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小说-飞船被送上太空战争精确计算

核燃料是否能用于航空航天?假如一艘发现号那么大的宇宙飞船装备核燃料,那飞多远之后会将燃料耗尽?
按投票排序
可以的,转自果壳早在20世纪初,得知居里夫妇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之后,俄国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预言:"一吨重的火箭只要用一小撮镭,就足以挣断与太阳系的一切引力联系。"那时科幻作家给予这种新能源以充分的关注。H.G.威尔斯在191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中设想了核武器运用在战争中给人类造成的苦难。1926年,雷金纳德-格罗索普在科幻小说《太空孤儿》中第一次将原子能与炼金术联系在一起。 但只有科学家在1938年发现了核裂变的秘密后,核武器及核动力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图1:原子弹爆炸1944年,德国的火箭武器V-2飞弹首次袭击伦敦;1945年,原子弹成为现实。火箭与核动力在20世纪中叶一直是科幻作家钟情的主题,有识之士已经把二者结合在一起。 阿西莫夫在《基地》系列《市长》(1942年初次发表时名为《笼头与马鞍》)一篇中设想,银河边缘的星区文明衰落了,原子能源被遗忘,科学渐渐变成了神话。掌握原子能的科学家变为神职人员一样角色。在那个小王国合纵连横的时代,驱动两英里长皇家旗舰的是"原子反应炉"。这种驱动太空战舰的原子反应炉也就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核动力火箭。"猎户座"乘原子弹上天20世纪50年代,核电站、核动力船舶、核动力飞机等技术设想层出不穷。大胆的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美国和苏联逐渐膨胀的核武库,他们打算把这些核弹作为火箭燃料,推进飞船飞向遥远太空。这个铸剑为犁的计划就是"猎户座核火箭计划"。核火箭的技术论证最早出自美国核科学家乌拉姆。其原理是使一颗颗小型原子弹在飞船尾部相继爆炸而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船前进。如果每颗原子弹的爆炸当量为1000吨TNT,估计爆炸50颗原子弹后飞船速度可达12千米/秒。1958年,美国核科学家泰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猎户座"计划。按照泰勒的设想,每颗原子弹的爆炸当量为2000吨TNT(在大气层外),爆炸50颗这样的原子弹后,飞船的最大速度可达70千米/秒。该火箭可以用来发射大型载人行星际飞船,可以用125天飞到火星,用3年时间飞到土星。图2:猎户座火箭外形图2:猎户座火箭外形泰勒在美国核武器研发机构洛斯阿拉莫斯的专业是核武器效用,他是核弹小型化方面的专家。他也了解成型爆破技术,即如何控制爆炸碎片精确定向。泰勒采纳了乌拉姆的"推进盘"构想,把推进物和核弹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脉冲单元。根据泰勒的设想,猎户座计划中的飞船将携带数千枚小型核弹,当飞船需要动力时,宇航员就从船尾释放出一颗原子弹,接着再释放出一些由含氢塑胶制成的固体圆盘,当飞船驶出一定距离,原子弹将在飞船后面爆炸,瞬间将塑胶圆盘蒸发,将其转化成高热的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会向四面八方冲击扩散,其中一些将会追上飞船,撞击飞船尾部巨大的金属推进盘,从而推动飞船高速行驶。飞船上还设计了一个震波吸收系统,可以把冲撞到金属推进盘上的能量储存起来,并逐渐释放出去。图3:核裂变原理图3:核裂变原理由于不清楚飞船尾部的巨大推进盘是否会被核爆炸后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熔化或腐蚀,科学家用氦离子发生器进行了模拟测试。通过试验发现,瞬间高温的等离子只会对金属推进盘表面产生轻微的腐蚀,其程度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没必要设计专门的冷却系统,并且普通的铝和钢就足以做为制造金属推进盘的材料。猎户座计划的工作者们建造了一系列模型,用以测试铝制的推进盘能不能承受化学爆炸的瞬间高温高压。一些模型在实验中被毁,但是1959年一个火箭模型使用6个普通炸弹成功地飞行到了100米的高度,证明了脉冲推进是能够稳定飞行的。这次试验也证明,推进盘应该是中间最厚、向边缘逐渐变薄的形状,才能达到最高强度和最低重量。根据计划,猎户座火箭将从美国内华达州杰克斯平地核试验场发射升空,整个火箭和飞船加在一起有16层楼高,外形像一颗钝头子弹。飞船尾部的推进盘直径达41米,发射平台由8个高达76米的发射塔组成。在起飞阶段以每秒一枚的速率引爆100吨TNT当量的小型原子弹;而当飞行器达到一定速度后,引爆速率将下降到每10秒一枚,不过这时抛出的将是2万吨当量的核弹。这个方案要求火箭一直垂直向上飞行直至冲出大气层(化学能火箭通常在大气层内一定高度就开始转向),这样可以使放射性沾染降到最低。当火箭被发射升空后,它的尾部每10秒钟就要爆炸一颗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的小型原子弹。图4:猎户座火箭在核爆炸中飞上天空图4:猎户座火箭在核爆炸中飞上天空现在看来,猎户座计划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技术缺陷。然而,它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它依赖于原子弹爆炸做动力。当它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必将释放出核辐射尘污染地球环境。这也正是猎户座计划最终没能实现的原因之一。曾参与"猎户座"计划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和他的伙伴通过计算表明,"猎户座"火箭发射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会超过核试验的百分之一。但这百分之一却改变了科学家们的抉择——"猎户座"火箭每一次升空释放出的放射性废料及落尘对地面生物的影响,大约会造成0.1-1个人死于癌症。和平主义者戴森后来回忆说:"一想到我做的事是在现有(放射性)落尘量上增加百分之一,我(对核火箭)的热情便不由得冷却下来。"图5:猎户座火箭冲出大气层图5:猎户座火箭冲出大气层1963年签署的《禁止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条约》从法理上宣判了任何在大气层内点燃的核火箭为非法。1965年,"猎户座"计划研究终止。该计划雄心勃勃的口号"1965年到达火星,1970年到达土星"永远没能实现。好在这个光辉的想法在科幻中获得了新生。在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第一季(年播出)里有一集名为"世界是空的,我摸到了天空",讲述了一个种族将一颗铁质小行星掏空改造为世代飞船,运用猎户座式的核弹脉冲发动机,在太空中前行了30光年,历时一万年。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经历过三里岛、切尔诺贝利等核事故的公众,对在太空计划中采用有潜在核污染可能性的核火箭持保留态度。核火箭的舞台,只能从更遥远的深空找寻。飞向恒星:代达罗斯计划图6:代达罗斯飞船图6:代达罗斯飞船"代达罗斯计划"是英国星际学会在年之间倡导的研究计划,提出使用核聚变火箭推进的无人飞船对另一个恒星系统进行快速的探测。该计划设想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50年——之内,抵达另一颗恒星。距地球6光年的巴纳德星被选择为该计划的目的地。根据上述要求,火箭工程师阿兰-邦德率领的13人研究小组提出了核聚变火箭的构思。它的核聚变火箭不是在像猎户座那样在外部爆炸原子弹,而是依靠内部的发动机,在一个磁场构筑的"燃烧室"中,向核燃料球发射电子束,产生离子。用磁场限制等离子体的办法维持持续的核聚变。这将比猎户座计划的核裂变更高效,因为猎户座计划中原子弹的大部分爆炸能量都没投射到船体上转化为动力。图7:核聚变原理图7:核聚变原理设计中的代达罗斯火箭比猎户座火箭更加庞大。虽说是一台无人飞船,但这个无人飞船重达5.5万吨,相当于半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重量。长度达到190米。这是一艘真正的星际飞船,其中5万吨都是燃料的重量。科学仪器重量只有区区的500吨。因为实在太大,无法一次发射到太空中,这台探测器只能在地球轨道上利用微重力环境组装。代达罗斯火箭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级火箭工作2年,把飞船加速到光速的7.1%。之后第二级火箭工作1.8年,把飞船加速到光速的12%,然后关闭发动机,在茫茫太空中依靠惯性滑行46年,最后到达目的地。因为在太空中要经受住极低温的考验,飞船外壳大量使用了铍,使飞行器在低温中仍然能保持结构强度。图8:代达罗斯飞船设计图图8:代达罗斯飞船设计图火箭的核聚变燃料由氦-3和氘构成,氦-3是氦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核里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地球上没有氦-3,为了获取代达罗斯飞船需要的3000吨氦-3,当时科学家们设想在木星的卫星上建立飞船组装基地,将在地球上制造的飞船部件,运到这个基地组装,并利用木星上丰富的氦资源来制造氦-3燃料。当然,现在已经探测到月球表面也有大量氦-3,所以不必舍近求远了。至于氘(氢的一种同位素),可在地球的海水中提取。代达罗斯的推进系统是核聚变脉冲火箭,它巧妙绕开了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代达罗斯所依赖的聚变脉冲对环境影响小,不受条约限制。按照设计,氘和氦-3组成的混合燃料球由高能电子束在惯性约束反应室中点燃并爆发,爆发产生的离子气在磁场的约束下以每秒1万千米的速度排出船尾,以作为动力的来源。每秒代达罗斯需要消耗250个燃料球。1978年,英国星际学会公布了代达罗斯计划的最终方案。该计划给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份详细的核动力飞船设计图,旨在论证可能性。但直到今天,代达罗斯所需要的大量核心技术仍是纸上谈兵,没有核聚变火箭,没有木星开采技术,在轨道上建造几万吨的航天器也近乎天方夜谭--只有区区300多吨的国际空间站就花费了20年时间进行组装建设。图9:科幻片《冲出宁静号》剧照,剧中飞船使用核聚变发动机图9:科幻片《冲出宁静号》剧照,剧中飞船使用核聚变发动机项目的花费也是大问题。将几万吨的载荷发射进入地球轨道所需要的费用已经是天文数字了,何况代达罗斯用到的金属铍开采提炼均非易事,故而每公斤价格高达几百至上千美元。单单是代达罗斯的偏转罩就需要50吨的铍。因此这样的计划就算真的要变成现实,也必然会以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面目出现。即便如此,代达罗斯计划仍是目前研究论证最完备的核聚变火箭计划。它的构想影响了许多科幻影片:从《异形》到《阿凡达》,从《Wall-E》到《冲出宁静号》,这些影片无一例外都把核聚变发动机作为推动庞大飞船的"常规"推进方式。核污染:核火箭不能承受之重核火箭无疑是解决宇宙航行动力问题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在公众眼中,核能总像一把双刃剑,在释放巨大力量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危险。核火箭最大的隐患是核辐射。泄露核辐射对宇航员健康可能造成威胁。如果屏蔽不好,核火箭飞船内的辐射量相当于宇航员每天要做8次X线胸部透视,较长时间的作用会对宇航员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历史上曾有多颗核动力卫星失灵对地面产生威胁,这些都是未来核火箭的前车之鉴。日,美国 "铱-33"通信卫星和已经停止工作的俄罗斯"宇宙-2251"在北西伯利亚上空发生碰撞。"宇宙-2251"携带有核动力装置,此次碰撞形成了具有潜在核辐射危险的太空碎片。目前,使用核电源的30颗俄罗斯卫星和7颗美国卫星运行在距离地球800千米到1100千米的轨道上,在那里相似的碰撞还有可能发生。这么多卫星意味着大约40次的"潜在核爆炸"。如果其中任一卫星碰到太空垃圾碎片,它将减速并最终重返大气层,在地球上空和地面释放辐射。图10:核动力火箭如果在地球附近爆炸,会对地面造成核污染图10:核动力火箭如果在地球附近爆炸,会对地面造成核污染自从1978年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在加拿大坠毁并造成地面核污染以来,联合国负责和平利用外太空的科学与技术委员会一直在关注太空核反应堆的应用。它的调查构成了联合国会员大会1992年12月通过的名为"关于在外太空使用核动力电源的原则"决议的基础。根据决议,只有当它们的应用绝对必需之时,核反应堆才可以被用于外太空,并且在太空任务完成之后,装备了核反应堆的卫星应该被置于足够高的轨道,在那里对现有和未来的外太空任务的威胁和与其他外太空物体碰撞的概率都很小。在世纪之交,一些国际科学团体认定,没有核发动机和核反应堆就不可能有效地探索外太空。核能它可以被用于加速行星际飞船,并为飞船上的设备提供能量。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确保核装置的辐射安全。高效核燃料镅的出现,催生了核动力飞行的一种最新方案。由于镅产生裂变反应的临界状态的质量只需铀和钚的1%。因此其裂变极易发生,而且一经发生就会持续下去,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宇宙飞船需要携带的燃料。这不但缩短了宇宙飞行的时间,也降低了万一发生坠毁事件时核污染的程度。使用镅的核火箭有望于2020年前后研制成功。飞往火星:核裂变火箭重获新生图11:科幻片《天地大冲撞》中"弥赛亚"核动力推进飞船模型图11:科幻片《天地大冲撞》中"弥赛亚"核动力推进飞船模型苏联的核技术与美国一直呈分庭抗礼之势。在1998年的科幻片《天地大冲撞》中,编剧安排俄罗斯人拥有一艘名为"弥赛亚"的核动力推进飞船。故事的现实版本是,2005年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了使用核动力探索火星的新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俄罗斯人有望于2017年向火星派出科学考察队。该方案使用的核火箭将采用固体堆芯式核裂变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核心是一个小巧玲珑的核反应堆,用含铀235或钚239的浓缩物制成堆芯。启动时将液氢打进堆芯,液氢受热后迅速变成摄氏几千度的高温气体,从尾喷口高速喷射出来,产生巨大推力。这种核发动机在技术更容易实现,也比化学火箭更经济。图12:飞往火星的核火箭图12:飞往火星的核火箭若飞船以化学火箭推进,抵达火星需要9个月;以核火箭推进,速度可达每秒24千米两个月之内就能到火星。从长远看,核火箭还能推动载人航天器到太阳系空间遨游。但是用核动力火箭推动载人飞船,就必须高度重视核动力存在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核辐射对宇航员健康形成的威胁。正因如此,美国宇航局从2003年初开始研制的核动力火星飞船是不载人的。它也采用固体堆芯式核裂变火箭发动机。发射时先用化学燃料火箭将它送入800千米以上的绕地轨道后,核火箭才开始工作,推动飞船冲出地球引力范围,最终抵达火星。图13: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用来进行核聚变研究的"Z机器"图13: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用来进行核聚变研究的"Z机器"自从广岛与长崎之后,一个毁灭的梦魇就在人类头上挥之不去。掌握了如此巨大力量的人类将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还是继续发展下去?有识之士通过开发核技术的和平运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戴森曾这样为猎户座计划的意义做告白:"我们第一次想到如何使用一大堆库存原子弹,但不是用来杀人,而是有更好的出路。我们的目标与信仰,是用那些曾在广岛和长崎沾满血腥的原子弹,为人类敲开一扇通往苍穹的门窗。"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昨日的幻想,明天的现实”科幻小说满足着人类无尽的想象力与好奇心
1953年科幻小說《》的封面
科幻小说是以为题材的。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一些可供参考的例子有:“科幻小说是描述科学或想象中的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科幻小说是描绘对象处于未知范畴中的作品”。以上定义虽然角度不同,但科幻小说的定义中总是反复出现一些词语,例如:“幻想”、“未来”、“科技”、“人类”、“变化”等。从这些关键词中可以看到,科幻小说所涉及的范畴总是与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紧密相连。
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裡。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在主题上來說,小说和人类上古的传说有着相似的精神基础,即对人类与宇宙关系的解释、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注与猜测。
在谱系上,的文学传统应该是科幻小说最早的文学母体。早期的科幻小说往往带有、或的痕迹。又以和与科幻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早期作品甚至现今的一些作品兼有以上要素,难以严格区分,在文学传承关系上也不能简单的割裂孤立研究。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是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而这种表现,在之前是不可能的。
而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的确在科学上成为了现实。因此,科幻小说就具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预言性”。法文中,的科幻小说最早就被称为“anticipation”,即“预测”。这样的文学作品基于科学的可信性是必要条件,应当说这种“科学至上”的精神是科幻小说有别于其它幻想类型作品的根本所在。
電影《》(1910年)
一般认为,最早将科学幻想元素引进小说创作中来。她在1818年发表的《》被许多评论家和爱好者“追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
其后,美国诗人也相继发表了一些具有科幻性质的小说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小说家,法国人和英国人。后者称自己的小说是“Scientific Romance”(科学的傳奇)。从作品来看,他们无疑是今天科幻小说类型的奠基人。一般科幻史认为,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体裁广为人知、得到确立,要归功于这两位:
所著的《》(1868年)
出生于航海世家的这位人,最初是迫于生计才投入小说创作的。凡尔纳的作品在文学风格上继承了的一切特点:不可思议的个人冒险、异域风情(如《》)、神秘的人物(如尼莫船长)等。这种幻想的传统源远流长,比如他最著名的作品《》中,尼莫(Nemo)船长發现了沉入大西洋的岛屿,这个传说最早见于的著作《》。
凡尔纳的独特在于,他的小说都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乐观主义”,即认为“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有了科学,未来的世界将更加精彩”。这在凡尔纳所处的19世纪及以前的时代都是没有的。比如《科學怪人》在风格和主题上更像是一部恐怖、惊悚的“”,其中对科学的描写未曾脱胎于对魔法等超自然力的迷信。史实上,“电魔”的说法就起源于19世纪末。而凡尔纳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翔实的数字、专业的技术名词,甚至对尚未实现的科学原理进行直接阐述——这种有知识炫耀嫌疑的段落甚至成了他书中唯一不太吸引人的部分。
凡尔纳在图书馆中习得的百科知识本已惊人,而他的文学技巧也相当纯熟。1885年,为了纪念好友、法国大文豪的去世,他摹仿《》的复仇故事结构,结合19世纪60年代匈牙利人摆脱奥地利统治的自治运动背景,迅速创作了《桑道夫伯爵》(Mathias Sandorf)。在致凡尔纳的信中称,从文学风格上说,凡尔纳比自己更接近大仲马。可见凡尔纳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驾驭能力。
凡尔纳是位勤奋的作家,大量的畅销书也使他成了一位富翁。他的一系列科幻小说统称为《奇异的漫遊》丛书,向19世纪的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奇迹”成为现实的理想世界——而20世纪,他的一些科学幻想真的成了现实。如“八十天环游地球”、人类登月,大型潜水艇等。
科幻史上将“科幻小说之父”的美誉赠给他,就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启蒙而言,凡尔纳实至名归。
如果说凡尔纳开启了科幻小说的大门,那么英国人威尔斯则长驱直入、开疆拓土,指出了后世科幻作家可以继续探索的所有道路。20世纪科幻小说中几大主流话题,如“”、“”、“”等等,都是威尔斯所开创的。
1894年和1895年间的《》,第一次提出了“时间旅行”的概念。这不仅要求在科学上论证“第四维”——时间的存在,威尔斯更在小说中描写了地球毁灭前夕的“802701年,莫洛克人的时代”。威尔斯在这部开创性的小说开头,竟进行了大篇幅的科学哲理讨论,为的是帮助读者克服不可能心理”。这种“如果某种科学技术得以实现,那么未来将……”的开篇方式本身,也成了科幻小说的一种经典范例。
1898年的《》(The War of the Worlds)对外星人(小说中是丑陋的“火星人”)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直接描写,这也成了后来20世纪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一大特征。威尔斯在作品中首次意识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间可能的文明冲突:星际之间的战争。这是一个何其广阔的“空间”,从此在科幻小说史上,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直烽火不断。
1901年,《》(又译:),大胆幻想人类靠一种“可以隔断万有引力的物质”登上了月球。威尔斯的月球不是荒凉寂寞的,而更像是另一个地球。月球人的社会接近蚂蚁的制度,拥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缩,脑袋却膨胀巨大——这种形象虽然有所改变,但“大脑袋”成了科幻小说中历来对外星人的“标准形象”。
所著的《》(1906年)
《当睡者醒来时》首次发表于1899年,威尔斯在修改后于1910年再版。异星球上的主人公在冬眠了200年后醒来,发现未来世界的大都市比过去的时代更为糟糕。他在小说前言中写道:“这篇故事所描述的大都市正是资本主义胜利的恶梦。”造成人类社会的未来变得更加邪恶、堕落的制度原因替代了技术因素,“人祸”成了科幻小说的主题。威尔斯开创了科幻小说中重要的一支血脉:“反乌托邦”小说。后来俄罗斯(苏联)作家的《》、英国的《》和的《》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威尔斯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正如《睡者》一书前言中所写,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始终持有“资本主义必将导致灾难”的政见。一百多部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对社会制度、道德和宗教改革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从这种意义上说,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一种“哲理小说”,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幻想中的社会,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作品整体上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照。这切中了科幻小说的核心精神:“科学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人类要追求的是怎样的未来?”这种严肃的思想主题使得科幻小说真正成为一种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学形式,而非止于追求冒险猎奇的低俗读物——尽管在形式上难以区别。
因此,也有评论家将1895年(《时间机器》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但没有争论的是,这位跨世纪的作家是对20世纪科幻小说影响最大的人物。
在小说技巧上,威尔斯也成功地在“通俗小说”和“哲学思辨”之间建立了联系。引人入胜的情节激起了普通大众强烈的阅读欲望,但这又无损于威尔斯在小说整体上闪烁的智慧之光。
进入20世纪,科幻小说的发展可大致以为界。
二战之前,发轫于欧洲的科幻小说,又在落地生根。美国科幻小说的先锋人物是,他是著名的系列冒险小说《》(Tarzan)的作者。美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威尔斯那种风格传统,和奇幻、冒险故事一起成了主流通俗文学。
20世纪30年代,科幻文学商业化大潮在美国兴起的标志就是涌现了一大批风格鲜明的科幻杂志。这些杂志也成了推动美国科幻小说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的佼佼者有: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杂志(截止2001年)
创办人/著名主编
奇异传说 Weird Tales
1923年-2001年
惊奇故事 Amazing Stories
1926年-2000年
新奇故事 Astounding Stories/新奇科幻 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1930年-1960年
奇幻与科幻小说杂志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1949年-2001年
银河科幻 Galaxy Science Fiction
1950年-1995年
说明:(1)此表中收录的都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科幻杂志,连续办刊时间都在30年以上,都曾发表过重要作家、作品。(2)年间出版过的美国科幻杂志目录:
1927年,《惊奇故事》主编雨果·根斯巴克首次将“Scienti-fiction”改写为“Science-fiction”。自此,“科学幻想小说”这个名称才正式被用来指称这种日益成熟的题材。他对科幻小说的傑出贡献得到了后世的尊敬,美国科幻小说最高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的“”等现代科学技术与理论的相继问世,刺激1920-30年代出现了一波创作高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有:的《2660年的纽约》、的《火星上的智贼》、埃德蒙·汉米尔敦的《太空巡逻》系列、史密斯的《宇宙云雀》等。这些作品中大致分为两类:要么是行星间、星系间的奇遇故事;要么是虚构的探险活动。所以这一时期的创作在科幻史上常被称为“巨眼怪兽”或时代。
中國則於1904年出現荒江钓叟發表的《》。
虽然经历了1929年的美国和期间的硝烟,但习惯购买“通俗”科幻小说杂志的美国年轻人已经成了数目可观的忠实读者。科幻小说藉此保持了旺盛的文学生命力和商业上的活力。战争期间大量研发或想象中的新科技甚至是科幻最新鲜的灵感源泉。二战后,美国迎来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科幻史一般公认,约翰·坎贝尔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领导者。一切源于一本杂志的变革。坎贝尔在1937年将他主编的《新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更名为《新奇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不过,变革的不只是名字。坎贝尔对作者要求极高,他们必须首先是素质良好的作家。而坎贝尔麾下也真的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美国科幻大家:、、、、……等等。
后来在《危险的幻想》(1967年出版)一书前言中强调了坎贝尔的重要贡献:“他(指坎贝尔)给科幻小说领域带来了一次真正的革命……”Astounding SF致力于让科幻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严肃”地出现在读者面前:“首先必须来自真正的科学,同时,也必须是真正的历史,”且不能两者居其一。这样,科幻小说中人文和科学的真实性都得到了加强。
阿西莫夫总结道:“科幻作家们努力在上下功夫的同时,描绘着、与,它们与10年内出现的计算机、火箭与核武器如出一辙。结果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现实生活,与40年代坎贝尔式的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情景惊人地吻合。”
1944年底美国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精确地描述了的功能。小说当即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强烈震动,为此展开了一场调查。调查结论是,(“”)不存在任何洩密行为,小说中的描写只是作者幸运地“推测”出来的。几个月后,世界上第一颗真正的原子弹爆炸了。杂志主编们将此事作为树立科幻严肃性的实例反复使用。科幻史家认为,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清晰地揭示了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之间的联系。科幻的“前瞻性”甚至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模式。当今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诸如“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之类的字句并不罕见。
历史事件、对质量严格要求和不断成长的大量读者群这些因素的积累,促成了科幻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的巨大飞跃。而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科幻小说的全面繁荣。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工业国,都相继出现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与其经典著作(椅背上的太阳和宇宙飞船标志代表“基地”系列,画面左侧的机器人代表“机器人系列”,右侧的图象代表科普系列)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作品竟达到500部之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
“机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和《其余的机器人》等作品集当中。此外阿西莫夫有关机器人的科幻还有长篇《钢穴》和《裸阳》等。艾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为机器人建立了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演绎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逻辑性极强的漂亮故事。
兩大系列中間是""。
“基地”系列(此系列为三部曲,分别是《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另有前传和后传)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浩瀚庞大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其时人类已遍布银河系中250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亿亿,形成了一个真正的银河帝国。一位“心理历史学家”却根据计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0000年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倒退,银河级的繁荣文明将不复存在;但是如果按照哈里.谢顿(心理历史学的创始人)的方法,通过建立基地,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于是,“自然科学基地”(即“第一基地”)和 “心理历史学基地”(即“第二基地”)相继被建立,它们将完成保存并发展人类文明的艰巨任务……
除上述三大系列之外,艾西莫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写某文明星球数千年才出现一次星空的《》,描写“平行宇宙”中外星人的《諸神自身》(又译为《眾神自己》、《神们自己》),以及他少數涉及时间旅行的《永恒的末日》等作品。
艾西莫夫不仅创作科幻小说,同时也写作科普作品,同样让人百读不厌。正如艾西莫夫逝世后一位评论家所说:“他的作品愉悦了数百万人,同时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他对20世纪科幻小说的发展贡献巨大。
科幻小说作为西欧“”后才有的文化现象,和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历史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为中国科幻敲响第一声锣鼓的是思想家、著名学者。20世纪初叶,他用翻译了的《十五小豪杰》。从那时算起中国科幻可以说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
宣扬“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文化思潮,客观上为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普及作出了贡献。为科幻在中国的萌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著名的文学名匠都曾翻译或写作科幻小说。
1903年,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的青年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心游记》由日文,用文言文的体例翻译成中文。鲁迅将这两部小说改编成章回本,并配了诗词,使其完全中国化。翻译了很多和的经典小说,并在他的杂文中提倡发展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国家的美好未来。在主题上比较接近于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风格。在中,中國大陸的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
文革后的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宣告中国“科学的春天”的来临。随之而来的“科学热”和“科普热”大大推动了中国大陆科幻文学的发展。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在大陆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70年代他重新投入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中国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还有:、等人。
这一时期前后中国大陆之外最著名的科幻作家是。他自60年代起創作大量科幻小說,多以和為主人公,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系列作品。他本人在其它领域也以勤于笔耕著称,曾自称“中国写汉字最多的人”。代表作有《》等。倪匡作品被翻拍成多部香港電影及電視剧集。但是,也有反对倪匡的人认为倪匡的作品不是科幻,只能成为奇幻或是“伪科幻”。
83—84年间,中国科幻文学被贴上“精神污染”的标签,受到严厉惩处的事件,这次“”的“”几乎使整个中国科幻事业夭折。运动产生的经济和文化后果则无法估量。再如,主流科幻作家中,因此一病不起,、、、等受到不实污蔑和指控。
1978年在大陆创办的《科学文艺》杂志成为科幻文学最主要的期刊,编辑部位于。该杂志后改名为《》(SFW),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长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如、、、钱莉芳、何夕等人。杂志在引介国外优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学知识方面多年来做出了大量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于1991年、2000年和2007年在和承办了世界科幻年会。
重要国际奖项:
,於1948年12月發表於
Brian W. Aldiss 与 David Wingrove, Trillion Year Spre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Atheneum, 1986)
Thomas M. Disch, The Dreams Our Stuff Is Made Of (Touchstone, 1998)
Jutta Weldes, ed., To Seek Out New Worlds: Science Fiction and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作家的部落格
- 科幻、奇幻小说新闻报道
- 科幻文学
-全新的,开放的科幻、奇幻小说百科;包括评论和政治分析。
- 在线科幻社区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空飞船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