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春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上一句”的意思。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分别是什么意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分别是什么意思?
09-04-21 & 发布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 故人具鸡黍,邀 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大诗人,前承陈子昂,后启李白、王维。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家,并且开创了田园诗派。孟浩然的田园诗,感情真挚,清新自然,不饰雕琢。这首《过故人庄》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这是一首描写田家闲适淡雅生活的作品,写诗人应邀到故人家中做客的情景。 起首两句“故人具鸡黍,邀 至田家”,说的是老朋友准备好了酒菜,请诗人去家里做客。孟浩然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隐居生活,四十岁上到过长安谋取功名,然而除了赢得了在诗坛上的地位,并未踏上仕途。为此,他曾经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写过一首《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诗,诗曰: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中表达了想出为世用的意思。后来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孟浩然作过短期的慕僚。不久,他还是退隐还乡了。 长期的隐居生活,使孟浩然和农人交上了朋友。这里的“故人”,满含着亲切的情感,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调。黍,就是黄米,鸡黍在过去是农家用来招待客人的饭食,并不是什么珍馐美味,但却体现了农家的本色。据《后汉书》曰:范式与张劭为友,“式约二年后访劭。至期,劭告其母,请杀鸡为黍待之。至期,果至”。由此可见,用鸡黍招待朋友,更表现出关系之亲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高高兴兴地去朋友家赴约,这句描写望到的景色。一排排绿树把整个村庄环抱起来,远处的青山斜立在城郭的外面。合,是合拢、环抱的意思。这里,头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绿树村边合”是典型的乡村景色,而“青山郭外斜”则是诗人的想象。 接下来写相坐对饮,闲话农桑的场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就是窗户;场,指翻晒、碾轧粮食的场地;圃是菜园。打开窗子,便能看到场地和菜园。于是,很自然地就要谈论起农活。桑麻,在这里是借代用法。吃着鸡黍做成的饭菜,品着自己酿的美酒,边饮边谈,这是多么自在闲适的生活。牧歌般的田园风光就这样自自然然地展现在诗人的笔下和读者的眼前。尘世间的喧闹,官场上患得患失的苦恼,怎么能比得上这对酌欢叙之乐呢? 更妙的是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等主人再邀,作者就急切地说到:“等到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要到你这儿来赏菊花呢!”这不请自来的话,看起来有些不客气,但它正好说明了作者与主人关系之密切,也体现出了这次欢饮的情绪之好。重阳佳节正是在秋天,人们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而此时恰值菊花正艳。诗人没有想去登山,却提出要赏菊,足见雅趣之浓。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此处引申为观赏。这句将意犹未尽的怡然之乐溢于字里行间。 孟浩然一生写了二百六十多首诗歌,其中以五言律诗为最多。他的诗格律严谨,声韵和谐。严羽曾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这首《过故人庄》读来琅琅上口。写农家生活,简朴而亲切;写故人情谊,淳淡而深厚。无怪乎杜甫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细品其作,无愧于“清诗”之称,此篇尤然。 有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写出什么样的诗歌。孟浩然正是大半生(甚至一生)都远离宦海,生活于林间乡下,深受大自然的熏陶,故而他的为人和诗作都受推崇。李白曾满怀仰慕之情,写作《赠孟浩然》一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翁方纲《石洲诗话》曰:“读孟公诗且无论怀抱,无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举唐初以来诸人笔虚笔实一洗而空之,真一快也。” 的确,孟浩然的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篇幅短小的诗作,往往也能够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除上面这首《过故人庄》外,另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寥寥二十个字,惜春之意跃然纸上。 孟浩然在写作技巧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明明是寻常言语,一入诗人口中,就觉格外有味。这首《过故人庄》全诗无一处难解,明白如话,但却是好诗。这种技巧很值得借鉴,而后来的一些大家,如王维、李煜、李清照等,也的确借鉴了这种手法,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好像答太多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青山郭外斜]找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B.开轩面场圃,_试卷分析-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青山郭外斜]找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B.开轩面场圃,[青山郭外斜]找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B.开轩面场圃,作者:www.niubb.net&&来源:&&时间: 20:14:40阅读:所属专栏: 找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C 考点:考点名称:修辞方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主要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常用的修辞方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2)借代: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3)拟人: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4)夸张: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5)双关: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6)通感: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7)对比: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8)对偶: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①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②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③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9)反问: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10)设问: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11)顶真: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①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②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12)互文:指古代诗文上下文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①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②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13)反复: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①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玫难庵沟植簧锨吒鲂∫矗可嫣耍∩嫣耍 ②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4)排比: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①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②句子或分句的排比: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15)引用:指人们在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时,引用名言、典故。例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说得很有道理。(16)反语: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 修辞种类及作用:我们掌握修辞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外还应该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试题的考验: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及作用“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1)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含修辞的成语来源:比喻:冷若冰霜 呆若木鸡 浩如烟海 轻如鸿毛 如胶似漆 挥金如土 味同嚼蜡归心似箭 坚如磐石 气喘如牛 胆小如鼠 如花似玉 如履薄冰 如坐针毡如狼似虎 从善如流 繁花似锦 视死如归 小肚鸡肠 多如牛毛 势如破竹拟人:狐朋狗友 鸟语花香 百花争妍 兔死狐悲 莺歌燕舞 龙飞风舞 春风得意鬼哭狼嚎 黔驴技穷 山欢海笑 狗仗人势 狐假虎威 龙争虎斗 鸟哭猿啼夸张:一手遮天 度日如年 一毛不拔 垂涎三尺 口若悬河 排山倒海 日理万机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一步登天 震耳欲聋 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一落千丈 一目十行 人木三分 胆大包天 气吞山河 恨之入骨 挥汗如雨火冒三丈 一尘不染 泪如雨下 偷天换日 咫尺天涯 多如牛毛 弹丸之地借代: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迫在眉睫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汗马功劳 名落孙山 梁上君子 片甲不留 两袖清风 千钧一发 巾帼须眉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试卷分析热点试卷分析孟浩然《 过故人庄》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孟浩然《 过故人庄》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孟浩然《 过故人庄》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过故人庄概述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目录[隐藏]  诗词原文  注释译文注释  译文  诗词鉴赏简析  评析  体裁  后世影响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注释译文 注释  译文  诗词鉴赏 简析  评析  体裁  后世影响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编辑本段]诗词原文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写意插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aí)来就菊花.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2. 具:准备.  3. 合:环绕.  4. 郭:本指城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5.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6. 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7. 至:到.  8. 轩:指窗户.  9.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译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村外绿树环绕,村子的四周青山斜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把酒对饮畅谈农事.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来饮酒赏花.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简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至庄)“绿树村边合”,近景.“合”,写出村边绿树环绕,自成一个幽静的天地.“青山郭外斜”,远景.“斜”,写出城外青翠的山峦遥遥耸立,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远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诗人来到这样环境的村庄,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旷神怡.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大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告别)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朋友相待的热情,诗人作客的愉快,彼此友情的深挚,都深含在“还来”二字中了.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浓妆艳抹,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所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语淡而味不薄”(沈德)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  体裁  五言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都是八小句四大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早年在家隐居读书,30岁曾到过长安应试求仕,失意而返回故里.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襄阳十里亭孟浩然像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农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  《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依旧青山绿树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