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看到诗题我不仅想起:" , "这两句关于送别友人的诗句句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测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测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札记
    您的位置:
――我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内容摘要: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怎样赋予古诗教学新的生命力?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中有了思考与尝试,课堂以版块模式展开、以两教时完成: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小组学习、理解诗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合作创新、古诗新唱――创作诗句、诗意飞扬――组诗解情、融会贯通。
  关键词:古诗合作、创造、赏析。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宛如璀璨夺目的明珠。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清新、情趣盎然,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或许,初时诵读这些首诗,感觉诗句平白如话,意境平淡如水,但细细品来,却含英咀华、意味深长。如何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赋予诗歌教学新的生命力,打造诗意的高效课堂?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中有了思考与尝试。
  一、采荷风悟荷语――小组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诗里没有一个生字,你能把它读好吗?
   2、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能不能说一说你的预习所得?
   3、出示小组讨论、汇报内容:
    (1)我所了解的作者。
    (2)我所知道的写作背景。
    (3)我会解释的词语。
    (4)我体会的诗句意思。
   4、小组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解读: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不是属于诗歌的诗意课堂。自主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和经验,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诗句的质地,去把握古诗的脉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资源共享等方式自主学习,无需老师逐词逐句讲解。尤为可喜的是,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对于收集的资料不再是照搬全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有取舍、选重点地为己所用。导学出示的“小组讨论、汇报内容”,对于小组学习有清晰的指导作用,汇报时,明确的分工使每个组员都各司其职。小组学习不再是表面的轰轰烈烈,不再是好学生“独舞”的舞台,而是“百花齐放,香飘课堂”。课堂上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主学习氛围,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人面荷花相映红――把握古诗的意象,感受古诗意境。
   1、播放十里荷塘的视频,学生谈谈感受。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情景吗?
    【解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所以,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意象组合构成意境。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往往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让学生背诵诗意,而忽略古诗的意象和意境的感悟,这样的结果不会使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体味古诗的美。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本诗中的意象――碧叶、红荷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意象,体会到的意境,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感悟理解了诗意,领略了诗情画意。】
  三、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情画意。
   1、试试看,怎样能读出这种美呢?读出你不同的感受来。
   2、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解读: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学生读不出的,让他读出;学生读不会的,让他读会;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窦桂梅老师的“激昂处送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无不在告诉我们:诵读,就应该让学生感情飞扬。学生读古诗时的停顿、重音的处理,代表着他对古诗的独特感受,教师不应以教参上的朗读指导来替代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因此,课堂上“你可以这样读”、“你也可以这样读”、“你还可以这样读”……使课堂上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诵读版本。】
  四、浅吟低唱品古诗,一诗一曲也动人。
   1、一池的绿叶红花,让我们大家读出了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滋味。播放歌曲《古诗新唱》。
   2、小组合作,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演绎古诗。
    【解读:但凡熟识中华古诗词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都是可配乐吟唱高歌的。通过读、吟、唱,使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味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让学生欣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创造表演唱,以声音曲调来增加诗歌的力量,唤起学生内心意象,发挥想象、联想的作用,培养审美能力。你能想象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会用《左手右手》(《喜羊羊之虎虎生威》主题歌)的曲调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你能想象学生会分男女声部来和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你能想象学生在唱歌时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吗?……太多的意想不到在“唱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读、吟、唱――多元性的古诗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创造的火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的每一曲都是心灵流动的乐章。】
  五、小荷才露尖尖角,诗坛渐显莘莘才。
   1、面对此情此景,杨万里写下了千古绝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的你又该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
   2、请同学们每人写两句诗,写出你此时的所见及所想。
    【解读:美已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被孩子所感受。但是,古诗教学的目标仅此而已吗?诵读《唐诗三百首》、记忆《小学生必背诗词70首》的目的仅此而已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悟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学一学、写一写,做做小诗人――这是学生对美的感受的释放,是用文字定格的形式诠释自己的理解。也许此时孩子的文笔有些稚嫩、诗句有些青涩,甚至不能做到对仗、押韵。但是,作为教师仍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倾吐真情实感,不拘形式、不拘“小节”,让学生享受自由表达的快乐:“红颜娇羞婷婷立,玉盘铺展绵绵延”;“骄阳当空耀光芒,绿叶丛中掩娇颜”;“绿荷捧雨如碧盘,红莲带珠赛西施”;“西子湖里谁最美,艳阳之下叶掩荷”……谁能说这些孩子不会引领未来的诗坛?谁又能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不会开创新诗的未来?在课堂上,在创造中,心灵流泻的诗篇轻轻摇曳。诗意,轻舞飞扬。】
  六、诗含天下景,词蕴人间情――组诗解情。
   1、孩子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我们昨天学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出示表格。
     诗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组讨论,汇报。
   3、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成了写荷花的千古绝唱,其实他还有一首写荷花的诗也是脍炙人口。出示《小池》。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首同样写荷花,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送荷花诗。
   4、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5、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你怎样理解?与我们以前所学的送别诗有何不同?
   【解读:曾听过徐州市泉山区教研室朱晓红老师所上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上,朱老师没有就诗讲诗,甚至说,在本诗的教学上所用时间寥寥。而是将与之相关的多首古诗融入课堂,带领学生从古诗的写作内容、写作特点、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赏析古诗。课后听到很多听课老师评议“这堂课内容太多了”“讲得太深了”……但是,难道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化,就只能教给学生理解字词、体会诗意、断句重音、熟读成诵?仅此而已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多如繁星的古诗长河中,如何尽可能多地撷取优秀的古诗文融入语文课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古诗的魅力?我想,朱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启示:将当堂要学的古诗和与之在情感、内容等方面相关的诗组合,通过组诗的拓展阅读,引领学生真正读懂古诗、走进诗的世界。运用迁移,扩展诗情,触类旁通,形成理解链,更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古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古诗,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一首又一首的绝唱或灵动、或凝重、或温情、或伤感、或隽永、或深邃……浓浓的,饱含深远的文化底蕴。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让我们的学生喜爱读诗吧!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慢慢地咀嚼与欣赏,寻找诗的精妙,体会诗的瑰丽,并由此慢慢获得鉴赏诗的本领,获得对美的敏感力。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慢慢前行,细细欣赏!
   []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摘自《崔颖的blog》网站。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审美赏析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审美赏析
&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南宋诗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杨万里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诗题中的“晓”即早晨。“净慈寺”即寺名,全名是“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全诗如下:
&&&&&&&&&&&&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开篇即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即终归,到底。“四时”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终归六月的西湖美景与四时不相同。诗人首先通过通俗易懂、浅近自然的语言,明白晓畅地述说了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也就是说,西湖六月具有独特的景色。其中“毕竟”一词,不但表现了诗人把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强调了六月西湖景色的“不同”,而且增强语言的表达的气势,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到底这西湖六月风光怎样?所以,以下诗人就要写出六月西湖独有的风光。
诗人接着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即(西湖远处)与天相接,表现出了西湖的广阔,一望无边。“无穷”即无边无际。“无穷碧”即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尽的碧绿。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水天相接的诗句很多,都很有特色。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
“映日”即太阳映照。“别样红”即红得特别出色。“别样”即特别,不一样的意思。这最后两句,无论在那方面来说都很有特色。首先,从内容上说,诗人是在描写“六月西湖”独有的“风光不与四时同”,照应了开始两句,也可以说承上而描写西湖独有的特色。其次,从写作方法来说,诗人在描写六月西湖风光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在写作中,要表现事物的特点,方法是很重要的。就这里而言,运用比较(可以是对比,也可以说类比)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事物间的对比,来提升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接天莲叶”
与“映日荷花”相比较。其中“接天”表明西湖的宽阔,与天相接,这是空间的距离。也就是说,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这就是诗歌所展示出来的宏大气象,是一种让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第二,色彩的对比,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其中,莲叶的“绿”与荷花的“红”是对立中的统一,共同形成完整的审美画面。对立,是色彩的明显分别;统一,是色彩的完美结合。你看,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西湖中,荷花映日,在绿色背景中,荷花更加鲜艳。通俗说,红花还须绿叶扶。在诗歌中,诗人运用了特有的镜头,由远及近,突出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层次感。这样,不但使阳光下鲜艳的荷花与阳光下翠绿的荷叶在视觉上给我们强烈的冲击力,而且又描绘出了绚烂生动图画,给人无尽的审美想象。这样的描写,可以说是到了极致的。
在艺术上,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首先,特别要注意诗人把实景描写与个人感受的结合,其实就是一种意境的创造。其次,诗歌的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在顺畅的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的审美境界,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可以说,这首诗歌也印证了人们常说的——最简洁的诗歌语言才富有想象的空间。再次,诗歌没有回环曲折的结构,而运用了极为流畅的章法,顺势而下,体现出了“诚斋体”清新活泼的风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送别》中古人临别习俗的诗句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送别》中古人临别习俗的诗句是什么
《送别》中古人临别习俗的诗句是什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的往往有别,大致可以分为:谢别、恋别、壮别和阔别等几种.
(1)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因羡慕大诗人李白,于是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玩,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当李白见到汪伦时,才知道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虽然这位冒失的汪伦的做法有点让李白哭笑不得,但他欲见自己的良苦用心和热情好客又让他感动,数日汪伦都好酒好菜招待李白,并亲自引导李白游历泾县的名胜古迹,临别时,汪伦又送给他许多的礼物.李白深受感动,为感谢汪伦的深情厚意,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这首诗赠别,表达对汪伦的深深谢意.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2、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看来平平常常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却情真意挚,有着丰富的内涵.一个“更”字,意蕴很深,不仅写出临别的恋恋不舍,深情叮嘱,而且不难使人想到此前的频频祝酒,殷殷话别.末句更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试想,西出阳关已无故人.况且,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无故人"而已,眼前的一切包括如此熟悉的美好的渭城风物不是也统统见不到了吗?再说,"无故人"的又何止是远行的友人,诗人自己不也为身边少了一位故人而深感惋惜和遗憾吗?总之,两句诗将惜别、留恋、体贴、关切、祝福等情感,都包含在其中.既真挚动人,又耐人回味.
3、壮别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诗人因友人返京的惆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诗歌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份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4、阔别 主要是达官贵人间的送别.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尤其是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显示出大丈夫宽阔胸襟,勃勃英姿,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以上仅是从送别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分类和探究,当然还有很多种分类的方法,如:可以根据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如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的诗歌: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和赞颂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胸怀和坚强性格.一、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一)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二)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别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三)借送别言志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
赏析: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四)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五)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简析】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注解】①毕竟:究竟,到底. ②四时:原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③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④别样红:红艳异常,与一般的红不同.【大意】究竟还是六月里西湖的风景美啊!这时湖上的风光和其他季节大不一样,万顷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直连接到天边.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这荷花开得分外红艳.【简析】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净慈寺是西湖边—座有名的佛寺.早晨诗人送朋友走出佛寺看到了西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用的是抓局部带整体的表现手法,着重描绘了碧绿接天的莲叶和红艳映日的荷花,突出了六月里西湖风光的特色.诗中的后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多用来比喻有特色的、成绩突出的人和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送别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