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汉朝历史的书早逝英杰

中国历史上20大英年早逝的英杰
第二十名& 曹冲
曹冲 字仓舒 魏武帝曹操之子 历史上著名的神童 以称象为大家所熟知 聪明伶俐 才思敏捷 有成人之智 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 惜年仅13岁
就病逝了 令曹操痛哭流涕 对他其他的儿子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第十九名& 汉昭帝——刘弗陵
汉武帝能活能打能生,活了70岁,打出了“汉”这个字的威名,最后六十多岁生下了刘弗陵。弗陵8岁即位,在老爸的光辉和霍光的辅导下茁壮成长。14岁就识破了上官桀对霍光的陷害,平定叛乱。之后专注于发展经济,消除了汉武帝挥霍国力带来的后遗症,扭转了西汉衰退的趋势。
 刘弗陵无子,去世后,霍光拥立武帝的孙子刘贺即位。27天后被霍光废掉,拥立武帝曾孙、刘据之孙刘病已(刘询)即位,史称汉宣帝。
  昭宣二帝在位的38年间,大汉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昭宣中兴”。
年仅21岁便病逝了!汉昭帝刘弗陵的身体一直不好,从发病到死亡是一个长期的、朝堂民间皆知的过程,并非暴毙而亡,也非霍光或者其他人的阴谋。
第十八名& 晋明帝——司马绍
很不喜欢晋朝,晋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不顺眼。但是司马绍是个例外。
司马绍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据说其母为胡姬,是个汉胡混血儿,这让他的相貌和品性都跟其他晋朝宗室很不一样,王敦就直呼其为“鲜卑儿”。
这个鲜卑儿小时候就“幼而聪哲”,司马睿非常喜爱他。注意史书上说的不是“聪明”是“聪哲”。几岁大的时候,司马睿接见长安派来的使者时,把他放在膝盖上,问:“太阳近啊,还是长安近啊?”司马睿不过是在逗小孩,他估计的答案也就是“不知道”或者“我去量量”“我去问问老师”之类的。但是这个小孩子回答说:“长安近。因为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这不就知道了么。”司马睿很惊讶。第二天,司马睿设宴招待群臣,想向大家显摆一下自己的聪明儿子,又问了一遍。不料小绍回答说:“太阳近。”司马睿大惊失色:“怎么和之前说的不一样啊?”小
绍说:“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却看不到长安。”于是司马睿更惊奇了。这就是辩证法啊!怪不得不叫“聪明”,而叫“聪哲”,级别更高。
这段记载很值得玩味。司马绍为什么两次故意回答不一样?很可能是故意炫耀自己的聪明,不过他确实有炫耀的资本。再想一想,我发现这两次回答都有外人在,第一次是在长安来的使者(也就是皇帝的使者)面前,第二次是在自家的臣子面前。……算了不要再瞎钻牛角尖了,不然这一个几岁的小孩的智谋也太恐怖了。其实更奇怪的是“元帝失色”,就是不同的回答而已,司马睿为何要大惊失色呢?
跟随老爸逃到江东,司马睿称帝之后,20岁的司马绍立即被立为皇太子。公元322年,窝囊的司马睿被王敦气得病死了,24岁的司马绍继位。他的才华从此刻起开始闪耀。
司马绍的对手,是一时枭雄,将司马睿扶上皇位,又将他逼死的琅邪士族——王敦。其冷血狂妄的特点早在当初石崇、王恺府上吃饭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后来王敦镇守荆州,实力雄厚,渐渐野心膨胀,不把朝廷放在眼中,最后终于发动叛变,要提前结束晋朝。
第一回合,公元323年,王敦假称朝廷征召自己,于是带兵前往建康。这事他已经干过一回了,轻车熟路。不料司马绍将计就计,发诏征召王敦,还给他加官进爵,送酒肉犒劳。这么一来,胆大的王敦竟然心虚了,怀疑司马绍已做好准备,怕自投罗网,于是称病,不去了。这一出可以说是战略上的空城计,让王敦一没理由二没胆略篡位。
第二回合,公元324年,王敦病了,他等不及了,加紧叛乱准备。司马绍也准备讨伐。当时王敦仍驻扎在安徽一带,于是司马绍做了一件极其胆大的事情。司马绍换上便服,一个人就骑马到王敦营外侦察去了!要知道他这时可是皇帝,以万乘之躯,独探敌营,其胆魄史上未见(当然,不跟那几个疯子比)。不过司马绍相貌特别,于是很快被敌军发现了。王敦一听士兵比划,惊呼道那一定是鲜卑儿,赶紧追。于是五名正在巡逻的骑兵被派去追击皇帝。不料司马绍智略过人,弃宝物,浇马粪,成功甩掉了这五个追兵。不过也要怪王敦治兵无方啊,哈哈。
第三回合,双方正式开始了战争。王敦派兵攻打建康,司马绍御驾亲征。同时,司马绍果断采取多项措施,瓦解敌军。他重用王敦之弟王导,将琅邪王家争取了过来,派叛军将领的亲戚给他们写信规劝。经过一系列出色的政治攻势,叛军未战而先动摇了。此正所谓攻心为上也。之后,司马绍派勇士偷偷渡江奇袭,大军攻击,大破敌军。王敦这外强中干的家伙一气一急,病死了。很快,这场叛乱被评定,晋朝转危为安。
司马绍文武全才,远近归心。但是,天妒英才,正当他准备开始整顿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时,他病倒了。刚平定叛乱后的325年,司马绍病死,准备进行的土断工作交给了晋成帝。然而这个国家没有了强有力的领导人,只能继续千疮百孔下去了。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但是离白头还有几十年工夫就挂了,英雄之命何薄也。若使司马绍再活三十年,前有陶侃、王导,后有桓温、谢安,再后来谢玄、北府军等等都可以大展鸿图。南朝不缺人才,只可惜小人白痴当政,有什么办法?
这里稍微说说桓温。司马绍眼光不错,把自己的长女南康公主嫁给了年轻的桓温,这两个家伙的脾气应该是很投缘的。有人说桓温野心勃勃,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桓温是个很直率随和的人,他不过就喝醉了喊了一句“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就被骂成千古逆臣,他真有这么做么?倒是历史上无数野心家,嘴里不说,做的却是篡逆之事,反而名声不那么臭,有些成功的还变成了英雄。何况,只要是有志之士,看着台上一帮宵小和弱智祸国殃民,有点想法不正常么?桓温面对废柴,都下不了篡位的决心,在司马绍手下估计就更没想法了。如此当后赵覆灭,北方混乱之时,下定决心北伐,那些小国将难以抵挡。
这样一来,十六国之乱可能提前结束,别说北魏,前秦都不一定出现。到时候司马绍再收了王猛,那就是个梦幻阵容。中国历史上长时间的“北克南”传统也许会不存在!
第十七名,  前凉桓公——张重华
这个人可能大家都不熟悉 他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为前凉文王张骏之二子,带人宽厚 性格沉稳少言
张重华时年16岁自称持节、大都督、太尉、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假凉王,赦其境内。尊其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居永训宫;所生母马氏为王太后,居永寿宫。轻赋敛,除关税,省园囿,以恤贫穷。张重华统治时期,前凉国势达于极盛,多次击败前赵刘曜、后赵石虎的进攻。置凉、沙、河三州,设西域长史,在吐鲁番地区设置高昌郡。
其生母马氏生性淫【和谐】荡,与其庶兄张祚(张重华父亲的妾侍之子)通奸,在位七年病死,年仅二十七岁。其死因疑点重重,普遍认为是被活活气死的。
第十六名, 北齐孝昭帝——高演
高演是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的弟弟,幼时便聪敏过人,有大成之量,得到母亲宠爱。身长八尺,腰带十围,仪表风姿出众。长于政术,善于理解事情的细节。
高洋死后第二年,高演就联合妈妈娄太后和弟弟高湛发动政变,不久就废掉了高洋的儿子高殷。高演继承了家族的优秀才能传统,同时又有着清醒的头脑,即位之后,表现突出,关心民生,亲征北方异族,“文治武功兼盛”,力挽高洋的混乱统治带来的不安定局面。是北齐难得一见的明君!
但是,天妒英才,高演在位第二年从马上摔了下来,重伤。加上妈妈娄太后和弟弟高湛的政治压力,病情加剧 神情恍惚
经常出现幻觉,传位给弟弟高湛后 不久便去世 年仅27岁。
第十五名,诗鬼—— 李贺
唐朝著名诗人 字长吉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世人称
“太白(李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
其为大家所熟知的传世精品有: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致酒行(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金铜仙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惜哉!27岁因病去世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舝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第十四,明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18岁即位 ,便用他超乎常人的理智除掉了大权奸魏忠贤以及背后阉党,在位17年间兢兢业业
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皇帝 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
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
既有刻薄寡恩 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
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
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
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
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任宰相的荒唐局面;
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
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
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夜 北京内城沦陷
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而后吊死树上
真正做到了 自朱棣起历代明皇们对天下承诺的“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 呜呼 悲哉 非亡国之君 而当亡国之运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第十三,神童“丞相”(其实是上卿)—— 甘罗
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相门出才子”,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
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
后因调戏王后 ,被处死! 年仅13,4岁
《史记》对甘罗的评价是: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第十二,满清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字 容若 ,为清朝 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官职相当于宰相)长子,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他又熟读经史把
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虽然出生富贵之家 但却不喜与当朝权贵交往 性情超逸脱俗 潇洒不羁 视功名富贵如粪土
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 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大多是汉人布衣名士。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 与世人 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其词清新高雅 脍炙人口 。特别是那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更是道尽世间真情
令人唏嘘不已,可惜天妒英才 年仅30岁病逝。
第十一 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的身世具有传奇色彩,与那些从小泡在蜜罐中的皇子不同,他的幼年生活可以用“苦大仇深”来形容。他父亲宪宗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恋姐情痴,也因此导致了万贵妃对后宫嫔妃和皇子们的迫害。尚没有取名的小皇子朱佑樘在生母、养母和太监、宫女的保护下,躲过了万贵妃的索命魔手,成功活到了六岁,终于被父皇接去,由祖母抚养长大。而他的亲生母亲,却在事发后惨死于万贵妃毒手之下。孝宗从小就表现得少年老成、正直英明,在朝廷官员的帮助下,粉碎了万贵妃企图唆使宪宗废黜他的阴谋,终于在十八岁时接过父皇那千疮百孔的江山,成为大明朝第九代天子。
孝宗皇帝即位后,表现出罕见的英明和宽容,他没有对已死的万贵妃追加惩罚,而是大力采取措施革除弊政,惩治奸臣,用人唯贤,广开言路,一改英宗以来奸佞当朝的乌烟瘴气局面。终孝宗一朝,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
孝宗性格宽厚仁善,个人修养极高,而且是历史上仅有的一夫一妻制皇帝。可以这么说,对好皇帝所有的赞美之词,加到明孝宗身上都不过分。即使是由清人编写、对明朝皇帝普遍大加贬斥的《明史》,对孝宗也是“恭检仁至、勤政爱民”的高度评价。
明孝宗35岁时,过度操劳的他疾病缠身,可能是受到不当药物的刺激,鼻血长流不止,就此溘然长逝。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当时“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
纵观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及后宫的专权,也极少弊政。晚明学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认为孝宗是夏商周三代以后,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贤主,评价很高。
  《明史》对孝宗的评价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评价他说:“朱佑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第十名 今世孟贲 ——罗士信
罗士信,自幼天生神力,隋朝大业年间
为齐郡(即齐州)通守张须陀属下一员战将,勇武过人,因一举击溃齐郡长白山王薄、左才相、孟让等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而成名,颇受张须陀器重。后归降秦王李世民。
罗士信作战勇猛,带兵有方,治军严格,赏罚分明,行军作战身先士卒,深得部下拥戴,部下作战时均能尽力用命。
  罗士信南征北讨,为唐朝统一天下建立功勋,受封为郯勇公。后来,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在河北起兵,李世民率军征讨。李世民在过去的作战中所向无敌,所以注重对敌人进行军事打击,而忽视了同时采用政治手段进行瓦解。刘黑闼猛烈围攻河北南部一城,李世民率军三次救援,都被刘黑闼所阻击,不能前进。李世民恐怕守将王君廓不能支撑,罗士信主动请缨,请求接替王君廓。
于是,李世民命令王君廓率领部队突围而出,罗士信率领手下200人杀向城下,奋勇攻击,终于突破包围进入城中。而这时天降大雪,后续救兵无法进城,罗士信虽死守城池,但城很快就被敌军攻破了。罗士信竭力奋战杀敌,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获。刘黑闼早知道罗士信乃当世猛将,就亲自劝降,而罗士信宁死不屈,终于被杀害,终年20岁(《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记载为20岁
所以楼主在此取20岁)
在历史上,李世民一生所向披靡,但是在征讨刘黑闼的战役中却受到了不小的挫折。而罗士信的阵亡,更是令人遗憾。他一生勇武超人,立功无数,又常挺身于患难之际,领命于危急之时,实在不负李世民所谥的“勇”字。若不是英年早逝,罗士信会在历史上留下更大的声名。
就这样,人世间少了一个标新立异、喜欢割取敌人鼻子报功的青年英雄。为了朋友义气,为了天下苍生,为了能够重振乾坤的贤帝明主,为了忠臣价值的实现和追求,罗士信在生死之间,毅然选择了死亡,但他这种轰轰烈烈的大丈夫行为,却让他获得了永生!什么是英雄,这就是英雄!向死而生,欢乐归阴。这,就是欢乐英雄!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罗士信的一生,最早杀敌割鼻子报功其实还有着孩子气的调皮和机灵,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和乱世的更迭,这位英雄身上的冷血和热情互相交织,战场上杀戮的冷血狠毒化为赤胆忠心!拨开岁月的迷雾,我们如果闭上眼睛,至今都能够看到这位冷面寒枪美少年最后血洒热土的那种傲人的惨烈和华丽。莫名心痛怜惜之余,我们会被他那彻底不移的忠诚所深深感动。自古美人与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罗士信死了,但这个少年如天空中耀眼的流星,让人永世难忘!
第九名& 贾谊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著有《新书》十卷。赋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王安石诗曰贾谊:“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第八名 赢官人 岳云
世人眼中的岳云,大约都是来自说岳、评书岳飞传和戏曲而已。通常是俊朗勇敢的少年形象。忠诚、率真,保卫岳家庄,锤震金禅子,是个欢乐英雄。岳云!这个几乎被父亲岳飞,万丈光芒所掩盖的少年英雄,在真正的历史上其实并非那么简单!
岳云,字应祥,号会卿。是大英雄 岳飞的嫡长子(也有说是养子的)。自幼习武 聪慧异常 相貌英武 志向远大
慷慨忠勇,12岁时岳云从军,被岳飞编入其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当一名小卒。他旦夕勤学苦练,可谓文武双全,大有乃父之风。
有一次,小岳云与将士一起骑马进行爬山练习,不小心马失前蹄摔倒在地。父亲岳飞见了大怒,并指责岳云说:“这全是平日练习不认真造成的,如果是在战场上,岂不误了国家大事?”当即下令将他推出去斩首。众将士急忙求情,念其年幼,岳飞最后还是下令将岳云打了100军棍。从此岳云更加刻苦练习,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
绍兴四年(1134),16岁的岳云随父出征,京西之役,手握两铁椎枪,重八十斤,冲锋在前,勇不可挡,第一个登上久攻不克的随州城,后又随军北征,收复了邓州。从此军中皆呼其曰“赢官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常胜先生”的意思)。
此后岳云成为背嵬军最重要将领之一(背嵬军:岳飞亲兵,岳家军精锐,以8000余名骑兵为主,战斗力极其强悍)。并任机宜文字(主要负责机密文字记录,是一支军队的重要文职),并在历次对金对伪齐作战,以及剿灭杨幺安定后方等战斗中屡立大功,却多被父亲隐瞒不报,岳云毫无怨言。(后来同为朝廷命官的张俊知道了岳云的功绩,坚持给岳云报了功)朝廷也多次欲赐岳云官位,但岳飞上书曰其子尚存乳臭,恐不得军功,十分坚决地推辞了朝廷给岳云的封赏。故史书所载甚少,这也许是岳云名声不显的原因.。
绍兴十年(1140),金兀术率军南侵,以本族精锐在郾城与岳家军大战。年仅20岁的岳云身先士卒,率背八百嵬军骑兵挺前决战!冲撞敌阵,挫敌锐气,反复冲杀,有万夫不当之勇。出入虏阵,自辰至午,甲裳为赤,体被百余创。为这场重要的主力决战获胜立下大功(此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规模骑兵“遭遇”战,更是少有的平原野战中,击败数量优势的游牧民族骑兵精锐的战例)。
郾城大败后不久,金兵获得增援,以十万众改攻颍昌(今河南许昌),岳家军守军约三万。岳飞预先令岳云率部分背嵬军赴援,战前,岳飞对岳云说:“不胜,先斩汝头”当日,岳云率军在金兵阵中来回冲杀数十次,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威震敌胆,气冲霄汉。
因金兵数量远胜,主将王贵一度怯战欲退,为岳云坚拒。
鏖战半日后,金兵士气低迷,岳家军留守部队5000人趁势开城杀出。杀得金贼哭爹喊娘
溃不成军。此战诛杀了兀术女婿夏金吾,还生擒金军大小首领78人,杀死敌军缴获军器等不计其数。
怎奈 如此气壮山河的英雄却被 奸君奸臣各为私利,蛇鼠一窝,竟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悍然杀害岳飞、岳云,与张宪....
  纵横无敌,令敌人恐惧敬佩,千军万马也奈何不得的一代名将,竟被自己以性命保护的民族所拥立的皇帝砍了脑袋!去世时年仅23岁
上天如何如此不公 如此不公啊!
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
有史如此,怎不教人涕泪满襟!
第七名& 唐初四杰之冠
——“不废江河万古流”之诗杰王勃
王勃 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居其首。
其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诗句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还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等等...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667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
。王勃半身像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年仅二十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名传千古《滕王阁序》。阎都督很是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
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
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
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
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空字留)”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即使在群星璀璨的唐代 他的绝世风采也几乎让同时代的俊杰们黯然失色!
上元二年(675) 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7岁。
可惜啊可惜 如此风流雅士 少年诗豪 竟然如此英年早逝 ,如果他活得长一些 说不定会留下更多 更多 震撼我们心灵的传世之作
甚至有可能超越诗仙李太白。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郑振铎先生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王勃作为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是无愧的。
第六名 护国大将军—— 中国近代第一军人 蔡锷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小名虎儿。他出生于现在的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祖籍是邵阳市大祥区。是我国著名的民主**家、杰出的军事家。被尊称为“中国第一军人”。
蔡锷将军的文学天才令人仰止
蔡锷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著有《军国民篇》、《曾胡治兵语录》等军事著作,有《蔡松坡先生遗著》、《蔡锷集》存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独到之处,特别是他善写对,喜撰联,其联常为世人所称颂。现择其不同时期的联语如后,以飨读者。
蔡锷自小资质聪慧,活泼好动、口齿伶俐。7岁入私塾读书,好学上进、记性强、悟性好,熟读了《四书》、《五经》及许多古典名著,打下了厚实的文学功底,以致他从小就能吟诗作对。
蔡锷小时与同伴放风筝,玩得正起劲时,线断了,风筝掉进太守家的花园里。一时,无人敢去取,唯蔡锷大胆前去,被门卫拦住而发生争执,吵闹声惊动了太守大人,太守见蔡锷谈吐不凡,顿生好感,于是以进园找风筝为题,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蔡锷想了想,对了个下联:“太守二千石,唯有公廉……”蔡锷故意不往下说,太守再三追问,蔡锷答曰:“你还我风筝,就是‘唯有公廉’,你若是不还,便是‘唯有公贪’了!”太守夸他机灵过人,自然将风筝还他。
蔡锷9岁时,曾随父到宝庆买书,街谈巷议新任知府府衙大门左侧张榜征联,他要父陪同前往看个究竟,只见那上联曰:“中秋月不明,挂一掌灯,替乾坤增色”;他低头悟思,便胸有成竹,然后随父返家。第二年正月旧历惊蛰节气那天,天气晴朗,蔡锷央求父亲带他到宝庆府来献对。来到知府衙门,骑在父肩上,手执鼓槌朝衙门外的惊堂鼓猛击三下,大嚷:“击鼓应对!”,衙役一边递过纸笔一边轻蔑地说:“毛头小子,也敢献对?”蔡锷接过纸笔,一挥而就:“惊蛰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回春。”知府阅后直呼:“奇才、奇才!”
蔡锷13岁时,其父带他到宝庆府考秀才,山门到宝庆有200多里,没有车,只能走路,蔡锷走不动了,父亲就背着他走。有个乡绅见了,吟出一句:“儿将父作马”;蔡锷随口便答:“父愿子成龙”。
又到宝庆府,蔡锷心里很高兴,要父亲带他逛街,他们来到一家笔店,笔店老板得知他是赶考的,有意考他,便出了个上联:“小相公三元及第”;蔡锷笑答:“大老板四季发财”,店老板高兴地送了他3支狼毫。经过一家商店时,蔡锷见柜台上摆着一块画着福禄寿三星的镜屏,便伫立观看,老板得知蔡锷是来赶考后感到很惊讶,便有意要试他一下,并许诺答上对子,送他镜屏。老板的出句是:“福禄寿三星拱照”;蔡锷即刻对上:“公侯伯一品当朝。”老板听后大喜,连说:“对的好、对得好,小相公一定高中”,并把镜屏送他。
临考前一天,试馆主人送给蔡锷一枝鲜花,祝他妙笔生花。蔡锷将花插在衣袖里,潇洒地走进考场。主考官见他衣袖里藏有鲜花,便有意出对难他一下,出曰:“小童子袖里插花暗藏春色”;蔡锷见案台上摆有一对红烛,便答道:“大老爷堂前摆烛明察秋毫”。考官见他人矮衣长,又出题:“小后生长袍拖地”;蔡锷随口应答:“大老爷洪福齐天”。考官又以他年少为题出联:“邵阳考生八十名,唯汝最小”;蔡锷不慌不忙,即吟下联:“孔门弟子三千众,属回(即颜回)领先”。考官又把难度加大,出了上联:“宝塔七层,四面八方”;蔡锷略加思考答曰:“玉掌五指,两短三长”。几场试毕,蔡锷以神童补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湖南学政江标誉蔡锷为神童,一时轰动府县。
后来蔡锷从山门回到邵阳,投到邵阳民主进步人士樊锥门下,樊锥有意出一联试他:“千年柳树做衣架”;蔡锷应声答曰:“万里山河当澡盆”。樊锥惜其才,便将其收为弟子。蔡锷在接受樊锥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其民主思想的熏陶。有一天,樊锥就什么最高、最深让蔡锷撰一副对联,蔡锷稍微考虑一下后答曰:“高,高于人心;深,深于书籍”。此联避开了“天高海深”的俗对,心存高远,得到樊锥的好评。
中青年时期
1898年3月,蔡锷得到督学徐仁铸的推荐,入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办的长沙时务学堂学习,所倡学说,倾向民主政治,他以出色的表现和才华得到梁启超、谭嗣同的器重。次年应已逃亡日本的老师梁启超之邀,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回国后,任军事学堂教官和新军中级教官。
1910年蔡锷时任广西讲武堂监督、广西混成协协统。期间他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淡泊明志;夙夜在公。”上联浓缩诸葛武侯名言;下联直接采用《诗经》成句。工稳劲拔,可视为蔡锷一生的座右铭。
1911年春,蔡锷离开广西,前往云南训练新军。7月,蔡锷被任命为云南新军第19镇37协协统(旅长)。10月28日,在发动武装起义的最后一次会议上,蔡锷被推为临时**军总司令。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蔡锷在云南昆明领导新军誓师起义。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云南军政府成立,蔡锷被推选为都督。“重九”起义期间,蔡锷闻其部将赵丹犀战死,作一联痛悼:“悲夫!悲夫!帷幄失智囊,军旅折良将;壮哉!壮哉!碧血贯长空,丹心照汗青。”起义后为挽起义烈士作有一联:“天涯秋色又将来,对风雨满城,犹见提戈飞杀贼;地下国殇长不死,春磬香万古,何劳服药苦求仙”。
1913年袁世凯阴谋称帝,袁为防止蔡锷起兵反对,便于这年9月把蔡锷调入北京任职,并将其软禁起来。
蔡锷逐渐看清袁世凯称帝野心,但为麻痹袁世凯,故意伪装意志消沉,这样便与京城名妓小凤仙邂逅相遇。
小凤仙深明大义,二人志同道合,结为知音。蔡锷在此期间送给小凤仙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联中嵌有“凤仙”二字,比喻贴切,充分表达了蔡锷对这位虽飘落风尘,却又心志高远的知音的赞誉之情。另一副是:“不信美人终薄命,古来侠女出风尘。”将其称为侠女,可见蔡锷对小凤仙是高看一眼的。1915年11月中旬,蔡锷在小凤仙的掩护下混出北京城,绕道天津与梁启超话别:“事之不济,吾侪死之,决不亡命;若其济也,吾侪引退,决不在朝。”表明不成功便成仁的大无畏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品格。12月19日辗转回到云南昆明。
日,袁世凯不顾人民的反对公然复辟帝制,当了“中华帝国”皇帝。蔡锷回到云南后,即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议讨袁事宜。25日,蔡锷、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并于次年1月组织护国军,在全国首举讨袁护国义旗。他在给友人时杰的一副对联中表明了这种心迹:“誓师伏波庙;倚马剑门山。”上联言实,表达讨袁决心;下联寄怀,表达夺取关隘的壮志。
1916年初,蔡锷在川南前线指挥作战,在途经川南叙永县雪山关时,他与在其部任旅长的朱德被其景色所感染,便即兴合作一联: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此联多处化用唐宋诗于无形,借景抒情,豪迈苍劲,厚实雄浑,音韵铿锵。该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雄关的英姿,热情讴歌了战无不胜的护国军将士,表现出宽广的胸怀、非凡的胆识。
又如他的那首《登岳麓山》诗(1915):
“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
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
亦反映了蔡锷将军的凌云壮志。
蔡锷讨袁护国的义举引发了全国的倒袁风潮,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之中,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忧忿而死。蔡锷作一讽刺联:
“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勃,难容正人,惧我怕我,竟欲杀我;
海内兴师,上为国,下为民,雄师炎炎,义无反顾,骂你笑你,今天吊你。”
可谓是文笔犀利,酣畅淋漓。
1916年4月蔡锷因患喉疾失声,病中为“海珠惨案”三烈士作一挽联:“才若晨星,国如累棋,希合而支持,乃聚而歼绝;君等饮弹,我亦吞炭,与生也废弃,宁死也芬芳。”
吴恭亨说:“吞炭自喻病喉失音。然三十六字,绝为沉痛,亦绝为呜咽。人亡之感,千百世下,读者尤生累欷。”
1916年8月,蔡锷因喉癌辞四川督军,赴日本就医,11月8日病情加剧,在日本九州福冈医院谢世
年纪34岁。死时犹念念不忘祖国之统一强盛。
蔡锷之死,万众悲哀。孙中山先生撰有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上联将其比作扬大汉声威的西域班都班超,功勋卓著。下联将他比作汉代奠定西域边陲的马援将军,出征时病死在军中。既肯定了蔡锷的丰功伟绩,又寄托了作者对蔡锷的缅怀之情。
蔡锷的良师梁启超痛失高足,悲而作一挽联:“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表达了对其的颂扬之情。
蔡锷挚友小凤仙也有挽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上联以周瑜比蔡锷,隐用“周郎顾曲”典故,表达作者与蔡锷的知音之交。下联以李靖比蔡锷,隐用名妓红拂女离开宰相杨素私奔于李靖的故事。又云: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十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蔡锷一生只活了34岁,却享有“讨袁名将”、“护国军神”“中国第一军人”等赞誉,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诗篇。
第五名& 武悼天王——冉闵
冉闵 字永曾,小字棘奴, 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这 ,是对残缺破碎的神州大地的悲愤! 这,是对乱华群魔的怒吼!!!
如此豪言壮语 千载之下亦令吾辈凛然!
遥想当年,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人无月不战,日日相攻。他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号令所到,民皆响应,汉军威武,胡寇散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免于重蹈他人覆辙,中华文明的主体得以延绵。
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殁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冉闵之父),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时是前赵大将)攻打河内郡,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由于寡不敌众,冉瞻战败。
石勒徙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 
公元316年,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
 公元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冉瞻死后,留下年幼的冉闵,他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参加战争,史称昌黎大战,此战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勒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有内迁的丁零,乌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在战斗中屡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杀戮,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胡族相互进攻掠杀、抢夺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诸胡乱中华时,北方汉人被屠杀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最主要的凶手是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
冉闵灭羯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地的复仇屠杀,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公元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
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
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包围。
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和敌人拼命,一直杀到最后一人……
燕将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前燕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逝世时年仅30。
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冉闵死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
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
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由于冉魏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在史书上把冉闵大骂一顿,而后代又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
所以,某些太监史学家据此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
可见杀胡令是顺应民意的,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入侵印度的雅利安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居民。冉闵天王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正因为冉闵,我族方才免于重蹈古印度人之悲剧。
第四名 江东小霸王——孙策
孙策是汉末一位伟大的英雄。说他伟大决不是溢美之辞,因为他具备孝,义,明,智,勇,毅的人格魅力,说他是英雄,他从弱冠之年领军,成功摆脱袁术的控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兵马还是借来的),领袖群英,建立了后来吴国的基业,英勇善战却英年早逝,这仿佛是英雄们的宿命,他们没有享受到灿烂的秋光,自然也没有冷酷的冬天,昏庸的晚年,但却生如夏花,在最绚烂夺目的时刻倏然如流星般隐去。
1,孝:孙策事母至孝,而这仿佛寄托着对虎父孙坚的怀念。而少年的伯符,还重孝在身,担当着为父报仇血恨的重任。孙策可以因为母亲的一句话,毫不犹豫地去做一件事,或释放一个人(如释放魏腾)。对三个弟弟的妥善照顾,也体现了一种孝悌之情(在中国,兄弟的友爱是孝的一种表现,所以孝,悌连用),孙权事母也极孝,是受了长兄的影响,而三弟翊对兄长的佩服导致他的为人也和孙策相似,骁勇果敢。一个失去父亲的兄长,能照顾好母亲,弟弟,并能影响他们,受到爱戴,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
2.义:孙策在17岁左右就领袖群英,靠的是什么?父亲的余威?财力?武艺?手腕?这都不是重要因素,靠的还是义,对朋友的义,对老臣的义,对人才的义,对属下的义,无论对周瑜(公瑾不是亲易屈居人下的人中之凤),鲁肃(三国中最明智的人才之一,只有蜀国法正,魏国贾诩可与比肩)这些朋友,还是对程黄韩这些老将,甚至是太史慈这样的对手,没有旷世英主的人格魅力,谁能把最聪明的奇才揽下?谁能把父亲的部下也变成自己忠诚的部下?谁能使一个英勇的敌手去而复返变成部属?这需要什么样的人格魅力才做得到?不是浑身充溢着英雄之气的人中之龙绝对无法达成。
3.明智:明比智要重要,因为明是洞察和判断,权衡,和决定,智只是基础,孙策从寄人篱下到遨游江东,绝对是明智的巨大体现,而妥善处理和曹操的关系,使江东在立足之机不与强大势力发生正面冲突,利用曹操和袁术之间的矛盾进行斡旋,远交近攻,在策略上是高明的。实际上孙策的目光注视的是刘表和荆襄。所以高明的人所见略同,诸葛亮,周瑜,鲁肃也都是这么看的。(只有刘表傻子般不知进取,那时荆州的人才多啊)。孙策的明智还在于对自己和孙权的正确认识,对属下的正确认识(如对张昭),体现了知人善任的英明君主的魅力,也是一种极难得的素质。
4.勇毅:对此已经无庸赘述,但是小霸王(即堪比项羽)的称号,而且是当时的人们所赠,就可以看出其骁勇善战的魅力。“孙策勇武骠悍,战术简练实用,常常能准确地洞察到战场的形势,并寻敌弱点,各个击破。加之其继承了其父孙坚爱兵如子的光荣传统,每次征战均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军士们愿意为他拼效死力(注意:人和)。故此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历史上孙策几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是真正的常胜将军。”
5.人格魅力熠熠发光的直接证据:
(1)曹操:“狮儿难与争锋”。
(2)孙策从寿春起兵,兵至江南,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因此而深受人民欢迎,人们不叫他孙将军,而亲切地称他“孙郎”。起初跟随他的宾客有几百名,等走完三百里路程到达历阳时,队伍已经由于沿途有人不断参加,最后竟然多达五六千人!
(3)袁术:“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4)陈寿:“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
可惜啊! 孙策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如果他没死 我想三国的故事会更加精彩。
第三名 令上天都嫉妒的英杰 江东美周郎——周瑜
 && 周瑜 字公瑾(瑜,是美玉的意思。瑾也是美玉的意思)
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汉太尉。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
周瑜本人身材高大,英俊潇洒 ,人称周郎,胸襟开阔 雅量非常。
世人大多被《三国演义》影响 认为周瑜是个气量狭小的人 更有三气周瑜之事 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像他这种 气质高贵、气度恢弘,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而且老婆还是天下闻名的美女小乔。官场 战场 情场 场场得意!
这样的人,怎么会嫉妒别人 甚至是气死呢?
【实际上周瑜这个人是很优秀的,也是很英雄的。在我看来,此君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帅哥、良友、名将、忠臣。周瑜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吴中皆呼为周郎”(孙策则被呼为“孙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俗话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但是在我看来 周瑜却是个完美的人 你几乎找不到他的任何缺点。
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那时候,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闲戴纶巾,轻摇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多。这真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所以苏东坡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事实上周瑜确实是漂亮的。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这样的漂亮人物,其人际关系一般也就两种可能:一种是大家都嫉妒他,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他。现在看来,周瑜的情况是第二种。《三国志》的说法是“大率为得人”,也就是颇得他人好感,唯一不太友好的也就一个程普。这大约因为程普是老资格,不大看得起周瑜这个“新秀”。说起来程普也是江东第一老将。他曾经追随孙坚破黄巾、讨董卓,又追随孙策平刘勋、征黄祖,身经百战,战果辉煌。这样一位老将军,倚老卖老也是难免的,《江表传》甚至说他曾多次羞辱周瑜。但周瑜总是宁肯委屈自己,也不和程普计较。于是程普的态度大变,由不以为然变成了敬仰、佩服、亲近、尊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陶醉了。这就是周瑜的人格魅力。
】————【】号内节选自 易中天《人民文学》
建安十五年 210年 周瑜进京见孙权,请求发兵取蜀,孙权同意。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于巴陵巴丘,年仅35岁。孙权素服举哀。
公瑾啊公瑾 你怎么如此英年早逝啊! 是不是连上天都嫉妒你的完美。嫉妒你完美的人生啊!你几乎做到了一个完美男人所能做到的极致!你的英姿
你的绝伦 你的无比风采 即使在千年之后依然照耀着世人。
赤壁怀古—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PS:(呵呵 如果周瑜活在当世 大家想想吧: 良好的家世 年轻的军事天才 相貌英俊 气质高贵 品格高尚 还是个音乐家 艺术家!
绝对是全民偶像 )
第二名&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
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西楚爵位:西楚霸王、西楚伯王 (汉书所载,伯,古通“霸”,伯仲叔季之“伯”,意为王中之首,众王之王)”
秦末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
是时,仗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项羽不仅武勇出众,还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司马迁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提及项羽,脑中便出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响,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的样子,想到了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可也看到了乌江之畔那最心痛的一幕。但他却给中国的历史注入了最有气质、最英雄、最磅礴的篇章!
项羽,西楚霸王!多么豪迈,壮阔。他,豪气冲天,爱美人,
惜英雄,重故交,自己穿甲持戟,与士兵共同杀敌,他是一个十足的让人快意的英雄。只可惜在垓下之战中,他是输者,输掉了他多年的赫赫战绩,输掉了他自命不凡的霸王之气。在公元前202年,三十岁的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英雄气短,壮士无泪,那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伴他戎马半生的女子自刎后,用那把曾把数万敌人搅得周天寒彻的佩剑,一挥而断下自己的头颅,在刀光剑影的尽头,在保全了高贵与尊严之时,也将自己的一生与悲壮镌刻在千年丹青史书中。
让我们品味和他有关的世界:
破釜沉舟 ——代表他的勇气和无畏, 所以他可以以少胜多。一生70余战,战无不胜,尽显军事才华和霸王气概。
四面楚歌——天不我待,英雄苍凉,悲壮。
当他最后带领800随从,死别虞姬,冲出重围,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只剩下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对其二十八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经七十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哉,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伐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哉!!愿为诸君快哉!!
哈哈 简直视无数汉军如土鸡瓦狗!霸王壮哉!)
于是令28骑分成四队,呈四个方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我为你们杀对方一员大将)”
令骑兵分四个方向 向山下杀去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最后 杀得汉军肝胆俱裂 尸堆如山!项王一瞪目大喝!汉军竟然人马俱惊 数千铁骑竟无一人敢上前!
项羽在敌阵来回冲杀 又斩一汉尉 杀数百骑 后与其28骑归于一处,只损了2人!
于是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地叩首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此时乌江亭长划着小船,已经在等候他。亭长告诉他,
江东虽然地小,但是仍可图东山再起。可正是因为这句话,他决定不再走了,只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个时候追兵到了。他率领26人下马,把他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宝马赠给亭长。持短兵徒步与敌人的骑兵作战,杀得汉军尸山血海
,独项羽便杀了汉军数百人,项羽亦身被十余创作战中间他看到,原来是
他手下的一个旧将在追杀他的队伍里。他大呼“莫非是我的故人么?我听说汉军用千两黄金
万户侯来买我的项上人头!今天我便送与你一场富贵吧!”于是自刎而死 汉军为争夺项王头颅 自相残杀者数十人!
这便是所谓“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
李白诗赞项王曰: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
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
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
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
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
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
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
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
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景仰。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雄哉!霸王 壮哉! 霸王!
第一名!大司马骠骑将军——战神霍去病
霍去病,平阳公主府的**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也是当朝大将军卫青外甥。皇后卫子夫的侄子!
在舅舅卫青的影响下,霍去病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卫青领军二出定襄,史称漠南之战。虚十八岁的霍去病第二次跟从卫青出征(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卫青任命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带领八百骑兵,脱离大军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奇袭匈奴,打击匈奴的软肋。此仗霍去病斩敌2028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叔。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为表彰霍去病的功绩,汉武帝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功冠诸军。特意割穰县的“卢阳乡”和宛县的“临駣聚”地为冠军县做为霍去病的封地,《史记》记载此次封邑一千六百户。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春天,年仅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此战后,汉武帝益封霍去病二千户。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作战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但是,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配合作战的公孙敖常跑大漠的“老马”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阏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汉武帝再次益封霍去病五千户。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
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此战霍去病被益封一千七百户。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
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三岁。此仗后,汉武帝益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户。至此,霍去病总封邑户数为一万六千一百户
,官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俸禄同大将军)。
大司马位:作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大举措,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进入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以代替太尉之职。霍去病,不仅仅是汉武帝的最高军事统帅,也是内朝首臣。
( 当时汉朝的大司马位 就是汉朝的最高军事统帅 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军【和谐】委主席,想想吧 23岁的军【和谐】委主席)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
病逝了。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让我们的思绪飞回千年前,感受一下霍骠骑的雄魂;
……广袤的朔漠静寂如磐,残月如钩,干冷干冷,奔袭千里的骑士和骏马已汗湿全身,直透重铠,人和马呼出的热气转眼凝成霜花飘落在马头人面泛出片片银白,旌旗半卷犹散发着烽烟气息,将士们警觉的眼睛和矛戈在曙色熹微中光点闪闪。跨坐在西域汗血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现在,只要大将军扬眉剑出鞘,这渊停岳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当……
  毋庸置疑,他有一种时空阻隔不了的摄人心魂的魅力。
  那是一位不世将才;
  那是一个铁血男儿;
  那是一团迅捷升空、猛烈燃烧、瞬间将大地与长空照耀得通明绚丽,却又骤然熄灭的焰火;
  那是西汉帝国为抗击寇边的匈奴而出鞘的圆月弯刀霜刃上迸射出来的令人股栗的凌厉杀气;
  那是忠肝许国的年轻战神与风花雪月的故事擦肩而过的孤凄背影。
  那巍然耸峙在汗血马上的峭拔男儿永远24岁。但却比我们古老二千多年。
  公元前202年,当楚汉相争的烽烟终于尘埃落定时,奠基于秦帝国废墟上的西汉王朝基业初创,疮疾满目,百废待兴。从高祖皇帝刘邦起,中经文景二朝,直到汉武帝,积60多年的无为之治,休养生息,一个新兴王朝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然而,在这个新兴王朝的北疆,掠夺成性的匈奴奴隶主贵族侵扰造成的边患始终浓云翻卷风急雨骤。
  挟统一全国余威的汉高祖在与匈奴的对抗中竟然蒙受白登被围之辱。此后又被迫采用和亲之策,几多汉公主和大量金银财宝送给了匈奴,虽换来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安定,但匈奴本性不改,边境滋事日多。
  闻鼙鼓而思良将。
  整治武备成了时代需要。&&
  打造将星成了帝国荣耀。
  时代需要从来压倒一切。上自汉武,下至庶民,莫不心悬塞外,情系边防。
  于是,飞将军李广等一大批杰出将领脱颖而出;家奴出身的大将军卫青边塞称雄;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更是横空出世。
 于是,卫青、霍去病指挥的三次正面进击匈奴的伟大战役由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亲自拉开了帷幕。“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杜甫这首《后出塞》诗中的霍骠姚就是霍去病。骠姚亦作票姚,劲疾之貌。荀悦《汉纪》作“票鹞”,飞行迅捷无伦之鹞鹰。
  霍去病于此“票姚”当之无愧。只看他18岁崭露头角那年,亲率800铁骑远离大部队数百里,孤军进击,一骑当先,如出柙猛虎,摩云神雕,匈奴军望风丧胆,即可想见这年轻将军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神勇。此一役,俘匈奴相国、当户及单于的叔祖等,斩杀二千余人,大胜收兵。霍去病由是获取武帝垂青,封为冠军侯。军中甚至视为可直追大将军卫青声望的明日将帅之星。
  此后4年间,这矫健的摩云神雕便每每在决战匈奴的战场上空闪现。
  这年轻的奇男子以骠骑将军之尊,指挥汉王朝一路大军4次出塞进击匈奴,无不告捷。
  致使经过惨败后退往燕支山以北的匈奴人唱出了这样的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特别是最后一次远征,霍去病率骑兵5万从代郡出塞,北上长驱2000多里,痛击匈奴,总计斩俘敌人7万多人,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的大军在今贝加尔湖之上会师,于狼居胥建坛勒石庆功。
  那是一个盛大的节日,那是一个激情的盛会。载着光荣与骄傲,染着征尘与血腥,那狂烈不羁的勇士们来了,正义之师胜利之师的滚滚铁骑来了。如云屯大野,万蹄蹴踏,旌旗猎猎,马嘶人啸,一股雷霆万钧的勃勃雄风在这黑压压的部队中鼓荡。待到那如标枪般挺峙的军中主帅于万头攒涌中出现,响彻云霄的欢呼声立即炸响开来,一时间千万支胜利的火炬熊熊燃起,染红了漠北的砂石和天空。
  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
  于是,河西之地尽为汉王朝所得。武帝于此置五郡,设玉门关、阳关以扼丝绸之路。
  在我们祖国疆域版图的历史形成中,就有着汉王朝戍边将士的贡献。
  这一年,“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霍去病才22岁。
  最具戏剧性的当然还是河西受降那一幕。
  匈奴单于恨浑邪王数次为霍去病所败,欲杀之。浑邪王惧,决定降汉。消息报到朝廷,汉武帝“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但等到霍去病率兵渡过黄河列阵前行,与浑邪王严阵等候的部队遥遥相望时,对方眼见汉军声威凛凛,猜疑之下不由敌意陡生,情势紧急,战云乍起,两军上空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双方愈迫愈近,浑邪王的部队中突然有人煽动哗变,怀二心者纷纷逃走,炸营惊散的局面可说一触即发。霍去病闻讯,处变不惊,以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的无畏气概,一骑骤驰,众莫能挡,直入匈奴营帐,亲自与浑邪王谈判,晓以利害,同时果断命令将逃走的人全部斩杀。此一举镇摄全营,浑邪王志为之夺,气为之丧,骚乱迅速平息。之后,马上派浑邪王单身乘驿站快车去长安见汉武帝,霍去病自己则率匈奴降兵约4万多人,号称10万,好整以暇,缓缓渡河东去,顺利回到长安。
  定大局在危难之际,平动乱于指顾之间。这是这位大智大勇的年轻大将为汉王朝立下的又一大功。
  难以想象,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令这虎胆英雄为之却步……
  每读霍去病的战史,都让人豪兴遄飞,血脉贲张,情不能已。我一直以为,最能展现男性的阳刚气概,最能激活男性的雄性本能的,莫过于冷兵器时代在风驰电掣的战马上进行的铁与铁的交击,力与力的较量,生与死的搏杀。
  想想:在辽阔的沙飞石走或牧草翻滚的广原大漠,狂风挟裹着浓云在长空低飞暴走,大自然的肃杀之气如铅块般地充塞天地之间……
突然,在地平线上乌云开阖落日溶金处,一彪人马黑压压地仿佛从地下涌出,转眼间如铁流般倾泻下来弥散开去,浩荡的骑阵旋风般从眼前掠过,带着呼啸,伴着轰鸣,流光溢彩,气吞如虎,震慑心灵……
经千百里长途奔袭,终于在黎明时分与盘马弯弓悍不畏死的宿敌相遇,两军交刃,杀声震天,主将那随疾驰的风鬃雾鬣而翻飞的猩红大氅就是旗帜、就是号令,一剑挥处,千万支长枪短剑立时划破晨熹龙吟虎啸与对手之兵铿锵撞击,神经和肌肉同时绷紧到极致,全身血液被坚强的心脏强力地输送到头脑和四肢,目光如电,激情似火,每一个招架斩劈动作都使生死悬于一发,倾刻间经历一生都未曾有过的大惊大怒大悲大喜,将七情六欲抛向人生体验的巅峰。它真的符合现代体育竞技的原则——谁更快、更高、更强,谁就是胜者。
  它真的是一种极于情而进乎道的艺术,一种让时下的“行为艺术”黯然失色的实践艺术。
它所需要的英雄气概、它所激发出来的人所能至的体智情的巅峰状态,它所包容的紧张、惊险、刺激的审美内容,确非只见坦克飞机、电脑几乎操控一切,两军远距离交手的场景所能取代。
  纵观霍去病这天之骄子的一生,几乎每战皆捷,无往不胜,若有神助。故时人有“天幸”之说。
  霍去病具有很高的军事天赋当无疑问。他在战场上就像老马识途般,对敌人的致命处及意图动向有着非常人可比的特异灵觉,纵使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也要多让。
天赋加上不唯书不泥古不拘于成法,善于从战争学习战争、对战争之道有着深刻独到的理解,使他总能出奇制胜、无坚不摧。汉武帝曾要霍去病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于此可知其眼光、胆略的过人之处。西汉初,骑兵已以其高速、灵动、极具冲击力而成为古战场上的“快速反应部队”;这样一支部队又是在辽阔的戈壁大漠上与能征惯战的匈奴军作战,常常是日行千里,战机百变,这就决定了它的指挥者不能只是远在战场之外的帐幕中夜观兵书昼划方略,而必须是能亲任前导随机指挥能骑善射勇冠三军的闯将。霍骠姚正是这样的军事指挥员。有他在,他的勇士们就能攒如铁拳,劲气十足,于敌人致命处痛下杀着。当然,善于就地“取食于敌”,以解远道奔袭的后勤给养难题,和善用熟悉地理的匈奴降将和当地人指引迷津,亦是霍去病的成功之道。
  不过也不能不承认,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的确对霍去病格外垂青。否则,为何作战经验比他丰富不知多少倍、一辈子都在同匈奴人交手的飞将军李广却屡屡不顺,乃至老马迷途贻误军机而饮恨身亡,而这年轻人却功成名就得那般顺遂呢?
这样一位年少得志,功高权重、冷峻刚毅、英武帅气而又出入侯门帝府如闲庭信步的奇男子,自是流韵生风,在男女大防尚不严苛风气甚为开放的汉朝,无疑会使上层社会的贵妇淑女芳心暗许为之倾倒,演绎出莎士比亚笔下奥赛罗的玫瑰之约和罗马大将安东尼的浪漫之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令诗家扫兴让史家阙如的是,查霍去病短暂一生,似未有任何旖旎香艳的绯闻艳遇可供炒作。甚至当武帝着人为他造豪华府第让他审视接收时,他都断然予以谢绝。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说出了这流传千古的八个字。 更让无数性情汉子血脉贲张。
  他真是将国家的安危、社稷的轻重、军人的荣辱看得比什么都重,比泰山都重,遑论儿女私情了。他为抗击匈奴而生,他天生注定就是匈奴的克星,击灭匈奴成了他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也可能有一种七尺男儿宁愿马革裹尸,也不愿连累如花美眷的潜意识吧?“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调侃旷达中深含悲慨,亦霍骠骑之隐情乎?
  检点史籍,再没有见这伟岸男儿有何豪言壮语。
  仅此八字足矣,它已成为历代爱国志士的箴言,胜过许多高头讲章。
  二千一百年来,它始终轰响在历朝历代戍边将士的心头耳际。
  霍去病不仅“帅”,而且“酷”。
  他冷峻寡言,善于行动,他的一生行状都写在铁马驰骋战旗翻飞的征战中。  
  去病去病,消灾祛病。
  奈何造物弄人,英才天妒,这不世出的一代雄才偏偏在24岁时英年早逝。
  一颗光芒四射的将星在西汉王朝的天空骤然陨落。
  可老天似乎是给过他恩宠的。
  时耶?命耶?数耶?
  有汉一代,霍去病的武功勋业也许已臻于极致。18岁崛起于行伍,即以武勇获“骠姚校尉”官号;20岁时以大功升任骠骑将军;22岁时被汉武帝任命为大司马,级别、俸禄均等同于大将军卫青。可叹的是,他在这个高位上只呆了不到两年。
  空留下几多遗恨,几多惆怅,几多叹息!
  汉武帝极尽哀悼,发动沿边五郡的匈奴移民黑甲列队,从长安护送霍去病灵柩到茂陵墓地,其墓以祁连山为形,历二千年风雨而耸峙到今。霍去病死后,军事上、外交上都占得优势的汉王朝再没有过对匈奴的大规模用兵。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严风吹霜海草雕,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李太白的诗歌,让人于千载之下犹能想象出霍骠姚的虎虎生气。
连他墓前那石雕的骏马,也以其内蕴神韵阔大气魄而彪炳青史于不朽。
  “霍骠骑”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无前的代名词。
  只活了24岁,却长命二千多年。
  这是一种境界。
  更是一种超越。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讲汉朝历史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