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和写意 李商隐隐在同时期写的诗词

温庭筠诗歌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温庭筠诗歌研究
【摘要】:温庭筠是晚唐重要诗人,“温、李(商隐)”并称。后来的接受者还把他与李商隐、杜牧、许浑并称为晚唐四大诗人。
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填词的词人,被视为花间派的鼻祖,与晚唐西蜀词人韦庄被称为“温、韦”。
温庭筠的骈文也写得好,与晚唐李商隐、段成式的骈文,被称为“三十六体”。
本文为温庭筠诗歌的整体性研究,分析了其家世生平和思想人格等诗歌创作背景,诗歌题材内容,诗歌艺术特点,诗歌的江南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诗歌的传播接受史。现存的温庭筠诗歌版本中,清朝曾益注、顾嗣立补注的《温飞卿诗集笺注》比较可靠,还参考当今刘学锴先生的《温庭筠全集校注》。本文在这两个版本集子的基础上对温庭筠诗歌进行分析,力求对温庭筠诗歌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见解。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方向,评述以往研究成果。有关温庭筠研究专著有二十二种,研究论文有三百余篇。其研究成果,八十年代后更加突出。专著集中于词选、传记方面及综合研究;研究论文主要是生平思想人格、词作及诗歌研究,诗歌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及词。其中温庭筠的生卒年、籍贯、贬谪、从游庄恪太子永、思想人格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第二章《创作背景》,温庭筠的远祖乃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这激发了他读书致仕重振家声的志气,他从小饱读儒家经典,吸取了儒家积极进取有为的思想,心怀安邦济民之志,但温庭筠一辈子困顿科场,终身未进士及第。温庭筠生活在晚唐前期,他有传统士大夫的儒家思想人格操守,批判时政,忧时伤国。积极进取,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作为仕进的捷径,温庭筠从游庄恪太子永。庭筠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时,发泄怀才不遇的愤懑。温庭筠也受到时代影响,具有新型的士人人格特质。他纵情狭游,放荡不羁,关注个人的生活享受权利,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社会之中。庭筠甚至以文为货,代人考试,作弊科场。温庭筠张扬自己个性,反抗封建社会权贵。温庭筠这些行为偏离了儒家正统社会的价值标准,人格中具有叛逆的特征。
第三章《温庭筠诗歌的内容分类》,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节为咏怀诗,处在内忧外患的晚唐,温庭筠有经邦济世的抱负。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一辈子没有登第。因此诗歌中充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第二节为咏史怀古诗。他选择历史上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或浓墨重彩地刻画之,或慷慨激昂地议论之,批判历史上君王荒淫误国,痛惜历史英雄人物沉沦下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忧伤。这可以分为两类: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第三节爱情风怀诗,温庭筠流连歌楼楚馆,有机会体验风流浪漫生活。他对儒家传统士人的行为规范的背离,拉近了与歌妓们的情感距离。对她们的情感心理有了更为细致的体会和沟通。第四节羁旅行役诗,既有所游之地的风景风情的描绘,也有客居他乡的愁思抒怀,有的诗则表达人生感悟和时代心理情绪。第五节交游与怀旧伤悼诗,温庭筠交游甚广,也很重视友情,这一节分为三个方面一、交游赠答,二、怀念旧友,三、伤悼友人。第六节宴饮和歌乐诗,温庭筠参加豪门宴会,或者参加友人聚会,有相当一部分诗写宴饮,古人在宴饮时候也奏乐赏乐,故庭筠还有一部分赏乐的诗。第七节僧寺和郊鄠闲居诗,庭筠在羁游的时候,或者交游大德高僧的时候,写下了十几首僧寺诗,在长安西南的鄂杜郊居期间比较长,写下了表现闲居生活或描绘鄂杜附近风景的许多诗篇。第八节咏物和节令诗,温庭筠有些咏物诗可能有比兴寄托,有的可能没有比兴含讽,纯粹咏物或者咏节令。
第四章《温庭筠诗歌的艺术特点》,温庭筠为晚唐一个重要诗人,其艺术风貌在晚唐具有代表性,这一章主要探讨温庭筠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从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其艺术风格主要是“艳”和“清”两个特征,其艺术表现主要从技巧之美、色彩之美、体物之美和结构之美四个方面分析。温诗既有自然美,也有精雕细刻的艺术美。
第五章《江南文化与温庭筠诗歌》,江南文化是一个包含自然环境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多层次的概念,熏陶、濡染了后代的文人学者,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温庭筠在江南度过了青少年,江南的自然山水和风俗人情、历史文化深深影响了温庭筠,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温庭筠诗歌有着鲜明的江南自然历史文化色彩。
第六章《温庭筠诗歌接受史》,晚唐诗坛,李商隐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温庭筠是晚唐、五代的重要诗人,影响了晚唐五代诗人的创作和晚唐五代的诗歌风格走向。大概从宋朝开始,温庭筠的影响没有晚唐五代那么显著。元明清三朝对温庭筠诗歌的评价不是很高。其中道德评价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章主要就温庭筠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史作一简单梳理,以期大致了解温庭筠的诗歌传播接受情况,总结一些现象和规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I207.22【目录】:
中文摘要3-5ABSTRACT5-11第一章 绪论11-25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方向11-12 第二节 温庭筠诗歌研究成果综述12-25
一、研究著作及选注本12-13
(一) 专著12-13
(二) 选注本13
二、研究论文13-25
(一) 生平和思想人格13-22
(二) 诗歌研究22-25第二章 创作背景25-41 第一节 温庭筠的家世渊源25-27 第二节 温庭筠的科举考试27-31 第三节 温庭筠的思想人格31-41第三章 温庭筠诗歌的题材内容分类41-89 第一节 咏怀诗41-46
一、个人志向与抱负42-43
二、个人遭遇与感慨43-46 第二节 咏史怀古诗46-54
一、借古讽今46-50
二、怀古伤己50-54 第三节 爱情风怀诗54-60
一、歌妓爱情54-57
二、相思离别57-59
三、"七夕"恋歌59-60 第四节 羁旅行役诗60-67
一、羁旅愁思60-63
二、地域风景风情63-67 第五节 交游与怀旧伤悼67-74
一、交游赠答68-70
二、怀旧70-71
三、伤悼71-74 第六节 宴飨与歌乐诗74-78
一、宴飨74-76
二、歌乐76-78 第七节 僧寺闲居诗78-83
一、僧寺79-80
二、鄠郊闲居80-83 第八节 咏物诗和节令诗83-88
一、咏物83-86
二、节令86-88 本章小结88-89第四章 温庭筠诗歌的艺术特点89-123 第一节 温庭筠诗歌艺术风格论89-103
一、"艳"美的诗歌风格90-96
二、"清"美的诗歌风格96-103 第二节 温庭筠诗歌艺术形式论103-120
一、技巧之美104-108
二、色彩之美108-110
三、体物之美110-114
四、结构之美114-120 第三节 温庭筠诗歌的自然美与艺术美120-123
一、温诗的自然美120-121
二、温诗的艺术美121-123第五章 江南文化与温庭筠诗歌123-155 第一节 江南的历史地理范围123-127
一、先唐历史地理中的江南124-126
二、隋唐历史地理中的江南126-127 第二节 江南的自然历史文化特点127-140
一、江南的自然特征127-130
二、江南的人文特征130-138
三、江南的文学特征138-140 第三节 温庭筠诗歌的江南自然历史文化特征140-155
一、温庭筠诗的江南自然景物特征140-144
二、温庭筠诗的江南历史文化特征144-150
三、温庭筠诗的江南文学特征150-155第六章 温庭筠诗歌接受史155-182 第一节 唐宋接受情况155-170
一、唐五代接受情况155-166
二、宋代接受情况166-170 第二节 元明清接受情况170-182
一、元代接受情况170-173
二、明代接受情况173-176
三、清代接受情况176-182参考书目182-189附录189-199后记199-20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茜;[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于飞;[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成松柳;[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慈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黄震云,张英;[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徐安琪;[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王笑梅;[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宋立英;[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张固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许智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崔鹏;[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玲玲;[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李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孟校丹;[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宋立英;[D];黑龙江大学;2003年
徐秀燕;[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唐爱霞;[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张筠;[D];西北大学;2005年
朱腾云;[D];河南大学;2006年
刘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李博昊;[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予超,张家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裴新平,潘祥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冯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李永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张振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束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方孝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卢东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方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贾名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建农;;[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则远;;[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鄂启科;;[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邹本涛;;[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曹美娜;;[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欧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张静;;[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梁海燕;;[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李洲良;;[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陈启仁;;[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培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军政;[D];南开大学;2010年
曹利云;[D];南开大学;2010年
李慧智;[D];南开大学;2010年
刘红红;[D];暨南大学;2010年
赵阳;[D];南京大学;2010年
姜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志彬;[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朱秀敏;[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韩伟;[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古家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金鑫;[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博;[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宋文志;[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张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彭艳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李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赵忠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宋海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林颖;[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学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余恕诚;[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许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许总;[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李定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李中华,韩樱;[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2期
罗时进;[J];文史哲;1997年05期
李定广;;[J];文学遗产;2006年03期
黄震云;;[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陈增杰;[J];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恕诚;[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杜晓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顾学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05期
曹凤;[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沈文凡;李博昊;;[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王于飞;[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慈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成松柳;;[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成松柳;[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许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孟校丹;[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高慎涛;[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徐秀燕;[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张筠;[D];西北大学;2005年
刘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中林;[J];学术研究;1994年04期
;[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1期
万宇;;[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11期
;[J];诗探索;2007年04期
阎勇;吴琳;;[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易彬;;[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5期
双阳;;[J];当代中国画;2007年09期
王建国;;[J];江南论坛;2009年07期
安志敏;[J];东南文化;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光明;;[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苗雨时;;[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王士强;;[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龚奎林;;[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江非;;[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赵敏俐;;[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庞冬;李俏云;;[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张墨研;;[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沈泽宜;;[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沈奇;;[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张超柱 见习记者 郑炜君;[N];嘉兴日报;2005年
张力农;[N];经理日报;2010年
江湖;[N];文艺报;2003年
翁醉;[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吴轶群;[N];嘉兴日报;2005年
沈秀红;[N];嘉兴日报;2005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学强;[N];社会科学报;2002年
记者 张敏;[N];嘉兴日报;2005年
葛永海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胡馨婷 吴轶群 程茂林;[N];嘉兴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自华;[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平志军;[D];上海大学;2010年
吴肇莉;[D];浙江大学;2012年
刘波;[D];南开大学;2010年
张锡龙;[D];山东大学;2010年
巫洪亮;[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周雪根;[D];苏州大学;2010年
周露;[D];浙江大学;2013年
李圣华;[D];苏州大学;2001年
刘永;[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徐莹;[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张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龚慧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翰麒;[D];吉林大学;2010年
郭玉萍;[D];延边大学;2010年
肖士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赵同增;[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曹振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
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湖北省中考真题
1.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2.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137092582209343182585207736841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意 李商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