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方文化 弃糟粕对偶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弘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三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
一.(2011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林谷芳①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累积,后世乃能够超越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由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练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②,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就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③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④以“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
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更被大肆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并由此知道自己的定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反思与观照。
(摘自日的《北京晚报》,有删改)
【注】①林谷芳:禅者、文化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所所长,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此文是他为“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而写的文章。②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③拈提: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地。④云门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跃进,它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是知识积累,并在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B.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
C.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练等有直接的影响。
D.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环境的特点。
E.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的紧密关联,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
解析:A E&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跃进”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一大”不是“最大”;E项“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不是“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的原因。“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是“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的具体表现。
2.下列属于汉字特点的一项是&&&&&&&&&&&&&&&&&&&&&&&&&&&&&&&&&&&&&&&&&&
A.必须以毛笔为书写工具。
B.语、文一定程度的分离。
C.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D.认知思维的直观、整体。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是书法的特点。C.是中华文明的特征。D.是中国认知思维的特征。
3.汉字除具有一般文字的作用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作用?请分点概括。
&&&&&&&&&&&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①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②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③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④使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或: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
4.为什么说“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之一,对中华文化起着根本性的影响。将中国文字拼音化,实质上是去掉汉字的表意性,否定汉字,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华文化。
替换书稿228页“随堂演练”第二题:(“原生态”文化)
二.(广东执信中学2011届高三12月语文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施亡吴之谜&&&
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嚭,太宰嚭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则受美女的是太宰嚭。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使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可是在《国语》和《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篇》曾这样说:“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历史上也有由共名而成为专名的,如漂母)。《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孟老始。《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后来乃有东施效颦之说),《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这里就从略了。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流传着,流传的地区当在今河南、山东一带。
将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中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人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响履廊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又据上述记载,越国所进的还有一个郑旦,而西施却独享艳名,现在知道郑旦的人就不多了。
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晔、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艳名,而赵晔、袁康又是会稽人,也即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亡国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和《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帏影珮声,摇曵生姿。至于《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墨子问诂》引苏时学说,以为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之说符合,那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
颇疑“进美女”一度也成为史学界的思潮,而这又是女性意识强化的一种辐射,也是创作心理上很有趣的现象。回到先秦去,那里有看不尽的迷宫,足够我们徘徊流连,而且同样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选自日《文汇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不同意西施灭吴之说。
B.作者认可“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的说法,因为这是人所公认的事实。
C.“美女亡国”的女祸论是封建统治阶级推脱罪责的托辞。
D.史学界、文学界争相研究、撰写“进美女”的文章与小说,是重视女性的一种表现,因而值得提倡。
E.作者认为吴王成为亡国之君,是由于越王勾践是个阴谋家,更由于吴王自己的弱点。
解析:B、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B项,作者不同意这种说法,见C;D项,是不尊重女性的表现,不值得提倡。
2.“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在文中所要表述的意思是(&&&
A.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美人计的宠儿
B.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皇帝的宠妃
C.吴国之亡,安史之乱,皆缘于女祸。
D.西施和杨贵妃都在历史上留名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结合全文内容,侧重对女祸论的讨论。
3.第一自然段中“夫差的致使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这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其含义有哪些。
&&&&&&&&&&&&&&&&&&&&&&&&&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从表层义和深层义的角度理解,表层义在于对“卧榻之侧的强敌”的理解,深层义应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①对从楚国逃到吴国的太宰嚭丧失警觉,让其与勾践安然存在,并做了高官,以致因此而使吴国灭亡。②接受美女的不是夫差,是太宰嚭,因此,西施亡吴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4.作者不同意“西施亡吴”之说,其根据是什么?请分条列举。
&&&&&&&&&&&&&&&&&&&&&&&&&&&&&&&&&&&&&&&&&&&&&&&&&&&&&&&&&&&&&&&&&&&&&&&&&&&&&&&&&&&&
&&&&&&&&&&&&&&&&&&&&&&&&&&&&&&&&&&&&&&&&&&&&&&&&&&&&&&&&&&&&&&&&&&&&&&&&&&&&&&&&&&&&&
解析:文中2-5段分别从四个角度阐述自己不同意“西施灭吴”的原因,要求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全面概括。
答案:①在《国语》和《史记》中没有记载西施的文字。②《墨子》“西施之沉,其美也”的话,也不能作为吴人痛恨西施亡吴,所以把她沉于水中的证据。③《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完全是小说家笔法,不足为信。④《墨子问诂》“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的话,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的,《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
三、(广东华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年级12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C.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D.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E.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解析:B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项,不是“担心无法守住前人的遗产”,而是担心只能守成,难以开拓。C项,宋人的最大不幸并非出在“只能”。
2.对“膏粱纨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宋诗不如唐诗的明代诗人
B.只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的诗人
C.不去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诗人
D.不能有所创造发明的宋代诗人
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膏粱纨绔”原指只会吃喝、不会创业的富家子弟,本文指诗人。文中说,如果后代诗人“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遗祸子孙”,这里说的就是“只是模仿和依赖”,不能有所创新。A项,“贪吃懒做”不是说“认为宋诗不如唐诗”。C项,这里说的恰恰是只是“继承”,却不“开创”。D项,文中认为,宋诗还是有所发明创造的。
3.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成就]宋诗并不是完全模仿唐诗,而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不足]在整个艺术的发方向上,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唐诗的风格和意境。
4.导致宋诗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错将“流”当作“源”,不是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而是从古人的诗作中孳生出自己的诗作。&&
替换书稿232页“课后强化·提高”第四题(《悦乐精神与忧患意识》):
四、(新兴县惠能中学2011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小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来源:学科网ZXXK]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完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 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解析:C E&&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原文第五段里“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念”,而不是太极图。E项,这一判断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思考方式不相符合。
2.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解析: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C项是西汉董仲舒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按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一观点显然带有机械主义的色彩,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典型的思维特征。
3.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
&&&&&&&&&&&&&&&&&&&&&&&&&&&&&&&&&&&&&&&&&&&&&&&&&&&&&&&&&&
&&&&&&&&&&&&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两方面都要强调。
答案:①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或“处处是活泼的生命,生命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价值”也行)②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有代表性的命题是“天人合一”)
4.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
&&&&&&&&&&&&&&&&&&&&&&&&&&&&&&&&&&&&&&&&&&&&&&&&&&&&&&&&&&&&&&&&&&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①中国人思维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②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③中国人的有机世界观。④中国人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
五、(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三2011届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现代生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曾经存在卢梭的人本主义。那种人本主义是一种反封建的产物,它一产生就带上了与社会为本相对立的烙印。因此,人本主义常常受到批判。那么,我们今天提以人为本,是否与社会要发生对立呢?
我们认为,这关键是看对人的认识。如果我们浅层次地看人,那么,个体的人的需求同整个社会当然会发生矛盾。如果我们从教育者的视点来看,从人的本质的需求来看,从人的发展来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生物学特性与社会的必然的联系。这样,今天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哪怕是以个人为本,也找到了与社会为本的相通之处,从而,同人本主义区别开来。
相同的基础首先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构成了社会。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人的素质显然对整个社会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人与社会的联系,还可以从人自身的需要中分析出来。
这可以从康德的见解中看到。康德把美看作是真与善的桥梁,于是我们可以推出,美是原德和原智。而所谓德,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认为,是建立一个有更多的人对于自己的快乐和忧愁的分享和分担的机制。也就是说,人为社会服务,从中获得精神享受,获得美。美是人为社会服务所得的报偿。对美的享受是人的天性。简言之,人为社会服务是可以同人的天性一致的。
继之康德理论的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他认为人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这是一种类本能。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自我实现不是抽象的。自我实现必须投影到社会背景之中,才有意义,主体才能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高峰体验。著名科学家吴健雄的墓志铭写道,她以出世的方式积极入世。这说明,尽管科学家把她的毕生献给了科学规律的追寻,但这决不表明她忘却了社会,而反而是她对于社会的深沉的爱的表现。在《鲁宾逊漂流记》中,主人公漂流到孤岛上离开了社会,他也要找到“星期五”来组成小社会,同时渴望有帆船出现,好让他回到喧嚣的社会去。即使是佛家或是到首阳山采薇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他们的离群索居也不是否弃社会,而是希望以自己的主张或思想来改变社会。在这里,我们看到,自我实现的社会意义说,把以人为本和与社会为本打通了。
生物哲学家雅各布·布洛诺夫斯基在《人的提升》中说:“人们在实现一己欲望和承认社会责任之间常常难以保持平衡。没有一种动物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即它既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又是一种个体的动物,只有人类才力图兼而为之,成为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动物。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如果说,我们承认蜜蜂和蚂蚁组成的“社会”是它们的生物学群体特性之一,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拒绝人的社会性:人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的性质,是人的一种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由此,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即使是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也是和谐的,是与卢梭时代的人本主义相区别的。我们将教育儿童永远地对社会有益,去寻找个人的深层次的幸福和快乐,去养成崇高的人格,但是,这还不是我们所说的生本的全部意义。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的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
(选自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
1.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者从康德的观点推论,人对美的享受的追求会使人乐于为社会服务。
B.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认为,自我实现必然投射到社会背景之中。作者赞同这种观点。
C.吴健雄墓志铭中“出世的方式”指的是潜心追寻科学规律,心不旁骛;“入世”指对社会深沉的爱。
D.作者用鲁宾逊“渴望有帆船出现,好让他回到喧嚣的社会去”这个事例论证自我实现要让位给回归社会。
E.作者用佛家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的例子论证,否弃社会是达不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的。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项“自我实现必然投射到社会背景之中”不是马斯洛的观点,作者也没认可“必然投射”。D项论证“自我实现必须投影到社会背景之中,才有意义,主体才能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高峰体验”。E项“他们的离群索居也不是否弃社会”。
2.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卢梭的人本主义是反封建的产物,对它的批判是不合现代进步潮流的。
B.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为本,这一点与人本主义不同。
C.具有社会意义的自我实现才能带来的真正的快乐和高峰体验。
D.卢梭的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人的外部地位,与此相反,以人为关注的是人的本质需求。
解析:C&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对它的批判是不合现代进步潮流的”不对。B项以人为本不排斥以个人为本,但又不局限于以个人为本。D项以人为本固然着眼于人的本质需求、人的发展,然而也关注人的外部地位。
3.本文所说的以人为本与卢梭的人本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
&&&&&&&&&&&&&&&&&&&&&&&&&&&&&&&&&&&&&&&&&&&&&&&&&&&&&&&&&&&&&&&&&&&&&&&&&&&&&&&
答案:本文的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本相和谐(在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也是和谐的)
而卢梭的人本主义与以社会为本相对立(在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会引起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4.根据本文所述,生本包含哪几方面的意义?(4分)
&&&&&&&&&&&&&&&&&&&&&&&&&&&&&&&&&&&&&&&&&&&&&&&&&&&&&&&&&&&&&&&&&&&&&&&&&&&&&&
&&&&&&&&&&&&&&&&&&&&&&&&&&&&&&&&&&&&&&&&&&&&&&&&&&&&&&&&&&&&&&&&&&&&&&&&&&&&&&&
答案:①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的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②教育儿童寻找个人的深层次的幸福和快乐,去养成崇高的人格,使他们的幸福和快乐与社会和谐一致。③发挥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答对两点即可)
六、(广东六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惟其惭怍,所以每遇年幼好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虽然明明知道人家会奚落我说:“你这样起劲谈作文,你自己的文章就做得‘蹩脚!’”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功夫作出来的呢?
小泉八云给张伯伦教授的信也有一段很好的自白,他说:“题目择定,我先不去运思,因为恐怕易生厌倦。我作文只是整理笔记。我不管层次,把最得意的一部分先急忙地信笔写下。写好了,便把稿子丢开,去做其他较适宜的工作。到第二天,我再把昨天所写的稿子读一遍,仔细改过,再从头至尾誊清一遍,在誊清中,新的意思自然源源而来,错误也呈现了,改正了。于是我又把他搁起,再过一天,我又修改第三遍。这一次是最重要的,结果总比原稿大有进步,可是还不能说完善。我再拿一片干净纸作最后的誊清,有时须誊两遍。经过这四五次修改以后,全篇的意思自然各归其所,而风格也就改定妥帖了。”
小泉八云以美文著名,我们读他这封信,才知道他的成功秘诀。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好脚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一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学美术,学运动,都必须从小开始学,成人之后再学,就必然事倍功半,只能“怏怏然废去”。
B.作者羡慕他人善于写作,并不是因为他的写作真的很“蹩脚”,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C.有人认为写文章主要靠天资,刻苦练习没有意义,作者认为天资固然重要,练习也必不可少。
D.对莫泊桑这样的天才来说,费尽心力去写反而写不好,所以福楼拜让他烧掉写了十年的书稿。
E.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之所以能成为一流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起初的模仿阶段。
解析:A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的表述把作者的个人经验当做普遍规律,不符合文意。D项错在曲解福楼拜让莫泊桑烧掉早期书稿的原因,福楼拜并不是否定“费尽心力”的写作。
2.关于写作,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善于写作,可以看看他能不能轻而易举地写出别人早就想写,但又写不出来的语句。
B.写作有技巧,但说得出来的技巧都不是真正的技巧,真正的技巧是无法传达的,这就是所谓妙不可言。
C.写作离不开模仿,中国文人和欧洲文人在这一点上完全相同,都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学习写作的。
D.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主要考议论文,影响到现代的写作训练,入手就写议论文,容易犯空疏俗滥的毛病。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欧洲文人虽然也重视“临帖”,但“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不能说中欧“完全相同”。
3.请从如何成为一流作者、如何写出优秀作品两方面,概括小泉八云的例子所揭示的道理。(4分)
&&&&&&&&&&&&&&&&&&&&&&&&&
&&&&&&&&&&&&&&&&&&&&&&&&&&&&&&&&&&&&&&&&&&&&&&&&&&&&&
&&&&&&&&&&&&&&&&&&&&&&&&&&&&&&&&&&&&&&&&&&&&&&&&&&&&&&&&&&&&&&&&&&&&&&&&&&&&&&&
答案:①要成为一流作者,必须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写作态度要认真,不能仰仗天资苟且从事;②要写出优秀作品,必须咬文嚼字,反复修改。
4.请根据文意,具体说说作者给初学作文的人指点了怎样的路径。(4分)
&&&&&&&&&&&&&&&&&
&&&&&&&&&&&&&&&&&&&&&&&&&&&&&&&&&&&&&&&&&&&&&&&&&&&&&&&&&&&&&&&&&&&
&&&&&&&&&&&&&&&&&&&&&&&&&&&&&&&&&&&&&&&&&&&&&&&&&&&&&&&&&&&&&&&&&&&&&&&&&&&&&&&&&&&&
答案:①先从阅读入手,在模仿中体会写作的基本技巧。②重视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多写描写文和记叙文。
替换书稿236页“专题检测”第三题(《哪里是昆仑》):
七、(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中国经典文学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B.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C.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E.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中国经典文学之道不是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犹如” E
因果倒置。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还有道
家思想影响。
3.按顺序分点列出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要经历哪几个步骤?(4分)
&&&&&&&&&&&&&&&&&&&&&&&&&&&&&&&&&&&&&&&&&&&&&&&&&&&&&&&&&&&&&&&&&&&&&&&&&&&&&&&&&&&&
&&&&&&&&&&&&&&&&&&&&&&&&&&&&&&&&&&&&&&&&&&&&&&&&&&&&&&&&&&&&&&&&&&&&&&&&&&&&&&&&&&&
答案:(1)这种审美意识影响了文人审美人格境界的建构
(2)文人对这种审美意识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
(3)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乃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4)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文学经典作品创作、接受与评判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4.根据文意,说说《水浒传》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4分)
&&&&&&&&&&&&&&&&&&&&&&&&&&&&&&&&&&&&&&&&&&&&&&&&&&&&&&&&&&&&&&&&&&&&&&&&&&&&&&&&&
&&&&&&&&&&&&&&&&&&&&&&&&&&&&&&&&&&&&&&&&&&&&&&&&&&&&&&&&&&&&&&&&&&&&&&&&&&&&&
答案:因为《水浒传》其内核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符合
人们在评判文学经典时对“品”的要求,因而能穿越时空依然存在,成为经典。
八、(2010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的当代处境
&&&&&&&&&&&&&&&&&&&&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中的种种问题,并进
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精神向何处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在百年间受到
西方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
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
(古希腊与希伯莱)
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东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特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连渐减轻以至于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撞苦涩。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国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夸”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夸”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题,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力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传统中国的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的
汉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
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
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题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
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F.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
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西方基督神学是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某种隔膜。D项,因果关系不当。
2.属于导致中国只是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实际末困境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主要原因在观念、价值层面上,不包括器物、制度层面;C项,应为“历时代”的西方文化精神“共时态”地涌入;D项,“陷入转型期的实际末困境”是结果,不是原因。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的问题?(4分)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可以依据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思路进行解题,题目所问的“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的问题”,实则是文本的中心论点,问“为什么要提出”,其实质是要求考生归纳论据,据此,考生可以在下文的论述中寻找答案。由文本可以看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这种冲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出现了困惑。考生在答题时,要指出“影响”和“困惑”各指什么。
答案:因为在百年间,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失落和价值符号错位;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遭遇“古今”“东西”“南北”“灵肉”之争的困惑。
4.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4分)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题干中的“应向何处去”是答题的关键,文章末段的“寻求解决之策”明确表明此段就是本题的答案所在。考生根据本段的“两个问题”归纳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①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②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与转型中,创造新的有价值的话语体系。
九、(201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小题。
扁平时代的写作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几年前推出《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来,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但谈得不够多和不够深的是文化,其中包括文学。“民主化”的文学是否可能?如果说“民主化”意味着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那么这一前景是否值得万众欢呼?或者是否仅仅值得欢呼?
这当然是更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众声喧沸。从原则上说,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胡说比深思容易,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者至少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文化产量中庸质与恶质的占比大大攀升,低端文化产能不仅无法淘汰,还可能日益滚大和坐大。一些优秀作品即使生产出来,也可能在过量的文化淹没中,在受众们暴饮暴食式的阅读之后,在食欲不振的这些快餐者们那里,出现影响力的严重折扣。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多数为王。在一般的情况下,有些潮流可以修复民众良知,是真理的脱颖而出;有些潮流泯灭民众良知,是泡沫和垃圾的霸道横行。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那么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尚有机会,而冷门的、偏僻的、艰险的、高难的——又常常是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可能缺氧。一种品质趋下的文化诱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几乎难以避免。
一个“扁平”的世界还有易破难立的特点。特别是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敬畏感随着上帝一同消失。叛逆比服从更流行,权利比责任更动心,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在获得解构主义一番学术装备后更是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旦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一个扁平的世界就是没有方向的世界,是无深度和无高度的世界。即使有成打的托翁和莎翁再世,他们通常也形同刺猬而不是狮子,是暗燃而不是火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高达47%左右的公众已经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网络。时值二十一世纪,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由选择权,但为什么从这时起人类倒变得如此犹疑不定、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茫然无计,竟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那么这种所好即所疑、所乐即所耻、所爱即所憎的左右两难,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
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
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
这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即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是的,在这里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人类几百年来钟情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奇诡历史之中。
(摘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随着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以及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的同时到来而发生着深刻改变。
B.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因此,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
C.如果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可能被接受,冷门偏僻、艰险高难但又十分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容易被冷落。
D.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叛逆,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以至发展到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E.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的相关数据说明,在扁平时代,人类找不
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处于死机状态。
解析:BE&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B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③段,此项判断属于“强加因果”,“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是“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的原因。E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⑦段,“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却处于死机状态”推断有误,把“或然”
当成了“必然”。原文表述为:“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A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①段,C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④段,D项的命题点出自第⑤段。选项的意思是由文中相关的表述转换而来,转换符合文意。
2.下列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文学“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被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取代。
B.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作品在数量上没有优势,并且影响力下降。
C.容易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缺乏方向、深度和高度。
D.拥有文化自由选择权,但缺乏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本题考查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A项的表述是非颠倒。原文的表述是“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B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③段,C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⑥段,D选项命题点均出自第⑦、⑩段,对原文内容的转换符合文意。
3.根据文意,解释“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的含义。(4分)
&&&&&&&&&&&&&&&&&&&&&&&&&&&&&&&&&&&&&&&&&&&&&&&&&&&&&&&&&&&&&&&&&&&&&&&&&&&&&&&&&&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释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大量庸质与恶质作品(“粗品”“低端文化产能”)败坏(妨害、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情趣(兴趣、享受、习惯等),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大打折扣。(相关意思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前后2句,一句2分,后一句能将“良药”解释为“优秀作品”即可得1分。)
4.根据文意,概述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
&&&&&&&&&&&&&&&&&&&&&&&&&&&&&&&&&&&&&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答题时,首先要理清文章思路,知道作者谈论了哪些方面,然后将作者谈论的内容归纳分层。作者实际上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扁平时代的写作存在的问题;②是扁平时代的写作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思路理清了,答案就不难概括了。
答案:①扁平时代的写作缺乏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无方向、无深度,无高度。或答为“扁平时代的写作众声喧沸、多数为王、易破难立。”②扁平时代的写作需要启动、确定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重建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答成“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也可。
替换书稿239页“专题检测”第三题(《经学文本的演变》):
十、(广东省惠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1)马蒂斯有一句名言:“精确描绘不等于真实。”“精确描绘”指的是现实的真实,而马蒂斯所刻意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后期印象派与早期印象派分道扬镳而被列入现代派绘画,正是因为这一点。
(2)马奈、德加等在美术上崭露头角时,其画面上的灿烂的光、强烈的色彩对比、模糊的物体造型、粗犷的笔触也曾使公众为之震骇与激怒。公众把他们看成是一群不懂艺术的疯子。但时隔不久,人们就学会了用印象派画家的眼睛去看那跳动的阳光和色彩灿烂的世界,并承认只有他们才是地道的写实主义者。
(3)后期印象派的作品,看上去就不那么“写实”了。有些人常把塞尚、凡高说成是“印象派的反对者”,这多半是从画家自己发表的一些批评前期印象派的言论、从他们那不尽相同的画法得出的结论。其实,“反对者”一说未免失之片面。不管这些画家自己怎么说或怎么画,他们皆是由印象派这条胡同走进去,然后又从里面走出来的。印象派无论有多少缺点和局限,其功绩是巨大的。我们只能说塞尚等人发展并超越了印象派,不再受这一新传统的束缚了。但他们的色彩、最初的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甚至其用笔的神韵,皆从印象派而来。塞尚说:“我也曾是印象派,毕沙罗对我有过极大的影响。”
(4)后期印象派与早期印象派之不同在于:他们已从像莫奈那样热衷于忠实地追随外在景象的瞬息万变、再现现实的角度,转向热衷于借用外在的形象,涂抹上他们内心的色彩。如果外在景象在什么地方不合乎其内心的要求,那就毫不犹豫地改变它!红的可以画成蓝的,短的可以画成长的——这是一种什么法则?不是摹仿的法则,而是表现的法则——表现画家面对对象时的主观感受,不是画所见的,而是画所想的!但这“所想”并非完全是内心的臆想,并非完全没有外在凭据。这种内心感受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一种转瞬即逝、可以轻易抹去的外界在心灵上掠过的印象,如早期印象派所描绘的那样;它是外界对心灵的一种深刻刺激。画家在久经沧桑饱有阅历之后,突然在一件具体对象上,发现了他长久以来所深深感受、体察过的东西,现在它们又突然凭藉这具体对象给他以刺激,使他回忆、联想到许许多多,而他则将这许许多多予以综合,并通过眼前对象的集中具体的外在形态重现出来。因此,与其说他描绘的是这一外在对象,不如说他描绘的是他过去的体验、未来的幻想——对人生的全部理解的一种综合形象。因此,这形象被描绘出的状貌,既有其本来固有的形态,又适应了画家内在表现的需要。造型的高度精简洗炼是其最大特点,因为在记忆中细节的真实是不存在的。此外,形体的扭曲变形、色彩的变幻夸张,都是为了表现的需要。马蒂斯在1908年发表的文章《画家笔记》中,曾明确提出“我的宗旨是表现”,“色彩的主要目的是可能服务于表现”等观点。他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摒弃传统色彩的光影和明暗,用单纯的色彩构成平面而和谐的画面。他认为绘画就是应该通过色彩来表现艺术家的感情,排除传统艺术的模仿再现,强调色彩的表现性。
(5)在使艺术从“再现”向“表现”的转变方面,塞尚无疑是个始作俑者,他晚年曾说:“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界,使一切,即使是一件东西或一个景的每一面,都处在透视关系之中。”这句话被立体派视为箴言,认为是对现实世界的绘画性的最深刻、最本质的表述。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认识——对于整个世界过于绝对、过于抽象的认识,导致了现代派作品的渐趋抽象。
1.下列有关后期印象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两项是(& )(5分)
A.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真实。
B.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对外在对象的摹仿,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
C.不是描绘所见,而是描绘所想,但并不是臆想,而是有外在依据的。
D.随心所欲地重组外界事物,随意改变其色彩、形体和比例。
E.因为记忆中不存在细节的真实,所以作品形体扭曲变形,色彩变幻夸张,造型高度精简。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不是臆想”错,原文是“并非完全是内心的臆想”;E项,“记忆中不存在细节的真实”和“形体扭曲变形、色彩变幻夸张”不存在因果关系。
2.下列都属于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一项是(& )(3分)
A.莫奈、德加、毕沙罗
B.塞尚、马奈、凡高
C.毕沙罗、莫奈、马蒂斯
D.马蒂斯、塞尚、凡高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根据第2段可以确定马奈、德加是早期的,故可以排除A、B项;根据地4段开头可知莫奈是早期的,故可以排除C项。
3.结合语境,解释第三段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他们皆是由印象派这条胡同走进去,然后又从里面走出来的。
&&&&&&&&&&&&&&&&&&&&&&&&&&&&&&&&&&&&&&&&&&&&&&&&&&&&&&&&&&&&&&&&&&&&&&&&&&&&&&&&&&&&&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这个句子,关键在于理解“走进去”和“走出来”。
答案:后期印象派画家最初的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都从印象派而来,和印象派一脉相承。(2分)他们又发展并超越了印象派,不再受其束缚。(2分)意思对即可。
4.第二段中说,画家们表现在画面上的是“灿烂的光、强烈的色彩对比”等,这反映他们的创作方法有怎样的特点?(4分)
&&&&&&&&&&&&&&&&&&&&&&&&&&&&&&&&&&&&&&&&
&&&&&&&&&&&&&&&&&&&&&&&&&&&&&&&&&&&&&&&&&&&&&
&&&&&&&&&&&&&&&&&&&&&&&&&&&&&&&&&&&&&&&&&&&&&&&&&&&&&&&&&&&&&&&&&&&&&&&&&&&&&&&&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就在第4段早期印象派与后期印象派的比较中。
答案:(1)忠实地追随瞬息万变的外在景象。(2分)(2)注重描绘转瞬即逝的外界在心灵上掠过的印象。(2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偶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