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乙文中陶渊明简介所说 但识琴中趣,何不

& & 琴声与心灵的交响琴声与心灵的交响已经不知有多久没有拉琴了,当《D大调卡农》华丽的小提琴声再度响起时,如跳跃的音符,如的潮水,随着莫扎特的小提琴D大调的起伏、舒缓、激昂、停顿,一页页如乐谱上的字符,熟悉而陌生,亲切而久远……
沉浸在这华丽的旋律中,在悠扬的琴声中,让我不禁想起大诗人苏轼那首有名的题为《琴诗》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对于这样的诗句,一直以来我是颇读的,我觉得这样的诗句犹如那悠扬的琴声令人神往、令人朦胧。想想,当你把一张琴,放在那儿,不去碰她,它就整天整天地默默,远离了宫、商、角、徵、羽,也不知哆、来、眯、发、嗦。如若以指触之,则高山流水,绵延不绝,绕梁之音,使人闻之欲醉。
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也同样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于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表示了琴者对弦外之意的追求,对“无弦”之肯定。古琴美学由此重视了象、意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在古琴审美上形成了重意轻象的定式,以追求弦外之意为古琴演奏的最高境界。
对于悠扬的琴声,也许不在于琴而在于艺人手指的灵巧,有人问:那又要琴干什么?与其如此不如就在那艺人的手指头上来听这美妙之音了。但我一直以为琴与手指对于琴声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不同的人他们所发现的美,属性是不同的。
正如中国古代对琴情有独钟,他们认为诗是风雅,琴,则是大雅,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情趣中,琴位列首位。优美的琴声,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青松朗月;时而疾风骤,时而湖水涟漪。灵巧的双手抚摸琴弦,可以弹出《阳》《白》,也可以弹出《下里》《巴人》,可以使人悲,也可以使人喜。可见,无论多么悠扬的琴声都是是主客观的统一,都应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也许当琴者将弹琴的进行感应、交流,才能从而产生美的旋律和淡泊而平静的。( 网:www.sanwen.net )
常常地,当我静静地去欣赏一首曲子或去演奏一支曲子时,我总觉得最美的旋律应是琴声与心灵的默契与统一和鸣,我总认为最超乎寻常的美妙演奏,应是琴声与琴者心灵的交响编织。
悠扬的琴声、美妙的旋律,源于琴者心灵中纯美与真挚的交响。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03-2203-2203-1703-1603-1403-0403-0302-2402-2102-18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
sanwen.net选文结尾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性格?_百度知道
选文结尾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性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追求个人的自由!”既体现士大夫的情趣。“但识琴中趣,追求自然,又表明作者无拘无束恬淡,不喜欢官场的虚与委蛇,何劳弦上声
其他类似问题
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并自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认为作者的“琴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并自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认为作者的“琴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5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趣
提问者 的感言:赞!很赞!非常赞!从来没有这么赞过!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并自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认为作者的“琴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并自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认为作者的“琴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5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趣
提问者 的感言:赞!很赞!非常赞!从来没有这么赞过!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五柳先生传》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五柳先生传》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