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原溪里源西里和九奚郡哪个好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奚(Xī)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 2、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欢迎各位 ,额外获取10个积分。
百家姓位次 《百家姓》第45位
郡望  谯郡
汉语拼音 &Xī
代表人物 奚廷拱、奚啸伯
起源 “任”姓、鲜卑族复姓所改
奚[奚、傒,读音作xī(ㄒㄧ)]
奚(xī)姓,源出有:
源于,出自管辖的奚地,为黄帝之子禺阳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在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的人发明了车子,帮运土石木料,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之说。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奚,源于任姓,夏朝'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该支奚氏的始祖是禺阳,而禺阳为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妊地(今山东济宁),故为妊姓,后改作任氏。禺阳有个裔孙名叫仲,夏王朝时期食采于奚地(今河北承德),以地名为姓氏,故而史称其为奚仲,他发明了车,因此被夏王大禹封为车正(车服大夫),负责管理和制作车舆。奚仲后来居于薛邑(今山东滕州市),后迁至邳邑(今山东微山),再后又迁于邱(今江苏苏州)。过世后,被世人尊奉为车神。后人在他生活过的妊(任)、薛、邳、邱诸地都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一句&祭拜奚仲,平安出行&流传千古至今。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奚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奚氏族人大多尊奉奚仲为得姓始祖。
源于国名,出自夏王朝时期稷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史书记载:&奚,夏禹功臣稷之后,曾封以奚国以为姓&。该支奚氏&原籍为山东省曲阜县本圣门高弟西贤,后世被追封为&济阳侯&。西贤生子西容点。该支始祖西贤,就是孔子的贤弟子公西赤,字子华。西容点就是公西舆如,又称公西点、公西舆,字子上。他们父子俩皆为孔门弟子。到了汉朝时期,公西点的 后以子孙被官封为&鲁侯&。西容点有个儿子叫公西涓,他改复姓公西氏为单姓傒氏,再后简笔为奚氏,称奚涓,加升北海郡王。到了西晋王朝以后,直至隋、唐朝期间天下大乱,奚涓的后裔子孙便隐居至山东潍坊一带地区,不复外出为官,世代称奚氏至今。该支奚氏有一个独特的堂号,称&楚善堂&,皆以北海为郡望。
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役仆奚人,属于以支撑称谓为氏。奚人,就是两周时期直至战国末期的一种官役,男役称傒人,女役称俾人,就是宫廷、官府中的专职役人。要注意的是,奚人是一种职业,而非奴仆。傒人除了在内宫执役之外,还可以与君王一起饮酒作乐,经常陪同君王一起饮酒娱乐的傒人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被称作&酒人奚&,以后就称这种职业化的傒人或俾人为&奚人氏&。官民有别,民间的豪绅门阀中私役杂仆则多为奴隶,不得称奚人,只能称卑人。卑人与奚人的分别为:卑人中的男仆称僮人,女仆称婢人,时称奴僮、奴婢。在奚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傒人氏、俾人氏,后统改为奚人氏,最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奚氏,还分衍有一支酒氏,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于改姓,出自汉末三国曹魏时期,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上海市浦东区有一支奚氏族人,千百年来一直为浦东望族。据其家谱文献《奚氏族谱》的记载:&原本姓方,来自安徽。因三国时受曹操迫害,坐船避难来沪申南汇地区,改姓为奚氏,世代相传至今。&实际上,该支奚氏在《奚氏族谱》中的记载是错误的,其祖先的姓氏并非为方氏,而是方士,其鼻祖是三国时期孙吴政权下的道家方士,与著名的方士葛玄一起,拜在道家名人乌角先生左元放(左慈,公元156~289年)门下,属于庐江道教。该支奚氏鼻祖的原姓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当在谢、王、李、许、刘、曹、吕、张、蔡这九个姓氏之中。由于东汉末期的丞相曹操是一个尊奉法家刑名之术的政治家,他根本就不信什么方士神仙之说,因此,他在汉相任上,一直就对道教以及在当时有名的道士、方士们采取了利用加清剿、改造加限制相结合的政策,特别是在对&五斗米教&的利用与镇压过程中,曾一度进行残酷滥杀,因此,该支奚氏鼻祖方士在当时因避难而迁入今安徽省的安庆市一带地区。直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东吴归命侯孙皓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东吴政权灭亡,西晋王朝一统天下之后,其族人方改姓氏为奚氏,是取道家虔语&奚人服道&而来,就是尊服于国统道教的意思。此后,其后裔子孙的历史上逐渐向东北方向迁徙,最终在清朝中叶以后形成了浦东奚氏一族。
源于奚族,出自汉、唐之际库莫奚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奚族,即库莫奚族的简称,是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原为汉末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个分支,也有史学家认为其原为匈奴的一个分支,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契丹民族本来也是库莫奚族的一员。据史籍《魏书·库莫奚传》的记载:&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窜匿松漠之间。其民不洁净,而善射猎,好为寇钞。&前苏联东方学家威廉·巴托尔德(William Bartold,公元年)则认为,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后东突厥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连为纪念其亡弟阿史那·阙特勤阙善将兵而竖立于巴彦呼舒(今蒙古国呼舒柴达木湖畔)的《阙特勤碑》中,所用突厥文记载的&Tataby&就是指当时的库莫奚族。库莫奚族在魏、晋时期崛起,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统一中国北方之时,称其为&库莫奚&,其部众的聚居地范围在古弱(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部)至吐护真水(今内蒙古老哈河)之间的流域。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库莫奚族大酋长可度者率五大部众内附(辱纥主部、莫贺弗部、契个部、木昆部、室得部)归于唐朝,唐太宗赐其酋首贵族为汉姓李氏,并在其地设置了饶乐都督府,在奚五部游牧之地分设五州,饶乐都督府由营州东夷都护府辖领。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将外甥女嫁给了库莫奚族大酋长李大酺。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又将唐中宗李豫之女的女儿东光公主嫁给库莫奚族大酋长李鲁苏。到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再将唐中宗之女的女儿宜芳公主嫁给库莫奚族大酋长李延宠。因此,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库莫奚族与盛世唐朝的关系总体上一直是比较融洽的。在库莫奚族中,有相当一部分族人在开元年间加入了平卢军节度使(康·扎荦山)的军队之中,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农历11月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后,库莫奚族各部族人则大多积极参与叛乱。直至唐代宗李豫元年(公元762年)&安史之乱&被平定,协助唐朝政府平叛的回纥部曾一度统治了库莫奚族。至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契丹大圣大明太祖天皇帝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公元916年),辽太祖正式建立了以契丹民族为核心的辽国政权,其后,库莫奚族各部迅速为契丹民族征服,开始了被契丹民族同化的进程。在辽国时期,库莫奚族人的政治地位往往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是被契丹人征服的被统治民族,遭受契丹贵族的剥削与压迫,另一方面其社会地位仅次于契丹族人,因此被契丹贵族利用作为对内镇压其它被统治民族的反抗和对外与北宋王朝抗衡的工具。到了辽国末年的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四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二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辽国为金国所败,国体分崩离析,辽天祚帝逃往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一带),时为辽国兴军节度使的耶律·大石和库莫奚族大酋长回离保共同拥立辽兴宗的第四子耶律·淳为北辽皇帝,即辽宣宗,与逃亡中的辽天祚帝分庭对抗,并降辽天祚帝为淮阴王。至北宋五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天会元年,辽保大三年,公元1123年)年初,耶律·大石纠集回离保与金国军队大战于奉圣州(今河北涿鹿),结果大败,北辽政权就在金国的攻击下灭亡。回离保乘机脱离了辽国统治,自称奚国皇帝,改元&天复&。然而,回离保称帝没有得到库莫奚族各部的支持,才到农历5月即为部众所杀,成为库莫奚族历史上唯一的皇帝。不久的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辽国政权在金国与北宋王朝的联合攻击下彻底灭亡,库莫奚族各部族人分散,大部分族人被金国控制为奴隶,少部分族人退迁至辽东地区,还有一部分族人向南迁入宋朝境内,按汉俗以本民族称谓为汉化姓氏,即称奚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奚拉氏,亦称喜拉氏、锡喇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东海萨哈连部(今黑龙江北俄罗斯境内)。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赵氏等。⑵.蒙古族奚哈氏,亦称锡尔哈氏,世居阿拉克绰特(今新疆)、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h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奚氏。
源于,出自金、元、明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女真女奚烈氏,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女奚烈部,历为贵族大姓,在白号之姓中排位第三,早在金国晚期就多冠汉姓为奚氏。⑵.满族锡尔弼氏,满语为Sirbi Hala,世居扬什木(今辽宁彰武)。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⑶.满族锡克德氏,亦称希克特氏、锡赫特氏,满语为Sikde Hala,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郗氏、线氏等。⑷.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满语为Sikteri Hala,属于卦尔察女真,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上游流域)、乌拉(今吉林永吉)、松花江、黑龙江沿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西氏、胡氏、石氏、郗氏、邵氏等。⑸.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喜塔喇氏与瓜尔佳氏同属&阔雅里满洲&,在明超时期为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氏,有学者认为喜塔拉氏即其演变而来。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悠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喜氏、线氏、祁氏等。⑹.满族奚尔佳氏,满语为Sirgiya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的满族同胞中有,所冠汉姓多为奚氏、线氏等。
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达奚氏部族,族人以部名为姓氏,后在北魏高祖皇帝拓拔·宏进行汉化改革的举措中,绝大多数改汉字单姓为奚氏,少数改汉字单姓为达氏等,定居中原,成为河南奚氏的主流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按宋朝著名史学家罗泌所撰《路史》的记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在《资治通鉴》中亦记载:&今奚氏系由达奚氏改称而来。&其实,达奚氏的鼻祖实际上就是拓拔·达奚,是北魏显祖献文皇帝拓拔·弘的亲弟弟,他以自己的名字达奚为姓氏来统称属部,因而有达奚氏一族。北魏皇帝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对上述十个鲜卑姓氏首先进行了汉化:纥骨氏改为汉姓胡氏,普氏改为汉姓周氏,拓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汉姓奚氏,伊娄氏改为汉姓伊氏,丘敦改为汉姓丘氏,侯氏改为汉姓亥氏,乙旃氏改为汉姓叔孙氏,车焜氏改为汉姓车氏,而北魏孝文皇帝自己则将嫡系皇室皆改为汉姓,自己首称元宏。这就是北魏王朝历史上著名的&拓拔鲜卑帝室十姓&,凡此十姓氏者,彼此之间&百世皆不得通婚&!另外,在北魏王朝时期,还有鲜卑慕容部的可奚氏部落,被拓拔部一时吞并,亦随改为汉姓奚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漠北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薄奚氏、纥突邻氏、纥奚氏、可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奚,遂成奚氏。&宇文部,原为古代鲜卑族中的一支势力庞大的部族,其中包括了纥突邻部、纥奚部两个部分。按史书的记载:&纥突邻大屋地革蕞,而纥奚居大库寒等地&,这两个部落原来游牧于意辛山附近一带地区(今山西大同北塞),意辛山,山阳面古鲜卑语称&纥突邻&,山阴面则称&纥奚&,纥奚部的称谓便由此而来,后成为部族人的姓氏,称纥奚氏。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五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五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建兴五年,公元390年)农历4月,北魏道武帝与慕容·垂之子慕容·贺驎联手大破&贺兰、纥突邻、纥奚诸部落&,此后,原鲜卑宇文部的纥突邻、纥奚两部在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自动归附于北魏道武帝,被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后史书将之归于鲜卑拓拔部,就是在此之后。薄奚氏,本就是代北鲜卑拓拔部的一个分支部落。而可奚氏部族则原本为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后亦在北魏道武帝于东晋二十一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发动攻击后燕国之战后,被北魏道武帝所吞并。到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纥奚氏族众在这个过程中皆改为汉姓嵇氏,同宗的纥突邻氏、薄奚氏、可奚氏皆改为汉姓奚氏。后在东西两魏时期,西魏政权末位皇帝恭皇帝元廓复辟旧制,此族又复旧姓纥奚氏、纥突邻氏、薄奚氏、可奚氏等。进入隋、唐朝时期后,薄奚氏、纥突邻氏、纥奚氏、可奚氏族众的大部分已经融合入汉族之中,仍然改为汉姓嵇氏、奚氏,亦有改为汉姓纥氏、何氏、贺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奚姓起源于夏朝。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黄帝的后代奚仲出任夏朝的车正(掌管车辆的官职),奚仲本身据说也是车辆的发明者,车正这个官职十分重要,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坐车,因此,这个官职,只有王族可以掌握。奚仲因功被封于&奚&,因此,奚仲的子孙后代就以封邑的名中的&奚&为姓,称为奚氏。故奚氏后人奉奚仲为奚姓的得姓始祖。
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的中国大陆与台湾省均未列入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十五位门阀,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一位,人口约二十三万三千八百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4%左右。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早在帝、舜、尧时期皇帝还没有姓,但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的人发明了车子,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记载。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早有载入史册的&奚仲造车&的典故。我国姓奚的人不太多,但一份十分光荣的家世,奚姓的始祖是为人类造福谋利的伟大发明家奚仲。奚仲是4000多年以前夏朝时人,担任&车正&的官,《说文》上说:&车舆之论之总名也,夏后时奚仲所造也。&根据以上的记载,我国奚姓的始祖奚仲,本来是黄帝的任姓后裔,传到夏代的时候,由于奚仲造四对国家有贡献,其子孙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奚姓并不都是黄帝后人,在历史上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有改姓奚的,在代北地区有少数民族达奚氏、薄奚氏也改姓&奚&,都是随同北魏孝文帝南迁到中原后改汉姓,慢慢融合进中华民族的。奚姓后来在谯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谯国望。
夏禹之臣。初黄帝作车,少吴加牛,加马,乃命奚仲为车正。造不同式样的车,安装不同的标志,以别尊卑等级。
北魏时代郡人,世典马牧,有宠于昭成皇帝。时国有良马曰&騧骝&,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后知南部大人刘库仁所盗,养于窟室。奚箪闻而驰往取马,库仁以国甥恃宠,惭而逆击奚箪,奚箪捽其发落,伤其一乳。及符坚使库仁与卫辰分领国部,箪惧,遂奔卫辰。及道武灭卫辰,奚箪晚乃得归,故名位后于旧臣。
(369-448),北魏时万骑大将军,代人,奚箪之子,机辩有识度。登国初,与长孙肥等俱统禁兵。后以为侍郎,亲近左右。从征慕容宝于参合。皇始初,拜越骑校尉,典禁旅。车驾还京师,博陵、勃海、诸郡群盗并起,斤与略阳公元遵等讨平之。从征,破高车诸部。又破库狄、宥连部,徙其别部诸落于塞南。又进击侯莫陈部,至大峨谷,置戍而还。迁都水使者,出为晋兵将军、幽州刺史,赐爵山阳侯。
唐朝易水人。著名制墨专家。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因制墨著名,南唐赐他姓李。他的孙子李庭硅制的墨更好,世称&李庭圭墨&畅销各地。
字殷卿,其先自谯亳西徙,故为京兆人。少笃志,通群书。唐朝代宗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辅政,召授左拾遗。居亲丧,毁瘠过礼。反,走间道及车驾于兴元,拜起居郎、翰林学士,不就职。贼平,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会左右丞缺,转左司郎中。
徽墨的创始人,徽墨始创于唐末。易水(今河北省易州)奚氏制墨世家之后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字子皙,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学生之一。《史记正义》谓为卫国人。唐开元封&下邳伯&,宋封&济阳侯&。
此外,还有西汉鲁侯奚涓、成汤侯奚意,宋代奚士逊,明代监农御史奚铭,清代诗画家奚涛、画家奚阙……等等。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谯国堂:以望立堂。北海堂:以望立堂。
江苏武进晋陵奚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奚庆瑍奚、应德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安徽南陵奚氏宗谱六卷,(清)奚城心、奚方善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江苏武进晋陵奚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奚佑康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衍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常州焦溪奚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奚廷瀛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缺三卷)、吉林大学图书馆。安徽芜湖奚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九卷、第三十九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芜湖、上海浦东奚氏字辈:&首中居正邦家之光功从立志&。安徽芜湖奚氏一支字辈:&方正家国增光言&。安徽灵璧奚氏字辈:&井怀德成家美……安国良&。安徽无为奚氏字辈:&分成立本德业传家保&。安徽奚氏字辈:&中正立本德业传家&。江苏大丰奚氏字辈:&全莱公正臣一万乔如文春延茂盛广怀仁道友德礼义宏财宽、文常学爱正、堂忠桂同昌&。江苏丰县奚氏字辈:&先德养玉道修传世广震华庆永翔&。江苏南通海安奚氏字辈:&长天宝益中&。辽宁新民奚氏字辈:&永连孝志文&。辽宁本溪奚氏字辈:&德恩广(延)久长坤&。辽宁沈阳奚氏字辈:&孝连永志文&。山东微山奚氏字辈:&增道修传……&山东菏泽奚氏字辈:&秀先德文宽道修传士广&。浙江象山奚氏字辈:&熙基圣增……&浙江三台、宁波奚氏字辈:&未(纪)拥(永)熙(喜)基圣真&。四川凉山奚氏字辈:&启正仁兴&。云南文山奚氏字辈:&志少国顺永起&。广东惠来奚氏字辈:&开辉启世亿文光昌明达克振宗道荣茂&。河南社旗奚氏字辈:&德国兴太中文芳春林庭富贵庆荣华永祥万世融&。广西邕宁奚氏字辈:&朝光耀均钟洪莫&。陕西奚氏通族字辈:&闻吕光贤德承宗启后祥齐家从礼义华国本文章富贵荣明显迎春同绪昌&。江西信丰奚氏字辈:&镇崇忠恕昌家&。江西南康奚氏字辈:&云嗣仲以诚,克方玉中应。元宪大廷登,崇钧惟良仕。如同日月星,光明常照远,时开万国兴,祖德永长声。世昭诗书泽,家传宝鼎铭。昌隆由积裕,俊彦贵通经。&黑龙江双城奚氏字辈:&忠良玉国家昭文明&。吉林正蓝旗满族奚氏字辈:&广善贤明本德润锦世长崇文宏云志秉忠振国良绍继维英耀永毓庆兆祥&。重庆奚氏一支字辈:&唯益正仁兴&。奚氏一支字辈:&克志国永巨&。奚氏一支字辈:&做乃家谚恩&。资料有待补充。
源自夏代;望出谯国。--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奚姓的源流和郡望。夏朝车正;清代铁生。--李文郑撰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夏禹时的大臣,传说黄帝曾造车,为车子配上牛拉,奚仲则为车子配上马,因此被任命为车正。下联典指清代篆刻家、画家奚冈,字纯章,号铁生,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冬花庵主,浙江省钱墉人。性格孤僻耿直,年轻时就以画而出名。乾隆皇帝南巡时,他正在应童子试,杭州知府派人把他抓起来,让他为行宫画壁画,他说:&哪有请作画而被抓来的!头可断,画坚决不作!&抓他的人说:&你不是童生,简直是铁生。&于是便以铁生为号,从此终生不应科举考试。篆刻学,又有发展,风格清隽,为&&之一;擅画山水,也能作花卉竹兰;兼工行书及隶书。著有《冬花庵烬馀稿》。车正世泽;弘农家声。--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黄帝时任为&车正&,以造车著名。下联典指北魏·奚斤,封弘农王。古传车正;各列孔门。--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黄帝时奚仲为车正。下联典指奚蒧,孔子弟子,有文采。世称忠孝;邑号廉能。--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魏·奚斤,以忠孝著称于世。下联典指宋·奚祀,佐郡邑,有廉能声。
高门圣地裔,西汉鲁侯家。--江西省浮梁县奚家村奚氏宗祠联。文房居三宝;西冷占一家。--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五代时制墨名家奚廷珪,奚鼐孙。他制的墨如玉,文如犀,时称廷珪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下联典出清代画家、篆刻家奚冈,字纯章,钱塘人。篆刻风格清隽,为&&之一。七榆屏山樵;万骑大将军。--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清代诗画家奚疑,字虚白,亦字乐天,归安人,号方平山樵,又号榆楼。其家在郡城之南,临溪有楼,近对岘山,植榆七株,蔽其外,曰榆楼。下联典出后魏万骑大将军奚斤,累从征伐有功。后太武为皇太子,听政,以斤为佐辅,聪辨强识。卒谥昭。
文武兼备惟户部;诗书俱妙有铁生。--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明代南京户部主事奚世亮,字明仲,黄冈人。嘉靖进士,历延平府同知。时倭寇,亲冒矢石拒之,南城已陷,犹西向迎战,身被数剑死。下联典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号铁生,工诗及书,精篆刻,善山水,以潇洒自得为宗。得南田翁遗意。兰竹亦极超脱。四璧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奚冈撰奚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自题联。
十言及以上
定鼎加封,元功居于七位;临变不避,忠气塞乎两间。--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明代延平府同知奚世亮的事典。下联典出汉代名将奚涓的事典。涓从高祖丐沛,入汉,以将军定诸侯,封鲁侯。学本孔门,七十子贤人,同传圣道;功高汉室,亿万年香火,永奠山河。--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奚村奚氏宗祠联。[樊哙传]西汉吕后二年郡国政区面貌考_好文章摘抄-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樊哙传]西汉吕后二年郡国政区面貌考[樊哙传]西汉吕后二年郡国政区面貌考作者:无音和弦&&来源:&&时间: 17:04:26阅读:所属专栏: 张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http://www./show_article.php?id=1822汉初的政治形势是君与臣共天下,诸侯王国与侯国的存在始终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这种形势在出现之时就已蕴涵着变化的趋势,当着中央集权逐渐强大之时,王国与侯国的置废及其封域变迁就总要不断发生。再者由于行政管理的需要,郡县的调整,尤其是县的置废也是常事。周师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一书企图复原西汉一朝的政区变迁情况,但限于文献的不足征,对于西汉初中期的郡国,只能及于某些年代界址的推定而已,而无法确证界址之内的具体县级政区(县道邑及侯国)详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以及徐州楚王墓封泥的出土,不但使得探索吕后二年汉郡所属县目具备了可能性,而且也能更准确地复原其时的郡国政区。以是本文试图结合史籍和秦汉时期之出土材料,初步复原吕后二年之西汉郡国政区,尽量接近汉初政区地理之真面目。以下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见解,请大家指正。一、&关于以《二年律令?秩律》(以下简称秩律)复原汉郡政区可能之探讨《秩律》中给出了吕后二年属汉中央政府所统辖的二百余个县名,如其名单完整,则自然可从中推导出吕后二年之汉郡支书名单。以后文所还原之郡县情况,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县道名确乎完整的结论[1]。然其中侯国名单则显然不完整,二百余个县名中有20个侯国[2],列表如下:侯国侯名始封户数位次所属郡备注沛吕种吕后兄子轵刘朝河内孝惠子平阳曹10600户2河东曹参子,孝惠初侍中,吕后四年御史大夫绛周勃8100户4河东时太尉萧何夫人1南阳承夫爵张平2700户48北地击英布卢绾功封汲公上武1300户123河内公上不害子,孝惠二年嗣共卢罢师1200户114河内以平城功受封隆虑周^34河内时将军,屡出征河阳陈涓29河内以丞相定齐地功封,后无述及其功城父尹开方2000户26颍川尹恢子,孝惠三年嗣,吕后三年被夺侯壶关刘武河内孝惠子襄城刘义颍川孝惠子中牟单父圣2200户125颍川高帝十二年方封颍阴灌婴5000户9颍川传言以列侯事孝惠及吕后,当车骑将军或大将军舞阳樊伉5000户5颍川樊哙子,吕后侄启封陶青2000户115颍川陶舍子,高帝十一年嗣,文帝末御史大夫女阴夏侯婴6900户8颍川时太仆焉陵朱濞700户52颍川击项藉臧荼功,高帝十二年十二月封阳陵傅靖2600户10广汉傅宽子,孝惠六年嗣显然高帝、孝惠、吕后三朝所封侯国数目远过于此,因此首先我们有必要探讨,何以这20个侯国会出现在秩律中,惟有如此,方可补上其未出现在秩律中的侯国名称。不难看出,除沛、女阴等少数侯国外,其余侯国均位于汉廷直属郡,沛县作刘邦故里地位特殊,不可与普通县同等而语,之前更是高帝汤沐邑,当不归属楚国管辖。女阴侯国以地望似应在淮阳国内,然亦有可能属南阳郡,详见后文。以此,我们可以推断《秩律》所列出侯国的一条标准:地望在中央直属郡内。换句话说,位于诸侯王国中的侯国不列于秩糁小#ê罟裙橹醒牍芟剿朴α杏谥嚷芍校共涣校庇衅湮颐撬恢赖脑颍但即使在汉郡范围内,存在的侯国也不仅只有上述20国。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及《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我们可以列出一份当时封地在该区域的侯国表[3]:侯国侯名始封户数位次所属郡备注南安宣虎900户63蜀郡蘩强d独1500户95蜀郡强瞻子汁邡雍巨鹿2500户57广汉雍齿子猗氏陈支1100户50河东陈p子,孝惠七年嗣。位次曰长陵长修杜中1900户108河东杜恬子,孝惠三年嗣,位次曰信平侯故市阎无害1000户55河南阎泽赤子,高帝九年嗣平皋刘远580户121河内刘佗子,项氏降臣阳河卞安国上党卞欣子杜衍王翥1700户102南阳斩项羽涅阳吕胜1500户104南阳斩项羽棘阳杜得臣2000户81南阳击项藉筑阳萧延南阳萧何少子复阳陈胥1000户49南阳击项藉乐成丁礼1000户42南阳属灌婴,杀龙且功封侯吴房杨武700户94南阳斩项羽功封成阳奚意600户110南阳以太原尉定代功封黄极忠1000户113南郡前临江将,后降,破英布故封黎朱苍700户121南郡以长沙相封清室圣1000户71东郡室中同子衍翟盱900户130东郡以汉二年之功,高帝十一年获封戚季必1000户90东郡以击韩信功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何这些侯国不在《秩律》中出现?对比两份侯国名单,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所封者多皇子或外戚,或则多在功臣位次中排名靠前者,即不然亦往往封侯较晚,多有在高帝末年击英布、卢绾役中建功者,疑其多当时尚在汉廷任职者。例,除人所皆知的周勃、夏侯婴、灌婴等人外,如隆虑侯周^,《汉书?高后纪》云,“(七年)遣隆虑侯^将兵击之。”《文帝纪》亦有“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之记载。则周^吕后时期当一直汉之将军。又如平阳侯曹于吕后八年“行御史大夫事”[4],则此前已仕于中央亦明矣。即使无此类记载的侯国,也颇有类似嫌疑,如城父侯,其在吕后二年后一年便被夺侯,又不言是何罪过,很有可能是朝中得罪吕后,以至于此。又如侯,乃因击卢绾功得侯,则直至高惠之际依然有职在身,延续到吕后二年亦颇合乎情理。虽然其中有多人并无确切记载当时是否任职中央,然文献记载有所缺漏并不奇,且观后一份名单,亦找不到记载称其中有人当时正在朝中任职。秩律给出的应当是汉廷政府支付官吏俸禄的标准,故猜测,侯国赋税乃列侯自得,故中央并不支付侯国官吏的俸禄。《汉书?高帝纪》所载十二年三月诏亦云:“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然对于出仕汉中央朝廷者则不同,《二年律令》中屡屡可见有关“吏及宦皇帝者”的表述,且对此类人士多有优待,如《徭律》即称“吏及宦皇帝者不与给傅送。”颇疑凡出仕汉廷者,由于无法自理侯国事务,故中央其支付县令/长之俸禄,此亦属于对于任职中央者的一项福利政策。然如曲逆(陈平封国)、安国(王陵封国)等何以不出现在秩律中,仍令人费解,或与汉初侯国与地望所在王国之关系有关,考虑到汉初在王国境的侯国仍属于王国所管辖范围,侯国因故废除后地亦入王国而非汉,此类侯国令长之秩遂由王国支付,无关汉廷[5]。又,侯黎朱苍长沙相而不见于秩律,当因其乃长沙国功臣,秩亦当由长沙国承担之故也。又疑凡王国所聘任者,其封国皆不出现在秩律中也。观秩律八百石县中,河东属县平阳与绛两侯国附于后,疑此项政策乃孝惠或吕后时期方推行,因故两侯国后方得列入。西汉初年,侯国并不归所在地郡守管辖,然从地理疆域上说,这些被置侯国的县却是所属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郡守尉仍然需要行县至侯国[6],显见其对于侯国的事务仍有一定的处置权。当侯国被废除后,仍将成郡的下属县,因此出于对当时政区复原的需要,下文中我们将在各郡下补出地望位于该郡的侯国(凡以《表》所补之侯国均在县名后标以**)。二、吕后二年各郡行政区域剖面复原《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云高祖末年,汉有十五郡,即内史、河东、河南、河内、上党、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陇西、上郡、北地、云中[7],之后随着淮阳国的废除重置,颍川郡重归中央,而以《秩律》中的县来看,东郡很可能也在吕后二年前复置(详见后文)。则截至吕后二年,西汉中央共管辖十七郡[8],以《秩律》及迄今止对《秩律》各家的研究,可以恢复出如下的郡县区划:内史:栎阳、长安、频阳、临晋、新丰、杜(即《地理志》京兆尹之杜陵)、高陵、虢、d、[9]槐里、雍、好、颌阳、胡(即《地理志》右扶风之湖)、夏阳、下、k、郑、云阳、重泉、华阴、衙、蓝田、池阳、F、杜阳、漆、上雒、商、武城、翟道、~、美阳、德故汉初内史之疆域乃:与河东以河水界,与河南、南阳以原函谷关(即《地理志》弘农县)及武关一线界,西部边界与《地理志》中三辅相仿,唯找卮耸辈皇裟谑贰[10]陇西:上、故道、羌道、西、冀、成纪、阿阳、临洮[11]、平乐(疑《地理志》武都之平乐道)、狄道、戎邑、辨道、武都道、予道、氐道、薄道、下辨(疑《地理志》武都之下辨道)、o道、略阳(疑《地理志》天水之略阳道)、绵诸(疑《地理志》天水之绵诸道)[12]陇西疆域约等于《地理志》中陇西、天水二郡及武都郡部分县,南有武都郡之武都道、平乐道等县。上郡[13]:圜阳、高奴、雕阴、洛都、襄洛[14]、漆垣、定阳、平陆、饶、阳周、原都、平都、平周、武都[15]、徒涅(即《地理志》西河之徒经)、西都、中阳、广衍、高望、雕阴道上郡《地理志》中上郡与西河郡河西部分之和,北至武都,东界黄河,西线当在长城处。&[16]北地:彭阳、乌氏、朝那、阴密、郁郅、侯国、H邑(即《地理志》右扶风之找兀⒐榈隆㈦匝堋⒁骞艿馈⒙耘系馈㈦匝艿馈⒎角北地郡疆域北至河水,西与汉初至陇西郡交界,南有找兀缟峡ぁ巴郡:朐忍、V、资中、阆中[17]、江州、江阳[18]、临江、涪陵、安汉、宕渠、枳蜀郡:郫[19]、成都、临邛、青衣道、严道、湔氐道、绵道、南安侯国**、繁侯国**[20]广汉郡:雒、新都、武阳、梓潼、涪、葭明、阳陵[21]、阴平道、甸氐道、什邡侯国**汉中郡[22]:南郑、成固、西城、沮[23]、旬阳、安阳、长利、锡、上庸、武陵、房陵从上述四郡辖县看,蜀郡东达江水、沫水相会之南安,广汉则乃汉初析蜀郡东部而置。巴郡之疆域远较《地理志》时期大,西线抵资中、江阳一线。唯汉中与汉末差别不大,其之后惟将最西之沮县析出以置武都郡。河东郡[24]:杨、临汾、蒲反、平阳侯国、绛侯国、汾阴[25]、垣、C泽、襄陵、蒲子、皮氏、北屈、彘、解陵[26]、猗氏侯国**、长修侯国**、高粱侯国**[27]河东疆域基本与汉末一致,唯端氏汉初属上党。上党郡:沂阳(志无)[28]、长子、潞、涉、余吾、屯留、武安、端氏、阿氏(即《地理志》之氏)、壶关(侯国)、泫氏、高都、铜L、涅、襄垣、阳河侯国(即《地理志》之阳阿)**上党郡疆域汉末与汉初变动不大,惟析置两县以属魏郡,另与河东郡之边界略有调整。河南郡:雒阳、陕、卢氏、新安、新成、宜阳、平阴、河南、缑氏、成皋、荥阳、卷、岐(志无)、阳武、陈留、梁、圉、酸枣、密、故市侯国**、武强侯国**汉初河南郡疆域西至秦函谷关,东有陈留郡西部及淮阳国小部,然东南中牟以南此时归于颖川,西南界与北界基本与《地理志》相符。河内郡:温、修武、轵侯国、河阳侯国、汲侯国、荡阴、朝歌、邺、野王、山阳、内黄、蘩阳(即《地理志》魏郡之繁阳)、共侯国、馆阴(即《地理志》魏郡之馆陶)、隆虑侯国、怀、州[29]、平皋侯国**河内郡疆域在《地理志》之河内外另有魏郡大部,最北已抵馆陶。[30]东郡[31]:濮阳、阳平[32]、东阿、聊城、燕、观、白马、东武阳、茬平、甄城、顿丘、清侯国**、衍侯国**[33]、戚侯国**东郡于高帝十二年曾罢以益梁国,故吕后二年时不得秦之东郡全部,与《地理志》之东郡相比,亦缺少离狐(后汉属济阴郡)、S丘(后汉属济阴)、寿良等东南诸县。颍川郡[34]:阳翟、城父侯国[35]、成安、阳城、苑陵、襄城侯国、偃、郏、尉氏、颍阳、长社、许、中牟侯国、颍阴侯国、定陵、舞阳侯国、启封侯国(即《地理志》河南郡之开封)、焉陵侯国颖川郡六百石属县秩律中分两组列出,前一组乃上述县中由阳城至长社者,后则从中牟至焉陵。疑高帝“罢颍川郡,颇益淮阳”所益淮阳者仅后数县也,吕后复封淮阳国时,仅授以秦淮阳郡之地,故复置颖川郡。此颖川郡疆域大于《地理志》之颖川郡,西至中牟苑陵一带,北至启封(开封),东南至汝南之阳城。南阳郡:宛、穰、慎[36]、新野、侯国、析、郦、邓、南陵、比阳、平氏、胡阳、蔡阳、随、西平、叶、阳成[37]、雉、阳安、鲁阳、朗陵、狻⑴鹾罟⒍叛芎罟**、涅阳侯国**、、棘阳侯国**、筑阳侯国**、乐成侯国**、吴房侯国**、成阳侯国**南阳郡之疆域西有弘农之析县,与淮阳国疑以汝水分界,然最东竟包囊汝阴、慎县。南界与《地理志》大致相合。南郡:宜城、巫、江陵、秭归、临沮、夷陵、醴陵(志无)[38]、孱陵、销(志无)、竟陵、安陆、州陵、沙羡、西陵(疑乃《地理志》江夏郡之西阳)[39]、夷道、下隽、索、侯国**、侯国**南郡之疆域《地理志》南郡、江夏郡西部及武陵郡西北角。云中郡[40]:云中、九原、咸阳、原阳、北舆、旗陵[41]、西安阳、武泉、沙陵、南舆、曼柏、莫?、河阴、博陵云中郡疆域向西一直推进到西安阳,包括了《地理志》中五原郡大部。其他:长陵、安陵、万年邑(此三城在内史)、黄乡(在河南郡)[42]、灵州(《志》属北地)、圜阴(志属西河)[43]另秩律中闲阳地望不明[44]。三、秩律所能推导的吕后二年王国边界及政区面貌还原出吕后二年汉廷所辖郡县的基本面貌后,其与汉郡相邻的王国边界也进一步清晰,尤其在梁国、赵国等王国上,秩律让我们对其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梁国:从《秩律》中出现的东郡、河南郡等县名来看,至吕后二年,梁国西界已可确定。前文东郡条可见梁国之西北界,其离狐、S丘、寿良[45]、须昌侯国[46]等均属梁国。另陈留、封丘、酸枣等县亦见于秩律,则梁之西界确与《梁孝王世家》中西至高阳的记载相吻合。西南界,《西汉政区地理》中指出襄邑、宁陵、B县乃文帝时期由淮阳所割,则吕后二年,梁西南与淮阳在雍丘、睢阳一线分界。其东界亦可以根据楚王墓所出土之封泥中确定的楚国西界得出,大致在棘壁处。其领县有:雍丘、外黄、昌邑、砀、方与、成阳、亢父、下邑、虞、爰戚、济阳、成武、都关、蒙、东r、临济(即《地理志》之平丘)[47]、成安、单父、长垣、定陶、宛朐[48]、任城、无盐、东平陆、南平阳、睢阳、乘氏、栗、谯、[49]、离狐、寿良、S丘、范、须昌侯国、胡陵侯国、橐侯国、东茅侯国、甾侯国、建平侯国、芒侯国。[50]淮阳国:吕后元年复置淮阳国,以封孝惠子强,然以《秩律》见,其封域不得刘友之淮阳全境也。《秩律》中颖川郡六百石属县乃分两次列出,前一次“阳城、苑陵、襄城、偃、郏、尉氏、颖阳、长社”,其后又列出“许……中牟、颖阴、定陵、舞阳、启封、闲阳、女阴、索、焉陵”,更值得一提的是,后一份县目之后紧接便是东郡属县,故疑后一拨颖川属县乃是此前“颇益淮阳”的部分。然至吕后元年复置淮阳国时,颖川郡属县均复归原郡,淮阳国唯得旧淮阳郡之地也。以南阳郡属县看,汉初之淮阳郡亦非《地理志》中淮阳国与汝南郡之和也,汝南郡之所置,乃由淮阳之南境和南阳郡、南郡数县而置,并非全然淮阳国所割也。吕后二年之淮阳国领县当有[51]:陈、苦、柘、鄢、襄邑、上蔡、细阳、召陵、项、洹⒐塘辏粗局淌迹⒊歉浮  强[52]、平舆、新V[53]、女阳、南顿、新蔡、长平[54]、阳夏、甯陵侯国、慎阳侯国、新阳侯国、博阳侯国[55]。淮南国:从《二年律令》中的南郡县目,亦可推及汉初淮南国之西境。周振鹤师《西汉政区地理》中指出,江夏郡东部数县乃故衡山国地,即吕后二年之淮南国地也。汉初淮南国之政区当如下[56]:淮南内史:寿春、阴陵、历阳、东城、建阳、钟离、曲阳、六、蓼、安丰、全椒、合肥、襄安、临湖、弋阳、期思侯国。衡山郡:蕲春、鄂、邾、西陵、寻阳、居巢、潜、舒、雩娄、皖、枞阳、松兹侯国。豫章郡:南昌、南野、雩都、新淦、海昏、庐陵、赣、南城。庐江郡:歙、黟、泾、陵阳、下稚、历陵、阳、鄱阳、余干、彭泽、柴桑。赵国:《二年律令?秩律》不仅明确了魏郡绝非高帝所置,也给出了汉初赵国的南界,其时赵王友之赵国南部以斥丘、清渊一线与河内郡分界,北部常恒山郡则被吕后所夺,以封孝惠子恒山王[57]。赵国余有赵内史(原邯郸郡)、钜鹿郡、清河郡及河间郡。刘友赵国政区则如下[58]:赵内史:邯郸、襄国、柏人、z、房子、斥丘侯国、平棘侯国、张侯国。钜鹿郡:下曲阳、曲周侯国、广平侯国、广阿侯国、禾成侯国、任侯国、宋子侯国、贳侯国、堂阳侯国。清河郡:信都、东武城、观津、g、厝、、信都、扶柳侯国、辟阳侯国[59]、清阳侯国[60]、棘蒲侯国、南宫侯国、复阳侯国。河间郡:南皮、浮阳、章武、东光、阜城、东平舒、乐成、武遂、桃[61]、平都侯国、甘泉侯国[62]。恒山国与此时之赵国在元氏、深泽一带分界,吕后二年尚未析置中山郡,其辖县二十五[63]。属县如下:元氏、石邑、灵寿、蒲吾、上曲阳、九门、井陉、南行唐、真定、肥n、绵曼、关县、卢奴、北平侯国、深泽侯国、苦陉、安国侯国、曲逆侯国、望都、广望、新处[64]、陉城[65]、唐县、新市、毋极。代国:通过秩律还原出吕后二年云中郡的辖县情况后,亦有助于进一步复原汉初代国疆域领县。吕后二年,代王刘恒之封国汉初之代郡、雁门、太原及高帝所置之定襄郡。《汉书?高帝纪》,六年“春正月……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代王。”《韩王信传》则记载韩信王太原三十一县。即高帝六年云中、雁门、代郡合计五十三县,太原三十一县。吕后二年之代国即此八十四县去除云中郡也。前述《二年律令》所见云中郡属县有十四县。则此时代国领县犹有七十县也。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勃“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而《地理志》中雁门仅得十四县也,且阴馆县明确记载景帝后三年置。又,汉初韩王信受封太原,后韩王信请都马邑,《地理志》中马邑属雁门郡。则汉初马邑乃属太原也,地望观之,马邑南之楼烦、埒县亦必定归太原。[66]如此,《地理志》中雁门郡14县至多10县汉初属雁门,亦即有七县之后被划归它郡,疑乃置定襄郡时分雁门之县而致也。《地理志》中定襄郡十二县,其武皋、武要、安陶、定襄四县与云中郡毗邻,从防范匈奴的战略角度看,秦时当归云中郡。此四县附近汉初当另有一县属云中郡,襄阴虽地望不明,但似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北一带[67],疑乃此县也。而定襄郡所余之成乐、武进、桐过、骆、武城、复陆、都武、复陆则汉初本属雁门郡,高帝十一年乃分云中、雁门置定襄郡也。《地理志》代郡有十八县,如此合计与前述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马邑以北诸县合计共五十四县,多出一县,当亦高帝之后所置,惜不知究何县也。太原郡汉末有二十一县,汉初又领有马邑、楼烦、埒县三县,距韩王信所领之三十一县尚余七县。《地理志》西河郡中干章、临水、皋狼、离石、蔺县、隰成、土军七县均本代王子侯国,当即此七县也。长沙国:《汉书》云“波汉之阳,亘九疑,长沙”,将长沙国的北境定在汉水,此说向有争议。《二年律令》中下隽、孱陵、索县三县名的存在,可证汉初长沙国之北界不但远离汉水,甚至不得《地理志》武陵郡、长沙国全境也。[68]吕后二年,长沙国下有长沙内史、武陵郡、桂阳郡。其内史领县当有:临湘、罗、益阳、攸、安成、宜春(志属豫章)、容陵[69]、连道、湘南、承阳、昭陵。武陵郡领县有: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零阳、门浅、上衍[70]、义陵侯国。桂阳郡:零陵、泠道、营道[71]、洮阳、郴县、桂阳、南平、[道、舂陵[72]、观阳、便侯国[73]、陆梁侯国[74]。又有离侯国此时存于长沙国,然不知其具体地望。四、楚元王刘交封域政区复原吕后二年之楚国仍楚元王交之封国,然此时楚国之封域已与高帝六年初受封时之疆域不同,本所辖之薛郡被转授与鲁元公主子张偃,共齐之城阳郡同鲁侯张偃之封国[75]。然欲判断此时楚国乃至鲁国的疆域辖县仍需追溯到刘交初受封时。汉六年,高祖刘邦封其弟交楚王,然关于楚国封域正史中记载并不相同。《高纪》及《楚元王传》皆称封薛、东海、彭城三郡之地36县。晁错上疏请削藩又言庶弟元王封楚四十城。宣帝年间楚王延寿与广陵王书则称,元王初受封32县,今国土愈狭云云。孰说是,须由侯国与县目的分析始:考汉六年之后至吕后二年之前,封于楚之侯国有:侯国封日侯名户数备注周吕高帝六年正月丙戌吕泽即楚国之吕县,高帝九年更封。建成高帝六年正月丙戌吕释之吕后元年更封留高帝六年正月丙午张良万户鲁高帝六年奚涓母四千八百户后更封重平武原高帝八年十二月卫l二千八百户彭高帝八年三月丙戌秦同千户志无此县,或初仅一乡傅阳[76]高帝十二年十月辛丑周聚千四百户下相高帝十二年十月己酉冷耳二千户谷阳高帝十二年正月乙丑冯G疑数百户[77]当乃一乡之地所封郊高后元年四月辛卯吕产梧高后元年四月乙酉阳城延五百户当一乡之地上邳吕后二年五月丙申刘郢客刘交受封于高帝六年丙午,由上可知,其受封之时或已有四县另封侯国,刘交所封之三十六县实当在此四县之外。而此后如周吕侯等侯国国除,其封县则入楚国,故晁错乃言楚国封县实四十。刘延寿所言之三十二城,或因二、六字形相近,以致讹误也。关于楚国汉初之辖县,上世纪末徐州发掘的两座重要汉墓中提供了重要线索。徐州北洞山楚王墓与狮子山楚王墓中出土了一批印章封泥,含有丰富的官职与地理信息。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印章封泥中与县名有关者有:“彭之右尉”、“凌之左尉”、“萧之右尉”、“缯丞”、“山桑丞印”、“虹之左尉”、“襄贲丞印”。狮子山汉墓出土了共205枚印章、90枚封泥,其中涉及县名的有:“缯之右尉”、“卞之右尉”、“谷阳丞印”、“北平邑印”、“海邑左尉”、“朐之右尉”、“文阳丞印”、“兰陵之印”、“相令之印”、“僮令之印”、“武原之印”、“承令之印”、“上邳丞印”、“彭城丞印”、“吕丞之印”、“萧丞之印”、“符离丞印”。合计两墓共有22个县级政区名称出现,其中,彭、谷阳、武原、上邳吕后二年乃侯国,彭、谷阳疑乃以一乡之地封,北平邑被考订楚元王陵邑,则此三地当不预楚之初封县数。除以上外,从史籍和出土文献中我们还可以找到部分楚国初年之县。蕲县:《汉书?陈胜传》云,“行至蕲大泽乡,&会天大雨。”《汉书?高帝纪》亦有“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起蕲,至陈,自立楚王。”&蕲下有乡,必一县之名也,属楚内史。薛县:《汉书?高帝纪》载,英布反时,“滕公言故楚令尹薛公有筹策。”楚汉之际亦有一薛公,《汉书?樊哙传》云,“项羽使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薛县乃秦薛郡属县,汉初亦当属楚国薛郡,吕后二年属鲁侯封地。下相县:名见《汉书?樊哙传》,又十二年十月,楚相冷耳以功封下相侯,户数达二千户,可当一县之地。属楚内史。鲁县:本秦薛郡治所,高帝六年封奚涓母侯国,当时当属楚薛郡。然数年之后奚涓母改封重平,此地鲁元公主食邑,吕后二年属鲁侯。瑕丘县:瑕丘《汉志》属山阳郡,乃元朔三年封鲁王子侯国时别属。《汉书?&陈胜传》称,“瑕丘公申阳者,&张耳嬖臣也。”瑕丘必秦县也,属薛郡。吕后二年鲁侯辖县之一。邹县:《汉书?樊哙传》,“攻邹、鲁、瑕丘、薛。”邹与后数县并举,当县也,属薛郡。下邳县:见《张良传》,“&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乃封良留侯,与萧何等俱封。”汉初属彭城,楚内史。徐县:《陈涉世家》,徐人丁疾,徐县亦秦县,汉初当存也。后淮南王布反时,楚与其战徐僮之间。徐僮两县也。僮县有封泥也。下蔡县:英布传,有下蔡,所谓“东取吴,西取下蔡”,秦县,甘茂即下蔡人也,属楚内史。取虑县:《史记?陈涉世家》有取虑人郑布,取虑乃秦县,汉初当存也,属楚内史。滕县:夏侯婴人称滕公,乃楚人称县尹公之故,滕本县,吕后四年以其封吕更始侯国,足证其存。汉初属薛郡。郯县:秦东海郡郡治,故东海郡又往往称郯郡。傅阳县:高帝封周聚侯国,《汉书?灌婴传》称,灌婴“攻博(傅)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属楚内史。竹县:《汉书?曹参传》“&曹参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属楚内史。县:《汉书?陈胜传》,葛婴“攻、、苦、柘、谯。”县有自春秋至秦汉之古城址,当秦县。又伍徐、董、宋留皆人也(见《史记?陈涉世家》)。属楚内史。向县:春秋有莒人入向之语,此向即《地理志》沛郡之向县也。留县:高帝封张良侯国,属楚内史。建成县:高帝封吕释之封国,吕后元年复封吕种,属楚内史。郊县,一作焊吆笤攴饴啦吕王,国除。属楚内史。犹县:秦封泥有“犹丞印”,属楚内史。建陵县:秦封泥有“建陵丞印”,属东海郡。以此,高帝所封楚元王刘交之三十六县当:凌、萧、缯、山桑、虹、襄贲、卞、海邑、朐、文阳、兰陵、相、僮、武原、承、上邳、彭城、符离、滕、邹、瑕丘、竹、、取虑、徐、下邳、下相、郯、薛、蕲、犹、建陵、下蔡、郊、傅阳、向。吕后二年刘交初封之楚国政区可复原如下:楚内史:彭城、吕、萧、相、建成、、谷阳侯国、虹、山桑、竹、蕲、符离、下蔡、向、留侯国、郊侯国、武原侯国、傅阳侯国、梧侯国。东海郡:凌、取虑、僮、徐、海邑、朐、郯、兰陵、缯、彭侯国、襄贲、下邳、建陵、犹、下相侯国。另,属薛郡有:鲁、卞、邹、文阳、瑕丘、滕、薛、承、上邳侯国,此时当鲁侯所食。五、齐、吴、燕三国汉初政区复原高帝所封之王国中,除楚国外,与汉郡全不交界者尚有三:齐、吴、燕。考此三国,吴、燕两国范围内汉初与汉末之间,县级政区变动尚小,齐国则可谓翻天覆地,面目迥异《地理志》时代。初,高帝封子肥齐王,乃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琅邪七郡七十三县授之,孝惠即位后,齐王摄于吕后之威,献城阳郡鲁元公主汤沐邑,吕后元年,又割齐之济南郡吕王奉邑。其时齐国所领者尚余齐内史(临淄郡)、琅邪郡、济北郡、胶东郡、胶西郡五郡之地。其领县如下[78]:齐内史:临淄、昌国、千乘、狄、剧、东安平、益、蓼城侯国[79]、广侯国、高宛侯国、蘸罟济北郡:重平、东平舒、平原、鬲、高唐、漯阴、^、杨虚、合阳[80]、厌次侯国、成侯国、柳丘侯国、临辕侯国、祝阿侯国。胶西郡:淳于、平寿、饶、高密、、姑幕、营陵侯国、安丘侯国、朱虚侯国、都昌侯国、昌侯国。胶东郡:掖、D、黄、临朐、东牟、即墨、下密、昌阳、曲成侯国、魏其侯国、昌武侯国。琅邪郡:不其、赣榆、琅邪、柜、海曲、馈⒑帷⒑G⒍浜罟⒏吡旰罟此外,高帝封靳歙信武侯,此侯疑在齐国也,然不知在何郡。又文帝所封齐悼惠王子侯国中武城、白石、安都、瓜丘、营平五县地望存疑,故暂不列入郡名下。又,吕国领济南一郡,其领县有:东平陵、阳丘、般阳、菅、历城、着、博、卢、盖、南武阳、嬴、德侯国、梁邹侯国、磨侯国、台侯国、绛阳侯国[81]、博成侯国、龙侯国。城阳郡之地合原楚国之薛郡鲁侯所食,其城阳郡领县有[82]:莒、东安、虑、启阳[83]、临沂、阳都侯国、费侯国。加原薛郡之县,鲁侯所食:莒、东安、虑、启阳、临沂、鲁、卞、邹、文阳、瑕丘、滕、薛、缯、承、阳都侯国、费侯国、上邳侯国,此时当鲁侯所食之两郡之地也。原汉初吴国、燕国两国辖境内之置县情况与汉末相比区别不大。刘贾荆国初封之时有五十三县,有东阳郡、鄣郡、会稽郡,吴国即承袭此五十三县,且此五十三县似至汉末未变。其政区可复原如下:吴内史:盱台、射阳侯国、赘其、高山、盐渎、淮阴、淮陵、富陵、东阳侯国、播旌、堂邑侯国、舆、海陵、广陵、江都、高邮、平安。会稽郡:吴、曲阿、乌伤、毗陵、余暨、阳羡侯国[84]、诸暨、无锡、山阴、丹徒、余姚、娄、上虞、海盐、剡、由拳、大末、乌程、句章、余杭、鄞、钱唐、⒏淮骸鄣郡:宛陵、于潜、江乘、春谷、秣陵、故鄣、丹阳、石城、胡孰、陵阳、芜湖、溧阳。高帝十二年,周勃平定燕地,据其本传载此时燕地之县数,云“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其渔阳二十二县当十二县之误,辽东之二十九县实乃辽东辽西两郡之和。以此相比《地理志》,上谷郡少三县,辽东辽西两郡合计少三县。又樊哙平燕十八城,当燕内史之地,后乃属广阳、涿郡也。《地理志》广阳国领4县,其一阴乡,当因分置王子侯国原县仅余一乡之故。涿郡领县29,其13县王子侯国,其中得自广阳国4,当共阴乡合原本之一县也。其余16县中,自高阳西南本皆赵地,则南深泽、蠡吾、高阳、安平、饶阳、中水、武垣7县本不属燕也[85],则合削入渤海郡之安次、文安二县,其县数总和不过十五县也,距十八城尚差三城。此地不当汉初辖县反多过汉末,故疑樊哙时已收复燕内史,兼破上谷三县,故周勃所定上谷县惟有十二也。辽东辽西两郡之新置县疑与朝鲜四郡之内迁有关,惜不知究竟哪三县新置也。高帝十二年,燕赵边界调整,燕国得上述七县地,然此时县数自然非七县[86],汉初似仅有高阳、武垣、饶阳、中水四县,如此燕内史辖县有:蓟、广阳、方城、临乐、涿、i、b丘、故安、范阳、容城、易、|、安次、文安、高阳、武垣、饶阳、中水侯国、阿陵侯国。结语由上述之政区复原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吕后二年的县目相比汉末差异甚大,且西汉一朝之新置县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分布。就汉廷直属区域看,其变化相对较小,河东、上党等郡尤明显,新置县集中在内史地区及西北沿边诸郡,当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和实关中以制关东政策下的屡徙豪族入关所致。然除却西北边界外,其余边地在县目变化上趋于静止,燕、吴、淮南等国皆如此,长沙之边郡桂阳甚至出现了县目减少现象,当是由于武帝开岭南后,桂阳无需大量置军事据点之故。齐、楚、赵、梁等地处关东富庶地带的王国内,县目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其一大原因当分置侯国之故。然除此之外,由于人口繁殖、经济开发所导致新置政区以加强统治而产生的县亦当不在少数,此点在齐地尤明显。齐地汉初不过七十余县,扣除侯国因素,所新增县目亦当有数十之多。窃以,此或与齐地采用郡县制较晚,故秦时置县多领地偏大,至西汉时期方逐步增置新县,以符合行政管理之需要有关。当然,由于出土文献的不够完整,以上之考证今后还有可完善之处。可惜如《二年律令》这样的简牍实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若类似文献能够多有出露的机会,则西汉一代的政区面貌庶几可得进一步厘清。如荆州松柏汉墓中所出土的南郡公文使我们得以知道南郡在武帝初期的辖县情况[87],可惜其他各郡国同时的详情并没有其他文献可以说明,否则我们或许又可作出武帝初年全国郡县分布的断面图了。附记:本文系据作者之前在简帛网发布的《从〈二年律令?秩律〉推测吕后二年汉廷所属政区面貌》(日,http://www./show_article.php?id=1585)一文修订而成。(编者按:本文收稿日期为日22:36)[1]详见后文巴蜀汉中数郡条与河东郡条下之脚注。[2]《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此处已比照《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两表对部分侯国记载不一,如阎泽赤封国《史表》作故市,《汉表》作敬市,笔者所引多《史表》,后文从《汉表》者另注。另,凡地望不明者此处不载。)下文表格中所记载皆见于史表、汉表,不再另作注。[3]由于当时侯国仍有部分至今地望无考,故下列侯国当并非秩律中所缺佚侯国之完整名单。后文对吕后二年县道侯国之考订时,亦因此不得不将部分侯国缺席。[4]《汉书》卷三《高后纪》。[5]汉初侯国封于王国境内者,国除后乃入王国境中,中期方改。以肥如例,肥如侯国地处燕国境内,于景帝元年国除。《史记?荆燕世家》记载,武帝年间燕王定国因杀肥如令获罪,显见肥如县后归燕国管辖,燕王方可杀之。又如高帝以土军封宣义,宣氏侯国元朔二年国除,后代王子又获封此县,显见土军国除后归代国。[6]《史记?绛侯世家》中,河东郡守尉便常行县至绛县。[7]谭其骧《西汉地理考辨(二则)》考证之,见《禹贡半月刊》第6卷10期。[8]周振鹤师《〈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一文中已指出吕后二年颖川郡当存在,东郡亦有可能恢复建置。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中亦以吕后二年汉中央所辖有十七郡。[9]千石县新丰前有五字空缺,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中以竹简红外线影像技术,查知第二字高,该县当高陵。另第五个从邑旁,或d县。d县见于《史记?樊哙传》及《周勃传》,汉时又右辅都尉治所,乃大县,此时当存。则此五字仍余首字与第四字,当两单字县名。疑一杜县,《史记?灌婴传》,“(高祖)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樊哙传》亦云,“至栎阳,赐食邑杜之樊乡。”则杜县此时可析置两乡分封两侯国,亦不至于数年后被废置。另一字疑虢。[10]图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改绘,地望不名者不绘入,后图皆如此,不另作说明。又,长陵、安陵等此时可能并不归内史管辖,故上文县名中未列入,然其地望实在内史境中,故地图中又绘入。下图中灵州等皆类此。[11]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中指出故道见于《行书律》,《汉书?吕后纪》载二年羌道地震,则故道、羌道当缺失之县。《二年律令》中453号简前部有残缺,从简之字数看似乎少11-12字,此处简文所涉当陇西属县,除故道、羌道外当犹有数县。西县见于《高帝纪》、阿阳见《高后纪》,临洮见《秦始皇本纪》,冀县见《秦本纪》,成纪见《李广传》,且西、阿阳等县均有秦封泥传世。剩余之7-8字或?正是此5县,故补之于此。[12]西汉之道与县自然不同,然《二年律令》中如略阳、绵诸等,《汉志》均记作道。西汉亦不乏同名道、县并存之例,如雕阴之与雕阴道,可见即便同名,道与县并不可因同名而等同视之。然此处诸县名,于《地理志》中惟有同名道可对应,律文中又不见此些道,故惟有暂且将之视作相通。[13]《史记?匈奴列传》,“复收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朝那既然此时存在于北地郡,不知何以上郡却无肤施。[14]秩律中有襄城,在上郡属县之列,整理者以乃襄洛之误,从此说。[15]武都志属五原郡,疑其地望当在曼柏之南,故初属上郡。[16]上郡图与《图集》部分县定点不同,其平周、圜阳、圜阴其地望参考王有硕士论文《由汉圜水圜阴及圜阳看陕北榆林地区两汉城址分布》而绘。[17]朐忍和临邛之间校释小组以少6字,王元钧《张家山汉墓残简缀合五例》中将此残简拼合,判断所缺少乃“V、资中、阆中”5字3县。其拼合图相当清晰,当无误。且V县见于《里耶秦简》,又淮阳国有新V,必此前已有一V县存也。周波《汉初简帛文字资料研究二题》(刊于《文史》2012年第4期)据此缀合判断汉初V、资中等县当属巴郡。如此亦可解释何以汉初之广汉郡无广汉县,颇疑广汉县乃武帝置犍郡时调整广汉郡界域时取广汉之嘉名而置,其亦恰与汉中期人名多有取广汉者相应。[18]江阳从律文顺序看,恰在广汉、巴郡之间,以资中或此时属巴郡看,江阳归巴郡辖更合理,故从周波之说置江阳于巴郡之下。[19]千石县成都与雒间缺一字,王子今、马振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巴蜀县道设置》中以当是郫,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中称,此字红外线显示右侧从邑旁,故郫县可能极大,可从。[20]南安宣虎封国,其属蜀郡可见《邓通传》。又,高帝曾封强瞻蘩侯,或即蜀郡之繁县。以秩律中有蘩阳县,实《地理志》之繁阳,似蘩繁可通也。补此一侯国后,巴、蜀、汉中、广汉县数正合四十一县,与史载刘邦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相合。[21]戎邑与江阳之间有四字,释文“□□□陵”,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云,以竹简红外线影像四字当作“葭明阳陵”,葭明秦已置县,当见于律令,汉初应属广汉郡,阳陵地望不明,相家巷秦封泥中有该县名,当秦置,汉因,汉初高帝曾封傅宽阳陵侯,或许竟是此县。[22]《华阳国志》言,高帝时,“以田叔汉中守,属县十一”,此处汉中恰11县,正与《二年律令》中汉中郡之县数相当也。[23]沮县志属武都,秩律中却位于汉中属县之列。则汉初汉中郡西界至沮县,亦可知武都郡并非如《后汉书》所言由广汉北部分置,乃取陇西南部与汉中之沮而置,《汉志》武都与陇西相连排列颇得当。[24]律文中无安邑,不知何故。秦封泥有“安邑丞印”,知秦有安邑县也。楚汉之际,《曹参传》“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之语。或因河东有平阳、绛等几大侯国,均户数众多,汉初经战火残败,县户数通常不多,而仅平阳侯与绛侯所封户数便近两万,疑安邑及曲沃等县此时均划归侯国地,故不复存。又《曹参传》云,“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县”,而秩律所复原之河东、河内、上党三郡辖县恰51,差一县,其猗氏侯国不过千一百户,疑初非一县,加以安邑、曲沃,正合五十二县,与传文相合。[25]汾阴于六百石县中排于首位,晏昌贵以汾阴乃后土祀所在,地位重要,当在汉初属内史[5],然汾阴祀后土始于文帝后元元年,吕后时尚未有后土庙,且汾阴乃在河水之东,汉成帝时渡过河水依然是“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秦惠文王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皮氏属河东,汾阴亦当同属。[26]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中以即《地理志》河东解县。《左传》僖公十五年有“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疑此解梁城即解县,颇疑汉初曾名解陵也。[27]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以高粱侯国在河东郡,此处从之。[28]沂阳不见于地理志,律文中与长子相连。晏昌贵引《水经注》以当属上党,从之。[29]怀县见于《史记?傅宽传》,傅宽“待怀”,汉初当有之,然秩律中不见。因秩律河内属县后缺2字,疑怀、州两县,故补之。[30]河内郡东南当与东郡交界,疑此时两郡当据河分界,故此处绘河内之东南届大河。[31]东郡属县位于律文所书诸县之最末,晏昌贵等均据此指出,此当因东郡高帝末罢属梁国,故起初并不在律文范围内之故。史载,高帝“罢东郡,颇益梁”,是高帝末年取消此郡建制也,律文中又有东郡属县,显见重置。自然高帝是否全罢东郡颇有争议,一说言其并未全罢,然无论何说,吕后二年东郡必存矣。[32]阳平《地理志》属东郡,然秩律中阳平却和河东属县排在一起,暂列入东郡属县。[33]《西汉侯国地理》中考衍在卷县附近,翟盱以守燕(县)功获封,侯国在东郡亦合理,从此说。[34]颍川郡应在吕后二年已恢复,吕后所封之淮阳国并无颖川郡。[35]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对此有论证,可从。《地理志》汝南有阳城,河南有苑陵、开封及中牟,以地望均近颍川,且以两县在秩律中位置也当属颍川郡。[36]《二年律令》出现了多个《地理志》属汝南郡的县名,阳安、朗陵等地理位置上临近南阳郡,汉初一度属于南阳并不怪。然慎及女阴地望上近沛郡,和南阳郡相距甚远,令人费解。颇疑此时淮阳国本即不包括女阴、慎等县,即《地理志》中之汝南郡南部区域此时被划归南阳郡。[37]此阳成即《汉志》中南阳郡下之堵阳,见谭其骧先生《陈胜乡里阳城考》(《长水集》下第336-341页)。[38]醴陵不见于《汉志》,然排列于南郡属县下,又荆州松柏汉墓中出土的武帝初年南郡属县中有醴阳县。陵、阳书写时常相混同,醴陵即醴阳,或于武帝后省并,前人已多有论述。[39]《地理志》江夏郡有西陵,然恐其西陵县非秩律中之西陵。荆州松柏汉墓出土的南郡武帝初年县目名单中无西陵县,此时犹江夏郡未置年代,西陵不当改属王国。又武威汉简有“河平元年汝南郡西陵”之语,而标准时代在河平元年不足二十年的《地理志》中汝南已无西陵,当被省并或改属它郡。中江夏郡有西陵有西阳。观江夏之西陵距汝南颇远,而西阳县濒临汝南。疑此西阳本属南郡,名西陵,后文帝置汝南郡时,此西陵县亦改汝南所辖,后在成帝年间又改属江夏。由于江夏此前已有一西陵,故改名西阳。[40]辛德勇《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历史研究》2006年01期一文中以汉初有九原郡之建置,故《二年律令》中九原等后五原郡属县当属九原郡,云中郡仅有6县。但秩律中云中、五原两郡县目混杂一处,且《史记》、《汉书》中汉初至卫青去河南地前,从未提及九原郡。故仍以汉初并无九原郡。[41]晏昌贵以即《地理志》中桢陵,何慕《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吕后二年政区及相关问题》一文中亦以是。[42]长陵、安陵、万年邑三县地望上属内史,黄乡即《地理志》中陈留之小黄,汉初地望属河南郡,然均陵县,此时当归太常管辖。[43]秩律六百石中有灵州和圜阴,然并不与其它县相连,当汉初不归郡县管辖之故,故列入其他项。[44]闲阳与颖川诸县排列在一处,又颖川郡有昆阳县不见于律文,昆阳县名见于《里耶秦简》简16-3,又《汉书?曹参传》有“击羽婴于昆阳”之语,似亦当见存于汉初也。然观图板,此“闲”字颇清晰,未知是简文誊写者误写之故还是汉初本就有闲阳县存在,故暂存疑。[45]离狐、S丘后汉属济阴,寿良后汉改名寿张属东平国。周师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中指出,后汉之行政建制往往能体现前汉面貌,诚至言。[46]须昌侯国高帝十一年封河间守赵衍,衍卒于孝文十五年,如其侯国处于东郡范围当在秩律中,故判断其应属梁国。且从地望上,须昌在水之东,属梁可能极大。[47]《郡国志》称平丘县有临济亭。临济之地名屡见于楚汉之际,陈平投魏于此,田儋亦死此。疑汉初此县当名临济也。[48]《地理志》作冤句,汉初当作宛朐。陈g即宛朐人也,后楚王子执侯国亦在此,刘执墓中所出土之金印所刻亦宛朐。[49]《地理志》沛郡东北数县当本属梁国,周师《西汉政区地理》对此已有考订,后文楚国疆域复原亦可证此。[50]此处之县名多可见于《史记》,如《高纪》、《项羽本纪》及诸功臣传记,如《高祖本纪》,“沛公与项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还攻外黄,外黄未下。”&《夏侯婴传》,“从击秦军砀东,攻济阳。”《樊哙传》,“从围攻东郡守尉于成武。”《高后本纪》吕后父乃单父人,《韩安国传》言安国梁成安人,皆如此类。后文淮阳、赵国、齐国等王国之领县多仿此例而考订,限于篇幅,除需特意标出者,后文不再加注赘述。[51]此处之领县当有缺漏,如新平、甯平、扶沟、宜禄、西华、j阳等汉初未必不存。[52]此十余县名均可见于史籍,城父志属沛郡,然由《肩水金关汉简》简文见,汉中期属淮阳,又从后文楚国汉初封县亦可知其初并不属楚也。[53]《奏谳书》中有“淮阳守行县掾新V狱”,《贾谊传》亦有此县名。[54]相家巷秦封泥有“平舆丞印”、“女阳丞印”、“南顿丞印”、“新蔡丞印”、“长平丞印”等,足见此五县秦县,汉初当存。[55]此皆高帝所封之侯国,除阳夏因陈g之叛而国除,其余均见于吕后二年。[56]《西汉政区地理》中对于汉初淮南国封域与各郡领域已有详细考订。其领县,由于淮南国地西汉一朝开发缓慢,与其条件相近之吴地几无新置县,故疑淮南亦如此,除武帝以后所置侯国,当基本与《地理志》一致。[57]恒山后避文帝讳改称常山,吕后二年自然仍作恒山,故本文无论郡、国皆以恒山名。[58]高纪、淮阴侯列传等书皆云韩信下赵地五十余城,除却常山二十五城及后文所言畀燕之四城,此时赵国当余有近三十城。下文中斥丘侯国、平棘侯国、张侯国、任侯国、宋子侯国、贳侯国、堂阳侯国、棘蒲侯国、复阳侯果、平都侯国、甘泉侯国初当均以一乡之地封,不预赵五十余城之数。[59]自信都至此数县/侯国《地理志》属信都国,然汉初当属清河郡。《史记?外戚世家》载窦皇后乃清河观津人,至文帝初,仍命清河郡皇后父置园邑,可见文帝元年观津一带犹属清河。又,《岳麓秦简》有“清河太守上信都”之语,信都亦乃清河郡地也。疑至文帝二年置河间国时,乃益清河郡北部数县,此时信都等方不再属清河也。[60]《汉表》作清河侯国,钱穆《史记地名考》以清阳后清河王都,不当置侯国,遂以《汉表》是,以清河郡之厝县当清河侯国。然《里耶秦简》中已见厝之县名,此乃秦县也,非汉所更名,不当以此城清河侯国也。又,武帝迁代王清河王后清河确都清阳,然此时清阳侯国已国除,此前景帝所封之清河国又何以必定都清阳。故仍以《史表》准。[61]本侯国,吕后元年失爵,故县。桃侯国初封不过千户,疑非一县之地,然失爵后亦未必必定并入某县,疑此时当独立一县也。[62]汉表作景侯,《西汉侯国地理》考证在河间。[63]至西汉中期,中山所辖之县尚常被目常山之地,如宣帝舅史传即言赵国常山广望邑人,虽武帝时期,中山早已独立王国,但其与常山之联系仍由此可见,足见中山分郡绝非汉初之事。[64]此县或本其他名称亦未可知,暂以汉末之新处名之。[65]《地理志》之陆城,中山王子曾封于此,然史表作陉成,《田叔列传》亦作陉成,可见汉初有此县,名陉成也。[66]疑此三县之改属雁门当在文帝分代国代、太原两国时,因太原郡非边郡,本即富庶过代地其他郡,不致两国国力过于悬殊,遂改此三县另属雁门也。[67]见晓沐、晋源《新见“襄阴”圜钱与“■金”尖足空首布》(《中国钱币》2005年第02期)。[68]《汉书》所言自然并非空穴来风,然北抵汉水的长沙国乃刘氏长沙国,而非吴氏长沙国也,此文重在复原吕后二年之政区面目,故对刘氏长沙国的疆域暂不涉及。[69]安城、宜春、容陵俱元光六年所封,乃最早一批长沙王子侯国,可能此时王国领县尚多,故犹以一县封之,汉初亦可能存也。[70]自临沅以下,县名多见于《里耶秦简》简文,门浅、上衍《地理志》无,然数见简文,其更有简文云“索、门浅、上衍、零阳……以次传”之语,故疑此两县当在武陵境内,索与零阳之间也。[71]以马王堆地图之地望观,此营道县似与《地理志》之营浦相近。[72]马王堆出土地图中舂陵一县,后长沙王子侯国,然疑本属桂阳郡,后乃益封长沙国。即景帝非以武陵、零陵、桂阳郡益刘发,而以其中数县相益也。[73]便侯国乃惠帝封长沙王吴芮子吴浅之封国。荆州松柏汉墓中,便侯国见于南郡属县,而《地理志》中桂阳郡有便县,当便侯国前身,武帝之前迁徙至南郡。[74]长沙国初当无陆梁地,然《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载,“陆量侯须无,诏以列诸侯,自置令长,受令长沙王。”既受命于长沙王,此陆量侯当在长沙也。史表作陆梁侯,又有“陆粮尉印”出土。梁、量、粮当相通,所指均一地,疑或与都梁相近,暂置于桂阳郡下。[75]鲁侯张偃袭母得齐之城阳郡,又疑其此时已得楚之薛郡。何也?因吕后之初夺齐之济南,赵之常山,又削梁之东郡数县,非邻边王国几乎皆受波及,楚国不宜例外,故疑薛郡同时被畀予张偃。然其虽受封两郡之地,名号上仍侯爵,直至高后六年方正式被封鲁王,此由《二年律令》中屡屡出现的“鲁侯”亦可证。故此时之鲁侯国虽名侯国,然其地跨两郡,实等同一王国,可谓已得王国之实,惟不得其名耳。故后文鲁侯国将另外标记出。[76]表作博阳,然前已有陈濞封博阳侯,此当傅阳之误。[77]户数不知,然与此侯同时受封且功相近者多封数百户,疑此亦封数百户,则本一乡之地也。[78]下柳丘、临辕、祝阿、磨、台、于陵、博成、龙、都昌、昌、魏其、昌武、高陵等侯国当初乃以一乡之地所封,又疑广、阳都等最早一批所封之侯国或不预七十三县之数。则下文所列有六十四县属七十三县之列,加地望不名之六县,还余三县或即城阳所少之县。[79]高帝封孔聚蓼侯,马孟龙考证其蓼侯国当千乘之蓼城,从之。[80]高祖兄喜汉初尝合阳侯,当一县之地。[81]《史表》作绛阳侯国,《汉表》作终陵,其后人以于陵大夫复家,钱穆《史记地名考》证其地在于陵。[82]城阳国所封王子侯国众多,多析某县之一乡而置,故其后屡经分合,难以窥得初置时之全貌,其初年所有之县中以下数县当存,暂列于此。其余暂且空缺,待有识者补之。[83]即《地理志》东海郡之开阳,汉避景帝讳改名,县名见《里耶秦简》。[84]《史表》作阳义侯,义、羡形似,或传写之误。[85]《西汉政区地理》69页。[86]赵地汉初不过五十余城,除却恒山二十五城,其内史、钜鹿、清河、河间共三十余县,益燕之地不过河间之一部分,自然不可能有七县之多。[87]见刘瑞《武帝早期的南郡政区》,刊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4卷第1辑。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好文章摘抄热点好文章摘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桥老街 九年一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