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名民实验中学无所食。 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有日姓氏吗?分部何处?_百度知道
有日姓氏吗?分部何处?
日姓源于炎帝汤昊,汤昊别称“帝俊”,生于成纪,都于宛城(河南南阳),因而其后裔任、宿、须句、颛臾四部被称为“鹓人”。《山海经》云:“鹓来之风曰炎。”又曰:“鹓来之风曰俊。”帝俊娶胞妹羲和氏为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居天山汤谷(甘肃张掖昧谷),因而其国曰:“天国”。炎帝汤明时期,十日为日官,掌管历法;帝挚时,十日国迁居汤谷(山东文登旸谷),仍任日官,身居卿相之职。《左传•桓公》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居于卿位,以推算历象,这是合于礼的。”汤(唐)尧逼兄长帝挚退位,自登大宝,十日不肯臣服,乃率领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部族发动叛乱,唐尧命射正羿统兵征讨十日族,射正羿非常残忍,射杀九个崇日部族,十日君战败,其族或渡海逃亡、或藏匿于草荡、或浪迹天涯,其后为避祸而改为日姓。《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曰:“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禽(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皆有道理。”《淮南子》又曰:“尧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因十日族以乌鸦为图腾,所以乌鸦又称太阳鸟,射正羿射杀九个以乌鸦为图腾的日部落,剩下一个日部落臣服射正羿。汤(唐)尧平定十日族叛乱,改任羲和氏家族为日御,取代了十日族的日御位置。《史记•五帝本纪》曰:“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羲),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366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夏王朝时期,十日族一度兴起,夏后氏廑8年,十日族叛夏。《竹书纪年》曰:“帝廑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庄周》曰:“昔者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可见十日反叛,给夏王朝带来多么大的损失和破坏。商王朝时期,十日族再度出任日御之职,世掌卜巫占侯,诸侯称其为“日”者。《中国姓氏大全》曰:“古代卜巫、占侯时日都称‘日者’,后人以此为姓。”殷纣王末年,因其暴虐天下,天怒人怨,诸侯多叛,周武王乘机伐殷,十日族护驾勤王与周师大战,败于牧野。”《淮南子》曰:“武王伐纣,当战之时,十日乱于上。”十日族战败后,多亡海于日本,立都于日本汤谷(日本九州岛熊本县阿苏郡)。十日族以桑树为社树,曰:“寿树”。《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族扶桑渡日,将桑树广植于日本汤谷,因而中国称日本曰:“扶桑国”。十日族因是来自于天国汤谷的神人,所以《日本书纪》称其为“高天原的天照大神。”因十日族源于羲和氏,故而自称“大和族”,并奉祖妣羲和氏为“女神”。大和族承袭十日天国的天皇制度,其皇室以日为名,天皇则自称“御人”;而其民则称“日人”;其国则曰“日本”或曰“日不落国”。
中国汉字在秦汉之时流行拆装组合,十日合组为“早”,临水为“氵早”,是古体汤字,因而日姓与汤氏同源共祖。十日族中的日姓为避祸而改为汤氏,在大和民族之中为望族。据《日本姓氏》辞典记载有:汤氏、汤人氏、汤川氏、汤口氏、汤下氏、汤上氏、汤山氏、汤水氏、汤木氏、汤元氏、汤目氏、汤本氏、汤田氏、汤生氏、汤江氏、汤地氏、汤次氏、汤里氏、汤邑氏、汤谷氏、汤汲氏、汤村氏、汤尾氏、汤阪氏、汤舟氏、汤佐氏、汤坐氏、汤氵尺氏、汤河氏、汤面氏、汤烟氏、汤城氏、汤前氏、汤室氏、汤浦氏、汤浅氏、汤岛氏、汤峰氏、汤原氏、汤野氏、汤部氏、汤乡氏、汤船氏、汤殿氏、汤木真氏、汤编氏、汤桥氏、汤筑氏、汤藤氏、汤濑氏、汤川氏、汤之目氏、汤田村氏、汤田阪氏、汤多村氏,汤坐部氏、汤尾迁氏、汤野氵尺氏、汤田多竹氏、汤坐亘理氏、汤坐菊多氏等名门氏族,这些汤氏家族在日本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汤浅氏、汤川氏、汤山氏家族,自日本战国以来,世为贵族大夫,名贤辈出,而汤川秀树理学博士,因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名闻于世界。
十日族一部战败后从山东下海,经日本黑潮暖流,扶桑东渡太平洋,至墨西哥登陆,先后创建了日平旦国、日出国、日升国,统称“扶桑国”。《夷门广牍•异域志》曰:“扶桑国在日本之东南,大汉国之正东。”日本之东南,大汉正东,隔太平洋为今墨西哥之地也。《南史》曰:“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湖北)说: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十日族一部战败后,扶桑逃亡至中国东北,为不数典忘祖,以扶桑为名,创建扶余国,其国以家畜名为官名,称“牛加”、“马加”、“狗加”、“猪加”等。因十日族以加为“家”,所以迁入澳洲的日者自称为“汤加人”;迁入美洲的日者自称“殷加人”。日姓因避祸多改为汤氏,因而成为汤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汤氏与吴氏、陈氏成为世界分布最广的中国三大姓氏之一,这其中就有日姓汤氏的倩影。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姓氏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日姓源于炎帝汤昊,汤昊别称“帝俊”,生于成纪,都于宛城(河南南阳),因而其后裔任、宿、须句、颛臾四部被称为“鹓人”。中国汉字在秦汉之时流行拆装组合,十日合组为“早”,临水为“氵早”,是古体汤字,因而日姓与汤氏同源共祖。十日族中的日姓为避祸而改为汤氏,在大和民族之中为望族。
现在没有啦!以前同下!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百家姓有没有姓日的啊_百度知道
百家姓有没有姓日的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190条网友回答:百家姓里有页姓吗
有128人回答
没有62人回答
认为“有”的网友回答:
回答1:当然有了~在好多电视剧和史实里也有所记载!比如最著名的:项羽,寻秦记里的主角:项少龙!还有一部电视句的女主角由牛莉扮演的,剧中角色叫.项果!
回答2:应该是有的.
你可以查查最新的百家姓
认为“没有”的网友回答:
回答1:没有,除了一个我来也暂时没发现姓我的..............
回答2:没有. 我记得是没有阿.
其他类似问题
日姓改汤氏
日姓源于炎帝汤昊,汤昊别称“帝俊”,生于成纪,都于宛城(河南南阳),因而其后裔任、宿、须句、颛臾四部被称为“鹓人”。《山海经》云:“鹓来之风曰炎。”又曰:“鹓来之风曰俊。”帝俊娶胞妹羲和氏为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居天山汤谷(甘肃张掖昧谷),因而其国曰:“天国”。炎帝汤明时期,十日为日官,掌管历法;帝挚时,十日国迁居汤谷(山东文登旸谷),仍任日官,身居卿相之职。《左传•桓公》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居于卿位,以推算历象,这是合于礼的。”汤(唐)尧逼兄长帝挚退位,自登大宝,十日不肯臣服,乃率领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部族...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百家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准南子的后羿射日中:焦禾稼,杀草木中的焦。十日并出。的翻译;_百度知道
准南子的后羿射日中:焦禾稼,杀草木中的焦。十日并出。的翻译;
在线等!!!!!!
提问者采纳
焦:烧焦十日并出:十个太阳一起出来
提问者评价
谢谢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鞠志国_百度百科
鞠志国简介鞠志国,旅美生物学博士、教授、研究员。申请专利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主持国内外重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山东省政府海外特聘专家,泰山学者。日照天台山守护者、太阳文化研究者。自2008年以来,鞠志国潜心研究东夷民族历史和民俗文化,不遗余力挖掘、保护、宣传日照日照天台山与日照太阳文化,发起成立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出版《日出先照》等著作,建立“天台山--中国太阳神祭坛遗址公园”网站,[1]
恢复中断多年的日照传统民俗--太阳节,使“太阳在这里升起”成为山东省与“泰山在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入海”齐名的旅游文化品牌,使“日照太阳文化城”与“崂山仙道文化,威海成山头求仙文化和烟台蓬莱登仙文化”共同成为山东省政府“仙境海岸”旅游品牌的四个支撑点。[2]
鞠志国简介
鞠志国,旅美生物学博士、教授、研究员。申请专利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主持国内外重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山东省政府海外特聘专家,泰山学者。日照天台山守护者、太阳文化研究者,李诡祖文化研究者。近年来,潜心研究东夷民族历史和民俗文化。著有《日出先照》等著作。
日照“太阳古国”探秘
作为在考古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日照尧王城遗址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史迹茫茫,往事如烟,古国的风采大多已失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从珍贵的出土文物上,从为数不多的地上遗存里,从零零星星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中,我们仍然能够追溯到那段辉煌历史的蛛丝马迹。[1]
尧王城与东方“太阳古国”
历史文献中有一个崇拜太阳的“十日国”。《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就像“帝俊生黑齿”一样,羲和“生十日”反映的是,太阳母亲羲和的后代建立过由十个(或多个)崇拜太阳神的部落组成的“羲和之国”。
《山海经》还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这里提到的汤谷、扶桑,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那么这些神奇的“汤谷”、“甘渊”、“羲和之国”、“十日国”、“少昊之国”又在哪儿呢?
答案可以从《尚书·尧典》里找到:“(帝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这部经过孔子修订的“上古之书”明确表示,羲和浴日的汤谷(甘渊)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从《四库全书》中的禹贡九州图可以看出,嵎夷的大致位置就在鲁东南地区,即北到山东青岛、南至江苏灌云的沿海地区,而日照就处于这一地区的中间地带。
《山海经·海外东经》进一步将汤谷和十日国的地望(地理位置)定位于日照地区的尧王城遗址一带:“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这里的“黑齿”就是上古时期传说的“其人黑齿、食稻啖蛇”的黑齿国。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这个黑齿国就是著名的“齐师伐莒”中莒国公子投奔的纪障城(纪国)的前身,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到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虎山镇一带。而“羲和浴日”的“汤谷”、“甘渊”和“十日国”位于黑齿国之北,其地望当是尧王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无疑。
从地理和风水的角度来看,尧王城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城址面(东)向大海,背(西)靠老牛头顶、双山、白云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天台山,左(北)为傅疃河和奎山。因此,尧王城古城是建立在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的山前平原上,享有农、牧、鱼、盐和水运之利,是一处颇有“帝王之气”的风水宝地。
地下考古和地上遗存为此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考古学研究中,城址、墓葬与祭祀地被视为三大要素。除了出土与莒县陵阳河遗址相似的“日火山”符号陶文以外,尧王城遗址上几乎所有墓葬都朝向东南面约4公里处的天台山,而天台山上至今仍然残存部落遗址、太阳神石、太阳神庙、刻有太阳图案以及古人祭祀太阳的岩画等远古遗存。
这些史实足以证明,尧王城地区即为《山海经》中记载的“羲和之国”、“十日国”,“少昊之国”,是名副其实的“太阳古国”,而尧王城遗址正是“太阳古国”的都城,天台山就是这个神秘古国的祭祀地。
帝尧与东夷文明的关系
史学界认为,华夏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中华文化是多种文化长期渗透融合的产物。其中最影响最大的是以炎黄二帝为始祖的黄河中上游文化(后来又称夏文化)和以帝俊为祖先的黄河下游文化(又称东夷文化),那么,黄河上游和下游的两大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在尧王城古国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据《竹书纪年》记载,帝尧(炎黄后裔)东巡时除了到天台山祭祀日神之外,还“筑城于野,命羲和历象”。
根据日照民间传说,尧帝在成为部落大联盟的首领之后,曾经东巡至此并筑城一座,因此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尧王城。现在的遗址之上仍然有大尧王城,安家尧王城,刘家尧王城等村落。
帝尧选择在这样的一片沃土上建设城池似乎不是偶然的,这既与帝尧对东方太阳古国的重视有关,也与帝尧与东夷领袖大羿非同寻常的关系有关。大羿据说是帝俊的后裔。史料记载,帝尧之所以能成为军事部落大联盟的首领,是与大羿的合作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对此,后来汉代的《淮南子·本经训》中这样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由此可见,帝尧取得部落联盟的统治权是借助了东夷领袖大羿的力量。
与之巧合的是,传说中的大羿和嫦娥的陵墓就坐落在天台山上。尽管墓前的碑文已经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破坏,周边村庄仍然流传着“大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从太阳崇拜文化起源的角度考察,帝尧命羲和氏族“观象授时”不无道理。出于对太阳的重视与崇拜,太阳古国的羲和族人世代相传,发明了许多天文观测技术和手段,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这应当是受到帝尧赏识和重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大汶口和龙山时代,种植谷物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取代了狩猎和采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所以测日观象的深奥学问和技能也就成为维护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某个人,某一集团能掌握了这门学问,能够即时地指导农作,使收成有所保证,必定会被视若天人、神圣,享有极崇高的威望。
自帝尧开始,羲和部落世代世袭天文观测之职。后人沿用这一传统,甚至负责天文观测的官位就直接称为“羲和”。
地下考古的结果也表明帝尧到过尧王城。在龙山文化时期,陶器的生产是有地域性的。黄河下游生产黑陶,黄河上游生产彩陶,二者采用的是不同的制作技术。迄今为止,在龙山文化的地层里,整个鲁东南地区只有尧王城遗址出土了彩陶,其它遗址都没有发现彩陶。这是否说明该彩陶或者彩陶制造技术是由帝尧从黄河上游带来的呢?
因此,我们可以说,尧王城遗址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揭示和证明了源远流长的龙山文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黄河上游文化和下游文化相互依存和相互交融的历史事实。它还证明,尧王城古国文化的根源和灵魂与东夷人的太阳崇拜文化一脉相承。
“太阳古国”的太阳崇拜渊源
山东大学张富祥教授指出:“从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来看,我国上古人群的太阳文化意识首先应当起于东部沿海地区,或说以东方夷人的这一意识最为强烈,其次才逐渐传播到西、北、南各个地区”。
张学海先生在《考古学反应的山东古史演进》一书中说:“山东或者说海岱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起源于鲁中南山地的沂河上游地区,并始终在该地区发展,同时逐渐向东南扩展,并在鲁东南地区包括江苏连云港市北部地区在内,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而勾勒出山东旧石器时代的发展脉络”。他还明确提出:“这一地区包括郯城、莒南、日照市和江苏连云港北部地区,目前,海岱地区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大部分在这地区,而以日照市沿海和马陵山两地最为集中”。
换言之,海岱地区的旧石器遗迹只局限在北起沂源,南到郯城和江苏东海县,东至日照沿海的三角地带里。这给我们提供了如下一幅画面。
在几十万年前,沂源猿人中的一个分支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溶洞,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最先来到日照沿海地区。在这里,他们惊奇的发现,带给人类光明和温暖的太阳竟是从东方大海中升起来的。于是在一个叫汤谷(天台山)的地方开始了祭祀太阳神的活动。这大概就是太阳崇拜的真正起源。“夸父追日,渴死汤谷”,或许就是羲和氏族迁徙之艰辛的真实写照。到了五帝时期,这里曾经是少昊之国。山东大学王青教授指出:“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
据南京六朝古墓中出土《竹书纪年》竹简记载:“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巡狩琅琊,登天台,祀日神。筑城于野,命羲和历象。五年,初巡狩四岳”。从时间上看,帝尧即位后当年即东巡琅琊,到天台山祭祀太阳神,而五年之后才巡守四岳,足见帝尧对琅琊(太阳古国)和日神之重视。
史料上不但有帝尧崇拜太阳的描述,也有商王祭祀日神的记载。蔡运章先生在《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中指出:“甲骨文中有商王到旸谷祀日的记载。特别重要的是,商王‘观日出’的地点是在‘湡’地(湡,通作与堣、嵎,在今山东沿海地区),与《尧典》说的‘宅嵎夷,曰旸谷。寅宾日出’,全相密合,绝非偶然”。
无独有偶,人们在天台山极顶的岩石上发现了一副极为罕见的古代岩画。画中有从东海上初升的太阳,挂在天边的月亮和星星,还有顶礼膜拜的首领和人群,画上的题词是早期甲骨文“王其焚吉”字样,用的是占卜的语言,描述的是“王”带领民众在这里点火祭祀太阳神的景象。至于这个“王”是尧王还是商王,学界至今仍有不同意见。
太阳古国的兴衰成因
以尧王城遗址为都城的日照“太阳古国”在少昊、大羿、伯益等东夷领袖的领导下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但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个龙山时期的大都市,这个辉煌了几百年的太阳古国,在龙山文化的末期(夏朝初期),仿佛一夜之内变成了一片废墟。并且在此后夏代的300—400年间,这一地区的文化远远落后于夏朝所在的中原地区。个中原因,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至今仍然无法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东夷人(特别是伯益后裔)的大力支持下,殷人取代夏桀建立了商朝。《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传说中的太阳鸟,是东夷人的图腾。殷人的高祖“夔”即为“太阳之父”帝俊,由此可知商朝殷人与东夷人的同源关系。郭沫若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殷人在每天均有早上迎日出,晚上送日入的祭祀仪式(《殷契粹编》),说明太阳崇拜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商朝的建立以及商王来到东海之滨的天台山观日出,祀日神,日照地区又因此而再度兴盛起来。在此期间,伯益的赢姓后人在今天的鲁东南一带建立了古莒国,天台山遂成为莒人和殷人太阳崇拜的圣地。
战国初期,与莒国相邻的齐国在齐桓公称霸之后,尊王攘夷,不与“尚夷风、用夷礼”的莒国接盟,同时改在琅琊台祭祀四时主、在成山头祭祀日神,天台山作为日神祭祀地和东夷人先祖祭祀地的地位随之下降。
随着莒国的覆灭,东夷文化的最后消失,作为祭祀圣地的天台山也慢慢变成了历史。但是崇拜太阳、祭祀太阳的习俗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当地人的生活之中。莒县博物馆前馆长苏兆庆研究员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秦汉时期的天台山似乎不甘寂寞。这座曾经一度“失宠”的山又成为黄老道和方仙道的发祥地,并随着方仙道文化的兴起和秦始皇的东巡而再度辉煌。
天台山方仙道的代表人物是为老子《道德经》做注的河上公和他的弟子安期生。安期生道业高深领一代盛名,曾吸引秦始皇前来寻仙访道。传说秦始皇东巡琅琊曾三上天台山。晋皇甫谧《高士传》曰:“安期生者,琅琊人也,……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直数千万”。安期生弃金银于不顾,留书嘱咐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为此派遣使者徐福等数百人前往蓬莱山寻找,“辄遇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至今,天台山主峰还残留有安期祠的遗址。
对此,宋朝日照状元张行简这样写道:“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1]
日照地区出土“日火山”陶文
.日照天台山中国太阳神祭坛遗址公园.[引用日期]
.日照新闻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湘乡名民实验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