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之友读后感关于谁都不敢欺负我这本书的读后感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寄小读者》读后感600字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大家记录读书后的感悟和感想。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准备了寄小读者读后感600字,希望帮助大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关于寄小读者读后感600字
读完《冰心散文--寄小读者》后,我觉得这本书中提到过很多小朋友,其中有她的三个弟弟。正如她的诗所言,这些小朋友都是伟大的人,在他们幼小的心里都含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冰心的眼中,这些孩子并不是愚昧无知的,他们有着真实的情感,有着简单的爱,有着大人身上所没有的而又非常珍贵的童真。     文中有一段话甚是幼稚得可爱。那是她最小的才十三岁的弟弟说的:&姐姐,你走了。我们想你的时候,可以拿一条很长的竹竿子,从我们的院子里直穿到对面你们的院子里,穿成一个孔穴,我们从那孔穴里,可以彼此看见。我看看你别后是否胖了,或是瘦了。&大家想这是可能的事么?然这玩笑性的话中却蕴着一颗多么纯真的心,一段多么诚挚的姊弟情呀!     在冰心心中,这些小孩子就是身着白衣,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她微笑的安琪儿,就是圣洁和纯真的象征。她曾用黄丝带将几朵蒲公英缀将起来编成王冠的形式,说:&我要为我的女王加冕。&说着就随便的给一个女孩子戴上了。这随便地一戴表现了她对小朋友们多么宽广的博爱呀!
甚至于小朋友从至情中流出的眼泪,竟是她所最敬畏的,竟令得她往往不敢抬头。那些眼泪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那些晶莹的含泪的眼是最庄严最尊贵的画图,是能射出凛然的神圣的光的。这对童真圣洁和真挚的赞美构成了她文章的三大母题之一。
冰心对童真的赞美是多么得崇高而深刻,对孩子们的爱又是多么得刻骨铭心呀!以至她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弱者,没有力量去抑制这感情的波动。
冰心与小朋友之间有一条真爱的链,这链上系着一颗无比晶莹的爱之珠,生生世世耀辉不断&&
希望我们提供的寄小读者读后感600字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更多的读后感、读书笔记尽在精品学习网,请及时关注!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作者:佚名 日期:日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提示:内容简介--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面不断创新。
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非常多,本书精选了64条,并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以适用于教师的不同方面的工作。在体例安排上,在每篇文章的正文前面,本书都呈现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者问题情境,以激活读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唤起读者探究正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刘儒德,1966年生,湖北监利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与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软件的选用与评价》等著作。
反思着教书
&&& 王& 勇
记得五年级有一个习作训练,习作中出示了“喜、怒、哀、乐”四种表情,要求学生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在备课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课件,层次清晰的训练指导,还有一篇极好的范文《打水仗》附后,《打水仗》的小作者叙述事件一波三折,很具有指导性。而且,这篇习作还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什么“在我记忆的沙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今天,我就打开其中的一个贝壳,和同学们分享其中的快乐”等等。于是,在上课时,我就以这个课件为蓝本,进行了一次习作指导的观摩课。
很快,我们学生的大作也出来了,我进行了一个统计:习作的选材以“童年趣事”为主题的有三分之二,以“打水仗、漂流”为内容的有五分之一,以“沙滩啊贝壳啊”为开头方式的习作有二分之一,尽管从习作水平上达到了要求,可是,看着这么多相似的习作,我知道,这次习作指导课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一次不成功的习作指导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显然是范文所起的作用,所给的范文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思维“锁”了起来,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定势。
根据沉锚效应的理论,要预防这种情况出现,就要给不同的例子,形成一组多样化的信息,最终达到抽象化的结果。
本期再来指导这篇习作,我就尽量避免范文带来的消极效应。首先,在指导作文时,我精选了上次周记《我真&&& 》中写得较好的十几位学生的习作,在习作欣赏时,我侧重引导学生从叙事的完整具体与细节描写这个角度去分析,为怎样写打基础。接下来的选材指导上,我几乎没有再说什么,就是告诉学生,写真事,抒真情。我想,学生从十几篇风格迥异的文章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暗示,写好这篇习作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
果然,在评改这篇习作时,学生选材的角度各不相同。在习作欣赏课上,我和学生们听到了精彩纷呈的佳作。
细节之处见有效
我们一直在孜孜追求有效的课堂,其实,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在很多细微之处。例如,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往往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要善于倾听,敏锐发现,灵活把握细节,或将错就错,或顺水推舟,或刨根问底,或欲擒故纵,或化整为零,或移花接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想起自己教学《狐假虎威》时的一个场景:在教学将近尾声时,我提问:“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现象吗?”始料未及,学生在回答中发生了争执,两生各执一词。
生1:我经历过。有一次,我遇到了坏蛋,他们要欺负我,我就对他们说:“我爸爸是警察。”结果,这些坏蛋就不敢再欺负我了。(得意地)我觉得这就是狐假虎威。
生2:我觉得他说得不对。我查过字典,“狐假虎威”好像是说坏人的。
生1:不会吧?肯定是你搞错了。
生2:真的,词典上是这么说的。你不能说你自己狐假虎威。
生1:我肯定是对的。“狐假虎威”是说狐狸很聪明,不信你问老师。老师,我说得对吧?
(全班同学先是小声议论,继而将目光一起投向我。)
我说:吴同学说狐狸很聪明,狐狸聪明吗?请大家再读课文然后发表意见。
(同学读书、思考后,各抒己见。)
我又说:是呀,狐狸是聪明。它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谋略,这正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我希望同学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都能像这只狐狸一样机智勇敢、应对自如。大家都喜欢狐狸,可是孙同学却说,词典上解释“狐假虎威”是说坏人,真是这样吗?我们来讨论一下。
(学生在短暂的沉默后,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我说:是的,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它是对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借助别人的威风干好事,就像狐狸一样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这是一种好的策略,像钟同学就属于这一种;也有人借助别人的威风干坏事,这样的人和事是应该批评的。你觉得我们现在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时候,应该指哪一种现象呢?
生(异口同声):第二种。
寓意的理解是寓言教学的重点,从学生的针锋相对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面对这一关键性细节,我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顺水推舟,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再次读书,在阅读理解、深入讨论、在论证中寻找答案,澄清学生的认识,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下课以后很有感触,教师只有不断锤炼内功,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就能在预料中或出现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预设中、在随机推进中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从而在最大空间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留面子效应的教育运用
留面子效应告诉我们:人们都有给对方保留面子的心理倾向。如果对某一个人提出一个很大的、会被拒绝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就启发我们:当人们想让别人为他们办某些事情之前,可以适当提出一个别人根本不可能或不愿意做到的事情,等别人拒绝且怀有一定的歉意后,这才亮出自己真正要对方办的事情。由于前面拒绝了太多,别人往往为留些面子会尽力接受最后这项要求。
留面子效应给我们布置作业增添了艺术。数学学科的独特性需要每堂课布置许多的练习题,但是各科老师都觉得自己要让学生接受足够的训练,所以学生每天需要完成较多的作业,对教师经常布置作业产生了厌倦,尤其是数学作业与语文和英语作业不一样,每道题都需要动脑,而没有简单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好感。当我通读到留面子效应时,我想到一个主意,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故意布置大量的作业,等学生有所反应的时候,允许他们讨价还价,装出让步的姿态。这样,数学作业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学生反而感觉是老师理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作业的效率也没有降低。
另外,在教育是实践中,留面子效应也可以运用于批评教育当中。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批评时要掌握分寸,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的完善自己。如果批评学生过频或过重,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丧失了自信,进而破罐子破摔。那么学生犯了错误时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正错误,而是如何逃避惩罚,或是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因此,我们在批评时要做到恰到好处,让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标。
《怀素写字》的思考
&&&&&&&&&&&&&&&&&&&&&&&&&&&&& &&&&&&&&付& 莉
&&& 一年级时,《怀素写字》令我印象最为深刻,这是一篇很简单的课文,本课内容包括“写”、“字”、“古”、“先”、“日”、“长”、“书”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在学习课文范例中主动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习字技能。
&&& 这些预设的目标,是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孩子学习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并具体生成了新的目标。
&&& 我应用的教学方法是:对比法、示范法、讲解法、归纳法、自主学习探究法、观察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目的在于使孩子联系生活,学会学习。
&&&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一)直接导入:今天,付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探索怀素写字的奥秘,板书:怀素写字
学生伸出小手跟写并默读笔顺,让孩子意识到写字是一种态度,要做到认认真真书写。
(二)复习旧知
过渡:同学们,学习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付老师要考验一下大家上节课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这一关呢。
gǔ shí& hou&&&& hé& shang&&& xiě zì
古& 时&&& 候&&&&&& 和&& 尚&&&&& 写&& 字
&& Hào& xué&&&&& jìn&&&&& rì&&&&&& cháng
&& 好&&& 学& 上&&&&& 进&&&&& 日& 子& 一&& 长
yǒu& míng&&&&&&&& shū fǎ jiā
&& 有&&& 名&&&&&&&&&&&& 书& 法&& 家
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点名提问、齐读、个别读、男女分读的方式检查孩子字词的掌握情况。
过渡:同学们掌握的这么棒,那付老师把拼音去掉,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呢?
古& 时& 候&&&& 和& 尚&&&&& 写 字
好& 学 上 进&&&&& 日 子 一 长
有& 名&&&&&&&&&&& 书 法 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男女赛读,点名读多种形式诵读达到检验生字词掌握情况的目的。
过渡:聪明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这些词语有特点,小脑袋瓜转起来,在思考的过程中,听付老师来范读一下课文,同学们盯着这些词看能否连成一个故事呢。
课文读完了,好多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找一名学生来试着说一说,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不错,怀素是有名的书法家,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书法家呢?
出示幻灯片:
著名书法家司马彦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司马彦先生自幼酷爱书法,刻苦练字,功底深厚。在国际国内书画大赛中获奖30余次,作品参加过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他的名字已编入《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
司马彦先生已编写出版钢笔、毛笔字帖1200余种,遍及全国城乡,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被称为“中国字帖之冠”。那么多人临摹他的字帖,羡慕吗?想不想也成为有名的书法家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扩展教学内容,吸引孩子注意,激发孩子想写好字的兴趣,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但这是容易的事吗?怎么办?答案就在刚才的那些词里。
板书:好学上进
对,怀素就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他小时候就喜爱写字,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自然而然的把孩子带入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三)学习新知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怀素是如何好学上进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2自然段。
怀素 写 字 非 常 认 真。他 总 是
先 看 清 字 的 形 状,记 住 字 的 笔& 顺,
再 一 笔 一 画 照 着 写。这 样,怀 素 的
字 进 步 很 快。
思考:从哪看出怀素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思考,边学边思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2)指读句子:怀素写字非常认真。
理解:非常
换一个词来表达(特别)
板书:非常认真
(3)解读“总是”
总是:经常、常常
可见怀素不只是一天这样,也不是两天这样,而是天天、经常、常常这样。
(4)怀素是怎样写字的呢?
怀素写字时先干什么?接下来干什么?
从哪些词、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他写字很认真?
↑设计意图:研读环节是阅读活动的展开阶段,主要作用是教会孩子在阅读中学会研读。因此,老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情景,把孩子引入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探究之中,从而把握课文的丰富内涵。
按照怀素的方法让学生练习课后描红。
(5)看图,怀素写字时多么认真呀!
连起来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孩子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孩子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帮助孩子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怀素写字不仅非常认真,还有呢,请看第三自然段。
传说 当 时 纸 贵,怀 素 就 找 来
一 块 木 板 当 纸 用。他 写 呀 写 呀,
日 子 一 长,木 板 竟 被 写 穿 了。
讲述:当时纸很贵,怀素买不起纸,就找来木板写,传说他还用芭蕉叶练字呢,可见他练字的决心很大,就这样,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
这么艰苦的条件,付老师送他一个词:
刻苦练字(板书)
从课文中能否感受到呢?
写呀写呀、写穿、竟
练习朗读、背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怀素长大以后,成了──
板书:有名的书法家
指导看图:这是什么时候的怀素?他在干什么?
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怀素的精神吧
怀着敬佩的心情练习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加强对孩子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孩子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4、拓展练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怀素刻苦、认真的练字,终于成了有名的书法家。小朋友,你们长大了想成为像怀素这样有名的书法家吗?那么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呢?让学生讨论。
&& ···从小···
&&&&&&&&&&&&& 长大以后···
&&& 设计这个拓展性训练,有意识的促成了语文学习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为学习语文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设计言简意赅,主题分明,并且清晰明了的表达了小学生课堂应具备良好习惯的培养,时刻提醒孩子端正自己的写字态度,并激发了孩子争强好胜的进取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孩子的实际生活。
课堂教学中的“空白”
对于有效课堂,曾经一直以为: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各个环节,高容量、高密度地完成一节课,这样的课堂就一定是高效的,至少是有效地吧,但实际却不是这样的。
&& &课堂的有效性是应该融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才应该是教师倍加关注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是导演,适时的去点拨主角,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由表演的空间,为学生在课堂上留下一点“空白”。
&& &在教授古诗《江雪》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过读对整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对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理解,学生通过“读”这一环节,再联系上下诗句,都能很轻松地自己找到答案。这就让我想到了原来的教学,有时为了上好一堂课,把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想背下来,每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但是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总是完不成。现在看来,当时所说的教学严谨,由易到难,其实只是在备教案,在一厢情愿的向学生“填鸭”。
&& &在扫除了《江雪》中重点词的障碍后,教学的重点就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按照旧思路,就应该是教师说,学生记,但这种“记”仅仅是记在了书本上,教师一节课讲了四十分钟,累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能吸收多少呢?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转变思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讲:你读了这首诗后感受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展现这幅画面吗?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讲得特别好,其中有个学生说到“那是一个寂静而凄凉的世界”时,其他孩子的思路马上就被打开了,这时,这首诗的意境就已不是仅仅写在书上了,而是印在学生的脑中。这样的课堂效果要比教师的“一言堂”好得多。
&& &回想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读书呢?是不是一定要让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呢?如果课本中有的部分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教师又何必费口舌呢?当然,在课堂上为学生留“空白”,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听之任之,教师的讲,就应该是引导,是点拨,在关键处画龙点睛。而那些想象空间、四维空间很大的课文段落,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扩展,何必要去限制学生思维呢?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适当地为学生留下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会、揣摩吧!
有效课堂案例
我所理解的“有效课堂”,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结合我的日常教学,以新起点英语三年级上册“My Pet”(我的宠物)为例,谈谈以下我的几点体会:
&&&&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首先用一组TPR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本课时的新知识巧妙的引入了课堂。在新知识的呈现上,我用了谈话交流,看图片回答问题这两个活动,将个体的单词放入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学生在跟老师的交流和回答问题中,轻松的习得了新语言。在操练和巩固新语言的环节中,我用了三个任务型的游戏活动,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很快掌握了重难点。同时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将语言的要求提高到了实际的运用。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将前面大量的输入转化成了语言的输出,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调查活动将语言、信息归纳、整理等技巧巧妙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任务型活动设计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之一。让孩子们用语言来做事情,在做事情中学习语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言教学新理念。
总的来说,本节课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新语言,在游戏中熟悉新语言,在活动中完成语言的输出。整节课以旧引新,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形成了知识的坡度上升,让学生在体验中水到渠成地习得了新语言。
“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这样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专业和专家型教师。
禁果格外甜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也就是所谓“禁果效应”。
生活中也常见到这样的事,那些被禁止的事物,往往会因为"禁止"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冲击力而被涂抹上一层既神秘而又具诱惑力的色彩。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越是不让学生做什么,他们越是要做什么。在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们上课前总是在班里大声的嬉戏玩耍,虽然在每节快要上课的时间里学校的广播总是提醒道:“小朋友们要上课了,……”但是等到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是看到许多学生在嬉戏、喧闹的场面。为孩子们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我最初采用“说服教育”的办法、后来明令禁止在教室里大声说话活玩耍,但效果都不是很好。有一短时间我们班的男孩子很流行玩“”,他们玩得到了疯狂的地步,上下课玩,走路玩,午休躺床上孩子玩,尤其是在教室上课铃声对他们来说是“充耳不听”。
“叮铃铃……”我拿着教科书在班里站着等着孩子们安静下来,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过去了,班长白方博看到他们孩子玩,就开始“大喇叭”制止。我走到她身边示意让她坐下,我慢慢地走到讲桌前,这时说话的声音小了一些,但还是有学生在校生的嘀咕,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看课本,听到有学生陆陆续续的把课本打开,渐渐地说话声音小了没了。这是我走上讲台:“笑着用手指指教室后面的钟表”。学生有的露出了吃惊的表情,有的吐着舌头偷偷地看我,有的小声嘀咕:“都过去5分钟了”,我淡淡说:“希望下一次可以让景老师不用等这么长时间”。这之后虽然有出现了几次这样的情景,但然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确实做到了让我等待的时间越来越短,现在我只要在教室哪怕是课下孩子们的声音也不会太大,上课前总是有序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静息。
后来我觉得课前的静息没有太大的实际效果,仍旧按捺不住孩子们想说的欲望,我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他们说个够。于是在每周的语文课上我总会抽出两三节课的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前3分钟要事谈”、“学校一日生活谈”、“上学见闻谈”等,”活动。孩子们不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启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能够巧用禁果,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让科学民主的沟通理解真正走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相信在我们的教育园地里的花朵一定会别一样的红艳!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案例分析
在我们班级,有这样一位小男孩,上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小背挺得直直的,如果要说班级谁是最佳的纪律明星,那就非他莫属了。作业也是认真完成,一次不落,可让我费解的就是孩子什么也不会,说这样的话可能有些夸张了,学习成绩证明了一切。一次又一次的单元测试、月考,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当看到孩子这样的成绩,真的让我很吃惊,同时陷入了一片沉思。
这让我想到心理学当中的一个实验,可能这个案例有些不雅,当一只狗遭受多次挫折以后,就不在努力,宁可默默地忍受痛苦。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在学生身上,特别是所谓的“后进生”身上,这种“习得性无助”表现的就更为明显。想想我们的孩子,如果因为多次的失败而失去了努力的尽头,产生消极的情绪,那该多可怕啊!孩子最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安慰和鼓励呀!于是在课堂上,我提问一些稍稍简单一些的问题让他去回答,然后及时表扬他,当我看到他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时,我便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又建立起来了,有一次语文考了八十几分,他非常高兴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考了八十多分了!”我也激动抱住他,还亲了亲他的小脸。过后孩子妈妈对我说:“刘老师,孩子今天可开心了,说我进步了,还亲了我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原来,孩子对我们的要求竟如此简单,我们的爱会换来孩子如此大的激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仅是每个父母的期望,也是老师的期望。但是,孩子之间确实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我们要允许孩子慢慢进步,切忌焦躁。
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是A,他将来可能是杰出的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他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也许他会成为成功的商人;而他的成绩如果是D,他可能去竞选州长或总统。孩子的潜力真是无止境的呀!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让我们用爱心,采用各种方法,让孩子避免“习得性无助”,不要让孩子丢失起跳的力量。孩子们,老师与你同行,加油!
说你行,你就行
当一个人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一定向导,并作出与之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暗示效应。人们的言语、行为,外部的环境等都能产生暗示效应。积极的暗示就得到了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了消极的结果。有句话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充分说明了暗示的伟大力量。如果我们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这将会是多么强的魔棒。
班里有个孩子属于慢热型的孩子,进入小学生的状态比较晚,以至于一开始时就有点落后于别人,慢慢的孩子就有些自卑的心理。又加之家长有时对她冷嘲热讽,这个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快乐。当我发现这些时,平时就多鼓励她。课堂上,只要见她的小手举了起来,我就会给予她发言的机会,并不失时机的表扬。慢慢的我发现她笑脸多了,课间活动多了,渐渐地融入到其他孩子的快乐中。
还有两个孩子比较活跃,我就让他们两个竞争。比如课堂上,我会说:“你看浩田听的多么认真,华龙要加油了。”浩田听到这话后会比之前坐得更直,而华龙呢,他是绝不会输给浩田,所以他的听课状态也会保持很好。
暗示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让我们平时多给与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给与多种方式的暗示,让我们的学生时刻都充满自信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 ──高效课堂教学的案例
一直以来在两个班上课的感觉都很不一样,一个是热火朝天,一个是平静如水。我每天走进这个班一种感觉,出去后再走进那个班,就得赶快换感觉,我是适应了又适应,虽然带着他们三年了,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每次的“天上”和“地下”的感觉依然让我沉思:为什么?我要怎样更好的去调整?热火朝天的班级是因为:两个老师都是很热情大方,一个老师平静,那么学生就受到大部分的影响,慢慢成为热火朝天型;另一个班级的两个老师较温柔,学生也跟着较平静;结果我在这里适应的结果是:即要热情大方也要平静温柔,我有时候觉得我很神:因为我每天两节课的时间里就要扮演“双重人”。有时候其实挺累的。
看到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很多启发,自己可以慢慢适应学生,也可以让学生慢慢适应我的教学方法。总之,我们要和谐的尽量统一步调,这样才可以慢慢解脱。
学生也许也会遇到这种感觉吧?(手表定理)
想起学生订正错题的情况了:(一二年级用铅笔写字)这个老师说:用橡皮擦掉改正,另一个老师说:不能在原来的题目上改正,在旁边订正。学生每次都是乱七八糟,还不断地问老师:在哪里订正啊?老师也烦,学生也郁闷。后来交流得知这种情况后,我们几个老师就商量:统一方法,学生就不再乱订了。
3+1>5-1(心理加减法):
有一次上课,那个男孩一直在不停地玩他的铅笔(刚买的新自动铅笔),很是漂亮,他爱不释手的摸来摸去,好像稍微不留神它就会丢了一样。我提醒了他两次无果后,终于在第三次拿走了他的铅笔,说:谁再不好好听课就扣分。安静了几分钟之后,又有几个调皮男生忍不住开始摸东西了,我扣分后还不行,他们越显无精打采,还更加调皮。我进行小组比赛,谁表现不好,你们组要扣分,结果学生也提不起来兴趣。我气得不行,他们该玩还玩。我回去后在生气中思索:来硬的不行那就来点软的。第二天,我一上课就宣布,今天进行小组比赛,哪个小组纪律好会听课,就给他们组加星,如果哪个同学没有遵守纪律,就给其他组加分。学生“噌”的坐直了,一节课一直在不停地争取表现好。因为如果自己给组内争光,多光荣啊;而且如果别人失误了,我们还可以再加分,学生为了自己组有更多的星星,不停地争取、加油。这样很轻松地,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同学们学的也很好。我由此看到:3+1的鼓励加星确实大于5-1的批评扣分。
这本书很好,我觉得我还会看第二遍,再学习,再次加深理解,更好的应用。
“锚”要多样性
听了刘教授讲解的“沉锚效应”,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其中一节课最能体现“锚”的设置和“锚”的作用。这节课是一年级的电脑绘画课,利用“画图”工具学习多边形的画法。课程设置是这样的:
以图示的五角星为例,讲解多边形的用法。
&&&& &&&&&
讲五角星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用学过的工具画一画,如直线工具,铅笔工具,体会这些工具画五角星的复杂程度。下面是我的讲解步骤:
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有了这个新朋友,它就可以帮咱们既方便又迅速地画出五角星了,它就是多边形工具。
在画五角星之前,先给它的各个顶点安排一个顺序,这样画起来比较方便。
如上图所示:
第1步&& 在工具箱中选中“多边形 ”工具。
第2步&& 在工具箱底部单击选择空心样式的多边形,选择颜色。
第3步&& 在1、2两点间拖动鼠标,画出五角星的第一条边。
第4步&& 将鼠标指针依次移到五角星的3、4、5几个顶点处并单击,画出第2、3、4条边。
第5步&& 在图形的第一个顶点──1点处双击鼠标,1、5两点间连接出最后一条边,形成封闭的五角星。
这样,五角星就画成了。
学生练习。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时,我看多数同学都练得不错,而且是按照我安排的顺序画的。突然一个孩子问我:“老师,我有一种新方法,也可以画出五角星。”“好啊,你演示一下。”孩子认真地操作完,他没有按照我安排的五个角的顺序画,而是自己又重新排了序,把五角星画出来,末了他说:“老师,你把这个方法也告诉其他同学吧。”我检查完,班里有八成的同学都是按照我教给他们的方法画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新的方法呢?我恍然大悟,是我设置的这个“锚”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所以千篇一律。虽然也学会了这个工具的用法,但是没有创新性。于是,我把那位同学的方法讲解给其他同学,又加上自己新发现的方法,孩子们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五角星可以用这么多方法画。这种情况以后一定要预防,在教学中,“锚”的设置要多样性,这样,使得“锚”的效应发挥得更好。备课时更应该集思广益,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要一味依赖第一想法,开拓自己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学生才能更好地创新。
当“圣旨”遇到“糊涂官”
&& 小时候,我每逢不听话,家里爸妈常吓唬:“再不听话就告诉你老师了!”“你老师说应该这么做!”立马像野马套上了缰绳一样俯首贴耳。那时候,老师的话等于圣旨。
现在的世界对孩子们来讲是完全开放的,见识广了,就连小小的孩子心智也日趋成熟,老师的角色多了几分亲切,少了些许神秘,但不时仍有家长播打“求助热线”,拜托老师“说说”自家孩子。呵呵,看来圣旨依然有着一定的“威力”。
但,当圣旨遇到“糊涂官”……
案例陈述:
因为甲流的原因,我们学校采取了相应的非常细致的措施,例如:每天进出学校师生们都要在大门口测量体温;再如:每班每天早晨班主任老师还要给校医准时送交健康报告单,报备班级是否有生病、缺勤的孩子及具体情况。为了防止自己疏漏,我和一个孩子做好约定,鼓励他挑战一下自己,挖掘一下自己的潜能,每天早晨由他拿着报告单来提醒我填写,随后再由他送交校医处。选定这个孩子也是因为在和他家长交通时,老师和家长共同意识到的一个问题:这孩子平日里有些“不操心”。我是想以这件事为契机,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第一个星期孩子做得非常认真,每天笑盈盈地等我填写完毕后一阵风似的从我们教室所在的三楼跑到一楼校医处,我在班会课上表扬了他,并给他发了一张喜报。第二周……偶尔得需要我去提醒他:秘书,忘了让老师签单子啦!第三周、第四周,小迷糊进入状态:一日校医打来电话,说我两天的健康报告单没有送了,咦,我好生纳闷,我明明签好后让孩子送了呀?再回过头来问问孩子怎么回事,这边如梦初醒般地从本子里找出夹在其中的两张单子,红着脸儿低下头了,这个小糊涂!叮嘱几句以后要注意哟,快送下去吧!随后的几天一切正常,但不久依旧“事故”不断:周一忘了找老师填写,周三又忘了送下去,周五干脆找不到老师签好的单子了……从温柔地提醒,半开玩笑似的责备,笑着虚张声势地打屁股,再到后来的吓唬──再出错老师就重新招聘“秘书”了!
可……圣旨一道道下,且看后事如何──
周五放学在楼梯遇到校医,温柔的校医依旧用悦耳的声音与我打招呼:“艳儿呀,你们班的健康报告单某一日,某一日,还有某一日的可没送呀!”
“我……我……我确定我每天都填写了呀!”
校医笑得越发温柔……
这次轮到我的脸儿红了,真想立马找出这个“糊涂官”三方对质。
好不容易忍到周一,一问孩子,这边也是一副懵懂的样子,半晌,一拍额头,从书柜里捡出几张皱巴巴的纸。
我……我……我那个气呀,我……我……这回我真的要换“秘书”!
案例分析:
我的教育目的:通过这样的任务安排让孩子学会“操心”,培养他的责任心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又有些不甘心,静下心来细想一想,自己的方法是否存在需改进之处呢?想起近日读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中所讲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单一的方法用多了,效果就递减了,我只是一味采用鼓励鼓励讲道理的谈话式方法想调动孩子的内动力,也许最初我一动员,孩子的热情就上来了,但慢慢地他的惰性开始收复“失地”,我这边“外援”不到,结果,惰性就取得了胜利;一次次发现错误后,再做动员、鼓励、提醒、责备,十八般武器用上了,孩子的“抗体”仿佛也增强了,最终我在学校纪律──扣积分的压力下举白旗──决定换人。
整个过程中我只是最初给孩子发了一次喜报,积极的肯定还是有些少,另外,也应考虑到孩子本身的习惯特点,对他来说也许事情的梯度要增加一点,步子迈得小一点,一步步地纠正,尽量少给孩子创造挫折感,以避免让这一类的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 &&&&&&&&&&&&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
&&&&&&&&&&&&&&&&&&&&&&&& 魏志华
作为生活老师,我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吵架,打架,不服从管理,甚至顶撞或者辱骂老师。
当孩子无意或有意,犯了一个令我气愤的错误时,我总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耐心地询问事情的经过,问其原因。告诉他,这样冲动的做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是不对的。至于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我一般都是一句带过。因为无论话多么动听或感人,如果唠叨不停,就会让人心生厌烦,反而起不到作用。其实,孩子的心理是当你把他叫到办公室的那一刻时,他已经对自己的错误的行为内疚了。这时,我们只要轻点一下,再对他鼓励,并告诉他,老师相信他会改好,而且永远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给他信任,他会坚信,你是真的想帮他改正错误的人,是和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而不是一个无法容忍犯任何错误的坏孩子的“凶悍”的老师。
此外,很多家长和老师,经常对孩子进行盲目而空洞的说教,殊不知,时代在变化,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我们那个时代已截然不同。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你即使磨破嘴皮,他们也无法理解。他们受到的教育也不同与我们的时代。但由于我们爱之心切,责之心苛,在短时间内,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很难承受。而这时,孩子们又处于青春叛逆的过渡期,如果这时,我们不恰当的批评,就很容易造成“顶牛”,如果这时,老师不理智的话,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应该切记:“就事论事,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不对同一个学生的同一件事情,不做重复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批评语。要不,学生就会觉得你是一个爱抓学生“校尾巴”,穷追不舍的人,反而引起孩子的厌烦和反抗心理。对学生的批评,我认为点到即可。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我们要运用民主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起一架沟通心里的话,从而甘愿接受教育,也实现里我们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心愿。
善待每一位学生
善待所有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优秀生。
一个学校里,一位老教师对新来的年轻教师说: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因为,如果这个学生的成绩是A,将来他是杰出的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他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也许他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绩是D,你更要对他好,因为他将来很有可能去竞选州长或总统。
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的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多次的打击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奋斗。这无疑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多给失败的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败感。
今年接的这个一年级,有个孩子名叫龙龙。提起他,每个老师都露出无奈的表情:每天都有文具不带的现象,小脸脏乎乎,课堂自由、散漫,随意插嘴,作业乱七八糟,拼音学的一塌糊涂,英语更是糟糕,数学虽然不是最差的,但作业是最脏最乱的。在教室里固守着一角,我行我素。听了太多其他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对他也不太感冒。殊不知,一次普通的课堂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也把全班同学着实雷了一下。那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个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的明白算理,我让学生们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同组讨论算法。孩子们的算法很多,也很灵活,但都不太简便,我引导着、期盼着……这时,我看到龙龙那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把问题抛给了他,只见他一边说一边激动的用小手比划着:老师,我今天忘了带小棒,可是我就一个人想嘛,14—9=?可以把14分成一个10和一个4嘛,4减9不够减,我就想可以拿10减9剩1,再加上14里剩下的4就是5,所以14—9=5.我呆了一下,接着,我明白了,就是这位平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瞧不上眼的学生,却是最会动脑思考的孩子,那节课,我和孩子们送给了他最热烈最真诚的掌声,看到他那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小脸,我明白了,他找回了他的自信。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经常会有他的奇思妙想和大家的思维碰撞,我明显的感觉到,他快乐了很多!
作为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取得的欢乐。我会继续努力探索着前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岳瑛琪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颇有启发。本书中把严肃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以前也读过教育心理学,可是那些体系化的理论,死板生硬如同嚼蜡,到了实际中常常被忘得一干二净。而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了钩。下面我就结合“蝴蝶效应”列举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
我曾经的学生贝贝,刚入学,孩子就表现出做事不积极,说话语速很慢,吐字不清,每次写字都很认真,写出来的字却歪歪扭扭,运动时也表现出了极不协调。开始面对这样感统失调的孩子自己也发愁,虽然贝贝也在努力地做到最好,但结果却让人感觉失落。时间久了贝贝也感觉到了自己跟别的小伙伴的差距,知识方面自己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赶上别人,而在字体和表达方面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跟别人有差距,孩子的脸上渐渐少了笑容,学习上也出现了烦躁畏难情绪。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贝贝在生活中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和同学关系也很好。于是在教学中,我降低了对她的评价标准,只要她用心写字,我就会给她的作业得一个“优”加两颗星,让她知道只要自己用心,同样可以跟别人做的一样好。在她回答问题时,虽然每次都会用上三四分钟,但我都会很耐心的听完她的回答,并给与鼓励,虽然这些评价语“回答声音响亮!句子完整!发言积极!”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得到很容易,但对贝贝确是很大的鼓励。每次写话,我总会修改一下她的文章给全班范读,增强她的写话信心。有一次贝贝的写话字体很工整,句子也很优美,我便走到孩子身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贝贝,原来你还偷偷留了一手,写出这么漂亮的字体,这么优美的文章,以后希望你经常露一手呀!”贝贝抿着嘴开心地笑了,后来贝贝的妈妈说贝贝为此高兴了好几天,学习也越来越积极了。有一天贝贝跑到我身旁吃力地说了一句让我很意外的话“老……师,你知道……为什么……我写话写……得好吗?因为每天妈妈……都给我读……故事。”贝贝的学习越来越积极,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人也变得开朗自信了。
瞧,我这一个个微小的鼓励竟给孩子带来了如此大的改变,正如“蝴蝶效应”告诉我们的:教育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我们的工作,其实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读读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就会知道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原来有这么多窍门。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善于运用心理学,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双赢──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更有成就感。在我看来,《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称得上是老师的一本“好教参”,它能适时地引领迷茫的人走出重重迷雾,能恰如其分地帮助彷徨的人确立行动的方向,更能给人一种来自于精神方面的冲击和意识方面的突破。
我的有效课有效课堂教学案例
如果想要上好一节课,上出有效的课,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全面了解每个班的特点才能上出有效的课。同样的教学内容,在有的班需要两节课,但在有的班只用一节课,而且还能补充新知识。想来想去,原来在我上比较顺手的班时,我至始至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参与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上出更有效地课堂。
譬如:在教学27课《Numbers》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数字英文单词,然后,让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家的电话号码,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电话号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即复习了数字1—5的英文单词,又引出了新学的数字6—10英文单词。
接着,我在黑板上写出数字6—10 的英文单词,排列顺序的时候,我故意打乱顺序, 并在男生与女生之间展开竞赛,老师说英语,上的两个学生(一男一女)快速指向相应的数字单词,指的又快又准的将为本小队夺得一面红旗。 这个游戏参与面广,竞争激烈,在欢快,紧张,激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很快掌握了五个数字单词的认读。
接着,我运用“全身反应法”,让孩子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伸手指说数字,先按顺序从一说到十,然后,打乱顺序,学生快速反应,根据老师伸出的手指,大声说出相应数字的英语单词。节奏由慢到快,声音或高或低,孩子们数得兴致勃勃,小小的脸庞上流动着阳光般的神采。
然后,我向孩子们出示了十张数字卡片,在他们快速认读之后,把卡片反过来扣到桌上,迅速抽出一张,背向孩子们,让他们猜是几,孩子们争相举手,如果哪个孩子猜对了,我会奖励一朵小花,并请他(她)上来当主持人抽一张让下面的孩子猜,下一个猜对的孩子再来当主持人,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课堂再次掀起学习高潮。
孩子们对与数字已经熟练掌握,我开始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本课的儿歌教学。我撅起嘟嘟嘴,双手掐腰,让孩子们猜一猜我即将变成什么动物,孩子们在好奇中复习了原来学过的动物单词(英语学习的小秘密就是高浮现率哟),当然我变成了本课要学习的大象。我让学生上台来拉“大象”,学生要一边拉一边说pull the elephant(处理了本堂课单词pull的教学),我抓住了孩子好胜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孩子们个个不甘示弱,非要上台和我比试一把,一个学生拉不动时,我会叫第二学生上台帮忙,并且让其他学生说Two monkeys pull the elephant .…当然我会让孩子体会成功的感觉,假装输掉让孩子们赢,我趁机进行本课Huray 教学。孩子就在我的小 “圈套”中,完成了本课学习,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而且高质量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且让孩子在情境中运用语言。
当我让孩子们听录音指读的时候,孩子们对当堂知识的掌握已经水到渠成。他们不仅能流利的指读课本上的儿歌,而且能很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我对英语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感悟,即第一次上课,教学新知,运用情景教学,注意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扮演好引导,激励的角色,要真正参与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交往,互动;第二次上课,复习旧知识,学习新句型的时候,要运用活动教学,把时间和讲台让给学生,让孩子扔掉拐仗,自己走路,这样课堂会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课堂才会更有效。
有 效 课 堂 的 案 例
&&&&& &&&&&&&&&&&&&&&&&&&&&&──小学英语复习课杂谈
&&&&&&&&&&&&&&&&&&&&&&&& &&&&&&&张惠茹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大家都懂,因此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是老师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如果复习这一环节做得好,教学效果一定不错。但是在平时,只要一提到复习课,老师们就会想到许多的篇子,大量的练习题,老师们不辞辛苦的出题、判题,把自己投入到题海里。这样的工作方法使得老师们觉得疲倦不堪,效果不尽人意。于是抱怨学生不够投入,甚至放弃这门功课。针对以上的现象,我尝试了一些新方法,颇受学生喜欢,并且效果不错。
一、实践性
孩子天性喜欢动手,对于自己动手做的东西,尤其感兴趣。他们总喜欢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因此在讲完颜色之后,我就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美术课”。在课上我先要求学生把他们带来的颜料的各种颜色用英语说一说,并且同桌相互操练:What colour is it? It’s….然后由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游戏:Guess.What colour is it? 通过猜一猜的方式继续复习颜色类的单词,等所有的单词都复习完了以后,让学生取出调色盘,并且出示卡片:red+yellow=?通过自己的调色得出答案orange来。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通过调色得出答案:red+white=?& Yellow+?=green.
二、故事表演式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好玩、有趣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学习复习课Read and act时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这种课文一般都是以幽默的连环画形式出现,每一幅图上都由一两句点睛之笔。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弄懂图与句子意思de 前提下,把几幅联系起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再加上对孩子们的表扬,整节课的气氛其乐融融。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励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学习,掌握英语知识,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力和个性。
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案例
&&&&沉锚效应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教育心理名词。初看书时,接触到这个名词,觉得它怎么会和教学扯上关系呢?仔细阅读了刘教授的书,认真听了他的讲座后,才发现这个名词看似陌生,其实和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
&& &沉锚效应它会有正负两种作用产生。我们要想办法避开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记得这学期初,我们上习作二时,让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自己的长处或本领,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方面写下来。在写之前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并让家长也写出了对孩子的评价,主要也是优点。第二天上作文课时,我先检查了一下他们完成的情况,然后问他们,如果一个人说他跑得快或力量大,你信不信?学生说,不信,也可能半信半疑。这个时候就需要举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他跑得快或力量大。我又挑了三位同学站起说说自己的长处是什么,通过哪件事来证明。为了让他们更有思路,我又读了两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开始写。一节课四十分钟,有三十四个同学完成了习作,四个同学课下完成了。后来我批改草稿时发现,大部分孩子写得较为成功,但有七、八个同学写得几乎和范文一样,显然思维受到了束缚,也许是他们认为范文比自己构思的好,就记得格外清楚,范文中的成语、比喻句也用上了。如果在考场上,这样的作文也未必不好,但这显然不是我这节作文课想要的结果。我想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创作,原生态的作文。但读范文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他们的思路更宽阔,也可以学学别人的新颖的构思、开头和结尾。
& &&后来,我在第一节课除了评讲前一次作文和本次作文要求外,挤时间读了三、四篇范文,在扩宽他们思路的同时,也强调要会把自己的观点用通顺生动、形式新颖的句子写出来,或者把别人的东西化作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借鉴范文的形式,不要照搬范文的内容。这样强调引导之后,像后来的习作:用上合适的象声词写一篇文章,XX的自述,写得都很成功,雷同作文已很少出现,有的同学写作时还能模仿范文写个题记,三部曲等。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锚要抛好,同时还得提前预设好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及早避开,提高课堂效率比辛苦的补课要强得多!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运用自己吸取和积累的优秀经验外,还得不停的学习、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成长,永远做一棵慢慢成长的树,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于是我们就可以以一棵正在成长的大树的身份来言传身教也正在成长的小树!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刘教授书中有这样一课《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定势,让我想到了很多,我们接手一班孩子都会不自觉得问一下前任老师:“这个孩子怎么样?那个孩子怎么样?”然后就会根据这些老师的介绍,在给这些孩子对号入座。曾经“坏”的孩子就被贴上了“坏孩子”,“乖孩子”就还是“乖孩子”。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是会变的。
有一个例子,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某部在出征前举行誓师大会。部队首长亲临大会做了精彩的动员,话讲到最后,为了鼓舞士气,他大声问全体官兵:“大家有决心没有?”台下群情激昂,齐声高喊:“有”,再问一句:“有信心没有?”,“有”。最后又问“有孬种没有?”“有”,台下官兵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话一出口,一片哄笑。
这是一种由“惯性”造成的思维定势,在取舍,肯定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现实生活中很难自我矫正,每每误人误事,如某人“先进”一回,便很难“落后”;偷过一次东西,便永远是贼。定势使思维僵化,使活人被“定格”。使经验变真理。定势害人,决非危言耸听。
所以我们在管理学生上要打破这种“定势”,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我们眼里都变得可爱,这样就能利于我们去管理好孩子。
慢慢地,慢慢地,让你掉进我的陷阱
&&&&&&&&&&&&&&&&&&&&&&&&&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这本书从发那天起,就一直放在床头的桌子上,没怎么认真地去看它,也就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作为“催眠读物”偶尔翻看一下。说真的,刚开始觉得这本书写的好无聊,大篇大篇的教育理论,看起来既枯燥又没劲。书发了没多久,学校便请了作者刘儒德教授来为大家做讲座,在刘教授生动有趣的讲解中,我渐渐的开始对他所讲的那些案例提起了兴趣,其次又学到了很多经典的心理效应名词。于是,讲座结束后,便真正将这本书的学习提上了日程。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开始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突然也对这本书的学习有了新的理解。于是我认真对照了自己在反思中改变的一些教育行为,是否能从此书中找到依据和答案。比如在对待调皮学生韩概的态度上,我一改过去以批评制止为主的方式,对她经常不分场合话多的不行给予了包容,对她的好表现进行放大鼓励,夸她口才真好,以后很可能成为一个演说家。甚至还满足她的“奢望”,提拔她当了纪律宿舍长,从此让她拥有了午休哨声响起后管理仍在说话或玩耍的学生和起床后叫醒仍然在床上迷糊的同学的“权力”,如此“厚待”之下,韩概有了喜人的变化,慢慢地掉进了我的“陷阱”:该睡觉时也不会随便的大声说话了,对其她的孩子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翻转全书,我发现自己显然用到了一种教育的心理效应──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一句赞扬话语、一个灿烂笑脸,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成为孩子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支点,我想,韩概的积极变化不正是蝴蝶效应的开始吗?
有了这个发现,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更大了,这么多的效应,要是能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之中,岂不等于平凡人拥有了一本秘诀,功夫怎能不日渐精进?虽说我只运用了一招,但教育的心理效应却已体现出了神奇的力量,我想,若能持之以恒,这神奇的心理效应必能使我们的育人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给学生留点空白
&&&&&&&&&& &&&&&&──超限效应
&&&& 赵玲玲
曾经听过一句有意思的话:找老公千万别找他妈妈当小学老师的老公。为甚?小学老师爱啰嗦呗。啰嗦好像是我们小学老师的共性。课堂上,生怕孩子听不懂,知识点反复讲,讲反复,直到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批评孩子时,5分钟,10分钟……恨不得把孩子的旧账新帐一起算,“唾液横飞”、“口干舌燥”;教育孩子时,恨不得把所有的道理都塞给他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可是效果呢?可能孩子们刚开始还能听进一些,并有改正的愿望和动机,但渐渐地,愿望和动机慢慢的消失,继而是一脸的无所谓和不耐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超出孩子的认知、接受限度了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任何方面都应把握住一个“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记得那是上学期数学期中测试成绩出来的第二天,第二节数学课之前,我来到班里,让组长把试卷发下去之后一言不发的站在讲台,刚才还闹哄哄的孩子,看到了组长发给自己的成绩,可能也感受到了什么,有的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卷子,有的在小声的跟同桌交流自己卷子的得失……上课铃响,师生问好后,看了一眼大家,我缓缓开口:“昨天当卷子改出来看到成绩的时候,一个老师问我:‘赵老师,你明天准备怎么批你们班的孩子?’我的回答只有三个字:‘我无语。’该说的话我已经说过很多遍,昨天当我看到咱班的成绩时,我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崩溃。自从接了我们班,我一直都自认为尽心尽力。知道吗,现在的五年级在三年级时我代三一、三二,每次测试都是第一第二,四年级时我代四一、四四,每次测试仍然是第一第二,第三我就从来没有得过,可现在我们班的成绩竟然是第二,倒数的。我现在很生气,但不是生你们的气,我生我自己的气,为什么对于别的孩子我只说一遍都能记住的问题,对于有的孩子说了一百遍他都记不住,我为什么不对他说第一百零一遍;我现在很生气,但不是生你们的气,我生我自己的气,为什么对于别的孩子我只强调一遍坐姿,他都能坐好,而对于有的孩子说了十遍他还是那样,我为什么不对他说第十一遍……我没有把你们教好,所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我决定罚我自己站半节课,好好反思我最近的行为。”说完这些泪不由自主的落下来,我快步走到窗台前,我怕学生看到我的眼泪,可是眼泪止也止不住,尤其是想到平时为他们的付出,越想越伤心,不由得抽噎起来,孩子先是静悄悄的,接着听到一个孩子的抽泣声,接着越来越多……小元眼睛红红的,走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是我们错了,你罚我们吧”。我的嗓子沙哑了:“是我错了,你回到座位上吧。”我继续站着,泪也继续落着,接着我听到一个孩子挪动椅子站起了,接着我听到越来越多的椅子声……他们都站起来了,我仍然站在那里,由于伤心,抽噎还没有停止……小元给我送来一张纸巾,我说:“谢谢,你回去吧。”过了一会,小呈也给我送来了一叠纸巾,又站了几分钟,头有些晕,但我知道我必须坚持,不知又过了几分钟,小元先冲到我面前:“老师,你坐那吧,求你了。”接着是一群孩子都围过来:“老师,你做那吧。”此刻,心里被幸福溢的慢慢的,泪再一次落下来,不是伤心是感动……我坐在讲台前的一张椅子上,轻声的说:“老师想送给你们一句话:尽管努力了,但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会失败。现在老师的头很疼,声音有些小,能不能听见?”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能!”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把卷子分析了一下……
自从那节课后,三七班的纪律好极了,孩子听讲很认真,发言很积极,作业也完成的很好,在第十二周学校组织的口算比赛中还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呢!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或者教育孩子时,在时间以及任务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孩子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开开心心学英语
&&&&&&&&&&&&&&& &──有效课堂案例
三年级英语Unit2 My Body 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新单词“hair, eyes, nose”, 同时要求学生学习学会运用句型 “I have, He/She has…”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要求学生通过复习已学人体部位单词并对着挂图思考身体部位的英语描述,以巩固所学单词并引出所学句型。并设计话出爸爸,妈妈的头发,眼睛,鼻子等练习来练习句型,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简单描述同班同学的外貌特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新词和运用句型“ He/She has…long/short hair(big /small eyes.)”
预备铃响了,我带着设计好的卡片准时走到了教室门口。教室里的情景却跟往常不同,一片乱哄哄的景象。按平时的惯例,我得先让他们唱唱歌,玩玩游戏,比比哪组最快坐好并奖励一颗星等。今天我选择了让他们课前看几分钟的英语动画。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好几个同学正在玩剪纸,一问,才知道他们上一节课是手工课,看来他们还恋恋不忘这一课。
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再上一节“手工课”?让他们边玩边学吧。当我把这一想法说出来,大家可开心了,立即拿出剪刀和纸,他们先剪眼睛、鼻子、头发。我再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人头,并作了规定:每个人有选择地剪一种,我们一起来做个纸娃娃。学生很快就剪好了。
我先指着自己的鼻子说:“This is my nose.” 并反复说几遍,让他们剪了鼻子的同学举着“nose” 跟我重复,之后让其中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剪的“鼻子”,贴到黑板上人头相应的部位。这是一个大大的红鼻子,同学们可开心了。我又趁机说“It’s a big nose.”全班同学竟大声跟我重复。
接下来,我指着自己的眼睛说:“These are my eyes.”剪了纸眼睛的同学赶快举起了他们剪的“eyes”,同时跟我大声重复。还没等我叫名字,就有几个同学跑向黑板,我留下了其中两个学生,让他们贴上自己的作品。这下可热闹了,因为他们剪的那两个眼睛一大一小,整个教室笑开了花。
等他们笑够了,我问:“What’s the matter?”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站起来说:“This eye is big, and this eye is small.”趁着这个机会,我很快教会了small和a small eye。
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hair和mouth两个单词,在这整个过程中,全班同学一直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接下来,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七个小组,让他们按老师刚才的做法,贴出一个纸娃娃,趁他们剪剪贴贴的时候,我走到每个小组进行辅导,等他们都做好了,我再让几个学生把本组的纸娃娃贴到黑板上。这下更热闹了,黑板上出现了八个不同的纸娃娃,有的美、有的丑、有的恐怖、有的滑稽。这时,我让他们评出哪个最好。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发现班上平时上英语课从不开口的学生也好像在说什么。我走到他旁边,轻轻的问他:“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他带有几分羞涩的说:“We are the best.”“Why do you think so?”我进一步问他。他回答说:“因为他的嘴是红的。”我感到开心和意外,赶快说:“Can you speak in English?”他沉默了一下,最后好像鼓足了最大的勇气说:“He mouth is red.”我感到惊奇极了,从不开口说英语的他竟然说了两个句子(尽管句子有错误),我带头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不断鼓掌。
走在办公室的路上,我感到特别的轻松和愉悦。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任何东西都受兴趣的支配,作为语言学课的英语学习尤其如此。要搞好英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首先应让学生对英语课产生兴趣。本节课以学生喜爱的手工为载体,恰当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形式。这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剪、自己贴、自己说,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尊重,表现欲望被强烈地激发起来,增加了课堂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因而使课堂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所以说怎样做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也把它作为近段的一个重头工作来做。
今年刚接的一个班中有一个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我有一回把他留下补课,但是连续几次都是召之不来,最后问其原因才知道,他说害怕我批评他。在他心里早已有一个深深地印象根深蒂固──“自己是一个差生”。其实,像这样的孩子脑子很聪明,但是由于贪玩、好动、自控力差,在加之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并且经常还受到过老师的严厉批评指责,所以导致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没有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开始对数学甚至数学老师都产生抵触情绪。
分析完原因,我决定用自己的最大能力来转变他现在的状况。为此我曾咨询过一些教师又在网上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爱应该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所以我决定用爱心、用真诚来感化他。首先,我主动找他谈心,当然是从身边有趣的事情谈起,进而我抓住他作为小班干部很负责这点表扬他鼓励他,让他打消内心的顾虑,接纳我。之后我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告诉他一些教育鼓励孩子的方法。另外,我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他,赞赏他,给他充分地自信。两个多月过去了,孩子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是听讲还是写作业都能积极主动完成,有时还会帮我整理作业等等。有一天我在校门口碰见他妈妈,他妈妈告诉我说孩子现在好像一下子开窍了,学习上让他省了不少的心,有时候他自己有不会的题目还会主动让家长给我打电话。虽然现在他的成绩提高不是很多,但是我相信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爱 差生,只有这样,教育才更有效,更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西游记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