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那些历史人物如郑和,孔子和孟子,孟子有哪些

中国共有多少人称为‘子’,如孔子,孟子,老子,总结一下,谢谢_百度知道
中国共有多少人称为‘子’,如孔子,孟子,老子,总结一下,谢谢
越多越好,谢谢了,可以加分
提问者采纳
到齐国;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今江西省贵溪市)人、思想家,其心三月不违反,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同时也有同名著作《鬼谷子》,时人尊称“荀卿”,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儒家学派创始人、军事家,字仲。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社会活动家,战国时政治家。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孔子最得意弟子,号晦庵孔子孔丘。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早佚,寻赠中大夫,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颜子春秋末鲁国人,反对儒墨,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亦颜渊,佼逃入蜀”,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回也、和文学家,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汉族人,经鲍叔牙力荐,谦恭下士著称,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外交家。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墨子墨子。鞅死,为维持生计。鬼谷子鬼谷子。他异常尊重老师。朱子 朱熹(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字子渊,又称晏子。著有《孟子》一书,名翟(dí),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不贰过”。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字仲,另有《管子》一书传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为寓言《庄子》,字仲尼,主张无为而治。自汉代起、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孙子孙武,春秋时期鲁国人,秦相商君师之,生活贫苦。管子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 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鲁人。晏子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鲁人,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管仲少时丧父,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名篇有《逍遥游》。不幸早死、兵圣,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著有《孙子兵法》,汉族。为人谦逊好学、科学家,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历仕高宗。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他主张魏国,字卿。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神话传说等134则,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但具体生卒日不详。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姓王名诩,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赠太师。庄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孝宗。杨子杨子即杨朱、军事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政治家,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今本《列子》八卷,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题材广泛,春秋末期军事家,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韩非子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惠施是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似曾有法家倾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不循孔氏之术”:唐太宗尊之为“先师”、教育家,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光宗,名夷吾,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重己,夷维人(今山东莱州),又名敬仲。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唐玄宗尊之为“兖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创立墨家学说,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宁宗四朝、《齐物论》等、仁”(《雍也》)。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名回。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老母在堂。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辩客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并建议尊齐为王,主张贵生。汉族,在陋巷,几经曲折,人不堪其忧,谥曰文。其学本于黄帝老子。惠子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习惯上多称平仲。尸子尸子“名佼,提倡性恶论,有些颇富教育意义。以德行著称,故又称孙卿。以生活节俭,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谥平,回也不改其乐”,一瓢饮、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与郑缪公同时、哲学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庆元六年卒,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百世兵家之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改徽国公,政论家和散文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教育家。刘向《荀子书录》说尸子著书“非先王之法,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人尊称其为孙子,特赠宝谟阁直学士。《列子》又名《冲虚经》。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区是魏国(今河南开封市),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有「亚圣」之称,“不迁怒,并有《墨子》一书传世、思想家。《雍也》说他“一箪食、东方兵学的鼻祖,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孙武子。字元晦,追封信国公。著名思想家
其他类似问题
孔子的相关知识
其他8条回答
孟子、韩非子、荀子、墨子孔子、老子、庄子
诸子百家谱系
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
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
邓析、公孙龙子、惠子、
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荀子、韩非子、
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
孔子,孟子,老子,鬼谷子,墨子、荀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告子、杨子,惠子,晏子、管子......
儒家:孔子、孟子、曾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杨子(不是正统道家)法家:管子、韩非子纵横家:鬼谷子墨家:墨子、告字(据说是墨子门下)名家:公孙龙子、惠子兵家:孙子还有我也不知道属于哪派:晏子、淮南子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太多了,子在春秋,战国是一种尊称,贤能的人都可被称为**子例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赵襄子,孙子,赵简子,魏恒子,韩康子,狐卷子,乐羊子,鬼谷子,子墨子,触子,达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孙子,苏子(苏轼),赵简子,魏恒子,韩康子,狐卷子,乐羊子,鬼谷子,管子,子张,子贡,子夏,子我(宰予),子夏(卜商),子渊(颜回),子骞(闵损),子有(冉求),子路(仲由),子张(颛孙师)总之,孔子的徒弟都带有个子字的。
欧冶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等等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孔子、孟子和墨子主张的学说是什么?
孔子、孟子和墨子主张的学说是什么?
09-03-06 & 发布
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核心是&仁&,&礼&老子、庄子——道家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主张顺应自然生活。韩非子——法家 :主张“以法治国”墨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墨家思想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 &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墨子的生长地山东,是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墨子从小就在齐鲁文化的熏陶下,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他对于求取知识非常重视,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具有认识能力,能够获取知识。他在《墨子》“经上篇”(下凡引用《墨子》一书时,仅注篇名)中说,“生,刑(形)与知处也”,“知,材也”。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在于形体与知识的统一,求取知识是人的本能。离开了知识的单纯形体,在墨子看来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他一生也正是以此自励,始终孜孜不倦追求知识。他曾致力于诗、书和百国春秋的学习,对已有的知识博采广收。这使他拥有广博的学识,并把他造就成一代学术大师。对于知识的追求,即使在他成名之后也从未中断过。据“贵义篇”记载,有一次他南游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去,所乘的车中载了许多书籍,他的弟子弦唐子见了感到很奇怪,问载这么多书作什么用,墨子回答说:“昔者周公旦朝读百篇,夕见漆(七)十七,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由此可见墨子勤奋好学之一斑。  墨子的为学之道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富于批判和创新的精神方面。他努力地汲取前人的知识,又不被前人的思想所桎梏。他能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的社会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创立自己的学说,建立自己的学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连他的论敌庄子也称赞他,在《庄子·天下篇》中说他“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  墨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当时,旧的社会秩序已日渐瓦解,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形成。这时期,一部分手工业者挣脱了“工商食官”的隶属地位,又还没有受到新的专制制度的束缚,形成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试图跻身于“士”的行列,力争参与政治,改变自身低下的社会地位,因而成为社会上一股活动的政治势力。墨子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并成为这股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和领袖。  墨子本身就是一个工匠,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因此他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和要求。他从亲身的经历中,深切地体验到统治者的奢靡浪费、以强凌弱以及兼并战争带给人民大众的苦难。他立志要改变这种不平的社会状态,盼望建立一个政治贤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尚同”社会。为此,他把自己创立的墨家学派不但建设成为一个宣扬自己学说的学术派别,而且建设成为一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之际,私人讲学的风气非常盛行。孔子兴学在前,墨子讲学在后。他以“遍从人而说之”为宗旨,随时随地无条件设教,以宣扬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墨子对于教学,首重德行,其次为言谈,再次为道术。他特别重视义,并以义为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义,天下之良宝也”。因此,他教学时坚持“有道相教”,“隐匿良道,不以相教”的原则,即首先要学生学义守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墨子很重视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他认为社会是有分工的,各人的资质也有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也一样,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各人的特长,而分别进行,使学生发展个性,各有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共同谋求天下之大利。他说,这好比筑墙一样,能筑的筑,能运土的运土,能掀土的掀土,这样才能把墙筑成。为义谋利也是这样,能运用哲学的运用哲学,能运用文字的运用文字,能运用科学技术的运用科学技术,各人都“量其力所至而从事”,如此方能达到天下之大义。  墨子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导学生要学用结合。他反对孔子“君子述而不作”的主张,坚持传述与创作并重。他认为,如果大家都述而不作,就不能有所创造,人类社会也就不会有文明进步。他指出,如果按照孔子和儒家的君子只述,小人方作的主张来看问题,那么古时发明弓、甲、车、船的人就都成了小人,而现在根据这些发明制做弓、甲、车、船的人反而都是君子。凡有所述,必是有人作出的,则其所述,岂不都是小人之道。可见孔儒的主张是荒谬的。因此,他极力主张和提倡“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他要求学生述作并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反对那种只说不做,只讲空话的学风和作风,指出“口言而身不行”,即为“荡口”。  由于墨子的主张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其教学思想和方法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因此从其学者很多,墨家也因此成为当时与儒家并称的显学。正如《吕氏春秋·当染篇》所说:“此二士(指孔子和墨子)者,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也正因为墨子教学的成功,使其弟子都成了他的政治主张的忠实信徒和执行者,墨家也因此成为一个纪律严明的团体。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兴利除害,建立一个平等、安定、人人安居乐业的“尚同”社会。在《墨子》一书中,他一再强调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以此作为他自己及其弟子立身处世的准则。他认为儒家所主张的礼乐烦琐扰民,厚葬伤财贫民,三年守丧伤生害事,都是有害而无利的,为此他提出了非乐、薄葬、短丧的主张。对于诸侯间的攻伐和兼并战争,以及所造成的生产荒废、生灵涂炭的惨况,他更是深恶痛绝,视之为天下大害,为此他提出了非攻、兼爱的主张。他还反对宿命论,提出“官无常官,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同上”)的主张。他期望通过兴利除害,任贤使能,兼爱互利,实现国安民富,平等友爱的大同理想。他终身为此目标而顽强奋斗,甚至甘冒危险,不惜献身。  关于墨子政治活动的业绩,最著名的是止楚攻宋。当时,著名匠师公输般(鲁班)为楚王制造了云梯,将发兵去攻打宋国(都城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南,拥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墨子得悉这个消息后,立即一面派遣禽滑厘率领三百名弟子,带着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守城器械去宋国协助守城;一面亲自从鲁国出发,赶往楚国(今陕西商南东南、安徽含山西北、河南南阳以南、洞庭湖以北一带)。一到达楚国的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附近),墨子便冒着被杀的危险,用辩理和科技知识,使楚王和公输般折服,放弃了攻宋的计划,从而消弭了一场攻杀战争。除止楚攻宋外,墨子还曾劝止鲁阳文君攻伐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劝止齐(今山东北部,都城在今淄博东北的临淄)王攻伐鲁国。  墨子所做的这些事,完全是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是一种为理想而奋斗的献身精神。他一生的活动都坚持这样做,不求名,不求利,自甘清苦,唯求理想之实现。不但他自己是这样身体力行,他所教导出来的弟子也都继承和恪守这种精神。因此,连墨家的反对派也不能不对此叹服和赞赏。《庄子·天下篇》中说:“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孟子·尽心篇》也说,墨子及其弟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孔子,孟子,墨子,的姓名分别是孔丘,孟轲,墨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农家,小说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产生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阶级原因: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当时的变革发表不同见解,形成不同派别,从而出现了“诸子百家”。(4)环境原因: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诸子百家``` 现总结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 1.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2.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庄子 3.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墨家讲求刻苦、节俭,「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子 4.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韩非 商鞅 5.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於「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代表人物 公孙龙 惠施 6.阴阳家 阴阳家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邹衍 7.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学说多散见於史书之中,而少有专著。 代表人物: 苏秦 张仪 8.杂家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代表人物: 吕不韦 9.农家 农家者流,出於农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 许行 10.小说家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於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代表人物: 虞初 11.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代表人物: 孙武 孙膑 12.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代表人物: 扁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咱们先说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也就是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再来说说墨子的学说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 一同天下之义”。   逻辑思想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墨家和道家的法律思想(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墨家的法律思想 墨家是战国初期以墨翟为创始人的一个学派,也是先秦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 墨翟,鲁国人,出身小手工业者,自称“贱人”。他精通手工技艺,与当时著名的鲁班齐名。但他并没有直接从事生产,也没有做过大官,他自嘲说:“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劳”,反而成为一个学问渊源的大学者。据说他早年曾从事儒学学习,但他没有成为儒家,却创立了一个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学派。他和他所创立的墨家反映了当时小私有生产者的要求与愿望。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与儒家两相对峙的最大学派。墨翟桃李满天下,与儒家并列“显学”。 墨家学派是以墨翟的姓命名的,他是一个有严格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其成员叫“墨者”,他们大多数出身小生产者,特别是小手工业者,经常过着极端刻苦的生活,节俭自励;一般又都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自我牺牲精神,被儒家骂为“役夫之道”。后人记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墨家的纪律叫做“墨家之法”,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精神,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为主要原则。“墨家之法”还规定:到各诸侯国做官的墨家弟子有义务将其所得俸禄的一部分贡献给墨家团体;弟子在外必须宣传墨家学说,遵守墨家纪律,如果背弃墨家基本精神,墨家领袖有权随时把他招回。 墨家之所以反对儒家,根源于他们对周礼的态度。他们不仅反对“厚葬”、“久服”等浪费财物和妨碍生产的繁文缛节,而且从根本上反对周礼的宗法世袭,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级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因此,他们把矛头指向维护周礼的儒家,讽刺儒者是“贪于饮食,惰于作务”的“散儒”;是靠替贵族治丧一骗取衣食的“小人”。针对儒家提出“仁者爱人”,墨家以“兼爱”为武器加以反对。 一、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 (一)“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 墨翟认为战国初期是一个“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的“大乱之世”,人民过着“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痛苦生活,原因在于“天下之人皆不相爱”,渴望代之以一个“天下之人互爱护利”的“兼相爱、交相利”,“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的理想社会。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的。,墨家的爱是“爱无等差”,而儒家的爱是“爱有等差”,墨子把自己所主张的“爱无等差”称为“兼”,而把儒家的“爱有等差”称为“别”。墨家认为孔子的“爱人”具有宗法性,要“亲亲”;具有等级性,要“尊尊”;具有强制性,违背了“爱人”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刑罚的制裁。而墨家强调一个“兼”字,墨家的“兼”,一方面含有“普遍”的意义,要求打破贵、贱、富、贫、强、弱的界限,主张“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另一方面,墨家的“兼”又含有“平等”的意义,要求“爱人若爱其身”,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地爱,即“爱无等差”,反对儒家的“亲亲”和“爱有等差”。墨家认为不兼爱不算真正的“爱人”,也就不能说是“仁”,只有“兼爱”才是真正的“爱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的,墨子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儒家反对言“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则谈“利”,他认为爱人就是利人,“兼相爱”就是“交相利”。 墨家用他的“兼相爱,交相利”原则,首先反对当时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认为战争是“亏人自利”,要求终止这种战争,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墨子列举了大量材料揭露当时战争加给人民的沉重负担和痛苦。墨子的“非攻”思想中最可贵的是,他虽然主张和平,却不是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对于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战争,他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参加。他试图区分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精神。但他们的“非攻”思想也有一定的问题:第一,不懂得战争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而只是归罪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第二,没有看到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第三,没有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统一只有通过兼并战争才能实现。 墨家的“兼爱”,本来是小生产者互爱互利思想的放映。但墨家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主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也要互爱互利。这是不现实的。他们要求?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只能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提出的观点仍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二)“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 为了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提出了“尚同”的主张,要求人人“一同天下之义”,即用“兼相爱,交相利”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墨子否认国家和法律的先天存在,认为他们是人类社会建立之后的产物。在国家和法律上尚未产生之前,每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人人意见不一,而且“各非其义,以非人之义”,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此,大家互相争夺,互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墨子认为,人类社会是以混乱和争夺作为开端的,而“一人一义”则是惑乱的根源。为了消除“一人一义”的混乱,就必须建立“政长”即国家机构、各级官吏和天子;天子“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于是就建立了“刑政”即国家制度和法令。这样就可以“一同天下之义”了。一方面,天子要求人们必须逐级向上报告“善与不善”的情况;另一方面,人民要“上同乎天子”,绝对地服从天子。 墨家提出“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目的在于使“兼相爱,交相利”上升为国家的法律,以便用国家强制力自上而下地贯彻,从而统一人们的思想。 (三) 天志是墨家的理想法 在墨子和墨家的整个思想中,基于“非儒”这一主攻方向,概括为十大命题,即“尚贤”、“尚国”、“节用”、“节丧”、“非乐”、“非命”、“天志”、“明鬼”、“非攻”、“兼爱”,而“天志”是源,其他是流。 墨家提出“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那么“天下之义”由何而来?墨家认为来自于“天志”,君主治理国家应该效法“天志”制定法令和国策。为什么要以天为法呢?原因在于:1、天是为了庶民百姓的利益而造就世界万物,天志爱人。 2、天具有主宰人间善恶的最高权威,君主也必须要遵守天志。 3、天兼有万物,一视同仁,天志的公正无私是普遍和永恒的。 4、天是人类的良知和正确认识的总根源。 天志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天志的表现是“尚同”,即“一同天下之义”,天志主张“非攻”。 (四)“兼相爱,交相利”在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具体表。 1、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墨家把“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称之为“三患”,政治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民的这三患。他一方面借天志论证劳动者生存权的神圣性,一方面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是物质财富之。统治者如何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呢?要“节用”(节省费用)、“节葬”(简办丧事)、 “非乐”(不要用音乐等寻欢作乐),这些都是劳民伤财的奢侈礼仪。 2、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利。墨子认为,法律要惩罚不义,“义,利也。”财产是主要的物质利益。法律要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利。这也是他的“交相利”主张的体现。 3、反对贵族专权,提出“尚贤”,选任贤人治理国家。打破儒家“世卿世禄”的宗法制度,破除等级身份的限制,主张人人都有权利参与政治。墨子认为“官无长贵民无终贱”。 4、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与“杀盗人非杀人”。墨家专论刑法的思想不多,但这两点是后人所乐道的。前者作为“墨家之法”加以规定。在秦国有一个叫腹吞的墨家子弟,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念他年老,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就没有追究他儿子的杀人之罪。腹吞对秦惠王说:“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吞不可不行墨者之法。”秦惠王只得杀了他的儿子。“杀盗人非杀人”的命题是基于墨家维护私有制而提出的。但是墨家想要打击的主要对象不是一般盗贼,而是那些不顾劳动人民死活,铺张浪费的“当今之主”。但这只能是墨家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犯罪原因的深刻分析,却不能实现他们的真正目的。 5、法律必须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目的。儒家是不屑于谈利的,认为那是“恶欲”。墨家则大张旗鼓地言利,他们认为“义,利也。”“义,-------可以利民。”墨家把“利”作为“义”的实质内容。而“利”则是要保障人民享有物质利益的权益和权利。“利民”则是法律的目的。 6、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彼此承认和尊重利益,要对等的“爱”。 ------------------------------------------------------------------(二)道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是以老子和庄周为主要代表的一个学派,因其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由瓦解到崩溃的时代。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的斗争,以及贵族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使许多下级贵族以至中上级贵族陆续丧失贵族地位和身份,没落为庶人,甚至降为奴隶。这一批贵族对现实不满。他们一方面感到悲观,浸透着没落情绪;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的衰亡,总想寻求出自身没落的原因,图谋补救。在当时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进一步深入和激化的客观条件下,他们基于自身没落的经历,又由于掉到社会下层,对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较多,因而初步观察到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对立统一的矛盾及其互相转化的现象,形成道家之说。但是道家把对立统一规律不看成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看成是超然物外的“道”的作用,因此,他们认为,只要了解了“道”,认识到“道”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原则,无形地、自然而然地支配着人类社会,如同其支配自然界一样,那么就可以顺应这一原则,设法消除矛盾,避免斗争,始终保持住自己的统治。也就是说,社会可以存在阶级统治和剥削,却可以没有反抗。他们取消了斗争,也就取消了转化和发展。所以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能避免斗争,就可以保持对立面的统一,使其不发生转化。 1、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对礼、法的批判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老子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普遍而无私,并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影响。与礼、法相比,“道”是最高的原则。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统治者只有“惟道是从”,才能保持自己的统治。 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就是“无为”,进而能达到“无为而治”。怎样作到“无为”呢?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统治者少干涉,少作为;二是被统治者要“无知无欲”。首先,对于统治者,要薄赋轻敛、要廉政轻刑,反对法令膨胀、穷兵黩武。其次,对于被统治者,要采取愚民政策来窒息人民的反抗思想和麻痹人民的斗志。他极力反对开发民智,要从精神、物质上杜绝一切能够激发民智和引起争端的措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提出违背历史进步的三个原则:‘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样就可以成就一个“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临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止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律观,是针对儒家的“礼”,法家的“法治”和墨家的“尚贤”等主张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作为儒家“礼治”的仁、义、忠、孝等原则,是失去了“道” 之后,社会家族不和、尔虞我诈、秩序混乱等病态的反映。也就是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针对墨家的 “兼爱”、“天志”、“尚贤”等观点,老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更不会有“兼爱”之心,要让人民无争斗之心,就要“不尚贤”。 老子认为法家的“法治”是与自然相违背的人为之道,是欲治反乱的倒行逆施。他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即统治者制定的法令越多,民众就越陷入贫困,盗贼也就越多;或者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这时,即使施以严刑峻法,也无济于事。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反对以“法”治国,但他的很多观点却被后来的法家继承并加以改造。法家的立法顺乎自然,任法而不任智,尚法而不尚贤等,都源于老子的学说。 归根到底,老子认为“天之道”无所不在,无往不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只能“惟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对当时的礼、法所进行揭露和批判是比较深刻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反对过重地剥削和压迫人民,要求清净无为等主张,于战国中后期曾与法家的某些观点相结合,形成了黄老学派,并在汉出和唐朝初期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作用。但他从埋怨当时的当权者不懂得维护自己的统治角度出发,不惜提出复古倒退的理论,以至否定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则是当时没落贵族思想的流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