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青的《鸟》这幅画太美了作文为什么值 25 万?是普通人看不懂艺术吗

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叶永青,《鸟》, 2001,油彩布面 ,150×150cm。估价25-35万元,25万元落槌。。。
哈哈哈,终于赶上个与自己有关的问题了,艺术品什么的都得放在其历史背景上评说,鸟,这作品看似随意,画幅却很大,想是用照相写实的手法还原了随意的画,有意味用力制造随意。因为他那时候中国就他一人这样做了。所以他就牛逼了…
多说无益,我放张图,你们感受一下更多请见链接:关于问题中那张《鸟》(叶永青画过多张《鸟》),我能找到的最高分辨率是这张,点击查看大图:============================================如果说现场观看的效果是100分,题中那张低分辨率图是30分,那我给你的这两张图大概能有60分。放这两张图不是为了论证这画值多少钱,也不是探讨艺术不艺术的问题,而是给你多一点信息,让你的判断多一些依据。============================================一定要问我对这个系列有什么感想的话,我个人看到的是四个字:大巧若拙。
这张作品为一个系列中的一张,准确、完整的标题叫『画个鸟!』个中含义挺明显了叭?针对拍卖价格与艺术价值的一点补充:@薄锦:首先拍卖不能单纯等同于艺术品的「实际价值」或「市场价值」。艺术本身是很主观的东西。说白了这就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你不稀罕,但买的人认为它值那个价愿意掏这么多钱。更何况拍卖还可能涉及市场运作考量。再有就是,美术作品的价值往往不能单凭画面本身来判断。特别是观赏者并不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情况下,觉得一幅作品不够好,更多时候是因为自身素养不够,「看不懂」好在哪里罢了。譬如有的作品可能涉及美术史意义等。再有也很重要的一点是:画作这种东西,原作和图片的差别是很大很大的,给人的感受可能天差地远。我个人在观赏到赵无极的原作之前,对其作品也是持保留态度的,但在画廊里看到原作的第一眼,就被其作品魅力彻底折服。 更专业的解说见下: @苏芸: 叶永青除了以整天梦游的状态上过一个貌似正统的学校之外,创作道路跟「正统」「科班」这些字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主攻」过西方绘画,(当时满世界都在搞「伤痕」,说他们主攻西方绘画未免也太看得起那代人了)。另外,叶永青在带本科生时候,对古典范式的写实基本功要求非常严苛几近变态,结课作业打分也严得变态(至少跟同是光头的曹敬平 何多苓甚至张晓刚相比是这样),这足以说明他对艺术的态度是足够严肃不忽悠的。如果非要说他跟那些同样「荒谬」的当代艺术家有什么不同的话,叶的哲学素养要高些。关于此作品。其实不瞒你说,我看它的第一眼也觉得这货是只红薯,似乎还当着王林(叶的老师)的面就「它更像红薯还是萝卜」这一问题跟师兄争论了很久。不过,后来看了原作,我们都选择了闭嘴。首先不得不承认,把一张巴掌大的的草图誊到一面墙般大小的布上是项技术活,还是用眉笔。记得他当时是打了网格的(坐标纸这种东西出现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一点都不意外)图案中每一个纹理笔触都被细致的描绘了出来。曾经有人劝他把这种誊抄的工作交给学生做,自己专注灵感的表达就好了,就好像国外版画家会把印画的体力活交给助手,并不影响作品的价值一样。但叶真的是一描就是一年。当然,其实这也不能证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没有意义」和「拒绝解释」。杜尚的小便池、安迪沃霍的印刷品,当初都因为难以解读而备受质疑,无论它们后面多牛逼。想起大学里最颠覆我观念的一句话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画呢?」其实想想也简单,摄影出现了这么多年,绘画之所以还没有消亡,就是因为它可以创造出能感知到却看不到摸不着甚至用语言表达不出的东西,不需要解释出什么所谓的意义,就是激发人的情感,喜悦、愤怒或者恶心,出钱买画的人有可能是买家和作品产生什么了某种共鸣。关于叶永青。他经历过的那个年代,对于复杂和浮夸有自己的体会,因而有种反叛的意味在里面(因时代所限,本人对这些东西很难理解透彻,见谅)。不过比起解读这些「似是而非的作品,这个人倒是挺有意思。比如他讲述,「当年跟同寝室同为loser的张晓刚互相勉励,每天画一幅风景,最后一个日本留学僧买走了各自的一幅画,张晓刚说这样真好他终于不至于身无分文地结婚了」 的时候,真想哭(当时的售价是每人200元,再想想现在两人的身价,不禁感慨基友时代的美好)。还有听他讲当年在伦敦,为了生计不得不跟有洁癖又是素食主义者的女房东同居,面临巨大的文化差异的折磨的时候,又让人觉得即使是作为荒诞的生活拷贝,这些作品也绝非偶然(「我用特别认真的方法对待那种本来不值得那么认真对待的对象的时候,就有了荒诞感」——by叶永青)。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艺术家的积累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的作品价值,毕加索如果一开始就就抽象,未必会有人愿意买账。关于价格。首先,必须说明,作品一旦离开艺术家本人,进入商业运作的流程里,所有的一切就都不是他能掌控的了,拍卖起价也不是艺术家哄抬的,而是些是画廊的事,而偏偏当代艺术本来就因「概念性」、「实验性」,或者极端依赖于个人体验(上文说了),根本无法进行价值判断,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你无法说出它值多少钱,全看买家出多少钱。因此没必要肤浅的只见那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再者,二三十万 一、点、都、不、贵、啊!!一点都没有因为买家是盖茨或者志玲姐姐就欺客啊~!!比起方力钧背后有一个文化公司支撑,动辄就几百个集装箱的阵势,叶永青连出版画册甚至办展的钱都是自己出的好么。「在80后90后的人眼里,艺术是能挣钱的东西。他们学会跟经纪人打交道,每个人心里装着个小账本,计算着发财的时间表。」这话是叶永青眼中的悲哀。---------------最后提供几个例子,感兴趣的话不妨了解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1.John Cage的《4′33″》——ambient的鼻祖,就是在钢琴前坐着来观察观众的反应;2.Marina Abramovic 的行为艺术,探索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和极限;3.Cy Twombly的作品;4.(这幅画被比尔盖茨买了。嗯。)
※以上全部转自『为何很多看起来很怪的「抽象」画,或一些照片都能卖出天价?』[1] 题下评论[1]电视里听过一些大师拉琴,感觉跟木匠锯木头声音也差不多。。。电视里听过郎朗弹钢琴,我觉得弄只猫上去踩踩声音也差不多,如果你说他手快的话,那么放两只猫上去吧。。。小时候被我妈带去听新年音乐会,表示里面暖气那么足我好想睡,但是后排有人睡觉还打呼真tm吵。。。去看过一些“画展”,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那tmd也能算画?一张白纸上点几滴墨水,能卖几千万,这帮人都有病吧?这样的“作品”我一天“创作”100幅都不嫌累,便宜点20块钱一幅谁要谁买走。据说有“著名艺术家”,把男厕里面的小便槽拆下来,签了个名就去展览了。我只想说我外婆家的马桶比那小便槽精细多了,骨木镶嵌的,要么我也去签个名?码了这么多字,真心求教,当大神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他们在欣赏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用来讽刺装逼犯用的。下面有人提到人们愿意接受电脑手机、高铁飞机,却不愿意接受艺术。却没有想过,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电脑手机、高铁飞机,带给了使用者确确实实的好处、便利,让人欲罢不能。还有人嘲笑我说我一定赞同苹果手机应该卖2000才合理。苹果那么多创新性应用,给消费者带来那么多实惠,人们花这钱是希望有别的公司做出更好用更高级的东西,并赚取合理的利润。(当然那种拿着苹果当装B工具的人除外)。我赚的钱也有一部分来自原创性知识产权,而且我知道我的知识结晶真正帮到了花钱买的人。人们看到金字塔,用到苹果手机,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难道他们学过建筑学?学过电子设计?为什么到了艺术这里,人们就需要学那么多先验知识,去理解一张白纸上的那几滴墨水?---------------------------------------------------------------------------------------------------------------------刚翻到两个帖子,简直呵呵哒
大家别老偷掖题主了,就像他偷掖艺术一样。我们不惮以最大的善意来揣测题主的真心求教,好好回答问题。咱们先简单从艺术起源说起。西方有很多艺术起源的学说,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几种叫做:巫术说、游戏说、情感说。后来在咱们国家开始研究艺术学以后,增加了一种起源说并且标榜它为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公认的艺术起源,那就是劳动说。前三种学说和最后这个劳动说有什么区别吗?简单来说,前面三种更偏重于艺术产生的那种唯心性、随意性、主观性和无功利性,劳动说则是更符合咱们国家一以贯之的哲学标准,也即是唯物论。它认为劳动是一种最先的行为,在劳动过程中艺术开始萌发和发展。举个鲁迅先生认为诗歌起源的例子:,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的人在要进行体力劳动之时,为了统一行动,会发出有节奏的“杭育杭育”之声,并有解疲之功效,于是那个第一个喊出“杭育杭育”的,就是杭育杭育派。题主,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你自己对于艺术的欣赏方式,总是以一种“物化”的生活标准来类比理解,这个其实也正是很多不会也不懂艺术的咱的身边人所常用的一种方式——我们总是在用自己熟悉的去解释不熟悉的,就像理化推倒公式一样。所以啥对于我们最熟悉?生活和劳动啊!这就和我们国家推崇的唯物论和劳动说联系上了吧,有没有!题主就是浸润着这样的思维标准成长的,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也是这样:拉琴-锯木头(劳动),弹钢琴-猫踩(生活场景),现代派画-常规工具随意乱涂(生活和劳动),杜尚的“泉”-普通马桶(生活用具)。亲爱的,你是在用已有的世界去理解你未知的世界,所以自然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奇奇怪怪的没啥意思。而且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的标准太过功利和物化,你是在以具体事物本身的固有价值去衡量的,也许你就是那批认为苹果只值200美刀成本的、GUCCI的包包在淘宝300块也可以搞定一个一样的,HM的那一件红毛衣是随便被你买回家的,可你也许不知道因为那些个顶级时尚大师们定义了玛萨拉酒红为今年的流行色,于是大量一线品牌开始设计这样颜色的单品T台发布,紧接着二线三线品牌也开始跟风出这样的酒红色,最后进入某个中小商场一角的HM店,你买这件红毛衣回家,是时尚圈的意思。所以,再回头看看那个杜尚的小便池“泉”,你可以这么理解,它牛逼的不是那个池子,是出现在那个画展上的池子,这是一种思维,一种区别于现实世界的创意,这种创意是艺术创造弥足珍贵的。因为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题主,真心的给你介绍一个欣赏艺术的好方法,可以这么去想——木匠锯木头,然后木头升级成了琴,而拉出的声音也更加悦耳动听了,这就是艺术的享受;一个猫可以踩出声音,但是不见得每次人家都踩每次都能踩出你觉得好听的,但是钢琴家就会把一个个随意即兴的音符变成洗练的乐章流传下来,并且不断弹奏给你听,这就是艺术的创造;你也注意到你外婆家的马桶很精细是骨木镶嵌的,你看,它就比普通的白圈圈马桶要多了精致的细节,这就是给你美好感受的艺术。题主,放松心情不带偏见的好好感受艺术吧,艺术这东西可神奇美好了。还有,不喜欢也没事,不喜欢也是一种理解和感受。
看到很多朋友在喷题主,不知道题主有没有觉得很委屈,其实不必委屈哦,因为题主描述里面好像真的没有“真心求教”的意味在里面呢…但如果真的要解答一下题主的问题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毕竟从题主描述里面感觉题主内心跑出来的对“艺术(可能更多的是现代艺术)”鄙夷的黑弹幕,好像真的都建立在无知上。换句话说,题主是真的不知道如何欣赏,如果能够有多一点的知识,说不定题主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冒出像我一样“啊现代艺术真的很有趣呢”的奇怪的念头而依然被朋友侧目鄙夷^_^(笑,我朋友都很善良并不会真的这个样子~)因为我的领域是偏现代艺术一点,所以不会涉及音乐部分(但还是请题主跟 先生郑重道歉,这可是位严肃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个暴脾气的汉子哦^_^),而且现在地铁上,所以想到哪里是哪里咯,请不要介意^_^1·杜尚《泉》被题主讲说“著名艺术家”的杜尚,“著名艺术家”这个头衔恐怕还小了一点,中文维基称他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虽然我也觉得这名字很二次元杀马特),不过我想作为现代艺术和达达主义开创之先贤,以杜尚对于整个上世纪乃至这个世纪现代艺术的影响,杜尚是绝对担当得起的,这是一位可以跟毕加索相提并论的大师。单从《泉》来说,它涉及到艺术史上一系列观念的变化,学过好久我也有点忘记了回去查阅下再改,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它被作为艺术品放进展览馆时,它的实用功能消失了,但是它的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生长了出来,它需要被解读(interpretation),同时它也邀请它的观赏者对它作出解读. 这里面涉及到解构主义,反艺术主义,如果题主觉得难以理解的话,最简单的,互动性(interaction). 打破艺术家和观赏者之间的界限是现代艺术家致力于推动的一个重要进步,完整的、完成的作品需要观赏者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是有课逃走的分割线,晚上再来ww....................................我是回来的分割线O(∩_∩)O..............................................................先给题主看一组图片:维拉斯奎兹 玛利亚特丽莎(图片来自)Diego Velázquez Maria Teresa of Spain. 1652 – 1653马奈 画室的午餐(图片来自)?douard Manet Breakfast in the Studio (the Black Jacket). 1868戈雅 日的枪杀(图片来自Google)Francisco de Goya, The Shootings of May Third. 1808 贺加斯 选举宴会(图片来自)William Hogarth An Election Entertainment: Four Prints of an Election, Plate 1. 1822莫奈 睡莲:绿映(图片来自)Claude Monet Waterlilies, Green Reflection, Left Part.
从维拉斯奎兹到莫奈,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传统绘画(相较于现代艺术的不明确指代)我们认为始终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在里面:再现(representation,亦或为“表现”)。维拉斯奎兹的肖像,是艺术最基本的模仿性功能,怎么样把一位公主画得跟现实中的真人一样“像”,“像”(resemblance)是最基本的,他追求的是一个“精确的表现(accurate recognition)”。到马奈,人物不是最重要的了,让位给环境,对某个特定环境(setting)的再现。接着是贺加斯,这是对某个特定历史的表现,绘画最古老的功能。最后是莫奈的《睡莲》,对感知的再现,不再表现具体的“物”facts,而是一种“历程”(experience),然而仍然是一种“再现”(representation)。但是这种情形到了修拉这里发生了变化。修拉是点彩派的开创者,点彩派的贡献绝对不只是纯技法的贡献,还有解构。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图片来自)Seurat Georges,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1884这是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似乎带有一些表现的意味,但同时是不是能够引起更多概念上的思考呢?修拉到底运用的是哪一种颜色?这些颜色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他让我思考更多感知和视觉经验上的问题。传统绘画(请允许我这样指代)重“再现”(representation),但是现代艺术,更重对概念的探索,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代艺术中材料、工具的扩展,表现形式、结构上的变化极为丰富。很多人说毕加索~我偏不说毕加索(傲娇脸~我们来说地摊货9.98店主的最爱蒙德里安~~~O(∩_∩)O~~~蒙德里安 红黄蓝的构成(图片来自)Piet Mondrian A Composition with Yellow, Blue, and Red. 1921蒙德里安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位画家,他似乎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后,忽然就把自己作品中所有的曲线(curves,其实不仅仅是曲线)摒弃掉了,他也拒绝再给任何一个“对象”(subjects)赋予抽象含义,成了一个“纯粹的人”o(╯□╰)o但很囧的是,比纯粹,也真的很少人能比得过蒙德里安~蒙德里安画作中直线,色彩,比例,极致的纯粹。有人临摹过这幅看似很简单的画作,但是发现要比想象中的难呢。 怕的就是认真呢~再来看一幅,康丁斯基的《构图七》康定斯基 构图七(图片来自)Wassily Kandinsky Composition Vll. 1939不知道题主能从其中看到什么,但确实有详实的学术报告分析过,这其中包含超过15种的绘画技巧,玻璃画、水彩、木雕、素描以及油画等,有些细节能让我们回想起一些更古老时期的大师,譬如说其中水彩对人体褶皱、叶子、四肢的描绘总会让人不自觉地想到卡拉瓦乔。遑论《作品七号》的作品尺寸,前期准备的工作量,主题的复杂性,技巧的多样性,单从作品中图案实体来说,这也是一幅伟大的作品。哪怕没有专业的知识,我想这幅画也是很容易引起观赏者情感上的一些共鸣,绝望,狂乱,紧迫,以及困惑。而这正是一幅末世题材的作品。来看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莱利的《蓝》莱利 蓝(图片来自Google)Bridget Riley Dominance Portfolio, Blue,1967如果大家能够知道多一点莱利或者是欧普,可能“白金还是蓝黑”的问题就没那么古怪了。这种经过精确的计算,精密的色彩选择,造成了视觉上的流动,闪烁和跳跃,带给欣赏者视觉上的张力,不是很有趣的艺术表达吗?纯粹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是艺术的表达形式。(Pure form and structures can also be art)。可能正因为欧普艺术是如此鲜活流动的一种艺术,所以才会被称为“欧普艺术(Op Art)”——本是“光学的艺术”(optical art),但有时我会想,说不定是“乐观积极的艺术”(optimistic Art翻得囧死。。。)^_^以上是现代艺术的一些画作,不知道题主有没有感知到具象一点的概念。回到达达主义,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达达的核心概念就是“反理性”(Nonsense,我并不觉得这里翻译成“无意识”会比较恰当)。这里有一段视频,Kurt Schwitters的Ur-Sonata(真不知道怎么翻。。。放过我吧。。。),我曾经给
过,严肃艺术家如圭多也不能理解~但是我还蛮想讲讲这个的~看完有奖^_^Schwitters在这里其实是想把两个极限对立的概念结合起来,任意性和规则性。对声音材料的选择其实是任意的,譬如说schwitters随便找到了一个单词dresden,重新组合一下就变成了“D D S S N R”,在最后在合唱中就变成了“DE DES NN NN RRRR”(...什么鬼表问我我也唔知啊)但是据称,在对这些任意选择的声音材料的组织上,并非是任意性的,而是建立在一个严密的结构(structure)上,它有引言,有四个乐章,有结尾(finale),还有华彩o(╯□╰)o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圭多无聊的时候可以分析下~我最开始看的时候也觉得非常无聊,但是后来我看了Schwitters的一段话,“I play off sense against nonsense. I prefernonsense, because until now it has been soneglected in the making of art, and that’s why Ilove it.” 大意就是既然“理性”(sense)可以进入艺术的范畴,“反理性”(nonsense)为什么不可以?就是这么任性╮(╯▽╰)╭由此也可以引出达达主义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打破艺术边界(Breaking down artistic boundaries)。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这种讨论有时候本身就可以艺术。艺术可以是问一个问题,可以是有关一个理念,这种质疑、颠覆、对艺术边界的讨论本身就可以很艺术。(Art can be asking a question.Art is about ideas.Art asks questions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art。)不好意思我又回到conceptual art(不知道怎么翻,我记得是专有名词)了o(╯□╰)o这种艺术边界的扩展直接了现代艺术的走向,被十分广泛地被应用到后来的行为艺术(Happenings),Fluxus(不知道怎么翻,专有),交互艺术(Interaction)当中。21世纪了,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交互”是一个多么厉害的词对吧,这种观念的革新,难道不能使杜尚成为一个可以跟毕加索比肩的大师吗?-------------------------------------------------------------------------------------不开心,我是看到题主修改题目的分割线。。。本来还想讲讲happenings和fluxus的,还有AWW。。。欸,算了,我还是睡觉觉去了 What was odd or inconceivable yesterday
what is avant garde today (and understood only by the few) is common knowledge tomorrow.
by Wassily Kandinsky,1939康丁斯基这段话其实也没有多深刻,但是还是挺适合题主的。。。大意就是说让大家敞开一点心胸,可能今天觉得古古怪怪的东西明天就稀松平常了。。。这几天又有很多朋友点赞,非常感谢。这次更新是因为有几位朋友觉得中英夹杂造成不适,很抱歉,因为之前学的时候就是英文学的,我本人比较懒一点写的时候没当回事。也有朋友希望继续写下去,其实我想写的基本上只有行为艺术、Fluxus(很抱歉)和AWW没有写了,估计其中也有一些不适合写,而且最近真的没有兴致,所以真的很抱歉,短期内应该是不会有内容上的更新了。
不会欣赏艺术不要紧,但是在学会欣赏前最好保持尊重。相信看完下面这篇文章,你大概会明白一些为什么一个马桶可以称为艺术品。广告文案的至高追求应该是什么?(来源:豆瓣)
作者:2006年,《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上映,这是我最喜欢的励志电影,虽然它无耻地抄袭了2013年的《小时代》。我最喜欢的一幕是这里,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实习生不时尚也不懂时尚,在她眼里时尚界都是些怪人,为了那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东西累的要死。她如果有twitter,肯定会发些这样的东西。而时尚杂志主编梅姨是这样教训她的:“哦,我明白了,你觉得时尚和你没关系。你每天去自己的衣橱,选了这件……我不知道什么玩意……这件松垮垮的蓝色毛衫,因为你想要告诉世人,你对自己如此重视以至于无法在意自己的穿着。可你不知道这件毛衣不是蓝色这么简单。它不是绿宝石色,也不是青色,准确说是天蓝色。你还天真的以为……2002年,Oscar de la Renta发布了天蓝色系列的女装,然后应该是 Yves Saint Laurent发布了天蓝色的军装式夹克,紧接着,天蓝色就成为了八位设计师的最爱。后来,天蓝色被百货商店踢了出去,融入了可悲的低端品牌。而你,毫无疑问,肯定是在打折时淘到的这件衣服。你不明明白,这天蓝色代表了几百万的价值和数不清的工作机会。可笑的是,你自以为选了一件和时尚界无关的衣服,而事实上,它正是这一屋子的时尚人,帮你选的。”其实,梅姨的话只说明了一个道理:世上没有什么时尚圈,只要你要穿衣服,就肯定要受时尚的影响。换句话说,在时尚这座金字塔上,梅姨之类的大咖站在顶端,时尚杂志的编辑们次之,而嘲笑时尚的安妮海瑟薇这样的普通人,则处在最底端。没有人,在外面。除了时尚,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现代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一般人对现代艺术的反应只有三个字:看不懂。。。。就像《触不可及》里的这一段落:“这家伙流了一滩鼻血在布上,就要卖三万欧?!?!”吐槽现代艺术的段子太多啦,揽胜是这么调侃的:然而,实际上,现代艺术却如此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举个栗子:
《伊卡洛斯》
亨利·马蒂斯这尼玛是什么啊?这也叫画?这也叫大师作品??!!这尼玛和我的生活有神马关系??马蒂斯是金字塔的顶端,“他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使用颜色的方式”。这种纯净的、大色块的使用方式几乎全受其影响。于是,世界变成了这样:还有这样以及这样(这也是新浪收藏带你看展览的微博头像,选的真好)
米菲兔设计者讲述马蒂斯《la gerbe》给他的灵感这样和这样这是楼主今天抢极路由的界面,顺手截的图所以呢,现代艺术也是一个圈子,所有人都会受它的影响,无一例外。时尚和现代艺术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人类文化活动的本质是这样的:一小部分人影响着绝大多数的人,而没有人可以弃权。———————————————我是小尾巴—————————————————这篇文章还有一些,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但是我想到这里已经足够回答题主的问题了。现在明白为什么马桶可以成为艺术品了?因为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它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观念影响了这个世界。推荐题主BBC的记录片《现代艺术大师》,介绍了深刻影响现代艺术的四位大艺术家。最后,题主其实你是来炫富的对不对,骨木镶嵌四个字已经深深出卖了你。
微信公号:一直爱艺术和你的张小玉。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叶永青,《鸟》, 2001,油彩布面 ,150×150cm。估价25-35万元,25万元落槌。。。
《触不可及》N:我们周二开馆 ,周二晚上它就能卖掉 P:这幅画传达了一种安谧祥和,甚至还有一丝暴力。 N:我也觉得这幅画很让人感动, D:这些白布上的血迹让你感动 ,这幅画多少钱? N:应该是3万欧 ,要不要我去确认一下 D:我看是要去确认一下 !这个价格太离谱了。 你不会花3万欧买一滩血吧?这不可能。 P:不,不,有可能。 D:这家伙流了一滩鼻血在画布上,要求3万欧!! P:告诉我,德瑞斯,你认为人们为什么对艺术感兴趣? D:不知道,为了做买卖吧。 P:不是 ,因为这是人们来过这世界后所留下的唯一的痕迹。 D:这是屁话,菲利普 你给我50欧,我去建材店,然后完成我来过这世界的痕迹。 如果你愿意,我还能加点蓝色的作为馈赠。
多说无益,我放张图,你们感受一下更多请见链接:关于问题中那张《鸟》(叶永青画过多张《鸟》),我能找到的最高分辨率是这张,点击查看大图:============================================如果说现场观看的效果是100分,题中那张低分辨率图是30分,那我给你的这两张图大概能有60分。放这两张图不是为了论证这画值多少钱,也不是探讨艺术不艺术的问题,而是给你多一点信息,让你的判断多一些依据。============================================一定要问我对这个系列有什么感想的话,我个人看到的是四个字:大巧若拙。
这张作品为一个系列中的一张,准确、完整的标题叫『画个鸟!』个中含义挺明显了叭?针对拍卖价格与艺术价值的一点补充:@薄锦:首先拍卖不能单纯等同于艺术品的「实际价值」或「市场价值」。艺术本身是很主观的东西。说白了这就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你不稀罕,但买的人认为它值那个价愿意掏这么多钱。更何况拍卖还可能涉及市场运作考量。再有就是,美术作品的价值往往不能单凭画面本身来判断。特别是观赏者并不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情况下,觉得一幅作品不够好,更多时候是因为自身素养不够,「看不懂」好在哪里罢了。譬如有的作品可能涉及美术史意义等。再有也很重要的一点是:画作这种东西,原作和图片的差别是很大很大的,给人的感受可能天差地远。我个人在观赏到赵无极的原作之前,对其作品也是持保留态度的,但在画廊里看到原作的第一眼,就被其作品魅力彻底折服。 更专业的解说见下: @苏芸: 叶永青除了以整天梦游的状态上过一个貌似正统的学校之外,创作道路跟「正统」「科班」这些字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主攻」过西方绘画,(当时满世界都在搞「伤痕」,说他们主攻西方绘画未免也太看得起那代人了)。另外,叶永青在带本科生时候,对古典范式的写实基本功要求非常严苛几近变态,结课作业打分也严得变态(至少跟同是光头的曹敬平 何多苓甚至张晓刚相比是这样),这足以说明他对艺术的态度是足够严肃不忽悠的。如果非要说他跟那些同样「荒谬」的当代艺术家有什么不同的话,叶的哲学素养要高些。关于此作品。其实不瞒你说,我看它的第一眼也觉得这货是只红薯,似乎还当着王林(叶的老师)的面就「它更像红薯还是萝卜」这一问题跟师兄争论了很久。不过,后来看了原作,我们都选择了闭嘴。首先不得不承认,把一张巴掌大的的草图誊到一面墙般大小的布上是项技术活,还是用眉笔。记得他当时是打了网格的(坐标纸这种东西出现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一点都不意外)图案中每一个纹理笔触都被细致的描绘了出来。曾经有人劝他把这种誊抄的工作交给学生做,自己专注灵感的表达就好了,就好像国外版画家会把印画的体力活交给助手,并不影响作品的价值一样。但叶真的是一描就是一年。当然,其实这也不能证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没有意义」和「拒绝解释」。杜尚的小便池、安迪沃霍的印刷品,当初都因为难以解读而备受质疑,无论它们后面多牛逼。想起大学里最颠覆我观念的一句话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画呢?」其实想想也简单,摄影出现了这么多年,绘画之所以还没有消亡,就是因为它可以创造出能感知到却看不到摸不着甚至用语言表达不出的东西,不需要解释出什么所谓的意义,就是激发人的情感,喜悦、愤怒或者恶心,出钱买画的人有可能是买家和作品产生什么了某种共鸣。关于叶永青。他经历过的那个年代,对于复杂和浮夸有自己的体会,因而有种反叛的意味在里面(因时代所限,本人对这些东西很难理解透彻,见谅)。不过比起解读这些「似是而非的作品,这个人倒是挺有意思。比如他讲述,「当年跟同寝室同为loser的张晓刚互相勉励,每天画一幅风景,最后一个日本留学僧买走了各自的一幅画,张晓刚说这样真好他终于不至于身无分文地结婚了」 的时候,真想哭(当时的售价是每人200元,再想想现在两人的身价,不禁感慨基友时代的美好)。还有听他讲当年在伦敦,为了生计不得不跟有洁癖又是素食主义者的女房东同居,面临巨大的文化差异的折磨的时候,又让人觉得即使是作为荒诞的生活拷贝,这些作品也绝非偶然(「我用特别认真的方法对待那种本来不值得那么认真对待的对象的时候,就有了荒诞感」——by叶永青)。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艺术家的积累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的作品价值,毕加索如果一开始就就抽象,未必会有人愿意买账。关于价格。首先,必须说明,作品一旦离开艺术家本人,进入商业运作的流程里,所有的一切就都不是他能掌控的了,拍卖起价也不是艺术家哄抬的,而是些是画廊的事,而偏偏当代艺术本来就因「概念性」、「实验性」,或者极端依赖于个人体验(上文说了),根本无法进行价值判断,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你无法说出它值多少钱,全看买家出多少钱。因此没必要肤浅的只见那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再者,二三十万 一、点、都、不、贵、啊!!一点都没有因为买家是盖茨或者志玲姐姐就欺客啊~!!比起方力钧背后有一个文化公司支撑,动辄就几百个集装箱的阵势,叶永青连出版画册甚至办展的钱都是自己出的好么。「在80后90后的人眼里,艺术是能挣钱的东西。他们学会跟经纪人打交道,每个人心里装着个小账本,计算着发财的时间表。」这话是叶永青眼中的悲哀。---------------最后提供几个例子,感兴趣的话不妨了解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1.John Cage的《4′33″》——ambient的鼻祖,就是在钢琴前坐着来观察观众的反应;2.Marina Abramovic 的行为艺术,探索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和极限;3.Cy Twombly的作品;4.(这幅画被比尔盖茨买了。嗯。)
※以上全部转自『为何很多看起来很怪的「抽象」画,或一些照片都能卖出天价?』[1] 题下评论[1]
业余产品经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永青伤痕画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