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族谱名人

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
【摘要】:
东海徐氏家族崛起于刘宋,在南朝一百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东海徐氏有五任宰相,四封三公,他们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其崇高的政治地位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东海徐氏加强家族教育,光大家族文化,跻身于南朝著名文化士族的行列。不仅出现了像徐勉、徐摛、徐陵这样的鸿儒和文学大家,还涌现出了徐孝嗣、徐悱、徐怦、徐君蒨、徐孝克、徐伯阳等一批重要的诗人和文人。他们读书著述、赋诗颂咏,繁荣了家族文化,也为南朝乃至中国的文化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绪论而外,论文共六章。
绪论包括三部分,主要探讨文化家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说明选择南朝东海徐氏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及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本文所运用的历史文献考察法和统计法作出了解释,提出了总体考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框架方式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考察东海徐氏的历史流源。徐氏源于古徐国,徐国创建并发展于齐鲁之地。徐氏先祖徐偃王为“仁”王,偃王之“仁”的形成与东夷文化密切相关,偃王之“仁”对后世之儒及徐氏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章还对先秦两汉的徐氏名人进行了文化考察,指出齐鲁多徐氏、徐氏多儒生的特点。两汉时期众多徐氏郡望出现在齐鲁大地,而东海徐氏则是其中的首望。
第二章对南朝东海徐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与遭际进行了考察。宋齐时期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是徐羡之一支。皇亲国戚的身份加上不凡的事功使东海徐氏贵隆显赫。但在显贵的同时却又伴随着残酷的杀戮,三宰相的横死终使徐羡之一支在齐末趋向衰飒。梁陈时期,东海徐氏家族以徐勉、徐陵等为代表,此时的东海徐氏已经失去了与皇族联姻的荣耀,但他们以踏实的事功和深厚的文化带动家族再次走向兴盛。陈隋之交,随着庞大的世族阶层的逐渐瓦解,东海徐氏家族也不可逆转地走向沉寂。
第三章总体考察了东海徐氏的家风、文化好尚及其文学成就。东海徐氏家族世代尚儒,有孝义、清简、忠贞亮直、追求事功的家风,同时家族对道、玄、佛交替变化的文化风尚也积极适应。文学方面,东海徐氏在宋齐与梁陈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宋齐时期是家族文学的准备时期,创作上以实用文为主;梁陈时期是家族文学的全盛时期,不仅创作人数多,而且还出现了像徐勉、徐摛、徐陵这样的文学名人。家族成员娴熟于纯文学的创作,即使从事实用文的写作,也同样风光绮旎,表现出文学的美质。
第四章研究徐勉。徐勉不仅是一代贤相,也是梁代声播遐迩的文化、文学大家。徐勉的成长、成才与家族教育和国学教育密不可分。徐勉广交士人、荐拔才俊,提高了自己的声望,也对当时文化、文学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徐勉与萧统情同父子,他培养并影响了萧统的思想与文化倾向,尤其重要的是,徐勉对萧统《文选》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徐勉是一代鸿儒,他负责主持完成了规模浩大的《五礼》编纂工程,推动了礼学研究的深入系统发展。徐勉领修了七百卷的大型类书《华林遍略》,这为文人翻检资料提供了极大方便;《华林遍略》的编纂是中国类书史上的一件盛事,对于后世许多重要类书的编纂如《修文殿御览》、《长洲玉镜》、《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徐勉文才斐然,其诗雍容穆如,其文丽而有体,为卓尔大家。
第五章研究徐摛及徐氏家族其他重要文人。徐摛好为新诗,是宫体诗的发起人。徐摛直接培养、影响了两位重要的宫体诗人:一位是学生萧纲,一位是儿子徐陵。以徐摛为舵手,以萧纲、徐陵等为主将,加上东宫众士人的模仿与参与,梁代宫体诗兴盛起来,这见证了徐摛在宫体诗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徐悱、刘令娴夫妇也是东海徐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爱情对吟,情深意长、韵味悠然。徐悱的诗有时还表现出古朴高奇的风格,而刘令娴主要以写闺怨和女性为主,格调清拔,颇有影响。徐君蒨的诗歌虽为艳诗,但新声、巧变,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第六章研究徐陵。家族、姻亲在徐陵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徐陵与萧纲及其东宫学士的交游酬唱带动了宫体诗的兴盛,徐陵与北人的交游促进了南北朝的文化交流,徐陵积极提拔文学才俊,并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徐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骈文。《玉台新咏》的编者是徐陵,虽为艳歌集,依然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结语指出,东海徐氏家族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家族,振声于南朝,扬波于东海,对于当时文化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论文几个主要创新点,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I206.2【目录】:
中文摘要8-11
Abstract11-15
一、关于文化家族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5-19
二、南朝东海徐氏家族研究的重要意义19-22
三、研究方法与架构22-23
第一章 南朝东海徐氏溯源23-64
第一节 徐姓渊源23-44
一、得姓徐国,植根齐鲁23-28
二、“仁义之王”:徐偃王28-44
第二节 汉代东海徐氏郡望的形成44-64
一、齐鲁多徐氏,徐氏多儒生44-57
二、汉代东海徐氏郡望的形成57-64
第二章 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政治地位的变迁64-99
第一节 东海徐氏家族的南迁64-69
一、永嘉南渡前后64-66
二、“海岱清士”:徐宁南迁与家族基业的初创66-69
第二节 东海徐氏家族在宋齐的崛起与沉寂69-89
一、“顾命大臣”:徐羡之与东海徐氏的崛起69-76
二、“任遇隆重”:徐湛之与东海徐氏的兴盛76-83
三、“任居端揆”:徐孝嗣与东海徐氏的荣隆83-87
四、三宰相之死与东海徐氏在齐末的沉寂87-89
第三节 东海徐氏家族在梁陈的发展与衰落89-99
一、梁朝:东海徐氏家族的复兴89-93
二、陈朝:东海徐氏家族的发展93-98
三、时代的终结与徐氏家族的衰落98-99
第三章 东海徐氏家族的家风、信仰与文学99-143
第一节 东海徐氏家族的家风与信仰99-115
一、儒学传统与家风99-107
二、宋齐:崇道尚玄107-112
三、梁陈:向佛112-115
第二节 家风与信仰对家族文学的影响115-122
一、儒学思想及家风对家族文学的影响115-118
二、道、玄思想对家族文学的影响118-119
三、佛学思想对家族文学的影响119-122
第三节 东海徐氏家族的文学成就与影响122-143
一、东海徐氏家族在南朝著述考略122-127
二、宋齐:文学的积累127-136
三、梁陈:文学的全盛136-140
四、东海徐氏家族的文学地位与影响140-143
第四章 “人中骐骥”:徐勉143-220
第一节 徐勉的成才之路144-157
一、“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家庭教育144-145
二、“下帏专学”:国学教育145-157
第二节 徐勉文化交游考157-177
一、徐勉与西邸文人集团的交游158-160
二、徐勉在萧梁时期的交游160-171
三、“朝有进贤,野无遗逸”:徐勉对文士的荐拔171-177
第三节 徐勉对萧统《文选》编纂的影响177-191
一、徐勉与萧统的特殊关系177-181
二、徐勉对《文选》编纂的重要影响181-191
第四节 徐勉的学术成就191-209
一、“斯文在斯”:徐勉之礼学192-195
二、“崇山增构”:徐勉之《华林遍略》195-209
第五节 徐勉的诗文成就209-220
一、雍容穆如:徐勉之诗209-216
二、“丽而有体”:徐勉之文216-220
第五章 “仲宣之才”:徐摛——兼论东海徐氏其他重要诗人的创作220-268
第一节 徐摛与宫体诗的兴起220-224
一、“春坊尽学之”220-221
二、宫体舵手的锻造221-224
第二节 徐摛对萧纲的影响与宫体诗的全盛224-234
一、徐摛与萧纲的特殊关系224-228
二、徐摛对萧纲创作的重要影响228-234
第三节 徐摛宫体诗的特点234-242
一、偏而艳的题材235-238
二、声而采的形式238-242
第四节 徐悱与刘令娴242-262
一、才俊才女之合243-246
二、“尔时已为高响”246-249
三、“文尤清拔”249-256
四、“式传琴瑟,相酬典坟”256-262
第五节 “南路徐”:徐君蒨262-268
一、徐君蒨及其避祸心态262-265
二、“文冠一府”:徐君蒨之诗265-268
第六章 “天上麒麟”:徐陵268-324
第一节 徐陵成才的家庭环境268-278
一、父系母系268-274
二、其他姻亲274-278
第二节 徐陵的文学交游278-300
一、徐陵与萧纲及其文学集团的交游279-282
二、徐陵与北方文人的交游282-295
三、徐陵在陈朝的文学交游295-300
第三节 “一代文宗”:徐陵的文学成就与影响300-311
一、徐陵著述及流传考略301-302
二、徐陵的文学成就与影响302-311
第四节 徐陵与《玉台新咏》311-324
一、《玉台新咏》为徐陵撰考312-318
二、《玉台新咏》的价值与影响318-324
结语324-328
主要参考文献328-337
附录337-369
一、南朝东海徐氏家族世系表337-338
二、“不有所废,将焉以兴”——徐羡之对元嘉之治的贡献338-347
三、徐羡之之死原因评析347-360
四、徐湛之告密与其高压心态360-369
后记369-37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37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桂超;[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卜宪群;;[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祝总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刘林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汪奎;;[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刘叶秋;;[J];辞书研究;1982年06期
赵东升;;[J];东南文化;2006年01期
刘静夫;;[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谈蓓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张应斌;[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跃进;;[J];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琼英;[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杜志强;[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姚晓菲;[D];扬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中旺;[D];苏州大学;2001年
何忠盛;[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刘敬刚;[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李玉亭;[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何仁杰;[D];武汉大学;2004年
田力;[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邰三亲;[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刘克兵;[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李书萍;[D];苏州大学;2005年
熊星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詹颂;[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李正学,王建萍;[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郭皓政;;[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王光福;赵瑜;;[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尹祚鹏;;[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沈天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刘艳玲;;[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韦乐;;[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朱锐泉;;[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樊庆彦;;[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聂顺新;;[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孙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罗凯;;[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谢名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谢名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陈建农;;[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张晓琦;;[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陈建农;;[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建军;[D];河北大学;2009年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康德强;[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王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厚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冯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邢培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马银华;[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耕耘;[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唐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金芳;[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祝娇娇;[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胡叶娟;[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曹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郭伟婷;[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高明宇;[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邹迎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晓涛;[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赵依;;[J];当代文坛;2012年04期
庄婷婷;;[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伍媛媛;;[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02期
雷斌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张卫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殷炳艷;張固也;;[J];古典文献研究;2010年00期
张固也;[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03期
朱文涛;;[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朱晓凤;;[J];经营管理者;2009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静;[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常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建国;[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和冰;[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孟祥娟;[D];吉林大学;2005年
葛菜云;[D];安徽大学;2005年
常明艳;[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施宁华;[D];郑州大学;2007年
侯素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赵燕;[D];厦门大学;2007年
李雪莲;[D];湘潭大学;2008年
石布清;[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张海亮;[D];河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光岳;;[J];安徽史学;1984年02期
朱玉龙;;[J];安徽史学;1984年02期
贺云翱;;[J];安徽史学;1986年06期
卜宪群;;[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祝总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祝总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祝总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祝总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胡宝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陈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俊峰;[D];郑州大学;2004年
李书萍;[D];苏州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文娟;[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蔡镇楚;;[J];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J];杂文月刊(原创版);2010年02期
李金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杨邦勇;;[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宋振文;[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张剑;;[J];文献;2010年02期
谢俊美;[J];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糜思军;[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周礼红;[J];美与时代;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秀萍;童广俊;;[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蓝炯熹;;[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黄新宪;;[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谢重光;;[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何少川;;[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刘晓丽;;[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王丽明;;[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严志兰;;[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王永平;;[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戴军 储锡初;[N];宜兴日报;2009年
上海戏剧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杨经建;[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乔以钢;[N];文艺报;2006年
苏黎明;[N];光明日报;2009年
徐蕾;[N];南昌日报;2010年
李金坤;[N];镇江日报;2009年
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
梁小民;[N];经济观察报;2010年
何成明;[N];金华日报;2008年
丁骋骋;[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宝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常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许智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张丽;[D];北京大学;2013年
陈家红;[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赵红卫;[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王伟;[D];西北大学;2009年
归青;[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叶永胜;[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崔广全;[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婷芳;[D];安庆师范学院;2013年
罗晓扬;[D];暨南大学;2004年
吴俭;[D];吉林大学;2007年
高万成;[D];天津大学;2007年
刘莉莉;[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陈铁柱;[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吴晖湘;[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戴定华;[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高竞艳;[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熊星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镇平县)蕉岭县徐氏探玄族裔人物名人榜
专业提供:深圳到澄海物流,深圳到潮阳物流,深圳到揭东物流,深圳到揭西物流
物流动态&&&&&&Logistics News
货运常识&&&&&&Knowledge
深圳市深鹏发物流有限公司
(十条热线)
地址:深圳市布吉镇丹平公路金鹏物流园B区A栋16-19
(镇平县)蕉岭县徐氏探玄族裔人物名人榜
作者:鹏发物流&&&来源:&&&
(镇平县)蕉岭县徐氏探玄族裔人物名人榜 (徐剑)徐积:徐积,字仲储,号介翁,镇平(蕉岭)县黄田沙坪人,生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是蕉岭徐氏始祖探玄公曾孙。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6岁即取“廪生”,29岁入“岁贡生”。他为官清正,就任江西兴国县丞时,“政务严明,扶善类,抑豪强”,县民拥戴。然遭豪强反对,“为刁民刘曜诬告,竟坐(治)罪免官”。百姓为之气愤,遂合众赴赣州请愿,保留其官职,徐积也“赴奏辩明”,均无济于事。此后他感到壮志难酬,于是放弃仕途,安居家乡。在乡间,他“无事不入城邑,勤劳创业”,同情百姓疾苦,常以积蓄济人,民众皆称赞其义举。
徐积回到家乡,为族裔办了永志难忘的两件大事:
第一、为曾祖探玄公修坟。坟墓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距曾祖去世整整124年。墓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燕岌山,人称“燕子伏梁”。陵墓古朴大方,自然和谐。墓园宽广,可容万人,四周松树环绕,后靠层林秀木,气势宏浑。在墓前极目远眺,田畴万顷,石窟河碧水滔滔,蕉城、群山、金峰笔------,万千景象,尽收眼底。素被蕉岭列为四大名坟之首,也是探玄裔孙祭祀之胜地。
碑文别具一格,隐含深意。主碑文为“探玄先生徐公墓”,左边为“曾孙县丞徐积立”,右边为“玄孙举人徐
琏,监生徐璋、徐璿。”左右两面副碑上还刻上其他曾孙、玄孙及六世孙之名,唯独不见其儿子,孙子的名字,何因?原来探玄公曾嘱咐儿孙:有功名后,方可建坟。其儿孙十人虽有孝心,且家产丰裕,但始终遵循祖训,没有功名,待徐积修坟时,当然也就不便刻名碑上。先祖慧眼独到,儿孙以身作则,旨在激励来者,在勤劳致富的同时,不忘苦读求贤求仕,造福社会。也教诲世代子孙,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才能兴旺发达。国家如此,家族亦然。三世孙竹斋公始,奋发读书,倡率后学,亲力亲为,“课子孙读书,从此科贡仕宦代不乏人。”曾孙徐积是探玄裔孙取得功名的第一人。
第二、首修《镇平徐氏族谱》。探玄裔孙繁衍昌盛,播迁分布不断扩展。为记录一脉传承之创业史,繁衍播迁之发展史,徐积“惓惓于心,朝暮编集“,完成了五世以上之谱系。此举为今后续修镇平徐氏族谱打下了基础。此后不断接续,至今已有五次修谱,成为一部完整的家族史书。这一珍贵资科,为海内外徐氏探玄裔孙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徐伟麟)
徐庆超(1776——1833年),家名繁荣,号星溪,小名徐狗四,兴福乡叟乐村人。他身高八尺,力气超群,武艺精湛。
据清《国史本传》第三百二十卷将帅六十载:徐庆超,广东镇平人,乾降六十年(1795年)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嘉庆五年(1800年)选授闽浙督标右营守备。------十七年调台湾北路左营都司------道光九年(1829年)升为闽浙陆路总兵。十一年任福建省建宁镇总兵。
徐庆超,为人忠厚孝顺,少年时,曾剜股配药治祖母太夫人疾,事为乡里传颂,他尝自制草药施济于民,并曾从京师将同乡
4人遗骸携归故里,分送各家。他还常用自已的薪俸抚恤孤寡老人,接济贫困百姓。徐庆超,善处僚属,广交贤豪,与白渡宋湘交情尤笃。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宋湘赴省参加乡试中解元,旋即北上,攻读待考,在京度过七年清贫岁月,其间曾得庆超资助,两人交情日深;嘉庆四年(1799年),考中进士,后授庆超以诗文及擘窠大字,两人遂成莫逆之交。徐庆超得宋湘指点,练就一手好字,尤擅书巨幅“寿”字。有传他所书“寿”字达丈许。时人称他“善武又能文,作书如用兵”。行军时,他随身携带笔墨纸砚,精心研究、揣摩书法技巧,辩证通俗三体字,并梓《字体便览》一书。他的书法独具一格,有人作诗颂道:“得之兴愈酣,下笔龙蛇走,刚柔异欧虞,筋骨判颜柳。”
晚年,他的部下汤雨生善画,特为他画像一幅,题为《春波洗砚图》。此图一出,众名流题咏赞颂。图与书印成《春波洗砚图诗集》,原集作者500余家,惜成书未久,即遭兵火,仅存60家。原作全是题诗手笔,品名者有林则徐、叶名琛、陈继昌、何子贞等名公巨卿。宋湘把对庆超的深情厚谊注于笔端,题七绝二首:
&&&&&&&&&&&&&&&&&&&&&&&&&&&&&&&&&&&&&& 一
&&&&&&&&&&&&&&&& 一别駸駸二十年,&&&&&&&&&&&&&&& 侧闻入海靖风烟。
&&&&&&&&&&&&&&&& 忠臣孝子平生语,&&&&&&&&&&&&&&& 可记长安四月天。
&&&&&&&&&&&&&&&&&&&&&&&&&&&&&&&&&&&&&& 二
&&&&&&&&&&&&&&&& 更说当年大作书,&&&&&&&&&&&&&&& 摩崖惊座近今无。
&&&&&&&&&&&&&&&& 欲知勒石燕然意,&&&&&&&&&&&&&&& 尽在《春波洗砚图》。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徐庆超病卒,诰授武显将军,谥忠孝介。服民40年,清白廉洁,身后仅遗书数箧。
徐翔穆(1909——1936年),又名祥林,兴福乡桃溪村人。祖父锡南,清光诸年间恩贡生,镇平县儒学教谕。父訚呈,清秀才,同盟会会员,曾参加推翻清朝的民主革命。
民国15年(1926年)春,徐翔穆考入武昌大学理科预科。10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当选为工农商学兵代表,为武汉大专院校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是年弃理学文,与郁达夫、胡秋原等为各报刊选文,鼓吹革命。次年4月,夏斗寅进攻武昌,徐翔穆参加了保卫武昌的战斗。7月,武汉国民政府背叛革命,徐翔穆转学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并参加了“创造社”。民国18年11月,他在复旦大学主持召开反日示威大会,被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逮捕。扣押期间,惨受刑讯,始终坚贞不屈。经系主任陈望道教授等设法营救,于民国
19年3月保释出狱。不久,他与胡秋原考取留日研究生,同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学习。留学期间,他翻译了一些日本左翼作家的作品,靠稿酬维持生活和学习费用。曾用“徐翔、徐扬”等笔名发表文章。又曾编著《中国文学史纲》,与胡秋原等合译了不少作品。
民国20年(1931年)6月,徐翔穆与其妻林哲明由日本回蕉岭,受聘于蕉岭中学任教。他在学校组织读书会性质的“蕉音社”,宣传“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他把从上海、日本带回的进步书刊,供师生阅读。是年9月18日,日军侵占东北,他发动师生参加救亡运动,被当局示为“赤化分子”,险遭拘捕,幸得校长陈纶掩护,才平安离开蕉岭,到广西梧州市第四中学任教。民国21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徐翔穆由广西赶至上海,参加救亡运动,在上海“神州国光社”任编辑,撰写抗日救亡文章。
民国22年(1933年),徐翔穆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鼎、李章达、叶挺、徐名鸿、章伯钧、王礼锡、胡秋原、梅龚彬等人组建“生产人民党”。是年10月21日,在福州市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进行反日反蒋。徐翔穆被任命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青年部长、宣传部副部长兼福州市《民国日报》社社长。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后,徐翔穆被国民政府通辑,逃往海外。后又潜回上海租界,从事秘密活动。
民国25年(1936年)春,他与陈铭枢等到英、法、苏等国考察。抵莫斯科后接李济深电报,摧他返国参加反蒋的“西安事变”。徐翔穆由巴黎乘日本邮船“伏见丸”号回国。是年6月在途径红海时失踪。
徐白光,家名宽郎,徐探玄第20世孙,于清光诸19年(1893年)出生于广东省蕉岭县城南村正家塾。其父春甫,著名宿儒。光绪32年,徐白光时年14岁,奉父命到上海求学,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大学,民国元年(19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是年10月10日,他与同学正在球场散步,见一日本人乘黄包车经过球场墙外,大声辱骂黄包车夫,不付给车费,耍无赖想遛走。亲眼看到骨肉同胞被人凌辱,是可忍熟不可忍,徐白光义愤填膺,便与同级同学一起,抓住这个日本无赖痛打一顿,责令其付给黄包车夫车费。事后,这个日本人投诉日本驻上海领事馆,领事咨询文南洋大学及照会上海法院。当时南洋大学虽慑于日本威势,但又爱怜自已的学生,校方曾劝促徐白光转学,而徐白光认为自已纯属爱国与正义行为,拒绝转学。不久,上海法院做出终审判决,认为证据不足,不能判处徐白光等学生有罪。1913年徐白光读至大学三年级时因病休学回蕉岭原籍,病愈后受聘于蕉岭中学任教两年。后由国民革命元老谭延闿推荐,派徐白光赴南洋群岛,宣传国民革命。徐白光擅长书画,到荷殖民地大北叻创办艺术研究社,以研究艺术为名,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团结华侨,鼓励华侨支援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工作。
1933年,徐白光由南洋回国,在国民党军队中,由上尉升至中校参谋,以后从事抗日战争中前方后方的情报工作。其军功擢升为陆军少将。1937年芦沟桥事变,次年国民政府由南京迁武汉。1939年国民党中央迁入四川重庆后,徐白光奉命率领情报人员化装潜入被日军占领的上海市,指挥中国情报人员,与日本著名女间谍首脑川岛芳子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国际间碟战,川岛杀羽,震动世界及日本朝野,后川岛被调回东京。
1941年,徐白光被任命为东南特派员,奉命潜入马来西亚深入日本占领区及泰国秘密组织华侨抗日。次年他在泰国秘密串连侨胞时,不慎被日本宪兵发现。日军发出通缉令,悬赏泰币一千万铢缉拿他。幸有泰国合艾爱国华侨徐书保掩护,将他稳藏在橡胶林深处。几个月以后,他化装为黄包车夫,经曼谷间道至越南河内,由河内抄小道至云南昆明,然后乘飞机回到重庆,受到国民政府隆重嘉奖,给他颁发了勋章。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徐白光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在接收台湾时他又受命筹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代理省党部主任委员。1951年,他因身体不好,辞去各种职务,改任台湾侨务委员会顾问。此后,他发起组织台北市蕉岭同乡会,蝉联任该会一至八届理事长。他举办个人画展,以取得几万元捐赠兴建了台北市蕉岭同乡会会所。他对于台北市蕉岭同乡会及嘉应州五属同乡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至今仍为嘉应客属乡亲所称道。
1966年7月,徐白光因患肺癌于台北去世。
徐琚清,原籍广东省蕉岭县城西村,生于公元1908年,亨年91岁。其先尊省吾先生,是前清拔贡,博学多才,为人温文,极得亲友敬重,著有《葆真庐诗抄》问世,抗日战争时期逝世,亨年87岁。
先生聪明过人,加以家学渊博,早承庭训,发龄即学诗,弱冠负笈苏州、北平。1929年北平燕京大学毕业后,即赴南洋(印尼)雅加达从事新闻工作,任《天声日报》主笔;1933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研究院;1935年返回上海;1937年日军侵华,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再度赴印尼续主《天声日报》笔政;1941年日军占领印尼,侨领多人被拘禁于国际集中营三年,徐先生亦为其中之一。八年抗战胜利,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天声日报》复开;1951年,先生与几位热心侨领创办《自由报》,自已担任社长,发挥仗义执言,书生报国之情操;1958年,印尼苏加诺政权下令停止出版并没收《天声日报》,突发事件将徐先生与十几位侨领拘禁于荒岛年余;1959年冬被驱逐出境返回台湾。半生离乱,二度南寇,倍受苦难。旅居印尼凡三十余年,热心侨社,为人耿直,高风亮节,早为侨社人士所称道。曾任全印尼中华商联会总干事多年,中华商会、蕉岭同乡会理事长等职;返台后,1960年出任侨务委员会第一处处长;1964年出任海外通讯社社长。1976年退休后携眷移民加拿大。以吟咏作诗消遣,安度晚年。徐琳先生:
徐琳先生,蕉岭谷仓村人,现居香港。元亨公派下21世孙,1932年出生于印尼,年幼随父回国求学。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天津大学就读。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机工程系,曾在天津电机工业局工作,后定居香港经商。徐琳先生以他的聪明才智、机敏善断办起了香港建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诚信为本,锐意进取,经营有方,事业蒸蒸日上,成为一名较有名望的实业家。徐琳先生事业成功之后,怀着爱国爱乡的诚心和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愿望,自1986年以来,为家乡的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福利事业共捐资700多万元人民币。为家乡福址贡献良多。多年来,还邀请市、县各界人士150多人次赴港及新、马、泰联络乡情,沟通关系,开拓视野。为蕉岭引进外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先生之嘉行义举,世人钦仰,钦誉远近,众口皆碑。徐琳先生,现在为香港建琳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梅州市荣誉市民,梅州市政协常委,蕉岭县荣誉市民,旅港蕉岭同乡会会长,香港嘉应商会常务董事。
徐添新先生:&
徐添新先生,蕉岭堑垣村人,现居澳洲,元利公派下22世孙。1942年出生于印尼,1947年返乡求学,1956年重返印尼。1966年开办建筑材料公司,业务扩展到澳洲、香港等地。1980年开始,怀着回馈家乡,报效社会的强烈热情,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如修桥筑路、文化教育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在修筑始祖陵墓、创办林场、恢复祭祀、重建宗祠诸方面,20年如一日,亲力亲为,鼎力支持,殚精竭虑,全力顷注,为光耀我蕉岭徐氏先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族人称赞,有口皆碑。先生待人平和厚道,坦诚相与,信义相孚。先生曾祖徐耀庭,乃本宗第四次“修谱”于“一身任之”、“用费支绌资其筹划”者;先生配妻黄宝莲女士,精明能干,相夫博击于商海;生育一男五女,皆聪明拔俗,卓尔超群,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取得学位。先生乃蕉岭县首届荣誉市民。目前担任东海文化研究会蕉岭筹备委员会主任、蕉岭燕岌华侨林场董事长、蕉岭县华侨中学董事长、澳洲纽省客属联谊会副理事长兼财政。
徐立成先生:&
立成先生名讳,早有所闻。这里只摘老先生敬祀先祖,克尽考思的一节。
1989年清明春祭始祖探玄公大典,首批渡台探玄裔孙返乡省祖,精英荟萃,盛况空前。是年主祭人有凤初宗长、德勋宗长和立成宗长。立成宗长85岁。祭祀结束后,立成宗长在坟前为数以千计的参祭裔孙讲述了始祖的渊源。事后才知道这首批渡台回乡寻根谒祖的宗亲,是在经过立成老先生多年的努力沟通下取得的。此后竞相传讯,破浪相随,为睽违数百载的探玄裔孙返乡寻根溯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次五修《蕉岭(镇平)徐氏族谱》,从有关资料中得知,立成先生于
50年代初定居香港,并于50年代末率先为家乡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热心人。当内地还处于全封闭状态时,先生数十年辍,为漂泊异地他乡的游子与内地亲人之间架起一道传递音讯的桥梁,以有心构筑起一座“中转驿站”,垫资传讯,转驳银钱,使彼此获得关爱与温暧。1998年,立成先生已是94岁高龄,专程由香港返乡,又一次主祭始祖探玄公。这次却是坐着轮椅了!在其两位公子杞琰先生、杞富先生护卫下,在祖公坟前行香祭拜。黑色的大衣,裹着先生矍铄的身躯,一副严肃而虔诚的神情,表露出无尽的孝思。千百双参祭者的目光,凝聚在这铁铸般的形象上,千百颗跳动着的心,升腾起由衷敬佩和钦仰之情。这回的祭拜为启裕后昆作出了榜样,为芸芸来者作出了表率。
祭祀结束后的恳亲会上,立成先生与会致辞,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能看到这座规模宏大的宗祠,心里十分高兴。我们这老一辈人的愿望得以实现,全赖你们后生晚辈的努力,宗祠建设成功,上可无愧于列祖列宗,下可启迪于后世。宗情族谊、万代相传。我谨奉资三万为添补宗祠砖瓦出点微薄之力
------”。这是老人的虔虔之心,又是殷殷之望!今天立成先生已是
97岁高龄了,为本宗第五次“修谱”捐赠一万元。衷心祝愿立成先生龟寿鹤龄。有云:为善者寿,为孝者昌,此言不谬矣!
徐真福先生:&&&&& &
徐真福先生,台湾省苗栗县人,祖籍蕉岭县谷仓村,元亨公派下20世孙,前清举人,16世文佐公的嫡裔。1996年,先生与结顺宗长一起返乡,参与徐氏宗祠首期工程庆典,并于大会上致辞。和蔼的态度,平实的语言,谦虚的举止,给人留下一个“忠厚人”的印象。在大会后的一个小会里,建言献策,提出诸多构想。先生是个有见识、有经验的热心人。此后书信、电话往来不断,交情日深。
1997年,先生来电要我和徐放先生一起到汕头海关去领由台湾运回的“世总”及在台族裔为敬贺宗祠落成纪念的两块匾额。一块为“祖德流芳”,一块为“德泽绵长”,正表达了敬贺者缅怀祖德、报本崇先的心声。这两块匾额悬挂于宗祠中堂,为宗祠添彩增辉。内情人都知道,先生为运送这两块匾额,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接着先生又为宗祠建设捐资三万元。先生为家乡作育英才扶掖后进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与结顺先生一起,建议“世总”奖学金委员会每年给一份奖学金奖励家乡学子,从此拉开了奖学序幕,1998年起,每年清明祭祖后的恳亲大会上,增添了一项颁发“世总”奖学金的内容。也由此引发成立麟书公、麟俊公奖学基金以及回乡者的赞助。
近年来,先生把台湾兴建世界徐氏总祠与完善家乡宗祠双重任务一肩挑。在台湾,他先尊时桂宗长,无偿地捐献十多亩土地,提供兴建“总祠”用地,先生担任筹建主委;在家乡,他不断鼓励、导引在台宗亲,回乡寻根谒祖,为海峡两岸的亲情沟通牵线搭桥。睽违数百载的苗栗通霄镇的阿丁宗长一行返乡,实业家一石宗长的返乡,都是由先生引导的。
今年夏季,先生不顾炎热酷暑,为指导家乡承办2001年“世总”大会,做好有关筹备工作,就曾两度返乡。先生虽已年逾古稀,但他那勇于任事,敬恭桑梓宗谊,不辞劳苦的精神,他那慈祥的脸容、敦厚的神态,务实的作风,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徐发聪先生:&
徐发聪先生,台湾桃源县杨梅镇年轻企业家,在蕉岭众多的徐氏探玄族裔中,是在大陆老家投资兴办企业的一位热心人。他父亲徐新号先生,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台湾桃源县兴办茶场、茶庄、茶厂,以其精湛的茶艺,所产“高山茶”香飘四海,更以其高尚的职业情操,赢得了岛内外商界、企业界的尊崇,被誉为茶叶王子。已至耄耋之年,他还多次回蕉岭寻根,并斥资修建宗祠、墓地。在病期间还拖着赢弱的身体回来看望“老家”,到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睽违几代人的老祖地,一再叮咛儿孙:我已经来不及了,今后你们要尽一分力量,报效祖国、反馈家乡。我死后,要把墓地面向大陆,以慰先灵。难怪仙逝后,有人给他遗像写上一副冠名像赞联,联曰:“新知旧雨亲连两岸,号咏心声情驻家山。”
发聪先生秉承先父遗志,几年来,无论企业事务多忙,他总是挤出时间,跟随“老家通”结顺先生等人走遍大江南北,尤其蕉岭老家,以其企业家独特的视野进行考察、评估。在与结顺等人合资在贵阳市兴办了一家“东海炼铁厂”后,旋即又在水力资源极其丰富的老家蕉岭,办起了“长虹水电站”,已于1999年装机发电,大大增强了该县的电力资源。接着,他还打算在长潭镇的“长东”再办一座水电站,目前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只待择日动工。
和他先父一样,发聪先生的家乡情结特别深厚。每年,他总要回几次“老家”,尽管业务缠身,也要住上几天,且必邀笔者等人一起谈理想、谈生活、谈事业、谈吃香喝辣------。
他还说:他是14世公太渡台定居的,在台湾住有多久?不过几代人,要说故乡,蕉岭才是我的第一故乡哩!目前,我在老家办点小水电,算是手指尾的事情,微不足道,只不过尽点小心意而已。今后,还要再办点什么,那就要看我的经济实力了。不过,为家乡尽心尽力,是我吃了称砣铁了心的意愿。他说,他还要在蕉城买套房住下来,做个蕉岭——桃源,桃源——蕉岭,往往返返的“两头人”。
我坚信,有心栽花花必发,祝愿他心想事成!心血汗水汇浇之花,越开越璀璨。
徐结顺先生:
我是探玄公第十八世孙。早年,我十二世相公来台,已历六、七代人。虽然睽违家乡年深月久,然而我们一辈辈人的“老家”情结却未能也未敢忘怀。记得年少时听老一辈讲过:老祖地广东镇平,是个山穷土瘠不毛之地,但它不竟是老祖先的“胞衣地”呵,有机会你们要回去走一走,看一看,数典不可能忘祖呵!
两岸开始有了往来,我就打起行李,带着乡亲们的心愿,第一批踏上了寻根之旅——回到广东蕉岭县,虽然那一次没能找到我学相祖嫡系,但确认了我们的始祖探玄公。更令人难忘的是:尽管我们初次见面,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那股热情,真够催人落泪,特别是当地政府,不但派人派车接待我们,还一个个乡镇,一个个村落,通过广播帮我们寻根。晚上还给我们开联欢会,节目都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味儿,那情景叫我一生难忘。那年八月,我再一次回来寻根,终于找到了“老家”——叟乐村。
我父亲长期抱病住院需要看护,经济上也不大宽裕,但尽管如此,每年我总是挤出时间,自费组团回大陆老家祭祖恳亲,然后和团员们一起到各地旅游、参观,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目的在于满足在台宗亲探望“老家”的渴求;再是通过谒祖拜亲,可以密切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加深对大陆的了解;三是借此机会考察老祖地的风土人情,地理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等,看看在我们这些海外游子中,有经济能力的能为家乡建设做点什么------。
我是农民的儿子,也从事农业企业,自然想的是为家乡农业发展做些什么,于是,我借回乡祭祖恳亲的机会曾多次带回台湾试验成功的最高产、最“行市”的稻种、果苗,给家乡试种推广。记得那是1986年,那次我参加在澳洲举行的农田水利经验交流会,回程时已是老历年28了,为了不误来春播种,我便匆匆绕道赶回“老家”,把稻种和60多本大会分发的最新农业高新技术用书,奉给“蕉岭县农委”,供他们试种、参考。
1984年,蕉岭海内外宗亲,为了配合该县长潭旅游区建设,倡议兴建集纪念先人与旅游相结合的“探玄纪念堂”、“燕岌公园”。在蕉岭荣誉市民添新宗长的指导下,本人除积极参与宣传、发动之外,在捐资上也尽了点微薄之力。其间曾多次回乡参与勘定地点,还出资引荐在台极负盛名的地与师荣波宗亲回来“盘庚定位”。而今纪念堂和公园已具规模,成为凝聚两岸宗亲、敦宗睦族、互策互励的好场所。只可惜我自已由于能力所限,愧无建树,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光阴荏冉,一晃就过了十多年,掘指数来,我回蕉岭“老家”已有26回了。这期间真令人感慨万千!家乡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各项建设突飞猛进,特别近十年来,可以说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放眼城乡,披红挂绿,新楼林立,大道纵横。真个是一番相见一番新,叫我这个引路人也迷路啦!
俗话说:树美引得凤凰来。眼看家乡交通运输,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我有心让海外宗亲进一步了解家乡,让祖国地图上也难找到的“小不点”蕉岭县能够走出世界,提高它的知名度,多年以来,我向在乡宗亲提出了努力创造条件,力争2001年徐氏世总代表大会能在家乡召开的意向,这个意向一提出,立即得到宗亲们的广泛支持、积极响应。随后,我和台的真福、锡藏、明恩、发聪等宗亲,在世总第四、五届理监事会议上,力陈蕉岭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建议大会在蕉岭召开,经过理监事们的慎重讨论,同意由东海文化研究会蕉岭县筹备委员会承接办理。
那次会议开得很好,各地宗亲手拉手、心连心,出谋献策,畅所欲言,慷慨致力,为祖国、为家乡、为社会福祉开创光辉的未来。
但求理念成正果,十年奔走苦亦甜!
关键词标签:&-&&-&&-&&-&&-&&-&&-&&
版权所有 &
深圳市深鹏发物流有限公司 电话:29
(十条线) 传真:86地址:深圳市布吉镇丹平公路金鹏物流园B区A栋16-19&&
关键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