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读通鉴论论与其它史书有什么不同?

当前位置: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下列选项与其体现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是..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下列选项与其体现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是A.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B.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C.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D.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D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不乱作为,常常能够得到有为的效果,这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A项“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体现了辩证法思想;B项“不自见,故明……”C项“曲则全,枉则直……”等体现的也是辩证的思想。因此ABC三项都能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D项说的是天能生长万物,却不能辨别万物,地能承载人,却不能治人,明显只是说了一个方面,因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D。点评: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在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方法论上主张辩证的看待问题,提出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赞同小国寡民的政治。其中辩证法思想是其思想的精华。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下列选项与其体现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是..”主要考查你对&&东盟的成立和发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发现相似题
与“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下列选项与其体现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09510231276208210258664251635258291历史新视野:雍正称帝与其对手 - 作品信息
  作 者: 著   丛 书 名:历史新视野书系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6   出版时间:   版 次:1   页 数:317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传记 & 历代帝王
历史新视野:雍正称帝与其对手 - 编辑推荐
  雍正究竟是骗取康熙信任竞争上台、还是宫廷政变上台,雍正的用人、反贪、勤政是不是都是正面的东西,其中还有没有负面的东西,都还值得再拓宽、再深入研究。 本书从雍正与他的对手包括乃父康熙的诸多恩怨关系入手,或许能有助于增加对雍正其人其事的更全面了解和认识。史料丰富,观点新颖,论点新颖,论证严密,自成一家,是迄今为止关于雍正继位之谜的最新研究成果,值得一读。
历史新视野:雍正称帝与其对手 - 内容简介
  《历史新视野:》从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禛与康熙帝父子关系、康熙之死及真相这三个方面入手,从隆科多、拉锡、张廷玉这三个人物着眼,对照十五年中康熙帝针对胤禛、胤禛所作的不同评价和众多历史事实,以及雍正上台后对大量知情者杀人灭口的个案,对胤禛篡位作了全新的、全方位系统论证。史料丰富,观点新颖,论点新颖,论证严密,自成一家,是迄今为止关于雍正继位之谜的最新研究成果,值得一读。雍正继位之谜,长期来争议不息。
历史新视野:雍正称帝与其对手 - 作者简介
  金恒源,男,1944年生,籍贯北京市,满族(爱新觉罗,玄烨第八世孙),清史研究者。 主攻:雍正之人物研究。主要论著:《雍正帝篡位说新证》,刊于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史林》2004年第3期;《论康熙遗诏真伪》,刊于2006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选》;《南郊祭天解疑》,刊于2006年紫禁城出版社《明清论丛》;《正本清源说雍正》,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论康熙帝之死》,刊于2007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关于中的若区》,刊于2007年山东人民出版社丛书。 此外,已在大学学报、《文艺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电影艺术》等报刊发表各种评论、文史论文、小说及佛学等文章共三十多篇,文史类著作多本。
历史新视野:雍正称帝与其对手 - 目录
  前言   一、父子恩怨,由来已久   (一)胤禛出身   (二)三条忌讳,先天缺陷   (三)长期冷落,替补无望   (四)“闲人不是等闲人”   (五)收敛锋芒,暗中斗法   二、“南郊祭天”拉响父子决战导火线   (一)调虎离山,查勘粮仓   (二)南郊祭天,令其反省   (三)伺机反扑,控制寝宫   (四)诱捕失败,西苑失控   (五)康熙之死   1.关于康熙帝晚年的健康状况   2.关于人参汤事件   (六)《遗诏》真伪   1.制作的程序问题   2.制作的文本问题   3.张廷玉妙手著遗诏   4.海峡两岸满汉合璧《遗诏》之比较   三、“废立自专&,父胜   (一)皇子竞争,还是父子之争   (二)逼、骗、夺,三管齐下   四、木兰围场与南苑   (一)千里决策   (二)咫尺交锋   五、   (一)文武双全,大器早成   (二)“最后一奏”与“最初一奏”   (三)奇功之谜,恩人跋扈   (四)诛逼羹尧,蓄谋已久   (五)命其自裁,令其感恩   六、雍正与隆科多   (一)出身豪门   (二)“宫廷之狐”   (三)康熙朝隆科多的“最后一奏”?   (四)用投机换“大贵”   (五)胤禛幕后的关键人物   (六)功比山高,罪比海深   (七)输掉性命的政治赌博   七、雍正与三阿哥、八阿哥   (一)三阿哥允祉:玩政治,还缺少权谋与魄力   (二)八阿哥:得人心却未得天下   1.康熙帝与八阿哥关系   2.雍正与八阿哥关系   八、雍正与十二阿哥   十二阿哥允构:麻木不仁,   九、雍正与十四阿哥   (二)并非“传说”   (二)皇冠与他失之交臂   1.康熙立储,一着重棋   2.“以朕心为心”与“”   3.从“准太子”到阶下囚   4.国家至上,不搞分裂   5.祸耶,福耶?   十、逼母杀子,确有其事   (一)雍正逼母   1.乌雅氏以德获殊宠   2.雍正逼母,也有玄机   (二)雍正杀子   1.雍正杀子,意为弘历   2.雍正杀子的舆论准备与组织准备   3.“忠我则臣,背我则敌”   十一、雍正与曾静   (一)出奇料理,现身说法   (二)伶牙俐齿,难逃一死   十二、知内幕者一个也不放过   (一)新仇旧恨   (二)过河拆桥   (三)杀传教士   十三、从雍正与对手关系看其人思想、性格与恩怨是非   十四、几个重要质疑   (一)清诏书“书写制度”质疑   (二)“于”“於”不可通用质疑   (三)康熙临终决定胤禛继位质疑   (四)胤祯奔丧回京质疑
历史新视野:雍正称帝与其对手 - 参考文献
  康熙帝后妃简表   康熙帝皇子简表   雍正帝后妃简表   雍正帝皇子简表   雍正帝大事简表   后记
历史新视野:雍正称帝与其对手 - 前言
  1984年9月,人民出版社根据三联书店1963年6月第一版修订重排了牙含章先生依据藏文资料编著的《达赖喇嘛传》。在藏文版“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对康熙五十七年“统帅六师、驻节西宁,调饷征兵、居中调度”的十四阿哥胤祯(即允题)的身份,记载的文字不是普通皇子,是“皇太子”。在这本著作之前,孟森先生在研究中更早就提出:“圣祖末年,诸王大臣所上意,知为将来神器之所归者,乃十四阿哥允褪。”这是“众望如此,上意如彼”的事,只不过尚未来得及正式宣布而已。   孟森的观点与远离京城数千里之外的藏文资料所记不谋而合,是一致的。这就说明,当时,无论是宫里的皇子诸王、大臣,还是京城里的百万军民,甚或是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西藏高层人士或普通僧侣、牧民,在他们的心目中,十四阿哥胤祯的地位和形象理所当然就是一个皇太子的地位和形象。可见,这个皇太子的地位和形象,不是十四阿哥自以为是一厢情愿、自吹自封的,也不可能是八阿哥等几个皇子、大臣为了巴结胤祯而自吹自封的,当时十四阿哥胤祯的皇太子地位和形象,确实是康熙帝晚年有意树立、一手营造的。   但是,也正是从1985年9月起,史学界也出现了另一种新的意见。这种新的意见认为:十四阿哥的皇太子地位和形象,是胤祯(即允栖)自我感觉良好的一厢情愿、是自吹自封的,是八阿哥等几个皇子为了对雍正造谣攻击才产生的,并不是历史真相。新的意见还认为:康熙临终时决定由四阿哥胤禛继位,而且康熙选择四阿哥,在时间上已经很久了;说胤禛阴谋篡位,这都是八阿哥等人因谋储失败、不服的造谣攻击所致。那么,究竟是孟森的研究、藏文版的历史记载更接近历史真相,还是八十年代中期后以上新的意见更接近历史真相呢?   面对这一历史争议,一个不容忽略的前提就必然要被提出来,那就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康熙帝晚年,康熙与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祯的父子关系真相究竟如何?这个前提不弄清楚,后面的康熙遗诏会否被篡改、康熙之死是否同胤禛有关等,都很难争论明白。如果历史真相真的是康熙选择四阿哥在时间上已经很久,那么,之后当然决无可能再出现四阿哥篡改遗诏的事,也决无可能出现四阿哥谋害父皇、逼母、杀人灭口等事;反之,如果胤禛与康熙的父子关系其实并不好,暗中的利害矛盾很大、时间也很长,那么,从逻辑上讲,一候时机具备,四阿哥谋害父皇、篡改遗诏,乃至杀人灭口等就很有可能。当然,这仅是就逻辑上讲而已,还要以史料和事实作证。   正是以上原因,本书以“父子恩怨、由来已久”作为第一章,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雍正原是清世宗年号,后人也通常指当了皇帝后的胤禛。   雍正之所以成为当下的热点人物之一,是因为他身上有着多彩的政治魅力及争议不断的历史之谜。雍正一心励精图治,立志成为一代令主。其勤政、用人、反贪、吏治改革等抱负与政绩,不仅为古今史家所称道,也吸引着今天广大读者的关注,而且,随着对这位历史人物研究的不断升温,关于其人的种种争议和分歧也随之层出不穷。   例如:雍正继位,究竟是皇子竞争、黑马胜出,还是康熙末年康熙、胤禛父子斗法父败子胜?康熙末年围绕新皇位继承人选“废”还是“立”的斗争,究竟是一场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还是不同政治纲领、政治力量之间的路线斗争?这自然也就成为关注、评价雍正这位历史人物时,必然要面对、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与其他研究者的重大分歧之一,也是继拙著《正本清源说雍正》之后,再写作本书、试图努力说明的目的之一。   有人认为,康熙虽然并不喜欢胤禛,但胤禛最终还是取得了(包括骗得了)康熙的信任,故康熙最终选择了胤禛。   康熙是否最终选择了胤禛,不妨从研究二废太子后康熙对诸皇子、尤其是对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祯(允栖)这兄弟二人长期以来的真实态度人手,也即要从康熙晚年与诸位皇子父子关系的真相人手,这是解决雍正继位历史之谜的前提。不首先解决这个前提,其他许多事情就必然会纠缠不清,也无法自圆其说。但是近二十多年来,深入研究康熙晚年与诸位皇子父子关系的论著并不多,这就有进行补充研究之必要。   在胤禛与康熙父子关系上,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只采信雍正的一口之言、或雍正一手遮天搞的史料,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缺陷。有些著作虽然也引用了若干康熙的话,但缺少将康熙的有关原话作纵向的连贯性研究与诸多事件横向内在的因果性论证,也缺少各个时间段、各个事件相互之间合逻辑、合事实的严密而又系统的相互印证。康熙是一位政治家,他对皇位继承人这件大事,若有暗示,决不会只仅暗示一次,必会暗示多次,并且必会预先在授其权力、树其威望、壮其力量、锤炼其能力等诸多方面作出一连串动作。这些举动又必是公开的、大张旗鼓地进行,决不会只在暗中无声无息地进行,更不会连所选接班人胤禛本人也长期被蒙在鼓里,这是不符合历史逻辑的。因此,对于康熙为什么禛南郊祭天,究竟是暗示要其继位,还是因当时某些其他重要原因非要将其从宫中调出,对其采取防范、控制?就值得重新认真研究。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南郊祭天果真是暗示要其继位,康熙病重时召胤禛“速至”,胤禛是个精明之人,理应跑得最快,也理应“速至”才对,为什么胤禛竟抗旨、拖延8个多小时不去?这些问题要求其真相,就一定要对康熙末年南郊祭天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已经公开的官方史书以及尚未公开的全部过程进行综合考量,尤其要对照当时康熙、胤禛父子围绕南郊祭天的全部言行及文档史料进行综合考量后,才有可能找到合理答案。   对康熙所说万年后要选一个“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有学者提出,“这个人正是雍正”。查康熙所说的原话:“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于尔诸臣也。”(《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这就很清楚,康熙所说的“坚固可托之人”,首先必须是一个能“令尔等倾心悦服”之人。那么,无论在雍正45年漫长的皇子时期,还是康熙去世后雍正称帝执政的头8年时期,雍正是一个能“令尔等倾心悦服”之人吗?是一个“断不致贻累于尔诸臣”之人吗?大量血腥的历史事实,包括雍正钦定的官书《大义觉迷录》、《雍正朝起居注》、《上谕内阁》、《朱批谕旨》等,都已经作出了生动而又客观的答案。   再者,康熙固然说过“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但康熙真正进行选择、培养、树立坚固可托之人一事,必将在其生前就要妥善落实解决之,决无可能放到自己万年之后或奄奄一息时再解决。万年之后或奄奄一息之时还能怎么解决呢?这本来是一个必然的、无需怀疑或争议的问题。然恰恰本来是一个无需怀疑或争议的问题,竟又恰恰是近几年来我同某些专家论战不息的问题。比如,有人以雍正继位后执政之刚毅、政绩,作为雍正是康熙心目中“坚固可托之人”的论据。试问,康熙怎么可能把自己死后根本看不到听不见的东西,作为其生前最终选择“坚固可托之人”,甚至必能“令尔等倾心悦服”之根据?事情应该与此说相反,康熙必将、也唯有将已经看到并已经认可之可靠事实,才能作为“坚固可托之人”、“令尔等倾心悦服”之根据,这才比较符合历史逻辑吧。   又比如,有人为了质疑或否认雍正是靠宫廷政变上台,便提出雍正继位过程中“没有流血”。古往今来,宫廷政变历来就既有流血的,也有不流血的。有流血仍失败的,也有不流血而成功的。仅以“没有流血”四字就作为否认政变之依据,有此理乎?本书在深化对隆科多、年羹尧这两个人物研究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了原康熙一等侍卫拉锡这个以往不大引人注意的人物,同时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张廷玉这个人物的透析。康熙临终前后,除了隆科多、年羹尧这两个人物外,拉锡、张廷玉这一文一武两个人,实也对胤禛夺宫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康熙遗诏》之有无、遗诏之真伪,也理应是雍正继位过程中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遗诏有还是无、真还是假,研究者尽可以根据史料和事实提出不同观点。但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最起码必须能自圆其说,决不能自相矛盾;更不能按个人理念需要出发,说有就有、说无就无,说真就真、说假就假。历史毕竟不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有的研究者一面已经提出遗诏不可信,一面却又以遗诏为据证明雍正继位“正大光明”、没有阴谋、合法正常、无法否定,岂非自相矛盾?   于是又有人提出,对雍正的研究,只要对雍正政绩作出历史评价,不必对其人道德评头论足。而且举例,唐太宗不就是宫廷政变当皇帝的吗?但问题正好在于:为什么人们对唐太宗宫廷政变没有穷追不舍,偏偏对自称受托、合法继位的雍正不依不放呢?据说这是因为同情失败者。试问,唐太宗宫廷政变中难道就没有失败者吗?康熙朝的胤初二立二废,不也是失败者,为什么却不见同情胤初的社会舆论呢?   道德评价决不能替代历史评价,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对历史人物作历史评价是否就一定能脱离、甚至取消对其人的道德评价了呢?这也是我与当下某些研究者的重要分歧之一。   如果说,正史就是以人为主的历史,那么,历史人物,无论将其划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终究全然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感情丰富的人,决不会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的纯政治的人。而大凡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历史影响的历史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这些个性色彩,又必定会对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历史事件中留下鲜明的个。比如:其人志向高远、胸怀宽广坦荡,勇猛、豪爽、刚直不阿、仁慈宽厚;或生性懦弱、优柔寡断、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或好大喜功、好色、虚伪、阴险、残暴等等。这些本来都纯属个人秉性、个性或道德范畴的东西,但在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人物身上,又必定会在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中反映出来,并在制定制度、政策和统治中产生重要作用。具体到雍正身上,也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雍正一上台就搞秘密立储、推行密折制,搞军机处,大搞过河拆桥、杀人灭口等,除了雍正个人的政治需要外,也同雍正的个性密不可分。   对中国清史深有研究的日本学者先生,对此曾有中肯评论:“雍正帝之性格,就政治家而论,所成就不能远大,因其不能无之憾也。”(稻叶君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余对此深为。一方面,雍正这个人很有抱负、很有作为,他刚毅、果断、勤政,善于权术又善于辩驳。另一方面,此人又极其独裁、极好猜忌,更是极其残忍。   而且,雍正也并非不是一个好色之徒。北京故宫藏有《雍正十二美女图》便是一证;《》中多有美女相伴是又一明证。雍正的女人其实也远不止8个,那只是官书表面上公开的数字。在西陵人土长期埋葬在地下伴随雍正的,有据可查的就有24人。另外有据可查的还有6人,共有30人。如果雍正不是暴亡,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但皇帝拥有众多嫔妃这是封建社会里的一种特权,要证明雍正是否好色,不能仅以此为据,而要另作研究才能结论。   雍正无疑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戴着两副面具的人。他对清代乃至对中国社会正面的积极贡献与负面的消极影响同时具备,除了其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外,又必然同他个人的秉性、个性或道德范畴的东西分不开。   关注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却又力图把个人的秉性、个性或道德范畴的东西从这个人的历史事件中、从这个人的思想感情、处事风格中蒸馏掉,似乎帝王人物是个纯政治的人物,将历史评价与历史人物的道德烙印与评价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我以为是不可取的。试看中国古代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朱元璋,西方世界之林肯、华盛顿、拿破仑、希特勒,中国晚清之慈禧、光绪、宣统,民国时代之袁世凯等等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其中哪一个历史人物的历史评价可以将对这个人物的人格、道德评价蒸馏掉,专作纯政治的历史评价?他们(她们)的哪一桩重大事件,不都折射出其鲜明的个性印记?   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事。在同样的时代、社会背景下,之所以在这个人身上而不是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生惊天动地或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又各具不同色彩,就因为事在人为,而人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同个性的人。康熙末年,之所以是四阿哥胤禛发动了宫廷政变并谋夺皇位,而不是三阿哥、八阿哥或十四阿哥,有其历史的偶然性,又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里面就包含着胤禛刚毅、果断、机智、残忍的个性因素、个性色彩于其中。将康熙末年围绕重新立储“废”还是“立”的宫廷权力斗争,评价为不同政治纲领的路线斗争,似乎胤禛夺皇位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命运而奋起,这决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每个历史人物的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不同的,其个性、道德观、价值观、欲望、追求、努力、手段、过程、结果等也必然不尽相同,其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果也必然跟随不同。这,或许又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有些研究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否认了这条人与事的因果规律,忽略、否认了人的秉性、品性、政治抱负、道德伦理、价值观、手段等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的制约作用。   我在某大学历史系演讲时,有位研究生提出:“皇位继承,皇子之间可以竞争嘛。”雍正上台是否即皇子竞争、胤禛胜出的结果,本书再次提出了同时下流行观点截然不同的看法。孰是孰非,并不敢自以为是,尽可以再深入展开讨论。但我能够领会这位同学的意思,即,皇位继承可以皇子竞争,谁有本事谁上;只要把皇帝做好了,管他是怎么上台的呢?我知道,这个观点时下正还相当流行。   但恕我直言,这仍是对历史人物作历史评价时,把个人秉性、个性、动机或道德范畴的东西从历史事件中蒸馏掉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方法,也实是对“竞争”一词(或手段)的误解。这种误解的有害性与危险性,并不只是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认识上有什么差异或分歧,而是如此竞争理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当代人乃至后代人的价值观念、行为观念、政治观念。如果评价一个人的政绩、作为,就可取消对这个人的人格、道德评判,那么,难道古往今来所有的贪官都是毫无政绩、作为之人吗?古今中外哪一个贪官、坏皇帝,不都是个人道德极差之人?这种舍弃道德评价、视目的即是一切、宣传为达目的之成功就可以不惜一切手段,还将此美名为“竞争”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方法,决不是科学发展观,它并不符合与历史辩证观,也并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任何时代的任何竞争,都必须是在合法、有序中进行的。离开了合法、有序,那就不是竞争的本来涵义和本来面目。如果取消了合法、有序这两道红线,目的就是一切,手段可以不论,那么,对运动员而言,金牌奖杯就是一切,兴奋剂服用与否可以不必追究,这还是公正、公平的“竞争”吗?雍正究竟是骗取康熙信任竞争上台、还是宫廷政变上台,雍正的用人、反贪、勤政是不是都是正面的东西,其中还有没有负面的东西,都还值得再拓宽、再深人研究。本书从雍正与他的对手包括乃父康熙的诸多恩怨关系入手,或许能有助于增加对雍正其人其事的更全面了解和认识。   阅读历史,可以是一种消闲享受,也可以扩大视野、促人沉思;可以是一种兴趣爱好,也可以作为是一种学问与责任。以上这四种因素,我都兼而有之。   阅读并研究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前进的过程。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在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付之努力,并留下个人艰难攀登、长途跋涉的足迹。如果本书能在为读者介正称帝与他的对手错纵复杂的恩怨关系时,多少提供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发现,多少增添了一点新的历史视野或参考启迪,吾愿足矣。我期待着您的帮助和批评。   精彩书摘   一、父子恩怨,由来已久   (一)胤禛出身   胤禛出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十三日,生母乌雅氏、承恩公威武的女儿。胤禛出生时,乌雅氏还不足18岁,身份是宫女。1943年,美国学者恒慕义先生在《》中就敏锐地注意到:“雍正……他是圣祖康熙帝的第四子。其母原系宫女,胤禛生后一年,始晋为嫔妃。美国当代史学家史景迁先生在近著中屯提出,乌雅氏是“在很不正式的情况下给康熙帝生了下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雍正帝”,这就是说,胤禛出生时名不正、言不顺。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讽剌,胤禛窍位后偏偏要把自己的帝号定名为雍正。乌雅氏尚不是康熙帝的嫔妃,却未婚先孕早已为康熙帝生下儿子。这个责任,当然不在乌雅氏而是在于康熙帝。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7:47:0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通鉴论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