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写着李天阔陈琳我喜欢你 藏头诗的诗

无论如何,给这个世界以美好——2011年的中国诗歌(上)
无论如何,给这个世界以美好
——2011年的中国诗歌
□郁 葱
2011年的中国诗歌,更接近诗的本质。这一年的诗歌发展平缓而稳健,诗人们不再过多的注重诗歌事件,诗歌也没有再继续被资本媒体更恶劣地娱乐化,更多的好诗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这是诗歌的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许多艺术,没有必要苛求什么繁荣,艺术存在就必然发展,只要不去刻意地毁损它,它就会行进在正常的轨道。
一、诗歌现象:
1、本年度诗歌在矛盾和平静中发展。诗坛逐渐进入到了艺术的氛围,包括网络,诗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艺术本身的问题。社会、政治的容忍程度与我们的期待还有距离,这肯定限制文学创作内容的延展,但在一些社会话题的讨论中,能更多地看到诗人的影子。微博普及之后,开通了一个最为便捷的宣泄渠道,但微博这类工具对意境是一种破坏,许多感受就宣泄出去了,宣泄了就没有再写诗的欲望了,即兴的、即时的情绪没有变成“诗”而是在网络上变成了“话”,而只有往事成诗。这对于诗歌未必是一件好事,但推动社会进步并非仅仅需要艺术的而更加需要非艺术的表达,以当下的传播速度,一个政治、社会事件在网络的火热和冷却也就是几天、十几天的事情,诗歌面对社会问题迅捷表达的能力下降了,生活本身比艺术精彩得多,我这一年中也体味到了这种无奈——用直接的语言谈现实,用含蓄的语言忆旧事。这也算是多少让人尴尬的“多元”吧。社会毕竟是进步了,许多时候一首诗中试图表达的思想,一个新闻标题就全部涵盖了,新诗旧诗都面临着社会功能下降的问题。而对于诗歌艺术本身说来,大的政治社会事件造成的全民写诗的状态是福是祸还有待探讨和观察。一方面,这对诗歌的普及和推动显然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使得这种艺术形式被认为是最容易把握的艺术形式,谁都自以为自己可以写诗,诗歌失去了人们对他的敬畏感,因此在广泛的人群中普遍写诗,也很难有我们期待中的艺术高度和精神高度。这是一个矛盾。&
2、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诗人开始成熟。这批诗人具有灵性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鲜活而生动,给艺术多元的诗坛注入了活力。但是,总体感觉他们缺少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诗人们出现时的集团冲击力,也没有70、80年代诗人作品质量那样齐整,作品软化,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如《诗选刊》编选“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专号”时,总是觉得这批作品还欠缺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和给人的震撼力,较早出现的90年代诗人零落香、朱雀、苏笑嫣、蓝冰丫头、原筱菲、李唐、张牧笛等等依然是这批诗人中的佼佼者。当然这与90年代出生的诗人年龄尚小有直接的关系,诗的成熟与人的成熟成正比,需要等待。倒是一些中青年诗人开始发力,像柳沄、李琦、吉狄马加、王小妮、李轻松、寒烟、古马、艾傈木诺、额鲁特·珊丹、谷禾、荣荣、王鸣久、龚学敏、李南、徒举袖衣、小引、张执浩、桑克、汤养宗、雷平阳、章闻哲、娜夜、路也、林雪、李寒、唐果、殷常青等,他们无论是出道很早还是近年才被发现,其作品在本年度展示了一个成熟诗人独有的精神风范,这恰恰是90年代出生的诗人们所欠缺的。
3、公开发行的诗歌报刊和民间诗歌报刊相对稳定。民间诗歌报刊大多摒弃了前几年追求“涵盖全国”的办刊思路,更多将选稿重点放在本地域,这反而增加了刊物的特色和价值。博客依然是新诗人出现的前沿。网络诗歌依然被作为诗歌写作的突破口,大多数诗人从网络起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纸质刊物和诗集。总对办民间诗报刊的朋友们说:诗歌本身是包容的,写诗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一个好的心态对于一个诗人,哪怕是对一个不写诗的人,都至关重要,不要找一些虚拟的概念来限制自己。我一直重申:“民间诗歌报刊”的概念是准确的,它指那些未公开发行的,由一位诗人或一个诗歌群体自筹经费创办的诗歌印刷品。而“民间诗歌”的概念不准确,对于诗人说来,很难说谁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诗人就是诗人,它与自身生存的“身份”无关。诗人应该天生具有独立的诗歌立场、自由的创作心态和艺术企图、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这与“民间”不“民间”没有关系。
本年度公开发行的诗歌刊物相对稳定并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诗友们在一起议论:只要打开刊物,不看刊名也知道是哪一本诗刊。这样好,起码与我期待的“多元”接近。
4、《河北诗选》、《广西现代诗选》、《湖北诗选》、《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陕西诗选》、《天津2011辛卯诗选》、《湖南青年诗选》等几部省级诗选相继出版。这些诗集的出版无疑对那些省份有着诗歌史的意义,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据我所知,这些诗选的出版资金投入基本上与当地省、市作协无关,这凸显了作协经济方面的尴尬和作用的缺失。
本年度省级诗歌奖项:第七届辽宁文学奖诗歌奖揭晓,赵明舒、韩辉升、微雨含烟、默白四位诗人获奖;首届河北诗歌奖揭晓,李南、东篱获奖。颁奖会上我提到:“李南的细腻抒情,东篱的开阔广博,使得他们的诗歌在艺术多元的诗坛呈现着独特的亮色。”出乎我预料的是,首届河北诗歌奖的影响如此之大,也使河北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诗人。一位与会记者在读了李南的作品之后颇为感慨:“身边有如此优秀的诗人,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这让我对自己的观念一直进行着反思。在这次会上,青年诗人们依然在重复着我说过的话:“接近诗,远离诗坛。”“沉潜,低调,不张扬。”这是我对自己的约束,但没有想到影响了那么多的诗友,这不好。写诗本来就是一个成名的事业,适度的张扬没有什么不对,河北诗人过于扎实,极少参与什么诗歌事件,这成就了他们也制约了他们。当然以我现在所有的虚名和位置,制造一个网络热点或者搅进一个网络热点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不这样做是我不趟浑水的性格使然,也是文字决定一切的观点使然,但一个刚刚写诗的年轻人没有必要太隐匿自己。所以我也修正过自己的观点:“写诗要张扬,做人要克制,编诗要包容。”这就全面些了。
5、诗集出版。首先要提及几部形式独特诗集的出版。说其独特在于这几位诗人其实都已非“圈子”中人,他们各自从事着自己的事业而且卓有成就,但对诗歌依旧情有独钟,而且这几本诗集堪称规模、装帧精美精致之最。其中包括:
《江山多娇:白阳藏文案清供石集》。旭宇编著。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精装的著作16开,设计精美,印刷精良。风格古朴,典雅,厚重。书中收录入奇石五十方,每块石头都由一到两位诗人配诗。共计收入全国五十三位著名诗人的五十三篇诗作。《江山多娇》中的配诗都是请诗人参照雅石的图片进行创作的。原来我以为,这类的命题之作很难出精品,但我惊喜地发现,石头是冰冷的,而一旦被这些生动的文字注入了灵魂,它们也就有了生命,石是精品,诗亦是精品,这实在难得。
骆英(黄怒波)的《7+2登山日记》:坦率地说,我以前只是听说过这位诗人,但没有过多地注意过他的作品,但收到他的这部装帧高雅别致,题材独特的诗集后,还是很深地打动了我。诗人以一个探险者的姿态登上了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南北两极的极点,并写下了这些诗篇,这样的经历就让人觉得惊心动魄,我欣赏以这样的状态生活和写诗——那种源于自己独特经历的表达,内容弘大,语言深邃,情感浓烈,这样的作品让人新鲜、震撼和仰望,非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所不能,与那些大而空泛、云山雾罩、不着边际、不接地气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照。我认为这是本年度中国诗歌的精品之作。
詹福瑞的诗集《岁月深处》。十六开本,素净的封面,设计得简洁醒目雅致。福瑞学识渊博,是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专家,著作等身。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非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于一位诗人太重要了,因为归根到底,一个诗人的成熟,在于诗人自身的坚韧和精神高度,前者是性情方面的,后者是学养方面的。我作为诗歌刊物编辑多年,不止一次编发过他的诗歌作品。后来,福瑞兄调到北京国家图书馆任馆长,他谦称自己“这些年做了业余的事,譬如说到图书馆工作和写诗”。其实,这世界上有专业诗人吗?我自己写诗多年,但我一直认为自已是一名编辑,也是在业余写诗。真正的诗人并非只是那些写作分行文字的人,而是有诗性的人,很羡慕他达到的高度。
本年度印象较深的诗集还有:李成恩《高楼镇》、桥《第二季水瓶谷物》、张尔《乌有栈》、白鹤林《车行途中》、阿翔《少年诗》、苏历铭《悲悯》、潘洗尘《诗集》、谷禾《大海不这么想》、子梵梅《一个人的草木诗经》、郁笛《青湖诗稿》、琳子《响动》、樊子《骄傲的万岁》、符力《奔跑的青草》、胡澄《两种时光》、李龙炳《李龙炳的诗》、吴铭越《野鼠受难记》、育邦《忆故人》、邹旭《地方志》、张值《张值诗选》、安石榴《钟表的成长之歌》、康城《溯溪》、郑小琼《纯种植物》、林馥娜《旷野淘馥》、石英杰《光斑》、横行胭脂《这一刻美而坚韧》、张凡修《地气》、金铃子《曲有误》、海烟《零点的远方》、陈小玲《孤单的草垛》、陈先发《写碑之心》、王孝稽《休假书》、张非《营盘》、郑茂名《一只胃的诊断书》、离离《旧时的天空》、东方浩《寻找》、红线女《说吧,荷花》、施施然《柿子树》、庞华坚《天边,世间的事》、云纾《北方蝴蝶》、赵旗《花开的声音》、木虫《垂直的蓝》、郭晓琦《穿过黑夜的马灯》等等,诗集出版数量之大的确是一个景观,我实在难以一一列举。
二、诗歌作品:
每年写中国诗歌年终述评时,都企图找到一些兴奋点,就是找到好诗。这一年,我感觉不乏让我们心动的诗歌作品,其实作为编辑,我们每天都几乎存在于这种发现的快乐之中。点评2011年的诗歌作品,我更多地顾及到了年轻诗人和以往年份中没有提及过的诗人,更多优秀诗人的诗歌,由于他们多年持续的优秀而放弃了。这句话似乎不合常理,但相信诗人们应该能够理解。诗歌有许多标准,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能够打动人,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年终述评点评作品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细节:今年我更多地注意到了《诗选刊》选发的作品,这些作品来源于数不清的公开发行和未公开发行的诗歌报刊、博客等等,我心存感激:
我不喜欢挤在人群里
看不到自己的鞋
总会缺失一种安全感
我不喜欢站在人群里
看着别人的脸
我会怀疑自己的
脸,是否和他们的一样
统一被刷成绿色
仿佛是被罚站的树
(向晓青:集体
选自《诗选刊》2011年11、12期合刊)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越是人声嘈杂,越是觉得孤单,原来我以为这样的感觉只属于长大了的人,孩子们也有这种感受了,而且表达得那么深入内心。不流俗又怎么样?不融入又怎么样?但愿他们在面对世界时,有更多的“个人化”。
我醒得早。
我正在生产一种迷幻剂。
我是母亲,爱人,同志,知己,敌人,
牧马人和自己的路人。
我讨厌这个人,
总是忙于变色,生产
迷幻剂,还喜欢散播烟雾弹。
我讨厌自己,为什么
不是一颗甜莓,
该饱满时饱满,该红艳时红艳:
该腐烂时,绝不会等到
令人生厌的下一秒,
哪怕结实的竹篮已经备好,
哪怕你们比我,醒得还要早。
(夏春花:遗己书
选自《诗选刊》2011年11、12期合刊)
我喜欢独特性,不喜欢雷同,诗和人都一样。所以我喜欢这样的诗。类似夏春花这样的诗原来都是在有了一定阅历之后才能写出来,80年代出生的人在我的心目中一直还都是孩子。读了这首诗之后我想了想,才突然悟到他们实际上大都已经是接近30岁的人了,这个阶段在矛盾中也在成熟中,矛盾产生思想,成熟产生顿悟。这样的诗好,耐读,有味道。
女人。妻子。母亲。女儿。
中国公民。保姆。无产阶级。涂鸦者。
忧郁。瘦弱。自闭。
有人说我是美女,请别相信。时间是块破抹布,
我已面目全非。偶尔也流露些野性,江山易改,小兽的
本性难易,
有人说我善良,是的,我不忍踩死一只蚂蚁。
有人背地里嘲笑我风流事挺多,我转身回敬他: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喜欢唱歌。
喜欢喝酒,
喜欢睡觉,
在人多的场合,我喜欢露出我的小白牙,
天真地笑,不停地笑,
弯下腰笑,坐在地上笑,骄傲地笑。
但我不和你们交往,
我写诗。我写
女人。妻子。母亲。女儿。
中国公民。保姆。无产阶级。涂鸦者。
忧郁。瘦弱。自闭。
(玉上烟:自画像
选自《诗选刊》2011年11、12期合刊)
我说过“写诗就是写自己”,这首诗是这种观点的佐证。看得清自己的人是聪慧的人,写得出自己的是智慧的人。我不知道诗人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一定有一首写给自己的诗,那会在心中总是刻着。你试试,其实这样的诗很难写,它距离自己太近了。但写好了,就是力作。
一座座荒山陆续沉默着,以客车行进的方式
直到几块岩石的松动引发一次坠落
从头顶,静止于车尾的几十米开外处时
我们却只庆幸于眼前那些渐进的事物——
跟突发事件后的一切,包括时间、处所等
发生着必然性的关系,纵使是村庄正在沉寂地
死亡。我们不曾关心过天空中的。与大地上的
道路,也不曾关心过我们行走的方式,今天
我们只关心人类走向城市边缘的模糊迹象
一切都是因为这次阻隔,都是心存余悸后的借口
(刘阳鹤:断裂的生命线
选自《诗选刊》2011年11、12期合刊)
这是一首很成熟的诗。一次偶然事件之后的释放,这个事件关乎生死,这类的事件即使是瞬间即逝的,也值得用文字记载。诗人在生活中悸动,读者在诗之中悸动。这首诗让我看到了青年诗人们把控情绪和语言的能力。
众生皈依,佛像的额头上
褪去粉脂和香火,皱纹
和河流交替值守
试图盗取舍利的孩子,听到
人群中,有缺口
佛像上,有漏洞
不约而同的诵经,超度
我脱去世俗,杂念,
堵上,众生相
让孩子和舍利回到,母亲的怀抱
一同为羊水欢庆
(陈耀昌:众生相
选自《诗选刊》2011年11、12期合刊)
读这样的诗有两种感觉,一种是超然,一种是稚气。这两种感觉前一种是智慧,后一种是天性。人说万物皆禅意,这是人说的话,但有神性。
在心中总是刻着。
地球上我是49公斤
在太空里,我是失重的
在你心里,我有时轻如鸿毛
有时重如泰山
我终于知道自己原本是没有重量的
那些重量都是你们给我的
我像一枚挂在尘世的果子
压弯的只是亲人的枝条
(袁雪蕾:我原本是没有重量的
选自《诗选刊》2011年11、12期合刊)
记住过许多人,也忘记了许多人,但是忘不了袁雪蕾了。更多的阐释这首诗显得多余。“我像一枚挂在尘世的果子,压弯的只是亲人的枝条。”你想想你这一生是不是也这样?!能在这个年龄悟到这句近乎真理的话,是幸运。
全部都点亮
从一朵茉莉那里得到的更多
还是等在原地&
等风细成针
一路穿过空旷
这一次疼花了好多年
疼的时候就沉默地蹲下身
擦掉周围的灰尘
一边给每颗悲凉心脏
粘贴远方之美
并在门前等一个陌生人
(吴佳琼:周围的事物
选自《诗选刊》2011年11、12期合刊)
吴佳琼也叫徒举袖衣。她的这首诗很暖,你冷的时候感受就更深。吴佳琼的诗缓缓地,不急不烈,也不是冲撞型的,但她的渗透能力在她自信的语言之中,这样的诗因为绵长,所以持久。
那时候,我还小。父亲带我从桐子垴
出发,去南边在地图上找不着的
一个小镇。那时天还没有亮
鸡叫过头遍。父亲就引我上路
走过村后的一段土坡,就是
生产队成片成片的棉花地与水稻田
可能是肥料不足,加上干旱
稻禾像村里极度营养不良和饿瘦的
饥民。我们拐上一条黄土路之后
天上在有一阵子露出过半边脸的月亮
后来也消失了。我们摸黑在
夜地里行走,我紧握着拳头,在
穿过几座阴森森的坟地时,我吓出了
一身冷汗。然后走山道,好像走
二三里地,就要翻一个山坳
在越过一道土坎时我摔了一跤
几乎是双膝跪地。经过黑草村的
一口鱼塘时,塘里的鱼一阵泼刺
我惊吓得直往父亲的怀里坠
平静的池塘突然变得高低不平和荡漾
到了镇上。我不记得父亲那天买回了
什么,只记得那天转回时,父亲换了
一条新路,而这条路必须经过桐子垴
后山的一片麦地,父亲弯腰捡回了
丢失在路边的每一棵麦穗。这些麦子
成了我们日后度饥荒唯一的口粮
(田禾:那时候,我还小
选自《诗选刊》2011年11、12期合刊)
田禾写到了许多细节,但你要不以为他仅仅在叙事,他能把读者心底里的记忆都调动出来,这是功力。我说过诗的核心在于抒情,田禾似乎只是在叙述什么而没有抒发什么,他把抒情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当那些尘封往事苦辣酸甜你都回忆起来的时候,你的童稚也就回来了。这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
人有其土,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广东,江山如画
更远更高的,青藏,云南,西藏,空气稀薄。天阔云淡
北为水,南为火。我之东,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
祖国是他们的,我心甘情愿。
只收藏小邮票。和田螺说话。转眼间把井底青蛙养成了大王。
在故乡,我常倒吸着一口气,暗暗使劲
为的是让我的小名,长满白发
这多像是穷途末路!令人尖叫
现在还爱上了膝关炎,用慢慢的痛打发着漫无经心的慢
(汤养宗:人有其土
选自《诗选刊》2011年11、12期合刊)
这诗的题目就让人有一种沧桑阅尽的感觉。不更多地点评他的诗了,年轻的时候,总在想啊,怎么才能把诗写好,但有了这么深的经历和功力之后,想写得很差也难。50年代出生的诗人写诗的越来越少了,留下的都是好的。——我这是不是也有点儿自恋?写到这里笑了一下。
米白色的小教堂,举行着一场葬礼
她的姓氏被迁徙,乳名被切割
吐着浅蓝火舌的躯体,被
小木屋之外,少女时光被插植成
白色栅栏。柴扉或掩或开,竹篱外的葵花
只剩,一个方向。跟他上山砍柴
为他洗衣烧饭,缝裤补衫,疗病舔伤
生下儿女,一双
三两声鸟鸣、虫叫,一丝花香,几缕山风
还有他的一声声轻唤。她,寄隐于
一幅水墨风情画中。像诗般
将柴、米、油、盐,分行
活着与死亡。有时只是
对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地狱与天堂,也是
她,正从一扇门。通往
(丫丫:归 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1期)
对生死之事,用“归”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归,看似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现实距离很短,它就是时光之事,往前走,是归,而向后退,也是归,这些“归”的形式,正好解释了“殊途同归”。诗人在此写下了具体的人生,也写下了对人生的抽象看法,不管是大开大阖,还是大起大落,归,总是最后的结局,最终的命运。
仔细琢磨这个词真让人神伤。
在这世上,我们曾经拥有过什么吗?
一头乌黑的头发,或一个清澈的灵魂?
一件素色衣裳,绣着蔷薇花蔓,
沾着你的体温和冬天的脂香?或
是一本书,
盖着“与子偕藏”的印章,躺在你的
一个孩子,与你骨肉相连,有着与你
相似的脾性。和笑起来弯得像月牙的眼睛?
或者一段惘然的心情,在黑夜里占据
你的梦境,录下你真实的叹息?
白发单薄,灵魂黯淡如灯影。
蔷薇花蔓不见天日,埋汰在
黑暗的欹角。与子偕藏染上
风尘。深夜里童年拔节的声音
渐走渐远。许下的诺言,淌过的
梦境,和你不离不弃的姓名,都不再
忠于你,像河上的波纹,草尖上的
风,它们是生命
托付给你的水晶。“拜托,请好好保管!”
当最后的时刻来临,水晶跌落,
每一颗光芒都指向
最初的幻像,朵朵碎片都是你此生
的拥有……
(舒丹丹:拥有 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1期)
作为一个诗歌翻译家,舒丹丹的译诗的确带给人诗美的享受,像卡佛的诗,现在似乎成了她的招牌。这一方面在于她的诗歌感悟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她的汉语诗歌写作能力必须完美的实践。舒丹丹不仅过关了,而且还属上层。她的诗歌在西方的现代与传统的典雅之间趋于从容,恬淡,那节制的情感流露,正是我们需要的诗性。
索德格朗,我在车厢里读你
我思想的戒指,正套在你不舛的命运上
成千上万的蝙蝠倒挂于夜幕
我要微笑着去拥抱苍白的你
秋天的日子一度陷入黑暗
但我想对所有的黑暗问候
像从未走出花园的你
能闻到苹果树上的淡淡清香
你咳嗽,肺热,死亡之手抓紧你的脚踝
疗养院的两根柱子瞬间涌起波浪
我被伤害了,世人怀有妒忌诽谤
我献出过怎样真挚的心
却只收获过冷言和讥讽
索德格朗,你一定领略过美和善
在寒冷交加的晚上,当赞美陌生人的笑脸
转身时却为颤抖的自己流下眼泪
我的大巴在黑暗的海上漂流
我听到九月的竖琴声——它使夜莺飞起
使迷路的人闻到了,轻轻的苹果香气
(谈雅丽:致索德格朗 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1期)
这是一首献诗,且是献给芬兰女诗人索德格朗的,两位诗歌同行,有了心与心的交流,那灵魂的对话显得自然,顺理成章。诗人应该很了解索德格朗,她所经历的苦难与悲痛,在一个中国女诗人身上获得了共鸣,这种人生之痛,不需要传染,而是用生命去感受,去理解的。
一位怀孕的女人登上公共汽车
扶好车门里侧的立杆后
对着整个车厢,她很快地瞥了一眼
她那么得意
像怀了王子
她的骄傲和柔情交织的一眼
似乎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是她的孩子
车微微颠簸了一下
我,我们,和每一丝空气
都心惊肉跳地惊呼了
——道路真的应该修得平坦一些
——汽车真的应该行驶得缓慢一点
有很多母亲正在出门,正在回家
正在怀抱着整个世界,甜蜜而小心
(蓝野:《母亲》(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2期)
很温暖很温暖。诗人描绘了一个场景,那位孕妇的自豪、得意,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过于夸张了。但这里写的是爱——无可比拟的母爱,伟大的母爱可以抹除一切不屑。诗人也将爱倾注在了母亲们身上,很细微,很动情,把一首小诗写得很大。实在应该重复其中的诗句:“有很多母亲正在出门,正在回家
/正在怀抱着整个世界,甜蜜而小心。”
我爱过他们,那些活着的,逝去的,和
正在劳作苦难的乡亲。我甚至爱过,那些
苍茫的原野,沉默的村庄,爱过
低矮的草垛,零乱的土房,还有
青草中的绿。
那些遍地开花的野草,和
缠绕在土地深处的庄稼,是春天的播种,
烈日下的收获。是我爱过的
不断重复的希望与绝望。这些卑微的事物,让我
总是身陷痛楚,它让我接受生活的残缺,阴影,和
缝补那些变形的嘴脸。
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我本性的良善。
日复一日,我身体里的庄稼还在生长,
对世事的宽容,已让我越来越谦卑。我忍受着
卑微与骄傲的撕裂,把所有的痛与伤都埋进
生活,那些火焰,却一直燃烧。
(弈哲果朵:《这样爱着》 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1期)
爱与绝望,是抒情诗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女诗人在把握这种题材的时候,其用情会更深更透。她会将相关联的情感和盘托出,带着洞察的力量,似乎要把所体验过的情感都写尽。伤怀支配着词语,而诗人在纸上守护灵魂的方式,就是诗歌,那是她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且只属于自己。
被秋天充满的人,体内住着一个空城
那里的九月比九月稍快
离生活稍远,石崖上
站立的苍鹰,从骨头里抬起倔强的头
那里的人民安详,花朵是苦涩而透明
它落下来的声音,也是透明的
被秋天充满的人,穿过午夜的密林
和途经的异族男子,交换谷物和银器
而那些隐语,必须躲在隐秘的门里
开启的人,在一个更迭的朝代中
已经不知去向。她体内响起的橹声
摇痛了故国的炊烟
被秋天充满的人,住在一个贫穷的国家
那些红籽和铃铛,挂在风里
挂在虚构的山寨,
被透明的雨水所敲打,被不屑的路人
所采摘,遗忘,丢弃在时间的草篮
被秋天充满的人,此时
对秋天避而不谈,她关于秋天的另一轮叙述
被瘦马拖进黄昏
弥漫的雾气和火光
被一个突然的造访者,轻而易举地描摹
被秋天充满的人啊,她不说话
那些金黄的叶片,就落了一地
(红娃:被秋天充满的人
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1期)
敏感之人大都会遭遇伤春悲秋之时,但是秋天对于诗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悲的,它能引人遐想远方,促人反思生活。秋的意象,在这首诗中,就是一个矛盾体,既悲又喜,就看诗人如何对待了。被秋天充满的人,她正见证了秋的色彩与容量。
上帝赋予我们阳光的同时
也塞给我们许多黑暗
于是身体里有磷,也有石头
恰好的水让我们自燃的同时
也接受外燃的光芒
石头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高度
也看到自己的深浅,所以
要祭奠,就祭奠身体里失去的磷
要赞美,就赞美身体里越积越多的石头
这条道路的尽头,有人在给自己烧纸
如果我也能走到这条道路的尽头
我会说我很幸福
因为我渡过了康德哲学与阴阳学的桥
因为我找到一种平衡,一种爱的平衡
它在有限与无限之间
在体内的一条河里
现在它开始在我的皮肤里肿胀
像一场初恋的开始,又像一场爱情的结束
而我只记住,我必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必须在这条路上永远流亡
(清荷铃子:平衡的幸福
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1期)
清荷铃子的诗最近写得多而且质量高。人生总是有两面性,有亮色也就有黯淡,内心也是这样。诗人期望找到一种人生的平衡点,但往往平衡的代价,就是某种创造的结束,这不是诗人所希望的,这种纠缠让她的诗显得更鲜明,更有力。
沉默的苍穹……永不会给出答案
四季行走,大地轮回
岁月掩藏不住一颗热烈燃烧的心
——一阵又一阵南风
匆忙掩盖昨日消逝的残痕
……一个人摸不到背后模糊的身影
如同一颗心再热烈,也无法蹦出
一间小小心室
然而是谁复制了这一个又一个增加,又一个个
渐渐减少的明日?
一个人小心翼翼平衡着内心
不断涌动着的热泪——
……所有结果都是不重要的
哦,这日复一日的灿烂与平庸
这喘出喉咙气流的热度,有着
微甜的疼痛和惬意——
呵,一个人的电房不发电,也藏不住对生活
通体明亮的爱意!
(戚寞:所热爱的……
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1期)
这首诗是激情中的表达,这种表达里有愤怒,有警惕,也有分享生活的渴望。诗人所有的感受都来参与一场词语和思想的搏斗,这场搏斗没有输赢,只有切入生活的深浅。我想,诗人在往远处和深处走。
怎么可以把生活缩小到一个汉字那么大
思考,必须动用田野
而我们始终拿黄土路拴紧童年
从舍不得扔掉穿破的衣服,鞋子
以及用旧的光阴
一次次说起乡村命运,大路朝天
而我们选择蹊径。越过芦花
反复咀嚼月光,和孤独
与奔跑的马匹一起,远走他乡
揉碎的乡音,嵌进黑夜
做了我们最豪华的书签
每个夜晚,都比我们的眼睛深邃
这是我从日渐变短的白昼发现的信息
我们用旧年的雨水泡茶,洗脸
冲洗老照片
而窗外的树木,总在绿了以后变黄
黄了以后,变绿
(沙丽娜:重复 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1期)
一首岁月与时间的挽歌,昼夜交替,季节轮回,天地在变,人也在变,唯有怀旧是人不变的存在。在这样的诗中,我们听不到多么强力反抗的声音,诗人似乎就是在诉说,期图找到一个信念,一个在世间轮回的信念。
“酒将最美的东西
隐藏在水里。”
女人和鱼,生育的河流,红土地上的食粮和乳汁。
甘美无比的生活。“生于爱,因为爱。”
端起杯,双手如酒,
双手醇馥幽郁而沉醉。
我的神,我们喝天意的领受,生命的饥渴,
果肉的快乐。
收割原粮,击节而歌。
“酒深情亦深。”
这赤水河畔酿制的清澈品质,温暖而美好。
在婚礼上,在人生的欢宴上,在众神祭祀的大典上,
在大地上婴孩出生的祝福声里,
我们喝夜的海,喝如真如幻的俗世之美。
我们喝宽宥,恩义,诚笃,感激,
眷顾,和坦荡。责任,担当。
拔开瓶塞,我们开怀痛饮,这人间的甘露。
我的神,这是你酿制出的蜜汁,
“成于爱。” 我们在,
我们承诺,景仰,渴望;我们良善,我们保持纯洁。
“空置,是为了斟满。”
这空杯不是孤寂,不是悲欢离合的际遇沧桑,
是等待。我空出了我自己。
空出了生老病死。
你是酒。是面包。是葡萄树。饮酒的人也是酒。
我的神,我等待你永恒的手,把我斟满。
(徐红:肉体与灵魂的洁净和美
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1期)
肉体与精神对抗,然后融合。在一种具有抒情意味的现实中,诗人更注重对精神的关注,可能聚焦于宽宥、恩义、诚笃、感激,以及眷顾、坦荡、责任与担当,这是诗人深切的感知,当这些对接诗人的想像时,其诗就有了打动心灵的力量。这首诗很扎实也很空灵。
亚历山大。吕埃·莱普西乌斯公寓
已经陈旧、灰暗
这是你哀叹时间消逝的地方
声称枝形吊灯
并不为怯懦的肉体所准备的地方
只存一支蜡烛的柔光
以全部接纳,召唤爱情阴影的地方
而今,你也早就消逝了
只留下几个狭小的房间
以及诸多的遗物
今日,六名不同国度的诗人
来探访你的故居
在你的画像前,用不同的发音
倾吐你那独一无二的语调
在雕塑和面膜上
面对瘦弱与忧伤
哦,一位水利局的职员、同性恋者
一生只选定一百五十四首短章
死后才出版的希腊诗人
去世后才广受推崇。直到今天
仍有诗人纷至沓来
观赏你数十种文字的译本
研读手稿,试坐宽大的座椅
注视烟缸里遗留的一枚烟蒂
是的,我熟悉你诗的高贵、简约
虚拟的年代,独特的视野
无奈、悲哀,无法摆脱的困境和痛苦
可我只能用汉语表达敬意
在留言簿上,第一次留下汉字的感言
可耳边回响的,仍是你的慨叹
——“我能在哪里过得好些
下面是出卖皮肉的妓院
那面是原谅罪犯的教堂
另一边是供我们死亡的医院”……
(韩作荣:在卡瓦菲斯故居(选自韩作荣诗集《词语的感应》)
这也是一首中国诗人向另一国度的诗人的致敬诗,这种致敬是在诗人故居凭吊时的有感而发,真切,纯朴,不做作,也无夸张之意。有时候,我们其实更需要这样宁静的刺痛,以平复和安抚躁动的心灵。
她在自己的诗集中
竟然没有找到
想找到的两个字
祖国!您骂她吧
怎么骂怎么打都不为过
她的诗歌吃您的五谷,穿您的云雾
是您打开满天星斗,夜夜为她点灯
是您的群山、峡谷、沙丘、大海
和阳光一起奔涌而来
赐予她波浪一样起伏不平的词语
草尖上的风暴和雨露,会告诉她
应该怎样成为一个诗人
她比您早一些进入花甲
而怎么白发,都是您的女儿
她喊您的声音是带韵的,母亲
您的爱属于给予,属于照耀,笼罩着
存在于她一切文字的呼吸之中
她在山上住得太久
只会发出鸟一样的呢喃,甚至
把一生都藏进一棵渐渐大起来的树
以为幸福就是水果的味道
展开的树枝就是飞翔
您的一片树林就是她的故乡
您的一条河就是祖国在她全身流淌
她从一个苹果的脏腑里来
肺腑之言,就是由雨水、雪水、泪水
和汗水,酿制而成的赞歌
她一刻不停地从花朵里
提取红色,就像从爱情里提取镭
深深深深的爱啊
她以为最好的表达
就是一心一意把树种好
饱满着,绿着,像血液一样葱绿着
(傅天琳:表达(选自诗集《柠檬叶子》)
傅天琳的诗越写越经典了。何以对故土一往情深,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最为恰当。如果运用得好,会显得自然,一旦遭遇偏离的困境,可能就是一种虚假的颂歌。傅天琳当然懂得如何去把握这种情感,这缘于诗人多年的写作、思考的积淀。这类的题材她能写成这么好,别人不能。这就是她的意义。
在一个空荡荡的房子里
  虚幻无法不从心里涌出
  数着走进去的脚印
  再数着相同的脚印走出
  杯子残存的茶叶干了
  气球瘪得像晒蔫的茄子
  恐龙实现了胜利大逃亡
  只剩下表发出滴滴答答的空洞
  不想有片刻的停留
  怕被寂寞的虫子咬伤
  但连家族兴旺的蟑螂都没了
  一座坟墓埋葬了所有
  不敢去到镜子前
  怕突然出现灵魂苍白的脸
  在这样的屋里除了幽灵还有什么
  声音已然默默消逝
  不能再去窗口倚望
阳光下的海浪一层层地涌来
在这样的房子里黑夜已是黑洞
  吞噬了一切生命的活体
  空荡荡的房子
  我经常做的一个梦
(詹福瑞:空房子 选自诗集《岁月深处》)
一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能写出这样的现代诗,确实让人惊喜。那是诗人在学术研究之外,所找到的一些精神碎片,是安慰也好,是消遣也罢,我们当是一种自由的心性,一种抒发内心隐秘情感的能力。诗里所蕴含的想象力也堪称独特,而那些意象的运用,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个人创造。
幸存者是被留下来作证的
证实任何灾难
都不能把人
戴着死亡的镣铐
在宿鸟都不敢栖息的废墟
不管昨夜的狼烟
如何使你一无所有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
仍然充满感激
因为每个黎明
都给希望准备一个天堂
走在已埋葬的岁月之上
幸存者不诉说回忆
心中的要塞
沉默如雷:
生活永远始于今天
在应该结束的时候
重新开始!
(郑玲:幸存者 选自郑玲诗集《千年遗梦》)
老诗人郑玲的写作一点也不陈旧,诗人到了这种境界,大都会写人生之诗,命运之诗,刻骨铭心。她甚至不是在写,而是心底最真实的流露,无需酝酿,无需刻意,她仅仅只是需要说出,她的诉说,一定是诗的绽放。《幸存者》如此,她的其他作品也如此。
就这样活着吧
就让你们耻笑这个渺小的人
从没去过北京上海这些高名大姓的地方
我就固执地守着这个叫临潼的小城
从两条街守到八条街
我不会持功傲世
不会否定自己居住的城市
尽管它渐多烟尘,多喧嚣
我不会故意虚构一个村庄
像看见一个握着奶瓶的婴儿一样
来历数她的纯真与痴好
我不会故作深沉,不会骂钞票混蛋
在这个城市,我有那么多辛酸的骄傲
我生病,勇敢地吃大包小包的中药西药
我冒着生命危险,高危妊娠,生产
然后艰辛地抚育女儿
我上班,失业,做几份零工
在深夜回家的路上安慰一个号啕大哭的妇人
我曾被男人背叛,曾被生活羞辱
但我像一块耐火砖,越来越坚硬了
岁月要降大任于我
给我病人的身份,让医生获得职责的体验
给我人母的身份,让孩子获得光的照耀
给我同情者的身份,让寒冷者获得温暖
那些在夜里敢于启齿的,在早晨我已决计不再说出
那些背叛的囚徒,时间的锁会把他抓住
还有什么不能使心宽和、体面而尊贵的呢
我像红尘中的一只养生鸟
与伟大的生命原则结为一体
当我的生命在恰当的时候停止了
整个宇宙保持了青春和完美
我的碑铭如下:
1、我叫胭脂。
2、“比红放在碗里更有戏剧效果。”
(横行胭脂:自白书(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3期)
几乎没有谁的生活是完整的,横行胭脂之所以诗越写越好,是因为她经历了太多,感受了太多,是由于她敢于袒露,她真诚,她不掩饰。而且她在生活中渐渐懂得了怎样将这些经历和付出转化成深刻,这是很多人与诗人有相同经历但不能言表出来的原因所在。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再有超常的想像,你的诗歌就会是好诗。
看见不如看不见,盲目
有时是安全的。一张纸
几行字,就摆在那里
谁看都可以,不过
这是在四十岁之前
你不惑于一阵风,翻了翻
推翻了纸张,竟未推翻文字
就那些字,才两行多一点
不是什么秘密,却让遭遇它的人
深感不安。你不安于自己的镇定
横平竖直,带弯钩的地方
你的妻子开始变得不完整
她流的泪显然要比流的血多
嘴角都咬破了,还是不能
证明这个时代的丑陋。她
打乱了前额的长发,风推动着她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弄得乌云也不敢纠结在一起
赶紧落到池塘里。池塘里的水
很深,就像体制越看越看不清
池边的树,盲目地晃着
好像体内长了毛毛虫。痒
比疼有时更难糊弄。池塘里的鱼
赶紧记下了这一切
(格式:既生寄(选自《诗选刊》2011年第3期)
这首诗初看真还觉得有一点儿玄,人生的矛盾与复杂,有时确实难以说清,否则,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荒诞与丑陋。诗人的职责,不一定是将复杂说成简单,将想像书写成现实,他甚至需要有一些神秘,那暗藏在词语中的隐忍、隐喻,通过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诗美根本不会因此丧失。格式的诗歌让人信任,你可能一时难懂,但多读几遍,定会有启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喜欢你的藏头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