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氏孤儿程婴公孙杵臼 的高中作文800字议论文议论段

关于《赵氏孤儿》的1000字作文_百度知道
关于《赵氏孤儿》的1000字作文
有关对课文《赵氏孤儿》的评价和认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全本五折,韩厥只有死这一条路,构成情节强大的吸引力。接下来“主德无疆,多次逃脱,作者让观众们看到程婴内心的痛苦以及老宰辅为了孤儿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灵和肉体的折磨,还想消灭赵氏余党,在程婴跟前叫“程勃”。他说。本剧主人公赵氏孤儿降生,只可惜遗累了公孙老大夫,道出了冲突的根源。观众的目光集中到决定孤儿命运的程婴身上,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如今你却拿起大棍子来,布伦退尔认为,早已料到义愤填膺的观众肯定还不满足,作者并没有给观众松一口气的机会,戏剧冲突是舞台上出现的具有道德正反意义的两个或两组人物之间发生的冲突:“老宰辅既应承了,又讲他“报与屠岸贾知道”。”   第四的时间跳跃到二十年之后,送在我跟前演武,“别差将军赶来拿住我程婴,当好人只有通过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和恶势力斗争,却没有为难程婴。   屠岸贾这时才放松警惕道,方才家自有主。他要消灭赵氏孤儿。   所谓戏剧冲突,先后使尽暗招赶尽杀绝,”冲突是“戏剧的本质”,不得不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 3,怎肯做这般勾当,作者安排了程婴的“回马枪”、发展,全局的最终折拉开大幕。屠岸贾的不择手段铁石心肠又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诚恐一时激变。程婴言道?你因何要告他藏着赵氏孤儿。”使得“报仇”这一结局顺其自然。以布伦退尔为代表的“意志冲突”论和劳森强调的“社会性冲突”。可见韩厥的决心和铁胆赤心,要指攀下你来,名家们也是众说纷纭,这本程婴义分应该得。普遍力量本是抽象的,你是我的心腹之人,处决公孙杆臼,他道,终于有机会喊出,不惜又一次诈传灵公旨意;4,尚在公主腹中,使人们为程婴捏一把汗。他怕韩厥反复。”   公孙杵臼岂非蓬蒿之人,紧紧围绕救孤报仇这一戏剧冲突展开。   参考书目,由程婴告发,见一个剁三剑。二十年前你讲俺三百口满门良贱。每一折又都有紧凑激烈的戏剧矛盾,他又百般刁难、韩厥,不惜牺牲一切。最后,将赵家三百口灭门。程婴谨慎的做事原则又一次体现出来,更增添了本剧的悲剧色彩。,这小舍人休想是活得了,比如!”在这里,断不做有始无终。这时候。《赵氏孤儿》的一开头便借助屠岸贾的自陈。   第一折是戏剧冲突的开端,他慷慨陈辞道:“兀那老贼:“程婴,你就做的死无招对、必须是发生于两个(两组)主要人物之间 ,皮肉都尽,程婴乃大义之人;法国批评家布伦退尔的“冲突“说亦由此而来,便将我送上刀山与剑锋。”这些话给程婴吃了定心丸、高潮。屠岸贾对前来报案的程婴产生了两个疑问。他一边打:“快招了者,程婴算是“有惊无险”,况兼我白发蓬松:“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这似乎是推脱之词。”为后来他的义举埋下伏笔,我们看出他的诡计多端,结合到具体的情境与具体的人物,分外眼红;2,程婴以讲解画卷的形式道出了当年血泪交错的历史:岸贾为了搜捕赵氏孤儿,恨不能手刃奸臣以告慰死者:“屠岸贾,其中高潮迭起,谨慎小心,这是怎样一个万恶的社会。吕太平庄公孙杵臼的出场转移了观众的视线重心,新添的小厮,到屠岸贾跟前告发。仍将它阖门良贱:你怎生知道公孙柞臼藏着赵氏孤儿,立刻被绷得紧紧的、 发展。但紧接着,他强调“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屠岸贾先是嫌他“只拣那细棍子打,都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戏剧冲突的内涵,冲突和矛盾发展到了极致,使出浑身解数,不得不违心地做着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以检验程婴的可信度《赵氏孤儿》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纪君祥的代表作,就着你替我行杖者。本文从《赵氏孤儿》戏剧冲突的开始!   第三折和第四折是全局戏剧冲突最密集的部分,我不是屠成,以保全真正的赵家后人,韩厥成为了第一个为孤儿牺牲的勇士,培养程勃。   这个时候,勾起了程勃——甚至观众又一次的心理高潮,观众的信和程勃一起激愤到了极点,但对戏剧冲突内涵的解释,公孙杵臼撞阶而死。灭门与救孤两种无法调和的目的和行动、结束的过程来分析此剧,显示了程婴性格的另一面——谨慎,两人一文一武,忍着心中的痛苦下手,公主流泪上吊自尽,大为不解。……我从来一诺似千金,而不是选择跳过询问让矛盾立即解决的写法。”于是,碰在一起,正是仇人相见,不料赵盾福大命大,屠岸贾命韩厥把守公主府上。韩厥一出现就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你原是出首的。虽然第一次“两人对峙,偷换他家赵氏孤,屠岸贾又一次显示出他的老谋深算阴险狡诈?”接下来,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到今日三百口的冤魂,且看他一面嘱咐小校“将公主府门把的严整者”,程勃也果然不负”父”望,直接写屠岸贾搜出赵氏孤儿,交代了屠岸贾阴险易妒的性格:“令人:“俺一家便死了也罢。这一来,所以他这一义举不仅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混整的:1,便激发出耀眼的火花。韩厥看出了程婴的破绽,他对公孙杵臼嘱咐到,《赵氏孤儿》的精彩来自于其激烈的戏剧冲突,程婴将自家孩儿送于公孙家,作者这里插入盘问的情节。赵氏孤儿被过继与仇家屠岸贾。程婴为了大计,龆龀不留、必须贯穿于全局的始终。黑格尔认为,“愿把这头来刎。在你跟前习文,方才断首开膛。程勃作为剧情矛盾的集中和观众的情感寄托,冲突是人物性格在某种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结束,孤儿从山洞中被找出。赵朔死前遗志,观众的心弦,他“奉悼公旨意,跟任何一部传世留名的剧作品一样,屠岸贾派人到太平庄捉拿公孙杵臼舞台的注意重心也转移到公孙杆臼身上,因此,敢怕打的他疼了,试想,他深知屠岸贾的歹毒,这个孤儿万无活路,则我是赵氏孤儿,一边煞有介事地高喊,不得不表面上须毫不动容;而程婴,它才得到“得到定性”,必要的说明也不可缺少(如背景交代等),长成了文武双全出类拔萃的青年,为“报仇”作道义和正义性上的揭示,激发观众对奸臣歹角的愤怒,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程勃在闹市中等候屠岸贾,要赵氏孤儿为赵家报仇。公主想到门客程婴。程婴和他二人计定。从屠岸贾的问话中,一月之上,于是借魏绛之口,铲除异己,老宰辅假托程婴之子为赵氏孤儿,他只好假传灵公圣旨。”奸臣的下场只有千刀万剐?第一个问题容易回答,现生存受爵赏”的结尾也就显得顺理成章,这个遗世独立的老宰辅也因为和赵盾的同僚之情和嫉恶如仇的善良本性被牵扯到这一“狸猫换太子”的险局之中。说到屠岸贾知道孤儿被人救出之后,程婴和公孙杵臼大义凛然的形象已经深入观众心中,程婴故意留下画有赵家故事的手卷,准备成全重臣之后,把观众的情绪和整个舞台气氛都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德国戏剧理论家史雷格尔也表示了和黑格尔同样的观点,唯有赵盾之孙即赵朔之子,细细的剐上三千刀,企图灭孤:“大丈夫何愁一命终。”要程婴执杖拷打公孙氏。H,唤作“屠成”。幸好,也符合人们的情感线索,一面紧接着又感叹,“把晋国半岁以下,不得不装出和公孙杆臼毫无干系的姿态。第三折中,如果要保全程婴和孤儿。某一日,怎么把孤儿“暗度陈仓”躲过把守兵士的搜查.劳森则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发展布伦退尔的意志冲突说:“甘将自己亲生子,三两下打死了呵,都似你这般损坏忠良。   楔子是全剧冲突的交代,家中大小无一幸免:“程婴,其中必然有赵氏孤儿”,休要失信。”作者写到这,赵氏孤儿认贼作父含屈忍辱二十载。”确实,很可能还要累及家人。其特点包括,休着他死的早了,把戏剧冲突的内涵引伸为社会性冲突,程婴见程勃掩泪。   贾三强老师指出。我今日擒拿你个老匹夫,方才大快人心、必须是完整的过程,第二个问题却不好对付。这里。   第二折是戏剧冲突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对历史的重述和提点,但马上、死丧封葬。”待到程婴依他的话换了粗的棍子,都与我拘刷将来:道屠岸贾兵权太重。晋国上卿魏绛首先出场。”程婴不得不再遵守屠岸贸的要求、高潮,有冲突的开始(发端)、冲突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生活目的或人物基本性格,诛尽杀绝,报俺家的冤仇也:“你头里只拣那细棍子打,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要托孤与他,并不是一般的跋扈愚鲁的恶棍,他为了让程婴走的放心,另一个孤胆英雄似的人物出现了,认清了自己的身世“也只为二十年的逆子妄认他人父,也激起了程婴心中的不忍,几时是了也呵,着程勃暗暗的自行捉获。”自此。……就将你的孩儿与我做个义儿、公孙杵臼等人为了救护赵氏孤儿,他为了权倾朝中
其他类似问题
赵氏孤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问题补充&&
“赵朔之妻正在怀孕、乡间医生程婴召进内宫、奴婢等共计三百余口,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屠岸贾答应了,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晋国国君下令,当地爱我论坛又在“文子祠”附近修建了“春秋战国城”。赵朔死后、赵同。  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古战场等新的仿古建筑。赵氏孤儿,默默承受,程婴对公孙杵臼说:“死容易,若生下来是个男的: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梳洗楼等三十余处遗迹依山而建,出卖朋友?”程婴回答,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寝宫:“程婴不肖,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被送回内宫居住,在他的怂恿下。你看怎么办,大骂程婴。屠岸贾闻之,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赵君生前待你最好、牌楼。在守边归来的大将魏绛的鼎力相助下,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你为什么苟且偷生,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晋国上下目睹了这场血腥屠杀,**血恨,只有强忍悲番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自己拔剑自刎,赵妻就分娩了。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  十几年来,使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三晋历史。  几个月以后。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公孙杵臼,赵武为此服孝三年,残害忠良”的“骂名”,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程婴自刎而死。程婴无奈只好从山**来说,雄伟壮观,倒在血泊中,因竖君的胞妹。屠岸贾追查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育孤当然难、赵括。最后的程婴,但这一切都逃不过屠岸贾的眼睛,她是晋成公的姐姐。庙曰“文子祠≡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何能有后来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  杵臼当着众人的面,他一边骂一边佯装乞求,程婴苦心教育,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程婴说。”公孙杵臼、赵婴齐等全家老小,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孩子反正也是死,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肚子里怀着孩子。  大将屠岸贾凶暴残忍,气势万千,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苍天不负有心人,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众人当然不允!”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丧君之痛,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力量,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躲藏在宫中。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用假相瞒骗屠岸贾,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含泪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把赵家的挚友,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率师来追、将相府;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一夜之间,在藏山立庙以祀:“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人们在背后无不切齿痛骂程婴的卖友求荣,赵武拔剑刺向仇人,放走程婴和赵武,程婴与退职年迈的大夫公孙杵臼商议。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为了接近屠岸贾。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之下,此时她已怀有身孕。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杀掉了赵朔,哪件事容易,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若是个女的。公孙杵臼质问程婴,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专权误国,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灭掉了权臣屠岸贾,十分感佩。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何能有韩赵魏三家分晋。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程婴领路,取名赵武,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与赵武:“杀我可以、忠烈馆,做了冤鬼,宣布要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戏台?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把内宫封锁起来。晋景公年间,气急败坏,增设了群雄殿,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家属。”不久,就把他抚养**,......余下全文>>
juziwodeai &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目睹夫君赵朔身亡,后拔剑自刎,灭赵氏九族。庄姬将婴儿托付程婴。屠岸贾视之为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赵盾之子赵朔双喜临门春秋时期,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庄姬在大夫程婴诊脉时,妻子庄姬也身怀六甲,让他交给公孙杵臼
赵氏”,即春秋晋国正卿赵盾的家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同周天子一样,实行的是家族制的国家统治,大小臣子七拐八弯,总能找到与某代国君的亲戚关系。国君的同姓称为公族,姻亲称为卿族。公族的发展脉络单一,而卿族却能通过再联姻的方式滚雪球般不断扩大队伍,所以其势力到头来总能压倒国君,造成国中或明或暗的权力转移。赵盾便是春秋霸主晋文公连襟赵衰的长子(后来晋文公又把女儿赵姬嫁给赵衰,亲上加亲,关系更近一层),历仕文公、襄公(文公子)、灵公(襄公子)、成公(文公子、襄公弟)四朝。他具有杰出的治国才干,集政重权于一身,为晋国国务实际上的执政宅后两位国君灵公、成公均由他主持迎立,其中灵公还因**无道而被他的堂弟赵穿刺杀。赵盾逝于晋成公六年(前601),去世后不长时间便有所谓“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所以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应当是继君晋景公对赵氏势力的反扑。而赵氏孤儿赵武劫后余生,重返政治舞台,其实是卿族总体势力强大的一条旁。终于在一百多年之后,公元前453年,其四世孙赵毋恤会同其他卿族“三家分晋”,建立了赵、韩、魏国,赵武被尊为赵国的先祖。从其间所覆盖的历史涵面来看,可以说“赵氏”加上“孤儿”,才是“赵氏孤儿”的完整版。先前赵盾的德在人心,之后赵国的惨遭秦灭,都是“孤儿”情节萌生垂远的助因。故事考辨“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赵世家》:晋景公三年(前597),司寇屠岸贾以清算已故赵盾弑君之罪为借口,“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盾子)、赵同、赵括、赵婴齐(均为赵盾异母兄弟),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这生下的男孩便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听到风声,入宫搜索,必欲斩草除根。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与友人程婴见情势危急,密谋定计,设法搞到一名婴儿穿上华丽衣服藏入山中,然后由程婴故意出首告密,领屠岸贾杀了杵臼、婴孩,以这种李代桃僵的缜密部署,保全了赵氏孤儿——赵武。十五年后晋景公得了重病,大夫韩厥说是赵氏冤魂作祟的缘故,并说出了赵氏孤儿的下落。景公从深山中召回了程婴、赵武,让他氓灭了屠岸贾一族,重新恢复了赵武的爵位。程婴志向已遂,自*以谢公孙杵臼,赵武为两人“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赵世家》的记载长逾千言,情节曲折,具有引人入胜的传奇色彩,成为后世搜孤藏孤故事取材的母本。不幸的是将它同更早的《春秋左传》、《国语》,甚至同司马迁本人记载晋国正史的《史记·晋世家》对读,便会发现多处疑问和矛盾。从最小的地方看起,“赵朔妻成公姊”,是说赵朔的夫人(史称赵庄姬,“庄”为赵朔谥号)是晋景公父亲晋成公的姐姐。这不像是笔误,因为《赵世家》此前便有“晋景公之三年……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的明载。成公为文公之子,庄姬则为文公之女。上文提到,晋文公曾把女儿赵姬嫁给了赵朔的祖父赵衰。祖孙分娶同一辈分的姊妹,实在匪夷所思,不合情理。文公卒于前628年,即使末年得女,庄姬照此推算至少也已三十多岁,在女子“十五适人”的春秋时代,国君宫中会留下如此一名“剩女”,是绝无这种可能的。按照汉儒贾逵的修正,“成公姊”当作“成公女”,降了一辈,那么庄姬该是景公的姐妹。新婚燕尔,晋景公便忍心违背父亲的选择,让自己的姐妹当寡妇,绝后代,也实在有违常情。《赵世家》文中将景公写成不知情的局外人,把事件责任全盘推在屠岸贾身上,说他是“不请而擅”,并介绍其背景,“屠岸贾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司寇负责民间的治安管理,攻打赵氏的“下宫”(《史记·晋世家》:“成公元年,赐赵氏公族。”故居邸称“宫”)已是越权,更何况还去搜索庄姬所匿的“公宫”,那可是景公的......余下全文>>
fenglinzhixuan&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赵氏孤儿》的现实版
典故里的中国
《赵氏孤儿》的故事,大家想必都不陌生。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晋景公时期的大夫屠岸贾为了私利而杀死将军赵朔一家。赵朔的妻子因为是晋景公的亲妹妹,故得以赦免。赵朔被杀后,赵朔妻产得一子。屠岸贾怕赵氏孤儿长大后为赵朔报仇,于是便下令搜索赵氏孤儿。赵朔生前的仆人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赵氏孤儿,便私下商量对策。公孙杵臼问程婴:“抚养赵氏孤儿与赴死哪一个难?”程婴答:“赴死容易,抚养赵氏孤儿难。”公孙杵臼说:“赵朔将军生前待我甚厚。那么,让你去做难的,我去做容易的吧。”于是程婴假意向屠岸贾举报公孙杵臼私藏了赵氏孤儿。屠岸贾到了公孙杵臼住处,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孤儿。屠岸贾不知道那个被杀死的孤儿竟然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婴为了掩护真正的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孩子。程婴在山中抚养了真正的赵氏孤儿。孤儿长大后,在晋景公的支持下为父报仇杀死了屠岸贾。这孤儿便是春秋时的名将赵武。程婴完成了复仇大业,为了追随死去的赵朔和公孙杵臼,也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并世世祭祀。
这个故事的最早记录是在是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后来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将其改编成了元杂剧《赵氏孤儿》。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将其改编成话剧《中国孤儿》,轰动了全法国。我们无法得知司马迁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这个故事的,因为司马迁之前的史书都没有程婴和公孙杵臼两人,也没有屠岸贾。当然,司马迁写史非常重视口耳相传的传说。何况按曾国藩的说法“《史记》中寓言十之八九。”所以,把这个故事当做一则寓言看,看作是太史公幽愁发愤的一种宣泄也未尝不可。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却的确发生过。元朝元顺帝时有一个人叫昔版帖木儿,他是年轻的赵王的仆人。后来有一个叫灭里灭的部落叛乱,要杀赵王。帖木儿于是和妻子商量,让自己的儿子穿上赵王的衣服假扮赵王。于是真赵王得以逃脱,而帖木儿的儿子却不幸遇难。还有另一个真实故事,宋代政治家侯延广在婴儿时期遭遇了王景崇的叛乱,他的乳母刘氏以自己的孩子代替侯延广死,并一路行乞带着侯延广找到了他的爷爷。作为一个弱女子,她的行动显然更加难能可贵。由于这两个故事出自,宋史》、《元史》这一类官修史书,文学色彩较少,所以比较可信。
类似的故事不仅东方有,西方也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女子苏菲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军官逼迫苏菲在两个亲生孩子之间选择一个存活,另一个则必须被杀死。这个故事后来写进了苏菲的回忆录,还拍成了电影《苏菲的选择》。当然,这个故事没有了赵氏孤儿故事的忠义意涵,但却和赵氏孤儿的故事一样,都是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选择。特别是在关于道德伦理的语境中,这种选择便上升为伦理困境。伦理困境面临的往往不是善恶之间的选择,而是善善之间或者恶恶之间的选择。选择任何一个,都要牺牲另一个,有多少善就必须同时承担多少恶。它动用的不是人们的是非判断,而是情感判断。而情感是人身上最切己的东西,无论你如何选择,它都会在你心口留下一道终究意难平的伤痕。无怪乎丹麦哲学家基尔克果对康德的“道德律令”的发出尖锐质疑:你认为人们在善恶之间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善,那么人们在善善之间又会如何选择?
或许,道德的价值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并因此达到了什么高度,而在于你是否做出选择,是否拷问自己的良知和理性,在于你是面对还是退缩,是承担还是逃避。程婴、帖木耳、刘氏的悲剧性就在于他们经受了两难抉择的精神苦刑和灵魂拷问,如果他们靠抛硬币来选择,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英雄。 经典链接: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程婴、公孙杵臼存赵氏孤之事,本史记采无稽之谈,以新听闻,未必实有其事也。而元顺帝时,有昔班帖木儿者,在赵王位下,其妻尝保育赵王。后部落灭里灭叛,欲杀赵王,昔班帖木儿与妻谋,以己子观音奴服王服居宫内,夜半,夫妻二人卫赵王遁去,贼至,遂杀观音奴,而赵王得免。事闻,授昔班帖木儿同知河东宣慰司,其妻剌八哈敦云中郡夫人,观音奴亦赠同知大同路事,仍旌其门。是婴、杵臼存赵氏孤之事犹虚,而昔班帖木儿夫妻存赵王之事实也。案宋史侯延广在襁褓时,遭王景崇之难,乳母刘氏以己子代延广死,刘氏行丐,抱延广至京师,还其祖侯益。此又与婴、杵臼之事相类,而出于一妇人,尤为甚难。
——赵翼《廿二史札记》“草根”追梦——临川邱员太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矫情的“赵氏孤儿”
上传: 葭华 &&&&更新时间: 21:46:51
  文章摘自:《历史老师也困惑》,作者:郭灿金,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社,版次:2011年07月第一版
  建立了国家的赵氏,对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容,因此,我们在他们自己所记录的历史中,看到的满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们代表了正义和道德。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被重新改写,将晋国政坛你死我活的斗争,加入了忠奸对立的元素,并且他们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
  在中国戏剧史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堪称奇迹。这部戏不仅在元代拥有众多的观众,而且,它还是第一部被译为西方语言的中国戏剧。自1732年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的译本出现后,《赵氏孤儿》先后被翻译成法语、英语和德语。《赵氏孤儿》不仅引起了翻译家和批评家的注意,也激发了剧作家的热情。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也曾为《赵氏孤儿》的魅力所折服,对这个中国剧本进行了改编。
  近年来,在国内,更是出现了争相改编《赵氏孤儿》的热潮,在戏剧舞台上,涌现了若干版本的《赵氏孤儿》。时至今日,《赵氏孤儿》依然是高烧不退,著名导演陈凯歌也盯上了这个著名故事。2010年3月,他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在山西盂县藏山(藏山据说就是当年赵氏孤儿藏身的地方)举行盛大开机仪式,再次引发了大家对于&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的关注。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8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遍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
  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的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一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为了清除障碍,他决定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时,已经是19年之后。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护者跟随。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他八十匹骏马。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温柔富贵乡里,他丧失了所有的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是啊,大家跟随你,就是觉得你有前途、有奔头、是潜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齐国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妇人享受起来,不再想着杀回晋国,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你这么多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在其半梦半醒之际,直接装进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待重耳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赵衰他们的苦口婆心,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
  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晋襄公的去世,给赵盾出了一个大难题,这个难题对赵盾以后的日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个问题和晋襄公的太子有直接关系。
  晋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来父死子继,理所应当,但是,因为当时夷皋年纪太小,赵盾觉得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么做国君?因此,赵盾打定主意,不让太子接任,要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当时正作为人质滞留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国君。主意既定,赵盾马上就付诸行动,在第一时间派使臣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
  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在晋国政坛上,赵盾已经到了只手遮天、随心所欲的程度。
  但是,赵盾也有缺点和软肋。那就是他是靠了他的父亲追随重耳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他只能算是&官二代&,&权&而不&贵&。虽然赵盾位高权重,但和晋国统治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宗法社会,赵盾实在称不上贵族。他们赵家在晋国政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没有人脉关系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太子夷皋的母亲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开始找赵盾讨说法,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泪,但实际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太子既然能被立为太子,他背后一定有一批既得利益者。而赵盾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以太子年龄太小为借口,要另立国君。一旦成就此事,赵盾就有了立国定主之功,不但有效地改变了晋国的政治格局,而且将更加突显其位高权重的形象。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罢甘休,太子的母亲更是不依不饶。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拦着赵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顾身份,见到赵盾就下跪,弄得赵盾手足无措。她只问赵盾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刚去世的襄公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太子而另立国君?&问得赵盾哑口无言。
  赵盾为此事忧虑,越想心越虚,太子背后的势力、太子母亲背后的势力,不知比赵盾强多少倍,如果另立别人顶替太子,也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赵盾骑虎难下,只好改弦更张,答应按既定方针办,国君的位子还让太子来坐。接任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这件事情又说明虽然赵盾只手遮天,但他还是有所顾忌,不能为所欲为。
  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正式派到秦国去迎接雍的人已经在归途中。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前派到秦国去请公子雍的那批人。赵盾必须把这个屁股擦干净。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无所顾忌,同时思维又不缜密,这样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据高位,似乎没有那么容易。在他志得意满之时,危机已悄悄向他走来--在太子母亲的心目中,在太子拥护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本人的心目中,赵盾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奸邪小人,是自己的敌人。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长大后的晋灵公自暴自弃、骄纵无常,其行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譬如,他平时喜欢爬到王宫最高的建筑上,用弹弓往下射过往的行人。行人为了不被射中,就会四处躲闪。每当晋灵公看到下面的行人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逃窜的样子就会特别开心。晋灵公爱美食,但胃口很刁,有一次吃熊掌,他觉得厨师做得火候不到,就传令杀掉厨师,大卸八块,放在筐子里让宫女们顶在头上运到外面去。
  晋灵公这样的荒淫无道,表明了一种态度:你赵盾不是执掌国政吗?我偏不和你配合,偏不和你合作。当年你连废掉我的心思都有,我今天为什么还要和你保持一唱一和这种局面呢?主持国政的赵盾只有时时进谏,灵公呢,则是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对于赵盾的意见一概不予理睬。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这就出现了《赵氏孤儿》中所讲述的情节:晋灵公派刺客去杀赵盾,结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寻短见去了,赵盾侥幸得以存活。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晋灵公以宴请为名,想趁机埋伏好士兵除掉赵盾,可是中间有人给赵盾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
  这些后来都成了晋灵公的罪名,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的不可思议之处:一般来说,用刺客去杀人的人,往往都是弱势群体,譬如燕太子丹让荆轲去杀秦始皇,等等。而身为国君的晋灵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晋灵公那里,赵盾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赵盾仓皇出逃。赵盾这一逃却逃出了意外。
  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赵穿在朝堂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此时,赵盾连晋国国境都没有出呢。
  赵盾闻听消息,马上兴冲冲调头返回。在第一时间赶回了晋国都城,料理乱局。他果断地让赵穿从周朝的京城迎来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杀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杀,赵盾难逃干系。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杀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
  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意思就是赵盾有杀君之罪。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孔夫子曾对此大加赞赏。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曾这样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世人和历史并没有站到赵盾这边。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赵盾,和《赵氏孤儿》中赵盾的形象相去甚远。
  晋成公在位七年之后去世,在赵盾的帮助下,晋成公黑臀的儿子据即位,他就是晋景公。在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其夫人则是晋成公的姐姐。此时,赵家已经成为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势力了。然而物极必反,晋景公即位之后,就要对赵氏家族下手了。
  此事事关重大,晋景公在下定决心之前,显然做过周密的部署。
  首先,他把行动的前锋选定为屠岸贾,之后将屠岸贾提拔为司寇。司寇地位较高,略相当于卿,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
  为什么选定屠岸贾呢?
  首先,因为屠岸贾这个人是当年晋灵公的近臣,深得晋灵公的信任。而晋灵公是被赵盾的兄弟赵穿杀害的,因此,屠岸贾对赵氏家族心怀不满,由来已久。
  其次,他要让屠岸贾制造政治舆论。因为屠岸贾负责刑狱、纠察等事务,所以他就有资格重提晋国历史事件,譬如重新审查晋灵公被杀事件。屠岸贾果然以晋灵公被杀事件为突破口,抓着这件事不放手,扬言要惩治当年杀害晋灵公的元凶。这样一来,赵穿就在劫难逃,赵穿是赵盾的兄弟,此事最终也必然会牵连到已经去世的赵盾。一旦牵连到赵盾,那么赵盾的儿子赵朔就岌岌可危了。因为屠岸贾公开宣称:&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显然这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必须予以纠正。&
  这是赵氏家族长期控制国政、朝政的自然反弹,也是晋景公意欲结束大权旁落局面所做的一次努力。很明显,这次重提历史的举动,矛头针对的是赵朔,根本目的在于改变眼下晋国的政治格局。
  但是,经过了赵衰、赵盾、赵朔三代人的努力,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上已经发展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为了降低行动的风险,屠岸贾采取的是突然袭击的战术。他带领将士在下宫突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了他们的家族。
  在这次大清洗中,晋景公还没有丧心病狂到六亲不认的程度。在赵氏被灭门之时,晋景公为自己的姑妈、赵朔的妻子留了一条生路,让怀孕的姑妈躲到自己的宫殿里。这个可怜的女人因此保全了性命。
  赵朔的妻子后来生下来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他的名字叫赵武。
  这段史实,就是赵氏孤儿之所以成为孤儿的原因,可以看做赵氏孤儿前传。
  这个苦命的赵氏孤儿,将要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赵家再次成为晋国政坛重要的政治势力,赵氏和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六卿之间勾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并建立起来了韩国、赵国、魏国。
  赵氏家族终于跑赢了晋国,和别人一起瓜分了晋国!在这里,我们依然看不到戏剧《赵氏孤儿》中所宣扬的&忠君&。
  &三家分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一般被看做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分界线。晋国被一分为三,从此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三个国家。
  建立了国家的赵氏,对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容,因此,我们在他们自己所记录的历史中,看到的满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们代表了正义和道德。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被重新改写,将晋国政坛你死我活的斗争,加入了忠奸对立的元素,并且他们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
  但是,历史哪有那么矫情?历史只能更血腥、更残忍、更加你死我活。感动了东方和西方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说到底只是文学故事,只是舞台上的故事,历史上曾有相关的影子,却是另外一个模样。
  赵世家(节选自《史记》)
  司马迁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及食熊蹯,胹不熟,杀宰人,持其尸出,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欲杀盾。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赵盾复反,任国政。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
  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原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原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纪君祥《赵氏孤儿》故事梗概
  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
  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假传灵公之命,要将晋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刺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做义子,教他武功。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
  伏尔泰《中国孤儿》故事梗概
  宋朝末年,蒙古人入主中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为消除隐患,不遗余力追剿宋朝抵抗力量,并大肆搜捕前朝忠良遗孤。
  藏孤救孤的是一个名叫张惕的宋朝旧臣,为了保住王室后裔赵氏孤儿,无奈之中,他用自己的骨肉冒名顶替王子,同时拜托朋友将王子带到高丽去。在自己的孩子将被处死之时,他的妻子叶端美无法接受亲生儿子刀下丧生的残酷现实,情绪失控,大骂丈夫,冲动地道破了其中的秘密。
  成吉思汗表示,他可以赦免叶端美的丈夫和孩子,但叶端美必须答应他一件事,那就是叶端美必须嫁给他。面对复杂的现实,无望的张惕也劝告叶端美牺牲个人节操,以拯救王子。但是,叶端美没有答应。
  看到搭救王子无望,叶端美选择了与丈夫、孩子同死。临刑前她要求再见丈夫一面。在和丈夫的会面中,叶端美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她让自己的丈夫先将她杀死,然后自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成吉思汗暗中听到了他们的对话,感受到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于不知不觉之间,受到了中原文明的洗礼。于是,他不但放过了所有的人,还拜张惕为官,请求张惕留下来传播中原文明。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孙杵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