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圣寺 在祁太和县城关镇中心学校西6公里城赵镇在西建安吗

来自当知百科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12'5"-112°39'6",北纬37°4'5"-37°28'6"之间。平面轮廓呈东南至西北长条状。县城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山西省会太原市67公里。
  地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7/7f/4c7be156c5ed0.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27ca00e34897-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势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三类地区各占总面积的46.6%、12.4%、41%。山川秀丽,景色万千。山地峰峦重叠,沟壑交错,表层为土石结构,大部分为灌木覆盖,宜林适牧。丘陵地区表层为厚层黄土覆盖,粮丰林茂。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主要产粮区。全县土地面积854平方公里。
  祁县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9.9°C,年平均日照时数26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41.8毫米,无霜期171.2天。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涝、风、雹、霜等自然灾害,以干旱现象最为普遍。
  河流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8/85/4c7be.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3aef-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属汾河水系。共有汾河、昌源河、滹溪河、、阎灿河、王贤河等大小6条季节性河流。多年平均地面水径流量7037.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943.7万立方米,允许开采量为6597.4万立方米。
  祁县地当通衢,历来是山西省交通枢纽之一。古时有两条驿路通过。一条是秦陇等地北上必经之路,另一条是由晋中通往晋东南的孔道。子洪口,东有板山,西有白寺岭,海拔均在1100以上,沟宽500米,长20公里,双峰对峙,形成天然关隘,是进出上党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今,交通更加方便。南同蒲铁路东西向横贯县境,长20公里,设祁县、东观2个车站。祁临高速、国道108线、208线及大运公路纵横贯穿县境,乡村公路网络交叉。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04公里。
  祁县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祁县历史悠久,因古时有“昭余祁泽薮”(长杂草的积水地带)而得名。春秋时,祁地属晋,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即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他的城邑在今祁县的古县镇下古县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孙子祁盈因故被杀,食邑随之没收。晋分祁奚之田为邬(今)、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0/03/4c7be15972e2f.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2e03f6e01cec-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马首(今寿阳)、盂(今)等七部分。现在祁县的境地,基本上是从那时候确定的。
  战国时期,祁地属赵国。秦代,祁地属太原郡。西汉初置祁县。王莽篡汉,改祁为示,后复祁县。晋代恢复分封制,祁县属太原国,县城迁到祁城村。北魏时,祁县属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迁县城于今址。北齐天保七年废祁县。隋开皇十年重置县治,属并州。唐武德三年,属太州。后复属并州。金代,在县东南之团柏镇设帻州,县属之,不久帻州废,县属晋州,改祁为祈。元大德年间,复称祁县,属冀宁路。明、清两代属太原府。民国初年属。1937年底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解放后属榆次专区,后改称晋中地区。
  祁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百余人。如东汉王允,东晋温峤,南朝梁之王僧辩,唐朝温大雅三兄弟,宋朝王溥,近代渠本翘,还有著名诗人王维、、词人温庭筠等,社会贤达戴廷式寓居的丹枫阁,就在城内,是顾炎武、傅山等爱国志士聚会的场所。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以其严谨、周密的布局设计,精巧细致的建筑工艺,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广泛关注。近年来,许多影视剧组纷纷来祁县拍摄外景。上海同济大学、上河城建学院等高等学府,更把祁县显示明、清建筑风格的街道、民居当作实物教材,多次派师生前来实地考察、研究。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其间有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马家等十二处。1994年一月,祁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将以其辉煌的历史,永垂史册,以其灿烂的今天,光照后人。
  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a/a5/4c7be15abf787.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f1-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祁县祁县素以文风著称,历来注重教育。创办于金代大定年间的学宫及后建之昭馀书院,至今遗址犹存。1905年,渠本翘首倡创办校,是山西省最早的县办中学之一。1909年,力排众议,创办女子小学,开女子教育之先河。尊师重教相习成风,藏书、出版亦很可观。祁县图书馆现有藏书11.7万册,其中古籍图书5.03万册,善本图书3万余册,数量之多,版本之精,为县级图书馆少有。宋版书《昌黎先生集考异》系海内孤本,被誉为“国宝”。祁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达4600多件,其中古字画1000多件。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唐寅、仇英、蓝瑛、董其昌、清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所藏。
  。祁县为晋剧主要发祥地。同治七年(1868)创办的上下梨园,是较早的晋剧班社。张庄的荣升班也培养了众多的晋剧艺徒。晋剧爱好者们还组织了许多技艺很高的票庄社。对晋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祁县又是的发源地之一,为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曲,拥有剧目300多个。还派生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祁县武秧歌,表演方式以武打为主,采用传统武术套路,真刀真枪,具有独特风格。
  祁太秧歌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7/77/4c7be15bce10f.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3c-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宋、元以来,乡间流传之词调俚曲甚广,因其曲调优美,易学易记,由明及清,代代传袭。因受流传区域内方言音韵的影响,逐渐形成以祁县、太谷为中心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方剧种,初无剧种专名,笼统地称之为“秧歌”,1951年榆次专署在祁县成立“祁太秧歌研改社”,组织各县艺人作秧歌研改,后录入《中国戏曲辞典》,正式定名为《祁太秧歌》。秧歌词名俚俗,向为封建文士所鄙薄,清王朝省抚屡下禁令,民国八九年间亦下令禁演,但因多反映凡人琐事,有深广的社会基础而盛传不衰。最初之秧歌曲主要用于元宵社火,略事化装,随社火队在街头演唱,所以也称“过街班”或“踩街”。
  绘画。祁县人有绘画艺术之禀赋,王维以诗著名,而开文人画之先河,温廷筠以词闻世,亦善绘事。综观古建栏壁,器皿装饰,居室悬挂,或彩粉、或著漆、或瓷绘、或挂壁,界画工笔,线描写意,无处不包含民族气息而令人悦目。
  书法。 县人历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9/9b/4c7be15d1cb4a.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756f70ba5d55-1.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祁县风景来注重书法。古时为出仕必修,清中叶以来,多为从商实用。书法风格分两大种流派,或端庄遒劲,或清秀娟丽,时人称之为“买卖人字”。清代,收藏墨迹为一大时尚,最尊傅山,刘镛等名家。晚清以祁隽藻、赵子谦楹幅最多。商界炫耀其势者以悬张李鸿张、左宗堂条幅为容,国民时期常赞春、赵昌燮等近代书法名家手迹遍见于各大商绅楹壁。社会各阶层长于书法者有:韩定中、杨芳、渠本桥、乔思远、刘奋熙、乔上谦、乔佑谦、高锡华、赵维基、高叙宾、渠晋山、阎永年、贾家鼐、范叙宾之6幅条屏“石壕吏”存于民俗博物馆。
  社火。晋商社火发源地之一。社火是祁县人民渲泄欢快情绪的一种街头表演艺术,自娱自乐,粗犷豪放,集音乐、舞、美、技巧、武术于一体,贴近生活,经久不衰,成为盛世元宵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主要文化生活。具体形式有龙灯、背棍、撅棍、顶杆帆、火流星、抬扛箱、高跷、狮子舞、二鬼摔跤、张瓮背张婆、竹马、牛斗虎、旱船、刘三推车、抬轿、刀舞、棍舞、打花棍、踩街、月明和尚逗柳翠、扑蝴蝶、钻钱鬼、红鞋前程、彩车等。
  武术。有着“中国武术之乡”的祁县乡民有习武强身的传统,明、清、民初由盛。当时,受宗派观念影响,各门派授艺及严,多以老拳师为核心,以师徒关系进行传播和演练。新中国建立后,县体委不断组织各门派拳师进行表演、比赛、切磋技艺,并对县境内流传的武术门派、拳师、功法等进行了挖掘整理,使武术这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发扬。戴氏心意拳。戴氏心意拳为清乾隆年间本县小韩村人戴龙邦(年)所创。戴氏为祁县名族,明末清初历代为官。戴龙邦从小嗜好武术,青年时已成为很有名的武术师,以其精湛的武术才能,在河南余旗镇开设镖局。他坚持习武练功,以武会友,广交武术名家。几经寒暑,苦心钻研,集河南李政、山东金世魁、陕西牛希贤以及山西蒲州姬龙蜂所传心意拳之精华,同先祖戴芝所传受之柱功融为一炉,编创了具有独特功法的戴式心意拳。戴式心意拳形成后,传拳极严,。龙邦传子文量、文勋。文勋章传子戴五昌、同族戴良栋及表弟郭维怀。良栋传子戴魁,魁因抽染毒品,致使家境衰败,此拳开始外传,现已传至第七代。
  祁县民居建筑。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实现了二者和谐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中央电视台列入《中国民居精华》系列片,已介绍到国外。祁县古城明风清韵,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和,被誉为“双璧”。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含20个小院。整个宅院呈双“喜”字型,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所有场景都在乔家大院拍摄,因而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纸扎艺人,俗称“画匠”。主要从事于建筑物彩绘、油漆。由于民俗丧事冥祭对纸扎品德需求,这一附属职业反成为画匠的首要技艺。纸扎所用材料主要是泥巴、竹、秸杆和纸。凡是间所有,几乎都可以用纸扎制成。人物有方相魌头(俗称口口进宝)、侍俑(俗称美人人)、白鹤童、南极仙翁、十美女、引路菩萨、善财、龙女等。建筑物有亭、阁、院、戏台、金银山等。其余则鸟兽虫鱼、花卉盆景,应有尽有。其艺不可谓不精,而损物耗财助长迷信,实不可取。民国年初较知名的纸扎店,城内有郭、渠两家,贾令村“天顺公”林家、瓦屋村郭家等四五处。城内郭姓传人,曾参与永乐宫、、太原文庙、刘胡兰纪念馆、本县烈士陵园等建筑物装饰彩绘工程。
  祁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祁县中学生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举行罢课斗争,并深入农村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夏,祁县青年俱乐部成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和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1926年,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成立。1927年8月,组建中共祁县县委。同年秋,中共山西省委主要负责人潜居堡村,帮助祁县县委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工潮、农潮、学潮。全县4个区都建立了党的区委机关,并建立了16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八九十人。当时,祁县党组织的发展速度,以及农民运动的规模,在全省居于首位。
  1937年10月,祁县第一支人民武装--益晋织布厂工人武装自卫队诞生。1938年4月,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武士敏将军率领国民革命军169师,在八路军配合下,扼守上党门户子洪口,英勇出击,奋力拚杀,与日本侵略军激战6昼夜,捣毁敌军车10余辆,歼敌900多人,粉碎了日军打通白晋线的企图。
  1939年11月,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38年和1945年,八路军先后两次奇袭、强攻祁县纱厂,抢出大量布匹和其他物资。整个抗战期间,祁县是八路军前方指挥部与延安之间的通道之一,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曾从此安全通过。1946年2月,国共双方曾在县境内来远镇举行和平谈判。由于蒋、阎“假和真战”,致使谈判无法进行。3月11日,白晋战役打响,主战场即在来远镇罗山垴一带。阎锡山动用包括日军在内的2万兵力,南起沁县,北自东观,分兵进犯。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激战10余天,取得了白晋战役的彻底胜利。1948年6月,徐向前率中国人民解放军18兵团回师晋中。强攻子洪口,阎军倚为晋中屏障的“金刚岭”顷刻之间土崩瓦解。7月7日,攻克祁县城,腰斩同蒲路南北之敌。祁县人民箪食壶浆,全力支援了。 在战争年代,全县有997名烈士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
  明清两代,祁县商业繁荣,闻名遐迩。早在明代中期以后,祁县商人便结成了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祁县商帮。清代以来更有了长足的发展。祁县商帮的商号票号遍布国内通都大邑,水旱码头,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莫斯科,日本的东京、神户、大板,朝鲜的平壤、仁川、汉城,以及南洋各地,号称“”。故有“金祁县”之称。
  沧海桑田,兴衰交替。新中国建立以来,祁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由过去的粮食不敷消费一跃而为商品粮基地县。水利建设稳步增加,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稳步提高,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小麦、玉米单产名列全省前茅,苹果专供北京市场,养牛全省第一。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由小到大,从缓慢发展到迅速增长,已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品种多样,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玻璃、酿造、碳素、化工为全县工业4大支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00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3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5亿元。职工平均工资8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3元。市场活跃,购销两旺。
  建国以来,祁县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勤劳勇敢的祁县人民在这块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过去已成为历史,今人须着眼未来。今日祁县,有诸多优势:地傍山西省经济中心城市太原市近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利,运输业发达;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旅游资源特别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待于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向工、副、商业转化,繁荣第三产业。然而,祁县在前进的道路上,亦有不可回避的矛盾和不利因素:人口骤增,耕地锐减;生产资金短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在今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祁县人民将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极好机遇,正确认识县情,科学决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使古老而年轻的祁县更加美丽。
  祁县重要的旅游景点有:乔家大院,渠家大院,风景区,是山西重要的文化资源。
  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春秋晋“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至今仍被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等历史人物,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对人类社会进步,对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共党员、抗日民族英雄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令日军闻风丧胆。明清两代,考取文、武举人就有二百八十人,文、武进士十六人,唐、汉状元各一人,在春秋时期,祁人狐偃犯曾是辅佐晋文公重耳成就霸业的心腹重臣;有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流芳百世的祁奚大夫;在汉代,有足智多谋、巧使‘连环计’的司徒王允;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忠烈侍衔史;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文韬武略、出将入相的政治家、军事家温峤、王玄漠、王僧辩;有开国元勋温彦弘、、三兄弟;还有激浊扬请、嫉悪好善的著名谏臣王珪;有初唐诗坛泰斗王绩、王勃,中唐田园诗人王维,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五代乱世,还出了名宰相、史学家王缚;元末明初闻名中外的大文学《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乃祁县河湾村人氏,够人杰地灵吧。(有的可能有争议)
  字黄羊,大约生存于晋灵公至平公时代(公元前620-公元前532年)。春秋时晋国大夫,任中军尉。公元前570年,请求告老,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接替他的职务。不料,未及任命,解狐便猝然去世。祁奚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当时人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后世也把他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阎名村北有。
  东汉末大臣(137-192),字子师。初为郡吏,灵帝时任豫州刺史。献帝即位,任为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为董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故里修善村有王允衣冠冢,供后人凭吊。戏剧《凤仪亭》即由他的故事敷演而成。
  东晋大臣(288-329),初在并州为刘琨谋主,抵抗刘聪、石敦等异族侵略。明帝即位后,任中书令,很受朝士推崇。王敦专制朝政,他与庾亮平定苏竣、祖约之乱。不久病故于武昌。会善村旧有“温峤故里”、“温峤绝裾处”两座石牌坊。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根据温峤轶事,写成杂剧《玉镜台》。
  温大雅
  唐初大臣(?-627),字彦宏。公元617年,帮助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任命为大将府记室参军,专掌文书,李渊即位后,大雅关黄门侍郎。李世民诛建成、元吉。大雅曾贡献密策。世民即位,大雅官至礼部上书。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述李渊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颇详。
  唐代诗人、画家(701-761,一作698-759),字摩诘。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尚书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他早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主要为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风格。兼精通音乐、善绘画。北宋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绘画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始”。著作收入《王右丞集》。
  温庭筠
  唐代诗人、词人(约812-866)。本名歧。字飞卿。文思敏捷,精于韵律,参科举考试限押官韵,他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志,只作过国子助教一类小官,其诗词藻华丽,仅少树作品对时是政有所反应。词多写闺情,风格浓艳。现存词60多首,为唐诗人数量最多者中。其词大部分收入《花间集》。
  五代后周和北宋大臣(922-982),字齐物。后汉乾佑进士,后周太祖时官中书郎,平章事。世宗时为参知枢密院事。恭帝时,加右仆射。北宋初,任宰相,进位司空。一生好学,有藏书万余卷,著《》100卷,《》30卷,开史学“会要”体例之始。
  戴廷栻
  明末清初杰出的民族主义者、学者和藏书家()。明亡,建立丹枫阁,交结顾炎武、傅山等,以反清复明为政治目的。“一时名满天下”,一生著述很多,现仅有《半可集》传世。
  渠本翘
  光绪十八年进士(),1903年任外交部驻日本横滨领事。1904年任山西大学监督。1905年创立祁县中学,1906年,清政府将山西省阳泉等地煤矿开采权出卖给英商,全省各界群起保矿,共推渠本翘为山西保晋公司经理。1907年斗争胜利,赎回矿权并创建了山西省的煤炭开采业。
  武克鲁
  中国共产党员,民族英雄()。祁县独立营营长兼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夏家堡村人,祁县中学毕业。抗战初期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英勇善战,功勋卓著,敌人闻风丧胆。诸如“一颗子弹打鲁村”、奇袭古县据点“等战斗,都是在他指挥下制胜的。日,夜宿来远镇阎家山村,被敌人包围,在掩护战友突围中、壮烈牺牲。
  祁县十大旅游景点推荐
  第一:
  理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区,以重点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
  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的堂名。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
  第二:
  [[[晋商老街]]]
  理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晋商发源地之一。其中“晋商老街”2009年3月入围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评审推介”初选,当时全国名额只有16条街道。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以其严谨、周密的布局设计,精巧细致的建筑工艺,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广泛关注。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其间有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马家等十二处。
  祁县古城东西长850米,南北700米,周长三公里,整个城池形同占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旧时城墙砖砌到顶,外筑护城河,设四道城门,门顶筑有匾额,东曰“瞻凤”,西曰“挹汾”,南曰“凭麓”,北曰“拱辰”,十分雄壮。虽然因战争的破坏和风雨沧桑,城墙不复存在,但城内建筑保存完好,风韵格局依旧引人注目。祁县城区布局以十字口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以十字交叉为主轴架的28条街巷与之纵横贯通。严谨的布局体现了传统建筑设计方面的一贯风格。
  整个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庙、古店铺、古民宅于一体,结构合理,而且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建筑宏伟、完整的古文物群。这是祁县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城构筑、街道规划、民宅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不可多的的实物资料。
  1994年一月,祁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次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祁县视察,给予很高的评价。
  理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晋商文化博物馆,晋商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乔家大院、(灵石)、(太谷)组成“晋商大院”成为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预备。
  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第四:
  理由:祁县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祁县最美的一道自然风景,更是文化胜地,有着王维、温庭筠、罗贯中、杨延昭、顾彦武等历史名人痕迹。
  地址:祁县古县镇涧壑村,祁县东观镇西南10公里处
  祁县九沟风景区位于祁县东观镇西南10公里处,紧靠208国道西侧,北距太原市50余公里;风景区占有土地面积一千余亩,水域面积500亩,位居于、祁县古城、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等观光性景点的中心地带。
  祁县九沟风景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距此一公里的梁村古人类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区,唐代诗人王维、温庭筠、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均出生于景区周边村庄。此处也是子洪口战略要地,史书记载,宋代名将杨延昭的兵寨就设在九沟南一公里处的洛阳村。明末名人傅山、顾彦武等曾著诗赞美此处的秀丽景色。
  祁县九沟风风景区规划的内容由北山、南湖、东阁、西塔四部分组成,北山景区由三馆六园九洞组成,即:子洪口古代战争列馆、革命战争纪念馆、王维、罗贯中艺术馆;六园为玫瑰园、菊花园、牡丹园、长青园、姓氏 园、武体园;九洞为圣贤洞、鸳鸯洞、连心洞、知春洞、寻祖洞、山水洞、迎宾洞、烟雾洞、朝阳洞等。南湖景区有一岛二台三堤四园五桥六亭阁组成,即:喷泉岛;水上舞台;柳堤、花堤、杨堤;荷花园、毛竹 园、芦苇园、垂钓园;两吊桥、两拱桥、一曲桥;堤上水上六亭阁榭组成。东阁在东山梁建有道教文化小蓬莱阁景观,西塔以明代古塔为背景中国佛教文化名塔微缩景观。
  理由:祁县城内二当家,了解祁县晋商文化的必须,中国明清时代的原生态院落,历史著名的“丹枫阁”所在地。
  地址: 祁县古城南大街东
  祁县何家,在县城南街路东,是晚清以来城内的第二大财主,商号分布县内外,资财达1000万元,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仅城内就有七大商号,即永聚祥(茶庄)、祥云集(烟店)、晋昌源(铁铺)、天禄园(饭馆)、复清当(当铺)、义生店(油坊)、聚珍店(转运站)。这些商号在各地设分号、代销处、作坊等,在祁县商绅中排名第三。
  是继乔家、渠家后又一处有名的深宅大院,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内建有丹枫阁,除珍藏书、版、字画外,又是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反清志士和学者聚会的地方。院门为砖木结构挑角门楼,下置八仙石砖,里施木雕垂花门。进院门由西向东是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车马大院,甬道北是两座楼院。东面的明楼院是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院中部以过厅分隔。里院中又筑花栏,分隔为二庭院,东西约6米,用方砖铺地。
  北楼为主楼,二层楼房。前有出檐设廊,砖砌窗户外圆内方,七架木结构房顶,木构件上都雕有吉祥花纹,建筑工艺十分精湛。西面的称筒楼院,拱形大门,入门庭院中有戏台一座,多功能性,平时可作住房。进院便是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筒楼院。院有筒楼5间为砖木结构建筑,单坡顶、门窗均为砖砌拱形,也是晋中住宅的典型建筑之一。
  第六:
  理由: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川陕角衢”的必经之地。“昭余胜景”之一。
  地址:位于祁县城东北7.5公里的贾令镇
  俗名,位于祁县城东北7.5公里的贾令镇。贾令镇原是晋国祁大夫贾辛的宅院,后是南北商旅不绝的驿站,是“川陕角衢”的必经之地。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称为“昭余胜景”。楼以巧妙的结构,别致的造型,播誉三晋而保存至今,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河楼为单体楼阁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楼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3.5米,面宽五间,共有四檐三层,高达15.5米。楼的第一层有砖砌拱门,门洞长8米,宽3米,南北贯通,古为行人车马的通道。慈禧太后西逃长安的途中,经过这里,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楼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撑上部的木构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建筑,琉璃装饰,翼角层层上翘,斗拱整齐排列,整体感觉古朴雄伟,细部构件又玲珑剔透。顶楼上悬有大匾额一块,上书“川陕通衢”,颇为醒目,楼内原有木雕、泥塑佛像金刚,今毁。
  镇河楼始建缘由令游人回味无穷。相传,古时昌源河水泛滥成灾,给祁县百姓带来灾难,为避灾免祸,在贾令镇这块风水宝地筑了这座楼。从此,河水驯服,祁县便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现今楼上的两块匾额寄托着百姓的这种愿望,楼正面匾书“永镇昌源”,背面匾书“恩庇张姓,’,也反映了古时百姓的信仰习俗。
  第七:
  理由:渠家著名的老字号之一,最具代表晋商茶文化。
  地址:古城内段家巷北口
  长裕川茶庄位于山西省祁县段家巷北口的长裕川大院内。长裕川是明末清初祁县四大财东中首屈一指的渠家著名的老字号之一,也是晋商中开设时间长、规模大的茶庄之一。该院三面临街,院墙高耸,俨然一座城堡。四个院子共有房屋六十六间,占地面积二千二百多平方米。近年来,在省文物局、省古建研究所的一批专家学者指导帮助下,对长裕川大院进行维修改造和充实提高,将其开辟为晋商茶庄博物馆。走进长裕川,只见有一条宽敞的青砖甬道,甬道尽头是一座二层出檐阁楼,与大门阁楼遥相呼应。西南院门脸是一组具有欧式风格的大型青石立体浮雕,高十五米,宽十米,中间为大门,两侧为长方形窗户。门窗门楣框架全部由石雕砌成,窗沿石条图案精美,人物山水,草木虫鱼,栩栩如生;文房四宝,形象逼真。整个浮雕气势磅礴,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步入西南院,明楼高耸,由渠晋山手书的砖雕条幅庄重大方,凝重厚实,颇具功力。“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分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道出渠家称雄商界几世纪之根本。
  长裕川北面两个院子均为单坡顶四合院,高大明亮,宽敞舒适,巍峨壮观。其中,西北院曾是长裕川茶庄历任经理办公的场所。东北院主要陈展玉器,集中体现玉文化的精髓。玉石之路也许是丝绸之路的前驱,在沟通中西文明的通道上,最早输送的或许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和茶叶,而是驰名中外的和田玉。而玉与晋商的关系尤为密切。
  第八:
  [罗家祠堂]
  理由:罗家祠堂现为重点保护单位,为罗贯中籍贯的长久争论得到了有力的证据。
  地址: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
  祁县罗贯中纪念馆位于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南靠著名的九沟风景区,北靠南同蒲铁路、。现利用罗氏祠堂成立了罗贯中纪念馆,内陈展有罗贯中家谱、神轴以及罗贯中使用过的砚台等一批珍贵文物。
  罗贯中故居位于村中,门楼牌匾《天高月旦》,为清代竹溪山人所题。村内保存完好的有贯中墓、千年古槐树、文峰塔、镇河牛,已成为研究罗贯中和游客关注的又一个旅游景点。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人民网太原6月18日电记者罗盘报道:日前,由山西省祁县政协组织编写,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县政协文史资料《解读罗贯中》正式发行。该书用许多翔实的史料和图片,介绍了祁县发现罗贯中家谱并证明罗贯中是祁县西支乡河湾村人的全过程。罗贯中作为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奇才,他为世人留下《三国演义》、《水浒全传》等许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祁县考古爱好者杨立仁等,历时十年,发现了罗贯中的家谱、神轴、砚台、罗氏祠堂等一批珍贵文物,为解开罗贯中祖籍之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经考古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一批专家鉴定证明,罗贯中是祁县河湾村人。
  第九:
  理由:一代武术宗师,心意拳的开山鼻祖,由他传承发扬的心意拳已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就是这个理由值得您去游览。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资料推测大约生存于1713——1803年,享年90岁,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戴隆邦自幼酷爱武术,长年坚持练功习武,寒暑不辍。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到河南省阳县赊旗镇开设镖局,声名大震。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深受武林拥戴。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博采众长,集各地武术名家之拳术精华于一炉,终于编创出具有独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
  位于祁县古县镇小韩村戴街西部,门牌26号。宅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各带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院落宽敞、房屋高大,很有气派。值得注意的是屏门绘画、门道壁画、天花板及柁头梁图案都与武术有关。屏门上绘有练武图,门道壁画东侧为民间传说故事《刘海戏金蟾》,刘海取坐姿起扑状,武术动作逼真。西侧为《行僧图》。
  《戴氏家谱》共分四册,始纂于清雍正六年。由印有红色表格的白棉纸装订而成。高44厘米,宽26.5厘米。每页分3格,计15行。中缝有“戴氏家谱”字样。。
  第十:
  理由:对大家也许比较陌生的名词。虽然现在祁县还没有作为旅游区重点推广,但现在已经作为国宝级文物。2006年与渠家大院同时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继乔家大院地二批国家级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本县最早的寺庙,只是作为旅游还有开发。
  地址:祁县东观镇东观中学校园内。
  兴梵寺 现存东观中学校内。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原址东观镇西管村,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迁移今址,留存大雄宝殿,塑像在文革被毁。是祁县保存最早的一座寺庙。2004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列入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东观中学校园内。祁县东观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山西省教育厅命名的“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文明学校”、“全省十佳农村中学校”,山西省重点农村高级中学。如今兴梵寺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为东观中学增添了古朴、典雅的大雅之气,寺内的各种书籍供学生们在业余时间阅读各方面的知识。
  其他推荐:
  晋商镖局博物馆位于渠家大院以西30米,是渠本翘故居___九如堂旧址,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其建筑结构精致,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该馆内容分为五大系列:(1)镖局的形成与发展。(2)晋商著名镖局。(3)镖行行规。(4)传奇轶事。(5)心意拳的形成与发展。该馆陈列采用文字、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将晋商镖局的历史呈现在游客面前。国庆期同,将由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与众心意拳传人进行祭祖与授徒仪式,并进行心意拳术表演,相·信这对心意拳这一民间武术的发扬光大将起到积极作用。
  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原渠家经理院的主院内,较系统地向游人展现了目前征集收藏部分珠算资料和近千种各式各样的算具,揭示了作为晋商文化精髓珠算的博大和精深。馆内陈列着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个时期的算盘,有远古结绳记事、春秋算筹、古算书《数术记遗》中记录的十四种算法算具;其中最长的6米,最小的仅1厘米;还有较全面介绍珠算算法、算理的古代书籍,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家专门收藏、研究、弘扬珠算文化的博物馆。
  我国首家个人算盘博物馆在山西祁县亮相,该馆试展已来,已成为晋时期,晋商曾汇通天下,财雄四海,算盘是当年各大票号,商号中的必备之物。为算盘收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里汇集了古今中外一千多件算盘,形状各异,质地则从日常的铜、木、到金、银、玛瑙等。而算盘这一中国古代特有的运算工具在电脑如此发达的今天,仍还在中内外高科技领域广泛使用。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如珠算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计算。美国人至今出在一些高科技领 域做计算,原因是算盘不会染上病毒等。这些都让参观者惊叹不以。双鱼装饰木质算盘,是供对账时用的。
  紫金寺位于祁县来远镇南风沟,祁县、榆社县、县三县交汇处,距祁县城五十余公里,海拔1765.6米,是祁县自然保护区,也是山西中部尚未开发的一大胜景。这里一年四季风景秀丽,美景如画,植物茂密,松柏常青,紫气缭绕,丘壑峥嵘,风光雄奇,常年阵雨霖山。
  紫金山风光幽静,层恋叠翠,绿树成荫,花香鸟语,山、石、林、水、庙、洞组成一幅令人赞叹不绝的美丽画卷,更留下无数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有梁山伯的家乡梁坪寨村,有祝英台的家乡祝家庄村,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紫金山是一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名山,它既有“华山之奇险”,又有“峨眉之神韵”。
  紫金山顶有紫金寺,原名白龙庙。据现存完好的17块碑文记载:此庙最早修建于明朝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539年),中间维修不下十几次,都是祁县、榆社、武乡三县共同修建,由此可见该庙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是紫金山的庙会,赶集、唱戏、供奉、祈雨都是当地老百姓每年的头等大事,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因为某些原因停止活动。目前,紫金寺已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宗教局批准为中国佛教活动合法道场。
  山西省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位于祁县东部山地(来远镇、峪口乡),东经112&32ˊ38″—112&40ˊ55″,北纬37&4ˊ35″—37&17ˊ10″,总面积16000公顷。保护对象有金钱豹、黄羊、艾虎、天然次生混交林。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山区的植被恢复、天然林更新及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位于山西中部的榆社、太谷、祁县三县交界处有一座大山,因站在峰顶上能看到榆社、太谷、祁县、武乡四县的城郭,人们称之为四县垴,官名便是雾云山。据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曾在此山修行养道,至今还有果老凹、果老洞、拴驴桩、饮驴槽等遗迹。背靠四县垴,前面是七八十米高的绝壁,人到峰顶往下看只觉得头晕目眩,身心飘飘。在峰上有一座一丈多高的四角形石塔,由三块石头雕成的塔帽、塔身相叠而成,其上石松斑驳,模模糊糊可见“大齐十三年”字样。在塔不远处,有一石槽,槽内水深尺余,想必是饮驴槽无疑,传说不论天旱雨涝,槽内的水不溢不枯,可谓宝槽。
  遗产级别: 国家。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
  祁太秧歌源于农民田间劳作即兴吟唱,后加入舞蹈,加入故事情节,逐渐向戏剧化发展而形成一种璀璨的地方小戏——祁太秧歌。明代正统年间,晋中平原已流行当地民间艺人口传的秧歌,在历史变迁中,祁太秧歌由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组合的班社形式传承下来。清道光年间,祁县已有“同乐社”“祁太喜乐班”“祁太德威社”等诸多班社,民国年间更甚。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祁县、太谷为中心,辐射到文水、交城、孝义、、阳曲、太原南郊、清徐等周边十余县区的地方小戏。
  祁太秧歌是集音乐、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体,并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或一剧一曲,或一剧多曲,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主要反映祁县、太谷县及晋中农民的劳动、爱情等农村生活,情节简单,唱词多为排比句式,舞蹈动作活泼多样。表演质朴、简约、粗犷,很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祁太秧歌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简朴的表演形式和明快的适应性,对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法令,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发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更是研究晋商不可缺少的历史素材。
  遗产级别: 省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祁县城赵镇的剪纸艺术发源于公元前150余年左右的汉文帝时期,以王允故里修善村最为著名。两千多年来,这朵深深植根于百姓之中的艺术之花久开不衰,形成其独特风格,广泛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日寿诞、祭祀祈福等各种民间活动,表现内容颇为广泛,有表现生活情趣的,有体现道德礼仪的,有关于惩恶扬善的,有寓幸福吉祥的,有寄托美好希望的,其中多为吉祥作品。近年来又拓展到民俗系列,做出《百业图》、《千里送寒衣》、《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水浒一百单八将》等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遗产级别: 省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戴氏心意拳是我国内家拳种之一。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拳术。至今外人难窥其径。
  戴氏起源:戴氏心意拳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戴氏心意拳是先存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内讲究心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即六合)。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名戴隆邦,自幼爱好武术,后得曹继武先生传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传授内功心法(小周天功),结合各种武术(螳螂,八卦等)创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
  戴氏心意拳是“脱枪为拳”,意为从枪法中领悟出来的拳术。相传为岳飞处习得。“枪挑一条线”。故习练此拳时也是走直线往复。戴氏心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戴氏心意拳从创始后只传家人,极少传外人。(偶有传乡亲、外戚,是唯一的例外),一因此功不出则已,一出手非死既残,祁县有俗语:“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二因戴家后人基本靠保镖护院,习武吃饭。故即使有传,亦是皮毛。现河北人李洛能,当初求戴隆邦收为弟子,不允。李遂在戴家附近买块菜地,日日往戴家免费送菜。终于感动戴母,遂传功与李。然戴家身法,心法皆未传受,手法也只传授了每招每式的一半,戴氏的精华完全没有泄露。这也是现在外传的形意拳为何与戴氏招式名称相同,但套路截然不同的缘故。
  因此拳威力甚大,故戴氏传人很少与人比手。即使练功也在四下无人,或者深夜时独练。祁县有俗语:“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
  遗产级别: 省。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
  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以唢呐为主,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又可分为粗乐、细乐、两支唢呐加鼓钗的称“粗乐”。小唢呐做主乐,笙、管、胡呼为和乐的称为“细乐”。不论是粗乐或是细乐,均有明显的北方民族风格,激越昂扬,粗犷豪放,给人以振奋感。从明代以来,从事演奏的乐户地位低下,为人所鄙视。祁县称为“王八疙瘩”,习其艺者极为稀少,艺人之名不见经传,有则以绰号或小名留世。清末,祁县乐手大多师承高三忙,肉儿,王保儿等乐师,演奏班艺人散居各村,由赁铺牵线聘用,有事则聚。一九三零年,县内联系点主要有梁村,东六支、西阳羽、丰固、贾令、西建安、西六支等地,主要艺人梁村有回大头,东六支有二秃、木林、西阳羽有二旦,城北关满堂、满寿、黑木炭、二圪截等,艺人生活清苦,每在春节期间结伙“聒街”,走街串巷,登门入户献艺,讨得一些蒸食或钱财,以补不足。
  新中国建立后,婚事仪式中废除轿迎习俗,吹奏亦豁免,从艺者愈稀,一九六二年春节文艺会演期间,特邀吹奏艺登台表演,以二瞎子为首的南左班,以李四元为首的东六支班,以刘林保为首的丰固班,以及城南乐班,轮番演奏,各臻其妙。
  八十年代以来。八音会又滥用于丧事。但熟知古调者已不多。一九八七年,县文化馆指定专人从老艺人刘林保处挖掘整理出部分曲谱,以内部资料形式印行。
  遗产级别: 省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祁县小磨香油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制油方法,方法为:将90度水加入到磨碎的芝麻酱中,使其非油物质吸收膨胀,其中油脂被挤出。这种方法在我国有千余年历史,但从炒、打磨、磨碎到兑水等环节都凭经验操作,要有一定的手工技术,其技术含量决定出油量和香味大小,而且一般工人每天只能制油100斤左右。因为设备简单,不能完全符合工艺上的要求,因此设备效率也低。
  芝麻油中含不皂化物比较多,一般达0.9%至1.7%,其中最重要的物质是芝麻酚素。芝麻酚素在高温下能水解为芝麻酚。芝麻酚有特殊的香味,而压榨萃取的芝麻油由于芝麻酚没有高温水解而被破坏,不能形成芝麻酚,故基本没有香味。因此,同样以芝麻为原料压榨油称为芝麻油,而水代油制作的称为小磨香油,小磨香油的香味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遗产级别: 省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
  晓义铁棍、背棍是一项传统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它兴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民国初期,晓义村就以古庙座落划分为六个社,如“娘娘庙”、“三官庙”等。每个社有一到三组铁棍,二十多根背棍。到现在,晓义村铁棍还有六组,每个小组有一组铁棍。背棍每个小组数量不等,总共约有四十多根。
  晓义铁棍、背棍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注重小孩和大人之间的配合,每组单元之间的配合,表演者整体与鼓乐之间的配合。背棍下面的人步伐矫健,迈“八”字步,背力颠动,带动上面小孩子进行左右摇摆,形成整体形象,表演时双行或多行穿插,再加上腿脚有功的艺人还不时进行“滑行”表演,煞是好看。铁棍为每组上面有三个小孩子,均饰演一台传统剧目,如“铁弓缘”、“三姐下凡”等,上面的小孩摆动双袖,下面抬的人进行肩膀抬杆,一律迈“人”字步,抬左肩,迈右腿,抬右肩,迈左腿,前四人迈左腿,后四人迈右腿,随着鼓乐器的节奏腾挪行走,铁棍上下颠动,左右摇摆,再加上抬铁棍的人肩上一点杆的艺术表现。韵味甚佳。再加背棍均匀穿插在每组铁棍的人肩上一点杆的艺术表现。韵味甚佳。再加背棍均匀穿插在每组铁棍之间,鼓乐齐鸣、锣鼓喧天,场面十分壮观,极具地方特色。晓义铁棍、背棍多次代表祁县、晋中市、山西省参加全国大型庆典活动展演,博得了北京、河南、华东五省市等地及外国友人的文学喝彩,是北方社火的一朵绚丽奇葩。2006年入选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SCRIPT
  遗产级别: 市 。遗产类别:民间手工技艺
  祁城泥人起源于清代,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了清末,祁城泥人的技术水平已非常成熟,做法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祁城泥人发祥地位于晋中市祁县西六支乡祁城村,祁县西六支乡西南方向,距县城约4公里。
  社城人氏陆儿可谓祁城泥人始祖,他的泥人神情逼真,人们称他为“人人陆儿”。在冬闲季节,“人人陆儿”忙不过来时就会把街坊招来帮忙。久而久之,祁城成了“家家善塑、户户会彩”,每逢过年庙会,祁城人把自己的泥人拿到交城、文水、武乡、清徐、太谷等地叫卖。郭宝福、张进文老艺人就是祁城泥人的传人。祁城泥人以儿童玩具为主,而且还是民俗风情的载体,在制作上有“粗货”和“细货”之分。“粗货”是用模具生产,“细货”是以手捏为主的方法来制作,作品多样,有人物、飞禽走兽,做工精美,特别在着色上辅以蛋清,技艺独特考究。
  祁城泥人独特的艺术手法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素质,艺术出自民间,民间艺人用双手赋予这一团团泥土鲜活的生命,让它一代代传承下来。它以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形象、热烈的色彩,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遗产级别: 市 。遗产类别:民间手工技艺
  祁县城赵镇的剪纸艺术发源于公元前150余年左右的汉文帝时期,以王允故里修善村最为著名。两千多年来,这朵深深植根于百姓之中的艺术之花久开不衰,形成其独特风格,广泛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日寿诞、祭祀祈福等各种民间活动,表现内容颇为广泛,有表现生活情趣的,有体现道德礼仪的,有关于惩恶扬善的,有寓幸福吉祥的,有寄托美好希望的,其中多为吉祥作品。近年来又拓展到民俗系列,做出《百业图》、《千里送寒衣》、《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水浒一百单八将》等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遗产级别: 市 。遗产类别:戏曲
  武秧歌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村人贺朝奉学得精湛的拳术,并把武功融于舞蹈程式中,在家设武馆教徒。清嘉庆年间,武秧歌逐步向舞台化发展。道光年间,“同乐社”正式上演《清风岭》等十几个剧目。新中国建立后,温曲成立了“劳动人民俱乐部”,上演了武秧歌《白水滩》等十几个剧目。
  祁县温曲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戏剧化发展中派生出来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小花。它既不属于梆子戏,也不像秧歌剧,而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术有机结合的一个艺术品种。它主要的表演手段是武打。其剧目大都是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的武戏,由艺人自编自演,着力歌颂我国古代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武秧歌的主要代表剧目有:《吃瓜》、《卖艺》、《翠云楼》、《神州会》、《昊天关》、《木兰从军》等。武秧歌除了以武打为主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l.表演武打时是实打实,不采用戏曲武打中虚拟的程式套子,只有经过严格武术训练的人,才能登台表演。2.有的剧目全剧没有一句唱腔,全部是念白。有的剧目只出现少量唱腔,是采用祁太秧歌的曲调稍加改革进行演唱的。3.武打场面的音乐伴奏是采用的锣鼓经,如“四股头”、“五锤子”、“七锤子”、“乱家具”等。4.脸谱近似中路梆子,服装全部“小打扮”,不穿盔甲。5.武打道具全部是真刀真枪,不使用戏曲中制作的道具。
  1 、祁太秧歌 (祁县文化馆)
  2 、戴氏心意拳 (祁县戴氏心意拳协会)
  3 、晓义背抬棍(东观镇晓义村委)
  4 、城赵剪纸(城赵镇政府)
  5 、温曲武秧歌(古县镇)
  6 、小磨香油手工技艺(顾椿香油厂)
  7 、祁城泥人(西六支乡祁城村)
  8、祁县八音会(范青山吹奏班)
  9 、祁县民居建筑文化(祁县文化艺术中心)
  10 、祁县板话(祁县文化艺术中心)
  注:1:非物质文化资料主要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等。
  2.以上列为申请单位为“山西省祁县”。值得提示在祁县民间文化中广泛流传的第一批国保“晋剧”和第二批国保“心意拳”,虽然申请单位不是祁县,但文化均来源于祁县。
  3.“祁太秧歌”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1913年废祁州为祁县,属范阳(保定)道。1914年,因与山西祁县重名,改名安国县。即今河北安国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谷城县城关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