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飞和毛人凤的后代比做什么动物

《红岩》是怎样写成的? 神来之笔构思“许云峰”
时间: 14:26   来源:天津日报
  1978年,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修改自己的小说《园丁》,恰逢《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另一位作者罗广斌已经去世)正在那里修订《红岩》的再版稿。他是我早已仰慕的著名作家,想不到竟有缘能与他同在一个出版社改稿。我最想知道的就是《红岩》是怎样写成的?
  说起《红岩》的写作历程,杨益言对中青社充满了感激之情。2009年,当年负责《红岩》编辑出版工作的王维玲出版了他的力著《岁月传真――我和当代作家》,其中也有关于罗广斌、杨益言写作《红岩》的情况,读过此书就更清楚了《红岩》的诞生历程。
  长寿湖之夜
  1958年10月,时任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朱语今,带着年仅26岁的文学编辑王维玲赴四川、云南考察共青团工作,同时也给文学编辑室组织稿件。在四川省省会成都,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沙汀向他们推荐了反映中美合作所狱中斗争的长篇线索,作者是罗广斌、刘德彰、杨益言。朱语今和王维玲随即赶到重庆文联,拿到了这部作品的油印稿。王维玲连夜审读完,朱语今让他谈意见。王维玲说,严格地讲,这还不能算是草稿,只是一些素材,全是真人真事的叙述,每篇都是独立的,相互间没有联系,这部油印稿也没有书名,没有统一的结构,一大沓散篇。但却像刚开采出来的矿石,虽然粗糙,却是稀有的,闪光的,篇篇具有真情实感,搞好了,它能以自己真切的感受和独到的内容赢得读者。从现有的水平看是谈不到出版的。如若把这些散落的生活片段组织起来,用一条紧密相连的链条、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结构成长篇小说,将会是一部题材重大、内容少见、意义深远,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感召力的作品。这是这部油印稿最好的出路。朱语今听完很满意,果断拍板,决定约三位作者写长篇小说。
  朱语今要王维玲向三位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当时是重庆团市委办公室主任,负责接待朱、王二人),提出写长篇小说的想法。杨益言不敢答应。他说:“我们从来没写过小说,也没有这想法,这得和老罗、老刘他们商量。”当时,罗广斌和刘德彰都在市委机关的劳动基地长寿县境内的长寿湖农场劳动锻炼,他们就一同赶到那里。傍晚,他们乘着一叶小舟泛游在平静的长寿湖上,头顶着当空一轮皓月,听罗广斌讲述他们写作的经过。原来,他们都是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里的难友,当年被捕时还是学生,亲身经历了狱中的斗争生活。在狱中老同志对他们说,你们年轻,万一能活着出去,一定要把这里的斗争生活告诉后代,并纷纷把自己的斗争经历讲述给他们。他们是幸存者,总觉得有一种革命责任应该把他们所了解的一切写出来。但是谈到写长篇小说,他们还是望而却步,认为那是高不可攀的事。朱语今很动情地说:“你们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团干部,天天动员团员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你们自己就不能带头实行?你们没写过小说,为什么就不能学着写?就不敢写?你们写小说,目的很明确,不为名,不为利,为了教育青年一代,为了完成烈士的嘱托,完成一个幸存者、一个革命者应尽的义务,把笔拿起来,不要犹豫了,写吧,一定要把书写好!”这似乎是团中央的领导对三个地方团干部下达的任务。就在这个难忘的长寿湖之夜,三个作者接受了写小说的任务。
  朱语今和王维玲从长寿湖回到重庆市,向分管团的工作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肖泽宽作了汇报,肖泽宽立即向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书记李唐彬汇报,经过三位常委的认真研究,决定由罗广斌、杨益言两人完成长篇小说的创作任务(刘德彰没有被通过),并指定由肖泽宽代表市委负责组织领导这项工作。
  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肖泽宽首先要组织部把罗广斌(团市委统战部部长)、杨益言从工作岗位上抽出来,让他们脱产,集中精力专心写作,并亲自和罗、杨谈话,表明市委对他们的支持和希望。紧接着,在他的提议下,经市委批准,罗、杨可以到公安部门查看有关敌特档案、提审在押的敌特分子,使罗、杨了解敌特内部情况,包括特务与特务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际矛盾,这为他们后来成功塑造徐鹏飞、毛人凤、严醉、沈养斋等高层军统特务形象,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罗广斌、杨益言开始动笔时,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提出这部书的思想内容是“表彰先烈、揭露敌人”8个字。1959年初稿写出,排印50本征求意见,拟名为《锢禁的世界》,任白戈读完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的精神状态要翻身!”为此,肖泽宽召开了三次座谈会,既邀请文学界的朋友,也邀请地下党老同志参加,各种意见都有,两位作者不知如何决断,思想上压力很大。肖泽宽在听取了各方人士的意见后,深深感到能否成功地塑造好许云峰、江姐等一批共产党员形象,是这本书成败的关键。而罗、杨坐牢时,只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要求他们深刻理解、生动刻画、塑造好一批共产党员形象确有难度。但肖泽宽对罗、杨始终抱有信心,针对初稿中存在的问题,肖泽宽对他们说:“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确实非常黑暗,非常残暴,所以人们才说它是座人间魔窟。但就是在这里,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气节和情操,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你们写小说不能停留在写一个、抓一个、死一个,要通过烈士的事迹,写出烈士的精神和本质,你们是在写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座谈会上有人建议他们集中写狱中斗争,可以不写狱外的地下党活动。罗、杨拿不定主意。肖泽宽说:“狱中斗争和狱外斗争是分不开的,是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听了不少意见,不要灰心,不能打退堂鼓,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五年,为党争气,为死难烈士争气,一定要把小说写好。”肖泽宽不仅在思想上不断地鼓励、帮助两位作者,在生活上也很关心他们。《红岩》出版时第一版稿费6000元,扣除罗、杨因生活和写作需要预支的4000元,还有2000元。罗、杨决定交党费,肖泽宽真诚地说:“你们熬灯守夜苦干了好几年,现在又是困难时期,这钱就不要交党费了,拿回去,补助一下生活,照顾一下孩子吧。”两位作者商量了一下,各自留下400元,剩下的1200元还是直接汇入了党费的账号。
  在写作上,肖泽宽则建议他们拜沙汀为师,请专家来指导。
  老作家沙汀功不可没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沙汀是位创作经验丰富、文学修养深厚的老作家。他在成都读到了《红岩》的“征求意见本”后,受重庆市委邀请,专程从成都来到重庆长寿县长寿湖农场,和罗广斌、杨益言一起生活、研究了好几天。他对“征求意见本”给予热情的鼓励,然后指出小说写得过于沉闷和压抑。怎样理解市委书记说的“小说的精神状态要翻身”这句话呢?他说,你们要以胜利者的姿态眉飞色舞地写这段生活,不要还像关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里那样戴着手铐、脚镣写狱中的斗争。要打开眼界,从狱内到狱外,从城市到农村,要看看当时全国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蒋家王朝即将覆灭的大形势,不能只写狱中这个小圈圈、小天地,要从牢笼里跳出来。沙汀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感觉到,对罗广斌和杨益言来说,“中美合作所”这段狱中生活在他们头脑中印象太深刻了,烈士们留下的最后形象在他们心目中太神圣了,要想让他们从这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中挣脱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写小说不是写历史,小说家塑造出来的应该是经过作家长期酝酿、想象、虚构,最后从心灵深处跳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物,对小说创作来说,没有想象和虚构就没有艺术。怎样使两位作者从真人真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站在时代的最高点,更大范围地吸收充实生活素材,从整体上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呢?
  沙汀向重庆市委建议,让两位作者到北京参观学习。这个建议被采纳了。1960年6月,两位作者来到了北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王维玲负责安排他们参观学习的日程和生活。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罗、杨看到了1948年到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的总形势。他们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规模空前、瞬息万变、节节胜利的解放战争全貌,特别是毛主席那些气势非凡的电报手稿,让他们读后异常兴奋和激动,受到极大的启发。他们边参观、边思索。王维玲常常看他们在自己的书稿上改得密密麻麻,几乎辨认不出哪些是充实新增加的,哪些是要加工修改保留的。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参观学习,他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王维玲回忆说,我们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一起讨论小说下一步的修改方案,明显感觉到他们终于从禁锢的圈圈里走出来了,他们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改好小说有了充分的自信。他们开始对自己已经创作出的每个人物、每个故事,包括细节的运用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新的构思,他们开始考虑如何眉飞色舞地写黎明前发生在“中美合作所”里这场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斗。原来一稿和二稿里写了一个人,在地牢里挖开了一条通道,自己跑出来,触电网而死。新的设想是那个人变成许云峰,把为自己挖洞改为许云峰为难友挖洞,这么一改,再通过与华子良接头,就把白公馆地牢内外、狱内外的斗争连接了起来,许云峰就是在这个见不到一丝阳光、呼吸不到一点新鲜空气、与世隔绝的地牢之中,找到了自己的战斗岗位,用自己的血肉双手,给战友们挖出了一条准备越狱突围时用的通道,在完成了这个重大使命,做出了这样的贡献之后,他迎着黎明的曙光,昂首大步,壮烈牺牲。许云峰挖出了通道,自己并没有从通道逃走,而是留给难友们使用,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当作家构思出这样的情节时,那种愉悦的心情是别人无法体验到的。
  当王维玲听到这一构思时,情不自禁地击掌叫好!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现共产党人的精神和情操的呢?
  罗广斌、杨益言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红岩》的第四稿,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们将清样送交社长、总编辑边春光终审。罗、杨则带着清样回到重庆,根据肖泽宽的指示送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委党校、团市委等部门的同志审阅。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向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汇报。最后,罗、杨带着北京和重庆的意见去成都听取沙汀的意见。沙汀对这一稿很满意,他认为作品改好了,精神状态彻底翻身了,个别章节再加工一下,便可以出版了。这次,沙汀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与罗、杨二人交谈,一章一章地谈他读后的感受和意见,给了两位作者许多新的启发。
  在《红岩》创作的几个关键时刻,沙汀都起到了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
  红色经典
  虽然小说的第四稿受到好评,沙汀也说个别章节稍作加工就可以出版了。但罗广斌、杨益言在听了各方意见之后,觉得还需要再做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修改,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他们再一次来到北京,住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当时正值冬季,出版社还没有暖气,他们谢绝了公务员的服务,生火添煤、打扫卫生,一切都自己动手。责任编辑王维玲回忆说,如果说对他们有什么特殊照顾的话,就是考虑到他们习惯了吃米饭,在不超过定量的前提下,把米饭都调剂给他们,不让他们吃窝窝头。有时,夜深了,他们写累了,饿了,能在火炉上烤几片白薯吃,就很知足了。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更体现在工作上,杨益言说:“我们写得很苦,很累,很难啊!主观上想写出高水平,客观上常常力不从心。常常是第一遍写出来的东西不满意,可是第二遍写出来还不如第一遍。有时我们俩分头写同一个场面,可是写出来以后,两个人都不满意。于是便出现了畏难情绪,不敢写了,不敢改了……”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王维玲就鼓励他们说,创作中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一点儿也不奇怪。你们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有了很大进步,眼下在一些关口上过不去,也是正常现象,几乎哪一位作家在创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说:小说创作是一种韧性的劳动。这说明小说创作的艰难。你们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足,这本身就很难得,非常好!不能失去信心,要憋足这口气,爬过这道高坡!
  在度过无数个苦恼不安的日夜之后,罗广斌和杨益言终于战胜了艰难困苦,完成了《红岩》的创作任务。1961年12月,《红岩》正式出版。王维玲对两位作者说:“《红岩》不过40万字,可是从初稿到定稿,重写三次,大改两次,苦战了三个春秋。你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了三百多万字,所有帮助过你们的同志,没有不佩服你们坚韧不拔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毅力的,你们是以自己独有的生活宝藏、独到的艺术视角和艺术手法,写出了这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小说。《红岩》是用你们的信仰和生命培育出来的,在文学史上,像这样认真严肃、一改再改的作品,也是不多见的!这正是你们走向成功的所在。《红岩》会是传世之作,后人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2008年2月,在杨益言83岁生日即将到来之时,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专程去看望他,向他转达市委领导对他的问候:“《红岩》记录下我党最悲壮的一段历程,《红岩》中的英雄形象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红岩》教育了几代人,我们都是看着这部小说长大的,感谢您创作了这部《红岩》。”
  今天,我们回顾《红岩》的创作经过,或许会给文学界一种重铸文学创作优良传统的启示。 作者:王道生
  (本版题图:尚世元)
京公网安备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三藏记之一(藏酒篇)
&三藏记之一(藏酒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据说是这位伟人说过的这句话还是符合一些道理的。因为这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在每年的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就有些明白了。但传统产业,尤其是关系到人类基本需求的产品,它们在GDP中所占的排位也是难以撼动的。
古犹太人早就总结出经商发财的要诀:他们认为唯有为人的上下两个口活动需求服务的行业才是最稳当可靠的聚富生财之道。犹太人直白指出经营食.色为发财之道,在古近代中原汉人看来是不&礼&不&&&雅&不知廉耻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但作为与亚圣孟夫子对话人的告子早就指出:&& 食.色,性也&。为人的天性服务岂能不发财,不致富。孔老夫子也曾自诩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见南后时据传好象也有点挪不开脚步的样子,这样乱传说,也许是不怀好意的人干的。
美的东西是会令所有的动物动起来的动力根源之一种,包括各种各样的美食。古的远的且不说,在比尔.盖茨之前,世界首富的位置一直是经营跨国连锁店&&沃尔玛& 的那位老头,直到他去世,财富一分为七,但只要他其中的三个子女的财富相加在一块儿算的话,比氐还得让位才是。&&沃尔玛& 就是经营人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用品的。首先是食物,还包括衣.住.行。现今世界各行业最值钱的商业品牌就是&&可口可乐&& 这一饮品,前几年最高时曾评估为近800亿美元这一天文数字。今年下跌了,还排在第一位,在微软之前,还值673.9亿美元。有过这样的假设:如&&可口可乐& 在世界上所有的工厂和仓库之间遭遇火灾而化为灰烬,它的股东们也不用太着急,因为所有的银行第二天早上都将愿意贷款让它重建,它又将如洪水般重新泛滥。真是洪水啊!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和南非.博茨瓦纳合拍的电影{上帝也疯狂}讲的就是:非洲某荒凉之地的部落之民把天上飞动的东西都视为上帝;一位叫&&基& 的男人得到一罐从飞机上掉下来的&可口可乐&,此一上帝的礼物直弄得原始的部落之民起争斗,基只好把此一礼物拿着去了去了上帝所在之地--大城市,想还给上帝。一路上,又使基落得灰头土脸,笑话百出。你说,可口可乐是上帝还是魔鬼?!
还是去年吧,很多一些法国人不太同意美国人出兵伊拉克,美国人挟&911&余恨,一些媒体和一些人就鼓噪要美国人不去吃法国大餐,包括美味的法国葡萄酒,为此,法国民众也鼓吹以牙还牙,不吃麦当劳,不饮可口可乐。此事后来也许双方响应者少,也许怕闹大,也就不了了之了。
从以上事例就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基本的产业根本无法忽视,包括烟和酒。抽烟有害身体,今日文明世界几乎人人知道,可吾国省省有大烟厂,且偷着法儿做广告。喝酒太多也不利身体,凡是有点头脑的人也都知道,可几乎县县有酒厂。禁烟戒酒,现当代各国政要.学界名人都呼吁过,也立过法,但似乎一直不太成功(西方各国好象在禁烟方面有些进展),尤其是在我们这块地皮上。为什么难?因为要供养各级官员庞大的队伍,要支应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公益事业&。 实则大多属于人人痛恨的&三公消费&!这都要靠制烟造酒而征来的利耶!云.贵.川等西部各省更是酒厂烟厂林立,为者何?财政需求,钱也。
就这样论断下来,思之又觉不全然,烟酒两物均从人口中进入肺腹,但这两物均不是人生存第一需求,毕竟它们不同于面包.牛奶.大米饭.玉米糊呀,不抽不饮断不至于危及生命饿死吧!论及此,就涉及人生需求的第二个层面--精神活动。人作为一种有最高智商的社会群体动物,一生中有多少忧愁.烦恼和痛苦?&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吸烟据说可以镇静神经,冷却和麻痹痛苦。酒的作用就更不用细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嘛。
时代越前进,社会变化和人际交流更复杂,在人的各种各样社会交际活动中,烟,特别是酒,越发充当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更可能是消极的介质。上至贵人富翁,下至平民穷汉,他们平日的活动中都很少能离得开烟酒,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总觉得有太多的痛苦悲愤需要它们来排解,或多或少的欢喜也需它们来发散。抢银行,劫金银细软而杀富人,古今中外的劫匪事前事后也都需要它们来镇心,壮胆,忘忧消魂而作庆贺宴。
仁人志士伟大的善举,恶棍魔头的恐怖暴行都很有可能在杯觥交错,熏天酒气,外加弥漫的烟雾里发始乃至完成。慕尼黑啤酒馆出道的纳粹后成灾劫就是最令人难以淡忘的记忆之一。还有,那个格鲁吉亚的小皮匠当年与一些上下级同道绻缩在西伯利亚的小木屋里,为御寒,为解愁,也许一边生闷气,一边喝着很可能是由穿着桦树皮鞋农民私酿的高烈度伏特加,闷气成怒火,以后烧遍俄罗斯和整个前苏东,而他的家乡呢,民主倒是民主了,可后遗症至今不愈。还有朝鲜等等.等等,就不好细说了。也许扯远了,转谈今朝。
二十余年来,吾国中下层官僚们醉死在酒桌上;或因酒而色,而肇乱,弄得自己身败名裂,弄得类似丑闻闹剧年年月月一再重演,弄得国人见怪不怪,鄙夷不已,鄙视如窃贼不如!
或因此种种,我总觉得&烟酒不分家& 这一俗语俚言,包含江湖道上人的气味太重。对一见面就递烟敬酒的人,自己脸上就很难露出喜乐气色。我素不喜烟,更不嗜酒,可从十八岁上我就抽起第一根烟,当时在家乡乡间学手艺,不抽烟难入&流&;当然也同时学喝了酒,低质量的米酒,红薯酒都尝过两三口。说自己素不喜烟,是从细胞基因上不喜,二十几岁就彻底与烟分了手,因为根本无&瘾&。 不喜烟,这一点从根基上象我的母亲,她对我父亲嗜烟这一点很是不乐。父亲痛苦时&旗鼓&牌.&雄狮&牌可抽两包以上。可父亲对酒无好,勉强喝几口白酒,脸则赤红如潮,从不敢喝一小杯以上。在喝酒这件事上,我又象父亲。或逢年过节,或亲友相聚,酷暑时啤酒三分之一瓶即可,秋冬日,葡萄酒半杯足矣。
可有人闻知我藏有包括出厂二三十年的茅台.五粮液等一些名酒时,颇有些惊奇,不嗜酒,却喜藏酒,有些怪。另有些人说:其实正好理解,如果是酒徒.酒鬼,几人能留有几十年的名酒,如有,早(留)流进肚子里了。
其实我并不是什么&藏家&,更不是&喜藏酒&,只是偶然的念头和机会引起的。公元一九七八年(顺便说一句,在下谈及小事小人物时,也喜用公元.世纪等名词。有和诸多正史戏抗之意,只望众客官浏览本博客见谅则个。),我所居住的城市,不过是南方腹地一边城,三四十万人口吧。我的小土屋更在城的北郊,是工业^,当时也只有一间货物稍微齐全的国营糖烟酒商店,就坐落在我小屋的对面。七六年时名曰&四人帮&的集团倒台了,全国庆祝。次年元旦和春节时,我在此店柜台首次见到比较多的名烟如&&大前门&&.&&牡丹&之类。酒只见到&&泸州老窖&的头曲.二曲,还有&&洋河&&.&&双沟&,甚至&&西凤&和&&汾酒& 等。要排队购买,且要限购,每人酒一瓶,烟两包。天还没透亮,店尚未开门,闻讯者早排起长龙,见有二三个警察藏三寸铁在衣下而鼓凸一块,在旁板青脸而肃杀威胤溆刀凑摺C仿敉晡梗淼降闹挥幸藕丁N壹狡甙宋黄镒孕谐底偶备侠矗虿蝗缭付鞔沸囟僮阕矗芯跤械愫眯ΑF甙四暝┖痛航诘那榫耙踩绱苏獍隳QJ乱蝗蘸推呔拍暝┖痛航诙际桥哦酉蘖抗┯ρ叹泼贰V皇谴航谀谴沃掷嗪褪坑侄嗔诵矶唷D鞘比颂睿迨ぷ剩哦勇蛎堂频拇蠖嗍且恍┲行「刹亢偷ド碇星嗄昴腥耍鸥夷霉ぷ实娜种唬姆种慌哦勇蛎贰N夷鞘币彩堑ド恚砩锨矣屑父鲂∏3θ丈衔纾夷蒙霞甘赡苁堑攴降笔笔勐舻憧谏璧帽绕饺丈远啵虻娜怂涠啵膊凰愫苡导贰N液孟笄昂笈帕肆酱味樱蛄思赴蹋&&大前门&.&&牡丹&&.&&凤凰&,还有&&恒大&&吧。还买了&&汾酒&.&&竹叶青&.&&泸州头曲&.&&剑南春&等,有四五瓶吧。当时有几个女营业员都用有点奇怪的眼光看了看我,可能觉得我出手真有点阔绰吧,虽然她们都认得我,住在本街的街坊,一个小匠人和单身汉罢了。但大家见面有时也点头微笑,算作招呼。又过了几天,已经是正月初四初五了,我想买一包五香瓜子解解馋,当时这东西在中西部还得进所谓&正规商店&才有。刚一进店,记得是一位中年女营业员招呼我说:&&某某,你还要名酒吗?这里有几瓶茅台呢&。我马上趋前,果见货架上摆了几瓶酒,货品签上标曰&&茅台&& 二字。她们自己写的。此酒当时是纯白陶瓶包装,外又用细白宣纸全身包裹后在顶部绞拧紧。我一草芥平民,至此才真正见此酒真面目。此前此物品名最初是我小时听父执辈聊天就进了耳,可拿到此品时,记忆起的却是军统头子毛人凤调侃徐鹏飞时说过的有点下流的那段话,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红小说{红岩}里。此书我读后只记得两段话,此只是一段。
当时我只觉得很稀奇而惊喜,因为除夕前后那两天,我都没看见茅台摆在柜台上。一激灵,马上掏钱要了两瓶拎回家,共计十二元吧。次年,一九八0年春节后几天,我信步入该店,蘧然又见此物三几瓶置于柜台角落不甚光亮处,又要了两瓶,一样包装,价已至八元一瓶了。我前后几年春节几次在该店购酒均未见五粮液,后听人说当时五粮液度数比茅台酒低一点,价格也便宜一点,钱出手和喝起来也就比茅台顺一点。很可能该店早把那些指标五粮液走后门给一些干部老爷了。我能连续两年在春节后看到的.买到的这几瓶茅台也许本是预留给有点权势人物的,实在不知何故又成漏网之鱼,可能是有几位干部嫌贵或嫌度数高吗?因地利之便,刚好让我这个不甚好酒,但又好奇,当年当时又恰有几分散碎银子的碰上了。
一九八0年以后,我从此再也没有在该店见过茅台酒出售。我只听人说在此后的十年间,此酒几月一小涨,一年一大涨,市中心大店已近百元一瓶,且已有真假难辩之疑虑了。我闻之咋舌。八0年春节买的那两瓶茅台酒,一瓶次年为一老街坊强索硬要去,说要一定帮他一回,他要作人情送礼,得酒者为一团级干部。街坊朋友丢下十二元走了,且说市里大宾馆也是此价了。我心知就是他出二十元,当时他也是买不到的,如能买到何苦求我。另一瓶是八0年春节后,还是八一年春节前我二兄塞给我八元钱拿去,正月里兄嫂回请我吃饭时,就打开了此瓶洒,兄弟俩各倒了一杯先喝,至今回忆不起或无法细说有何种样美味感觉,只觉顺而不辣,烈而不烧,过后很久才有些微醉感。二兄与我一样不喜白酒,要喝此酒只为仰名尝鲜而已。此酒大半瓶兄重包弄紧,后一年再送至杭州二兄岳父处,老人是一老会计,临近退休时才喝上此一极品,他有些好酒,据说品饮后赞叹不绝数年。
时间冉冉,过了十年后,八九年或九零年夏末秋初,那时长兄从粤港回来探母望亲,此时我已有家室之累,手头不算宽裕,几十元.近百元一瓶的名酒掏现钱买有心紧不适之感。如是,我把藏了十年以上的一瓶竹叶青,一瓶剑南春拿出来待亲。此则我才真觉&酒是陈的好&的道理,真是各有各的奇香异味啊!因为这两种酒六.七十年代我都尝过,是买了不久就打开喝了的。
八九风波后,国家政治经济似都有收紧之感,是年后两载,我闻知对面老国营店有五粮液上柜,我慢慢踱去,掏干口袋,要了三瓶。因我的藏酒中独缺此品。彼时此酒价已是近七十元一瓶了。妻子见我一下子拎了三瓶好酒回家,嗔曰:不好酒,只藏不喝,又是易碎之物,何益?我笑而不语。
还是说茅台吧,此酒作为本国白酒第一品牌,是无可争议的。称曰&国酒&
也许当之无愧吧。围绕此酒发生的旧传故事有不少,只重述一件:三十几年前,基辛格秘密来华作破冰之旅,后尼克松正式访华归国之际,周恩来赠送一箱茅台酒作为国礼给尼氐。尼氐出身乡镇小商人贫寒人家,身为美国民选总统,他的一些政策行为除水门事件之外,还有一些也颇受一部分选民的非议,并被戏称为&富人们的穷孩子& 。且说尼氐回国后,一日忽觉馋虫痒痒,就欲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品饮此酒,开启时一不小心,碰翻瓶身,琼浆玉液四溢桌面,醇香扑鼻。尼氐忽记起此酒度高而烈,突有小儿般好奇想法,他擦点火柴,看能燃否?不想一碰桌面,火花即白绿而起,如金银玉珠溢流,尼氐有点惊慌,有点手足无措,这就是茅台酒火烧白宫之故事,当然只是差点儿,差点儿。只不知是真?是假?
//关于茅台酒的事实是:一九四九至一九七九,共计三十年,三十年间,有几个普通百姓喝得起,喝得到?只有人民政权的中上层人物才有享用的特别权,所谓"国筵酒"即是注脚,周恩来当然更有权力作为国礼。我还听说先为张国焘,后又为主席毛悍将.爱将的某故去军官是每日离不开此物的。老病时将离世,不顾医生劝告,此物先下肚后,才肯离去。我又再问一句,只不知是真是假?又且今,豪华饭店里,达官贵府家,名酒.国酒.洋名酒,白红黄三色,河水儿般流淌。但可知:达官贵人一席酒,平民百姓三年粮!吾但愿不会是十年吧?
/\少儿时读了些诗.词.歌.赋,而今近老之年能脱口而出,流利吟诵的只有十几首,三五阕了。其中有白居易的几首,内中感触最深的是--{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人与人之间那种感情,那种人生情调!千余载后,今读之如闻声口,诵之,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思之,天色气象随你而生!峨冠博带,踏雪而来,你的庭院的石阶上,可有白居易,刘禹锡的履印?在紧绷绷的年头里,就半杯薄酒,悄悄吟诵,潸然泪下,痛楚渐消。梦回盛唐!
我说自己藏酒事因偶然的念头,可这念头全是下意识的。怎么会有这种下意识,细究起来,白居易这首诗起一多半作用。近三十年来我曾先后积藏有十几个品牌,几十余瓶中高档名酒,后一多半又招待至亲好友喝掉了。可杯盏之间,总找不到如白氐一般的情调,几乎丝毫难觅。琐碎生活的琐碎叹喟; 毫无意境的自赞自夸; 对人对事浮躁的痛骂,和着虚伪的对应称颂。话虽如此说,可这就是生活!今忆起自己的藏酒故事,有些意味的可能有两三件,如有机会写出可作谈笑之资,可作二十余年来变化或曰怪异的佐证。似又可作{二十年或三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翻新版。
昔之&&阶级斗争&年代,人性大灭,很多人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更有踩踏同类于脚下作腾达飞扬状。今是所谓&&太平盛世&,又有多少人作钻人胯下之举,依扶权杖而追铜,作各种伪事,假药和毒食而自肥。前后种种&&成功人物&& 之宴席离得开酒吗?可而今市面上充斥着各样新老名酒,五彩缤纷,眩人眼目,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名酒.名酒,国粹之殇!李白,白居易如转世托生成凡人于今日,要寻觅好酒品饮,真要四处碰壁,头大如斗了!我留等几瓶尚好的东西作标本,以防他们这些人上当受骗带伤吧,如何?是为记一。
2004年10月上旬写就。先后寄于三处杂志,不发。今发于此。现又再闻茅台.五粮液及各种土洋名酒又或明或喑或多或少涨价了,感慨难止,乱改杜诗如下:此物只应天上有,民间难得几回闻!唯恐,唯恐,只怕,只怕。2010年元月5日补记。(本文2010年元月7日已发于一五一十 。今再发于共识网。心血之作,敝帚自珍。侵权必究。如欲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作商业性用途,请联系本人)
| 责任编辑:共识网编辑
【把文章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人凤发出密杀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