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些变化与abs与pp材料的区别二所体现的经济理论是否有本质区别

品史论今——都昌二中周清华工作站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高三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上传: 陈剑强 &&&&更新时间: 23:28:07
高三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009江苏历& 史& 试 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解析与评价】: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他开办了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1、(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请回答: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被罢官,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1)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和耕织,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政府按贫富等级向应该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靠血缘门第的世袭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
(2)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的精神;不畏困难的勇气;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3、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近代重大改革。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成为拥有私户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为止。&&《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习惯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因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日本政治史》
(1)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是什么?试结合史实分别说明。(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对两国的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3、(1)内忧外患。俄国: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的反抗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开明人士的斗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日本:幕府统治危机;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人民的反抗斗争;武士阶层的分化与不满;本方列强侵入。
(2)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日本则侧重向本文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共同影响: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都加强侵略扩张。
4、阅读下列材料:
(光绪帝)二十八日(日)遂召见(康有为)于颐和园之仁寿殿&&皇上曰:&国事全误于守旧诸臣之手,朕岂不知?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廷皆是,势难尽去,当奈之何?&康曰:&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彼大臣向来本无事可办,今但仍其旧,听其尊位重禄,而议政之事,别责之于小臣;则彼守旧大臣,既无事可劳,复无失位之惧,则怨谤自息矣。&&&上然其言。&&而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光绪帝向康有为询问了什么问题?(2)康有为对此提出了什么建议(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康有为这一建议的实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4)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4、(1)如何处置守旧大臣。
(2)不撤换守旧大臣,维护其高官厚禄,以减少变法阻力,逐渐提拔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由他们办理新政。
(3)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妥协达到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参与政权的目的,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破格提拔维新派,反映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导致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 &&《史记&卷六十八》
材料二&&&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三年,诏:&青苗钱不许抑配。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禁止,敢沮遏愿请者.按罚亦如之。&初,敕旨放青苗并听从便,而提举司务以多散为功。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乃欲得之,即令随户等高下分配,又兼贫富相兼,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王广廉在河北,第一等给十五贯&&第五等一贯,民喧然以为不便。&&判大名府韩琦言:&熙宁二年诏书,务在优民,不使兼并乘其急以邀倍息,&&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上乃出琦奏示执政曰:&&&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与之乎?&
&&& &&《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材料四&&&& 而且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实际结果却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草泽人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 一一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1)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市易法措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实践中的主要弊端。(3分)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变法成败的主观原因。(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1)原因:奖励耕织、军功;(2分)废除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平赋税;执法一视同仁。(2分)
(2)目的:抑制兼并;(1分)略(2分)
(3)变法者是否坚决推行。(1分)
(4)启示:改革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必须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并坚决推行。(2分)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2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
同作用?(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分)
(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分)
(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2分)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分)
7.(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神话: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结果不同: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8、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康有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4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分)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2分)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2分)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2分)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2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命令&&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这位紫禁城里的年青帝王甚至还&&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
材料三&& 康有为等改良派&&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9月,在康、梁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活动与《中外纪闻》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也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和惶恐,后党官僚荣禄、刚毅等人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亦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将文廷式驱逐回籍。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4分)
(2)光绪帝决心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请从材料二中举证说明。(2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4分)
(1)观点:以日本为榜样,实行改革。(2分)依据: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及文明程度与中国有异,不能轻易模仿;日本文化传统与我国相仿且改革已经取得了成效。(2分)
(2)加强中日两国交往;还想派康有为赴日本考察变法。(2分)
(3)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4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图
&&&&&&&&&&&&
图1 1853年&黑船事件&:佩里舰队叩关&&&&&&&&&& 图2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日本明治维新时&&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五&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1、图2之间的关系。(2分)
关系: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日本民族危机加剧。日本在推翻幕府统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节团历访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 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4分)
文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殖产兴业,积极修建铁路,兴办工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日本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度。(3分。如果只答:建铁路、穿西服、生活西化等直观的信息者给1分)
(3)据材料三、四、五归纳中日两中改革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2分)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1分)相似: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教育改革。(2分)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1分)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改革结果谈谈你的认识。(1分)
改革应全方位的;改革应有所取舍;应大胆废除旧的政治制度等(1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1)阅读材料一,结合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说明他们在改革中对待奴隶主贵族的不同态度,(4分)并扼要分析其成因。(4分)
梭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1分)。措施: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地位;组建民众法庭。(1分,任一点1分)
商鞅: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1分)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井田制和分封制。(1分,任一点1分)
成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2分)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2分)
材料二: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时)&&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的榜样;小学教育、农业革新和邮政事业则归功于美国。&&由此,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2)阅读材料二、三,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什么相同点?(2分)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2分)
目的: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方式:自上而下。(2分)
侧重点:俄国侧重于解决农奴的身份和土地问题;日本的改革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学习西方。(2分)
12.& l9世纪中期,正当亚洲各国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候,日本通过维新改革保持了民族独立,并迅速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而中国进行的戊戌变法却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原因有哪些?(3分)
& (2)上述两个事件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2分)
&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或变法)的态度。说明改革(或变法)对两国君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3分)
& (4)两国改革面临相似的背景,其结果却一成一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
(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剧;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3分)
(2)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发起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2分,其它言之有理同样赋分)
(3)都支持。(1分)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中国君主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分)
(4)评分说明:考生可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新旧力量对比、改革的措施落实、领导力量、国际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每答1点给1分,本问总分不得超过4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日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于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立即就任了内务御,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美]《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主张的核心内容。在当时的中国,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3分)
(3)材料二、三反映的史实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哪些重大影响。(3分)
答案:(1)内容:发展工业,以工立国。意义:进一步冲击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倡导发展近代工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2)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技术,大量引进人才,实行殖产兴业;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出现了分歧。(3分)
(3)影响:改变了日本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但仍保留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3分)
14.改革是社会发展变代中最为常见的现象。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两国都感受到来自欧美工业化浪潮的冲击及伴之而来的坚船利炮的威胁,都走上了改革之路,对两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国改革有相似之处,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和中国分别进行改革的名称是什么?(2分)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2分)
(2)依据两国国情,概括指出两国改革背景的相同之处?(4分)
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西学传播及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
(3)改革既然要除旧布新,就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上述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问日本改革者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中国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日本:改革之前,通过&武装倒幕&的革命手段将旧制度及其特权者铲除;改革中,通过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布&四民平等&等方式巩固革命成果。(2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2分)
(4)你认为日本的这次改革在该国的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如何?(2分)
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巩固日本近代天皇制度;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崛起为东方强国;没有彻底铲除封建残余势力,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任答两点给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人教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1923)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的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在政治上是如何革新的?(3分)
(1)设立议会,实行民主。(2分)&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改革政治体制,确立君主立宪。(3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改革进程的估计是什么?对改革之后的中国状况,材料三中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的?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对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影响?(3分)
(2)改革能使中国迅速走向独立和富强。认为中国社会有进步,但比起西方各国发展缓慢。日本明治维新是康有为变法的蓝本(提供借鉴)。(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梁维新之路不能拯救中国的根本原因。(2分)
(3)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丧失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品进出口锐减。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减到十三分之一,亚麻减到八分之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
&&& 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相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的,我想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下面解决好得多。&
&&& 材料三& 在贵族地主中分化出一批采用资本主义方式改造和经营自己庄园的资产阶级化贵族地主。他们为数不多,但是,它是农村中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根据年的统计,在沙俄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
&&& 材料四& 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年,生铁的产量由2 050万普特增至5 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 250万普特增至52 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 800万普特增至36 70()万普特。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1903年已近9千个了。
&&& &一均摘自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目的。(3分)
(2)据材料三三分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实际状况。(2分)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1)克里米亚战争破坏了俄国社会经济;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目的:为了维护封建贵族的统治。(3分)
& (2)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发展;但保留了农奴制残余。(2分)
& (3)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分)原因: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1分)
17.(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对此应如何评价?(2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2分)
评价:变法以救亡为目的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
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2分)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2分)
18.(10分)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868年4 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
(1)天皇是在什么背景下率领群臣宣读誓词的?(4分)
(2)从此,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方面是怎样开始的近代化进程的?(4分)
(3)由此可知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分)
(1)武装倒幕运动基本取得胜利;明治新政府成立。(4分)
(2)推行&殖民兴业&政策,先是创办国营&模范工厂&企业,后将一大批国营企业陆续出售给私人资本家,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4分)
(3)政府的大力扶持。(2分)&
19.(10分)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照表
国别&俄国&英国&比例
项目&生铁&26万吨&385万吨&1/15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国别&俄国&英国&德国
项目&铁路&1500俄里&15000俄里&10000俄里
材料二:下图为俄国贵族在宣读&二一九法令&&&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2分)
材料三: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2)材料三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2分)
材料四: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3)材料四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4分)
23、(1)材料一反映的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落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而造成的。它引发了材料二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2分)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
(3)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4)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但改革存在明显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4分)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09江苏历& 史& 试 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_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 &&海默&劳《甘地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分)&&&
(3 )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3分)
【解析与评价】:此题难度较大。一方面考生要准确理解材料,提取、概括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要具备调动知识、阐述、论证事物的能力。第⑴和⑶问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态度转变的原因和如何正确评价甘地。第⑵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
【参考答案】(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引自《论语》
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政要》
材料四&是岁(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198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1)主张:为政以德(或:德政、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反对暴政)。
(2)主要原因:暴政。表现:严刑峻法;赋税沉重;思想专制(坑儒)。
(3)治国思想:存百姓。(或: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联系: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或: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政绩: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或:民族联系和团结加强)。
(5)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
4、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并留下一段令人敬佩、发人思悟的师生关系佳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
材料二&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地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1)材料一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并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3)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
(1)柏拉图看重亚里士多德;了解他的特点,给予保护和宽容,同时进行正确引导。
(2)态度:亚里士多德对恩师尊敬但不盲从,敢于追求真理。(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说明:认为恩师柏拉图理念的最大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肯定世界是真实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启示:既要把老师当良师益友,又要独立思考,善于创新。
(3)创立吕克昂学园;其教学方式被称为&逍遥学派&。
5.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克伦威尔在纳西比战役中&&&&&&&&&&& 图二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材料二&&&&&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无不认为,克伦威尔在对英国历史作出的最显著的贡献中,首先是,在经过近乎十年的内战之后.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奠定了一个和平时期。&&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奥利弗&克伦威尔》
材料三&&&& 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国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图克伦威尔政治活动的性质。(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给英同带来&繁荣&的举措。(5分)
(3)指出材料三三中的克伦威尔的&革命活动&与(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的关系?(]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2分)
(1)性质:反专制王权的斗争(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2分)
(2)措施:将爱尔兰、苏格兰合并到英格兰;建立有序的行政机构;扩大海外商业利益(或颁布航海条例,或和瑞典等国签定商约);发展工商业;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改善法律。(任答5点得5分)
(3)关系:奠定基础。(意思相近即可,1分)
(4)观点:不同意。克伦威尔的作为符合英国资产阶级利益;
同意。克伦威尔否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判断不给分,任答其中1点理由,2分)
6.(和谐社会)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下图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各自是怎样实践的?
(2)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请列举其有利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
(3)在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上,近代史前期定都南京的两大政权各提出过什么主张?简述其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之道&的主张,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境界。②孔子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能成功;柏拉图三次游历叙立亚,希望改造僭主为&哲学王&,但最终也失败。
(2)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3)太平天国:&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绞杀。(或颁布《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迫于形势并未实行)中华民国:&三民主义&&天下为公&;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7、19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探索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走自己的路&。阅读材料(10分)
& 材料一: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 材料二: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材料三: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问题:
& (1)结合听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4分)
& (2)材料二中说毛泽东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造的民主革命道路指什么?(2分)
& (3)材料三中所说的&继承和发展&分别指什么?(4分)
&(1)救国理论:&三民主义&。(2分)主要贡献:创建民国.维护共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2分)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3)继承是指继承毛泽东思想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2分)发展是指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在结束最后一次绝食时向信徒们发表演说):你们不要把你们居住的城市与全国其他地区分隔开来。你们必须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恢复和平&&如果我们记得,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幸福繁荣。
&&(法)米尼克&拉皮埃尔、(美)拉里&柯林斯《圣雄甘地》
材料二& 印度为怀念圣雄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文铭刻着甘地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个美好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材料三&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甘地追求的目标,体现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2)据材料三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结合材料一、二对其作简要评价。(6分)
(1)追求民族和解、国家自由强盛。(2分)热爱和平、勇于牺牲自我的优良品质。(2分)(2)经济思想:发展印度传统的农村经济,抵制西方现代工业。(2分)评价:这一主张对号召、组织群众参加反英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抵制西方经济侵略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全盘抵制西方文明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取的。(4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危急关头,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建立大陆军,次日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参加独立战争的国际志愿人员约7000人),同时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了法、西、荷等国的援助。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国情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矛盾复杂、宗教矛盾不断、宗教的忍耐、顺从思想盛行,民族抗争意识薄弱,因此,任何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运动都是进步的。甘地的策略正是基于对英印双方优劣条件的分析,避免了暴力手段&以已之短,攻彼之长&的弊端,高度发扬了印度人民的传统美德。
材料三& 毛泽东说:&孙先生总是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当多少追随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 &他始终坚持了三民主义,并且发展了三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客观原因。(3分)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增强;各殖民地的团结合作;外国的援助。(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甘地在印度放弃武装斗争,实行非暴力的客观原因。(3分)
英国殖民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复杂;顺从思想盛行。(3分)
(3)用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3分)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国进行了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分)
(4)以上三个国家争取独立民主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你对此有何认识?(1分)
争取独立民主的方式要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1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民报》&&&&&& 图二《大总统誓词》&&&&& 图三《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1)有人说: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结合图片,指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分)你认为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发展还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2分)从孙中山的这些贡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吸收了欧美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内容(2分)
思想贡献:孙中山首先提出了&三民主义&(1分)后来,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又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分)
斗争贡献: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4)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的到来。(1分)
合理内容: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孟得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或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任答两点即给2分)
材料二: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2分)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2分)并指出他们在论述科学技术的作用时,主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
重大贡献:创立了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量子论(或提出光电效应),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2分)(2)
主要观点:爱因斯坦: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1分)&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分)
侧重点: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2分)
11.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封建帝& 王。回答下列问题:
& (1)&百代皆行秦政法&,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的主要贡献。(3分)
&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则是另一类历史人物的典型。他开创了令后人津津乐道的&&& &贞观之治&,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更以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简述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唐太宗为后人所称道的优秀的个人品质。(6分)
& (3)康熙在位60年(一说61年),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试以有关史实加以说明。(3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3分)
(2)轻摇薄赋,劝课农桑,与民休息。(2分,答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亦可赋分)击败突厥后,设置机构进行管辖,任用当地贵族为首领;与吐蕃和亲。(2分)善于纳谏和用人,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2分)
(3)平三藩,扫割据;收台湾,固海防;抗沙俄,定边疆;征蒙古,平叛乱。(3分,任答3点即可,如答西藏问题也可赋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二&& &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材料三&& &在皇帝(拿破仑)的庇护下,新贵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权,增殖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
&&《拿坡仑时代》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恩格斯为何说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2分)
(2)以史实说明拿破仑是&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3分)
(3)梯也尔所言&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3分)
(4)材料三中的&新贵名流&是指哪些人?在&皇帝的庇护下&,&增殖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说明了什么?(3分)
答案:(1)在拿破仑战争中,他所到之处,没收王室和贵族土地,将其置于帝国的统治之下,从而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并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到这些地区,动摇了当地封建统治的基础。(3分)
(2)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了《民法典》和《刑法典》,尤其是他的《民法典》,后来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模仿,成为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2分)
(3)不符合史实。因为法国大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力仍在继续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确立。(3分)
(4)指&新兴资产阶级&。说明了在资产阶级帝国内,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显著增强。(3分)
13.在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日京西社区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1981年,邓小平在对毛泽东评价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2分)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1分)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1分)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维护了毛泽东思想。(2分)
(2)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2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分)
材料二& 江泽民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日中国军网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面作了哪些成功的探索?(4分)
材料三&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日中共十七大报告
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改造道路;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分)
(4)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开创的哪些政治、经济路线或政策?(2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或改革开放);&一国两制&。(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摘自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二&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三& 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机器&&代表一种大罪恶。&&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
一一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四&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提及的&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1分)?材料二中&早六年革命&指哪次革命?(1分)在这&十三年&中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2分)
(1)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北洋军阀专制统治;(1分)辛亥革命(1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2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2分)
(2)提倡手纺车运动。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崇尚印度文明。(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与甘地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
(3)侧重点:孙中山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共和;甘地推翻殖民统治,争取自治。(2分)
(4)某历史兴趣小组想对孙中山和甘地作一个专题性研究,请帮他们列出一个适当的专题名。(2分)
(4)亚洲觉醒的先驱(&国父&)(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注:应为《民立报》,作者系音译),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
(1936年6月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自述)
材料二 下图为日《民立报》的影印件,记有&七十二烈士&的报道。
(1)材料一中&第一次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性质如何?(2分)
(2)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什么政体?(1分)
(3)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康、梁与孙中山及毛泽东三者所走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4分)
(4)材料一作为口述史料,应用于历史研究有何局限?材料二是原始史料,如果利用这两种是史料来研究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你有何看法?(3分)
答案要点:(1)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运动。(2分)
(2)赞成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分)
(3)分不清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主张。(1分)
道路:①康、梁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②孙中山:通过革命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③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3分)
(4)①口述史料受口述者及记述者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及片面性。(1分)
②第二问,分两个层次给分。w.w.w.k.s.5.u.c.o.m
第一层次:口述史料的使用要慎重,应该与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配合使用(1分)
第二层次:材料一为毛泽东本人口述历史,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最好与原始史料配合使用。(1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漠北的突厥、铁勒等部民众向唐太宗说:&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知诣父母。&
&&&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 材料二& 正是在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赴印度求法17年,载誉归国后受到至高礼遇,唐太宗令大臣、僧众出城高接远迎,又多次在宫中接见玄奘,与之谈经论道,倍加褒奖,颇有相逢恨晚之叹。朝廷还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经院,让玄奘在那里著书立说,传经布道。
&&& &&转引自傅璇琮《唐代文化研究》
&&& 材料三& 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 &&康熙《瀚海》
&&& 材料四&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 &&《康熙帝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漠北突厥族视唐太宗如父母的依据。(3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3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说明唐太宗和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相似态度及其共同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封建统治的角度,对唐太宗和康熙帝予以恰当的评价。(2分)
(1)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羁糜政策,对北方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3分)
&&& (2)相似之处:对少数民族绥之以德.使少数民族真心归附中央政权的领导。
&&& 影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分)
&&& (3)相似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影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2分)
(4)为封建盛世的出现奠基。(2分)
17.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下面的不同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的浓缩概括。
A.知人善用,开明开放。&&&& 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
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代号(3分)并说明相应的理由。(9分)
古代政治家&评价序号&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 &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创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
平定了三藩之乱;评定葛尔丹叛乱;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抗击沙俄,组织雅克萨之战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18.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4分)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你怎样理解&(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 (6分)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6分)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4分)
(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2)不同: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慎用刑法;文德治国,崇儒尊孔。(4分)
&理解: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3)贡献:平定三藩之乱;粉碎准噶尔贵族分裂企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4分)
&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西方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实行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蕴藏着危机。)(2分)
(4)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孔庙大成殿,上有清康熙帝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材料三& 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揉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3分)
& (2)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6分)
&(3)据材料三,为什么&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2分)面对当今&韩流&的强劲发展,我们应抱何种态度?(3分)
(1)礼、仁、中庸之道。(3分)
(2)目的:利用孔子思想维护统治。(2分)原因: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宝贵的遗产。(6分)
(3)原因:受汉唐文化的影响。(2分)启示: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分)。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二&&& 日拿破仑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是全法国的主人&&今天像在奥斯特立茨战场上一样,我是主人&&.但是我认为在拉法耶特的时候(指法国大革命前期)和我这个时期有一个区别:当时人民是主宰,而现在我是主宰&&
&&&摘编自《拿破仑与帝国》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仑统治的特征。(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统治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拿破仑。(8分)
(1)统治集团以资产阶级为支柱,吸收了其他阶级的成员(包容性,妥协性);实行个人独裁。(4分)
(2)顺应历史潮流,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人民主权原则,强压民主运动,与封建势力妥协。(8分)
21.观察下面三幅图片,回答问题。(16分)
&&&&&&&&&&&&&&&&&&&&&&&&&&&
&华盛顿像&&&&&&&&&&&&&&   孙中山像&&&&&&&&&&&&&&&& 甘地像
&(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试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4分)
&(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指出二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方式和结果的不同。(6分)
&(3)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三位&国父&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任意举出两种即可)(2分)
&(4)作为青年学生,三位&国父&的人生经历对你的成长有哪些重要启迪?(4分)
答:(1)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制订资产阶级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任意答出4点即给4分)
(2)方式:孙中山采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4分)结果: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甘地自行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完成既定目标。(2分)
(3)个人传记、相关专著、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答对2点,即给2分)
(4)不计个人名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民主&、 &自由&的人文情怀;不贪恋权位等优秀品质。(任意答出2点即给4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是&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摘自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日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摘自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
&&&&&&&&&&&&&&&&&&&&& 图一&&&&&&&&&&&&&&&&&&&&&&&&&&&&&&&&&&&&& 图二
&图一是日。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图二是日。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的关系。(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邓小平对这一路线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6分)
&(3)图一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4)根据图二分析,邓小平去世后,继任者为&下一个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 (1)材料一提出不以某一伟人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材料二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分)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发挥了领导作用。(6分)
(3)不符合实际。以邓小平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不是远离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6分)
(4)在党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分)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