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是蒙古族吗是谁建立的?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设计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设计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和经济史内容。教材通过三目内容来完成,第一目着重介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第二目主要讲述元朝的统一,包括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及行省制度的确立等内容。第三目呈现的是元朝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节课。在教材中,本课知识承载量大,从蒙古兴起一直讲到元朝的政治、经济及民族融和的发展情况,是“特立独行”的一课,是编写的妙笔。
1、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现状。学史兴趣较浓,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合作学习能力较强。
2、分析学生现存的学习问题。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缺乏对必要历史知识的积累,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3、分析学生目前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希望通过声、图、文等多种形式了解历史,得到启示;希望通过课堂讨论、合作交流,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期达到“以史为鉴”。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2)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4)通过学习成吉思汗等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收集与本课相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中互相交流,同时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地图、播放人物介绍录音等,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3)结合探究讨论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及运用文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从他的身上明白有些道理,培养坚强的意志。(2)学习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高尚的气节的英雄精神。(3)通过了解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所起到的作用,中外交往频繁的主要史实,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播放音像资料、展示图片、地图等方式突破)。
[难点] “行省制度”,此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讲述时结合《元朝疆域》图讲明:行省制度施行的目的、内容和作用,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开展合作学习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自主探究。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电脑或书本查阅资料,收集与本课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各小组整理相关资料、知识,在课堂上展示,进行讨论。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内容。然后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讲述:(学生回答后)其实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蒙古族古代的历史。请先欣赏几幅蒙古族的图片。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问:(1)毛主席曾称哪一位历史人物是“一代天骄”?
(2)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历史功绩?
(3)蒙古政权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讨论]:成吉思汗的童年都经历什么样的磨难?这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对你有什么启示?
简评:对有见地的发言,给予表扬、鼓励.
小结:成吉思汗的最大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过渡]: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其孙子忽必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封建专政,建立了元朝。那么,忽必烈在位时期有哪些行为?这些行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 元朝的建立
2、&&&&&&&&&&&&& 天祥的抗元斗争
[引导讨论](结合教材P68“动脑筋”):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有人说,他太傻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什么不退一步再说?何况忽必烈很赏识他的才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情况可以课下以开辩论会的形式进行)
简评:对大胆发言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必要的肯定与鼓励,提醒其注意语言的概括性、条理性。
3、&&&&&&&&&&&&& 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
问:(1)忽必烈在位时期对元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 (2)元朝的对外交往频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行省制度
引导思考:元朝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其内容是什么样的?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结: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本目小结: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对蒙古族的发展也作出积极的贡献,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很有建树,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过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对民族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元朝就促进、加强了民族融合。那么,元朝的民族融合到底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呢?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思考:(1)元朝的民族融合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发展?(2)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3)元朝的民族融合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引导思考与讨论]: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2)学习了本课后有何启示?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值得你思考?
简评:思维活跃,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回顾相关内容,回答问题(契丹―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
&仔细欣赏图片及阅读课本导入框内容,感受、思考。
&A:迅速阅读教材该目下正文、小字内容,寻找相关信息,做必要的批注。B:交流、总结、发言。С:参与教材“动脑筋”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认识蒙古政权建立的作用。 参考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教材提示,分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两名代表发言。
A::迅速阅读教材该目下第一自然段及小字内容,解决:(1)元朝是怎样建立的?
&&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言?等问题。
B:在老师的指导下重点了解元朝的建立及统一过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史实。
С:讲述搜集的有关文天祥的故事。
D: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A:阅读教材该目下第二段内容,批注、归纳。B:交流、发言、总结:(1)忽必烈重视农业;(2)开凿水陆交通运输;(3)商业――大都繁荣;(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A:阅读教材该目下第三段内容,批注、归纳。B:交流、发言、概括、总结。
&A:阅读教材本目内容, 结合自己的认识,比较、交流、概括。 B:选派学生代表总结发言。С:学生之间自评、互评。D:参与教材P70“动脑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可在课下进行)
&按四小组分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实施课前策划,展开交流、讨论。
&展示幻灯片1、2: 蒙古族的服饰、生活习俗等图片。
&展示幻灯片3、4: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问题(1)、(2)、(3)。教材P67“动脑筋”
&展示幻灯片5:《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
&播放介绍成吉思汗生平事迹的录音。
&播放文天祥抗元斗争经过的录音介绍。
&展示幻灯片6: 教材P68“动脑筋”。&&&&& 展示幻灯片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
&展示幻灯片9、10: 问题及总结。
展示幻灯片11: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
展示幻灯片12:《元朝的疆域》图。
播放介绍行省制度的录音。
&播放介绍忽必烈生平事迹的录音。
&展示幻灯片13:元朝民族融合图片。 展示幻灯片14:元朝民族融合的四大表现及历史意义。
&展示幻灯片15:[思考与讨论]
&为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提问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培养学生逐步通过图、文、声等解决相关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从他的身上明白有些道理,培养坚强的意志。
&通过学习文天祥等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提问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地图、播放录音,用声、图、文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1、对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给予肯定,对课堂中发言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可建议其课下以书面形式呈报自己的观点,其后可向班级、学校推荐。
2、[老师总结、拓展]: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认识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成吉思汗的史实让我们懂得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道理,从而要努力学习,同时培养坚强意志。从文天祥身上我们又领略了一个坚持信仰,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的气概。这都将使我们获益匪浅。学习历史不但要了解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要的是从历史当中汲取养分,这样才能真正有提高、有收获。
3、&&&&&&&&&&&&& [作业]①课后习题。②将课堂中展示的学习成果,形成文字并编写历史小报。③继续探究性讨论会。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社会经济发展
↑蒙古的兴起―→ 统一蒙古―→统一全国―→民族融合
&&&&&&&&&&&&&&&&&&&&&&&&&&&&&&&&&&&&&&&&&&&&&
&&&&&&&&&&&&&&&&&&&&&&&&&&& 行省制度&&&&&&&&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也提高了,气氛活跃,使课堂效果焕然一新。设问激疑,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来评价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个性得以培养,还能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大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大胆放手,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参与者、发展者,师生平等,使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值得提出的是,课前搜集、整理资料需要老师作出认真的指导、引导;学生讨论、辩论需要做好充分准备,需要有效的组织、时间的控制。否则,本课在课堂中开放与高效可能难两不误,会导致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发生矛盾。另外,其中有些[小结]可放手由学生来进行。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一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更大的进步。
&&&&&&&&&&&&&&&&&&&&&&&&
学生自主活动&
教学流程图
蒙古族服饰、生活习俗等图片
忽必烈像、录音
文天祥像、录音、诗文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
回顾,思考,解答
读教材,感受,思考
参与P67动脑筋、讨论、发言
读教材、聆听、思考、寻找相关信息参与P68“动脑筋”
读教材、地图、思考、总结、发言
回顾旧知识,提问,导入新课
展示第一目标题,提问引导
简评,小结,过渡
展示第二目1、2、3、4小课题,设问激趣
讲解,小结,过渡
展示第三目、提问、引导思考
成吉思汗像、录音
元朝疆域图、
交流、归纳、解答
元朝各民族融合图片&&&&&&&&&&&&&&&&&&&&&&&&&&&&&&&&&&&&&&&&&
分组展开交流、讨论
简评,过渡,引导思考
组织探究活动
简评,总结,拓展,板书
参与P69“动脑筋”、讨论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当前位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继而,忽必烈又建立元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很有建树,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行省制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此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讲述时应结合《元朝疆域》图讲明以下几点:施行行省制度的目的,行省制度的内容,行省制度的作用,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民族融合”是本课又一重点。应使学生明确三点:第一,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 、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第三,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时教师可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教师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
  2.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应突出成吉思汗这个人物。通过讲述铁木真童年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铁木真的坚强和机敏留下深刻印象。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以加强感性印象。强调蒙古政权的建立,是成吉思汗最大功绩。讲蒙古政权建立的作用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动脑筋”中所引用的《蒙古秘史》中的一首诗:“没有逃避地方……”以突出蒙古政权建立的作用。
  3.关于元朝的建立,过程应从简。为使学生条理清晰,提高课堂效率,也可借助于地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述元朝的建立及统一过程,并注意突出两件大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灭南宋。关于文天祥抗元,可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或讲述文天祥抗元故事,学习他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可酌情介绍《过零丁洋》及《正气歌》。
  4.元朝的社会经济和对外交往,应从农业、水陆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大都、中外往来等几方面讲述。讲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措施之前,可先简述一下蒙古贵族对农业的破坏,以突出元世祖对农业的重视。讲述交通运输业,一定要结合地图,并注意“会通河”与“通惠河”不要混淆。讲明元朝商业的繁荣,可以元大都为例,并强调它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来自亚洲、东欧、非洲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以引出当时中外往来频繁的景象。关于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有关的故事和材料。
  5.讲述行省制度之前,应先挂出或打出课件《元朝疆域》图,并将元朝的疆域与汉、唐版图进行对比,强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这即是行省制度施行的目的。行省制的内容介绍,应力求简捷。因为它涉及元朝的整套统治机构,较为复杂,是学生掌握的难点。介绍可分为:①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可指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的范围);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④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关于行省制度的作用,应指出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6.关于民族融合的讲述,应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所引用的元末诗歌,以加深印象。最后强调民族融合的作用。
  7.全课讲完小结时,可提问学生:“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教师再总结强调元朝的历史地位。  
  三、学法指导
  1.本课在全册教科书中属于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则侧重于讲民族关系的发展。除文化外,元朝部分只占一课书,所以内容繁多,从蒙古兴起一直讲到元朝的政治、经济及民族融合的发展情况。全课只设两大子目,一是“一代天骄”统一蒙古,二是忽必烈建立元朝,学习时可把重点放在第二子目。
  2.理清基本线索,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帮助我们认识元朝的整体面貌。
  3学习时注意提取知识点,本课涉及三个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大事。
  三个年代:1206年  1271年  1276年
  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  忽必烈  文天祥
  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  行省制度的建立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下面是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结合课文想想,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这段记载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
  3.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对于这两种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答案可不固定。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1.故事会:搜集有关文天祥的故事,在班级小组里交流。有条件的地区,还可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小组,一同去寻访有关文天祥的历史遗迹。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2.看图分析:右面的图画,反映了蒙古官员的生活。仔细看看,他们同汉族官员生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蒙古官员同汉族官员一样,都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他们饮酒作乐时,都由许多仆人侍候,仆人为主人把盏敬酒,并击鼓吹奏为之助兴。
  3.议一议:说说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当今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件事吗?课后不妨查一查南水北调东线的走向。
  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弯取直,抵达大都。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刘卫民)
  参考资料
  蒙古族
  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代,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约当今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室韦人归附于唐。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今土剌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和迭儿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他们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有的还在森林里从事狩猎,有的则在草原上从事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高原的各个部落,这些部落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共同体,“蒙古”也就成了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的贵族家庭。少时父也速该被仇人毒死,部属离散,他随寡母度日,屡遭艰险。后来投奔克烈部首领王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大约在金大定()末年建立宫帐,称汗。后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遭到失败。金承安元年(1196年),与王罕联兵助金击败塔塔儿部,不久又随王罕与乃蛮部作战,势力渐盛。金泰和元年(1201年)、二年,复与王罕联兵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的联军,实力骤增。泰和三年,遭王罕袭击。不久恢复实力,奇袭王罕牙帐,灭克烈部。翌年夏,率军攻灭乃蛮部。此后,他击溃蔑儿乞部,其他部落纷纷降附,统一了蒙古高原。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大聚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成吉思汗即位后,在整个蒙古高原普遍实行千户制,建立军事行政制度,并开始使用蒙古文字,确立了蒙古国的规模。
  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开始向南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他三次进攻西夏,迫使西夏降服。又大举攻金,迫使金朝遣使求和。与此同时,他还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占领了中亚细亚直到欧洲东部和今伊朗北部,建立起一个以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为中心的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并把这些地区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封给长子术赤;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封给次子察哈台;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的乃蛮旧地封给第三子窝阔台。即位的第21年(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进攻西夏,翌年在清水镇(今甘肃清水)病死。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1218年到1223年,由成吉思汗统率的第一次西征,攻占新疆以西中亚的许多地方,一直打到波斯和印度西北部。1236年到1241年,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统率的第二次西征,攻占斡罗斯(俄罗斯),前锋直逼维也纳,到达多瑙河流域。1253年到1258年,由成吉思汗另一孙子旭烈兀和拔都统率的第三次西征,攻占了波斯、两河流域直到地中海东岸的许多地方。兵锋直达马扎尔(今匈牙利)、孛烈尔(今波兰)地区。  
  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不久,即对西夏发动战争。1205年、1207年和1209年,蒙古军三次进攻西夏。1209年后,西夏向金求援。金认为“敌人相攻,吾国之福”,拒绝支援。西夏被迫向蒙古纳贡求降。后来,西夏和金经常进行战争,消耗了力量。1226年,蒙古借口西夏不出兵帮助攻打西域,又派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主投降被杀,西夏灭亡。
  蒙古政权建立以后,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对金发动了战争。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兵攻金。三年之间,攻破九十余郡。金统治者被迫把都城从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并向蒙古求和。1214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带兵南下,攻破中都,大掠汴京近畿而还。此后,蒙古军主力转向西征,金得到二十余年的苟延时间。窝阔台继承汗位,继续对金战争。蒙古贵族在战争中大肆掠夺和屠杀,所过之地,“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原人民顽强抵抗蒙古军。蒙古贵族长期不能达到灭亡金朝的目的。窝阔台汗改而采取“联宋攻金”的策略,与南宋结成同盟,约定灭金以后黄河以南的地方归南宋。蒙古军假道南宋,绕过金的军事重镇潼关,于1233年攻下开封,迫使金哀宗出走蔡州(今河南汝南)。1234年,南宋军与蒙古军联合攻占蔡州,金朝灭亡。  
  元的统一过程
  1234年金朝覆灭后,南宋军依照与蒙古的约定,北上收复开封和洛阳。但是蒙古贵族背弃盟约,用武力阻止宋军收还河南诸地,于是蒙古同南宋的战争开始了。此后四十多年,蒙古军连续攻击南宋。1251年,蒙哥继承窝阔台的汗位,又大举攻宋。由于四川宋军防守严密,蒙哥汗采取绕道吐蕃,攻取大理,然后南北合兵进攻南宋的战略。1253年,蒙古军攻入云南。1256年,大理国八府四郡悉皆降附。1258年,蒙哥汗再次出动三路大军进攻南宋。他自率主力进攻四川,将近一年才进到合州(今四川合川东)城下。合州军民坚守9个月,蒙哥汗重伤致死,蒙哥军被迫北撤。1272年,忽必烈再次对南宋发动进攻。元军集中兵力围攻长江中游重镇襄阳、樊城。襄、樊军民英勇抵抗。由于南宋朝廷以宰相贾似道为首的投降派不予支援,最后城破失陷。元军由水陆两路东下,于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皇太后带领小皇帝赵显投降,南宋灭亡。但是,抗战派将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先后拥立赵、赵做皇帝,继续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抗击元军。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1279年,元军进攻南宋最后一个根据地山,陆秀夫背负赵投海而死。元朝统一了中国。  
  忽必烈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1253年,率蒙古军进攻云南,次年灭掉大理。1259年,在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得到蒙哥汗死讯,决策北还。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称汗,联合留居漠北和中亚的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各系贵族和他对抗,双方展开四年的争夺汗位的战争。1264年,他取得全胜,迁都燕京(后称大都,即今北京)。1271年,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年在位)。随后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于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又曾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在位期间,他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注意农业生产,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曾任刑部郎官、知赣州等职。1275年闻元军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次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遂遭扣留。后于镇江脱险,逃亡到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州与张世杰、陆秀夫会合。1277年,他带兵进入江西,收复许多州县。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押解经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云:“辛苦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科举中第后,便开始了艰辛生涯),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惶恐滩,文天祥抗战时经过的一处地名)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劝降坚持抗战的宋将张世杰,他坚决拒绝,书写此诗作为回答。第二年被送往大都,屡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在狱中,又写了《正气歌》诗,诗云:“是气(指正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决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日)在柴市从容就义。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元世祖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即位之初,即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元朝统一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1)在中央设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同上)。地方设劝农司,并立迁转法,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课官吏五事中为首的两项标准。(2)多次下诏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并派官清理被侵占为牧场的民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3)招集流民,鼓励垦荒,规定流民复业免税一年,第二年减半征税;垦荒成熟的土地,“限五年验地科差”(《元典章?荒闲田地给还招收逃户》)。(4)组织军民屯田。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已开始实行屯田,全国统一后,“内而各卫,外而各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元史?兵志》)。到至大()时,全国已屯田一百二十余所(《元史?武宗纪》)。屯田面积达十七万五千多顷。(5)减免租税。占领江南地区后下令免去南宋的苛捐杂税一百多项。(6)兴修水利。在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元史?河渠志》)。凿通大运河,是元代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此外,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由于黄河入淮河出海,经常引起淮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元世祖在各地征调人力物力,修治了黄河,使黄淮下游免除了水患。
  推广棉花种植
  入元以后,棉花的种植得到推广。元初,元世祖曾命人组织编写了一部《农桑辑要》,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农桑辑要》说:“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遂即已试之效,令所在种之。”书中还列有专节,介绍木棉的栽种方法,以期在全国普遍推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立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10万匹,至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罢除。元贞二年(1296年)又规定江南的夏税可用木棉布绢丝绵等物输纳。可见元初之时,江南地区已普遍种植木棉。后来,木棉的种植逐渐向北方推广,马祖常的《淮南田歌》云:“江东木棉树,移向淮南去。”(《石田集》卷5)王桢的《农书》也说:“诸种艺制作之法,北来。”(《农书》卷21,《农器图谱》17,《木棉序》)  
  元世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
  元朝初年的漕运基本上是利用隋炀帝时所开凿的那条南北大运河。它由杭州至镇江,过江北上入淮,西逆黄河到中滦(今河南封丘南),然后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淇县东南),入御河(今卫河),经直沽(今天津)转入白河,达通州(今北京通州),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路线,不仅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建闸门31道,计役人工二百五十多万工。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又从郭守敬建议,役使一万九千多名兵士、五百四十多名工匠、三百多名水手、一百七十多名“没官囚奴”,共用二百八十多万工,开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全长一百六十多里。这样,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  
  元代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元代的海运路线前后开辟过三条。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条是1282年(至元十九年)由朱清、张开辟的,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北经崇明州入海,沿着海岸线航行,最后到达直沽。由于傍山依,沿途多浅沙,曲折危险,航程长达13 350里,航期需要两个多月。另一条是至元三十年(1293年)由海运千户殷明略开辟的,从刘家港入海,至三沙、崇明后入黑水洋,在深水中越过东海(今黄海),再绕山东半岛尖端进入渤海湾。由于航道便捷,“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顺风十天便可走完全程。据记载,1282年朱清、张首次开辟海运航线,就造平底海船60艘,运粮四万六千余石,于次年抵达京师。此后,海运粮食的数量不断上升,天历二年(1329年)更高达522 163石。  
  大都,又称汗八里(突厥语,意为汗城)。本为金中都,1215年被成吉思汗攻破,改用燕京旧名。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至元九年,被元世祖定为首都,称为大都。由于历经战乱,城池残破,元世祖令其谋臣刘秉忠规划设计,另建新城。自至元四年(1267年)开工兴建,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原先的金中都城址位于今北京城西南部莲花池以东(从战国时代的燕都蓟城起,这个城址始终未变),因为城内的宫殿已惨遭破坏,只有城外金朝的离宫──大宁宫尚保存完好,元大都的新城便以它为中心,建在旧城东北的高梁河水系上面。城周28 600米,南北略长,呈长方形,有11座城门,“人烟百万”(权衡《庚申外史》)。城市布局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的格式,有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钟、鼓楼耸立在市中心。皇城在城南的中部,环绕太液池形成三组建筑。在太液池东岸,是属于皇帝的一组宫殿,叫做“大内”,即现今紫禁城的前身;西岸有南北两组宫殿,南面是太子居住的隆福宫,北面为皇太后居住的兴圣宫。宫殿建筑既保留汉族宫殿的传统风格,也吸收许多兄弟民族和外国的建筑技巧,非常雄伟壮丽。这些庄严雄伟的宫殿建筑群,和太液池妩媚多姿的水上景色紧密结合,呈现出人工美与自然美交相辉映的奇妙效果。市场分布在城市的北部,主要集中在三处,一处叫羊角市(今北京西四附近),一处叫旧枢密院角市(今北京东四西南),还有一处叫斜街市,处在积水潭的北岸。积水潭是当时新开通的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水运便利,所以斜街市一带商业荟萃,是全城商业最繁荣的地方。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商业中心。世界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其壮丽富庶闻名于当时整个世界,马可?波罗曾无限赞叹地描述大都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他了!”  
  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意大利威尼斯人,出身于商人贵族家庭。他父亲尼柯罗?波罗与叔父马菲奥?波罗都是威尼斯的巨商。他们来华经商时,曾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罗马教廷。1271年(至元八年),当他们来华向元廷复命时,马可?波罗与之同行。波罗三人从地中海东岸的阿迦城出发,沿古丝绸之路东行,穿过叙利亚和两河流域、伊朗全境、中亚沙漠地带,翻过帕米尔高原,跋山涉水,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的欢迎。大约从1275年至1292年17年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一直在中国居住。马可?波罗除在京城大都供职外,还奉皇帝之命巡视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江浙等省或出使外国,他自称曾治理过扬州3年。他的足迹遍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和生产情况。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波罗父子三人由海路乘船回到意大利。第二年,马可?波罗参加威尼斯舰队作战,兵败被俘,被拘留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一位名叫鲁思蒂谦的文章能手,由后者用法文记录下来,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或称《东方闻见录》)。1298年,马可?波罗获释回家,后来成为巨商。
  马可?波罗是第一个广泛游历东方各国而又留下一部名著的欧洲人。他的《马可?波罗行纪》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极大。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马可?波罗东来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二部分记载元朝初年的政事,描述北京、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名城的概况,盛赞中国物产丰富,文教昌明,有驿站制度和常平仓制度。第三部分描述中国邻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四部分讲成吉思汗以后蒙古诸汗国和俄罗斯的概况。尽管如此,马可?波罗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不深入的。他在书中竟没有提到中国的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提到中国的印刷术。不过,他提到当时中国已在使用纸币,并且用一种“黑石头”做燃料,那就是煤炭,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用煤。  
  行中书省
  省,原是中枢机构的名称。行省为中枢机构派驻地方的机构。北朝的东魏曾设过行台省,但不常置。以后隋、唐遇有重大军事行动,也曾在地方临时设置行台省,作为中央军事指挥机构的派出机构,军事行动结束后即行废除。金朝初年,因首都设在东北,难以对燕云及黄河南北广大地域进行有效管辖,也曾设置行尚书省,后来统治稳定后又复废除。金末宣、哀两帝,为防御蒙古、南宋、西夏的进攻,也设过行尚书省多处。元朝初年,仿照金朝在中央设尚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尚书省作为其派出机构,设官与尚书省略同。后来,尚书省改为中书省,行尚书省也改为行中书省,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元成宗大德年间(),全国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直属中书省之外,共划分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这11个行省是:1.岭北,统辖漠南、漠北地方,治所在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2.辽阳,统辖东北一带,治所在辽阳;3.河南,统辖河南、湖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治所在开封;4.陕西,统辖陕西、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治所在奉元路(今陕西西安);5.四川,统辖四川大部、湖南西北部、贵州北部,治所在成都;6.甘肃,统辖甘肃大部分,治所在甘州路(今甘肃张掖);7.云南,统辖云南一带,治所在中庆路(今云南昆明);8.江浙(后曾分出福建行省),统辖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治所在杭州;9.江西,统辖江西、广东,治所在龙兴路(今江西南昌);10.湖广,统辖湖北、广西、湖南、贵州一带,治所在武昌。此外,还有“征东行省”,统辖朝鲜半岛一带。不过,征东行省同其他行省有所不同,其行政首脑由高丽国王兼任,属官由高丽国王选择,治理亦从其俗,实际是个徒有虚名的行省。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  
  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1234年,蒙古灭金,窝阔台汗命其次子阔端攻取南宋四川。第二年,阔端率军破秦(今甘肃天水)、巩(今甘肃陇西)等州,金的熙河节度使(治临洮)、蕃部首领赵昌阿哥等降,被授为叠州(今甘肃迭部)安抚使,使“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元史?赵阿哥潘传》)。1244年,阔端又派将领多达进入乌思藏。1247年,掌握吐蕃地方实权的喇嘛教(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萨斯迦班智衮噶坚藏在凉州与阔端达成协议,表示接受蒙古大汗规定的各项制度,归附于蒙古。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先后设置了管辖藏族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皆为秩从一品的高级官署。在藏族地区则设立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今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北一部分地区(藏文文献称为“脱思麻”),设立“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在今四川西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及迤西至昌都地区,包括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内(藏文文献称为“思总”或“甘思”),设立“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今西藏自治区,设立“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下,还分设若干宣抚、安抚、招讨等司以及元帅府、总管府、万户府和千户所等。所有这些地方机构,乌思藏的首要官员一般由当地僧俗封建主担任,但须经过元朝政府的任命;脱思麻、甘思地区的宣慰、宣抚、安抚使等官,常由元政府直接派遣。各级官员,都必须遵守元朝法令,并接受考核。与此同时,忽必烈还在乌思藏和其他藏族地区调查户口,确定贡赋,建立驿站,推行乌拉制度(主要是提供驿站的供应和服役),并屯驻蒙古军队。这样,西藏就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 学术动态
  回族的开始形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大约从7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逐渐定居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地,被称为“蕃客”。13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期间,又有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散居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是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由于通婚和经济文化联系,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经过长期的融合和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形,入明以后逐渐形成为回回民族。  
  对元代历史地位的不同评价
  建国初期,一些学者承袭传统的史学观点,把元代说成黑暗的时代。后来,这种说法遭到摒弃。许多学者指出,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元朝的大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第二,大统一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三,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上,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第四,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此外,它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但是,对由蒙古统治者所实行的各种制度和元代经济的发展状况,学术界的看法则不尽一致。一种观点认为,有元一代,各种制度大抵是损益唐宋以来的旧制而成,同时也采用了不少其他民族特有的制度,从而加强了民族压迫的色彩。至于经济,总的来说,元朝耕地面积有所扩大,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北宋、南宋不能相比的;棉花的种植普及了, 这在穿衣问题上是个很大的改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元朝的政治制度是蒙古与金朝制度的拼凑。从严格意义上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因此,蒙古统治者在政治社会领域中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并对后代产生重大的影响。至于经济的发展,从两宋到明末形成明显的马鞍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由一座三个蒙古包式的大殿组成。建筑面积一千五百多平方米。中间正殿是纪念堂,高24米。金黄色的琉璃宝顶下面是半球形殿顶,顶上铺盖着黄色和蓝色琉璃瓦,并砌出浑厚典雅的云头花纹。大殿下部是八角形,周身呈米黄色。双层飞檐间是玫瑰红的花格小窗。飞檐下,悬挂着用蒙文、汉文写成的“成吉思汗陵”金字匾。东西两座配殿稍矮些。这三座穹庐式的大殿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显得格外雄伟、壮丽。殿堂内立有8根红色柱子,殿堂正中5米高的成吉思汗彩色塑像,神态威严。像前供桌上摆着的马刀,相传是成吉思汗用过的。殿内四壁雕饰着大型彩色壁画,生动反映了成吉思汗的战争生活。纪念堂后面有寝宫,供奉着成吉思汗和他夫人的灵柩,灵柩内放置的是象征性纪念物。配殿内有成吉思汗的儿子、儿媳的灵柩及成吉思汗用过的长矛和各种宝刀、马鞍子等。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画像选自紫禁城南薰殿《元代帝像册》,画像纵58.3厘米,横40.8厘米。成吉思汗头戴外白内黑的貂皮暖帽,身穿浅米色圆领毛绒衫。额前露出的头发向左右分开,连鬓胡须。耳后垂着用发辫作成的鬟。  
  蒙古帐幕车
  “蒙古帐幕车”描绘了蒙古族的游牧生活。画面上有一辆用几十头牛拖拽的大车,车上载有一巨大的帐幕。帐幕开有小门,门前有护卫的兵士。帐幕车后,还有一人骑着骆驼,拖拽着一个小车。小车里可能装有帐幕主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帐幕车旁,还有骑马的卫兵,他手执武器,保卫着帐幕车及主人的安全。  
  元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选自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画面描绘的是元世祖携同臣僚出外狩猎时的情景。画中的元世祖,身穿白色毛皮小袖袍袄。这件袍袄大概是用极珍贵的银鼠皮制成的,衣服的领子、袖口都镶着紫貂皮边。元世祖头戴白色金答子暖帽。这种服饰是沿袭汉族服制的一种款式。由于元朝的蒙古族地处寒冷的北方,所以无论地位贵贱,冬季的服饰都是皮毛制品。  
  元朝蒙古官僚和仆从
  此图选自元至顺刻本《事林广记》插图前集十一卷,表现的是蒙古官僚的一些生活情景。在考究的大厅内,两位蒙古族官吏头戴四方瓦楞帽(其中左边官吏的帽子让后边仆从拿着),身穿交领长袍,坐在栲栳圈交椅上。官吏四周有仆从为主人敬酒把盏。大厅前部中间,摆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摆放香炉、花瓶。几个仆从正在击鼓吹奏,为主人饮酒助兴。整个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元朝蒙古贵族的豪华生活及仆从地位的低下。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