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以论语,孟,大学,中庸为教材的现象

& 教育校园
值班斑竹: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删帖申请,请邮件与我们联系(邮箱:xhwjbx@xinhua.org),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讲解
&于& 17:16 &发表
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题了。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于& 09:48 &发表
中庸 第四集 讲解15
了解这个以后,下面经文就是讲了这两个,一个「中」、一个「和」的,重要的意义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中」,「也者」是个语助词,讲好懂的话「中」,「也者」。就是「中」这个字,是什么呢?是「天下之大本也」,是天下所有的人,一切的动物这个「大本」。「本」是『根本』,我们天下所有的人,包括所有一切的动物,以至于那个鬼神。要问这个「大本」,问他们或者我们问我们自己,什么是我们的「大本」啊?「本」不是普通的「本」,这是「大本」。「大本」是什么呢?在这里说得很清楚,这就是中庸的这个「中」字。在这里讲,「中」就是「天命之谓性」的那个「性」字。这个「性」就是我们的「大本」,我们学《中庸》,学成功了。把这个「大本」,完全得到了,我们就成功了。我们自己『本性』完全是得到了,不能说是得到了,这个『本性』原来就有,不算是得。那就是说这个「大本」完全出来之后,我们『本性』完全显露出来了。那就是说,把那一切障碍,「烦恼」的一切障碍,全部破除以后,我们的『性』就显示出来,我们圣人就成就了,成就自己圣人了。这就说明了,「中」就是我们的「大本」。那么就是前面,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09:48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09:52 &发表
中庸 第四集 讲解16
在儒经里面讲这个很简要,只讲「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未发的话,那个「中」,就是一片『本性』在那里,那个「喜怒哀乐」都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发呢?发,就是我们自心里面对于这个「中」,一时候,忽然自己蒙昧起来,自己不知道了,就发出这个「喜怒哀乐」了。本,这个「大本」,这个中是我们本来就是这个。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大本」,也就是不了解这个「中」,然后才发出「喜怒哀乐」。所以这个天下的「大本」,这是我们本有的。「喜怒哀乐」这个是「情」,不是本有的。就跟刚才我说的那个,古人举的比喻,海的水,跟那个波浪,水本来这个『本性』是平的平等的,起了波浪,它就不平了。那么这个波浪不是本有的,波浪是因为,有空气在那里鼓动了,它才起了这个,空气鼓动的力量大了它这个浪就高,那个小一点,它的浪就是小。那个波浪无论是大也好,无论是小也好,那都不是水本有的。那么由这里我们可以,由古人举的那个比喻的话,我们就知道「本性」这个「大本」。是我们本有的,所以叫做「本」。「喜怒哀乐」不是我们本有的,就是因为不是本有的,它才可以破除掉。只要你看穿了,它这个「喜怒哀乐」不是本有的,它就如同海水那个水浪,因着风来吹起了那些浪,风完全一停止了,空气鼓动的力量,没有、完全没有了,它就归入到一个,绝对地静止的状态。你要问?这个波浪到哪里去了?无影无踪的没有啦!为什么没有呢?它本来就没有的。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09:57 &发表
中庸 第四集 讲解17
那么这个『大本』是本有的,这是我们人人都有,「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讲,你『修道』的方法了。你知道那个本有的时候,再知道这个「和」的话,「和」是「天下之达道」。天下人你要学中庸之道的话,你怎么学啊?你下手的功夫,就是从「发而皆中节」这里用功。这个用功,你学《中庸》是这样学的方法,他学《中庸》,是这个方法,任何人你要学《中庸》,都是这个方法。所以人人学,人人都用这个方法,他就能够「达」,「达」是通达,通达这个『道』,通达这个中庸之道。就是由这个「和」,也就是由你这个「发而皆中节」,把一切的『烦恼』,都能把它制止住了,把它压伏下去让它不起来。久而久之,就不会起来了。你不论外面的任何境界,由你久久地在那里,锻錬的这个功夫,可以让它不再往外发,那么你就可以逐渐逐渐地,你的心就安住在这个『中道』上面,在这个「中」上面。安住在「中」上面,就是由「中节」这个「和」,可以通达「中」的那个境界。所以说「和也」,你用功夫在「和」上面来修的话。那你就能够通达到你『本性』上面去,这就是「达道」。人人这样修,人人都能够通达这个『道』。有学问的、没有学问的,只要把这个道理明了了,他肯按照这样做,就能够「达道」,这叫「天下之达道也」。「天下」是涵盖一切的,我们中国人,学是能够达道,外国人,任何哪一个的人,就是星球以外,这个外星人来学的话,他也是能够达这个中道,叫做「天下之达道也」。那么这一节就讲到这里为止,再休息几分钟,再继续。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0:05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1
各位同修,现在我们继续研究【中庸】。现在,就请各位看【中庸】的经文,上回讲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今天接着下面接着说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现在就先看这两句话,【中庸】一开始就说,「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字非常重要。那么「性」字接着就讲,「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讲到后来,就是刚才念的那一段,就是叫我们学【中庸】的人,从哪里开始学呢?就要学一个「中和」。这个「中和」,就拿我们一般人会,发生「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来讲。「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没有发出,没有发起来的时候,我们心中是个「中」,就是中庸的「中」。如果,这个「喜怒哀乐」发起来以后,这个不算「中」了,这就是『情绪』了。在没有发生这个『情绪』,我们心中是理性在那里,就是「天命之谓性」,心里不动纯粹是个理性。一发生「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那就是「情」在起作用了。「情」来起作用的时候,这个时候,理性就被压伏下去,就不能够起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学中庸的人,就应该知道,「情」是情感要不得的。当这个「喜怒哀乐」发动之后,我们就要把它『节制』下来。就是这个经文里面讲,「发而皆中节」。能够『节制』下来,就让它不要继续发展了,这就得了一个「和」。这个要明了,「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所谓「达道」,你学中庸,要把这个『中道』学好,就必须从「和」这方面来用功夫。「和」要做得很好,就能通达中庸之道。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0:30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2
接下来就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这个致字,根据郑康成的注解。他说:「致,行之至也」,所谓这个致字,「行」就是来实行,实行这一椿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讲用功夫,来修养「中和」之道。我们在用功夫修养,「中和」之道的时候,你实行这个功夫的时候,行到最好的一种程度,叫「行之至也」。「至」是行到了家了,最好的时候了,这叫至。我们拿普通最好懂的意思来讲,那就是说我们「致中和」,就是尽力的、尽我们的力量,来学这个「中和」叫「致中和」。果然,我们能够尽上我们所有的力量,来学这个中和的话。比如说怎么学中和呢?就拿这个「和」字来讲,「和」是通达「中」的,和做好了就能够,得到这个「中」的──中庸之道,能够得到中了。那么开始叫「和」,「和」怎么个用法子呢?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我们对任何人,没有任何利害冲突,我们也没有跟任何人发生一个争执的事情。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0:35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3
可是就有些人,他无缘无故的来找你麻烦,无缘无故地来毁谤你。你做事情,你想把这个事情办好,做一椿善事他来破坏你。那么这样的遇到这种的情况,一般人来讲,他不能说是不发怒,发怒了,「喜怒哀乐」这个「怒」。可是,发出这个怒气来的时候,要知道你是在学中庸之道,在「致中和」,在用功的时候,用功什么时候呢并不是说,我们在研究中庸的时候,是在用功夫,不研究中庸的时候,在平常我们就不用这个功夫,那不是这么说的。我们在研究中庸,这个学术的时候,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在一般日常生活之中,跟人家来往这个时候,遇到任何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学习「中和」的一个机会。那么平常遇到人,对你没有理由的来毁谤你,来陷害你,破坏你所要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你要发出「怒」气出来了,有愤怒了,可是你马上知道,我是要学「致中和」的人啊!因此,你就把你愤怒的这种心理,要发出来的时候,赶快把它节制下来,也就是把它阻止,不让它继续往外发,这就是「和」了,就得其「和」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0:43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4
这种和我们说来容易,正式在实行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一般人讲,尤其是学儒的来讲,读儒书的人,普通就是说,你这个人有没有修养,所谓修养是什么呢?就是指的「致中和」的时候。那就是说,你遇见任何人对于你,没有道理地来害你的时候,你都能够忍下来,能够忍得住,能够忍下来,不要跟对方有所理论,那么这就是「致中和」了,就是那个「发而皆中节」了。有这种修养,有这种忍耐的功夫,不是那么容易的。这要开始勉强的来学习,勉强这个,你这一次遇见人家对于你,毁谤你不太严重,你能忍过去了,再过一个时候遇见另外一个人,他也许比原来的,那个人毁谤你、破坏你的更厉害,那你所遇的,这个应该要发愤怒的这个心理,更难以克制了。但是呢由于你前面已经,有一种忍耐的功夫已经培养了,所以到后来,遇到更不好的这种,更没有道理的,这种境界来的时候,你也有能力,因为你以前已经,培养这个忍耐的能力了。你这个时候也有能力,把这种境界能够克服过去。这様一步一步地培养你这种修养,也就是忍耐的功夫,培养到后来,不论你遇到任何一种无理的,这些来陷害你的那些人,你都能不感觉有什么勉强,自自然然地就能够忍受下来,这个叫做「行之至也」。行到非常自然了,这就是致中和讲这个和。「和」用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那就是「中」,就是可以能够慢慢地达到,这个境界了。当然这个「中」的境界,也不是一种,它也有浅的,也有深的。那么你「和」做到那种程度,到了这个浅的「中」的程度,就可以见到那种境界。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0:54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5
「致中和,天地位焉」。怎么叫「天地位焉」呢?「天地」就是「中和」,怎么叫天地就是「中和」呢?研究中国的学术就知道。天有阴阳之气的,这个阴阳之气从哪儿出来的呢?就是《周易》讲的太极,太极就是指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的这个性。性是一个静态的,《周易》所讲的那个,太极也是静态的。到了太极要发生作用的时候,就起现象。起了相以后,再由相来起作用的。那么太极起什么相呢?它要起作用的时候,就有阴阳两种气氛。一种是阴气,一种是阳气。阳气是代表光明的,阴气是代表阴暗的,这两种气。这两种气啊!它是在虚空之中,循环不断地在那里流行,这是天的阴阳之气。这个阴阳之气,在虚空之中,流行得很正常,而没有一下子流动得很快,一下子流得很缓慢,甚至于停止住了,那就是不正常。正常的是,怎么个表现出来呢?大家都知道这个风,风就是一种气体在那里流动。那个气,阴阳这个气体,在那里流行得很正常,这个风表现出来是,一种和风、一种微风。如果这个气在那里流动得不正常,那就发生台风了,或者是飓风。这就是不正常啊。那么天这个要正常的话,就是阴阳二气,很正常的在那里流行,这是讲天。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0:58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6
地是什么呢?地也是在那里转动。地在那里转动的时候,也是要正常的,不缓不慢,也不能停止。比如说我们这个地球吧,地球它都在那里运转啊,如果说这个地球运转得,突然加快了,快的时候突然就止下来了,你这想想看,我们在地球上的人类,以及一切动物,甚至植物的这个树木,当这个地球不正常动的时候,我们都受不了啊。以这个地要是正常的话,它在运转的时候,也要一定的速度,不快不慢地在那里运行。所以这个「天地位焉」,天上的阴阳二气,这个大地在那个运转,都要很正常地在里运行,那么这就是「天地位焉」。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1:09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7
我们人在天地之间,要学这个中庸之道,要「致中和」的话。我们就要学天地这样常态,正常的这个态度。我们正常的态度,就是,当我们的情绪起来的时候,我们赶快就把它节制住了,这就养成一个「和」。那么养成这个「和」,就如同天地,正常地在那里运转。「万物育焉」呢?天地正常地在那里运转的话,在天地之间的这个,大地上的万物,不只我们人类,一切的动物、植物、矿物,以至于大海里的水,这个都在那里,『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是指我们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来讲。各得其所,就像无情的那些石头啦,大海的、江河的那些水,它能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如果这个运转得不正常呢?发生海啸了,这个江河的水,或者是泛滥了,这个都是不能各得其所。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1:23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8
那么这个「万物育焉」,「育」根据郑康成讲,「育」是当生字讲,当这个长字讲,「育」就是生长。比如说,我们一个人,由父母把我们身体生下来,生下来还要长,一个小孩子生下来,无知无识地,身体那么小,不把他养「育」,他怎么能长得大呢?所以这个「育」字,包括生与长,这两个意思在当中。那么这个「万物育焉」,有了这个「中和」的时候,就天地来讲,天地得到「中和」。它就是天地在那里,天的阴阳二气在那里运转,大地也在那里正常地运转,这就是天地各得其位了,这个位子正了,位子一正在天地之间的,动、植、矿物、一切一切,就是在那里,各得其生,『各遂其生、各得其所』。都能够得到生长,很正常地出生,很正常地往外成长,这就是「万物育焉」。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1:29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9
那么天地是这样,我们人是在天地之间,是万物之灵。中国圣人教育,他是教我们成就圣人,是我们人类才能学成圣人。不是人类的话,比如说畜牲,还有鬼神,那么他要学圣人的话,不是不可以,但是他要,换换身分。他现在在畜牲这个身分,鬼神的这个身分,他没有办法学成圣人。他要想学圣人的话,必得牠去了牠畜牲的身份,去了鬼神的身分,到人世间来转为人道的,转为人的身分。那么由我们人的身分,学为圣人。所以我们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中,最能启发灵性的,一种高等的动物。那么既是这样的话,在天地之间,我们人要学圣人,就要学天地的这个「中和」。天地的「中和」是什么呢?比如说这个阴阳二气,它在那里正常的流行。不是为着这个地球,哪一部分的人,来为他这样正常的运行。而是为整个地球所有的人类,以及各类的动、植物,平等地、无私地,在那里运转,在那里流行。这是天地的「中和」。这个大地在那里运转,也不是说,比如说我们是中国人,它这个大地,在那里正常地运转,并不是专门为我们中国人,在这里运转。它同时也为美国人、英国人,这个澳洲人以至于非洲人,哪一个国家的人,它都是平等地来承载他,平等地为他而正常地运转。这是天地,这样平等地在那里运行跟运转,是它的「中和」。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1:40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10
因此我们人类的话,要学「中和」之道,要「致中和」。致中和要问,我们为什么遇到,任何人无理由地来破坏你,无理由地来毁谤你,你为什么要对他不发脾气。这个学术的理论在哪里啊?这个不能不讲啊。就是因为,你学中庸之道,你知道「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字,你学中庸之道的人,你有这个『本性』。那些来破坏你的人,来毁谤你的人,他们那些人,也有跟你一样的本性。你从这一点来着想的话,那你就知道,那些人是一时候地他胡涂了,不明了道理了,他才这样对于你,无理地来陷害你。而你是明了道理的人,你跟他是同样的,有这个「天命之谓性」。因此你要把你这个『本性』,能够完全开发出来,那你就要平等地,放弃自己私人的这种『情绪』,你要平等地对待他。这样的话自自然然地,你不论遇见任何的那个,对于你不好,足以引起你的一种『愤怒』的,这种气氛的时候,你都能够很自然地,能够把它『节止』住,不但能够『节止』住,而且你到这个功夫,可以说你明了这个道理,你就能够直接地,通达这个『』中道了,通达这个「中」了。这就是你目瞭「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了天地之『道』。你要学就要学天地的,天地的这个正位,那么这样它才能够生长万物。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1:45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11
你要「致中和」,「致」到这个「天地位焉」的话,那你就能够像天地一样,你也能够生长万物。你能够生长万物,就表示你的智慧,就能够包含一切人。这个在【大学】里面讲,「治国、平天下」。什么样的人,能够「治国、平天下」呢?就是你这个心胸,把它扩展,扩展到能够包容『天下』,所有的苍生。到这种时候,你就能够「治天下」了。那换句话说,你的心能够『包容天下人』的话,你的『智慧』就是能够,替天下人办一切的事情。你这样来『治天下』,「治国、平天下」,就很容易能够使得天下太平,那么这是到了圣人的境界。在中国古代那个帝王,像尧、舜、禹、汤,都是这个境界。孔子呢?也有这个境界。不过他没有天子给他做,他有圣人之德,没有圣人之位。所以他没有机会来『治天下』,虽然没有这个机会,给他「治国、平天下」。然而要知道,他在学术这一方面,拿这个学术、拿这个『道』,来教化天下人。他所得的这个成果,超过了历代的有德、有位的圣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1:49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12
这个怎么讲呢?孔子在《中庸》里面,跟鲁哀公讲过,孔子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我们在…,历史上看尧、舜、禹、汤,就拿尧、舜来讲吧,他在位的时候,他把这个天下治得天下太平,那么尧王不在位的时候,老了之后,尧王把天下让给舜,这个还不错,舜让给禹也还不错,禹传给他儿子,儿子几代传下来。到后来,遇到亡国之君这个夏桀王,这就不行了。所以就是「人存政举人,人亡政息」啊!这是讲有位子,在天子之位来办政治,虽然有功劳,有利于天下人。但是比不上孔子,孔子拿这个『道』,拿这个学术,教育当时他的学生,由他的学生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一直传到现在。由于孔子所传的,学圣人的这个『道』,用在政治上面,历代的君主,用读书人做宰相、做大臣,帮助他治理天下。这个都是由于孔子所传的这个『道』,如果没有孔子传这个『道』,想想看,我们现在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什么文化?谈不上那就没有好研究的啊!所以孔子他虽然没有做天子,也没有做诸侯。可是他把圣人这个道传下来,他超过了历代的,『有德』、『有位』的圣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1:51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13
那么今天我们,学《中庸》的话,在讲「致中和」。这一句经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不论现在有没有机会,做天子、做诸侯。甚至于我们现在,有没有机会来从事政治,但是我们研究这个中庸之道,我们在尽力地来学这个「中和」。学「中和」的时候,在今日之下来讲,有研究这个中庸之道的人,他有志愿把这个学术思想,用在政治上面,那现在这个政治可以说,一定马上就有效果显现出来。那么用在学术,把这个学术传播出去,这样更好,不但对于我们中国,对于世界只要哪个地区的人,哪一个国家的人。它的学者,能够接受这个中庸之道,他愿意研究这个中庸之道。他对于他们的国家,在教育方面,学术方面、政治方面,都能发生,不可想象的那种好处。那么要了解一个道理,前面讲,「致中和」到了圣人的境界,他就如同天地那样,「万物育焉」。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1:56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14
我们现在开始学的时候,还没到圣人那种境界。但是只要,我们有这个『志向』,我们有这个『志向』来学圣人。假如说你现在是从事政治的人,你有这个『志向』来学中庸之道,你最后的目的是要学圣人,既是学圣人的话,前面讲过了,圣人他对待天下人是平等的,不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要爱护自己国家所有的人,这个普天之下所有的人,你都要爱护他、要关心他。你有这样的心胸,虽然你还没有到达圣人的那种,那种能力、那种境界的时候。你只要有这个志向的时候,你绝对不敢,拿这个政治来,求取私人利益的。你一切的作为,绝对就不敢为了自私,而是完全为了,对所有的国民,对他来办事的。你有这个心理的话,也可以说,虽然没有到圣人的那种境界,那你的政治,一定是美好的政治,也就是『仁政』、也是『德政』。施行『仁政』、施行『德政』,那你的国民,就受你的真正的好处。你自己在学圣人这个路上,你是一直往前进步的,这就是说同时候,你又利益天下人,你自己在这个学『圣人之道』方面,你一天一天地在那里进步,你的修养也一天一天在那里,功力一天一天地,培得很深、很厚。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2:00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15
那么这个,我们在研究致中和的时候,我们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就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是不是从事政治,你无论做哪一个行业,你马上就可以在这个上面,实实在在地用功夫。实实在在用功夫,你要知道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你时时刻刻要记住。那就是说,开始在「发而皆中节」的时候,要使勉强,使不感觉得很过于勉强。你要知道,「发而皆中节」在勉强的时候,各位你要实际上在修的时候,你自己会体验出来,很难受的。这个境界一出现的时候,你应该要发脾气的话,你忍住不发脾气,这个很难受的。你要使得自己,不过于难受的话,要忍受得不太勉强的话,那你就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平等的这个道理。以这个平等心,你自己时时刻刻一提起来。我要学这个圣人之道,学《中庸》的话,我必得要发挥我的平等心,我这个中庸之道才能学得好。如果说没有平等心的时候,起了念头就是,对待人不平等的话,你这个就是「致中和」你的「和」,在那个节制的这个,「发而皆中节」,过于勉强的时候,很容易勉强勉强,长期地勉强,你身体会得毛病的,就会生病的。我们今日之下有很多很多的,说不出来,找不出什么原因在那里那种,奇奇怪怪那些病。怎么来的?我们一般人不懂得、不知道。这个时候,你学中庸之道、你学致中和,我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你应该知道。就是过于勉强,你在用功夫的时候,遇到那些一切无理的在那里,害你的时候,你又不敢不节制,可是随时节制心里实际上,在那里太勉强在那里压制自己。长期的这样压制自己,你就是身体、生理上,它不听这一套的,它会受害的,所以很多病就出现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于& 12:06 &发表
中庸 第五集 讲解16
你了解这个,对于自己有这种,不利的这种结果的时候,你就想到,你要提起平等心来。平等心一提起来的时候,你在讲这个「致中和」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的。为什么呢?我对待人,拿他对我自己一样的看待。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是平等地,一样地来对待人。那你这个平等心一起来的时候,很容易地,就能把一切,不讲道理的那些人,你就能够心里很平和地,就把这种境界把它消化解过去了。你能够这样化解过去,心里就养成一团和气的。对人来讲,你始终对一切人都是『和谐』的,对自己来讲,你这个身体不受伤害。所以你在中庸之道、『致中和』,你懂得这个道理,你能应用这个道理,你存着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你不但这个心里,一直能够养成一种『中和』之气,你这个身体,也会没有什么严重的,大的疾病出现。虽然有时候免不了,有一些受了风寒,受了一些热气的,天气寒热的影响,一些小毛病,小病没有什么大问题,调养调养就调养好了,不会有什么,重大的疾病出现的。这个怎么来的呢?你就是学中庸之道。能够懂得「致中和」的这种道理,你在这个「发而皆中节」,你能够懂得那个理论。你这样的很…,很自然地这种用功夫,就能够收到,这样好的一个效果。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8901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当前可输入字数:50)
&上传单张本地图片 许可格式:jpg, gif, png 许可大小:小于1024K
&&&&更多功能
通过论坛短消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商标山寨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