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讲民族大英雄郑成功功收复台湾,如今有谁能收复曰本?使日本由中国管理以防止他们侵略?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墓凭吊记
由晋江市安海镇徒步走过“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桥安平桥,就到了南安市水头镇。“兴平稼娃”土包子一个却“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正手枛秃头六神无主束手无策,熬煎发愁没有交通工具前往距离此地7公里之遥的“驱逐红毛鬼,收复美丽岛”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墓凭吊,突然犹如老夫的兴平老乡——飞将军李广从天而降,一辆摩托车吱的一声刹在了老夫面前,驾车的小伙子热情打问老夫有什么难言之隐,老夫告知小伙子愿意掏20元钱车资,打小伙子的“摩的”到紫竹山延平王郑成功墓凭吊,小伙子二话没说就让老夫上车坐好,风驰电掷般一会儿就到了郑成功墓前。老夫掏出20元塞给小伙子,小伙子言说他不是开“摩的”的,20元车资坚决不收,他只是回家顺路,捎老夫过来而已,并且一再叮嘱老夫,凭吊完了延平王郑成功墓后,可以走到公路上,搭过往的公共回泉州。
& & 道别了好心人后,老夫孤身一人沿着民族英雄郑成功墓神道一路走去。万籁俱静空无一人的陵园冷冷清清,了无人见。老夫凭吊了民族英雄郑成功墓后,由于没有由民族英雄郑成功墓通往南安市水头镇海滨的“郑成功纪念馆”和“”的公共汽车,老夫只好放弃了到“郑成功纪念馆”和“延平郡王祠”参观的计划,留下了许多遗憾。老夫在此建议福建省南安最好能开辟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至“郑成功纪念馆”和“延平郡王祠”的公共汽车,满足人们参拜。凭吊。参观游览的需求。心有不甘地急匆匆徒步走到距离民族英雄郑成功墓有500多米的大公路上,搭过往公共汽车,9元车票返回泉州客运中心站。然后由泉州客运中心站转乘202路公共汽车,闽台缘博物馆大门口下车,本来准备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遗憾的是博物馆已经闭门谢客了。只好乘15路公共汽车泉州汽车站下车回旅馆休息。晚上又在旅馆附近的小巷里,看了一场“双枪陆文龙”的晋江高甲戏,这才心满意足的进入了梦乡。难忘戊子花灯节,老夫过得真快活!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墓大门景象。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f6/8b/185197/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民族英雄郑成功,生于日,卒于日,福建南安石井乡人。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皇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是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驱走当时占领我国台湾的荷兰人,千古流传下来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古迹和故事。
&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是海盗商人,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郑芝龙到经商,受到平户藩主的热情关照,还迎娶了本地姑娘田川氏为妻。日,郑芝龙的妻子在海边拾贝壳,忽然一阵腹痛,就倚着海边一块巨石生下一个男孩,起名字为田川福松。也就是郑成功。这块石头现在被日本当地人称作“儿诞石”。郑芝龙在郑森出世不到一个月就随原船离开了日本。直到七岁回到福建前,郑森都是跟随母亲在日本生活的。
& &回到中国后郑森在安平今晋江安海镇上学,他从小立大志,不断进取,闯书山、潜学海,特别是精心攻读历史名篇《春秋》、《孙子兵法》。少年英俊,好骑射舞剑,文韬武略,风采耀人。11岁时就能写读书感慨,弘文展志,如文中的“汤武征诛,应对洒扫也”,“尧舜之禅让进退也”。其叔郑鸿逵赞为“郑家的千里驹”。郑森读书悟真,努力进取,学业提升。
& &1638年考入南安县学,中秀才。1644年进南京太学,拜钱谦益为师。有一次老师钱谦益问他:“什么叫洒扫应对”,他回答说:“汤武革命,就是洒扫;尧舜禅让,就是应对。”钱谦益认为他的比喻奇妙,才华横溢,并称赞“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即为郑森取号“大木”,寓意为国家栋梁之才。
& &公元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当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军政大权,却暗中通敌叛变,“密遣亲吏到师纳款”。在忠贞爱国和传统儒家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郑森与他的海盗父亲自然在思想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 &同年六月,郑森随其父郑芝龙朝见隆武帝,隆武帝见其少年英俊,便与其谈论天下大事,郑森应对自如,论述精辟。他说:“翻开史册,有了明镜,国家朝政衰败,大多是由于营私舞弊的奸邪之徒窃取弄权,残害忠良,丧失人心,以致毁弃河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血男儿,谁能旁观!岳少保岳飞说过‘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真安矣!’这是最重要的。”接着郑森又论述:“励精图治,要集结各路义师,派重兵把守仙露关等险要门户,收复失地”。隆武帝听了甚喜,说“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又抚其背说道:“可惜朕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立即钦赐郑森为国姓朱,改名为成功,并封忠孝伯,领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仪同附马。民间因此称郑成功为国姓爷。自此之后,郑成功碧海丹心,鼎力匡国,走上反清复明道路。
& &公元1646年,清军打过钱塘江,消灭了鲁王政权,鲁王逃到海上。清军随即大举进攻福建。郑芝龙本可以依靠福建山区的复杂地形抵抗满洲马队,但是,关键时刻,他的海盗本性发作,在他眼里,什么忠君爱国都是虚的,只有他的家族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开始和清军联络,准备降清。隆武帝只好坐以待毙。在儒家教育下长大的郑成功对郑芝龙的所作所为气愤,他晋见隆武帝,递上破敌条陈,隆武帝转忧为喜,封为都督。
& &隆武政权失败后,公元日,明朝的桂王朱由榔于广西肇庆即位,称永历元年。郑成功奉永历正朔,为“招讨军”。年仅21岁的郑成功愤起反抗清的民族压迫政策,他在南安县学(丰州)焚毁儒服、投笔从戎,以“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在安平、浯州即一带誓师抗清,拥戴南明的永历政权。
& &刚开始的时候,郑成功兵少粮缺,只游荡于厦门海域。逐渐逃散各地的郑芝龙旧部纷纷投来;部分不愿随郑芝龙投清的将士,见郑成功血刚气强、大义超群,亦前往归附,成为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有陆军72镇,水师20镇,战士10多万,战船5000艘。
& &公元1650年郑成功率师在金门、厦门、石井等地与清抗衡。清廷惧怕万分。千方百计利用郑芝龙与郑成功的父子关系,对郑芝龙进行威慑,企图使郑成功投降。然而,郑成功忠贞不渝,与其父陈词:“父误在前,儿岂误于后?我在本朝,既赐姓矣,称藩矣,人臣之位已极,此可谓智者道耳”“若苟且作事,亦贻笑天下后世矣”“吾父见贝勒时,已入彀中,其得全今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耳。”
& &郑成功的忠贞报国决心甚得永历帝赞赏。明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永历帝派人到思明州今厦门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及明部将甘辉为崇明伯,万礼为建安伯等,军威大振,一领延平郡。
& &公元1658年3月,郑成功兵力渐渐强大起来,在厦门建立了一支水师。当时,西南地区的抗清主力大西军内讧之后,力量很弱,很难顶得住清军的大举进攻。他跟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起来,乘海船率领水军17万人于5月开进长江,6月克镇江等地,7月逼南京。
& &郑成功信心百倍,遥望着钟山龙盘虎踞的雄伟气势,赋诗一首:“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兵百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诗言志,完全表现了郑成功克敌制胜,恢复明朝的愿望和决心。大江南北为之震动,当地人民纷纷响应,闻风归附。
& &此时,南京城内清军只有清两江总督郎延佐上书朝廷求救,一面听从部下的缓兵之计,派遣特使以卑辞向郑成功求情。声称:“清朝有法,守城过三十日者,城失罪不及妻孥。乞求郑成功宽限开门投降日期。”郑成功轻信了清军之言,拒绝部将的劝谏,令各部人马按兵不动,只等清军到时投降。郑军上下闻讯,以为南京指日可待,逐渐松懈了战备和斗志。清军乘机调入各州府的兵马,从南京东南门入城,使清军在城内的实力大为加强。
& &7月20日夜,清军梁化凤乘郑军防备松懈,以郑军一降兵为向导,率五百骑出神策门,突袭郑军狮子山营寨。郑军官兵尚不及披甲,清军已冲杀至前。郑军无力抵抗,四下溃逃。梁化凤乘胜追击,连破两座营寨,俘虏郑军统领余新,杀副将二人。待郑军主力闻警赶到,梁化凤已撤回城内。
& &当晚,郑成功调集一部兵力移营神策门外白土山下,以主力在白土山中设伏待敌,将大本营移到幕府山,准备在此迎接出城清军。次日清晨,梁化凤率精锐骑兵,乘郑军仓促之时,突然向神策门郑军发起攻击。郑军奋力迎战,终因猝不及防而败去,部将陈鹏、万渌闻讯率部驰援,被山上突袭而下的梁化部骑兵所击溃。
& &与此同时,清军江宁总管客客木率一部兵力由仪凤门绕到幕府山后夹击郑成功大本营。郑军部将陈魁见清军围攻大本营,急驰赴援,半路被清军以劲弩射杀,所部也被击溃。郑成功在幕府山见战事失利,急驾小船,去调水师增援。恰值江水退落,水兵所乘战船无法靠岸。郑成功在江中眼看两军相战,战局直转而下,却无能为力。
& &自郑成功离开,郑军失去大本营指挥,不知如何行动,只好各自为战,原地固守。清军加紧攻击,各个击破。郑成功在船山见败局已定,只好率船队撤往镇江,然后出长江返回厦门。张煌言正在攻打铜陵,忽闻郑成功败讯,欲顺流与郑成功合兵,不料清军水师在南京封锁了归路,只好从陆路经浙东转回舟山。张煌言与此同时也因孤军无援,为清军所败。
& &公元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3月清廷认为郑成功锐气受挫,元气大伤,必定无力交锋,即派达素率师入福建,会同总督李率泰,集闽粤江浙之清兵,夹攻思明州。
& &郑成功北伐失利后,总结经验教训预料清兵必定乘胜南袭,即一面调兵遣将进行整编,操练将士,一面征集粮饷,修造船只,制造武器弹药,并严律士兵,以待再战。这次交锋,郑成功命一路将士出浯州抵制广东清兵,派右虎卫陈鹏督诸部守高崎,遏制同安的清兵。这次郑成功布阵严密并身先士卒,将士们同心协力,接连取得海门、高崎大捷。在海门战役中歼敌1600余人。清兵大败,清统领哈喇土星被俘。清将达素如惊弓之鸟,仓皇逃回福州,郑成功军威大振,以金门、厦门为征战根据地。
& &十七世纪初,欧洲殖民主义者荷兰人趁明王朝腐败无能于1624年霸占台湾达38年之久。他们修建城堡,专事鱼肉百姓,每年征收人头税、矿物税、盐税等,还从台湾运回粮食、蔗糖等几十万吨,又骚扰福建、广东沿海,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祸害匪浅,台湾人民不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军的镇压。
&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随他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在郑成功心里一直涌动着一股爱国的热血,当再次面对被割据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时,这股不断翻涌的爱国热血再也无法抑制,于是一个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大业就此开始了。恰好在这时候,有一个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他说,台湾人民受侵略军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把敌人赶走。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郑成功有了这个可靠的情报,进攻台湾的信心就更足了。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墓神道。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03/f4/185198/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每一次浏览楼主的帖子都可以学到不少的东西。
随后,郑成功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计收复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收集粮草,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要他儿子郑经带领一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自己亲率2万5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由原荷兰翻译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自金门料罗湾浩浩荡荡出发,横渡台湾海峡。这时候,有些将士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战船排在前面,鼓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什么可怕,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
&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军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慌。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东平地区和赤嵌即今台南地区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郑成功率船队出发后的第二天,大军到达澎湖,恰巧遇上大风,战船数日不得行。郑成功非常着急,并且见久驻则乏粮,又恐此风无期。随后,于3月30日晚告令诸将“冰坚可渡,天意有在”,传令开船。4月1日清晨,讨伐军抵达台湾,并于当日乘着涨潮之机,冲过被称为“铁板关”的鹿耳门,直抵赤嵌城下。本来,荷兰侵略者以为鹿耳门水浅,大船难进,郑成功的军队在何廷斌的导引下,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突然兵临城下,荷兰侵略者见状惊叫“兵自天降”,慌恐之状可想而知。
& &台湾人民听到郑军来到,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提水端茶,迎接亲人。躲在城堡里的荷兰侵略军头目气色败坏地派了100多个兵士冲来,郑成功一声号令,把敌军紧紧围住,杀了一个敌将,敌兵也溃散了。
& &荷兰侵略军又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阻止郑军的船只继续登岸。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60艘战船把赫克托号围住。郑军的战船小,行动灵活。郑成功号令一下,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赫克托号中弹起火。大火熊熊燃烧,把海面照得通红。赫克托号渐渐沉没下去,还有3艘荷兰船一看形势不妙,吓得掉头就逃。
&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赤嵌的敌军便躲进城内,闭而不战。这样,郑成功的军队就把整个城围得水泄不通。荷兰人见此状觉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们一面偷偷派人到巴达维亚(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并宁愿献上十万两白银慰劳将士。
& &荷兰人很快收到郑成功的回信:“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久为贵国所据,今吾既来索还,该土地自当归我。”并且表示,如果愿意投降,则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保障;否则,到那时必土崩瓦解、玉石俱焚,悔之晚矣!郑成功的信明确表示,荷兰殖民者只有投降一条路。
& &5月3日,荷兰使者秘书韦恩·利普伦和检察官伍德·豪斯威尔,来到郑成功大营,提出愿意支付一笔赔款给郑成功,但郑成功必须退出台湾;荷兰人可以退出台湾,但必须继续居住大员。郑成功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没有做交易,再次明确坚持要么荷兰人全部撤离台湾,要么武力解决。
& &荷兰殖民当局见谈判没有成果,被迫于公元日交出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城池,以保在台湾的最后一个据点——热兰遮城。
& &收复赤嵌城后,郑成功的大军开进大员市区。揆一在决定撤出大员市区的同时,下令上尉哈豪维尔拆除装在市区的4座大炮,把市区的所有荷兰人迁往热兰遮城中,同时烧毁工厂、作坊、货栈、粮仓,给中国军队留下一座废墟。殖民者还在进行着最后的狗延残喘。
& &面对殖民者的暴行,郑成功率军突袭哈豪维尔的营地,断荷兰人的退路。荷兰方面在中国军队的进攻之下,数百名荷军和奴仆被杀被伤,哈豪维尔带着残余军队,杀开一条血路逃入热兰遮城,放火焚城计划失败,郑军在民众的欢迎之中,进入大员城。
& &台湾作战胜利之时,也迎来了从厦门赶来的后续部队,两军会师,郑军信心大增,民众欢欣鼓舞。
& &胜利在望的郑成功开始实施长期固守计划,在收复地区设立行政管理系统。最高行政机构为承,后改为台湾府,府治设在;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由杨朝栋为承天府府尹。北路天兴县,南至溪,北至鸡笼,县治设在大目降和新港之间(今新市乡),由庄文烈为知县。南路为万年县,县治设于二赞行(今台南县仁德乡二行村),由祝敬任知县。这是中国人在岛上设立的第一套行政管理机构。
& &同时,郑成功出于长远考虑,同时出于解决粮草供应和长期包围热兰遮城、把台湾建成军事基地的需要,决定实施“寓兵于农计划”。除了包围热兰遮城的部队外,其余军队奔赴大员南北进行屯垦;同时,也从闽粤沿区招募移民,开发土地。郑成功的军事屯垦和移民政策,形成新一波的开发热潮。
& & 荷兰殖民当局在重兵包围下极不稳定,内部并没有忘记争权夺利。此时巴达维亚总裁莫斯契尔听信前台湾舰队指挥官韦德拉恩、前台湾总督费尔堡和卡萨的情报,认为揆一谎报军情,管理不善,任命检察官曼·克林科接替揆一出任台湾总督。克林科踌躇满志带着两条战舰上任时,见到的是台江四周和大员附近都是中国军队的旗帜,热兰遮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如此接任岂不是接替揆一充当替死鬼吗?吓得他根本没有上岸,就绕道日本回巴达维亚去了。投降在即,克林科当然不会充当替死鬼。
& &揆一终于等到增援部队。8月中旬,东公司总裁莫斯契尔根据台江5月海战中逃走、在海上飘泊50余天才回巴达维亚的“玛利亚”号提供的消息,确知台湾已有中国军队登陆,所以立即派出援兵。派出的增援舰队到达台江外海。舰队由“库克肯号”、“克登霍夫号”等12艘战舰、725名士兵组成,雅科布·考乌任指挥官,副指挥官是当年镇压郭怀起义、屠杀中国人的刽子手·诺贝尔。这批侵略者赶来台湾,根本没有把只有木帆船的中国军队放在眼里。
& &但荷军出师不利,刚到台江外海不久,遇到风暴,“号”当场沉没,其余舰只开往澎湖避风。过了约50余天,这支舰队在抢光了澎湖岛上民众仅有的粮食、家禽、家畜后回到大员,登岸进入热兰遮城。两军会师,准备与郑军决一死战。休整多日后,9月16日,揆一和考乌决定兵分三路向中国军队进攻,希望一举打退郑军防线。
& &北路军由军舰“库克肯号”率领两艘战舰,直扑鹿耳屿、北线尾,郑成功部将左虎卫镇陈冲迎战。结果“库克肯号”被烧毁,另外两艘战舰被击伤向澎湖方向逃窜。后被澎湖守将陈璋、洪暄擒获,成为郑军的战利品。
& &台江江面上的战斗也是如此。攻打台江江面上郑军水师的是“克登霍夫号”战舰领头的7艘战舰。迎战的郑成功部将陈泽把自己的指挥船作为诱饵,驶向浅水区。吨位远大于郑军水师船只的“克登霍夫号”求胜心切,不知是计,紧追不放,结果搁浅,被陈泽的副手宣毅前镇副将林进坤身带炸药包攀登上舰将其炸毁。另外3艘当场投降,又成为郑军的战利品。
& &第三路是大员城。荷兰1艘战舰冲进一鲲鯓附近的海面,与热兰遮城中的荷兰守军合击进攻大员市区,也被包围热兰遮城的郑军所打垮。
& &等待多日,一直在寻找歼敌战机的郑军收获甚丰,击沉荷兰两艘大型指挥舰及另外几艘战舰,缴获3艘战舰和俘虏舰长1人、士兵100多人;击毙荷兰舰长1人、尉官两人和士兵128人。收获之大,超过登岛初期的作战。
& &三路出击失利,荷兰殖民当局的败局已定,再无进攻的实力,内部也开始分裂。12月间,考乌借与福建清军联合攻取厦门为名,率领舰队离去,不久带着两艘逃回巴达维亚,增援行动全部失败。
& &荷兰的军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们是一支签订契约的雇佣军,所以面对着希望不大的围困战,有一些人选择了叛逃。根据荷方记载:有一个军士下午休息,于傍晚睡醒之后,把枪扛在肩上,对他的同伴说:“你去烧开水,我去打新鲜的野味。”他的同伴以为他要去海边射鸟,就说:“好,多打几只回来。”那军士说声再见,即走出城堡,沿着海岸向凤梨园(郑军驻地)走去。终于,可恶的家伙投降敌人了。我们对此都没有注意到,直到他走到第二渔场时才警觉到,虽然派了骑兵追过去,但他已经走得太远了。
& &这个叛逃的军士在郑成功那里显然受到了优待。他向郑成功建议:要趁着围城里面人心涣散、惊慌失措的机会抓紧开展连续不断的炮击,这样里面疲惫不堪的人就会绝望,而且热兰遮城堡本来就修建得不堪一击,如果用大炮,会很快完成战斗。
& &不仅如此,他还详细地告诉郑军热兰遮城堡及周围的地形地势。乌特勒支碉堡地势高,是保卫上层热兰遮城堡和周围四角附城的重要据点,只要拿下了乌特勒支碉堡,四角附城里的人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住枪炮的射击,不用费很大的损失就能夺取四角附城。到时候,在四角附城强挖掘,就可以很容易地完成进攻了。
& &郑成功继续向荷兰总督揆一施加促降压力,于公元日组织了进攻热兰遮城的主要外围阵堡——乌特利支堡的战斗。战斗打响后,郑成功指挥30多门大炮连续发射2500余发炮弹,整个城堡变为一片废墟。形势对揆一更加不利,外围城堡被攻克后,热兰遮城暴露在郑军的火力威胁之下。为加速敌人的失败,郑成功在乌特利支堡废墟上架起6门火炮,轰击热兰遮城。揆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距离做出最后决定的时间越来越短。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金厦海岸被陈永华俘获的一位荷兰船长拉迪斯,愿意出面对揆一进行劝降。拉迪斯写给揆一的劝降书,告知了卡乌已经逃走的消息,并称赞郑成功军队是仁义之师,提出只要投降就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随劝降信送给揆一的还有第二封信,这封信是一张只有签名、没有内容的白纸。揆一见到此信,顿时明白空白信的含义。它预示着荷兰人如果拒绝投降,则将是一场无法估量的灾难,最后期限就在眼前,中国人已不允许他这个外国总督继续拖下去。
& &在这最后的时刻,荷兰殖民当局终于按照内部程序,于日召开“台湾评议会”决定命运。29名成员中只有4人反对议和,25人同意立即投降。根据台湾评议会的决定,揆一的秘书韦恩·利普伦和检察官伍德·豪斯威尔在会后立即来到郑军大营,交上议和书。九个月前他们二人来谈判时拒绝了郑成功提出的荷兰人必须投降的建议,如今兵临城下他们只有投降。
& &对于荷兰方面的议和书,郑成功指出,荷兰方面必须明确表明是“献城投降”,必须降下荷兰三色国旗;并且例如军械、弹药、粮食、物品等财产必须交出,属于私人的财产除了巧取豪夺的珍贵文物外可以带走。此外郑成功还同意了谈判代表的最后一个要求,即要在撤离时“击鼓、鸣金、荷枪、扬旗”。这恐怕已无胜利的含意,只是失败的纪录,郑成功同意了他们的这一请求。
& &历史应该记住这一天:公元日,郑荷双方代表在大员市镇的税务所完成协议的换文。历史更应该记住这一天:公元日,在台江边的沙滩上,战旗飘扬,鼓声阵阵,受降仪式正式举行。热兰遮城铁门打开,揆一带领荷兰官员走出来。揆一向郑成功交出了城堡的钥匙,并献上一把象征权力的西洋宝剑。当天正午,随着阳光下旗杆影子的消失,热兰遮城内降下了已经飘扬了38年的荷兰国旗。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把占领自己领土的外国侵略者赶了出去。
&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接受荷兰殖民者投降后,喜不胜收,赋诗道:
开辟荆棒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闾关不忍离。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墓景色。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4a/64/185199/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当郑成功手握战刀迎风挺立在宝岛台湾的巨崖之上,面对前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的内心是会和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久久不能平静的。
& &郑成功由于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公元日,农历五月初八与世长辞,时年39岁。郑军将士、台湾人民莫不热泪流涟,悲痛哀悼,台湾人民尊郑成功为“开山圣王”,在台南建开山圣王庙,千秋万代敬奉香烟。在台湾建纪念郑成功的庙宇就有一百多处。
& &郑成功逝世后葬于台南。1663年郑克爽归清,受封汉军公。尔后,上书奏请迁骸故土获准。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赐葬于南安县石井乡附近康店村覆船山郑氏祖茔,下敕官兵护柩于5月22日卯时归葬,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康熙帝除下赦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
& &这说明作为清朝统治者的康熙皇帝从历史的客观角度出发,完全赞扬了郑成功这种带有民族气节的高贵品质,充分肯定了郑成功的历史功绩。
& &从郑成功的《复台》诗中的第一句“开辟荆榛逐荷夷”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他的心里不论是祖国大陆,还是宝岛台湾,都是“故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 &再说康熙帝在其《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之最后一句“耕凿从今九壤同”也同样流露出了这种爱国情怀,这应当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说明了郑成功和康熙帝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的重大问题上是一致的,不然康熙皇帝也不会给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如此高的评价了。此后,清朝官员也都赞颂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清同治甲戊巡台使者沈葆桢撰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些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台湾督使者夏献纶撰创业完志节联:“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祗因完我志节。古今来一创局,芒芒荒岛,启沃壤而新版宇,犹思当日艰难。”张学良将军也曾写诗称赞郑成功:“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 &收复台湾是郑成功戎马生涯中最光辉的业绩,其不朽功勋首先是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而战。就驱逐侵略者、维护祖国版图完整这一点来说,在这之前中国历史上堪与郑成功相比的人不多。所以他无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业绩,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斗志。如今,我们无法见到这位当年治国统兵的英雄是如何拓垦台湾,使这块土地走向郡县制度,及一个儒家教育生根、文风鼎盛的汉人社会。但那独属于英雄的格局视野,披荆斩棘、守卫疆土的雄才大略,却将永留后世子孙的心中。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前“重修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碑记”。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2b/73/185200/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和“郑成功纪念馆”、“延平郡王祠”方位图。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88/ab/185201/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回复zhaojhwangwang:
谢谢你能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浏览老夫拙帖,老夫再三向你深表谢意!
从324国道水头复线往康店方向,有一条水泥路一直通往覆船山。覆船山,历史上的记载都称之为,位于水头镇康店村。郑成功陵墓就在覆船山山腰。
& &在离陵墓不远的地方,立着两块纪念石碑,一块是1963年福建省公布郑成功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另一块是1982年时,国务院将郑成功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念碑。
&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郑克爽奏请康熙皇帝,念台湾辽海,祭扫不便,怕被人挖掘,乞迁葬内地,并获恩准,于康熙三十八年农历五月廿二日迁葬南安县水头乡康店村,与乐斋公合葬一莹。
& &郑成功陵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由于常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病逝台湾,年仅39岁。
& & 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径52厘米,顶端雕一座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
& &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墓志》。
& & 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 本帖最后由 县货儿 于
08:56 编辑 ]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19/80/185203/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伟大的民族英雄,杰出的爱国主义典范郑成功陵墓就在距离郑成功的故乡,福建省南安县石井镇仅十里的康店村覆船山麓,覆船山又称橄榄山。
& &郑成功陵墓墓碑高75厘米,长185厘米,呈“山”字形,系花岗岩石雕琢而成;墓室高3米余,长23米,宽18米,整个墓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矗立华表一对,八角形状,直径52厘米,高14米,顶端雕石狮一对,系整块花岗岩雕成;华表两侧立有九对,“旗标夹”。不难理解:从当时郑家处景看, 郑克爽归清后,官职不顾,在清王朝眼里,郑成功是明朝遗臣,不是清廷王爵。从康熙帝赐匾额也是旧“忠臣”两字,这和康熙御赐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中的“孤忠”意思相同,是指明室忠臣。因此,从这实际情况看,当时郑成功陵墓建规模可谓大矣。
& &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为什么墓碑上没署名“郑成功”呢?郑成功陵墓的墓碑阴刻这样的字:“明、石井、乐齐公;淑慎郭氏;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墓域”。石井郑氏自始祖稳石移居南安县杨子山下石井乡定居世代繁衍生息,因此,郑稳石是石井郑氏一世祖,据石井郑氏族谱记载:郑氏始祖稳石公传至七世祖乐齐公,乐齐公传八世祖于野公,于野公传九世祖深仁公……,传十一世祖飞黄公。郑芝龙小名一官,字飞黄。十一世的郑芝龙是乐齐公的五世孙,那么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就是乐齐公的六世孙,郑成功是十二世,郑成功之子郑经就是乐齐公的七世孙,郑经是十三世。所以,从墓碑字刻的乐齐公“六世孙”就是郑成功。郑成功从台湾迁葬回故里,就是附葬在祖墓乐齐公墓中,而且墓碑的写法与郑克爽写的墓志铭的内容是一致的。至于为何不署“郑成功”三字,一来是归葬祖墓;二来是按照严格的族辈先后。“祖孙同堂,父子共室”,即使郑成功官爵显赫也不能独署其名,何况从当时郑家的处境,从康熙帝对郑成功的重新评价等方面看,这样写法使往后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前“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58/5e/185202/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伟大的民族英雄,杰出的爱国主义典范郑成功陵墓就在距离郑成功的故乡,福建省南安县石井镇仅十里的康店村覆船山麓,覆船山又称橄榄山。
& &郑成功陵墓墓碑高75厘米,长185厘米,呈“山”字形,系花岗岩石雕琢而成;墓室高3米余,长23米,宽18米,整个墓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矗立华表一对,八角形状,直径52厘米,高14米,顶端雕石狮一对,系整块花岗岩雕成;华表两侧立有九对,“旗标夹”。不难理解:从当时郑家处景看, 郑克爽归清后,官职不顾,在清王朝眼里,郑成功是明朝遗臣,不是清廷王爵。从康熙帝赐匾额也是旧“忠臣”两字,这和康熙御赐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中的“孤忠”意思相同,是指明室忠臣。因此,从这实际情况看,当时郑成功陵墓建规模可谓大矣。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景象。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82/b4/185204/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明、石井、乐齐公;淑慎郭氏;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墓域”墓碑,郑成功是十二世孙。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3a/8a/185205/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明、石井、乐齐公;淑慎郭氏;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墓域”墓碑远眺。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9f/a9/185206/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肃立在“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前的“兴平稼娃”。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9e/a0/185207/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18/10/185208/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远眺。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d5/f7/185209/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驱逐荷兰红毛鬼,收复台湾美丽岛”的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陵墓、郑成功纪念馆和延平君王祠方位图。
>" data-summary=' ' data-pic="/album/173/69/185210/index/670" data-url="campaign=weibo_share&category=bbs_read_pic">
需要登录才能回复
快速登录:
>" data-summary=' ' >
穷游大洋洲
/link?url=KAV5Q57Q8CuJ3eW_1j5NBWUTHizNqVE6pltWd_LdQTBOxQIWKTdHjGFwDzmIIRZm6OWMr3yudLRtUlLhlWsEM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成功收复台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