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后美国和苏联是怎样对待日本问题的

当前位置:
>>>美国政治家约翰·凯南在《美国外交》一书中指出: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
美国政治家约翰·凯南在《美国外交》一书中指出: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行的政策“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下列不能反映出他这种主张的是
A.美国要对苏联实行“冷战”策略 B.对苏联等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 C.苏联将是美国霸权政策的对手D.对苏联推行武装扼杀的外交政策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美国政治家约翰·凯南在《美国外交》一书中指出: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主要考查你对&&美苏冷战&&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冷战(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冷战形成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冷战开始: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3)冷战过程:&(4)“冷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在欧洲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①引发了美苏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核竞争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在竞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学习,吸取教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④造成了一些国家长期分裂,国家得不到统一。 美国的冷战政策:
发现相似题
与“美国政治家约翰·凯南在《美国外交》一书中指出: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6606109823117394137975114153118851二战后美国的对日本政策变化及其主要目的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二战后美国的对日本政策变化及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政策,,,美国的扶持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可以说至关重要。 第一、美国对日本进行独占和政治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同时,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虽然这一切都是按照美国自己的意图去实施的,带有某些不彻底的痕迹,但为战后日本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二、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对日政策由“限制削弱”转向“扶日反共”。二战后,按照最初的没想,美国要对日本实行限制和削弱政策,以达到永久控制的目的。但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起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大仇视和恐慌。为阻止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展,美国迅速改变了对日政策,扶日反共,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 第三、日本巨额战争赔款被取消。按照国际法规定的通行惯例,战败的侵略国要向被侵略的受害国赔偿。二战后,美国出于利用日本反社会主义的意图,不仅没有索要日本的战争赔款,而且还阻碍和反对别国向日本索赔。我国虽非迫于美国的淫威,但1972年中国政府为了中日友好和邦交正常化,宣布放弃500亿美元的赔偿要求。这一切都大大减轻了战后日本恢复经济的负担,成为日本经济能迅速恢复和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战争期间,美国每年向日本发出几十亿美元的军事订货单,把日本作为其生产军需品的兵工厂和后勤供应的基地。这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美国忙于战争,其出口能力有所下降,这为日本商品打入世界市场提供了良机。 第五、美国的“核保护伞”战略。二战后,日本作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盟国中的一员,被美国推向了亚洲地区“冷战”前沿。于是美国从日本的“冷战安全”和“制约日本”的双重战略考虑,为其撑起“核保护伞”,这不仅使日本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而且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和精力大力发展经济。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其自身的努力外,其有利的国际环境,尤其是美国的扶持政策,是非常的重要原因。总之,是国内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的,,,,二战后苏联的迅速崛起和强大加上我们和越南东欧多国等先后建立了
共产主义政权,使的美国深感不安,意识形态的对立早在战前早就存在
美国为了抗衡苏联和遏止共产势力开始扶持日本和西欧主要的资本强国
这是最重要一点,其次日本在二战后受条约束缚,加之美国无可匹敌的
综合实力和对日本的驾御能力,美国并不怕日本重新抬头,加上日本
和美国都同苏联我们和南亚一些国家有矛盾冲突 共同的利益使之联系在一起
现在日和俄,中都还有领土,领海争议,互不信任感并没有减少太多
诸多因素加起来让美国开始不断扶持日本。
亲,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就给个好评吧。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跟我继续交流哦。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二战后日本为什么没有形成南日本北日本的局面,苏联也参与了对日作战,斯大林为什么允许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按投票排序
有一个被挖起来的老问题?美国打算单独占领日本这个事情美国自己都是没有避讳的,杜鲁门在自己的回忆录里面是这样说的:“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者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让他们想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而当时詹姆斯·伯恩斯的回答里面是这样的:自日本投降之时起,天皇及政府的统治权限,应置于盟军最高统帅管辖之下。这里的最高统帅就是麦克阿瑟,而麦克阿瑟作为最高统帅是美国定下来的,没和其他盟国商量,后来划分受降地区的时候也是这样,仅仅是定下来划分之后通知其他盟国。日本当时的政府也不是没有头脑,会吃饭的都能想到被苏联占领是什么后果。美苏的同床异梦实际上从欧洲战场结束之后就开始,在《雅尔塔协定》中斯大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外蒙古、出海口和不冻港,库页群岛岛和千岛群岛(这里说一下,库页群岛和千岛群岛是1945年2月就定下来给苏联的,不要误会了),但苏联还是觉得不太够,于是后来找美国,提出了未来驻日盟军应该有两个统帅(麦克阿瑟 vs 华西列夫斯基)的建议,但被美国人简单地拒绝了,理由是美国和苏联在打击日本上的贡献差太多。但美国还是让步了,最终是麦克阿瑟担任最高统帅,中美苏三国各派一名高级将领参加最高统帅部。但斯大林不死心,要求整个千叶群岛由苏联占领,并且北海道北部地区应该由苏联人受降,杜鲁门在千叶群岛的问题上让步了,但拒绝了北海道,美国从来就没打算让苏联插手日本(防共前沿基地怎么会让给苏联?)。苏联是认真考虑过出兵北海道的,而且1945年日本海军基本已经不存在,美国海军虽然强大,但不可能和苏联作战,而苏联的速度太慢,日本投降又太快,最后就是没打到本土。斯大林能接受这个结果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在《雅尔塔协议》之中,苏联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利益: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一.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二. 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应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及临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三. 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求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措步骤取得该项同意。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与实现。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中苏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第在对日作战方面苏联的贡献确实不大,当时的关东军不过有关东军的名字罢了,要怪就怪宣战太晚,没有打到日本本土形成既定事实。但话说回来,这个事情的最大问题在于苏联海军远东方向没有合适港口,有舰队也难以进行登陆作战。日本没有分裂占领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美国不愿意出现这样的情况。
斯大林倒是想。可惜苏军的渡海登陆能力实在是不咋地,8月15号日军投降后苏军出兵占守岛(千岛群岛最东北的一个小岛),打算下山摘桃子,结果被守岛日军揍得满头是包。直到日军完全停止抵抗以后才占领了千岛群岛,但是要想进一步占领北海道,日军和美军就都不会继续坐看苏联抢地盘了。事实上815以后没几天美国就察觉苏联居心不良了,进入朝鲜半岛的苏军马不停蹄一路南下,明显是有情况,于是急令当时还在冲绳的美军火速开往朝鲜半岛,纳降人员更是直接空投进的汉城,比苏军还早一步到达三八线。美苏角力这就已经开始,在对日本的占领上当然就不会再让苏联有机可乘。日本这个国家就是运气好,败战是败战,最后还是成功避免了像德国一样一部分国土落入苏联之手。
维基:日本分治计划日本分治计划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依据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必须放弃自明治维新之后军事占领不法取得之领土。而日本本土,仿效德国和奥地利,将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交由同盟国统治的计划。日本战败后分割占领之土地苏联南桦太千岛列岛朝鲜半岛38线以北(苏联协助接收,后扶植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关东州(旅顺、大连于1950年代交给于1949年成立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朝鲜半岛38线以南(美国协助接收,后扶植成立大韩民国)琉球群岛奄美群岛小笠原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关岛、马里亚纳群岛中华民国台湾岛、澎湖群岛、中国东北(由苏联接收后再行移交给中华民国)、越南北部(北纬16度以北,由中华民国协助接收)法国越南南部(北纬16度以南,由法国协助接收)以上国土归还计划,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已移交完毕。计划中的分治方案此一计划图片现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中,以下排列并非以时间先后进行排列。分治计划其一苏联占领区:北海道及东北。美国占领区:关东、中部、福井县以外的北陆、三重县。中华民国占领区:四国。英国占领区:中国地方、九州、琉球群岛。东京都由美、中、苏、英共同占领。福井县在内的近畿地方由美国和中华民国共同占领。分治计划其二苏联占领区:北海道及东北。美国占领区:关东、中部、福井县以外的北陆、三重县、琉球群岛。中华民国占领区:四国。英国占领区:中国地方、九州。东京都由美、中、苏、英共同占领。大阪府由英国和中华民国共同占领。分治计划其三苏联占领区:北海道及东北。美国占领区:关东、中部、福井县以外的北陆、三重县、琉球群岛。中华民国占领区:四国。英国占领区:中国地方、九州。东京都由美、中、苏、英共同占领。大阪府由美国和中华民国共同占领。分治计划取消此一计划后来被取消,具体原因不明。但有可能因下列状况造成该计划终止:美军原子弹研发试爆成功,获得核子武器。美国成功研发核子武器,并以此为要胁要求苏联撤回雅尔塔会议中的承诺。在德国投降前,原本对苏联友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5年4月突然逝世,而继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因厌恶苏联与其反共心态导致美国外交政策产生转变。英国首相丘吉尔警告美国关于战后苏联及共产主义国家会扩大扶植建立在远东之势力所产生的威胁。中国共产党在苏联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使中华民国政府因动员勘乱而无暇外顾。此外还有众多索要赔偿论述如下:战争结束前,苏联表明要求取得南桦太与千岛列岛、北海道北部(留萌市-钏路市所连结的东北地方。留萌市与钏路市原非苏联分割占领区域),苏联的态度表明其急欲在战争结束后取得更多的利益,贪婪的心态表露无遗。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中正提出给日本一次经验教训,以德报怨,主张以机械、工业物资赔偿,反对该占领计划进行。麦克阿瑟接见日本首相吉田茂时,吉田茂猛烈的抗议。美国企图独占整体利益。波茨坦宣言(第八条),日本的主权必须被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以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此一条例并未体认到日本的完整性,而将其分割统治,与此一宣言极为矛盾。此一宣言,恐将导致日本军队,不愿立刻解除武装,撤出投降,并战到一兵一卒都不剩。对日战争的核心问题,虽由美国军队负责占领日本,但也受到英国、俄国、中华民国的支持与反对。事实上,联合国在韩国与德国的分割统治计划,证明由被占领国自行进行统治结果皆差不多。
苏联海军在二战中是非常弱小的,只有美军有这个能力全盘接收日本,苏联想去赶时间强块日本本土地盘做分区占领也没有这个能力。
苏联在雅尔塔协议和中苏条约中想要实现的目标只是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冻港。在二战刚结束时候也基本拿到了,只是后来国共内战这些事情起了波折。受实力限制,日本对苏只是个锦上添花的事,必要时候用来谈判交换的砝码。
是南北分治。东三省,北朝鲜加上北方四岛,就是北日本,南日本是南朝鲜,日本本土,琉球和台湾。
第一,日本當時是向同盟國投降,同意把國家統治權交給同盟國軍最高司令官(也就是麥克阿瑟)。當時的同盟國,實際上都是美國在主導的。蘇聯在8月9日對日宣戰之後,向中國東北(滿洲國),被日本佔領的庫頁島南部,以及千島群島出兵。這是因為美國在雅爾達密約中答應把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當作對日參戰的報酬。基本上蘇聯是打算迅速打下庫頁島,在進一步吞下北海道。但在在8月15號日本投降時,蘇聯在日軍的頑強抵抗之下,還在庫頁島的中間和日軍做一進一退的戰鬥。18號蘇聯無視停戰協定出兵攻擊千島群島的占守島,也同樣遭到日軍的反擊(日軍是在自衛戰鬥的名義下還擊)。斯大林數次無視日本及美國的停戰要求,戰鬥一直持續到23日,各地日軍才和蘇聯達成停戰協議解除武裝。而之後蘇聯也沒停下腳步,到9月5日把北海道北部的4個小島也摸了下來(這就造成了現在日本的北方四島歸還問題)。雖然蘇聯還想拿下北海道,但被杜魯門拒絕,從此就停在那裡……結論就是:斯大林是很想吃下北海道的,可是他的手太慢,吃不到嘴裡。
日美交战时期,苏联期望美日对耗,而不愿出兵。之后日本节节失利,已有投降念头,想先私下谈判尽可能的体面收场,找了苏联当中介去告知美方日本的意向,苏联觉得战场上再不出兵,会来不及摘桃子,当然阳奉阴违,糊弄了过去,也间接导致了小男孩的空投。同时主动出兵东北攻击关东军,当然为了多捞取利益,还以施恩者的态度迫蒋签了不少条约,但条约中苏俄的利益是当下兑现的,如外蒙的放弃,而其中中国的利益是未来政策态度占了部分,如不支持中共,所以苏俄战后毁约,蒋败逃台湾,也谈不上追究什么的了,现在国民党不承认老蒋签的是卖国条约的理由便是苏俄未对等履行,所以本该无效。上文这是根据天涯贴的回忆整理来的,所以只有大意而无具体数据。
说苏联没有能力打到日本本土的太想当然了,当时的雅尔塔会议就是要分区占领日本,但美国政府不想日本重蹈德国分区占领的覆辙,使用原子弹逼迫日本像盟军投降,阻止苏军登陆本土。也这是因为美国耍聪明,苏联才想支持金日成统一朝鲜把朝鲜半岛划到自己实力范围
德国被分裂和日本没有被清算的原因都是同一个:美国要遏制苏联
毛子军两栖作战能力太弱了,没能及时上岛战争已经结束了
苏联虽然参加了对日作战,但是只是在中国东北作战,没打到日本本土。美国因为看到了分区占领德国的坏处,所以积极谋划单独占领日本,因此打日本打的很卖力,等于说日本基本上是美国打投降的,美军也抢先一步跑到日本本土受降去了,苏联当时鞭长莫及。另外据说,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当时的日本政府已经打定了主意:如果要投降也只向美军投降而非苏联。而日本投降的时候国内尚有大量军队,这个时候如果苏联要强行占领的话,恐怕日本鬼子还要顽抗。
美帝丢原子弹有一个考虑就是快点结束战争不要让苏联打过去吧= =
英苏都没兴趣。。。国民党一开始倒是有兴趣,拉了一批人准备去日本。船开后,直接改道去了东北打共产党。。。
战争结束前盟军没有占有日本,苏军没有上岛。德国的古德里安最后接任总参谋长的时候说,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推迟苏军进军步伐,把人口往西边转移,为盟军接管提供便利。。。。可惜东德依旧沦陷。ps:突然发现德军二战的军队某种程度上以古德里安开始也以他结束,真的悲剧英雄啊(没有他,就没有闪电战和坦克,所以说以他开始,其实到现在战争的思想也没有超越他)
一方面是日本的意愿,当时日本和美国秘密达成了很多协议,例如东京审判不审理天皇等。另一方面是美苏两国根据其国力,对对方既控制区的认可,即对国际权利的划分。也有地缘政治的因数
简单一句话,中国打内战了。中国的吸引力远大于小日本。
因为在全力争取中国呀,日本这种小事能忍就让也无妨维舟 : 美国如何驯化日本 _ 腾讯 · 大家
维舟,77年生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好读书不求甚解。涉猎驳杂,少时沉迷于古典文学与历史,长而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2004年起撰写博客至今。
《大家》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美国如何驯化日本
—— 评《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
日本政治中常有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些政治家一面竭力扩大国家权力,并不顾邻国及国内的反对声浪作出修宪、参拜靖国神社等种种强硬举措,宣称日本也要成为正常国家;但另一面,他们却又都不约而同地强化美日同盟,以致美国稍示“失望”,便已足够让他们紧张不已。这其中的吊诡在于:日本之所以不能算“正常国家”,原因正在于它对美国的深层依附结构关系(田中派元老后藤田正晴在2003年便曾说过,日本已沦为美国的“附属国”[zokkoku]),但口口声声说要摆脱这种状态,实现“正常国家化”(或“普通国家化”)的日本政治家们,却反倒更进一步倒向美国的怀抱,仿佛只要美日同盟牢固,全世界的反对都不成问题——这种心态本身,正是日本对美结构性依存的生动体现。 政治词汇常带有迷惑人的意味。“同盟”一词便是如此:它乍看似乎意指双方平等结盟,但现实政治中则实为鲜见。正如2001年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对澳大利亚人明讲的那样,“澳大利亚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愿意为保卫美国而捐躯。这就是联盟的含义。”在美日关系中,这样的不对等甚至更大,这不仅有当年日本战败的原因,还有种族上的因素。涩泽尚子在《美国的艺伎盟友:重新想象敌国日本》一书中证明:美国将日本视为未成年人、艺伎的想像中,包含着种族主义的优越感,使两者的关系在起初便建立在不对等的基础之上。 日本对美国的依存,最直接的根源无疑是那次战败。在战败之前,美国乃是日本的敌国,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为“美英鬼畜”,美国文化对日本人也并无吸引力。据常任侠回忆,在二战前夕,日本的电影院里很少有美国片,“不像中国十之八九是美国片;在日本则欧洲英、法、德的片子也颇多”,那时的日本所醉心的其实是西欧文化,尤其是英德。传统上,日本人向来认为美国只是个暴发户式的物质主义国家,在“精神”和“文化”上不足挂齿;直到战后初期,在日本基本没有美国文学的译著,英语只是选修课,美国以及美国文化几乎无人知晓。 因此,对美国人来说,战后日本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重塑日本国民对美国的认识,强化交流,以促成其对美国及美国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美国资本主义体系优越性的认识,没有这种认同,则美国对日本的软实力从何谈起?概言之,美国的使命是驯化日本,使这个“拥有燃烧着特殊能量和野心的少年”(美国银行家G.K.Weeks 1919年语)能成为自己的小伙伴,而不损害自己的利益。日本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少年管教所”的问题学生,而美国则应耐心教导这个幼稚、冲动、危险、不成熟的民族,在美国这个传教士的引导下走向文明。 显然,美国的战略极其成功。战后日本实现了民主主义、经济繁荣和抑制军事力发展这三大目标,这三者均有助于美国的战略目标:一个民主、繁荣但没有威胁的小伙伴,将是美国的“资产”而非“负担”。战后在长达近七年的时间里,日本是一个被占领国家,没有国家主权也没有外交关系,实质上是盟军总司令部(GHQ)的殖民地,美国人得以全面推行其战略。约翰·道尔的著作《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曾非常令人信服地证明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改革者本身就是殖民地的总督……虽然征服者鼓吹民主,事实上他们却依仗律令行事……他们傲慢自大,而且令人羡慕地没有自我质疑的烦恼。” 无疑,那时的美日文化交流——即美国软实力的载体——本质上从属于这一战略目标。对美国来说,这一点之所以重要,还不仅在于对日本产生吸引力,也是出于抵制苏联的影响力。在战后初期,日本国民精神上的真空状态使许多国民感到迷惘,这既使日本人毫不抗拒地接受了美国制度(“只要是从美国引进的东西,日本便什么都想拥有、什么都想买”),但也可能会被另一种竞争性体制所吸引。1955年,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在访日后曾说:“既不能造成支配他们或者强迫他们的印象,又要让日本国民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答案是现成的:通过文化输出来将日本美国化。这首先需要将美国大量的文化产品翻译给日本人,不如此则无法将美国体系的优越性展现给日本国民。来自美国的漫画与好莱坞电影,对日本国民的美国想像产生巨大冲击。 美国何以能成功?除了美国强大的实力之外,有一点值得指出:美国在推行过程中有效地利用了日本原有的社会结构与心理。占领当局有意不去触动日本原有的社会结构,保留其部分传统遗产,例如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和服从权威的意识,这样,诸多美日文化交流举措得以自上而下地顺利推行。它也利用了日本人自认比亚洲邻国优越的国民心理,尤其是对俄国自近代以来便怀有的恐惧与不信任感,阻止日本人的战争暴行记忆,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日本塑造成一种独特文化模式,暗示其根深蒂固的非亚洲性,这样,“一个在心理上疏远亚洲的日本从来没想过要加入亚洲大家庭,而是选择和美国绑在一起”(Gavan McCormack《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事实上,英国和以色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它们在战后都极端亲美,而与自己所属地区的邻国摩擦不断,Ian Bremmer将之称为“三角帆三国”(JIBs),认为这三个国家都在心理上与本地区疏远,而无法发挥建设性作用。 虽然每到日本政治家不顾邻国“感情受伤害”而做出种种出格举动时,国人(以及韩国人)常会愤慨并担忧“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但这种仅触及表面的直接感受常常未能意识到:日本政治中的这种种表现,几乎都可追溯到美国对日本的战后安排,其谜底仍在日本对美国的结构性依存之中。不管日本政治家是高喊睦邻友好还是修宪扩军,他们无人能摆脱美国在早先给日本穿上的紧身衣,反倒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日本与邻国越发疏远而更紧靠美国,直到美国感觉这过分的忠诚不符合自己利益。 松田武在分析中也已意识到,美国对日的软实力,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结果:它往往既促进了繁荣,又使日本制度中某些原有的问题进一步固化和恶化,并“培养了众多永远也无法摆脱依赖性的心理结构的日本研究者”——其实何止是学者如此,日本的政治家及国民,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如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松田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美国软实力的依存:他在序言中便已说明,他的独立思考极大地得益于在威斯康星大学的经历,即“从别的视角来思考(think otherwise)”的“威斯康星精神”,“这种精神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我的血液之中了”。虽然他批评一些学者“丧失了作为日本研究者的主体性”,但他本人的“独立灵魂”却也美国文化教导的结果,甚至“软实力”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美国学者提出来的。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如果美国缺乏对日软实力,那两国关系将如何演变?答案恐怕是相当不乐观的。在这方面,冷战时代的苏联可被视为一个失败的案例:苏联虽将东欧牢牢把握在手中,必要时不惜展示自己的肌肉(硬实力),但它却长期无法铸造牢固的文化认同,因为在东德、波兰、捷克等“附庸国”的心目中,苏联这个老大哥的文化并无优越性可言,甚至还不如自己,更不用说西欧与美国相比了。事实上,据一些历史学家的看法,中苏分裂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中国人深信自己在文化上比苏联更优秀。这种文化上的低劣感,一直以来是俄国控制势力范围时最大的弱点之一。 当然,“软实力”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战后日本的首相,如不能得到美国支持,是没有一任能做得长久的。这种“不应做我不喜欢的事”的“软实力”实有“硬实力”为基础的。松田武的著作主要讨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认同感,但这些自离不开政治等更根本的领域。在我看来,日本这种“半永久性依存”还有更深远的原因:同是战败,日本对美国的依存心态为何比德国强烈得多?原因大概是:和四大国分片占领德国不同,美国在战后是单独占领日本,在战后的地缘结构中,德国是多边框架,而日本却是单边对美,那种特殊的依赖感更强。 此外,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典型的投机主义国家,几乎每次都与国际政治中的最强者结盟:先是英国,然后是纳粹德国,之后是美国。这种心态更往前推,则是在东亚的华夷秩序下的边缘化状态——日本学者内田树将之称为“边民性格”,即一种自认偏离主流而边缘化、“自己不具备从零创造制度的无能的自觉”。实际上,日本在战后对美国一边倒的架势,与公元663年白村江之战后日本全面吸收唐朝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当时唐朝的“软实力”是日本人自己主动吸收的罢了。美日同盟,对日本而言,只是新的“华夷秩序”,是自己早已熟悉的结构。松田武在讨论中,处处有一个基本的假定:“半永久性依存”或“依附”是不正常的、不好的,但或许对日本民族的“边民性格”来说,其潜意识里真正想的乃是如何利用这种依存结构,使自己所能得到的好处最大化。(《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永久性依存的起源》[日]松田武 著,金琮轩 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第一版)--------------------------------------- 图书勘误:p.94:明治时期日本的指导者在蔑视其他亚洲人的同时,对苏联怀有根深蒂固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明治时期1911年结束,当时苏联尚未成立,应作“俄国”p.205:华盛顿海军军缩会议:军缩应作“裁军”p.275:民治时期:应作“明治”p.350:1963年罗伊·霍华德与斯大林会面时:按斯大林1963年已去世,此处必有误,或系1953年?(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责任编辑:代金凤)
阅读(26万)
维舟,77年生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好读书不求甚解。涉猎驳杂,少时沉迷于古典文学与历史,长而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2004年起撰写博客至今。
作者其它文章:
文章所在谈资:188本谈资其他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美国援助苏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