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钢琴曲,开头一直是左手在弹带伴奏的钢琴曲,然后谈几句突然右手谈一句12364

1. 新增扫二维码功能,可直接扫 VeryCD 网站影片页面的二维码,便能在应用上打开;
2.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1.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2. 在影片封面上展示在线视频的清晰度;
您的位置:
网友评论:
战争结束后,男主角在舞台上的钢协是什么曲目啊,就是电影结束的时候,出字幕了。
同上支持一下
那个曲子其实是肖邦的大波罗涅玆舞曲···后面的乐队只是加的
悲天悯人!
就突然想找原声音乐听
那个救了Szpilman的德国军官弹了一首《月光》有谁注意到?
回LS,注意到了……这部片子最让我震惊的就是,这么出色的音乐居然真的是AB弹的……想想在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哪部电影不是找替身呢……拿奥斯卡最佳男主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说~
只有11首根本不全。
钢琴家里面的有很多音乐,可是原声带下载并不全,一共才11首,都是肖邦的。里面还有别人的音乐呢,都没有录入。谁能给一个比较全的介绍就可以。。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都没说明,还有很多我记不清楚了,谁还记得麻烦写出来吧。我想去下载。。。谢谢。。
楼主辛苦了。。。很美得原声
下来听了一下也看了一下,感觉不是CD转过来的,或者发行商的母源本身就有问题。用软件测试看看再说。
这个是mp3音源的!!!如找不到CD音源的建议下小容量的Mp3!!!
原声音乐 -《钢琴家》(The Pianist)[APE]
十分感谢楼主的分享。。。电影还没有看过,先下一下原声来听听。
这是我见过做工最差的所谓“无损”,这位楼主恐怕使用的音源连320K的mp3都不是(尤其是基于lame引擎转换的),如果不是VC这种分享模式让楼主去上传网盘它肯定不做这么拙劣的作品了
引用(pipeman @ -21, 07:32 PM) 那个救了Szpilman的德国军官弹了一首《月光》有谁注意到?我
谢谢分享~说真的,最喜欢的钢琴曲目是最后在电台弹的那首,不知叫啥,以前有听过~感谢上帝是留下他的钢琴之声~
引用(phenix1695 @ -29, 02:50 PM) 回LS,注意到了……这部片子最让我震惊的就是,这么出色的音乐居然真的是AB弹的……想想在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哪部电影不是找替身呢……拿奥斯卡最佳男主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说~不会是真的吧???你是说所有在电影里面的钢琴曲吗???我怎么看不出来`=..=!
跪求楼主放源。。
跪求楼主放源。。谢谢了。。
那么好的电影,那么好的音乐,为什么没有源啊!!!!
引用(傻籽老表 @ -07, 11:17 PM) 引用(phenix1695 @ -29, 02:50 PM) 回LS,注意到了……这部片子最让我震惊的就是,这么出色的音乐居然真的是AB弹的……想想在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哪部电影不是找替身呢……拿奥斯卡最佳男主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说~不会是真的吧???你是说所有在电影里面的钢琴曲吗???我怎么看不出来`=..=!不是演员弹的,钢琴师里面的曲子是波兰钢琴演奏家Janusz Olejniczak弹的,电影中凡是弹琴的手的特写,都是Janusz Olejniczak的手,原声碟里面的音乐也是他弹的。电影里面基本没有演员的脸和手同时出现的弹琴的镜头,如果演员本身就能弹,导演就不用煞费苦心的去这样处理这些镜头了。这些都是相当困难的曲子,尤其是片尾曲,能把这些曲子弹顺溜就非常不容易了。要达到演奏的水平,还打动人心的,全世界估计都没几个。
多谢楼主分享!
感谢楼主分享
首先给以后要下载的报告:我今天下午已下载好,说明还是有源在放的,但是,我下载了将近一个半月,多亏我有这份耐心,本来我准备放着不删了,看看有楼上的说这个资源还不如MP3,我还要放着分流吗?我这两只木耳听听觉得蛮享受的.
谢谢楼主分享!非常喜欢!
i like it, how to download
谢谢楼主分享
古典魅力:《钢琴家》(钢琴:亚努什o奥莱依尼查克 Janusz Olejniczak 1952-)(Sony 索尼2002)(The Pianist)●中文名称:钢琴家●英文名称:The Pianist●作曲:弗雷德里克o肖邦 Fryderyk Chopin 、沃伊切赫o基拉尔 Wojciech Kilar ●钢琴:亚努什o奥莱依尼查克 Janusz Olejniczak 1952-、瓦拉迪斯劳o斯皮尔曼 Wladyslaw Szpilman ●录音时间:●唱片公司:Sony 索尼●唱片编号:SK 87739●发行时间:2002●唱片长度:58'28●唱片制式:●比特率:451(APE)●特殊说明:试听 ☆☆☆☆☆ DDD(35位专业音乐家评选的历史上250个最佳古典音乐录音——74、肖邦:第3钢琴奏鸣曲等。普列特涅夫。DG。75、肖邦:前奏曲。科托。EMI)(《留声机》读者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75个录音——28、肖邦:圆舞曲集,利帕蒂,EMI;44、肖邦:练习曲,波利尼,DG)罗曼o波兰斯基的《钢琴家》根据波兰籍作曲家、钢琴家瓦拉迪斯劳o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自传体小说改编,但波兰斯基在电影中倾注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情——7岁时曾经有过逃出克拉科夫犹太区的类似经历。电影的音乐主题则由肖邦的钢琴曲贯穿始终——作为一个钢琴家,肖邦的作品是Szpilman演奏曲目的核心部分。而波兰当代钢琴家Janusz Olejniczak的演奏也深得肖邦的精髓,唯一一首非钢琴曲曲目则是由与Roman Polanski经常合作的作曲家Wojciech Kilar为Szpilman一家迁入犹太区一幕所作的“Moving to the Ghetto,Oct.31,1940”,一种小心翼翼式的悲哀与沉痛;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中还收录了Szpilman本人在1948年华沙录制的肖邦的“Mazurka Op.17,No.4”的珍贵演绎版本。(虽然效果不是很好)2002年历史传记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又名:战地琴人、钢琴战曲、钢琴师)由著名波兰导演罗曼o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美国影星阿德里恩o布劳迪(Adrien Brody)主演。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钢琴家瓦拉迪斯劳o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阿德里安o布劳迪 Adrien Brody饰)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城市的毁灭》(“Death of a City”)改编。但波兰斯基在电影中倾注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情——7岁时曾经有过逃出克拉科夫犹太区的类似经历。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2003年,阿德里安o布劳迪凭借在《钢琴家》中的精彩演出,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得主。影片原型瓦拉迪斯劳o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又译为:维拉德斯娄o斯普尔曼、瓦迪斯瓦夫o什皮尔曼、斯兹皮尔曼)生于1911年波兰,是一位才华洋溢的犹太裔钢琴家,自幼追随名师学习钢琴,1931年到德国柏林的音乐学院深造,并写下多首著名的钢琴乐曲;1935年回国受聘于波兰国家广播电台;1939年9月,他正在电台现场弹奏萧邦的夜曲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波兰,首都华沙遭受轰炸入侵。自此他和一家人与邻居都被赶进在首都的“犹太人居住区”。他被迫开始逃亡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藏,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随时相伴。一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所打动,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这位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尔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一个城市的毁灭》(“Death of a City”,又译为:死亡的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波兰犹太人对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师》(“The Pianist”)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2002年导演罗曼o波兰斯基将其改编为电影,耗资3500万美元,2003年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在德国纳粹战败瓦解后,瓦拉迪斯劳o斯皮尔曼一生表演过2500场以上的演奏,并获得多次的世界大奖,日以88岁高龄逝世。影片原著自传体小说作者瓦拉迪斯劳o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又译为:维拉德斯娄o斯普尔曼、瓦迪斯瓦夫o什皮尔曼、斯兹皮尔曼)。论你是否为肖邦的钢琴曲着迷,看完罗曼o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后,这张原声唱片将成为珍贵的回忆。《钢琴家》在某些方面和《辛特勒的名单》非常相似,它们带给观众的感动也是相同的。在看电影时不得不为男主人公的遭遇而流泪,因为困顿饥饿的钢琴家拙于对付一个小小的罐头;因为他在重新触摸钢琴后,手指间流泻出如泣如诉的音乐;因为德国军官听完斯皮尔曼演奏后帮助他逃过劫难……听原声碟,脑海里电影情节一遍遍闪过。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深远、悠长的叹息,失去亲人、祖国的控诉,废墟上的哭声,痛苦、耻辱、恐惧……那些落在废墟上的眼泪,是为了在艺术中升华的人性。在最危险的时刻,音乐战胜了邪恶,唤醒了良知。如果你看过罗曼o波兰斯基执导的影片《钢琴家》(The Pianist),一定对这样一个情节记忆犹新。在德国迫害下饱受流亡之苦,最后躲藏在废墟里的波兰犹太裔钢琴家瓦拉迪斯劳o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被一位德军上尉发现了他的藏身处,当上尉知道他是一位钢琴家后,把他带到钢琴前,彷佛要看看这个身躯痀偻、狼狈至极的犹太人是否真会弹琴。斯皮尔曼气若游丝般坐在钢琴前,纤细孱弱的双手僵滞在琴键上,他的迟疑与冷冽的空气瞬间凝结成一股再也无法压抑的能量。他颤抖着,重重落下一个上升音阶。斯皮尔曼为德国上尉演奏的曲子,就是著名的肖邦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Ballade No. 1 in G minor,Op.23)。这首叙事曲在斯皮尔曼的演奏下格外令人动容,因为出生于波兰的肖邦,同样也饱受战火之苦,后半生流亡异国,他的四首叙事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的构成是一种变形的奏鸣曲形式,一开始时是沉重的缓板,4/4拍,前几个小节的序奏犹如故事的开场白,之后乐曲转为中板,开始叙述故事的内容,时而异常沉静,时而慷慨雄壮。结尾部则是强烈到再无法隐藏的激情,这一段是近乎戏剧化的地方,也是故事荡气回肠的终结。建议大家听一听的还有在影片开头与结尾斯皮尔曼在波兰电台的录音棚中弹奏的Nocturne in C-Sharp minor(升C小调夜曲)。曲调宁静幽雅,具有梦幻般的诗意,细腻地刻画了肖邦纯朴的形象,缓缓的速度自然地流露出如歌的情怀。近年此曲再为人们所熟知,在于它被用作电影《钢琴师》中的插曲,影片中的男主角,波兰犹太钢琴演奏家斯皮尔曼在波兰电台录音时伴着窗外的炮火声和楼房的摇晃弹奏的就是肖邦的这首《升c小调夜曲》,然而炮火最终将钢琴声打断。五年过去了,战后斯皮尔曼回到波兰电台,他弹奏的第一首曲子还是这首《升c小调夜曲》,就像斯皮尔曼在他的回忆录中写的那样:“五年的时间,对于这首《升c小调夜曲》来说,似乎只是一个短暂的休止,它好像只是被稍稍地打扰了一下”。说到《钢琴师》的电影配乐,肖邦的钢琴曲贯穿始终——作为一个钢琴家,肖邦的作品是斯皮尔曼演奏曲目的核心部分。本原声碟一共收录了电影中出现的11段配乐,其中10段为肖邦的作品,由深得肖邦精髓的波兰当代钢琴家亚努什o奥莱依尼查克Janusz Olejniczak演奏。唯一一首非钢琴曲曲目则是由与导演罗曼o波兰斯基经常合作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沃伊切赫o基拉尔Wojciech Kilar为斯皮尔曼一家迁入犹太区一幕所作的“Moving to the Ghetto,Oct.31,1940”,一种小心翼翼式的悲哀与沉痛。伊切赫o基拉尔Wojciech Kilar曾创作《吸血鬼》、《淑女本色》(The Portrait Of A Lady)等电影配乐。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中还收录了斯皮尔曼本人在1948年华沙录制的肖邦的“Mazurka Op.17,No.4”的演绎版本,虽然效果不是很好,却亦珍贵。本张原声CD收录了钢琴诗人肖邦大量经典作品,加上亚努什o奥莱依尼查克Janusz Olejniczak的精彩演绎,因而也是一张古典音乐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品。亚努什o奥莱依尼查克 Janusz Olejniczak,生于1952年,是一位波兰钢琴家,对肖邦作品的演绎举世闻名。演奏肖邦的音乐需要特别敏感的处理,每位钢琴家都能弹肖邦,但只有真正艺术家的手指,才能发掘出作品完整的美。要善于在音符中发现,更要在音符之间发现,因为肖邦音乐的丰富内涵在乐谱上是承载不下的。亚努什o奥莱依尼查克是位敏锐非凡的艺术家,能够感触到每一个音符,和所有音符间的一切。1970年的第八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给他带来了声誉,至今在波兰国内外首先还是以肖邦音乐的杰出阐释者而闻名,虽然他同样还有其它的丰富而广泛的演出曲目。在电影《钢琴家》中,阿德里恩o布劳迪(Adrien Brody)扮演的男主人公瓦拉迪斯劳o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演奏钢琴时,手部的特写镜头都是由他来出演的,所以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演奏钢琴的手其实是亚努什o奥莱依尼查克Janusz Olejniczak的手。在影片中由亚努什o奥莱依尼查克Janusz Olejniczak演绎了八段肖邦的乐章,他以其娴熟精炼的演奏技巧让肖邦的这些旧曲目重注活力,散发光彩,特别是影片结尾的钢琴交响乐版“华丽波兰舞曲”,更是让观众悲伤郁闷的心情得以尽情的释怀,同时也为影片划上完美的休止符。肖邦:夜曲和即兴曲 Chopin-Nocturnes Impromptus肖邦夜曲01、升C小调夜曲Op.20(表情丰富的缓板)(遗作)约作于1830年。此曲目前都称为《夜曲》。可是1875年,赖特格贝尔把另三首玛祖卡舞曲与此曲合辑初版时,标题为“慢板,并另加”表情丰富的缓板“的字样。后来,勃拉姆斯手抄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标题的“慢板”字样删掉,所以当它被收录在普莱持科布社出版时全集里时,曲名就叫“表情丰富的缓板”了。02、C小调夜曲Op.2(遗作)约作于1837年。这首夜曲只有四十五小节,曾与降E大调“最缓板”合辑,于1838年在华沙出版,后来被埋没。到了1937年再版之后,才引人注目。03、降b小调夜曲Op.9-1。作品九号中有三首夜曲,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作于1832年,献给玛丽o普勒耶夫人,模仿自费尔德(John Field,)。费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是夜曲的始创者。肖邦到了以后的同类作品,费尔德形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首夜曲非常优美、情绪丰满。尼尔斯评介:“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从这些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乐曲为甚缓板,三部曲式。中段由八度奏出的降D大调旋律非常甜蜜,此曲的魅力也在于此。这首第一号,降B小调,甚缓板,3段体,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D大调。04、降E大调夜曲Op.9-2。作于年,回旋曲式,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05、B大调夜曲Op.9-3。作于年,稍快板,三部曲式。典型的沙龙音乐,没有爱怜,在情绪上却充满馨香。这不是一首梦一般的夜曲,而具有快活诙谐性格的暗示。第一段优雅而带几分媚态;第二段转为B小调,激烈的戏剧性情绪,有进行曲风格旋律;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后进入非常优美的、充满魅力的尾声。06、F大调夜曲Op.15-1。作于年,作品十五号有三首乐曲,其情绪的真挚、旋律的优美、构成的巧妙,都超越了作品第九号。这首夜曲采用行板,三部曲式。开始是清朗典雅的行板主题,其旋律中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构成的转交尤其醒目,这个雅致的旋律非常具有魅力。中部是有魄力、近似暴风雨的激情部分。当它结束时,一切又回复到开始时优雅的情绪。07、升F大调夜曲Op.15-2。这首升F大调夜曲是肖邦所作的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采用甚缓板,三部曲式。安祥的主题徐徐奏出,它柔和而甜美,充满了憧憬和幻想的色彩。这一主题在发展中采用了许多装饰的变化音,华丽而流畅,使乐曲的情绪出现了起伏,时而骚动不安,时而如泣如诉。接着出现上行后滑下的音调,使乐曲更为抒情柔美。中间部乐曲速度加快,情绪起伏也逐渐增大,在如同流水般的五连音音型的衬托下,中部主题在高声部轻声咏叹,表现出一种不安和希冀。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主题及其装饰性的旋律发展,在宁静而充满了希望的情绪中结束。尼尔斯评介:“外界的温暖及光渗透到心里,装饰的华彩音像蜘蛛丝似地飘然在我们周围舞蹈。第一段为甜蜜的回忆,中段为不安的情绪,但太阳并不失去其温暖,反而稳住了沉着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那一道彩雾慢慢地消失。”08、g小调夜曲Op.15-3。肖邦曾在本曲的草稿上写道:“在《哈姆雷特》上演之后”。而在经过思考之后,他又抹掉了这句话,改写:“不!还是任意地去想像较好”。由此我们不难知道,肖邦作曲时的灵感有些是得自于诗句。这首夜曲,受到《哈姆雷特》的影响有多大,那是我们无法知道的。不过,那部富于深刻的哲理及心理的悲剧《哈姆雷特》,曾给予肖邦深刻的印象,使他在创作的发展上,寄予很大的希望是无庸置疑的。乐曲采用慢板,二部曲式。第一主题在呻吟、悲叹、啜泣中带有反抗发展到顶点,音乐才渐渐地平静下来,在优美的转调后出现幽静的钟声及安慰与希望的第二主题。09、升c小调夜曲Op.27-1。作于1835年,这是肖邦夜曲中最阴郁、最壮大的一首。哈涅卡认为中段有贝多芬的风格。乐曲虽然短小,却充满了肖邦的天份,可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他顶峰时期的杰作。库勒普斯基说:“在此我们的肖邦完全脱离了菲尔德风格,肖邦此曲的“诗情穿上了厚重的魔术外衣。”慢板。第一段在六连音的伴奏下右手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过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逐渐获得力与热而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10、降D大调夜曲Op.27-2。与第二首(Op.9-2)、第五首(Op.15-2)同样著名的夜曲。洗练,完整的结构,在优美的感情中含有流畅的忧郁,它扩散开来,其甜美令人失去元气,因其中散发着“毒素”之故。我们不可吞饮这三度及六度音,如吞饮了,必须以巴赫、贝多芬的解毒剂才能化之。优美而平衡回旋曲式,持续的缓板。第一主题柔美而略带伤感,具有夜曲典型的深思而又抒情的特点。第二主题用音程装饰,凝练而优雅。两个主题经过3次装饰,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反复。忧郁的情调在展开过程中有时变得热情洋溢。11、B大调夜曲Op.32-1。作品三十二号包括两首夜曲,它们没有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乐曲那种甜美的旋律,也没有戏剧性的效果。不过它们有着温雅的情绪和亲切的感觉。尤其是第一首B大调,可以看出它的优美、梦一般的单纯的风格。它在音乐上的特征是旋律经常中断,突然地插入延长记号,然后是优美的装饰乐句而终了。最后的尾声,以非常剧烈的姿态及强烈的热情兴起,这也是此曲最有价值的地方。自始至终用行板。库勒普斯基曾说:“此曲如莫扎特的咏叹调一样简朴”。而哈聂卡认为,此曲尾声“像是敲击着悲剧的大鼓,像是暴风雨般的宣叙调尾声,与梦幻般的开头部分形成强烈对比。”12、降A大调夜曲Op.32-2。慢板,三部曲式。第二主题出现时,变气氛为暴风雨似的热情;第一主题再现时,受这种热情影响而出现摆动的情绪。13、g小调夜曲Op.37-1。作于1838年,作品三十七号包括两首夜曲。这首g小调夜曲自始至终用行板。此曲作于肖邦与乔治o桑一起在马尧卡岛回国之后,库勒普斯基称此曲为《乡愁》。14、G大调夜曲Op.37-2。这首夜曲是肖邦在赴西班牙马略卡岛的航海旅途中得到的灵感。乔治o桑在日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对乐曲的内容有明显的暗示:“那天晚上,天气暖和,四周黑漆漆一片。只有后而跟来的波迹的粼光在辉映。甲板上除了舵手们其他的人都已入梦。唯独他(指肖邦)无心睡,通宵地唱个不停。不过,为了怕吵醒他人,他只能用非常低的声音在哼唱。或许他自己也在半睡眠状态也说不定。我听了他的歌唱,不知有多久,总是听不厌,因为那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曲调。肖邦常配合着节奏,以我们所听不惯的节拍来歌唱。他的歌声像是随风飘浮的烟雾。那歌声并非一般的歌声,只是像梦中的自言自语,一股未被任何事物影响的心声。但是它们都有配合着船身的摇摆,配合着黑暗水中清晰的音调,甜蜜地像是被单调的形式绑着而茫然地即兴演唱。”按上面的描绘,再来听此曲,会在音乐中仿佛又看见那段情景。乐曲采用小行板,在低音部不断起伏的伴奏中出现重音,似表现船的进行,其间丰富的和声描绘出水上辉映的粼光。接着出现舵手之歌,按乔治o桑说法是肖邦自己梦幻中的自言自语。歌声消失,船还是继续在夜海中飘浮,再传来低声吟唱,摇动的曲趣反复,船渐渐在远处消失,黑暗的水中隐约的舵手之歌。不久,再度传来舵手之歌,但这次是用低声吟唱。旋律是以肖邦风格的半音阶来处理,摇动的曲趣反复,歌声更平滑下沉。船逐渐在远处消失,然后从黑暗的水中隐约传来舵手之歌。15、c小调夜曲Op.48-1。作于1841年,慢板,呈献给罗拉o德尤贝尔小姐。作品四十八号的两首夜曲是肖邦成熟期的作品。尤其这第一首是所有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这是最高贵的夜曲,构思巨大,有短音乐剧的感觉,在双倍速度处,加强了戏剧性效果。此曲具英雄性,脱离了感伤,充满了高贵的情绪,让我们看到伟大、男性的肖邦。16、升f小调夜曲Op.48-2。这首夜曲的中段为狂想曲。序奏与最初的主题有着挽歌式的情绪,有着令人不禁落泪的甜美。小行板,三部曲式。乐曲的开始主题经两次反复后,转为全然不同性格的甚慢板中段。开头主题反复两次后转为甚慢板。肖邦学生回忆,肖邦要求他弹中段时右手要用宣叙调表现,而且“最初两个和弦要如暴君的命令一般,其余部分以怜悯的感情演奏。”17、f小调夜曲Op.55-1。这首夜曲内容阴郁、充满伤感。悲伤逐渐筑高,成为失望的叫喊,而后又因希望而转为温暖。。随后因希望而缓和。让人想起一位离开自己所爱的人,所爱的家寂寞寂寞悲伤地在旅途的流浪者。中段是进行曲风格,犹如在说,前方需要鼓起更大的勇气,也更富于热情。尾声是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的感恩心情。18、降E大调夜曲Op.55-2。即兴风格,全曲又可分为速度为持续的缓板与船歌两部。19、B大调夜曲OP.62-1。作于1849年,作品六十二号的两首夜曲,是肖邦一生中最后的作品。这是一首豪华风格的夜曲,形式虽不规则,但是它的抒情却能扣人心弦。是月光下飘散着花香的夜曲。那依着栏栅上升的音符突然转回主音,是非常富有引人的魅力。主旋律亦有相当的魅力。非常华丽,雄厚的和声,整个的表面装饰,还有明显的颤音。20、E大调夜曲Op.62-2。这首夜曲其洗练的和声及甜美的旋律,犹如梦幻一般。第一主题之后经间奏进入第二主题,这里有激烈的性格。高音部与低音形成激烈的对话,采取反复进行的方式处理,这首夜曲旋律及和声部分极其丰富。21、e小调夜曲Op.72。这首夜曲是肖邦十七岁时,也就是华沙中学毕业那年的作品。乐曲构成比较简单朴素,伴奏音型始终相同。采用行板,三部曲式。第一段的主旋律到中间转调,出现新旋律。在重现第一段后,进入尾声而结束。肖邦即兴曲01、降A大调即兴曲,OP.29。作于1837年,呈现给德罗伯爵小姐,三段体。全曲以戏谑的形态贯通,左右手连续三连音符的摆动音型。尼克斯对其中段的评述:“像是泉水池里的水泡闪烁着光亮,阳光就照在水面上。”02、升F大调即兴曲,OP.36。作于1839年,表现形态为叙事曲的叙述要素及夜曲冥想要素的综合。此曲由晚钟似的低音部上方,传达来忧郁而富夜曲风格的旋律,接着,连续和弦转化为朦胧的歌唱,右手的插入句终了后,夜曲风格旋律在三连音符音型伴奏下重现,此时转为F大调。不久又回到主题,主旋律经过修饰并加以变化,尤其32分音符处理非常迷人。回到梦幻和弦,然后似烟雾渐渐消散,最后以突起的八度音结束。03、降G大调即兴曲,OP.51。作于1842年,呈献给艾斯蒂哈伯爵夫人,三段体。开头相对蛇行一般的二声部律动及旋律,使人想起降A大调第一即兴曲,不过两者个性截然不同。此曲有不安、哀伤的特征。松软的半音阶行进,三度、六度音的连续性摇动,使中段安宁,且呈示了降D大调和弦的力与热,有雄辩效果。不过,这里还是有哀伤的半音阶经过音,而忧郁断续的伴奏亦然。04、升c小调即兴曲,OP.66(幻想即兴曲)。是四首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可能作于1834年(其时肖邦二十四岁),呈献给狄斯特夫人。此曲直到肖邦去世后,于1855年由冯达纳作为遗作发现出版。此曲是三段体。第一段是左右手音型急速交合产生的幻想,中段为如歌地,然后重复第一段,尾声为中段旋律在低音部反复,酝酿出一种余韵袅袅的效果。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据说作者认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因此为免遭非议拒绝在生前出版。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肖邦四首叙事曲(柯尔托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19世纪30年代的产物,给叙事曲体裁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它的诞生使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与纯音乐的语言结合了起来。这一综合艺术的产物,这一新的形式必然带来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结构及其表达方式上的变革。混合曲式结构,这一建立在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上的混合体,必然与器乐叙事曲这一综合产物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由于叙事曲这一新的器乐体裁形式需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叙事曲与诗歌、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诗歌、文学内容的史诗性、戏剧性需要通过这一新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因此,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及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o基本兹o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认为肖邦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不给人以有关叙事曲内容的更明确的线索,接着说:《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o华伦洛德》而写的,《第二叙事曲》肖邦承认是受亚当o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而《第三叙事曲》则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女水妖》而写的。至于《第四叙事曲》,一般并不认为和密茨凯维支的某一具体作品有所联系,只有少数人认为是受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三个布德力斯》的影响而写的。肖邦四首叙事曲采用了混合曲式结构,他把奏呜原则、变奏原则和回旋原则结合起来,运用到钢琴叙事曲这一新的体裁和新的创作内容中去。如《第一叙事曲》中,两主题的音乐发展主要是用变奏的手法来处理的,并且两主题在展开部的位置上保持着完整的结构,这就使展开具有主题再现的性质,这样整个结构又具有回旋的原则了,因为两主题分别都出现了三次。另外,肖邦写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时,他面临着由新的体裁和新的内容所提出的新的创作任务,他需要通过奏呜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戏剧性的内容,但传统的奏呜曲式规范又不能完全符合创作构思和音乐形象发展的要求,把主题分解为动机和乐节、模进转调的奏呜曲式展开手法,对于气息宽广的抒情、叙事性体裁已不适应,他需要把传统的奏呜曲式结构进行适应音乐内容的调整,他用主题变奏展开的手法处理音乐的发展,避免主题发展过程中的尖锐对立。他的音乐形象发展是递进的过程,而非平衡的过程。还有此曲再现部中,副部先再现、主部后再现,这就形成了集中对称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曲式两端能以相同的主部主题来概括,不仅强调了作为主要乐思的主部主题所代表的形象,也加强了曲式收拢的感觉,主部主题作为被最后肯定的部分,随之不再出现对比因素,这就有助于获得完满的结束。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Op.38采用奏呜曲式主题对比的原则和回旋曲式的原则相结合的作法,这也是创作构思和音乐形象发展的线索所决定的。此曲具有鲜明的形象,开始是牧歌式的、幽静的音乐。有一支很纯朴甚至天真的从容不迫的旋律,此后充满了惊慌不安情绪的急板闯入,一阵狂风骤雨过后又出现了开始时的音乐,这里对前面主题进行紧缩。这之后对此主题进行了展开,运用复调及变奏手法对其进行发展。舒曼在《音乐新报》评论肖邦《第二叙事曲》时写道:我们必须注意到《叙事曲》是一首最出色的作品。肖邦已经写过一首同一名称的作品,那是他最狂热和最有独创性的作品之一;新的一首是不同的---艺术性逊于第一首,但幻想及情趣则并不多样,其中热情奔放的插部似乎是后来加进去的。我记得很清楚,当肖邦在这里演奏这首《叙事曲》时,是结束在犉大调上,而现在则结束在犪小调上,由于此曲最后有开头主题“回光返照”式的再现,所以回旋曲式的因素是很清楚的。索洛夫磋夫在《肖邦的创作》一书里谈到肖邦《bA大调第三叙事曲》Op.47的形式时说:“bA大调叙事曲的形式非常独特。这是集中的结构,非常严谨而且极有逻辑。无疑肖邦在这道叙事曲里是以奏呜性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这里也有回旋曲的因素和自由的变奏;要想把这首曲子的结构放进任何一种古典形式的框框里是很困难的。这是浪漫派把传统形式加以真正的革新和综合的范例。”此曲一开始是带有幻想性的歌唱性旋律,前四小节问句从右手旋律开始,由左手旋律结束,而答句则相反,这是&谈话&式的形式,强调了音乐的叙事性质。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是他此体裁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创作于1842年。这首叙事曲有两个主要主题,第一主题在此曲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他酷爱它,他在此曲中对它进行了四次变奏,此曲总的骨架是奏呜曲式原则,但用变奏手法对主题进行发展,而且运用此方法造成主题的色彩性变化,又因为主题的多次变奏之间加进了其他的成分,因此它又具有回旋曲式原则。除此之外,此曲第二主题在曲中先后出现了两次,两次的调性及性格截然不同。第一次调性为bB大调,性格为安谧宁静的;这里悠扬的音调和温柔的和弦配置,使它具有圣咏般的意境,第二次调性为bD大调,性格是明朗、欢快的,但低声部的上行音阶给它带来某些惊恐,这是一次主题的升华。如此看来,此曲是多种结构原则混合的结果。此曲具有奏呜曲式呈示、展开、再现的总体结构,但它又没有遵照古典奏呜曲式的调性规范。副部在呈示部中出现在bB大调上,在再现部中则出现在bD大调上,再现部中的副部调性同此曲主要调性没有统一。从奏呜曲式主、副部调性对比与统一和主题展开两大特点来看,此曲主题展开的特点占优势。在展开部中,主部富于诗意的幻想性因素得到了自由的发展。这里即兴性的展开和华丽的演奏技巧相结合,而且引子以完整的形式在犃大调上再现作为展开部的结束。引子后面加上了轻巧、柔和而透明的华彩,好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引子的回声。再现部中副部进行了戏剧性的处理,低音部奔腾的音阶改变了原先的柔弱性格而变得生气勃勃。由于音域的扩大和力度的增强,音乐充满了坚毅的力量和悲愤的热情,旋律被淹没在响亮的和弦与琶音的浪涛声中。这之后是狂风暴雨般的尾声,这是肖邦大型作品中所特有的悲壮激昂的形象。肖邦生活的时代,为混合曲式的兴起提供了温床。当然在这以前时代的音乐作品中,也能够看到使用混合曲式结构的作品。但在19世纪产生了一种尽可能把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综合起来的倾向,由于作曲家要求曲式在表现作品的内容上更加灵活、准确,更符合不同具体作品的需要,因而在作品结构上突破某一典型曲式的限制,吸取其他曲式的、有助于表现所希望表现内容的结构手法来予以丰富的作法大大得到发展。例如器乐的发展手法在声乐作品中的出现,声乐的朗诵音调在器乐中的运用;类似叙事曲等体裁的作品大量产生,在同一作品中音乐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情绪如抒情性、戏剧性、史诗性等;这自然就影响到不同曲式形成和发展原则的深刻的相互渗透与混合。肖邦在混合曲式结构上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是一位较早把混合曲式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的作曲家,他对其后音乐创作中的打破传统曲式规范、吸收不同曲式的特点、按音乐形象的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曲式原则加以综合的结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肖邦圆舞曲肖邦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则为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如:《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属等作品属于前一种类型,而《升c小调圆舞曲》等作品属于后一类。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在属于第二大类的抒情诗式的圆舞曲中,往往可以发现类似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这是由于肖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的缘故。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1、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Op.18肖邦作于1831年,是一首高技巧、华丽、辉煌而热烈的音乐会圆舞曲,舒曼说本曲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乐曲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急板,一开始是4小节用同音反复的引子,节奏性很强,宛如号角齐鸣,带有辉煌的色彩。紧接着出现的圆舞曲主题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活力。第二部分运用大跳的音程和导音式的半音上行等表现手法,旋律舒展畅达,表现了华丽明朗的色彩。第三部分有大量休止符,使活泼的旋律带有灵巧细腻的特点。第四部分半音进行得音调甜美舒畅,温柔抒情。第五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重现各主题片段,音乐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这首作者生前发表的第一首圆舞曲是最为轻快华丽的一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韦伯繁荣《邀舞》,把人们带进欢快的舞会场面。乐曲除了引子和尾奏,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降E大调为主,第二和第三部分以将D大调为主,第四部分在降G大调上,第五部分回到降E大调。2、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1肖邦作品34号包含有3首“华丽圆舞曲”。这首圆舞曲由四段及序奏、尾声组成,序奏速度很快,第一主题有回转的运动感,第二段中仿佛能看到衣裙随着舞蹈团团掀起,第三主题雄壮威武,第四主题非常迷人,最后的尾声是光辉而灿烂的。3、a小调华丽圆舞曲Op.34-2据肖邦的学生说,肖邦自称这首圆舞曲为“忧郁圆舞曲”。乐曲一开始即以像风笛吹奏似的低音长音为背景,在内声部出现一首悠长的旋律。全曲在优雅的情形下隐藏着忧郁,并具有斯拉夫民族的民间风格。据传,肖邦在巴黎的乐谱店偶遇钢琴家赫拉正在购买他的圆舞曲乐谱,肖邦问他最喜欢哪一首,赫拉回答:“都喜欢,但最喜欢这首a小调。”肖邦非常高兴地表示“我也是”,并当即请钢琴家吃饭。4、F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3此曲因为第三段旋律的各个音都使用了装饰音,上升的形态很像小猫跳来跳去,就被后人命名为《小猫圆舞曲》。这是一首非常轻快活泼,充满热情的圆舞曲。在强有力的16小节序奏后,圆舞曲分做四段呈现,最后是尾声。5、降A大调圆舞曲Op.42肖邦作于1840年.这时他的圆舞曲写作已经进入娴熟自如的成熟时期,更注重发挥钢琴华丽的演奏技巧.有人认为这是肖邦圆舞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乐曲在圆舞曲节奏音型的伴奏下,创造出许多性格各异的主题旋律,相互对比,就像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其中一个快速流动的华丽主题,先后出现六次,听起来像一首回旋曲。在8小节持续音的序奏之后,呈示第一段的主旋律,这是用两拍子的节奏,以三拍子的伴奏来组合而构成的。第二段是急速的运动,有灿烂而激动的冲动。第三段出现新的旋律,第四段是将新旋律以小调呈现。之后是这些旋律的反复,最后的尾声被认为是肖邦圆舞曲中最优异的尾声。6、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Op.64-1肖邦的作品64中包括3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这首圆舞曲又被称为《一分钟圆舞曲》,肖邦的情人乔治o桑养着一只小狗,它经常喜欢飞快地旋转着追逐自己的尾巴,乔治o桑请肖邦把小狗的这个可爱的动态用音乐表现出来,于是肖邦写成此曲。乐曲篇幅短小,速度迅急,一气呵成。4小节的引子之后,在圆舞曲节奏的伴奏下呈示带有旋转感的主题。这一旋转的旋律线不断反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调皮的小狗团团旋转的动态。接着,乐曲出现了甜美抒情的中间部主题,轻松而悠闲,最后再现旋转不停的开头部分。7、升c小调圆舞曲Op.64-2这是肖邦在去世前两年创作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抒情诗。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任何人都肯定会说是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本曲作于年,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本曲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该说法对于本曲而言是再确切不过了。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中段转为降D大调,多少明朗了些,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8、降A大调圆舞曲Op.64-3这首圆舞曲由三段体构成,充满了明朗的喜悦及祝福,旋律非常优美。这首圆舞曲多次转调,在肖邦的圆舞曲中属于少见的由多调性构成的乐曲。第三段再现第一段,最后是短小的结尾。9、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Op.69-1这首以“离别”著称的圆舞曲,有一段轶事:1835年,肖邦从巴黎到德国德累斯顿时,与童年时代的好友玛丽亚小姐相遇。这是的玛丽亚已是一个美丽热情的少女,不论是钢琴、声乐还是作曲,都有相当的基础。他们追忆往事,不禁互相倾慕,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后因家庭之故,玛丽亚最终拒绝了肖邦的求婚。离别时,肖邦为玛丽亚写下了这首圆舞曲,并在乐谱扉页上亲笔题了“离别”字样,乐曲因此而得名。为了回忆这段美好而甜蜜的往事,肖邦将它珍藏在身边,在生前一直没有发表此曲。乐曲的旋律优美,极富有魅力,并有着忧郁、忧愁的回忆。乐曲采用三部曲式,降A大调,慢板。从弱拍开始模进下行的主要主题,委婉深沉,如同一首情真意切的恋歌,蕴藏着无限的爱慕和思恋之情。这一甜蜜的旋律经发展渐渐变得富有激情,随后,在降E大调上呈示运用变音的半音进行和大跳音程后下行的曲调,使乐曲情绪更为激动,表现了肖邦对往事的深切怀念。中间部分转回原调,奏出略含伤感的中间部主题。这个主题的旋律起伏较大,但仍保持着真诚的抒情特点,其婉转如歌的曲调,使人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悲凉。最后,乐曲简单地再现第一部分,结束了这首缠绵悱恻的圆舞曲。10、b小调圆舞曲Op.69-2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11、降G大调圆舞曲Op.70-1肖邦作品70号包括3首圆舞曲,这是演奏技巧相当难的华丽的小品。由三部曲式构成。12、f小调圆舞曲Op.70-2乐曲的构成较为单纯,形式简洁,旋律非常优美,其中又充满了伤感。13、降D大调圆舞曲Op.70-3日,肖邦在给好友渥吉科夫斯基的信上说:“现在将我为思念情人于今晨写成的圆舞曲送给你。请注意有记号的地方,此事除了你无人知道。如果我能为你弹奏这首新作品,真不知该有多么愉快呀!”信中所说的情人,是肖邦年轻是在华沙的初恋情人康丝坦雅o格拉德科斯卡。这首乐曲充满了憧憬青春的甜蜜。14、e小调圆舞曲(遗作)这是肖邦在1829年创作的圆舞曲,但在肖邦死后19年才出版。这首圆舞曲可以看作是“华丽“型圆舞曲的先驱,乐曲的尾声尤为华丽。乐曲采用三部曲式,8小节的序奏非常优美,第一段由两个旋律构成,中段也是两个旋律。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Op.28前奏曲是一种短小的乐曲,通常是一首较长作品的前奏。但肖邦的前奏曲并不是这种前奏的概念,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一幅完整的圈画或印象。肖邦自幼体弱多病,他27岁时,由于肺病缠身,朋友们陪伴他去地中海的梅杰凯岛上去疗养。在那里,肖邦获得灵感,创作了这24首前奏曲。前奏曲集是一部能够代表肖邦最高创作成就的经典之作。著名钢琴家傅聪曾说:“如果肖邦的作品全部不幸遭毁,只能挑选一部作品作为代表保存,那部作品就是前奏曲作品28。”可以说,前奏曲集是肖邦最音乐质量、最有独创性、思想感情最为成熟的伟大作品之一,不论从音乐写作角度看,还是从钢琴演奏技术角度说,都足以概括和代表肖邦钢琴音乐的全貌。肖邦的24首前奏曲,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律制方法,从C大调开始到b小调,以不同的24个调写成的,其排列方法为五度循环,即第一首为C大调,第二首为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第三首为C大调的上方五度的G大调,第四首为其关系小调e小调……依此类推,最后有24首乐曲。有人认为由于这24首前奏曲关系紧密,应看作是一部音乐作品,做速续演奏。这24首前奏曲一般以一个短小的乐思为中心而构成,但是乐思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也不做技巧的展开,而是按肖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其中有些曲予有着超凡的演奏技巧,绝不是容易演奏的作品。第一曲:C大调,激情地。肖邦的最高杰作之一的这部24首前奏曲是从决了堤一样,一口气迸发出了激烈的热情、不可抑制的思绪和对爱憧憬开始的。自第21小节到第24小节指出依靠正确的切分法导向乐曲的高昂情感的高潮。然后,即使声音渐弱了,但高昂的情感却一点也没有减退,满腹感动的内心跳动得到了经常的持续。切分先行,并给予所有的休止符以准确的时值。踏板要正确,特别要求注意使用方法。乐曲是2/8拍子,以相当快的速度演奏,开始的8小节大体上维持在主调上,接着的16小节做了各种转调,并逐渐加强力度和速度,从25小节进入尾声回到主调,最后在最弱的琶音上安静地结束。第二曲:a小调,缓慢地。只简单的看看乐谱,就可以看出这页隐藏着可怕的难度。如果想严整地演奏这部出色的前奏曲,就必须在这页的全部音符中,倾注敏锐的感受性和心灵的歌声。无法忍耐的苦恼的感情,如脉动一样断断续续地进行演奏,这样来解释的。独特的透彻的声音里听到哀怨的歌声溢满胸怀,象由远处传来的涛声,从暗淡的伴奏部分浮起。这个旋律,将内在的紧张——休止符也一样——毫不松懈地直到最后的持续音。关于踏板(特别是右边的踏板)要正确的记述终究是不可能的,这是当然的事情,使用踏板,要根据乐器的性能、演奏的场所、而且还要根据演奏者的敏感的感受性等各种要素,在瞬间变化的东西。特别这首乐曲,低音部的半音移动多的情况,无论怎样细心关照都不能说是充分的,难就难在这里。2/2拍子。在忧郁重重的和弦上,短小的主题反复了四次,但每次反复都有不同的处理。乐曲的调性转换非常频繁,最后回到主调。第三曲:G大调,最快板。使人联想到流水的这部前奏曲,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清澈而明亮。左手的音的流动,的确非常活泼,犹如溪流在歌唱,丝毫也没有技术上冷冰冰的感觉。右手旋律,让纤细的语调,镶嵌得异常美妙,歌唱得婉转动听,乐句很统一。第16小节上写着“Consensibilita”(敏感地),而在第20小节记载着“Pocoespressivo”(带点表情地)示意对调性的变化、和声的变迁要有敏感的反应。左手的音型如有攻击性的炫耀技巧的派头弹奏的话,那么这首乐曲的性格就被歪曲了。4/4拍子。在左手急速的十六分音符伴奏下,右手奏出黯淡的旋律。主题经过反复演奏后,第二乐句被扩展并装饰。最后是右手和左右用相同的音型,像云雾一样消失在高音部,然后很惋惜似地留下两个和弦。第四曲:e小调,广板。象这样陷入绝望有深渊、一筹莫展的音乐,在其他地方几乎寻找不到的,这是一首阴暗悲痛的歌,也是隐秘着深情的音乐。左手的和音以不变的节奏来到刻划在它上面歌唱出来的旋律,如泣如诉地缓慢地流动着,左手,在反复的和音变化之中,实际上隐藏着敏感的意图,犹如蕴藏着伤口疼痛的感情。然后,肖邦用加快速度和力度一直到高峰,感情高昂之后,在不堪忍受的痛苦的后面,袭来了虚无缥缈的一瞬间,值得提及的是令人难忘的二度音程的印象。2/2拍子。乐曲是以高音部的两个音为动机,以及伴奏的和弦不断变化、反复而构成的,其中伴有半音阶的进行,巧妙地表现出忧郁感情的动态。卡拉索夫斯基称这首曲子是“真正的珠玉,能使肖邦以诗人的名字永垂不朽。”这首乐曲曾与b小调前奏曲一起,被用于肖邦的葬礼上。第五曲:D大调,很快的快板。3/8拍子。乐曲开始处出现的华丽动机贯穿全曲,做种种和声上的处理,编织成绚丽的旋律。第六曲:b小调,非常缓慢地。用过分夸张的表情和过分的悲怆感情来演奏是绝对不会产生出这样品格高尚的音乐美的,这是一首内心的自由,假如用夸张的歌唱方法加以歪曲的话,那么它就会立刻化为平庸的音乐。常常不用同样步调的节奏,在那个超脱的节奏之上,用自由而微妙的纤细的缓急,一面呼吸一面歌唱,就能够抓到接近这部音乐本质的线索。肖邦的自由节奏表现了出来。这首沉溺于哀愁中前奏曲感觉到肖邦时刻怀念故乡的感情。1838年12月至1839年2月,肖邦与情人乔治o桑住在西班牙马略卡岛首府帕尔马的瓦尔德莫萨修道院期间,创作了两首带有“雨滴”特征的前奏曲,其中一首就是本曲。乔治o桑后来回忆说:“一个悲惨凄苦的雨夜,当我带着孩子回到房间时,他正在钢琴旁弹奏着一首奇异的前奏曲……后来他对我说,当他弹奏钢琴时,他觉得自己掉进湖里,冰冷刺骨的水不时冲击着他的胸口。当我提醒他注意,当时雨滴的确不时地飘打在屋顶上时,他否认他曾经听到……他在这个晚上所写的作品确实能使人联想到洒落在修道院房瓦上的雨滴声,但在他的想象中,那是从天上掉在他心坎里的泪珠。”乔治o桑的回忆没有指明肖邦当时创作的是两首具有“雨滴”特征前奏曲的哪一首,现在被称为“雨滴”的是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但也有人认为这首前奏曲才应该冠以“雨滴”的标题。乐曲在高音部的单调的声音中,真实地模仿令人心烦的雨滴声。低音部轻轻地奏出充满愁绪的旋律,这一旋律哀婉缠绵,充满着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凄苦忧伤的心情。乐曲最后在孤寂伤感的气氛中结束。第七曲:A大调,行板。3/4拍子,其篇幅短小,由八小节的主题及其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组成。宁静的主题如同一首柔和抒情、略带愁意的短诗,在恬静的意境中结束。第八曲:升f小调,更热烈的。4/4拍子,三部曲式。主旋律由右手拇指弹奏,三十二分音符的音群将它装饰得非常优美。虽然全曲由相同的节奏构成,但肖邦以不同的独创性的音型及和弦变化,巧妙地防止了单调枯燥的感觉。第九曲:E大调,最缓板。4/4拍子。主题在上下两声部4小节的旋律中夹带着三连音的伴奏型,以相同的形式反复三次,第二次反复时转调到降A大调,在肖邦的前奏曲中这是一首大手笔结构的乐曲。第十曲:升c小调,甚快板。3/4拍子。这是一首简单的即兴曲,4小节的一个乐句反复了4次。旋律的第一次是升c小调;第二次是升c小调转升g小调;第三次是升f小调转升c小调;最后是升c小调。哈涅卡说:“这是带有重音的琶音练习曲。”第十一曲:B大调,甚快板。6/8拍子。这是一首轻快的乐曲,有浓厚的肖邦风格。乐曲在两小节的序奏后,第3小节起为4小节一组的乐句,在中段旋律一时转为升g小调。第十二曲:升g小调,急板。3/4拍子。这是踏着半音阶上下的强壮的乐曲,拥有肖邦的热情。主题由最初的8小节构成,之后立即反复但后半段转到B大调、b小调上去发展。进入中段,出现有b小调、a小调、G大调、e小调、B大调、升d小调、升g小调等频繁的转调,增强了乐曲的热情。第十三曲:升F大调,缓板。6/4拍子。这是肖邦前奏曲中最优美的一首,乐曲开始是在左手分解和弦的伴奏中,右手静静地奏出默默祈祷似的8小节恬静的旋律。旋律全部经过反复,但后半段有变形处理,再奏出新主题。中段的速度转慢,旋律非常优美,开始于升d小调,最后转入升F大调。在再现最初部分时,主旋律只用了后半部分,和声上有完全不同的处理。第十四曲:降e小调,快板。2/2拍子。全曲充满了热情,是由一小节4个三连音齐奏形成的动机反复来发展的曲子。乐曲在10小节之后,有降b小调经f小调、降D大调至降B大调等转调。第十五曲:降D大调,持续如歌的行板。在前奏曲全曲中,这是一首最重要而且最完整的乐曲。这部音乐有“雨滴”之称,为广大人民所熟悉。特别把旋律的部分弹奏得犹如人声表情丰富地在“歌唱”的奇异的特质,那是发自内心的极为这强烈要求的表现。听这首前奏曲一定会从那柔美的旋律的难以形容的美的表情中感受到强大的魅力。只有这样单纯的“歌”才最需要心灵上的东西,因此,心灵和最好的技术必须融为一体。这首前奏曲,从PP到ff,要求对所有的细微表情都给以绝妙的变化的训练。这首乐曲的诗情与高潮处的戏剧性的对比,虽然是一首很熟悉的乐曲,给人以惊人的新鲜感。4/4拍子。乐曲的伴奏声部生动地模仿了单调的雨滴声响。对此前奏曲尼克斯说:“中段升c小调部分,是在描写马略卡岛首府帕尔马的瓦尔德莫萨修道院阴森的回廊及祈祷者,仿佛看到了深夜僧侣们搬运着他们同伴的遗体赴它界安息的行列。又让人想起乔治o桑所说:‘肖邦恐怖于修道院之充满了亡灵。’这升c小调部分就像恶魔在对我们张开狰狞的面目。而最初的降D大调的回归,犹如驱逐了恶魔,给我们重新带来新的、自由的新鲜感,在幻想与恐怖之后,充满了清爽及优美。”。第十六曲:降b小调,热情的急板。继一小节序奏部之后,这极为强烈的音乐,右手的快速音型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不过,实际上左手节奏的推进掌握着关键。这部音乐有在歌德的《浮土德》剧中看到的走向灭亡的严酷深渊的恐怖的吼叫。首先要抓住这部音乐的节奏的紧迫感和跃动感。此外,在疯狂的幻觉中被折磨而迅跑的乐句以恶魔骑马奔驰的激烈程度向前突进。2/2拍子。这是肖邦的前奏曲中,很少见的以音阶为主题素材而作成的乐曲,有着很难的技巧。开始是6个强和弦,经过短暂的停顿,在钢琴高音部用十六分音符奏出急躁的音阶性的主题,低音部则是清脆热情的回旋节奏在支持。主题连续了16小节,再经过反复,伴奏的节奏则以八度音来强调。在高潮部分左手摆脱了节奏的援助,变为沸腾的分解和弦。最后由双手的上升齐奏引出尾声,突然终止。第十七曲:降A大调,小快板。这首类似门德尔松的无言歌性格的这首充满幸福感情的前奏曲,把隐藏的心声,对爱情的期待,用美的陶醉人的感情歌唱出来。一点也不拖沓,也没有感情上的夸张,始终爽朗透明,漂荡着梦一般美满的幸福感。以最大限度的感受性,从伴奏部的和声的音响,来雕刻旋律,并注意照顾到两者之间音响的均衡。6/8拍子,由5个乐段组成。曾有人问门德尔松对这首乐曲的看法,他说:“我非常喜欢,但到底喜欢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喜欢?都是我回答不出来的。只是以前无论如何,我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这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第十八曲:f小调,甚快板。2/2拍子。这是首非常激烈的作品,由4个乐句组成,其高潮以歌剧的形态出现,是一种朗诵的音乐化,或者应该说它是朗诵的夸张。第十九曲:降E大调,甚快板。3/4拍子,三部曲式,在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的音型上,唱着优美的歌。第二十曲:c小调,广板。这首前奏曲的悲剧的庄严情景,用逐渐减少音量反而给人留下了更深刻印象的手法,这音乐正象是咏唱着走向远方的送葬队。乐曲的结构尽管很单纯,可是感人至深。最精巧的地方是第二部分的p(第5小节)。如果用过份的感情弹奏时,就会失掉这部哀乐的性格。如果弹奏得过于软弱单薄,就会变为气魄很小的音乐,而且也不应轻视在p之后相继用pp。节拍要不停顿地前进,在许多版本可见到的突然放慢(第8小节)的地方,与这部音乐的严肃性格是不相符的。4/4拍子。它表达了忧愁的情绪。乐曲是以最初的一小节为动机,经反复处理而构成的音乐。第二十一曲:降B大调,如歌。这首如在梦中回到久别故乡的充满美好憧憬的前奏曲,倾注着作者的孤独和高贵的感情。这部乐曲,起主要作用的左手有非常引人注目的伴奏,它们仅仅依据感情丰富的连奏就表现得很充分。这着乐曲与十三曲一样,虽然是大调,但陷于忧愁之中的作曲家的哀感深深地引起人们的共鸣。3/4拍子,是一首拥有甜美旋律的前奏曲,内容比大部分夜曲还要优异,气氛上属于夜曲。右手在左手的伴奏下奏出如歌的优美旋律,降G大调的中段,新旋律以八度奏出,极为优美。第二十二曲:g小调,很激动的。6/8拍子。可把这首前奏曲视为左手八度技巧的练习曲,左手八度的8小节主题以强音出现,中段为赋予坚强印象的降A大调部分。这里的单纯、直截的表现,令人惊叹。第二十三曲:F大调,中板。为了流畅、漂亮地演奏出这首象清澈的溪流一般的极其纤细的音乐,需要绝对柔软轻快的技术,因为大姆指不断地弯曲在其他手指下面,所以要让它极其软地运动,否则,笨重的大姆指不灵活得很,是弹不出均匀流畅的音来的。另外,手腕子的柔软也是绝对不可缺的。4/4拍子。这首前奏曲纤细典雅,优美迷人,是前奏曲中最受欢迎的小品。在右手十六分音符轻快的装饰中,左手奏出温雅的4小节旋律。当第二次反复时以C大调奏出,第三次又回到F大调,随后飘然地转为降B大调,最后又在F大调上反复。第二十四曲:d小调,热情的快板。在最后的一首前奏中,集结着肖邦天才的可怕的戏剧性的力量。那奔放的热情和力量及自由的右手的歌唱常常是在坚实的节奏之上展开的,将这两个不同的因素统一于壮观的音乐之中,是这首乐曲困难的地方。先要越过左手的技术上的障碍。6/8拍子。这首前奏曲有与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相近似的内容,但比其规模更大,更直截地表达出热情,其结构更是堂皇无比。专辑曲目:01、肖邦:升C小调钢琴夜曲 Nocturne in C-Sharp minor(1830)[4:10]02、肖邦:E小调钢琴夜曲,作品72号,第1号 Nocturne In E Minor,Op.72,No.1(1827)[4:29]03、肖邦:C小调钢琴夜曲,作品48号,第1号 Nocturne In C Minor,Op.48,No.1(1841)[5:55]04、肖邦:F大调第2号钢琴叙事曲,作品38号 Ballade No.2 In F Major,Op.38(1836)[7:38]05、肖邦:G小调第1号钢琴叙事曲,作品23号 Ballade No.1 In G Minor,Op.23()[8:59]06、肖邦:A小调钢琴圆舞曲,作品34号,第2号 Waltz No.3 In A Minor, Op.34,No.2(1831)[5:11]07、肖邦:E小调钢琴前奏曲,作品28号,第4号:Prelude In E Minor, Op.28,No.4()[2:32]08、肖邦:平静的行板与辉煌大波兰舞曲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Proceder An Andante Spianato Op.22 A(1835)[4:26]09、肖邦: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Proceder An Andante Spianato Op.22 B(1831)[9:30]10、沃伊切赫o基拉尔:迁入犹太区 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11、肖邦:A小调玛祖卡钢琴舞曲,作品17号,第4号 Mazurka In A Minor,Op.17,No.4(1841)[3:41]
类似“顶”、“沙发”之类没有营养的文字,对勤劳贡献的楼主来说是令人沮丧的反馈信息。
提问之前请再仔细看一遍楼主的说明,或许是您遗漏了。
勿催片。请相信驴友们对分享是富有激情的,如果确有更新版本,您一定能搜索到。
请勿到处挖坑绊人、招贴广告。既占空间让人厌烦,又没人会搭理,于人于己都无利。
如果您发现自己的评论不见了,请参考以上4条。
使用 BBCODE()
正在读取……
上海隐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向上开头钢琴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