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我国书籍中就通典记载 西周时期了什么化学反应

早在距今2000余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用现代化学观点理解,应赋予“曾青”最恰当的涵义为(  )A.铜(单质)B.硫酸铜(溶液)C.铜的化合物D.可溶性铜盐(溶液)【考点】.【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由“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知识分析解答,此过程是金属铁与一种盐的溶液反应得到铜的过程.【解答】解:A、由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可知该盐溶液必须是可溶性铜盐,故A错误;B、可以完成该变化但不全面,故错误;C、不具体,可能不是盐,也可能不是不溶性的铜盐,故错误;D、可溶性铜盐(溶液)与铁可反应,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是对湿法炼铜知识的考查,属基础知识考查题,解题关键是对“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理解.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自在的风老师 难度:0.80真题:1组卷:1
解析质量好中差当前位置: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江苏高考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主要考查你对&&四大发明&&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四大发明:
1、内容: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2、意义:推动欧洲社会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推动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四大发明概述:(1)概况:&①造纸术& A.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B.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C.魏晋南北朝,造纸技术进步明显。(普及)& D.唐宋时期,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被传入阿拉伯。(欧洲和北非)&②印刷术& A唐,中国出现雕版印刷。& B.宋代,雕版印刷黄金时期,彩色套印技术。&C.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③火药:& & & A.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宋代,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④指南针& A.战国,发明“司南”。B.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影响:&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C.指南针,促进了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D.印刷时,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四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推动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和日本,8世纪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元朝时,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中国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意志出现受中国活字印刷影响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1、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2、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如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1、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不便于普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②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汉和帝时,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明显进步——白度增加,质地细腻,产量大增,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④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2、外传:向东,由朝鲜传入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在阿拉伯(古时称“大食”)的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场的时候,还是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以后兴建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1、发明: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②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北宋布衣,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年),平民毕升创造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③活字印刷术的推陈出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2、外传: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845395483116312117745113980145403到西汉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湿法炼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_百度知道
到西汉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湿法炼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
到西汉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湿法炼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是指铜的化合物),请用反应方程式表示其冶炼原理:______.
提问者采纳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故答案为,即用铁将铜的化合物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物是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物是铁和硫酸铜等,曾青是铜的化合物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其他类似问题
湿法炼铜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知识点梳理
金属的性质【知识点的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阶段要求掌握三个:1.金属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1) 铁与氧气的反应: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的空气中,铁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生成铁锈(主要成分:Fe2O3;铁锈呈红色,结构疏松,易吸水,加快铁器的腐蚀);还有铁经过缓慢氧化后,形成的化合物也可认为是氧化铁,即4Fe+3{{O}_{2}}=F{{e}_{2}}{{O}_{3}}.在纯氧中,铁丝能够被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在点燃前,先将铁丝打磨,在集气瓶中留有少量细砂或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即.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同种物质,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现象可能不同,生成物有可能不同.”(2) 镁与氧气的反应:常温下所看到的镁条呈黑色,用砂纸打磨后呈银白色.做镁条燃烧实验时,要注意用坩埚钳夹持,在下面垫上石棉网.镁条被点燃后,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形成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即(3) 铝与氧气的反应:铝在空气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故其抗腐蚀性能很好.铝箔在纯氧中能够剧烈燃烧,即.(4) 2Cu+{{O}_{2}}+C{{O}_{2}}=Cu{{(OH)}_{2}}C{{O}_{3}}\downarrow 铜与氧气的反应:在加热的情况下,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物质(氧化铜)2Cu+{{O}_{2}}\xrightarrow{\Delta }2CuO.即使在纯氧中,铜也不能被点燃.在潮湿的空气中,铜能被腐蚀,形成绿色粉末状固体--铜绿[Cu2(OH)2CO3];即2Cu+{{O}_{2}}+C{{O}_{2}}=Cu{{(OH)}_{2}}C{{O}_{3}}\downarrow .总之,大多数金属一般都能与氧气反应,只是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而已,由此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之亦然.二、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1.镁、铝、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结论如下表所示. 2.镁、铝、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现象、结论如下表所示. 总之,大多数金属一般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金属能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之亦然.需要注意的是:(1)金属应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2)酸应是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例如盐酸、稀硫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4)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其余金属则不能(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三、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反应分别将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进行实验.现象、结论下面的图表所示. 总之,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根据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之亦然.需要注意的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亚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
书写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知识点的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
反应类型的判定【知识点的认识】反应类型的判定主要是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判定的方法就是结合它们的概念和相应的通式,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来细心地判定.当然,有时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判定.判定方法是从物质得、失氧(即氧元素)的角度来判定的;物质得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发现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转换出铜,该反应的...”,相似的试题还有:
把洁净的铁钉放入()色硫酸铜溶液中,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溶液由()色逐渐变为()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铝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铝丝表面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将一枚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发现铁钉表面有_____色物质生成,溶液由_____色逐渐变为_____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的类型_____.汉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汉书[hàn shū]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之一。《汉书》是继《》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并称为“”。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的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外文名称Book of Han作品别名前汉书创作年代成于公元80年文学体裁纪传体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
成书于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世代为,家多藏书,父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则由其妹及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班昭是“”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1]
《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注)、清朝的(补注)。鉴于汉时,著《》,止于武帝年间(前101年),前101年以后便阙而不录。后、等虽为,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六十五篇。同时班固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汉书没有“世家”这一规制。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虽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汉书》把《》的“”省称“纪“,“”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记载的时代与《》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五行志》、《地理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是由《》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汉书》八表中有一篇《》,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汉书》为中国第一部,《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
宁波天一阁收藏的《汉书》(明朝刻本)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除吸收了班固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类似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不少,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汉书》中华书局版《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的编年大事记。
虽写法与《》略同,但不称“”,如《高帝纪》、《武帝纪》及《》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的人物,如等,改置入“”中;又由于东汉不承认建立的政权——,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
前六篇的记载包括:记载汉初同姓诸侯王的《诸侯王表》,记载的《异姓诸侯王表》,记载汉高祖至的《功臣年表》等,借由记录统治阶级来达到尊汉的目的。
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今人物表》,班固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的兴废沿革。
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
《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将《史记》的“”、“”改为“礼乐志”,将“”、“”改为“”;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将“”改为“郊祀志”,将“”改为“”,将“”改为“”。
同时又新增“”、“”、“”、“地理志”,各志内容多,而不专叙西汉一朝的历史。
其中,如《地理志》详述战国时期、秦朝、西汉时期的领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势风俗、和帝王的等。
《五行志》集有关灾异之说而编成。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保存了大料的资料。
《天文志〉则保存至年间大量有关、、等天文资料。
《刑法志》则概述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刑法,并且点出、用刑之重,更指出汉武帝进用而导致的恶果。
《》则详述上古至汉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沟洫志》则记述上古至汉朝的水利工程,并说明治理水文的策略。《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王莽
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为标题。
《汉书》列传中有关文学之士的部分,多记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内容,如《贾谊传》记有“”;《》记有“贤良策”等,这些都是《史记》没有收录的。
而列传中的类传有《儒林传》、《循吏传》、《》、《酷吏传》等,此外又新增《》、《元后传》、《宗室传》,这些也是《史记》所没有的。
方面,有《》、《》、《西域传》等三传。
此外,又仿“”之意,“列传”最后一篇作《》,述其写作动机、、等。“列传”以记载西汉一朝为主。“列传”各篇后均附以“”,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纪,共分十二卷
汉书卷一 上 高帝纪 第一上(汉高祖)
汉书卷一 下 高帝纪 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二 惠帝纪 第二(汉惠帝)
汉书卷三 高后纪 第三(汉高后,汉少帝,汉少帝)
汉书卷四 文帝纪 第四(汉文帝)
汉书卷五 景帝纪 第五(汉景帝)
汉书卷六 武帝纪 第六(汉武帝)
汉书卷七 昭帝纪 第七(汉昭帝)
汉书卷八 宣帝纪 第八(汉宣帝)
汉书卷九 元帝纪 第九(汉元帝)
汉书卷十 成帝纪 第十(汉成帝)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汉哀帝)
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汉平帝)
表,共分八篇
汉书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第一(刘氏以外诸侯王)
汉书卷十四 诸侯王表 第二(刘氏诸侯王)
汉书卷十五 王子侯表 第三上
汉书卷十五 王子侯表 第三下
汉书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第四
汉书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
汉书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 第六
汉书卷十九 上百官公卿表 第七上
汉书卷十九 下百官公卿表 第七下
汉书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
志,共分十篇
汉书卷二十一 律历志 第一上(邓平的“太初历”)
汉书卷二十一 律历志 第一下(刘歆的“三统历”)
汉书卷二十二 礼乐志 第二
汉书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
汉书卷二十四 食货志 第四上
汉书卷二十四 食货志 第四下
汉书卷二十五 郊祀志 第五上
汉书卷二十五 郊祀志 第五下
汉书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上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 第八上
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 第八下
汉书卷二十九 沟洫志 第九
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 第十(根据的《》、的《》写成)
传,共分七十篇,公卿将相列传
汉书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第一(,)
汉书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 第二(,)
汉书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
汉书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 第四(,,,,)
汉书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 第五(荆王,燕王,吴王)
汉书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 第六(楚元王,,)
汉书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 第七(,,)
汉书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 第八(,,,,)
汉书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 第九(,)
汉书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 第十(,,,)
汉书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第十一(,,,,,,)
汉书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 第十二(,,,,)
汉书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 第十三(,,,)
汉书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淮南厉王,衡山王,济北贞王)
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 第十五(,,,)
汉书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 第十六(,,,,)
汉书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 第十七(梁孝王,代孝王,梁怀王)
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传 第十八()
汉书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 第十九(,)
汉书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 第二十(,,,)
汉书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 第二十一(,,,)
汉书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
汉书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 第二十三(临江闵王,河间献王,刘阏,鲁共王,江都易王,胶西于王,赵敬肃王,中山靖王,长沙定王,广川惠王,胶东康王,清河哀王,常山宪王)
汉书卷五十四 传 第二十四(李广,苏建)
汉书卷五十五 传 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
汉书卷五十六 传 第二十六(董仲舒)
汉书卷五十七 传 第二十七上(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七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下(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八 传 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
汉书卷五十九 张汤传 第二十九()
汉书卷六十 杜周传 第三十()
汉书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
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
汉书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 第三十三(戻太子)
汉书卷六十四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第三十四上(,,,,,,,,)
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 第三十五()
汉书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第三十六(,,,,,,,)
汉书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
汉书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 第三十八(,)
汉书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 第三十九(,)
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 第四十(,,,,,)
汉书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 第四十一(,,,,,)
汉书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 第四十二(,,,,)
汉书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
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 第四十四(,)
汉书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第四十五(,,,,,)
汉书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 第四十六(,,,,,)
汉书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第四十七(,,,,,,)
汉书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 第四十八()
汉书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 第四十九()
汉书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 第五十(淮阳宪王,楚孝王,东平思王,中山哀王,定陶共王,中山孝王)
汉书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 第五十一(,,,)
汉书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 第五十二(,,)
汉书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第五十三(,)
汉书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 第五十四()
汉书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 第五十五(,)
汉书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 第五十六(,,)
汉书卷八十七 上扬雄传 第五十七上()
汉书卷八十七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下(扬雄)
汉书卷八十八 传 第五十八
汉书卷八十九 传 第五十九
汉书卷九十传 第六十
汉书卷九十一 传 第六十一
汉书卷九十二 传 第六十二
汉书卷九十三 传 第六十三
汉书卷九十四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上()
汉书卷九十四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下(匈奴)
汉书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第六十五(,卫氏朝鲜)
汉书卷九十六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上(西域)
汉书卷九十六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下(西域)
汉书卷九十七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上(外戚)
汉书卷九十七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下(外戚)
汉书卷九十八 元后传 第六十八()
汉书卷九十九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上()
汉书卷九十九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中(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下(王莽)
汉书卷一百 叙传 第七十上(班家历史,序文)
汉书卷一百 叙传 第七十下(班家历史,班固序文)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 颜师古撰  储君体上哲之姿,膺守器之重,俯降三善,博综九流,观炎汉之余风,究其终始,懿孟坚之述作,嘉其宏赡,以为服、应曩说疏紊尚多,苏、晋众家剖断盖砂,蔡氏纂集尤为牴牾,自兹以降,蔑足有云。怅前代之未周,愍将来之多惑,顾召幽仄,俾竭刍荛,匡正睽违,激扬郁滞,将以博喻胄齿,远覃邦国,弘敷锦带,启导青衿。曲禀宏规,备蒙嘉惠,增荣改观,重价流声。斗筲之材,徒思罄力,驽蹇之足,终惭远致。岁在重光,律中大吕,是谓涂月,其书始就。不耻狂简,辄用上闻,粗陈指例,式存扬搉。《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爱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前人当否,号曰《汉书集注》。属永嘉丧乱,金行播迁,此书虽存,不至江左。是以爱自东晋迄于梁、陈,南方学者皆弗之见。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己之所见,续厕其末,举驳前说,喜引《竹书》,自谓甄明,非无差爽,凡二十四卷,分为两帙。今之集解、音义则是其书,而后人见者不知臣瓒所作,乃谓之应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录》,并题云然,斯不审耳。学者又斟酌瓒姓,附著安施,或云傅族,既无明文,未足取信。蔡谟全取臣瓒一部散入《汉书》,自此以来始有注本。但意浮功浅,不加隐括,属辑乖舛,错乱实多,或乃离析本文,隔其辞句,穿凿妄起。职此之由,与未注之前大不同矣。谟亦有两三处错意,然于学者竟无弘益。  《汉书》旧文多有古字,解说之后屡经迁易,后人习读,以意刊改,传写既多,弥更浅俗。今则曲核古本,归其真正,一往难识者,皆从而释之。  古今异言,方俗殊语,未学肤受,或未能通,意有所疑,辄就增损,流遁忘返,秽滥实多。今皆删削,克复其旧。  诸表列位,虽有科条,文字繁多,遂致饵杂,前后失次,上下乖方,昭穆参差,名实亏废。今则寻文究例,普更刊整,澄荡愆违,审定阡陌,就其区域,更为局界,非止寻读易晓,庶令转写无疑。  礼乐歌诗,各依当时律吕,修短有节,不可格以恒例。读者茫昧,无复识其断章,解者支离,又乃错其句韵,遂使一代文采,空韫精奇,累叶钻求,罕能通习。今并随其曲折,剖判义理,历然易晓,更无疑滞,可得讽诵,开心顺耳。  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其有指趣略举,结约未伸,衍而通之,使皆备悉。至于诡文僻见,越理乱真,匡而矫之,以祛惑蔽。若泛说非当,芜辞竞逐,苟出异端,徒为烦冗,祗秽篇籍,盖无取焉。旧所阙漏,未尝解说,普更详释,无不洽通。上考典谟,旁究《苍》《雅》 ,非苟臆说,皆有援据。六艺残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扬镳分路。是以向、歆、班、马、仲舒、子云所引诸经或有殊异,与近代儒者训义弗同,不可追驳前贤,妄指瑕纇,曲从后说,苟会扃涂。今则各依本文,敷畅厥指,非不考练,理固宜然,亦犹康成注《礼》,与其《书》《易》相偝,元凯解《传》,无系毛、郑《诗》文。以类而言,其意可了。爱自陈、项,以讫哀、平,年载既多,综缉斯广,所以纪传表志时有不同,当由笔削未休,尚遗秕稗,亦为后人传授,先后错杂,随手率意,遂有乖张。今智穷波讨源,构会甄释。  字或难识,兼有借音,义指所由,不可暂阙。若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今则各于其下,随即翻音。至如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众所共晓,无烦翰墨。  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至有诋诃言辞,掎摭利病,显前修之纰僻,骋己识之优长,乃效矛盾之仇雠,殊乖粉泽之光润。今之注解,翼赞旧书,一遵轨辙,闭绝歧路。  诸家注释,虽见名氏,至于爵里,颇或难知。传无所存,具列如左:  荀悦字仲豫,颍川人,后汉秘书监。(撰《汉纪》三十卷,其事皆出《汉书》。)  服虔字子慎,荥阳人,后汉尚书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初名重,改名祗,后定名虔。)  应劭字仲援,(一字仲援,一字仲远。)汝南南顿人,后汉萧令,御史营令,泰山太守。  伏俨字景宏,琅邪人。  刘德,北海人。  郑氏,晋灼《音义》序云不知其名,而臣瓒《集解》辄云郑德。既无所据,今依晋灼但称郑氏耳。  李斐,不详所出郡县。  李奇,南阳人。  邓展,南阳人,魏建安中为奋威将军,封高乐乡侯。  文颖字叔良,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  张揖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人。)魏太和中为博士。(止解《司马相如传》一卷。)  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人,魏给事中领秘书监、散骑常侍、永安卫尉、太中大夫,黄初中迁博士,封安成亭侯。  张晏字子博,中山人。  如淳,冯翊人,魏陈郡丞。  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人,魏散骑常侍、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勃海太守、给事中、散骑侍郎、中书令,后转为监,封广陵亭侯。  项昭,不详何郡县人。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吴尚书郎、太史令、中书郎、博士祭酒、中书仆射,封高陵亭侯。  晋灼,河南人,晋尚书郎。  刘宝字道真,高平人,晋中书郎、河内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将军。(侍皇太子讲《汉书》,别有《驳义》。)  臣瓒,不详姓氏及郡县。  郭璞字景纯,河东人,晋赠弘农太守。(止注《相如传序》及游猎诗赋。)  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东晋侍中五兵尚书,太常领秘书监,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扬州牧,侍中司徒不拜,赠侍中司空,谥文穆公。  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后魏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封东郡公。(撰荀悦《汉纪》音义。)[2]景祐元年九月,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所印两汉书文字舛讹,恐误后学,臣谨参括众本,旁据它书,列而辨之,望行刊正。”  诏送翰林学士张观等详定闻奏,又命国子监直讲王洙与靖偕赴崇文院雠对。二年三月,靖又上言:“案颜师古叙例云:班固《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著音义,自名其家。至西晋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二学当否,号曰《汉书集注》。永嘉之乱,此书不至江左。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己见,续厕其末,掎摭前说,多引《汲冢竹书》,凡二十四卷,分为两帙。凡称集解、音义,即其书也,蔡谟全取此书散入众篇,自是以来,始有注本。至唐太宗时,皇太子承乾命颜师古更加刊整,删繁补略,裁以己说,儒者服其详博,遂成一家。总先儒注解,名姓可见者二十有五人,而爵里、年代,史阙载者殆半。考其附著及旧说所承注释源流、名爵、年次,谨条件以闻望德,刻于本书之末,庶令学者启卷具知。”奏可。今列之如左:  荀悦,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服虔,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应劭,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伏俨,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刘德,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郑氏,旧传晋灼《集注》云北海人,不知其名,而臣瓒以为郑德。今书但称郑氏。  李斐,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李奇,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邓展,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文颖,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张揖,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苏林,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张晏,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如淳,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孟康,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项昭,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韦昭,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晋灼,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刘宝,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臣瓒,不知何姓。案裴骃《史记序》云,莫知氏姓。韦稜《续训》又言未详,而刘孝标《类苑》以为于瓒,郦元注《水经》以为薛瓒。姚察《训纂》云,案《庾翼集》于瓒为翼主簿、兵曹参军,后为建威将军。《晋中兴书》云,翼病卒,而大将军于瓒等作乱,翼长史江虨诛之。于瓒乃是翼将,不载有注解《汉书》。然所采众家音义,自服虔、孟康以外,并因晋乱灭,不传江左。而《高纪》中瓒案《茂陵书》、《文纪》中案《汉禄秩令》,此二书亦复亡失,不得过江,明此瓒是晋中朝人,故得具其先辈音义及《茂陵书》《汉令》等耳。蔡谟之江左,以瓒二十四卷散入《汉书》,今之注也。若谓为于瓒,乃是东晋人,年代前后了不相会,此瓒非于足可知矣。又案《穆天子传》目录云,秘书校书郎傅瓒校古文《穆天子传》,已记《穆天子传》者,汲县人不准盗发古冢所得书。今《汉书音义》臣瓒所案,多引《汲书》以驳众家训义,此瓒疑是傅瓒。瓒时职典校书,故称臣也。颜师古曰,后人斟酌瓒姓,附之傅族耳,既无明文,未足取信。  郭璞,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蔡谟,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崔浩,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唐中书侍郎,兼通直散骑常侍、秘书少监、弘文馆学士,封琅邪县子。   二年九月校书毕,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损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字。[3]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这种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的重大贡献。《汉书》的体例与《》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新增加了《》、《》、《地理志》、《》。
《刑法志》系统地叙述了国家律令,为研究我国律法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行政区划、,物产、经济、民情等内容。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的,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演变而来,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后人非常推崇,这篇表首先讲述了封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朝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
《汉书》史料来源,武帝前为《史记》。后一为其父书,二为各家所续《史记》,三为其它记载。(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之子,班超之兄,字,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建武八年,卒于东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十七卷班固。
由于《》只写到的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告发班固“私作”。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为。当时兰台令史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此即“”的典故。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率兵伐,班固随其出征,任,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后,勒石燕然山的,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种竞被班固的醉骂,怀恨未忘。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之一,著有《》、《》、《》等。《钦定前汉书》(现存11册)《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
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书”,《汉书》改称“志”。
《史记》,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所说“讫今,无改斯道”了。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
《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等。除此之外,《汉书》亦记载少数民族历史。《汉书》继承《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开创断代史体例
首先,《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朝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学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其次,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的,其优点极多,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
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
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
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
《汉书》十“志”中,《食货志》为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沟洫志》有系统地叙述了秦《汉书疏证》(清朝·沈钦韩)汉水利建设;《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后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学史的研究;《礼乐志》、《郊祀志》、《刑法志》分别记载政治、军事、法律和有关的典章制度;《五行志》、《天文志》和《律历志》,都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艺文志》论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源流派别及是非得失,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
确立书志体
十“志”规模宏大,记事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有关汉化部分更为详细。书志体始创于《史记》,《汉书》加以发展,后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汉书》十“志”为依归。书志体也成为后世典章制度史的编著所模仿,如唐朝所著的《》。
开创目录学
在《艺文志》中采用了《》的分法,将古代的学术著作区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加以论述,使人们对各学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清楚的了解。加上,又保留了《七略》的大概面貌,成为人们研究上古至西汉末年旳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及学术文化史。
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现存《汉书》约80万字,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主要集中在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和。在《汉书》的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的《》等。
《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的资料。例如,在《史记·》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朝鲜、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诸国史。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班固生活的时代,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统思想。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司马迁不完全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的事迹。《汉书注补》(清朝·王先谦)《汉书》多用古字,文字难懂,以至于班固同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作的方可读懂。据《·》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作注的大约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
关于《汉书》的,唐朝以前所注都已失传。清朝的仿经疏体例注释的代表作《》,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这些注释,对于《汉书》中的、和等均有详细,为我们阅读《汉书》提供了便利,成为今天使用《汉书》的重要工具。
另外,近人的《汉书管窥》及《汉书补注补正》,都可以参考阅读。《汉书新证》(陈直)《读汉书杂志》(清朝·),《汉书注校补》(清朝·),长于和。《》(清朝·), 《汉书辨疑》(清朝·),《汉书管见》(清朝·),《汉书琐言》(清朝·),精于考证,和也颇有可取。《》(民国·),长于训诂校勘。
《》(现代·),系统利用和出土的、、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和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尤为精当。
此外,的《》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的《》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
清末的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等人的观点,采摭均有未备。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有关《汉书》表志的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的《校书八表》、的《人表考》、的《汉书地理志补校》、的《》最为重要。
宋代作《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对三百八十多种图书进行了详细考订,“所考证者,汉书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子非子产所杀、庄忽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逄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又收未录之书二十七种,“《易》类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诗》类增《元王诗》;《礼》类增《大戴礼》、《小戴礼》、《王制》、《汉仪》;《乐》类增《乐经》、《乐元语》;《春秋类》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归》、《素王妙论》;法家增《汉律》、《汉令》;纵横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传》、《甘氏岁星经》、《石氏星经》、《巫咸五星占》、《周髀》、《星传》……”,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书艺文志》的学术著作。王应麟认为《汉书·艺文志》中将于长《天下忠臣》归入“阴阳家”是不恰当的,又考定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又如:“老子指归不著录隋志:十一卷,撰。列子释文云:遵,字君平,作指归十四篇,演解五千文。”清人又作《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补书三十四种。《汉书》的版本很多,唐朝以前的版本多已佚失。
清朝年间,刊印了“”,又称“武英殿本”。《汉书》岳麓书社版
清朝年间,清政府又刊印了“局本”。
清朝刊印的“殿本”和“局本”都是《汉书》较好的版本。
民国时期,刊印的“”,系影印北宋时期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错误,是《汉书》的。
1962年,出版的标点铅印本(共十二册),是经过了专家学者的
,又为之标点,读起来更为方便,是如今的。
颜师古注《汉书》是集注本。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汉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