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类还有很多外星高等智慧生物的星际穿越未来人类小说

您好, []|
研究发现氟氯烃可暗示宇宙高等智慧生物存在
[导读]科学家发现氟氯烃等物质可暗示智慧生物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探测完全有智慧生物才能制造的化学分子信号来寻找宇宙其他文明。
腾讯讯(Everett)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幻想对人类改造外星世界将其变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进行长时间的憧憬,比如有科幻小说提到我们要征服火星,可以先提升这颗红色星球的温度,同时将火星稀薄的大气变厚,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可使人类在火星上漫游而不需要穿着太空服,其中一种方案认为可以利用太阳能量并人为制造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将火星的温度提升至宜居状态。如果人类有一天能改变另外一颗行星的环境,那么技术更加先进的宇宙超级文明早已完成这项工程,因此有天文学家提出我们可以通过探测某些挥发(泄露)的物质来寻找智慧文明的存在。根据空间科学研究院的天文科学家马克•克莱尔(Mark Claire)介绍:“在我们的假设中外星智慧生物可以通过它们所处行星大气中的某些‘示踪物质’发现踪迹。”其中一种可能存在的“失踪物质”为氟氯烃(CFCs),该物质无毒并相当稳定,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日常生活中的空调机就是利用氟氯烃作为制冷剂,是典型的温室气体。科学家认为氟氯烃是完全有人类制造出现的物质,大气中还没有发现该物质的自发形成过程,如果外星智慧生物已经发展到这一文明阶段,我们就可以通过望远镜检测到遥远行星大气中氟氯烃的信号,这可能作为表明外星智慧文明存在的有力证据,当然我们需要排除可能来自地球的氟氯烃干扰。天体生物学家桑简•索姆(Sanjoy Som)认为氟氯烃作为文明工业化的一个主要示踪物质,这些大气污染的副产品可能泄露文明存在的踪迹。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到目前为止确认了数百了系外行星,发现的总数量已经突破上千个,但是现有的空间望远镜还没有分析这些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但是类似氟氯烃这样的物质应该较为容易被探测到,因为该物质的吸光能力以及方式与自然化学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不同。现在我们的空间科学研究已经到了寻找太阳系外可居住行星的阶段,在探测系外行星大气成分领域,我们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的详细分析。天文科学家马克•克莱尔认为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型对系外行星大气环境与气候进行建模,可能有助于发现氟氯烃等特殊物质的信号,也包括一些其他能代表智慧生物存在的有机分子。在此之后,我们将测试该技术是否能用于星际探测,并最终打造出能探测有机分子信号的下一代空间望远镜。通过对相关“示踪分子”信号的确认,来自全世界科学家都可以利用这个数据来对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进行比对。来自地外智慧文明探索机构的研究人员认为该提案主要侧重于从行星大气化学角度对外星智慧生物进行探索,而不是先前认为的通过探测无线电波信号或者脉冲光束来发现外星智慧生物的存在。研究人员认为还有一种工业上产生的物质是六氟化硫,同时也是温室气体,该物质也被认为可以作为寻找外星智慧生物的示踪物质。除了这些较为特殊的物质以外,还存在较为常见的气体,比如大量氨或者二氧化碳异常、氧气和水蒸气等,这些都是生命存在的可能迹象。本项研究可以帮助天体生物学家发现在恒星周围可居住区之外的外星生命,而所谓的可居住区是特定范围的轨道所构成的区域,这里的温度允许液态水的存在。本项研究可以帮助天体生物学家发现在恒星周围可居住区之外的外星生命,而所谓的可居住区是特定范围的轨道所构成的区域,这里的温度允许液态水的存在。而位于可居住之外的行星,比如太阳系内的火星,这颗红色星球上也存在一定的温室现象,但并不存在水蒸气和氧气。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honestsun]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科技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排行财经科普数码科技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其他高智慧生物?人类是否是 宇宙中孤独的高智慧生物 .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其他高智慧生物?人类是否是 宇宙中孤独的高智慧生物 .
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其他高智慧生物?人类是否是 宇宙中孤独的高智慧生物 .
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 文明的类型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类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暂,人类开始创造文明才不过几万年,发展科学技术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100亿至150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   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卡达雪夫提议,把文明分为三种:   Ⅰ型文明:它能掌握本行星的全部资源.就如同地球型文明,它能调集与目前地球整个输出功率相当的能量进行宇宙通讯,其能量为1016瓦.现在我们能够在一天之内环绕我们的地球,了解到地球上发生的事件,并且还可以离开地球到月亮上做闪电式访问.   Ⅱ型文明:它能够掌握自己的中央恒星和行星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其能量约为1026瓦.   Ⅲ型文明:它能够掌握自己的恒星系统的一切资源,其能量约为1036瓦.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建议,可以将三型文明按能量尺度分为10个次型,即以1016瓦为1.0型,1017瓦为1.1型,1018瓦为1.2型,等等.我们地球文明是0.7型的文明.这三种文明类型并非不可超越,但由于它们有质的区别,可以想象这种过程将是非常漫长而困难的. 外星文明方程式   在银河系中,存在着多少个具有文明的星球呢?1960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寻找外星文明可能的方法,是这样的一个公式: N=R*×Fp×Ne×Fl×Fi×Fc×L   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庞杂,它以一连串可能性的乘积来计算我们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少个文明社会(N).   R*代表我们银河系内一年之间新诞生的恒星数.宇宙空间是由超新星爆发飞散的碎片(平均每30年发生一次)和形成宇宙的大爆炸的副产品——氢气构成.渐渐地,受重力和新的超新星爆发冲击力的影响,这些物质集中于一个地方,慢慢聚积,最后变成一个恒星.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Fp指这样形成的新恒星,平均拥有多少行星的数值.恒星当中,有称为二重星、三重星的,拥有两三个一样大小的太阳,互相交替包围.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下无法形成行星.但是在我们太阳系里,不是有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巨大行星吗?这可以视为三重星,同时二重星、三重星有可能有行星.但是,恒星通常有几颗行星,这一点无法确定.   Ne表示在这些行星中,具备有生命发生、进化条件的几率.要使生命产生,就必须有很多液态水.但是,如果行星离恒星太远,水就会冻结成冰;太近则会变成水蒸气.为了使生命进化,又必须拥有岩古构成的陆地.如果行星体积过大,就无法拥有这些条件.此外,还要有大气,小行星有可能因重力不足而飘走,失去大气层.而且,自转周期太长的话,不仅昼夜温差太大,强风的不断吹袭,也使生命很难产生.   Fl表示在满足这些条件的行星中,实际上有生命存在、进化演变的比例.进化必须具有DNA,这是极其复杂、巨大的化合物所产生的遗传方法,这个形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Fi表示形成生命进化到智慧的几率.细菌、树木、草是无法进化成具有智能的生物.它们没有脑神经系统,也没有成长到一定大小所必备的脊椎.拥有神经系统和脊椎的最原始的动物是鱼.而鱼如果总是待在水里,一定无法进化成智慧生物. 首先鱼要变成有四只脚,可以在陆地上走路,然后爬树,再学会用手指抓取东西,还要进化到直立行走.这样,脚和手分工,再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就拥有充足的智慧了.但是,过程并不一定这样顺利.有生物存在的行星相当多,但如果只有细菌、植物、贝类这些生物,那么就难产生智慧生物.   Fc表示,智慧生物能够与外界进行联系的比例.现在地球主要以电波为星际间通讯方式,但在南美亚马逊流域深处,在新几内亚的深山里,有着未开化的原始人.他们不知道农耕和畜牧,制作铁器等金属用品的技术也很缺乏,只能使用简单的弓箭和棍棒进行狩猎.他们并非是最近才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几十万年以前就进化了的.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足以容纳无数次变革和经验积累.因此,拥有智慧生命的星球,未必都能达到高度文明,也就未必都能与外界联系,从而使我们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L代表的是文明的平均寿命.地球文明还不算高度发达,却已经面临核子战争和公害等问题的威胁.文明程度越高,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可能性越大,因为推动它进步和摧毁它的力量都很大,一个意外事件就可能使文明寿终正寝.假如所有的发达文明的寿命都很短,那么如果其他星球上有发达文明,现在早就可能有灭亡了.   我们无法推算L和Fc,因此对于N的数值,科学家们有着不同意见.卡尔·萨根计算出,在银河系中,每100万个恒星里,就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存在,而且他最多推算到每10万个恒星就有一个文明星球.所以萨根人为,在特华塞奇和杰特雷特居礼Ⅰ、Ⅱ这样距离很近的恒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   德雷克根据这一公式预言有4000个有交流能力的文明社会.阿西莫夫在《外得文明》一书中算出了53万个.   也有人对这个外星文明方程式提出疑义,从而否认银河系内除地球外还有发达文明.如前苏联的修克罗斯基,他认为其他星球拥有核武器,会因核战争而灭亡,因此发达文明的寿命非常短,银河系除地球外可能没有其他文明.   另一种意见是认为方程式预测值太多,不可靠.如美国天文学家麦凯尔·哈特,他认为假如银河系以内还有发达文明存在,那么它早就把银河系等殖民化了,不可能我们至今仍未发现它.这表明,银河系内除地球外没有其他文明,而银河系外可能有. 寻找外星文明的可能性   虽然我们推测在宇宙中、在银河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外星文明,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与人类建立直接联系,而让人类做着可能是无益的努力呢?我们能找到这些宇宙兄弟呢?也许他们也在寻找我们,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被阻挡在远方.这些原因可能是:   ⒈距离遥远.庞大的宇宙空间使相互联系异常困难.据推测,在银河系中,最大的可能结果是500个恒星产生一个外星文明,这样,我们只有找到501个恒星才有可能找到外得文明,根据恒星密度,500个恒星所占空间半径为35光年,这意味着最近的外星文明可能在35光年以外,我们向那儿发一个信号,最快也在要70年后才能收到回音.   ⒉频谱隔离.我们使用电磁波和外星联系,但是由于电磁频谱极宽,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使用何种频谱.   ⒊文明发展度.由于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假如对方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达到Ⅱ、Ⅲ型文明,那么他们就可能对我们不屑一顾,避而不见.如果对方的文明程度比我们低,他们也无法和我们相互联络.   ⒋其他生命形式.我们考虑的都是与地球文明相似的文明,但如果有其他生命形式呢,比如硅人,比如科幻小说中的蜘蛛人、小绿人,它们就无法和我们交流.并且假如它们是采用我们所未知的形式存在的话,我们也只好永远对它们保持未知.大家认为宇宙中有适合人类生存的外星球吗?_百度知道
大家认为宇宙中有适合人类生存的外星球吗?
我认为没有
提问者采纳
认为有,你认为没有,它就有,它就没有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5)这颗行星上要有水和一些必要的矿物质;4)最好有一颗像月亮一样的卫星;2)要有一个跟地球质量和体积差不多的行星,因为条件很苛刻;6)其所在的恒星系最好能像太阳这样远离其它恒星,我想总会有这样的巧合的:1)要有一个跟太阳差不多的恒星,但宇宙中的星球太多了。;3)这颗行星的与恒星的距离要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差不多。可能还有一堆条件,迫使其自转速度不至于过快,所以我觉得找个这样的行星真是个奇迹啊我认为肯定是有的,但应该不会很多
其他8条回答
我认为有!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
以下文为主要说明:
地球之外有多少适合居住的星球?
概要:在宇宙中别的地方发现生命的机会取决于宇宙中有多少星球能够维持生命的存在。电视大学的天文学家们运用新的计算方法时发现,所有星系里有将近一半都存在适合居住的行星。这个小组创建了大家已知的外星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星球都加入在一起。他们发现,他们所模拟的所有行星系统中,有一半的星球大气的重力不会灾难性地影响那些较小星球的轨道,也就有机会使生命得到进化。
在大约130个现在已知的行星系里有多少个星球像地球一样超越我们而存在呢?又有多少星球能像地球一样孕育生命呢?
在密尔顿 凯恩斯的电视大学里的巴里-琼斯、尼克-斯里普和大卫-安德伍德在最近的理...
肯定有,只不过按照地球人现在的科技水平,要么还无法探测到,要么探测到了也还没有办法到达。
肯定有,银河系有2000亿颗恒星,太阳只是银河系的普通一颗恒星,而宇宙又是大约3000亿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河外星系组成,按照概率算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太多了
现在人类已经可以观测到一千二百五十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大约含有千亿颗恒星,如果有千亿分之一的几率就会成为现实,这些地方一定会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的,只是人类还没有达到探测这些星球的科技。地球在宇宙中就犹如大海里的一粒沙。
  我想人类在宇宙中绝不会是独一无二的!你想,偌大的宇宙星球无数,怎么可能只有地球才能进化出智慧生物呢?只是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发现而已。但是像我们地球这样存在如人类一样高度发达的智慧生物的星球,可能只是凤毛麟角!因为一个星球要进化出像我们人类一样的高等智慧生物,得需要这个星球有一个漫长的没有发生毁灭生灾变的稳定时期 ,正好我们地球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可以说这是带有极大偶然性的!所以说,宇宙中存在高度发达的智慧生物的星球所占的比率不会很高,另外巨大的宇宙空间距离似乎成了智慧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即使有外星人存在我们也难以发现,更不知道他们生活在哪里?所以我们目前对外星人的情况可以说一无所知。你可以设想一下,连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都要跑上...
有或者没有没啥意思,反正我活不到那个时候
有你也见不到,除非真像小说里那样能开辟虫洞,穿越空间
肯定有4324
人类生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引子:开普勒望远镜退役】
日,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由于反应轮故障,无法设定望远镜方向,被迫停止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工作。8月18日,美国宇航局表示反应轮故障已经无法修复,正式结束其主要科学任务。自2009年3月发射以来,截至日,“开普勒”已经发现了2740个系外行星候选者,其中有58颗处于生命宜居带中,有可能诞生生命。“开普勒”发现的系外行星比之前所有的科学仪器发现的加起来还要多。“开普勒”的故障对于寻找外星人的事业来说,可谓一个重大打击。
宇宙中的生命
【外星世界知多少】
现代的天文和航天探测表明太阳系其他行星上并不存在人类熟知的技术文明。那么银河系呢?它包含了几千亿颗恒星和无数隐藏在它们光辉之后的行星。不应排除那里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
1959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想象力十足的文章《寻求星际交流》——它如今已被该领域的研究者奉为“经典中的经典”,两位天文学家科科尼和莫里森提出利用微波辐射来探测银河系其他文明的构想。随后,一位年轻的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于1961年提出一个方程,用来估测存在于银河系中的地外文明星球的数量。
【小贴士:德雷克方程】
N= N* x Fp x Ne x f1 x Fi x Fc x fL
N是银河系中高级技术文明的数量。“高级”是假定这种文明掌握射电天文学——就人类目前所知,两个星际文明要取得联系只能靠电磁波。
因为我们想从无数昏暗行星中找出特殊的一个,德雷克在等式右边放置了七个“筛子”——通过给这些“筛子”(因子)赋值,合适的星球就会像沙中淘金那样被留下。
N*:代表银河系中的恒星数,一般认为是4000亿颗,其中绝大部分处于稳定状态。
Fp:恒星具有行星系的概率,取1/3。
Ne:给定行星系中从生态学角度讲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数,取为2。
f1:确有生命出现并且在生态学以外其他方面也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比率。
Fi:住有智能生命且该种生命已经进化的行星比率。
Fc:有智能生命居住,并且发展了通讯联络技术的行星比率。
fL:技术文明延续时间占行星寿命的比率。
可以想见,在德雷克方程的变量中,从f1开始,参数取值的随意性在逐步加大。毕竟科学家只有地球一个样本可供参考,而地球是宇宙中的特例还是普通一星尚不得而知。
文明的发展应该是殊途同归的。但技术的进步包含了太多偶然,生物进化更是受到化学及地质,气象等多种因素制约。以地球为例,它形成46亿年来,只是最近几百万年才出现智慧生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因此地球的fL应小于10-8(一亿分之一)。而且我们不敢保证地球文明不会因天灾人祸而突然毁灭。按此推算,N值约等于10。当这么几个少得可怜的文明社会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时,同时存在于银河系内的技术文明数甚至可能小于1。也就是说,目前地球人是银河系中唯一掌握射电天文学的文明。
美国天文学家和科幻作家卡尔·萨根则认为有部分文明可以因学会协调个体与个体,群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而长存。这样,fL可以约等于1/100,而N值约等于 10的7次方(一千万)。
如果真有数百万个掌握技术文明的世界均匀分布在银河系中,那么两个文明世界之间的平均距离是200光年。假使我们接收到它们的信号,它们至少已在技术上领先我们两个世纪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地外文明》一书中对此做了更为详尽的推理。在综合考虑了恒星和行星天文学、有机化学、进化生物学、技术科学、历史、政治乃至心理学等因素后,他得出结论——在银河系中,目前有技术文明存在于其上的行星数目是530000颗。同时, 阿西莫夫坦率地承认,科学上某些最新的发现会使其推理出现漏洞,并极大地影响N值的可信度。
生命宜居带
【他们在哪儿?】
在科幻电影《星际迷航8:第一类接触》中,人类将在日与外星智慧生物发生第一次接触。由于人类建造的“凤凰号”飞船进行曲速航行的痕迹被宇宙中的另一种智慧生物——瓦肯星人的飞船探测到,于是它们改变航向,飞临地球。这是人类与外星智慧生物的首次接触。但是,现实中人类却从未发现外星人存在的迹象。
什么样的行星才有可能产生类似地球物种的生命呢?科学家提出了恒星周围“生命宜居带”的概念。所谓生命宜居带,就是指位于这个区域内的行星可以产生生命,并且能够长期维持生命的存在。在我们太阳系中,生命宜居带就位于距离太阳0.99~1.7个天文单位的宇宙空间内。
一颗行星位于生命宜居带内,并不表明上面一定有生命存在,还要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首先,这颗行星上一定要有液态水,而且液态水是长时期稳定存在的。以地球为例,行星表面的水存在了数十亿年以上,才能保证生命诞生和演变为高等生命。一个恒星周围的宜居带有内边界和外边界。如果超越内边界,行星过于接近恒星,表面温度就太高了,就像水星那样,不易保持液态水,更不利于生命发展。如果超过外边界,离恒星太远的话,温度太低,水处于冰冻的状态,生命也无法存在和演化。
另一个要素就是行星本身的质量。如果行星距其恒星恰好是1个天文单位,则要求行星质量相当于地球的0.5~10倍。如果质量太小,行星的引力就不足以保持维系生命存在的大气,也就没有了保护生命免遭致命辐射伤害的保护层;质量太大,又容易吸引氢,从而形成木星那样的气态行星,生命也无法生存。
此外,生命宜居带还涉及恒星在星系中的位置。比如恒星不能靠近一些太大的恒星,因为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最后阶段会发生猛烈的爆炸,产生强烈的辐射,不利于生命生存。因此,恒星在其星系中的位置也要恰到好处,就如我们的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
过去16年间,天文学家共发现7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不过,绝大多数已证实的系外行星都属于木星这样的巨型气态行星,或者是温度极高、轨道距离母星很近。也就是说,在这些星球上发现生命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尽管如此,科学家根据观测结果推算,银河系几乎每颗恒星都有一颗行星环绕,所以整个银河系约有1000亿颗行星。这其中大约有17%——即多达170亿颗——是大小与地球类似的行星。那么,这些行星中位于生命宜居带的又有多少呢?答案是约10亿颗。对于那些技术水平高于地球人的地外文明来说,适于居住的星球将更多。人类都可以定居在沙漠和极地,何况掌握高科技的外星人。既然有这么多居住地,为何“空置率”这么高?他们在哪里?
宇宙中广泛存在有机分子
【费米悖论】
1950年的一天,曾获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恩里科·费米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他在去吃午饭的路上,和同事谈论当时流行的UFO报导和阿兰·邓的漫画。漫画把市内垃圾箱的失踪归咎于外星人的掠夺。接着他们谈到未来十年内,人类能够观测到超光速运动的物体的概率大小。泰勒认为是百万分之一,但费米觉得接近于十分之一。然后话题又转向其他方面,直到午餐时费米突然问道“他们在哪里?”据其中一个在场人士回忆,费米当时用了几个估计的数值做了一系列的快速计算。依靠估算,他当时的结论是地球应该在很早以前被外星人访问过,而且被访问的次数远不止一次。
费米悖论在天体生物学中被表述为“大寂静”。即“考虑到宇宙巨大的空间和极其古老的历史,宇宙中应当存在许多具有高度发达文明的智慧生命,但我们却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证据,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矛盾。”拿银河系来说,它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即便地外文明发射的飞船以光速的千分之一航行,也只需1亿年左右就可横穿银河系。这个时间远远短于银河系的年龄。如果真存在外星人的话,按道理他们早该遍布银河系了。卡尔·萨根曾借《超时空接触》女主角艾莉之口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论断:“宇宙这么大,如果只有我们,是不是太浪费地方了?”
在费米提问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仍然令我们困惑。毕竟,几十年来,对地外文明无线电信号的搜索依然是一片空白。
费米悖论为科学家和科幻作家们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到目前为止,它已经被给出了不下50种解答。这些解答可以分成三类:
1.外星文明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无法发现或不愿承认;
2.外星文明虽然存在,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还未和地球进行交流;
3.外星文明不存在。
美国物理学家、科幻作家大卫·布林在1983年发表的《大沉默——关于地外智慧生命的辩论》一文中提出,人类之所以未能发现任何地外文明的踪迹,是因为存在着一种还不为人类所知晓的危险,迫使所有比人类更智慧的地外文明保持沉默。布林对这种潜在的危险并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描绘,而科幻作家福瑞德·萨伯哈根在科幻小说《狂暴战士》系列中设想的以消灭宇宙中所有有机生命为唯一指令的智能末日武器“狂暴战士”则为“大寂静”假说所猜测的危险提供了具体解说。在《狂暴战士》的启发下形成的一种对费米悖论的严肃解释就认为,宇宙中可能遍布着与狂暴战士类似的威力强大的智能武器,攻击甚至消灭了许多地外文明,而幸存下来的地外文明,则因为害怕引起它们的注意而不敢向外发射信号。所以人类至今无法探测到地外文明存在的实际证据。物理学家霍金也警告人类不要擅自向宇宙发出“我在这里”的呼唤,以防引狼入室。
在《三体Ⅱ》中,刘慈欣借罗辑之口给出了对费米悖论的解答:“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人类近代科学的发展仅有数百年的时间,与宇宙漫长的寿命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在近乎无边的宇宙时间和空间下,一个文明由单细胞生命逐渐演化至掌握太空航行技术的智慧生物,但还是没有发生文明之间的接触,这是因为它们可能与我们“擦肩而过”。它们在遥远的宇宙空间中发展其文明,空间的隔离使得我们无法发现彼此。更重要的是,可能其他文明早已灭亡了,而人类文明才刚刚开始演化。时间上的不同时性也使得“第一类接触”事件无法发生,可能一个文明离开了,而另一个文明才到来。也许,一些基于纳米技术的信息采集装置可能正遍布于地球周围,却完全不会被人发现。克拉克第三定律(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也暗示,远先进于人类的外星文明可能拥有不被人类理解的调查手段。
弗里曼·戴森
【宅人天堂:戴森球】
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卡尔达谢夫提出地外文明可能以三种发展水平存在:
Ⅰ型文明是只能控制本星球的文明,利用本星球的矿藏能源,在本星球上种植、生产和居住。人类文明就属于Ⅰ型文明。它可以达到控制核聚变产生能量的水平。
Ⅱ型文明是能掌握整个恒星和所属行星系统的文明。以地球为例,将来人类能掌握整个太阳系内任何天体的物质和能源时,就进入了Ⅱ型文明时期。它能掌握的能量强度是Ⅰ型文明的100万亿倍。
Ⅲ型文明是能掌握整个星系的文明。以银河系为例,它的直径为10万光年,拥有几千亿颗恒星。将来人类能掌握整个银河系的文明时,就进入了很高级的Ⅲ型文明时期。
一个Ⅰ型文明发出的信号,可以拥有大到足以令其周围数千光年范围内任何一部射电望远镜探测到的能量。Ⅱ型和Ⅲ型文明称为超级文明。对于这两种文明,其可探测范围甚至可以扩大到星系甚至整个宇宙。
如何才能成为Ⅱ型乃至Ⅲ型文明呢?曾经担任爱因斯坦助手的科学家弗里曼·戴森,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理论假设——“戴森球”,给出了可行的方案。
戴森认为,技术上极其先进的文明不是海难的求救者,他们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向太空发送信息。相反,他们会尽可能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戴森假设有的技术文明能够存活足够长的时间,那么该文明所在行星将难逃能源枯竭的厄运。这是每个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坎,所有文明若想迈过这道坎必然要走相同的路:建造一个巨大的集光器——包围恒星的球形太阳能板。天文学家们将这一超级建筑称作戴森球。戴森在他1960年发表于《科学》杂志的论文《人工恒星红外辐射源的搜寻》中提出了这一概念。这个概念很可能受到了奥拉夫·斯特普顿写于1937年的科幻小说《造星者》的启发。
戴森球能量体
建造戴森球并不需要科学理论上的突破。在绕日轨道上部署太阳能太空电站将是建造戴森球的第一步。当然,建造并部署能够包裹太阳的数量巨大的空间站仍远远超出人类目前的工业生产能力。戴森球被提出后就成了科幻作品中的常客。拉里·尼文的《环形世界》、野尻抱介的《太阳篡夺者》中都有类似的结构。
戴森球是一种环绕恒星的均匀壳体,这个壳体能够百分之百拦截恒星的能量输出。如果其表面能够居住的话,它能够为居民提供极大的活动空间。若围绕太阳建造一个半径为1个天文单位的戴森壳,其内壁面积至少为2.72×1017平方千米,这相当于地球表面积的6亿倍。这个戴森壳将拦截全部4.0×1026瓦特的太阳能量输出。这大概是人类在1998年消耗的全部能量的330万亿倍。至于原材料,拆解水星就好了。
对于居住在戴森球上的外星人来说,不让废热泄露到太空中有助于充分利用能源。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卡尔·施罗德就认为:根本无法把先进的星际文明从宇宙背景中识别出来。也就是说,低级文明是无法探测到先进文明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无法通过天文观测的技术手段来发现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这些先进的技术文明已经实现了乌托邦式的社会,他们不会产生任何我们可以探测到的废弃物。他们已经掌握了“绿色科技”,达成了与自然界的平衡,因此可以彻底融入自然之中,巧妙地和星系背景融为一体。或许在宇宙中,只有那些最终达成了生态平衡的文明才可以长久地存在下去。至于探测宇宙、获取知识的危险工作——要冒着冬眠失败或幽闭发疯的危险——交给能够自我复制的“冯·诺依曼式”飞船即可。外星人可以舒服地躲在戴森球中,在电脑网络上冲冲浪,或者看看已经复制到第N代的探测器又发回了什么有趣的信息。或者,外星人早已经在宇宙间逛腻了,他们只想安静一下。阿瑟·克拉克的《城市与星星》中就描绘了一个高度发达却内向的文明,在热闹地探索太空之后,把自己封闭在穹顶下达5亿年之久。
所以,观测不到地外文明的存在可能恰恰是外星智慧文明存在的合理体现,他们已经把自己藏起来了。
太阳每天向地球投射的能量是人类文明所需能量的1万倍。这听起来似乎很多,但人类工业文明才刚刚起步,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全世界能源消耗增长了一倍。如果仍以这种速度增长,四百年后,人类所收集和产生的能量将与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相等。或许我们也应该考虑建设戴森球,使自己“宅”起来了。(作者:赵洋;本文来自《科幻世界》)
Cool , Nothing He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际争霸2人类防御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