神不正常的小傻瓜!要是良心允许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要花的。”
我从花束中抽出第二枝石竹,送给了女售票员。上了年纪的女售票员满脸通红,都快流出泪来了,她低下熠熠闪亮的眼睛望着那枝花。
立刻有好几只手默默地向我伸了过来。我把一束花全都分送给了别人,突然我在破旧的电车车厢里看到了那么多眼睛里的闪光,那么多亲切的微笑,那么多赞美的神情,好像无论是在这以前,还是以后,我从未遇到过这么多的喜悦和赞美。仿佛耀眼夺目的太阳突然闯进了这肮脏的车厢,给所有这些疲倦而满怀忧虑的人带来了青春。
一个穿着破旧的黑色短上衣、骨瘦如柴、上了年纪的人,深深低下头发剪短了的头,打开帆布包,很爱惜地把花放进包里,我好像觉得有一滴眼泪落到了油迹斑斑的帆布包上。
我忍受不了这一切,于是在电车还在行驶时跳下车去。我走着,一直在想,既然这个骨瘦如柴的人忍不住当着大家流泪,那么这枝花想必在这个人的心里引起一些多么痛苦、多么幸福的回忆,他在心中隐藏着自己的老年和一颗年轻的心的痛苦,想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节选自《一生的故事》第三部)
4.文章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爱美。如,电车上“包着白色三角头巾、上了年纪的妇女”“女售票员”“系着子弹带的水兵”“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等,尽管境遇不同,但都喜爱鲜花。②坚强。如,当花匠抱怨“只有举行葬礼、开隆重的会议才需要花”时,妇女说“可人没有花是不行的。譬如说吧,无论从前,还是将来,都有在恋爱的人。不用花,怎样才能最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呢?我们这一行是永远也不会消灭的”等。尽管在饥荒年代,“我”却“在破旧的电车车厢里看到了那么多眼睛里的闪光,那么多亲切的微笑,那么多赞美的神情”。③浪漫。如,“一个抱着吃奶的婴孩的妇女”介绍一向严肃的丈夫在她生头一胎的时候给她送去一束稠李。“我从花束中抽出第二枝石竹,送给了女售票员。”④率直。如,“一个腰里系着子弹带的水兵”对“一个扛着磨刀凳在乘客群中挤过来的磨刀人大发脾气”“你往哪儿钻?没看到吗?——这是花。笨蛋!”
5.这篇散文两处写到“不好意思”,请结合文本分析“不好意思”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处:花匠说出了现在卖花行当销售不好、处境尴尬这一真相,妇女想掩饰。
第二处:自己不便于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拿着花穿过饥饿和忧心忡忡的莫斯科市区,显得“我”这种行为过于奢侈或浪漫,与现实生活极为不协调。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诺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