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本军事小说,小说名致命谋略小说

军事小说《共和将帅东游记》
军事小说《共和将帅东游记》又名《共和军事风云谜中谜》
第一部第十一话:
老者说得口干舌燥,高声嚷道:“茶来,茶来。”小二又泡了一壶,端将上来,放到老爷子跟前,抱歉道:“都怨老爷子故事说的太好,连茶都忘了泡,真是罪过。”小二一边说笑,一边看着大家,脸上掩饰不住从未有过的快乐。
“哈哈哈哈,老人家,我知道原因。”旁边一位站着的壮年男子道。
老者看着壮年男子,笑眯眯的,“你知道了什么?”老者似乎在说,你个头脑简单的人也能猜透我的心思?接着是一阵的摇头。
“听过汉高祖刘邦封功的故事吗?”大家把目光都聚焦去了壮汉的脸上,一个个在等待下文。
公元前202年2月的时候,高祖刘邦登临大宝,继而论功行赏。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大宴群臣。刘邦问群臣:“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掉天下?”群臣纷纷抢答,所说不一。刘邦听后,笑呵呵的对大家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有他们,所以我能够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手中。”刘邦的铮铮之言在暗示大家,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
后来,刘邦论功封赏时,由于群臣争功,所以一年多也定不下来。刘邦最后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也最多。很多功臣因此愤愤不平,说他们都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比我们多?
刘邦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猎狗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用来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大家都无言可答。
说到此处,壮年男子看着大家没了言语。
什么意思嘛?不懂,一个个直摇头。
壮年男子笑道:“其实呀,这世上委屈的不只是参谋,人多得是。就拿粟裕来说吧,军功大大的,还不是都扣到陈毅元帅的头上去了。
一句话把个大家听得大眼瞪小眼,摸门不着。
“这话怎么说。”小不点赶忙问。
老者道:“我到听说过很多,不过你先说说看。”老者示意男子坐下,把茶杯推到他面前,“慢慢的说来听听。”
壮年男子看了一眼大家,放低了声音:“听说过七十四师吗?听说过孟良崮战役吗?听说过张灵甫吗?那可是国民党的头号主力军,牛性儿得很,可粟裕偏不怕他,专挑牛性儿的吃。”他喝了两口茶水,卖起了关子。
“哎呀,从头快点说嘛,怪叫人着急的。”小不点等不及。对面一个瘦猴模样的青年调侃道:“说话比放屁拉屎还费劲,就这还讲什么讲,回家看孩子去算了。”逗得大家一阵笑声散开去。随后又都把小脑袋聚向了壮年男子。
1947年2月,国民党撤消徐州、郑州绥靖公署,组建徐州司令部,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挂帅,统一指挥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此时国军在山东地区的总兵力为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师),约45万人,其中以整编74师、第5军和整编第11师这三大王牌部队为骨干,组建三个机动兵团,担负主要突击作战,另以第2、第3绥靖区共7个整编师(军)担负守备和配合,采取“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术,计划第一步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济南段,占领鲁南;第二步主力继续推进至泰安、莱芜、新泰、沂水一线,迫使华东共军与之决战或压迫共军北渡黄河,占领整个山东。
此时山东3月的天空被滚滚的乌云所笼罩。陈毅、粟裕坐在作战室里拧眉冥思,时而互相的问几句军情,时而又各自的站在窗前远眺。特别是粟裕,他有些坐立不安了。他知道陈司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自己,让自己放手搏击,肩上的担子何其重,更何况当前的敌人是三块难啃的骨头,各个头上长角,浑身长刺,哪个都碰不得的。而自己几天来还没有酿出一坛好酒呢。
几天过去了,国军开始了全面的攻击,截止4月上旬,第一步计划基本实现,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济南段,占领鲁南,随后继续向鲁中进击。
忙坏了,陈毅、粟裕真的忙坏了。近一个月来华东司令部里针对敌人的重点进攻,部署了好几种应对的方案和策略,可狡猾的敌人就是不上当,真的显示出了国军精锐师团的精锐所在:善于谋略,知敌先机,走一步看三步。这可怎么办呢?
粟裕在想,几次与国军进行的高度机动回旋,以求调动敌人捕捉战机失败在哪里呢?敌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是怕一旦被分割,灭顶之灾也就降临了,所以敌人集中的滚在一起,来来往往,谁也没吃亏,便宜自然也没讨到多少。如此打法实在对我不利,他又第五次调动敌人,以求歼灭来犯之敌。但效果不大,计划依旧未果。  
他想到了分兵避战。以调动分散敌人,创造战机。中央军委看出了粟裕的急躁,5月上旬指示:诱敌深入,要有极大耐心,要掌握最大兵力在手,不要性急,不要分兵。粟裕依据军委的指示,立即重新调整部署,主力东撤待机。
汤恩伯看到我军回缩,认为只要国军迅速跟进,即可实现第二步计划。于是一改稳扎稳打的战术,不待与友邻兵团协同,下令整编74师、25师为主攻,从垛庄、桃墟北进,限令12日攻占坦埠;第7军和整编48师各一部向沂水行动,主力集结于汤头、葛沟,策应主攻方向;整编83师一部向马牧池攻击,掩护主攻部队右翼,主力为兵团预备队;整编65师担负蒙阴地区防御。
司令汤恩伯的胃口就这样被粟裕钓了上来,失去了准确的判断力。这样一来,敌人密集的阵势被打乱。
夜已经深了,陈毅、粟裕仍然睡不着,提着马灯在看地图,在研究作战计划,喜事就这样的送上门来了。
身边的电话响了起来。情报处一名叫朱诚基的军官打来电话,他们抓获了一名俘虏,身上有一封密电,内容是国军第一兵团最新行动计划,国军将于明天上午发起全线进攻,74师是该兵团主攻部队,它将在25师和83师的配合下去攻打坦埠。
这样,两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几乎同时发现了部署于一兵团中间位置的74师,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左右,突出的露出了它的锋芒和犄角。
奶奶的,好你个74师。在华东战场上,你也把山东的陈毅、粟裕部队欺负的够戗,一退再退,丢人现眼不说,对中国革命的形势不利,陈毅、粟裕岂不成了历史的罪人。陈、粟这样想。
如今你给老子凸出出来,老子可不能再手下留情。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今儿老子就拿你开刀。粟裕拿着笔在地图上一阵来回的游走,最后在孟良崮划起了圈圈,在74师的身上打了个大大的差号,他在宣判74师的死刑。
看着粟裕的眉舒展开来,陈毅心里在乐。他知道粟裕是有办法的,这个后起之秀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果断而善思,远谋而精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他,无疑比交给其他人都放心。
因为陈毅对粟裕的了解可不是一天半天,在新四军时期粟裕就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消灭了不少的伪军,为抗日立下了赫赫战功。刘少日奇曾高度评价说:粟裕的一师创下了新四军抗日第一功。一个缺少军事才华的人是不可能有如此殊荣的。
“司令员,我建议,立即撤消对界湖之敌的作战计划,同时调集我全部部队,迅速集结,然后重点围歼74师!此计此战若能成功,敌人将会遭到大大的震慑,对扭转整个山东极为有利。”
“说下去,”陈毅不错眼珠地盯着粟裕,“听听你的充分理由。”
“其一:师正位于我军主力正面,不需要作较大的兵力调整即可形成5:1的兵力优势。
“其二:74师虽为全部美械装备,但受山区地形限制,重装备难以发挥作用。
“其三:该部为嫡系精锐,向来骄横,与其他国军(例如83师)矛盾很深,在我军顽强阻击下不会全力援救,而且目前该师态势突出孤立,两翼空隙较大,易于被分割。
“其四:正因为该部是国军精锐主力,战斗力强,一旦被歼将对国军造成实力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退一步讲,即便不能将其全歼,给予重创也将大大挫伤国军锐气,振奋我军士气。”
&“计划到是很好,可74师军官一水水是军校生,再加上久经战阵,军事素质极高,一旦拿不下来怎么办?部队伤亡过大,若不能及时补充,对后蓄战力会有极大的影响。另外,张灵甫的头可是难剃,可谓抗日名将,也可谓内战先锋,能力高的很,千万不要轻敌啊。”他看着粟裕,态度十分的诚恳,“更何况还有令人担心的,那会是什么都难于预料。”
“你的担心我也想过,不过机会只有一次,我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把握。”
看着粟裕坚定的目光,陈毅点了点头,笑容开放在两个人的脸上,也绽开在他们的心里。计划就这样的开始实施了。
张灵甫绝对不是省油的灯,74师绝对是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他对自己和所指挥下的这支部队有着百分之百的自信。几次较量中,陈毅、粟裕被自己赶得来回逃窜,早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哪怕是有了天大的胆量如今也成了过街的老鼠,胆子是小多了。他的心里有些洋洋得意。
副官进来了,“报告师长,离共军只有一步之遥了,离自己友军的距离又远了一些,这样突出追击是不是……”副官没说出来,“再追就到孟良崮了,对我军很不利。”副官补充道。
这几天的一路追赶,张灵甫也在心里不断的盘算着。
追,还是不追?
太凸出自己部队的位置,远离友军会招致灭顶之灾吗?
孟良崮就在眼前,山路蜿蜒,沟壑纵横,机械化是很难展开的,纵使是狮子,攻击力和防御力也会大打折扣的,生死岂不是悬在一念?
陈毅虽不是共军中的最强者,可也决不是泛泛之辈,更何况近期的粟裕可是长起了凤毛麟角。晋冀鲁豫的独眼刘来了个九战九胜,这边的粟小个子也来了个苏中七战七捷,威风的很,这样一支强大的军团是不容忽视的,那将是一场灾难。孰生孰死?
张灵甫的眉绷得紧紧的,整个作战车里烟雾缭绕,他已经抽了好几支的香烟,参谋长看着他在思考问题,坐在旁边也没敢吱声。他也在掂量74师的斤两,他的责任也是无比的重大。
“停车,”张灵甫下达了命令,他下了车。跟随着的车子都停了下来,副师长和参谋长都站在了他的旁边。他看着大家,哈哈哈的大笑起来。“中间开花,我要中间开花。决一死战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发报,”他向机要人员达了得意的口令。一封蕴涵着诡谲谋略的计划飞向了总统官邸。
南京的蒋介石笑了,敦促汤恩伯立即进剿陈毅、粟裕的电报飞来了,国军各军部、师部里的电话铃声不断的响起来,都是合作进剿的命令,都是违者杀头的警示,一个个绷紧了冲锋的神经。
犹豫再三的张灵甫终于为自己开掘了死亡的坟墓,他要为国军的胜利来个自充鱼饵,用牺牲自己的代价来吸引粟裕,让其他的国军部队来个反包围,真正的与共军决战,把陈毅、粟裕的部队扼杀在孟良崮,消失在广袤的华东平原。
他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陈毅、粟裕的身上。
这一招也真够很的。
这一招不失为一步好棋。
因为高傲的张灵甫有这个资本,也有这个自信。别看他是个跛子,可他的眼睛却不瘸,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这支部队是什么样的履历,粟裕要想吃掉74师是必难于登天。
他小看了粟裕,这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
被张灵甫小视的粟裕可没闲着,他命令按照原计划正向东机动准备围歼第7军的各部立即重返原地集结待命,12日下达围歼74师的部署命令:第1、4、6、8、9共5个纵队担负围攻,其中第1、8纵队从74师两翼穿插迂回,第6纵队从鲁南兼程北上,断其退路,这3个纵队负责割裂74师与友邻联系,第4、9纵队从正面出击;第3、7、10纵队阻击国军第7军、第5军、整编48师和11师,第2纵队保障第8纵队侧翼安全,并策应第7纵队;特种兵纵队集结于沂水、下位之间;鲁南军区部队截断临沂至青驼寺公路,并以一部袭扰临沂,牵制国军。定于13日黄昏发起攻击。
急于歼灭陈毅、粟裕的张灵甫在军事计划上是完美的,但过于骄横的他却犯了几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其一:他过高的估计了友军的协同作战。认为只要自己拖住陈、粟,友军就可以形成反包围事态,就可以迅速的缩小包围圈,靠近自己,来个里应外合。他没有考虑到国军长期以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关键时刻保存军阀实力,互不信任。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军是没有人会向前向前的。
其二:过于乐观的张灵甫只关注了作战的军事自身,忽略了双方僵持阶段的后勤保障。部队走上孟良崮,粮食自不必说,那水呢?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几万人的饮水怎么办。人可以几天不吃饭,却不能没有水喝。
其三:他低估了陈、粟的意志力。他认为陈、粟在遇到自己顽强抵抗下,在伤亡极大的时刻会犹豫,会手软,甚至会放弃,那对自己就太有利了。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陈、粟也是两个拼命三郎,在伤亡极大的情况下,硬是软不下来,一心要吃掉自己而后快,而自己的友军却迟迟靠不过来,中间开花的上等计谋硬是实施不了,他恨友军,他欲哭无泪,他最终失望了。
一招失算满盘输
战斗打响后,驻守孟良崮东南双候集的整编83师担任74师的右翼,在存乎一念的时刻,83师对74师被围幸灾乐祸,迫于蒋介石的催逼,不得不派出1个团的兵力向北攻击。83师师长李天霞在苏北与共军多次交手,深知粟裕的厉害。当57团团长罗文浪率部北进时,李天霞面带微笑地说:“夜间作战要多准备向导,特别注意来往的路,要多控制几条。”并且说:“你是很机警的。”暗示罗文浪保存实力,不必死战。结果,14日夜里,当罗部与6纵17师一接上火后,其第2、第3营迅即土崩瓦解,只剩下几百人被罗文浪带进了孟良崮。而且这个57团,属于一支由破铜烂铁拼凑起来的垃圾部队,全团装备低劣,士气颓丧,其中一个营还是从伪军中改编过来的,在苏北,曾两度被共军打得溃不成军,连团长都被生俘过。但是李天霞总能把它捣捣鼓鼓拾掇起来,并让它在历次战斗中去打头阵。这次李天霞又派出这个57团去应付74师,而83师的大部则退到青驼寺,远离了孟良崮坐山观虎斗。
从这件事情上看,如果国军积极推进,实施反包围计划,突破陈、粟阻援的防线是不成问题的。可遗憾的是国军的部队没有凝聚力。
黄伯韬的整编25师是74师左翼,他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的命令。凭借武器之利,到14日上午已将战线推到了黄崖山、狼虎山一线,由此给担任阻击任务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以极大的压力。
黄崖山距离主战场孟良崮12华里,两地仅隔一段开阔地带而相望,这道山峦自然成了整编25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黄崖山,谁就把握了这次大战的主动权,谁守住了黄崖山,谁便扼住了战神的喉咙!
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落在了6纵16师的身上!他们在与18师抢占垛庄的同时,16师开始了抢夺黄崖山的行动。48团作为其前锋部队,克服疲累、饥饿之苦,边行军,边睡觉,边跑步,边嚼炒米,终于在15日的拂晓到达了黄崖山主峰的山脚下。这时候,黄伯韬的一支先遣部队也刚好开到了西面山脚下。
比拼,就在这里展开;胜败,就在毫厘之间。
而74师呢!四面被围之后,开始与陈、粟正面交锋。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各自都吃了不少的苦头。
这也难怪,粟裕的部队处于攻势
整编74师困守待援,满眼所见尽是光秃秃的石山,石块,山里人家听说要开战,早已逃避一空,百姓逃难之前不仅坚壁清野,还带走了所有的食物,就连水井也都用石头填了起来。时值初夏,烈日当头,人畜饮水成为大问题,许多士兵因下山抢水而被打死,不少骡马因渴得难耐,咬断缰绳满山乱跑,还踏死撞伤了一些官兵。
张灵甫的一招失算导致了满盘皆输,可他从不服输,电报在不断的传递给校长。
为了解决74师的粮食、饮水困难,蒋介石命令空军副司令王叔铭从南京、徐州组织飞机,空运救急,但这些大饼、面包、馒头、大米,不少都落在了共军的阵地上。一些被俘的74师士兵对共军讲,白布上写上“工”字,飞机就会空投物品,这一招果然灵验,共军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许多“援助”。粮水虽然在不断的空降,可落在74师阵地上的却远远满足不了士兵的需求。
士兵的肠胃在咕咕的叫个不停,嘴唇褶皱,暴起了干皮,满脸的疲惫,一个个明显的凹陷下去。士兵们叫骂不迭,思想开始了倒戈,意志力也出现了动摇,战斗力在突显的下滑。看到这些,英武的张灵甫即使把枪顶在士兵的脑后,他也知道,老百姓以食为天,士兵也不会例外吧!但张灵甫绝不会投降,他要杀生成仁。
他继续组织人力在顽强的抵抗。
张灵甫的日子不好过,陈、粟的日子又何尝好过。
电话一个接一个的传回司令部,一个排全部牺牲,一个连统统阵亡,一个营也没了编制。巨大的伤亡数字在吞噬着粟裕的意志,他的心仿佛在战栗。那是他的兄弟,他的战友,他的亲人。他知道,包围圈在逐步的缩小,74师马上就要在空间蒸发,可增援的部队也在步步推进,有的甚至推进得很快,眼看着就要对自己的部队形成了反包围,敌人预想的结局在瞬间就可能实现,作为野司的军事主官他怎么能不急,他心急如焚,椅子上像按了钉子似的,坐是坐不下去的。
他的思想开始了斗争,面对各级军事主官在心疼自己的部队,有的在骂娘,有的甚至在指责自己的军事能力,粟裕闭起了眼睛,他狠狠的吸着香烟,过一会他又直直的看着陈司令,他在做最后的抉择。
陈毅也在进退两难,他苦苦的徘徊在进退的边缘。他知道,这仗打得太过于冒险,可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也真他娘的舍不出孩子套不住狼。他把手中的香烟头丢到了地上,看着渴求的粟裕,用浓厚的四川口音道:“调整部署,用最短的时间吃掉它。”一剂定心丸终于使粟裕的腰干挺直了许多,他走到了地图前。
命令:各阻援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阻止敌人的靠拢与合围。同时把第1、第4、第6、第8、第9五个纵除各以一部投入围歼74师中来。
命令:围歼74师的部队在我援军的支持下,迅速拿下孟良崮左右的羽翼和主峰,在24小时内全歼74师。
命令下达了,可各个纵队首长仍旧在为自己牺牲太多的战士而闹情绪,在为自己失去部队编制而不快。此情此景,陈毅高声说道,不要怕牺牲?少一个连我给你们补一个连,少一个纵队我给你们还原一个纵队。放心去打,要加狠加速。哪个要是不尽职尽力,我就撤他的职、查办他、杀他的头,这是铁的纪律。
陈毅的话缓解了纵队司令和野司之间骑虎难下的局面,高度强化了革命的纪律性。
粟裕也强调说:任何人不得言撤退!
就这样,一场将军之间的实力较量终于有了结果。
这是一场斗志斗勇的比赛,更是一场合作性的比赛,通过这场比赛,国共双方谁胜谁败,熟优熟劣立判。
孟良崮战役于
1947年5月13日晚开始,至16日下午结束。历时三天,以伤亡1.2万余人的代价,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3.2万余人,首开了歼灭蒋军“王牌”部队的纪录。
这个首开记录的人就是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大名鼎鼎的粟裕。
74师在孟良崮的覆灭落下了帷幕,举国震惊,举世震惊。然而有两个人更是震惊得不得了。
一个是蒋介石,他不相信自己全副美械装备起来的74师会在短短三天里消亡,这不符合军事事实?他的心里接受不了。当他听到噩耗时,他悲愤欲绝、老泪纵横:“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
一个是毛泽东,他震惊的是粟裕会有如此大的本领,简直是通天通神,险到了极点,幸运到了及至。他的心里乐开了花。接到战报时竟不敢相信:“这个粟裕居然真能‘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然后吃了满满一碗红烧肉以示庆贺。
透过孟良崮战役影子,许多参加过战斗而幸存下来的老战士在梦里都哭泣。太惨,太烈。
喜欢军事战争的人太好奇,总对孟良崮战役纠缠不清。输得离奇,赢得生疑。
但许多历史学家或军事研究人员的总体结论是:险中求,幸中求。
无论怎么说,历史是不会责备胜利者的。
诗云:孟良山上炮火灰,
壮士遗体赛石堆。
粟郎勇灭万夫将,
肝胆豪气过张飞。
(待续)写于2008年12月22日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ERROR:15) & 访客不能直接访问谁有致命谋略的小说_百度知道
谁有致命谋略的小说
请发给九八四一八九六八五球球点卡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天下策》《谋略雄心》这些小说有致命谋略的思想,可以去网站查看下,应该可以查到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小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继室谋略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